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當中為啥蜀國最弱?

田慧雨


很多人認為在魏蜀吳三國之中,蜀漢的國力是弱於曹魏而強於孫吳的,實際上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是收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實際上在當時的三國之中,蜀漢的綜合國力自始至終都是三國之中最為弱小的。蜀國不僅在三國之中最晚形成,就連滅亡也是排在三國之首的,因此毫無疑問,蜀國是三國之中最弱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分析:

一、蜀國的地理位置以及國土面積:

熟悉三國曆史的人恐怕都會清楚蜀國的地理位置和國土面積,蜀國在鼎盛時期曾經據有整個益州之地和半個荊州之地,但是隨著關羽的被殺,蜀漢是佔據的荊州領土全部為東吳所佔據,夷陵之戰後蜀國勢力徹底退出荊州,收縮到了益州之內,這也就是曹魏集團譏諷蜀國僅為“一州之國”的原因。國土面積的狹小決定了國家的經濟實力,也決定了國家的綜合國力。蜀國在三國之中面積最小,因此戰略縱深也最小,這也是其最早被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蜀國佔據的這一州之地實際上也是當初東漢王朝境內幾乎最為落後的地區,益州四面環山,交通閉塞,由於群山阻隔,通往蜀中的道路極為坎坷。這就導致了外面的人很難攻打進來,裡面的人也不容易打出去。易中天就曾講過,蜀國適合做偏安一隅的霸主,至於統一天下是很不容易的事。雖然益州號稱天府之國,可以自給自足,但是與外界溝通不暢,這實際上也限制了蜀國的發展,自古以來以蜀地為根據地進而統一中國的似乎除了劉邦之外沒有第二個。

二、蜀國建國後長期戰爭拖垮經濟:

蜀國自從建國之後,其戰爭的的形勢就沒有結束過,整個國家始終處於一種戰爭的狀態,夷陵之戰使蜀國由盛轉衰,元氣大傷的蜀國之後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經過了短暫的休養生息。隨後諸葛亮便開始連年北上用兵,先後發動了大規模的“伐魏”之戰,這一些列戰爭在歷史上被稱為“六出祁山”,然而諸葛亮的北伐結果卻是敗多勝少,蜀漢也從未實現“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美好願景,而六出祁山的結果使蜀漢經濟瀕臨崩潰,諸葛亮死後,其北伐事業的繼承者姜維更是連年對外用兵,其規模和次數甚至超過諸葛亮,上演了一出“九伐中原”,由於時機不對和實力欠缺等原因,姜維依舊沒有實現諸葛亮的願望,反而加速了蜀國的滅亡。蜀漢的經濟也在連年的戰爭中被拖垮,整個國家處於一種積貧積弱的狀況。

三,制度落後人才匱乏及皇帝昏庸:

蜀漢建國後,其國內依舊奉行兩漢時期的察舉制,而曹魏則廢棄了已經不適用當前國情的察舉制,而是繼承性的發明了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在建國後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制定的制度,這項制度最終於至西晉時期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這期間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九品中正制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古代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或者說是察舉制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但是其對於知識分子和人才的吸引力明顯強於察舉制,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的制度,這種制度為曹魏選拔和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而蜀國奉行的察舉制則越來越沒有了市場,以大漢王朝繼任者身份自居的蜀國君臣又無法摒棄這個代表漢朝的制度,因此只能抱殘守缺,以至於蜀漢人才匱乏的局面愈演愈烈,最終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

後主劉禪得昏庸無道也加速了蜀國的滅亡,蜀國在劉禪當政的四十多年間越來越衰弱,與魏國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終被魏國滅亡。

以上為什麼蜀國會成為三國之中最弱小的國家原因。總的來說就是地理位置、常年戰爭這些外部因素和國無賢臣、小人作祟這些內部因素綜合在一起造成的。蜀國在三國之中建立的過程是最為艱難的,同事國祚也是最為短暫的,實力也是最為弱小的,這些因素的背後,都是蜀國弱小的真實寫照。


