为什么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

江湖夜雨92


李白的《忆秦娥·萧声咽》与他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同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两首词颇受后人赞誉推崇。其中究其这首《忆秦娥·萧声咽》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的原因,

是因为它广阔雄伟的境界和博大怀远的气象,在这样的气象中,它还蕴含着历史反思的思想下情感的哀愁悲壮。以下作以具体分析。
《忆秦娥·箫声咽》

<strong>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秦娥指秦国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在这儿指美貌的女子,“忆秦娥”作为词牌名出现也正是由这首词开始的。

上阕中写萧音缭绕呜咽的夜晚,女主人公从梦中惊醒,此时秦楼上明月高挂。呜咽的萧声,凄清的月光,年复一年的柳色,这三种意象往往在古典诗词中代表着别离思念的情感,梦中惊醒的女子也因为这样的氛围而想到了在霸陵桥上与心上之人的伤感离别。
上阕中所写其实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女子的闺思情结,这样的情感通常象征意义是写下诗词的人抒怀不得君恩、怀才不遇的沉郁不甘。在这首词中李白也可能有此意向,因为李白终其一生也是饱尝了心有抱负却始终郁不得志的境遇。

大多数诗词在由哀婉的闺思上阕转下阕的时候,要么是改舒阔豁达之风,要么是直抒胸臆或情景交融忧思难解。但是在这首词中,李白在这首新创的新词牌里,将闺思词的风格做了完全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就是他将个人哀愁扩大到了悲壮,而这种悲壮不是立足于个人和国家兴衰的,而是着眼在了整个历史反思及规律中。
下阕中说重阳时节登上乐游乐游原时,遥望着通往咸阳的古道,自从与心上之人离别后不见来时的音信,西风吹拂夕阳斜照,遥遥望去只见到汉朝时的陵墓和宫阙。

在下阕中的第一句中,“清秋节”指重阳节,而乐游原正是李商隐著名的《乐游原》中的乐游原,“乐游原”是唐代长安东南方向的一处游览地,地势很高,登后可一览长安全城。词中女主人公登上在重阳节登上乐游原,望着去往西北的咸阳古道,始终不见爱人的归期,当时音尘一绝而去,却不见归来,看到的是汉朝的陵墓宫阙。
这就是对历史规律的默认和反思了,李白所写汉朝遗迹没有用衰败的词语修饰,而是白描直叙,并且用“音尘绝”和“西风残照”作前缀修饰,这样的写法并不是对前朝繁华的凭吊惋惜,而是对朝代兴衰规律的一种承认了。

朝代兴衰,日月交替不会因为谁而改变,它是宇宙自然无法抗衡的规律。

这首《忆秦娥·萧声咽》上阕哀婉凄切,下阕悲壮深厚,整首词表达出的气象既悲壮又开阔。此时的李白感叹的的确是唐王朝最后时刻的繁华,但他没有一味沉溺在惋惜不甘中,而是将历史反思和自然规律的思想注入其中,使这首词的境界超越了个人的利弊哀愁,意境远大,托兴深远,这也是这首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的原因了。



<strong>


听雪话诗词


李白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几首词中,《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

先来看下这首词:

忆秦娥

箫声咽(yè),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人们也许会疑惑,到了宋代,涌现出了那么多优秀的词作,相比之下,李白的《忆秦娥》名气远不如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代表作那么大,为什么人们却给予这首词那么高的评价呢?

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忆秦娥》这首词开创了一个词牌。

对于李白的这首词来说,词牌本身就是词题,就是说,这首词的内容就是忆秦娥。

古代秦、晋间(今陕西、山西一带)称美女为娥。词中的“秦娥”,是唐代京都长安(属古秦地)的一位少妇。题目是“思念秦娥”,内容却是“秦娥的思念”。对秦娥的思念通过拟写秦娥怀人的方式曲折地表达出来。

由于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的句子,《忆秦娥》这个词牌还可叫做《秦楼月》,后来又发展出了其它的名称,如《碧云深》《双荷叶》等。

毛泽东主席用《忆秦娥》这个词牌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词《忆秦娥.娄山关》,这里的《忆秦娥》就只是一个词牌,和思念秦娥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二、《忆秦娥》这首词表达了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就是对久不还家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的开篇两句,用到了一个典故。

