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都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不說諸葛亮挾劉嬋以令蜀漢?

JJ-魅力值Ax小豪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因為漢末天下大亂,從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後,漢室已經名存實亡,天下諸侯並起,對中央陰奉陽違,已經不聽號令了。

董卓死後,李傕郭汜之流在長安混戰,漢獻帝連生存都困難了(飯都吃不上了,快餓死了),不得已,百官和皇室東逃洛陽,當時東方諸侯屬袁紹和曹操實力比較雄厚,都有了迎歸劉協,想把漢獻帝控制在自己身邊,而且袁紹的地盤裡漢獻帝更近。


暖男好爸爸袁紹失去爭奪漢獻帝大好機會

袁紹手下謀士催促袁紹起兵去迎接漢獻帝時,袁紹居然說小兒子的病沒有好,要等兒子病好了才去爭天下。袁紹非常疼愛小兒子,是居家好男人,現代美女眼裡的好爸爸呀。

不過爭奪天下,婦人之仁,暖男好爸爸是不好爭奪天下的,頂多做個州牧(相當於省長)玩玩,或者做個州縣級官員吧(市長,縣長),這跟曹操爭霸天下有了鮮明對比,曹操在張繡叛亂之時,愛將典韋,長子曹昂都為了掩護曹操而死。

果然 ,袁紹慢了一步,曹操成功接到了漢獻帝,因為洛陽破敗不堪,所以曹操把漢獻帝帶到了自己地盤許昌,許昌兵多將廣,糧草豐足,讓漢獻帝有了飽飯吃。

坦白說,漢末經過桓靈二帝荼毒天下,天下義士對漢室已經不報什麼希望了,這兩傢伙把漢室四百年的恩德敗光了。更多百姓都希望有新的領導人出現來拯救蒼生了,所以黃巾張角才喊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蒼天就是劉漢的天下,劉漢已經死了,新的政權應該出現了。

曹操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迎接漢獻帝的,能給漢獻帝飯吃,已經是看在祖上數代當過漢室官員,拿過漢室俸祿的份上了。君不見十八路諸侯只有袁紹和曹操還想著漢獻帝,其他人根本不管漢獻帝死活了,漢朝四世三公的嫡系後人袁術(袁紹是袁家庶子,袁術才是嫡子)更是想著稱帝了。巴不得漢獻帝早點掛掉,好搬掉絆腳石。

而曹操把漢獻帝帶到自己大本營之後,用意還是非常明顯的,天下義士雖然不認漢朝了,但是還有很多遺老遺少愛戴漢朝呀,漢獻帝這塊遮羞布還是有用的,可以要求其他諸侯聽自己的,不聽自己的曹操就可以代表漢獻帝這個中央政府去討伐他。這就是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最終曹操經過數十年征戰,薛平北方諸侯,統一華夏北方中原之地,只有江南和益州的華夏南方被孫權和劉備佔了,沒法收回來。這個曹操已經管不了,因為曹操已經做了“周文王”駕鶴西去,兒子曹丕上臺了。曹丕上臺後,挾天子已經沒法令諸侯了,孫權和劉備你再怎麼號令他,他們也不會臣服的,漢獻帝這塊遮羞布已經沒用了,所以曹丕就讓漢獻帝禪位給自己了。曹丕篡漢自立建立了魏國,史稱曹魏。


而諸葛亮為什麼不是挾劉禪以令蜀漢了?

首先,劉禪的蜀漢是劉備傳給劉禪的,政權是正常交接,諸葛亮是託孤大臣,不是劉禪沒飯吃,諸葛亮迎接他再給劉禪飯吃的。這跟漢獻帝劉協沒飯吃,被諸侯踢來踢去是本質的不同。

其次,蜀漢上下都奉諸葛亮這個丞相的號令,並沒有那個半獨立的諸侯國對成都的劉禪和諸葛亮陰奉陽違。諸葛亮不存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說。

如果作為統領百官的丞相,把諸葛亮說成挾劉禪以令蜀漢。

那麼後世的張居正是挾萬曆以令大明嗎?