歷史課課代表


魏蜀吳三國中,魏國的實力最強,吳國實力其次,蜀國的實力最弱。蜀漢滅亡時,魏國共有103萬戶,人口443萬,總兵力大約60萬;吳國有52萬戶,人口230萬,總兵力23萬;蜀國僅有28萬戶,人口94萬,兵力約10萬。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當時全國人口都比較少,蜀國人口最少。我們也可以看出三國時期老百姓的負擔有多重,幾乎兩家人就有一個人當兵,差不多9個人就要養一個兵。在古代農業社會,人口是決定一個政權強盛和興衰的最重要因素。蜀國的人口最少,也就可以意味著蜀國的實力最弱,蜀國的抗打擊能力也最弱。從國土面積來說,蜀國的面積也最小。蜀國僅有66萬平方千米,吳國國土面積為145萬平方千米,曹魏國土面積大約397萬平方公里。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蜀國的實力也最弱。為什麼蜀國會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方?



劉備發跡太晚。劉備、孫堅和曹操都是同一時代的人,他們年齡相差不大。他們起兵的時間也都差不了太多。相比較來說,劉備的起點最低。當曹操在北方叱吒風雲的時候,劉備還在北方到處流浪,孫堅之子孫策已經在江東建立政權。劉備請出諸葛亮之後,才開始逐漸穩定下來。此時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方,佔據了當時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方。孫權也基本上穩定了局勢,江東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劉備佔領荊州五郡的時候,天下除了益州基本上都被曹孫兩家佔據。劉備吞併益州實力達到鼎盛時期,他的領土面積也是最小的。劉備在搶奪地盤上已經失去了先機,好地盤都被別人搶走了。



其次,劉備所佔領土面積小,導致蜀國發展潛力不大,蜀國強大的基礎太小。天下13個州孫權佔領3個,劉備只佔領了1個,剩餘皆歸曹魏。如果放到現在可以依靠高科技,即使國土相對狹小也可以造就強國。當時是以農業立國,國土面積和人口直接關係到國家興衰。劉備和諸葛亮縱使有經天緯地之才,也不能僅僅憑藉一州之地讓蜀國凌駕於其餘兩國。諸葛亮已經足夠優秀了,他利用一州之地打得曹魏防禦多年。

蜀國可利用土地太少。益州雖然號稱天府之國,但是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所謂的天府之國其實也就是成都平原一帶。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到底有多大,也就是1.9萬平方公里。這就是蜀國可以利用的最大塊平原,也是蜀國最大的產糧區。此外蜀國的重要產糧區還有漢中谷地,面積也就是1萬平方公里。魏國僅關中平原就有3.4萬平方千米,更不用說華北平原了。吳國佔有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大約20萬平方千米,而且吳國靠近大海還有魚鹽之利。蜀國的平原面積小,意味著蜀國的農業發展受限制,意味著無法養育更多的人口,意味著強大的基礎小。加上當時北方是中國的經濟重心,南方經濟沒有得到開發,南北方經濟差距更大。這也是蜀國十幾次北伐都不能削弱魏國,魏國一舉滅蜀的重要原因。



蜀國人口稀少、人才匱乏。我們前面說過蜀國人口只有94萬,在三國中最少。人口稀少既是蜀國弱小的重要標誌,也是蜀國弱小的重要原因。蜀國人口稀少意味著可以徵召入伍的士兵少,蜀國軍隊力量就不會特別強大。人口稀少也意味著勞動力缺乏。缺少勞動力,農業經濟則很難發展起來。人口稀少也意味著國家可以徵收賦稅也少,國家財力就會限制。蜀國人口稀少,人才更缺乏。蜀國當年流傳“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可見蜀國人才凋零到了什麼程度。沒有人才,根本談不上強大。



兩次大敗損耗了蜀國的元氣。蜀國實力本來就弱。襄樊之戰、夷陵之戰兩次慘敗極大消耗了蜀國的元氣。雖然諸葛亮用了五年時間恢復了部分元氣,但是損失的人口,喪失的土地,有利的戰略條件卻無法恢復。荊州和上庸等地的喪失,蜀國失去重要糧食產地,失去了大量人口,失去了人才來源地。蜀國被關進四川盆地,徹底失去了充當大國資格。