相传春秋时有一个叫萧史的人擅长吹箫。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也爱吹箫,穆公就将她嫁给萧史。婚后,萧史教弄玉吹箫,由于箫声太像凤凰的鸣叫,就引来了凤凰,二人随凤凰飞去。

本这首词前两句由这个典故化出,但不局限于萧史、弄玉的故事,而是写秦娥月夜梦醒,思念阔别的丈夫,拈箫吹弄,其声凄咽。

正是因为长久思念而不得见面,所以,秦娥才会在梦中见到自己的丈夫。梦醒后,望着那一轮明月,思念之情更深。

本词上片写秦娥的春愁,下片写秦娥的秋怨。她所思念的夫婿,既曾过灞桥而东去,又曾经咸阳而西行。思妇四季伤怀的情感,征人四方羁旅的踪迹,只用40余字便概括无遗,笔墨十分周到而经济。

写春愁,场景在明月高楼、闺阁之内;写秋怨,场景在夕阳高原、苑囿之外:日盼与夜想,坐思与伫望,封闭的狭小天地与开放的广袤空间,对举成文,相映互衬。

写灞桥柳色,年年伤别,是暗写分别之际折柳赠行之痛;写咸阳古道,音尘断绝,是明写分别之后登高企盼之苦:又是一重照应。

秦娥对亲人悠悠不尽的思念,就通过这时序的跳跃,场景的转移,动态的变换,多时空、多侧面的种种映衬,立体而丰满地凸现出来。

三、借思妇怀人,来表达深重的历史兴衰之感。

从整首词来看,有“秦娥”、“秦楼”、“灞陵”、“乐游原”、“古道”等与历史兴亡密切相关的词语,使词作有了一种历史感。

这些景物是历史的见证,作者用这些词汇谋篇布局,将读者带入了那片苍茫的秦汉岁月中,继而“音尘绝”三字,将曾存在过的一切一笔抹去,所有的沧桑与悲凉盈满心头,挥就“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名句。

这八个字,是在将所有旧迹一网打破之后的悲慨深沉,是飘荡在历史上空的豪迈苍凉,它将所有的繁华与衰落一语道破,荡气回肠,引人深思。

所以,王国维先生评价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浦江清先生说:夫西风乃一年之将尽,残照是一日之将尽,以流光消逝之感,与帝业空虚人生事功的渺小,种种反省,交织成悲壮的情绪。

唐圭璋先生也说:“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

总结一下,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有三个原因:

一、它开创了一个词牌。

二、它写了一种常人都有的普遍情感。

三、它借思妇怀人之表,来表达深重的历史兴衰之感。

一首小词,有如此气魄与境界,称誉它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应是实至名归。


鱼悦龙门


这首诗是不是李白所写,历来成谜,学术界大概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过介于这首词可能并非我们的诗仙所作,我今天不从作者的角度来解读,只看这首词本身。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汇聚了婉约和豪迈两大词派的特点

据说东坡当年曾问幕僚自己与柳永作词孰高孰低,幕下士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幕僚这一席话,非常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婉约和豪迈这两大词派的不同之处。

而这首《忆秦娥》却非常融洽地将两种风格杂糅在一起,上片讲的似乎是一个少妇,在凄凉的夜晚听到了悲凉的箫声,于是从梦中惊醒,而窗外,月色亦是凄寒迫人,楼台桥边的柳树,一如霸陵桥层叠交错的杨柳,满满的都是离别意。这个少妇的丈夫也许出征去了,也许在外地为官,也许只是去一个稍远的地方处理一些事物,只留得一个孤独的女子日日夜夜伤离别。此请此景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等相似。

词的下一片则以“乐游原”,“咸阳古道”,“汉家陵阙”这些历史遗迹为依托,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充满厚重历史沧桑感的画面。不算是当年盛极一时,热闹繁华的乐游原,还是车来车往,人流不惜的咸阳古道,还是庄严雄伟的汉家陵阙,如今都已经成为过去。历史遗迹能给我们的,除了苍凉的感受,就是伤逝之情。

在这一段里那个思念丈夫的少妇似乎消失了,作者将自己的眼光放到了朝代更替,世事流转的历史大局上,正如东坡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无论是格局还是词调都已远不是上片少妇的幽恨那样渺小和凄婉。

