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我们大致都看到信佛学佛的人,寺庙禅堂学佛拜佛的人,看到一般中老年人占大多数,为什么如此多?民间都流行一句谚语“姜还是老的辣,枣还是红的甜”,个人经验感受,一般学佛信佛的中老年人都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看到得也多了,经历的也多了,对人生的感悟体会更多了。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年轻人学佛信佛为什么少呢?甚至还有的人还毁谤,拿嗤之以鼻的态度待之,真是可怜。因为因缘不够,参考佛的“三不能”一、“无缘不度”。二、“定也不转”。三、“众生不尽”。南怀瑾老师说——以宗教性的名词来说,基督教、天主教叫它“上帝”、“主宰”、“神”,伊斯兰教叫它“阿拉”,佛教则以“如来”、“佛”称之。像这一类的宗教性字眼,一般人很容易根据自己的知识、习惯以及下意识观念,在自己的心理意识上,构成另一种偏离原意的想象概念,混淆不清,甚至还蒙上一层浓得化不开的神秘色彩。这种单凭一己的好恶与想象所形成对形而上真理的认识,其中牵涉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以我个人来讲,学佛以来,好处大了去了。拿生理来讲,首先相貌发生了大改变,脸盘越来越圆了,也变得慈祥多了,心也没有那么浮躁了,最起码能静下来。一点没有胡言乱语和夸大其谈,不打妄语,打妄语这个因果挺厉害的。自己没有学好,不要出来乱讲,包括我,要畏因果。所以各位法师、和尚、居士再三强调佛法的六波罗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重中之重,不容易的。比喻持戒,我们今天觉得手机好玩,沉迷其中。正如辛嫁轩居士的一首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直至心散乱昏沉到极致,才想到佛法,然后修了一段时间,觉得枯燥乏味。人啊,都喜欢追求刺激,感官享受快乐,要懂得“物极必反”这个道理。一定要看得到这个因果,持戒做到,哪怕今天看上一页书,也有益处。大致说一下这个,说禅定又牵涉到医学气脉了。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管是学佛修道,还是做事业职业也好,要做到孟子的“不动心”,不为境转,这个都是功夫。人为什么那么多烦恼,大致都是动心。一动心这个欲望就有了。一动心,就半途而废了。都得下苦、立志。即黄檗禅师所说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不经历一番苦行,怎能看见成就。人生本来就是苦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都是境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什么成就是一蹴而成的,都是慢慢积累的,慢慢修的。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说到“道”“天人合一”,都太深了。看那些古圣先贤,近代的佛教界的“虚云高僧大德”、“梦參长老”、“印光法师”、“弘一法师”等……,道家的真人“米晶子道长”……,为何有如此大成就。我的个人愚见,他们都悟道了,掌握了道,他们的言语思想行为都达到了符合自然,达到了“天人合一”,太深了,一句话两句话讲不完的。


鄙人拙笔,水平有限,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学者、读者斧正、指教。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虚老,隔着屏幕都能感觉气场的强大。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梦參长老与南老师,多么慈眉善目。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道家的米晶子真人。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南老师学生,恒南书院院长李慈雄先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