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字少,有些现代的字在篆书中找不到怎么办?参考答案如下

很多篆刻初学者会问,古代字少,有些现代流行的字在篆书中找不到。是否可用偏旁、部首拼凑呢?对此,有些老先生是反对的,认为“这样下去,滋生出很多现代的篆书。就为后人增加了无限的麻烦"。主张根据“六书“假借”的原则,用相近的字代替,如“者”代“这”,以“白”代“伯”,也是可以的,这也是明清流派篆刻家常用的手法。

古代字少,有些现代的字在篆书中找不到怎么办?参考答案如下

心伯氏

如赵之谦所刻“心伯氏"(3-21图),吴昌硕所刻“笙伯"印(3-22图),黄士陵所刻“伯龙"(3-23图)等印亦无不妥。


古代字少,有些现代的字在篆书中找不到怎么办?参考答案如下

笙伯


但有的姓名印若用相近的字代替,印主往往不能接受。如以“鎦”代“劉”。(《说文):“鎦,‘杀也’,徐锴曰:说文无劉字偏旁:有之,此字(鎦)又史传所不见,疑此即劉字也,从金从卯,刀字屈曲传写误作田尔"):以‘份”代“斌”(因古版《论语》上的“文质彬彬”,写作"文质份份”,而“彬”又与“斌”通用,故有人主张以“份”代“斌”);等,印主恐难以接受。

古代字少,有些现代的字在篆书中找不到怎么办?参考答案如下

伯龙

其实根据几千年来约定俗成的造字原则拼凑新字,在篆刻史上早就有过。如《说文》无劉字。但清乾隆年间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刘罗锅)的“石庵”印(3-24图)的“庵”字《说文》所无之字,这类字,拼凑篆字要有依据,拼出来的字既要不违六书,又要符合文字演进的规律。因此“拼凑”并非易事,要有一定文字学知识,不可率意为之。


古代字少,有些现代的字在篆书中找不到怎么办?参考答案如下

心伯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