别离和伤逝是词曲长盛不衰的永恒主题

人生有聚有散,离别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极为常见的主题,而少妇闺怨更是其中百唱不衰之体裁,“月”和“柳”又是作者寄托离情思念的常物。我们的诗词里,有“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的极致思念之情,有“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等牵挂征人之情,更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悔恨之情。

至于伤逝,多有借历史遗迹和名人英雄事迹来抒发情感。李白在一首诗里就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之语,亦有“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之作;豪放派代表辛弃疾也曾有“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之言。

集婉约与豪迈与一身,所抒之情又为词曲之热门大概是这首作品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的原因吧。


黍离Willow


《忆秦娥》,是一词牌名。题中所说,李白的《忆秦娥》,当为词作《忆秦娥.箫声咽》,是《忆秦娥》词牌的首作。宋代的名录词选中,皆将其归于李白名下。但是否真正出自李白之作?至今尚存质疑。因《李太白全集》中并无此词,盛唐诗人中也无他人作之。因此一般认为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而归于李白的名下。

先领略一下这首千古绝唱、脍炙人口的佳作吧!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此词,历来评价甚高,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初读之,感觉并没有那么惊喜。没有清丽深幽的意境,没有婉约细腻的笔触。只是“箫声、柳色、古道、西风”,看起来貌似平淡的描写,“灞陵伤别”又将情感似乎全然外泄。或许你觉得它开创了一个词牌,又从一个女子的角度抒发思亲怀古之慨。然而词牌无数,思亲怀古之作浩如烟海。这首名贯古今的词祖之作,高明之处究竟何在?

1.一字千钧,掷地有声

京城女子的“代言人”秦娥,在一个月照楼台的夜晚,被凄婉呜咽的箫声,惊醒了好梦。由下句可以看出,这位女子依然沉浸在与情人相欢的梦境之中,但又不得不面对眼前残月笼罩下的孤寂之夜。开头一个“咽”字,呜咽的不只是萧声,更是境界的悲凉。而又一个“断”字,瞬间烘托出秦娥内心极度的失望,彻底阻隔了她只能与丈夫在梦中相聚的场面,多么无情与残酷。“柳色”引出伤别,不是“今朝”,不是“依旧”,而是用了一个极为普通的词“年年”,以此贯之,直白爽快。把多少年,多少岁月,多少人世间留下的离愁别怨,全盘托出。登上乐游原,瞭望咸阳古道。满怀离愁,苦苦等待,却迟迟没有音信而来。“音尘绝”,“绝”的不止是咸阳古道上的凄凉之景,还有丈夫遥遥无望的归期,更有王朝历史的繁华不再。一个“绝”字,孤独无望的伤别之情可谓至极。当这些字一出现在诗句中,便表现出了一种决绝的悲壮,一种戛然而止的惋惜。情感迸发到了极致。

2.言辞锤炼,意境跳跃,却脉络相连

文章一开头,没有往常的各种景色事物的渲染和描绘,而单刀直入,直接将女主人的处境展现在读者眼前。从“梦断秦楼月”,到“柳色”,“灞陵”,到“乐游原”,“咸阳古道”,再到“汉家陵阙”。意向跳跃,格局超然,看起来有些迷离绕乱,实则前后照应,句句相连。从“梦中”一下过渡到“柳色”,因俗有“折柳送别”之说,更是补充了首句中秦娥梦中的内容场景。葱绿的柳色勾起往事的回忆和伤感,正是曾经“乐游原”上的欢乐,与今日“咸阳古道”的荒凉,令情感一落千丈。而萧瑟的“西风”与“残阳”映照下的孤独的汉室陵墓,正如“咸阳古道”一般地消沉落寞。如此宏大的空间情景转变,绝非作者一时兴起,恣逞意气,而是丝丝入扣,又毫无拖沓之笔。

3.思亲之忧愁,怀国之千秋,同出意象中

折柳相送,离愁别绪。上片纠葛在个人的悲观情感中。而下片,画风转变,一下到了清秋节时乐游原上情侣相伴的美好场面。同时又将自己此刻的落寞忧愁,归于“咸阳古道”与“西风残照”之中。而同时“乐游原”又象征了昔日王朝繁华兴盛的场景,在这里登高望远,撇开个人情愁,目睹国之咸阳古道上的一切已被湮没,唯独辉煌王朝时代的陵墓魏然屹立。两个凝练的场景,包含着秦娥个人的苦思与追求,又蕴藏了对王朝衰落的慨叹与忧愁。思亲怀国之情感与意象一并浑融。