綜合多方面原因,蜀國成為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國家,也稱為最先滅亡的國家。


依稀說史


第一。是關羽攻襄陽、宛城。而丟生了荊州。首先當時勢如破竹出秦川,收取。但是關羽見川蜀戰事報捷,關羽安奈不住自己求功之心,曾也曾說,“命一上將將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之眾出於秦川”,於是就出師北進,但是荊州卻被呂蒙所襲

第二,劉備因關羽之死,心無報國之思。一心為關羽報仇,失去當時北伐的主動局面,將士無心了,揮師東進,結果,卻被陸遜一把火,灰飛煙滅。蜀國精銳失去大半,等於多年積累的軍事力量受大挫折。其中張飛也死了,蜀國大將已去其二,之後大將相繼離去。於是蜀國當時北伐的力量又需重新儲備。

第三。是劉備大興全國之兵發動夷陵之戰。若勝。則國勢大漲。若敗則跌入低谷。劉備敗了。劉備東征孫權,被陸遜一把火燒了乾淨。夷陵一役,燒沒了劉備的雄心。

第四。蜀國人才的匱乏。導致諸葛亮北伐還在用跟隨先主的人才。外來人口只有姜維和夏侯霸。沒人人才的國家能強盛麼。第四。諸葛亮的不斷北伐。最終僅僅得到了幾郡之地。而且就這幾郡也未能保住。幾乎是在空耗國力。只舍而不得。

第五。蜀國的土地少。人口就少了。人口就少了。你相同的賦稅。別人人多。當然收的多。你人少就收的少。如果你增加賦稅。百姓苦不堪有。很有可能流失到別的國家。導致你的損失。


小宇的VLOG


受到《三國演義》影響的很多人認為曹魏最強,蜀漢次之,東吳最弱,真的是這樣嗎?

不然,真正意義上來說,曹魏最強,無可爭議,佔領面積之大,人口之多,又多為平原地區所以曹魏最強無可爭議;其次實際上是東吳,只不過在《三國演義》中是已蜀漢為中心進行寫的,所以對東吳來說,他們不沾光;最弱的當屬蜀漢,為什麼呢?我們一一分析!


一、軍事實力與人口

在古代,誰強誰弱看的就是軍事實力,軍事上厲害,你才有可能戰勝它國,說到軍事實力必須要說與統治區人口有關,所以先看軍隊的數量與人口。

1、蜀漢:根據記載軍隊大概就是8-13萬左右,國家人口28萬戶,人口數量在90-120萬之間。

2、東吳:根據記載軍隊數量大概在20-25萬人左右,國家人口52萬戶,人口數量約230萬人,因為東吳參與戰爭比較少,人口數量始終維持平衡或有少量上升。

3、曹魏:根據記載軍隊數量大概在40-50萬人左右,國家人口約100多萬戶,人口數量約前期440多萬人,到最後時期有記載說人口高達1000萬人。

從對比上看,蜀漢無疑就是最弱的那個,尤其是在關羽丟失荊州之後,要知道那可是80多萬人口的地區啊,也讓蜀漢失去極大的力量。

二、統治疆域與經濟實力

在那個拼地盤的時代,疆域的大小很多時候也代表這力量的強盛;而經濟實力不言而喻,是一個國家戰爭的重要支撐啊!

1、蜀漢:根據記載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經濟上雖然諸葛亮想盡辦法恢復經濟,但是連年的北伐也給經濟上始終帶來很大的負擔,所以蜀漢的經濟一直是三國中最差的一個。

2、東吳:根據記載共有32郡及三州:荊州、揚州、交州;經濟上東吳因為土地肥沃,而且航海事業在東吳有很大的發展也看得出,東吳的經濟上是很不錯的。

3、曹魏:根據記載共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經濟上因為曹魏繼承了東漢的基礎上,又實行輕搖賦稅,實行屯田等等,使北方的社會轉向穩定,經濟也得以快速的增長,在當時是實力最強的。

從上兩點可以看的出,無論在軍事上、人口、經濟實力和統治疆域都被魏吳超出不少,所以綜合來看即使《三國演義》描寫上感覺蜀漢強於東吳,弱於曹魏,但是實際上來看蜀漢確實是三國之中最弱的啊!