多爾袞是挾福臨以令大清嗎?

鰲拜是挾康熙以令大清嗎?

.....

顯然,這些人都沒有這樣的說法。

是因為大明,大清都沒有曹操時期的那種半獨立的地方軍閥。

最後,關鍵的一點,曹操出現來很多超越禮制的行為,稱魏公,進魏王,受九錫。為兒子曹丕禪讓漢室掃清障礙。而諸葛亮給兒子諸葛瞻的家訓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要兒子淡泊明志,這是君子和姦雄的差別。

或許,這就是曹操和諸葛亮的本質區別吧。


備註:圖片來自網絡,不足之處歡迎斧正,謝謝


蕭子北


挾天子以令諸侯,其中天子指的就是漢獻帝劉協,漢獻帝真是個悲催的娃,雖然小小年紀就成了帝王,但始終是個扣著大簷帽沒實權的擺設。漢獻帝最開始是董卓的傀儡皇帝,董卓完蛋之後,又被董卓的手下擄走控制,第三次才淪落到曹操手裡,下面咱們先說漢獻帝的處境。

挾天子令諸侯不只是曹操的專利

現在一說到“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會想到曹操,其實從實際情況來看,董卓才是第一個挾天子號令天下的人,當年董卓扶持九歲的漢獻帝上臺,就是為了方便自己號令天下。第二個嚐鮮的是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等人,那時候董卓被殺,李傕、郭汜沒有了主心骨就要跑路,這時三國時期被忽視的重要謀士賈詡為二人出了一計,賈詡當時是這麼說的:

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賈詡說這話有意阻止二人大開殺戒,同時暗指奉國家以徵天下,最後這些傢伙還真把長安拿下了,只不過這群烏合之眾心有不和,最終弄了個不歡而散。後來漢獻帝才落到曹操的手裡,曹操把漢獻帝這個政治旗幟利用的淋漓盡致,他恨不得把漢獻帝這個工具榨乾。但曹操在挾天子令諸侯期間,表面上還比較尊重漢獻帝,那些該有的君臣之禮一樣不差。漢獻帝在曹操手裡不愉快主要是承受的周邊壓力,曹操時不時的來場殺雞給猴看,漢獻帝看著身邊的大臣一個個被砍,心裡能痛快了才怪。

諸葛亮挾天子能否說的過去

曹操是挾天子起家,主要是拿漢獻帝實現自己的目的,而劉備託孤諸葛亮時蜀漢政權已基本成型,所以二人最初的處境和出發點不一樣。諸葛亮雖然是蜀漢實際的掌權人,但他的忠心思想沒有變,竭盡自己所能為劉皇室服務一直是主線,也就是說諸葛亮和曹操本質上就有區別。曹操是掄重斧砍出的血腥路,用狠毒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諸葛亮是隻知道幹活,而且還是賣命的那種,完成劉備的遺願才是最重要的。劉禪在諸葛亮手裡很享受,有諸葛亮這個幹活踏實又沒野心的管家,自己安心在皇宮裡享受就行了,所有劉禪和漢獻帝根本就不在一條線上。

曹操和諸葛亮誰的地位更高

從曹操和諸葛亮的地位上來看,曹操雖然從漢獻帝哪裡弄了不少官銜,甚至自己給自己扣帽子戴,但那都不是漢獻帝主動給的,主要是在自己強大的威懾下搶來的。諸葛亮就不一樣了,劉備託孤時甚至讓劉禪認諸葛亮做乾爹,其他官銜咱就不說了,單純這個皇帝的爹多牛,這是曹操不能比的。曹操通過自己的硬手段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強扭的瓜不甜,他雖然站到了一個時期的最巔峰,但同時也引來了無數人的唾罵。所以從大方面來看,曹操的挾天子和諸葛亮的挾天子不是一碼事,或者說諸葛亮挾天子以令蜀漢不成立。


追記歷史


這個問題問的有瑕疵,一定是又在哪碎片化信息接觸多了。

首先,第一條,《三國志》中明確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病篤,召亮於,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叫名正言順!!!