4.时空凝聚,悲欢百感,气象万千

整首词的意蕴主旨,就是思念亲人,怀古伤今。由个人伤愁到历史忧思。而这首词最伟大之处,便是它的恢宏壮阔,超越时空,又时空交融。时间上的今昔盛衰之对比,仅“乐游原”与“咸阳古道”“西风残照”中空间的转变,就足以呈现。盛世王朝的咸阳古道与陵墓,使其进入了历史的反思。过去的繁华富庶皆被埋没,或者说徒有一副虚华的外表,实则早已危机重重。而如今,王朝毁灭的节奏伴随着对现在与未来的担忧。这种对历史的反观,更交集着古今、兴衰与悲欢之百感。女子之情愁,骤然升华为国家千秋万代之赤子情怀。

王国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的确,此句一出,瞬间境界开阔,博大浑厚。原来一切的所见所思,不经意间竟成了王朝兴衰反思的一个陪衬。故人无归,繁华尽失,汉陵长在!

将此词归于李白之作,更因其雄浑气韵与盛唐气象一脉相承。王国维:“太白纯以气象胜”。全篇四十六字,凄动心目。气魄之宏伟,名贯古今。如此分析来,你是否也觉得这首“百代词曲之祖”,实至名归?


Jumine乐铭文艺


我是杭州刺史,我来回答。

李 白《 忆秦娥》 词在我 国文学史 和词史上 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 但 在人们 的心 目 中至 今 还是一个迷离倘恍的 “ 谜 ” 。 治词 曲史 的专 家 学者过 去虽然发 表过很 多有益 的见解 , 但相 互间 的意见 很不 一致 , 如《 忆秦娥》 这首词 的 真伪 、 主题以及 审美评 价等 问题 都存在着 根 本性 的分 歧 , 如 果这些 问题得不 到进一步的 解决 , 那么对《 忆秦娥》 的研究就很 难有新 的 进展 。 现 就上述 问题谈谈个 人 一 些 粗 浅 认 识 , 因多与 当前诚行 的见解不 同 , 所 以很 希 望大家 共同讨论。

对李 白《 忆秦娥》 历来有两种截然不 同的 审美评价 , 一种评价 是 否 定 的 , 如 胡 应 麟 《 少室 山房 笔丛》卷 四 十一《庄 撤委谈》 下云 :

二词 ( 《菩萨蛮》 、 《忆秦娥》 ) 虽工丽而气衰 飒 , 于太 白超然之 致不窗穷壤 , 果 令 真 出 青 莲 , 必 不作如 是语 。

另一 种评价是肯 定的 , 如王 国维 《人 间词话》 卷上 云 :

太 白纯以 气象胜 , “ 西风残照 , 汉家隆胭气 寥寥 八字遂 关千古登 临之 口 , 后 世惟 范文正之 《渔家傲》 , 夏英公之 《喜迁莺》 , 差堪继武 , 然 气象已 不逮矢 。

文学 史上时常 出现这样一 种现象 : 人 们对有 深度 有价值的作品 , 往往 毁誉参半 , 而对之 不加 毁誉的作 品 则必然 是黄茅 白苇一 览无余 的平 庸之作 。 刘熙载《艺概 · 词 曲概》 就说 :

太 白《 菩萨蛮》 、 《忆秦娥》 ,张志和《渔家子》 , 两家一忧一乐 , 归趣难名 。 或灵均 《 思 美 人》 《 哀郑》 , 庄 史 “ 滚上 ” 近之 耳 。

