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距今一千多年了,他的字就没人能超越吗?

旒孟5A0G1160


没有人能够超越。原因如下:

一、先入为主,时代使然。千年以来,王羲之的字已经成为标杆,成为书法的符号,是那个时代的绝响。

魏晋之际,汉字经历了书体上的巨大嬗变,汉魏,隶书是当时的“楷则”,通行的文字。进入晋朝,从隶书衍生了楷书、行书,草书也由章草衍生出小草、狂草,王羲之正是在这个历史点上,推陈出新,一变古人书风,特别在行草上,变古质为妍丽,变质朴为雄美,“増损古法,裁成今体”,笔法上不肥不瘦,亦方亦圆,中侧并用,疏密得宜,静中寓动,达到变化自如的高度成熟境界。之后的书家们无不在王羲之的框架里耕耘不止。


二、审美上代表了古代文人的理想境界。既不逾规,又应运自如。这种书法审美代表了一种高度。

他的字遒劲爽美,雅致中正,简静平和,雍容自如,“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既体现儒家的中庸之道,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美;又体现了老庄的自然之道,他的书法天质自然,风神盖世。黄庭坚说:“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这种哲学思想也是历代文人的思想。




三、王羲之开创一代书风,形成的二王书法体系影响深远,成为中华文化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世有无与之并肩者呢?颜真卿算是一个,王羲之在书法上有过一个自我评价:“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去此二贤,仆次之。”,这句话用在颜真卿身上似乎也可以。颜真卿也是开一代书风的大家,书法变得雄强博大、雍容华贵,思想上是忠臣烈子,品德高尚,真正做到人书合一。与王羲之相比,只能说各有千秋,说超越有点过了。



还有一个我们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以帝王的豪迈,书写激扬文字,汪洋恣肆、气度恢弘,这个气度也是千古一人。可惜毛泽东不与书家名,技法不若王颜。


到了近现代,超越王羲之思想的土壤已经不存在,毛笔也已经不是日常书写工具,思想层面上,现在物质发达,各种资讯繁杂,已经不可能做到思想上的空灵宁静,心手不一,书法艺术只能是每况愈下,能保持传统已经不错了,更别说超越了。也因此留下了一个课题,现代书法路在何方?


书法颜二


王羲之的字世所公认的好,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他写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笔者认为,王羲之的字虽好,但也不是冠绝古今,在其之后,还有很多书法家,有点书法家在某些字体方面可以说已经超越了他。

1、在楷书方面,唐朝时期的颜真卿和柳公权都是书法大家,被称为“颜筋柳体”直到今天我们在练习楷书时,基本上都是以这两人的字体为临摹对象。颜真卿的代表作为《多宝塔碑》,柳宗元的代表作为《玄秘塔碑》。唐朝欧阳询的楷书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是《九成宫醴泉铭》。元朝赵孟頫的楷书圆润清秀,又不失行书之飘逸秀气,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2、在行书方面,唐朝欧阳询的行书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其行书代表作是《张翰帖》亦称《季鹰帖》。宋朝的苏轼不仅是位大诗人,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其行书也比较富有特色,《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通篇书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笔者认为无论是欧阳询的《张翰帖》或是苏轼的《寒食帖》,其水平都不低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3、在草书方面,唐朝的张旭和怀素都非常著名,张旭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醉狂走,落笔成书,或以头发蘸墨书写,故有“张颠”的雅称,史称“草圣”,他的传世书法作品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怀素因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他的草书被称为“狂草”,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之称。怀素虽是和尚,但喜欢饮酒,时人谓之“醉僧”, 他的草书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等。

综上,笔者认为,王羲之的字并非没人能超越,我们要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


梦归秦淮


最近有人问我,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没有人超越?