中華文武君


我們對三國時期歷史的瞭解,很多都是從小說《三國演義》裡得知的。在小說中,劉備的蜀國給人的印象最好,劉備自己是個明君,還有諸葛亮這樣厲害的軍師,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英勇的武將,很多人都會覺得蜀國才應該是三國中最強的啊。

但我們換個角度想一下,如果蜀國真要這麼彪悍,應該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才對,為什麼沒有逐鹿中原,一統天下,反而是三國中最先滅亡的一個。其實這都是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真實歷史中,蜀國確實是三國中最弱的,下面我們就從三國的國力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蜀國最弱。

先來說領土,魏國的領土是三國中最大的,包括了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雍州、涼州等十個州,基本上相當於今天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甘肅、以及江蘇、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在當時,長江以北的地區,基本上都歸魏國所有了。

吳國的領土包括揚州、荊州、交州這三個州,後來又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但這其中的揚州和荊州並不是吳國獨有,而是與魏國共有。吳國的勢力範圍大致就是現在的江南和華南,包括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湖南,以及江蘇南部、廣西還有越南北部等地區。雖然領土也不小,但仍比不上魏國。

蜀國的領土只有一個州,就是益州。益州也相當大,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南部等地,都屬於益州。蜀國領土也是三國中最小的一個。

再來說人口,我們列舉一下三國滅亡時的人口數據:魏國共66萬戶,共443萬人;吳國共52.3萬戶,共230萬人;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人口數據更直觀,魏國人口比吳蜀兩國加起來還要多。

與人口相關的數據,是士兵與官吏。蜀國的士兵有大約10萬,官吏有4萬;吳國的士兵有23萬,官吏有3.2萬;;魏國其實沒有很明確的士兵和官吏數據,據推測士兵應該有40萬以上。這些數據中,魏國是佔有明顯優勢的。而且蜀國的人口還不到吳國的一半,但是官吏人數卻超過了吳國,這也能看出蜀國官員隊伍臃腫,行政效率與財政壓力都是統治者要解決的難題。

知道了士兵數量,我們再來分析軍隊的性質。三國的形成,可視為軍閥之間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大軍閥吞併小軍閥, 最後決出了三個勝利者,就是三國的三位君主。

不過這三大軍閥之間,也還是有區別的。魏國的軍隊隸屬國家,並把一些私人軍隊也整合為中央直屬,堅持中央集權,國家對軍隊有控制權。吳國則相反,吳國豪族勢力很大,因為孫氏父子屬於外來政權,在當地勢力並不大, 所以不得不跟當地的豪族勢力尋求合作。但這也造成豪族勢力過大。所以吳國的政體表面上看,屬於中央集權,實際上近似各大豪族的聯合政權。至於蜀國軍隊,與前兩者還是差距比較大的。因為劉備不像曹操和孫權那樣出身豪族,劉備更像是個“流浪漢”,因為他大半生都在各地輾轉,他的軍隊更像是一個由流民聚合而成的武裝集團,這樣的軍隊戰鬥力並不能跟魏國和吳國軍隊相比。

最後來說一下人才,如果按照《三國演義》中的故事來看,蜀國顯然人才最多,最厲害的文武人才都跑到劉備那去了。但實際上卻恰恰相反,人才方面曹魏政權佔據絕對優勢。曹操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求賢若渴,他執掌政權時期,給魏國招募了很多人才。更何況魏國領土處在中原和華北,這些地方本來就是當時人才匯聚之地。吳國的魯肅、周瑜、陸遜等,也都是三國時代一流的人才,但吳國問題在於缺乏英勇善戰的武將。其實人才最少的還是蜀國,五虎將是被三國小說神話的人物,而且劉關張的年紀,是比諸葛亮大了將近一代人,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還未滿三十歲,正值當年,而關羽、張飛都已經年過四十了,他們的戰鬥力在逐年下降,雖然之後還有過很出色的表現,但畢竟年齡擺在那,巔峰時期都所剩無幾了。所以,關於人才方面,蜀國才是三國中人才最少的一個。