刘熙载所谓 的《 忆秦娥》 “ 归趣难 名 ” 的意思究 竟是指什么? 这个问题很有进一 步探索 的必 要 。 我们从前 文所 引刘 熙载对《忆 秦娥》主题 的评 论 : “ 太 白《 菩萨蛮》 、 《 忆秦娥》 两阅 , 足抵 少陵《秋兴八 首》 , 想其情境 , 殆作于 明皇 西 幸后 乎? ” 的意思来体会 , 他对《 忆秦娥》 词的主 旨是有深 刻理解 的 , “ 归趣 难名 ” 一语当然 不是指 这首词 表现 的主 题难名 。 这里 的 “ 归 趣难 名 ” , 我认 为实指 《忆秦 娥》 一词所 呈现 的审美理想 。 为 什么这 首词所 呈现 的审美理 想 竟使像刘熙载这 样很 有造 诣 的清代著 名文 艺 批评家都 感到莫测高深 , 难窥 涯涣呢? 这 正是 因为李 白审美理 想实有其不可 测识 的一 面 。 这位天才 诗人 的世界观 、 人生观 的复 杂 性 , 直到今天 也还没 有被我们 全部认识 。 李 白作为天才 的诗人不 仅 因为 他一生 写了大量 的瑰丽 的诗篇 , 更在 于他 的诗 篇所 呈现 的 审 美理想 , 远远超 出了当时一般 人所 能达到 的 高度 。

李 白《 忆秦娥》 这 首词通过 “ 秦娥 ” 、 “ 秦 楼 ” 、 “ 箫 声 ” 、 “ 楼 月 ” 、 “ 柳 色 ” 、 “ 濡 陵 ” 、 “ 乐游原 " 、 “ 清秋节 ” 、 “ 咸阳 古 道 , , 、 “ 西 风 残照 ” 、 “ 汉 家陵 网 ” 等 等意象 , 构成五 幅各 自独立的 画面 , 每 个画面 又都 呈现 为一个独 立 、 完整 、 精 美 、 深远 的意境 , 这些意境 虽 然具有真 实写照 的外貌特征 , 但 细致分析起 来 , 这些意境 之间并 没有 逻辑上 的直 接联系 , 不 过是作家 所采取 的象征 、 寓意 的方 式借 以 表现理 想的观 念和 热烈 的感情 而 已 。 虽然 在 意境 之间有 两个复 沓的音节 ( “ 秦楼 月 ” “ 音尘 绝 ” ) 相 互呼应 , 构成 韵律 的连锁与回环 , 但 并 不是意义上 的 需要 。 这种种 特点 说明 : 作 家采取 的是浪漫 主 义的手法而 不是现 实主 义 的手法 , 主张“ 男女中心 ” 说 的 同志之 所 以陷 于五里 雾 中 , 就在 于他们没 有认识 到 《 忆秦 娥》 创作方法 的特点 。 词 中虽然有个 叫作 “ 秦 娥 ” 的 人物 , 却并 不是词 的中心 , 她不过是 作 为象 征和 寓 意 出现 在作 品之 中 , 其它各个 意境也 无不如此 , 至 于它 们 的象征 、 寓意的 内容 , 我们在此 词 的主题 探索 中已经 作了交 待 , 这 里不再重 复 。 以 下要作 进一步 研究 的 问题 , 是由词 中的种种 意境所 呈现 的作 家的 审美理想 , 究竟 是通过什 么 样 的具 体形式诉 之于人们 的审美感 受的呢 ? 那就是王 国 维《人间词话》概括出来的 “ 太 白纯 以气象胜 ” 这一 精辟 论断提出 的 “ 气 象 ” 说 。 我认为用 “ 太 白 纯 以气象胜 ” 作 为对 李 白 《 忆秦 娥》 的评价 , 其最大贡献就 在于王 国维 首 次 从 美 学 的 角 度对 《 忆秦娥》 作 出了正 确的评价 。 