你管人家劉備是怎麼想的呢?當時的形勢又是什麼樣呢?

這首先從理上就說的過去了。

再者,從情上講,還是《三國志》: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人家諸葛亮本來確實就是無意功名利祿,是你劉備死皮賴臉的非請人家出山,人家見你確實誠懇,就出來幫你,好,你不行了,兒子又沒出息,託付給我,我能推託嗎?

有句話叫做“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一個人在臨死之前說的話,哪還有那麼多心機,你以為都和小說裡說的一樣,像郭嘉遺計定遼東這還差不多。

所以,從情上來講,也說得過去。

咱說曹操,誰給他的權利?

他祖上是宦官,連本來的姓都改了,身份低微你憑什麼代理天子事?

比實力,比地位,比影響力,老袁不比他強?

不就是因為曹操本人眼光獨特看出來這樣做佔盡天時麼!

這是無理。

說情,人家諸葛亮六出祁山到最後帶著遺憾薨在了五丈原,你劉嬋在家吃喝玩樂,還動不動聽信讒言,諸葛亮說啥了?不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的就是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

你曹操,劍履上殿,天子在你面前連個屁都不敢放,完完全全是你的掌上玩物,你想殺誰就殺誰,想讓皇上娶誰就娶誰。

就這,二人有可比性麼?

多看看正兒八經的史書,不要總是隨便在哪個網絡站點看到一些子虛烏有的亂七八糟的東西就立刻人云亦云,最起碼自己去查證一下,好了回答完畢。


有條可待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剪除異己、討伐政敵,自己也先後坐上了丞相、魏王的寶座;而諸葛亮在蜀漢劉禪時期,同樣身居丞相高位,總攬軍政大權。那麼,諸葛亮是不是也跟從曹操一樣,是“挾”君王以“令”諸侯(群臣)呢?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諸葛亮大權獨攬不假,但沒有不臣之心,最多也只是功高震主。

下面我將從曹操與諸葛亮二人的主觀意願和客觀結果、以及漢獻帝及劉禪的權力兩方面出發來分析,來說明為什麼二人的所作所為性質完全不同。

一、曹操與諸葛亮二人的主觀意願與客觀結果

(一)主觀意願:曹操志在“霸王之業”、諸葛亮所想“興復漢室”

先看看曹操這一方。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計謀,源於曹操的謀士毛玠所提出的: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從毛介的謀略來看,雖然原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奉”而不是“挾”,是“令不臣”而不是“令諸侯”,但在我看來,這只是毛玠的用語保守而已,其內在的意義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從最後一句“霸王之業可成也”可以得出。

誰的“霸王之業”?作為曹操的謀士,又是向曹操當面提出的建議,顯然毛玠要說的“霸王之業”只能是曹操,而不是漢獻帝劉協的“霸王之業”。

而曹操欣然採納了毛玠的這一建議,顯然在主觀上也是認可“奉天子以令不臣”(“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謀略的,是為了成就自己的“霸王之業”。

再來看看諸葛亮這一方。

雖然諸葛亮在蜀漢也是大權在握,但與曹操的最大不同在於,諸葛亮始終保持著對蜀漢、對劉禪的臣子之心。

即使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對諸葛亮所言:

《三國志》: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同時讓劉禪兄弟認諸葛亮為相父,於公於私都把諸葛亮捧上了獨一無二的位置,先不論這其中有沒有劉備的其他算計,但在明面上等於向全國、向眾臣認可了諸葛亮第一重臣的地位。

而諸葛亮後期確實也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並沒有任何“不臣”之意,兢兢業業的輔佐劉禪治理國家。