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决定了我们怎么看待艺术。实际上,王羲之既是可以超越的,也是不能超越的,可以说,王羲之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同时具有可超越性和不可超越性。

一、王羲之的可超越性

如果从艺术的风格创立上,王羲之已经被超越了。

中国书法史上的中国书法,大致来讲分为两个书法风格,一个是秀美多姿的,这种风格的代表是王羲之及其追随者;一个是阳刚粗壮的,代表是颜真卿。

王羲之秀美风格往后日渐发展成为帖学正统,因而在中国古代以帖学为上的书法体系下,王羲之自然是神圣的代表,因此被称为书圣。

但是,在帖学传统之外,还有碑学这一脉传统,而将碑学的风格和审美特性融入中国书法的,是颜真卿,它不仅开创了这一碑学审美范式,而且成为了与帖学相抗衡的领军人物,这也是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所在。

因此,在风格上,王羲之早已经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被超越了的。因此,后世评价颜真卿有一句很有意思——

突破右军铁骑唯一者。

这句话的评价很高了。右军,我们都知道,是王羲之的代名词,他做官做到右军,所以被称为右军。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突破王羲之审美风格的唯一一个人。

在这个程度上,王羲之已经被颜真卿所超越了。

二、王羲之不可超越性

王羲之的不可超越性在于他是中国法度的创立者。而王羲之之所以可以扮演这个角色,是因为时代,当时的时代所然。

中国古人说,时势造英雄,此言不虚,用在王羲之身上正合适。

王羲之生活的朝代是东晋时期。而东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书法成熟的时期,也即是中国书法的自觉期。这个时候,人们开始自觉地追求书法的美了。

因此,生活在这个时期的王羲之,捡了个大便宜。

除了当时大时代背景使然之外,王羲之的命还很好,他生活在一个世代都是书法大家的家族里面。

王羲之的父亲、伯父不仅仅是掌握国家大权的重臣,还是有名的书法大家。当时晋政权号称“王与马,共天下”,而王就是王羲之家族。可见其家族势力之大。

良好的家族物质生活以及文化艺术教养,再加上整个时代的风气,让中国书法艺术迎来了一位书法大家。而在这个时代过后,中国书法就再也没有那么好的时代了。往前往后,整个社会风气和文化建设以及统治者的文化政策都没有再像当年那样自由宽松过。

因此,时代的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让王羲之永远不能超越他,除非天时地利人和!


松风阁书法日讲


《王羲之书法不可超越,一句另有深义的书法真言》

一、中国书法早有人超越王羲之

中国书法文化发展到今天,书法水平高于王羲之的书法人,甚至是民间书法家,已大有人在。只是因为有些人利用一个“王羲之书圣”这样一个概念来打压一些书法创新而矣。还有一些人无非就为了使用这么传递已久的“书法圣旨”去证明自己的一个学术论点而矣。

究其实际,说“王羲之书法无法超越”在书法技术层面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现代大部分书法书体需要人们练习大半生至一生才能有所成果,这就是一个反证。书法文化需要创新,尤其是那种快一些成才的新方法。

当年,欧阳询楷书肯定超越了“王羲之”。当代书法大师启功体行楷也肯定超越了王羲之的行书。推广现代规范汉字工笔楷书的田英章也肯定超越了王羲之的“工笔楷书”......

二、新时代工业文化下的书法创新将再次超越历史上所有五羲之

王羲之第二次书写《兰亭序》居然没能超越他的《兰亭序》首秀,也道出了中国书法创新空间之大。如果王羲之当年的书法技能已达到了今天工业制造文明都主张的技术工艺化、可复制,那么《兰亭序》也不至于成为孤本。有一天中国智能机器人也能写出较王羲之更完美的《兰亭序》也未必不可。

在中国楷书书写技法方面,当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监狱中写小纸条,先辈们使用仿宋体传递情报。笔迹标准到特务都不可分辩,这是第一次对中国汉字书写标准化的成功实践。

不同书体的书法笔法技术工艺化,流程化,工序化将再次带动中国书法的一次新发展,一次教育高效化的改观。真正受益的一定是平常的书法学习者。

三、现代流行的规范楷书书法已在楷书领域超越王羲之楷书

现代规划楷书书法带动了中国规范简体汉字的书法流行。田英章先生推行的田式欧楷就算一个代表。以欧楷笔画笔法这基础的楷书基本笔画,精简了历史上的繁杂笔法,追求笔画布局平衡的结构方法让很多小学生中学生都可以写出一手漂亮工整的楷书文字。