綜上所述,我們從領土、人口、軍隊、人才等來分析對比後,其實蜀國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也毋庸置疑的是三國中最弱的國家了。


文化歷史那些事


三國當中蜀國並不弱,整個看蜀國比魏國弱,但是蜀國比東吳強。

我所說蜀國不祘弱,因為:

一,蜀國所據地盤是,荊州,益州,漢中,即是富傑之地,也是戰略要地。

二,人口稠密,糧產豐富。

三,文武人才齊全,文有諸葛亮,龐統,當時流傳誰得到二人中,其中一人,就能得天下,看看劉備全得了。武有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能與五虎單打獨鬥,簡直沒有。

蜀國文臣武將都是超一流,頂尖的,不管從那方面看,都非常強。

那麼為什麼蜀國表現非常弱,而且最先滅忘呢?請看:

一,劉備思想自私,自利,親疏關係不分,不是認人為賢,而是認人為親,償罰不明,

拜把兄弟原始股,即當大官,又撐實權,如關羽,那怕關羽放了敵對首領曹操,給劉備帶來無窮後患,而不受罰。參股又不是弟兄夥的,立了大功也得不到相應獎,如趙雲等。

二,為了報兄弟之仇,而不顧國家利益,傾全國之力,帶全國之兵,殺向東吳,結果帶來毀滅性失損。

三,二弟關羽,自認為是,看不起人,清高孤傲,不團結人,結果襄樊之戰,要人沒人,要支援無人支援,眾叛親離,最後被敵對方殺害,使劉備蜀國損失巨大,是蜀國滅忘前奏。

四,諸葛亮,不顧國力,人力,物力,軍力,6次發兵北閥,造成國力衰退。

五,在用人方面,諸葛亮也不是認人為賢,只認人為親,如戰略要地街亭,派視如義子守,而不用久經沙場,身徑百戰魏延守,結果失敗,諸葛亮不培養人才,造成後繼無人。

綜上所述,蜀國不逐漸弱,不亡才怪。


徐老大


蜀漢的強弱其實並不是一直存在的,但長時間確實最弱的。

自從赤壁之戰後,孫劉聯軍打敗曹操,曹操敗北。周瑜和劉備就開始爭奪南郡與曹仁對戰,不過南郡久攻不下,劉備就表劉琦被荊州刺史南下攻取了荊州四郡。劉備擁有了根據地,後期又與周瑜攻下南郡,與東吳做了交換。此時劉備擁有荊州五郡。而後劉璋邀請劉備入川抵禦張魯,劉備入川后並沒有攻打張魯而是在當地廣施恩德,之後與劉璋反目,劉備奪取益州。後又與曹操決戰漢中,曹操又被劉備打敗,劉備奪得漢中七郡,實現了橫跨荊益。此時的劉備集團是僅次於曹操的,比東吳要強一些。

不過好景不長,關羽趁劉備攻下漢中,開始舉兵北伐曹操,攻打襄樊水淹樊城,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一時曹操想遷都避其鋒芒。不料曹操與孫權聯合,孫權偷襲荊州,曹操也讓徐晃與關羽作戰。關羽知道荊州丟失後,快速撤退不過在麥城外被東吳殺害。

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此時的蜀漢經過荊州失敗後,丟了荊州三郡,上庸新城魏興三郡,損失了關羽等一大批將領,關羽父子被殺,糜芳傅士仁投降孫權,孟達投降曹操,劉封因欺凌孟達被殺。後來劉備為了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舉兵伐吳。張飛因心急令手下籌集糧食被手下殺害。夷陵之戰劉備被陸遜一把火燒死了四五萬人,隻身逃回白帝城。蜀漢徹底退出荊州地區。

蜀漢在劉禪繼位後,只擁有益州一個州,被稱為一州之國。在蜀漢被鄧艾攻下之後,益州只有不到百萬人口,軍隊十萬二千。蜀漢之所以弱是因為國土太小了,益州雖然大,但是比起漢十三州,蜀漢只擁有一州。東吳擁有揚州,交州和荊州。其餘的全是曹魏擁有的地方。