大家 知 道《 人间词话》 论词本 以 “ 境 界 ” 为基 准 , 但王 国维对李 白《忆 秦娥》却 不 以境 界的有 无与境 界 的高下来 评论 , 而是 另立一格 , 以 “ 纯 以 气 象胜 ” 加 以肯 定 。 但 对 “ 纯 以气象胜 ” 这句 话 , 人们 往往误解为仅 仅是指 “ 西风残照 , 汉 家陵 网 ” 二句 , 这一 点必须 加以橙清 。 其 实 “ 太 白纯 以气象 胜 ” 是对 李 白《忆 秦娥》整体 性的审美评 价 , “ 西风 ” 二 句不过 是 举 例 以 证 , 所以 “ 气象 ” 二字 之上 又加一 “ 纯 ” 字 , 意 在 强调《忆 秦娥》 的审美价值正在 于 “ 气象 ” 而 不在 于境界 。 这 当然不是说《 忆秦 娥》 没有境 界 , 而是说 在境界 之外更 以 “ 气象 ” 胜于其他 词人 之作 。 《 忆秦娥》 既“ 纯 以气象胜 ” , 故其 境界 自当属 于理想一 派之“ 造 境 ” , 而不 同于 写 实一派之 “ 写境 ” 。 《人 间词 话》 所说 的 “ 理 想 ” 与 “ 写实 ” 二派 , , . 既然是 指浪漫主 义与现 实主 义创作方 法而言的 , 因 此 王 国 维 说 的 “ 太 白纯 以 气象胜 ” , 其 中自然 也包括对 《忆 秦娥》 的浪漫 主义创 作方法 的肯定 。 从王 国 维 在《人 间词话》 中提出境界说 的理论体系来 看 , “ 气象 ” 也 是一种境 界 , 不过 这种境界是 浪 漫主 义创作方 法的 “ 造 境 ” , 而不是现实 主 义创作方 法 的“ 写境 ” 。 但 正如王 国维所 强调 指出的那样 , “ 大诗 人所造 之境必 合乎 自然 ” , 并不是脱离 对现 实生活 的 审 美 感 受 去 “ 生 造 ” 、 “ 硬 造 ” , 而 是把审 美感受所 捕捉 到的东 西 加以集 中 , 使之 上升 为具有感 性形式 的审 美理 想而 已 。 《忆秦 娥》词体 现 了李 白对唐代 开 国至 天宝 之乱这 一百数 十年的 “ 盛 世 ” 怀着 无 限的 留恋 、 惋惜与哀伤 的强烈感情 。 用王 国维 的话来说 , 李 白属于 “ 主 观诗人 ” , 对待 “ 主 观诗人 ” 的作 品 , 只 有把诗人 的感情 还原 为生活现 实的本来 面 目 , 人们才能充分 认识它 的社会 内容 。 《 忆秦娥》 和一 切有深 度的 伟 大作品一样 , 由于作家是站在 宇宙意识 与人 生哲 理的 高度来 认识万物 , 俯瞰人生 , 透 视 社 会 , 因此就 必然有其 可以 认识和不 可测识 两个方面 同时存 在 的特 点 。 正 因为 它们具有 发掘不尽 的精 神 内容 , 所以才使这 些伟大 的 作品获得 了 永恒 的艺术 生命 。 刘熙 载《 艺概》 说《 忆秦 娥》 “ 归趣难 名 ” 指的正是《 忆秦娥》所 呈现 的美学理 想 中发掘 不尽 的一面 , 换句 话 说也正 是这 首词之所 以伟 大的 一 面 。 《忆 秦 娥》 之所以能够 反 映出唐代 自开 国至天 宝之 乱这一 百三十七 年的时代 、 阶级 的历史发 展 的必然趋 势 , 展示 出有唐一代 由盛 到衰 丰富 的社 会图景 , 就是 因为李 白的审美理想使它 获得 了这样的思 想 高 度 。