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我们可以尽量以现代规范楷书相近的书体作为入门。比如选择田英章式欧楷为蓝本来练习楷书书法笔法,练布局形成有结构经验。而方块字的历史让这此楷书笔法技能都能成为其它书体书法的基础技能。

有了规范楷书技法技能基础,其它行书草书书法个性化创新也就有了借鉴的方法,更主要的是这种书法知识技能体系已经让很多人成为了书写高手,甚至成为了书法家、书法培训师,成就了自己的书法职业。

练习书法也许首先应该明白选择什么样的书体练习容易入门,容易成才,容易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与书法艺术水平。

书法已纳入教育考试,而且也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大工程,现在中国教育市场大量缺少书法教育人才,就可见书法将带给书法行业的发展机会!


创新炎黄


王羲之的书清秀超逸,精妙绝伦。李白曾有诗称赞他说:“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王右军》)

无法超越的王羲之

王羲之的书法是否能够被别人超越?在我看来,既能也不能。可能很多人会感到迷惑,什么叫既能也不能?之所以说能,是说千百年来,我们的书法家中不断涌现举世公认写得非常好的人,被称为书法第一的人。说不能,是因为我们后来的书法家形成的风格与王羲之不同,王羲之那种融合了时代风气、思想的书法,不可能再次出现了。

<strong>

我们都说,字如其人。一个人书法写得好,除了勤学苦练技能之外,它也是历史、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社会环境也会对他产生深远的影响。<strong>

书法发展史上的王羲之

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王羲之的说法:

第一,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发展演变中的一环。众所周知,王羲之是东晋时代的人。在东晋之前,东汉时期,章草、行书、草书都已经陆续出现。其中,最有创新,同时也对王羲之影响很大的是“飞白”的出现。

什么是“飞白”?就是在写字的笔画中留有空白。这一技术后来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这个“飞白”是汉末蔡邕所创。

魏晋之后,这些书法特色不断被发扬光大,甚至还在其中进行了创新。

魏晋时期,书法之所以收到推崇,还与当时帝王喜爱有关。比如颜之推就说:“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比如,当时的宋文帝喜欢隶书,齐高祖喜欢草书等等。因为有他们的推崇,所以在社会上形成了写书法的风气。

王羲之呢,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苦练书法。他的启蒙老师是自己的叔父,他的叔父对草书、隶书和飞白都非常擅长。王羲之长大后呢,又拜卫夫人为老师。因此,他能博采众家,最后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的书法。

所以,王羲之,对当时的草书、隶书和行草都有重要的创新。

作为神经病的王羲之

第二,王羲之受到了魏晋时期风尚的影响。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玄学大盛,“越明教而任自然”者比比皆是。他们旷达放逸,不为礼教束缚。这一点,在王羲之身上尤为明显。当时的世人都喜欢吃一种叫“寒食散”的药品,这种药品现在看来就是毒药,里面含有重金属。

当时,人们吃完这种药品就会产生幻觉,顿觉神明开朗,体力倍增。这就有点像吸毒,享受那种幻觉的体验。王羲之是“寒食散”的忠实用户,据说王羲之也是因为吃了太多而身亡的。

电视剧《书圣王羲之》剧照

那么,长期服用这种“寒食散”自然对自己的神经系统产生致命的影响。王羲之就变得疯疯癫癫,我们最熟知的故事就是王羲之用字与一个老太太换鹅。还有个一个故事更能体现他精神的不正常,话说有一天清晨,王羲之乘船去看一个道士养的十几只鹅,看到之后留恋不已,就打算购买。但是道士不卖,王羲之于是决定抄写《道德经》。

当时,王羲之一个字就值好多钱,整个《道德经》五千多字,那个道士不得赚翻了么。可是,王羲之“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王羲之这种飘飘然,神经质的状态,恰恰能让他写出狂放飘逸的字体来(在美学上,这叫迷狂,以前人认为这是可以与神交通的)。

王羲之正是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环境之下,才能写出独特的书法来。我们后来人模仿王羲之者无数,但是能得其形,却很难得其神与韵,所以我们说,王羲之在这点上是难以超越的。