國土小,人才也很少,益州地處西南,蜀中人口為主要的,像南中這些地方那時候還屬於未完全開發地區。蜀漢前期人才來源於劉備從北方帶過來的人,荊州收攏的一些人才,之後佔領益州擁有的人才。可是在荊州丟失和夷陵之戰之後大部分荊州老將都一一離去,夷陵之戰還損失了不少青年人才,人才斷代嚴重,後期蜀漢基本上人才太少。

益州人口較少,軍隊無法擴充。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遷了不少人口到漢中,原因就是益州人口太少了,兵源得不到補充,自然無法與魏國和東吳爭強。再加上資源也很少,連年戰爭蜀漢經濟無法恢復。

蜀漢之所以是三國最弱是因為沒有佔到地利和天時,國土太小人口太少,無法支撐國力。


三國讀史


東漢末年天下一分為三,雖說三足鼎立,但魏蜀吳三國的實力卻並不相當,而其中以蜀漢的實力最為弱小。

<strong>

最為直觀地來看,蜀漢的領土面積在三個國家之中最小,人口最少,經濟最窮,而又是三個國家之中最先被滅亡的。

國土最小:

曹魏佔據北方十二州,八十七郡(司隸、徐、青、豫、冀、並、幽、兗、涼、雍、荊(部分)、揚(部分)),勢力最為強大,總面積約291萬平方公里。

孫吳佔據江東三州(荊(部分)、揚(部分)以及交州),總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

蜀漢則只有益州一地,總面積約為106萬平方公里。

人口最少:

首先蜀漢滅亡時有過人口統計,大約是28萬戶,約94萬人口。(公元263年)

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

而同樣曹魏也做過人口統計,時間在滅蜀之後。

景元四年,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後漢書》

如此算下來,曹魏的人口得有443萬。

而後孫吳滅亡時也做過人口普查,大約有52萬戶,約230萬人口。(公元280年)

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



在古代農耕社會中,人口代表富強,蜀漢怎麼算都是最弱的!

雖然在《三國演義》當中,始終把劉備所同領導的蜀漢作為漢室的正統後裔,也一直作為正面形象來塑造,但卻並不能改變蜀國作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個國家。

當時中華大地仍然以中原為核心地域,中原物產豐富,生產力發達,而蜀國的屬地則以益州為核心,這裡並不是傳統意義上中原核心區域,雖然成為魚米之鄉,而且地形閉塞,沒有在黃巾起義的浪潮中受到過大的衝擊。

但是卻正是因為地形的狹窄和閉塞,使得蜀漢在發展空間上受到制約,雖然坐擁魚米之鄉,但卻沒能夠及時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即使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也沒能最終實現匡扶漢室的宏圖大業,這便是由於蜀漢的地理位置的劣勢。

而除此之外,在三足鼎立的格局之中,雖然蜀漢也曾保有荊州的富饒之地,但卻因為孫吳的攻伐最終沒能保全這一重要的經濟來源和地緣優勢。
而在蜀軍攻伐曹魏之時,吳國並未給予有效的援助,更多的時候是選擇了坐山觀虎鬥,這些都間接導致了蜀國的失敗。除此之外,蜀國建國期間的五虎將也在後期逐一離世,雖然還有諸葛亮這樣的老臣撐場面,但也最終沒能逆天改命。

雖然諸葛亮當年隆中對天下三分的構想和預見富有天才的色彩,但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最終遏止蜀國的前途命運。


白話歷史君


客觀的說,蜀漢的實力是最弱的一方。而且蜀漢政權是建立的,劉備多年征戰的名望上的國家,東漢末年行政單位有13州,相當於今天省級別。曹操集團有九個,東吳與蜀漢爭奪荊州,將荊州一分為二。呂蒙偷襲荊州。荊州落入東吳之手。東吳當時有三個州,而蜀國只有一個州。

蜀國在劉備稱漢中王時,也就是建安24年,差不多是國力最鼎盛的時候。在這一年,劉備率軍擊敗曹操,奪到整個漢中地區,但是曹軍撤退前,幽州刺史張既至五都人馬5萬餘遷徙至曹操控制的隴上地區,所以劉備獲得的漢中人口也是不多的。這1年6月,劉備還派劉封和孟達攻取上庸和房陵。