与 此 同 时 , 李 白《 忆秦娥》 之所 以能够 在艺术上取 得如此 巨大 的成就 , 被 誉为 “ 百 代词 曲之祖 ” , 也 同样 是 因为作家 的审美理想 使它达 到了崇高 美的艺 术境 界 。 从美学范畴来说 , 《 忆秦 娥》 表现的 艺术 美是属于悲 剧的崇高 美 。


杭州刺史


为何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

本来这首词是否真为李白所写就是有争议的,只不过,大概古人觉得这么好的词,只能属于李白。

古人对该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共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初度落笔,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开头以悲凉幽咽的箫声表现出闺中女子梦中惊醒,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女子醒来后望着杨柳青青,忆往日灞陵折柳而别,很深刻的一幅画面,而后“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女子登高远望,却不见故人归来,满怀愁绪遍洒古道,又引用蔡琰《胡笳十八拍》典故,形象描绘出古道幽寂,尘埃不见的景象,更是衬托出女子愁肠欲断的悲凉心境。

之后重复“音尘绝”,不仅表现出落日长空与汉家陵阙遥相呼应,更将女子内心独白表现的淋漓尽致,深刻入骨。整首词的意境也显得愈发浓厚。

整首词字字珠玑,句句天然,掷地有声。诵之内心兴衰之感屡屡徘徊,实不愧为“百代词曲之祖”。


一夜花落知多少


《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以长安为对象,勾了几幅素描,就仿佛是几幅长安素描的合订本。现实感与历史感交织在一起,时间的悠远感与空间的广漠感融合在一起,我们觉得作者仿佛站在历史长河的一座孤岛上,正向着邈远的时间与空间茫然地举目四望,同时把他的一些破碎的回忆与印象编织成这首词。

这首词最早见于北宋末南宋初邵博所撰《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曰:李太白词。予当秋日饯客宝釵楼上,汉诸陵在晚照中。有歌此词者,一坐凄然而罢。可见北宋后已经被认为是李白所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收录了这首词和另一首《菩萨蛮》,题李白作,且曰: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就是歌词的意思。曲子词是唐五代时的通称,词是后起的名称。盖隋唐以来,曲子者渐兴,开始有词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水调《河传》,炀帝将幸江都时所制。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柳堤,有是曲也,《柳枝》者,亡隋之曲也。而《河传》和《柳枝》都是后来常见的词牌。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160多首,绝大部分是民间作品,是现存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大都作于唐玄宗至五代。

至于《忆秦娥》词,只在南唐冯延巳的《阳春集》中有一首,但与句法传为李白的不同。盛唐是否有《忆秦娥》词就很可疑了!前人亦多有怀疑,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太白在当时,直以风雅自任,即近盛行,七言律鄙不肯为,宁宵事此?且二词虽工丽,而气亦衰飒,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借令真出青莲,必不作如是语。详其意调,绝类温方城辈,盖晚唐人词,嫁名太白。

最后再来欣赏一首,传为李白的《菩萨蛮》也写得十分苍劲: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词里那种悲壮的气象,沉思的神情,哀婉的语调,孤独的情怀,再加上哀飒的画面,黄昏的色彩,都带有鲜明的晚唐诗歌的风格特点。


雾都湿气


李白这首《忆秦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一是因为它出现得早,一是这首词确实好。当然是不是李白所作是有争议的。

1、“百代词曲之祖”的出处

南宋淳祐年间,黄升选编了十卷本《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其中第一卷为唐词,收录了 《菩萨蛮》和《忆秦娥》,署名为李白。黄升评价“二词为百代词曲 之袓”。

明朝,大才子杨慎著《词品》,他在序言中称“《菩萨蛮》和忆秦娥》二首为诗之馀,而百代词曲之祖也。”

可见,这两首词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确实由来已久。清代学者刘熙载评价,这两首词抵得上杜甫的《秋兴八首》。

2、这首《忆秦娥》,出现的时间早,当然可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是给歌曲曲调填写的歌辞。在隋唐年间,流行三种音乐,中国自己的音乐叫“清乐”,外国传来的音乐叫“胡乐”,佛教道教的音乐叫做“法乐”。词的曲调叫燕乐,是集合了清乐、胡乐和法乐三家之长的新兴流行音乐。这时的词内容也是十分广泛的,有相思、离别、战争、游子、征夫、思妇等。当时的知识分子觉得文辞不够典雅,所以并不重视。今天见到的这段时间的词,是晚晴时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所以,在敦煌曲子词发现以前,历代文人见到的最早的词集就是五代年间的《花间集》,这里面收录的是晚唐五代时期的词。

如果《菩萨蛮》和《忆秦娥》的作者是李白无误,那么这两首词就是盛唐时期的作品,当然可以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3、《忆秦娥》是好词,当得起“百代词曲之祖”

这首词上片写离别,柳色年年由黄变绿,女主人公与心上人的分别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只是他一直都没有归来。下片,以乐游原上的繁华反衬咸阳古道的冷清,最后转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历史的兴替。

这首词本是描写相思离别的,但是却将个人的伤情化作了历史的兴替。王侯将相、荣华富贵,终究化作了过眼烟云。这是作者的反思。

《忆秦娥》这首词出现的早,境界又高,当然可以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梅鹤读书


忆秦娥《雀儿飞》

雀儿飞

心随神去欲回归

欲回归

望穿双眼

肝肠俱碎

梦里声声故人语

醒来点点思乡泪

思乡泪

夜月形瘦

晓镜憔悴


碧伶居士


原来毛泽东吟的是这词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