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變七彩虹的燒成與藝術特色

曜變七彩虹的燒成與藝術特色


曜變七彩虹的燒成與藝術特色


曜變七彩虹的燒成與藝術特色


我國陶瓷藝術的發展幾乎伴隨著中國文明的發展,陶瓷藝術是中華民族引以為榮的文化精華。數千年來,歷朝歷代的陶瓷藝術製品都與當時的文化發展和百姓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民風民俗、生活習慣,還映射出時代審美與文化特性。

起源於五代、鼎盛於宋代的建窯建盞,因飲茶文化而得以興盛,亦因飲茶習慣的變化而衰弱。在建窯建盞鼎盛時期,不僅是福建,全國多處窯口都在仿燒,這些瓷器流傳於海外,在日本,凡是施黑釉的瓷器都通稱為“天目”,如俗稱的鷓鴣斑、玳瑁、油滴、鐵繡花、曜變等。而出現於南宋時期的“曜變”釉,是我國曆史上出現的最珍貴的窯變結晶釉之一,傳世珍品在國內幾乎失傳(目前僅有杭州出土半隻殘器)。而其燒製技術也被稱為“神技”,其“神”在施一種釉色,一經燒製即呈現出色彩斑斕、變化莫測、特點各異的結晶體,是人意不可為的純天然形成。


曜變七彩虹的燒成與藝術特色


十二世紀至十八世紀,日本前往浙江天目山留學的僧侶將中國“天目”名瓷帶回日本,產於建窯的建盞以其深邃的釉色上變幻莫測、絢麗多彩的斑紋得到了日本茶道宗師的追捧。在諸多遠渡大洋的建盞中,就有如今被奉為國寶的“曜變”盞(日本稱為碗)。成書於十六世紀前期的《君臺觀左右帳記》中,把建盞珍品劃分為若干等級。其中“曜變”被列為“建盞之至高無上的神品,為世界所無之物”。所謂“曜”即“耀”,照耀之意。“曜變”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著許多不規則的圓點,其周圍發出以藍色為主的耀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而得名。由於“曜變”燒成難度極大,傳世甚少,僅日本收藏三件,被日本國家指定為國寶。其中以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收藏的最佳,號稱“天下第一寶碗”。而我國原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著名古陶瓷專家陳顯術先生,曾在日本目睹了被日本視為國寶的“曜變天目茶碗”,並在所著的《扶桑鑑寶記》中詳細描述記載:“曜乃日、月、星辰之光,變乃色彩變異之意,兩字合成一詞,則曜變天目可以定義為具有光色(無固定顏色)變化的建盞。”


曜變七彩虹的燒成與藝術特色


“曜變”建盞因其配方特殊,燒製困難,本就是萬中挑一的作品。在當代,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都有許多陶藝家在進行著大量的嘗試,希望這一歷史瑰寶再現,但成功者甚少。日本著名的陶藝大師長江惣吉曾燒製過相似的作品,但至今仍未有第二件出現。另一著名高分子化學家安藤堅經歷盡6年心血仿製了5件接近“曜變”特徵的作品,於1981年贈於“曜變”茶盞誕生的故鄉——中國福建。2015年,筆者經歷三年,在近千窯的實驗中,終於成功燒製出帶有七彩光芒的“曜變”茶盞,命名為“曜變七彩虹”。並在後續一年的重複燒製中,系統、科學地掌握了其燒成氣氛、時間、溫度與結晶的形成規律,形成了較成熟穩定的操作技法,解決了結晶過程中存在的重要缺陷等關鍵問題,實現了鐵結晶釉瓷燒製技術研究的一個突破。目前,“曜變七彩虹”系列作品已多次在省級以上工藝美術作品評比及大型藝術博覽會上獲獎,受到高端瓷器收藏市場的認可。


曜變七彩虹的燒成與藝術特色


傳統的“曜變”建盞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聞名於世,百年後的今天,經過傳承創新後的“曜變七彩虹”系列新品也在陶瓷窯變釉領域別具特色。建盞的釉色屬於鐵繫結晶,基於高溫溶體的液相分離,在窯爐內的氧化或還原中一次燒成。“曜變七彩虹”的燒製與其他建盞相比,燒成溫域更窄,鐵繫結晶在高溫熔融中形成,又在局部停滯、發育、融合,這種變化是難以預測和人為干預的,燒製過程中窯爐的火候不易掌握,還原的契機也是極為關鍵,一旦在某些細微之處發生了變化就與美麗的釉色失之交臂,理想的作品不易多得。