三國時期,魏國及時再佔據了大半個江山,無論政治,軍事,曹操的穩穩控制著天下2/3的局


面,爾吳蜀一直處於弱勢地位。

曹操佔據中原,人口,土地,軍事儲備都在三國中最強。吳國地處江南生活富庶,孫氏父子從小便紮根於此,手握三州,眾志成城。

至於蜀國鼎盛時期也只有一州在手,而且幾乎是全民皆兵的狀態,佔據地理優勢,勉強自保而已。而這份天險也並不是劉備用軍事力量打下來的,眾所周知,劉備是被請進去的。


小賢歷史解說


三國當中,蜀國的實力是最為弱小的,造成這樣的原因,一是因為領土最小,二是人口最少,三是地域封閉


首先來看下領土的對比。

三國時代緊鄰東漢時期,大體上三國的領土都可以和東漢十三州所對應上。

  • 蜀漢,在劉備及其謀士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擁有益州全境。

  • 曹魏,在曹操與曹丕兩代人的努力下,得以統一北方,擁有豫,兗,徐,青,涼,,冀,並,司,幽共計九州全境以及荊州北部3郡。

  • 孫吳,在孫堅,孫策及孫權兩代人的經營下,擁有揚州與交州全境及荊州南部6郡。

通過領土之間的對比,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蜀國的領土是三國之中最少的,僅僅依靠益州之地,剛剛能夠自保。

再來看下人口的對比。

根據《晉書》《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大體可以算出三國後期人口數量如下:

  • 蜀漢滅亡時大約有28萬戶,約94萬人口。(公元263年)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禪又遣太常張峻、益州別駕汝超受節度,遣太僕蔣顯有命敕姜維。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採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
  • 孫吳滅亡時大約有52萬戶,約230萬人口。(公元280年)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濬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後宮五千餘人。
  • 曹魏滅亡時的人口數量通過《晉書》當中西晉建立後所統計的人口數量反推後約有165萬戶,約1300萬人口(公元280年)


《晉書·志第四》:太康元年,平吳,大凡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

通過橫向對比可以看出,蜀漢的人口只有東吳的一半不到,還沒有曹魏的零頭多,實力當然會更弱小。

最後來看下蜀漢所處的地域。

蜀漢所處的地域相比於曹魏與東吳來說,是最為封閉的。

  • 蜀漢境內多山,只有成都周圍的盆地可以算得上是平原地帶,北面與曹魏接壤的漢中一帶自古以來就以道路難行著稱,東面與孫吳接壤的巴郡等地,也多是叢林與峽谷,南面的南中等地亦是以森林廣袤著稱。在三國當時的生產力限制下,蜀漢對境內的開發成果並不顯著。

  • 孫吳所統治的區域雖然也有不少的丘陵地帶,但是得益於豐富的水系與海岸線,形成了諸多的衝擊平原,同時地勢也不如蜀漢那麼險峻。在當時的生產力之下,孫吳對境內的開發,效果相對來說還是很有成效的。

  • 曹魏所統治的區域則是傳統意義上的核心地帶,境內多是平原,對土地的開發也十分成熟。往北是廣袤的草原,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大多都以北曹操等人所降服,往西則通過西域長史府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對西域地帶的控制,往東雖然是大海,但也依靠著海岸線與沖積平原,土地能夠很好的開發出來。

通過橫向對比蜀漢與曹魏孫吳所在的地域,可以明顯看出,蜀漢由於地域太過於封閉,發展空間有限,所以才有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為的就是奪取關中來過的更多的發展機會。

總結:在冷兵器時代,領土和人口的優勢往往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蜀國作為三國之中人口最少,領土最少的一方,又受限於地域的封閉,自然強大不起來。加上諸葛亮與姜維為了獲取更多的發展空間,多次北伐中原,雖說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蜀國的經濟發展,但是從長遠角度來說,過多的軍事行動也是壓垮蜀國的主因之一。如此的蜀國,自然會成為當時三國之中最為弱小的那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