兮兮说事儿


我认为不可能超越。

第一,历史地位不可超越。

王羲之的书法地位已经摆在那里,王羲之几乎和“书法”二字等同,为什么这样说呢?提到书法,您首先想到的人是谁?一多半是王羲之。

是的,有人可能会说王羲之的书法是被后来的人们越推崇越有名气的,有造星运动过程。这话没有错,这样说来,任何一个在历史上名垂青史的人都有“造星”的过程,王羲之及其书法,实在是神一般的存在,无出其右。王羲之的书法,可不是浪得虚名,不是谁想“造星”就能够造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王羲之的地位,圈粉过程,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个人刻意为之,就连王羲之本人都不知道自己会这么出名。历史长河用比较靠谱却又非常随机的方式,展现着其魅力,展示着人类的聪明才智,这一切,非常随机。

这种几乎是代名词的历史地位,不是谁能够撼动,更不可能超越的。

第二,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太得人心了,这个典故,不论真假,人们都信。毛笔字能够入木三分?按照常识,显然不可能,但人们就是信,义无反顾的信。

第三,王羲之的《兰亭序》无法超越。

为什么把作品摆在后面呢?应该摆在第一嘛!王羲之确实靠《兰亭序》闻名于世。但人们没有见过作品真身,即便见了作品真身,一般的吃瓜群众是无法看出《兰亭序》的妙处。据说,单作品中出现的“之”字,就有不一样的变化,可见其书法的复杂性不是谁人都能够说清楚道明白的。

王羲之的《兰亭序》,字与字之间同呼吸共命运,要成就这样一部书法作品,要有功底,又需要机缘。就连王羲之本人都只有一部《兰亭序》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可见,不是谁都能够在有功底的情况下灵感迸发出来。

王羲之的《兰亭序》无法复制,就连王羲之本人也无法复制,为什么?机缘的奥秘就在于此。

王羲之如此了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继明


从我国书法史及其发展规律看,王羲之已属顶峰时期的峰尖人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将永远无人出其左右。如果仅以帖学与碑学的差别而认为颜真卿已超越了王羲之,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陋浅薄之见。

王羲之是书法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现代人无法超越。古人自小习字,毛笔几乎是唯一的书写工具。王羲之的创新意识,为寻找书法真谛走遍大江南北,遍访名家,古碑真迹,得出“字的功夫在字外”。王羲之练字不为名利。而现代的所谓“书法家”,稍有名气便想自己的字一平尺多少钱。其次,正常书体很难获奖,就别出心裁练丑书。当习学书法的目的,是为名利时,又怎能超越古人?

王羲之的书法就象唐诗宋词一样永远也不会被复制,更别说超越了!王義之不可超越,并不在你字写多好,或自成一家。而是依章而行千变万化又随心所欲。笔随心运登峰造极的艺术。

艺术顶峰是历史产物,无需超越,也无法超越,各人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美好的东西不要去比较最好,丑恶的东西不要究竟最丑,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还是约定俗成,从众从先。在书法艺术上,中国历朝历代超越王的书法大有人在;但书法地位无法超越,毕竟中国社会是政治主导,一切社会行业都围绕其中,书法也不例外,历史长河留下的基本都是名人书法、政治家书法。真正的书法能人都基本淹没在时代的长河中。

艺术同样有顶峰,不要用模糊辨证来糊弄人,就象自然界珠峰无法起越的一样,后人不必自卑。


笑搞


个问题有意思。打个比方吧。

字是由仓颉创造的,他认识的字一定比我们多吗?他的字写得一定比我们好吗?也许不太恰当,但这个比方能说明一些问题。

王羲之的历史地位是无法超越的,王羲之的书法是可以超越的。

中国书法大约可分两个阶段,唐以前是书法探索阶段,自唐始是书法成熟、发展阶段。王羲之是书法走向成熟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是开山鼻祖,他增损书法“古形”,形成了后世沿袭的新书风。这一点是任何人也取代不了的。

为什么又说他的书法是可以超越的呢?