曜變七彩虹的燒成與藝術特色


在工序上,“曜變七彩虹”盞和其他建盞一樣也經過選土、淘洗、配料、揉泥、拉坯、上釉、裝窯、焙燒、還原過程,其不同之處主要集中於:胎體、釉料的配比,燒成溫度,還原時間節點把握以及油柴的用量上等。各個工序及原料配比之間相互配伍,從而形成了一套特定的工藝體系,不僅在釉色上創新,也保證了一定的成品率,所製成“曜變七彩虹”建盞具有玻化程度高、潤澤如玉、色彩變化豐富的特點。

“繁星若塵終歸盡,蒼穹似無起玄機”,在陽光下舉起“曜變七彩虹”建盞,抬頭仰望,光芒萬丈,轉個角度又如銀星閃爍,花紋呈斑斑點點,或絲絲若現,五彩光環盡顯,這也是“曜變七彩虹”的名稱由來。


曜變七彩虹的燒成與藝術特色


胎體的配方。建窯建盞的燒製採用的是建陽當地的陶土,主要有黃粘土與高嶺土兩種。黃粘土含鐵量高,故燒後的胎色呈灰黑色,質地堅硬,但不易塑性,需要與高嶺土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普通兔毫、油滴的在胎體上高嶺土與黃粘土的比例一般為1:1,而燒製“曜變七彩虹”則黃粘土與高嶺土配比需在7:3以上,豐富的鐵元素是構成了釉面斑紋形成的基礎。


曜變七彩虹的燒成與藝術特色


釉料的配方。建盞的黑釉是一種析晶釉,屬於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使用天然釉礦石研磨成漿後與草木灰、天然長石等原料配比而成。其配比大約是4公斤釉料,鉀長石佔1.25公斤、石灰石0.5公斤、滑石0.3至0.5公斤以及草木灰若干。這種釉有著很強的黏性,在高溫中流動性強,有利於鐵元素結晶形成“曜變”類的聚集,但由於流動性過大盞外壁底部常常有掛釉現象,這也造成成品率下降的原因。


曜變七彩虹的燒成與藝術特色


燒製的溫度、還原的時間節點及油柴的用量。“曜變七彩虹”盞燒製的窯爐溫度要求在1300度以上進行還原,在還原完成後還需通過技術手段快速降低窯爐溫度,這是“曜變七彩虹”燒製技術的關鍵之一。同時“曜變七彩虹”盞的還原次數要求在兩次以上,當窯內溫度達到1300度時進行第一次還原,1130度是進行第二次還原,油柴用量共9次,每次80克至100克之間。


曜變七彩虹的燒成與藝術特色


“曜變七彩虹”的成功,既是創新,更是對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的繼承。藝術的傳統既有各個民族、地域的統一特色又有著不同的時代性,沒有創新,傳統不能延續,沒有傳統,創新只是空談。然而繼承不是照搬、拿來或模仿,在建盞燒製中繼承就是我們直面土與火的藝術,在尊重傳統陶瓷文化和現代藝術原理的基礎上,採取揚棄的科學態度,用現代設計理念和方法吸收傳統精華,並有機的融入到現代生活中,使設計創新更加符合當今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心理需求,與現代人們的生活理念、文化內涵和創新主題風格相吻合,使陶瓷藝術品由單一向多功能、系列化、差異化發展。筆者在研發創新“曜變七彩虹”作品過程中,遵循傳承傳統技藝,打造現代藝術精品的原則,不拘泥於某一時代的傳統,不侷限於某一時期的創作,而是大膽進行嘗試,在工藝技法造型設計上尋求創新突破,努力使“曜變七彩虹”真正達到與古同歡的美學意趣。


參考文獻:

[1]傅培貴. 陶瓷釉藥中的哥德巴赫猜想[J]. 陶瓷研究(2期):72-75.

[2]王子平. 對陶瓷文化內涵與傳承的思考[J]. 唐山學院學報(5):16-18.

[3]王金鋒. 油滴天目釉的形成機理及製備工藝研究[D]. 河北理工學院, 2003.

[4]鄒君草, 青木峰子. 曜變天目茶碗[J]. 環球人文地理, 2014(19):116-116.


曜變七彩虹的燒成與藝術特色


曜變七彩虹的燒成與藝術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