书法自二王之后,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颜真卿的出现,书法又有了一条不同于二王书风的新线索,此后在王、颜的基础上,又出现不少新的流派。社会是不断向前的,新事物超越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

何况,现在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技术研究手段,都非魏晋时的王羲之所能比,超越是迟早的事。

抛出一块砖,欢迎大家砸板砖。

更多文章和作品点评,欢迎大家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没人超越!试想"昔时王谢堂前燕",王家在晋时有多富。整日练字作诗,为应付贤才聚会,诸君有这条件吗?


王義之兰亭聚会后,老想重写一副没错别字的,诗意更盎的作品,不行,写来超不过即兴书的。他那知,练了几十年书法,精华入骨,外加酒喝微醺,就这样天人合一,自然而然倾发而出!

顺说,有些今人假懂书法,什么"飘逸"用笔灵动等等,完全乱弹。魏晋时,流行魏隶书,隶草,王義之的字写的好,公认。但他的《兰亭序》字体并不为人认同,若家不富,早已"举家食粥酒常赊"了。


反到是唐太宗率先学习推广,唐朝开始,《兰亭序》便成了天下第一行書。现大家见的是,唐的"双钩"体《兰亭序》,真迹无人见,胡评什么,装象!


马耷68581067


这个问题很有趣。

首先,我告诉你,他的字能被超越。

如果他是书法界评判好坏的标准,那就更好被超越。因为,我们的科学家们,搞个AI人工智能,分分钟就可以把他打败。这是早晚的事。

现在之所以,让你觉得他无法超越,是因为你的心里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有问题。

你如果跪着看他,永远也超越不了。你如果总是往后看,也永远超越不了。但如果你是站着,面向未来奔跑的,你就可以把他甩开好几条街,甚至数千年。我不是在瞎吹。因为很多人的评判标准,都是被动植入的,是艺术史上的人云亦云,形成的。这很悲哀。他们不知道继承传统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崇拜“谁、谁、谁的”,而是为了高举着创新的大旗,走进人类文明的未来的。

我举个2个例子吧。好让大家印象深刻一点。

吴昌硕50岁后,只练石鼓文,根本不在乎王羲之的字,几十年如一日,最终练就“诗书画印”四绝学。被誉为中国文人画的最后一个高峰。这似乎是没有人能超越了,但是齐白石以“衰年变法”的“似与不似”之间,同样是诗书画印,又把中国艺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哦,对了,别以为我以画家的例子,好像说明不了书法界的问题。要知道,书画本同源的道理。况且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我顺便说一下,如果你细心留意一下中国的书法史,你会发现自宋元以后,真正推动书法史往前发展的,主要力量,不是书法家群体,而是画家群体。比如,宋朝的宋徽宗,创造了瘦金体,元朝的赵孟頫,形成了楷书的最后一个高峰“赵体楷书”,清朝的金农发明了“漆书”,郑板桥东拼西凑,弄出了乱石铺街的“板桥体”。赵之谦,自认为行草书写不好,所以只从篆隶和魏碑入手,结果他的行草,以魏碑打底,反而别开生面。等等等等,实在是太多了。

最后,再说明一下吧,王羲之的字,是很好。本人也很喜欢。但是把他神化,历史上第一人,是唐朝的李世民。。他的这么高的地位,是李世民捧出来的。(王羲之自己都认为自己不是那么好。比如他认为楷书不及钟繇、草书不及张芝等等。)也多亏了李世民,否则,我们现在看不到这么多的“王字”碑帖。

而我们现在之所以认为王羲之怎样怎样好,那是一个时代(一个盛世)的需要,新时代,需要百废俱兴,需要文化事业大发展,过去的几十年,才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文化的高潮,有可能出现在建党百年和建国百年之间,我们的书法界,有很多评奖,需要有一个大家都能认可的标准,所以,王羲之的字拿出来做个标准,是真正好的。否则,会乱套的。所以,这是一种“需要”。但并不就是说“他的字无法超越”,更不要瞎听一些“一知半解”的人,云云。

(我是妙丹,妙在丹青。持独立观点的艺术评论人士,本文原创,转载清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