(二)客觀結果:曹操“挾天子”征討四方,諸葛亮“輔劉禪”治理國家

曹操迎漢獻帝往許昌後,利用“天子”的號令,對不服從自己的諸侯肆意征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征討袁紹,在官渡大戰;建安十三年(208年),討伐孫權、劉備,展開赤壁大戰;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對馬超等人潼關之戰等等一系列戰爭,都是以“天子”的名義,征討所謂的“謀逆”。

而諸葛亮,在治理蜀國時,當然也是使用後主劉禪的名義,把自己的方針轉化為國家意志,達到政令通和、治理國家的結果,但在實施方式上,並沒有使用“挾”這一方式,基於自己的威望、公心,以及劉禪的信任和放權,應該說諸葛亮的方式是得到了劉禪的認可的,當然也就不存在“挾”這一說法了。

二、漢獻帝與劉禪的權力對比

正因為漢獻帝手中沒有絲毫的權力,完全是一個政治傀儡,任曹操擺佈的工具,曹操才能“挾”迫漢獻帝,漢獻帝對於曹操的作用,只是檯面上的木偶,呼之則來揮之則去。就連皇后,曹操也是說殺就殺,漢獻帝哭哭啼啼,毫無辦法。

而劉禪就不一樣了,諸葛亮雖說是大權獨攬,但那是劉禪對諸葛亮的放權。作為皇帝,劉禪可不是橡皮圖章,從一件事情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劉禪既有實權、諸葛亮又服從管理。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國時,前線戰事順利,但劉禪聽信讒言,說諸葛亮擁兵造反,於是下詔將諸葛亮召回,而諸葛亮也順從的接受命令而退兵。

試想一下,如果劉禪沒有權力,怎麼可能下詔諸葛亮退兵;如果諸葛亮又不臣之心,又怎麼馬上聽令退兵,置北伐的成果於不顧。

由此可見,無論是在諸葛亮和曹操的主觀意願和客觀結果,以及漢獻帝和劉禪的實際權力來看,諸葛亮都稱不上“挾劉禪以令蜀漢”。


曉東筆談


▲曹操

曹操是漢末的一位英雄,他雖然在軍事才能、選拔人才以及內政上十分的優秀,但他在很多人眼中確實漢朝的奸臣,其原因就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

▲漢獻帝

為什麼曹操要挾天子以令諸侯?那就是因為天子是一張王牌,以便對外偽造出一副名正言順的樣子,為日後征戰營造合理性。

▲劉備

在數年之後,西蜀皇帝劉備病故,便託孤於諸葛亮,讓諸葛亮能輔則輔,不能輔則取而代之,而諸葛亮並沒有取而代之而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

▲諸葛亮


亮雖然在外表有點像曹操,但諸葛亮是真正的名正言順,因為他遵從的是劉備的遺言而不是像曹操那樣沒有先帝的遺言。

▲劉禪

再說了,在諸葛亮輔佐劉禪之時,劉禪並不老實,他懂得以權臣牽制權臣,諸葛亮的權利也並未達到曹操權利的強大程度,所以說諸葛亮並非挾劉禪以令諸侯。


南政昔風


孔明的攝政,和曹操把持朝政是有本質區別的。

一、兩人的執政合法性不同。孔明是受劉備託孤之重,領劉備遺詔而執政。劉備經夷陵慘敗後,在永安城病危之際,召見孔明,明言:卿的才智十倍曹丕,定能安邦定國,最終成就統一天下的大業。如果太子劉神值得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他沒有才能,你可取而代之。孔明流淚說道:微臣敢於斗膽承諾將竭盡所能擔當輔佐重任,奉獻自己忠貞不二的節操,直至死去!劉備又寫詔敕令劉禪說:你與孔明為武鄉侯,一定要以父侍之。劉禪建興元年,封孔明為武鄉侯,成立府署並選置僚屬治理軍國大事。不久又令孔明兼益州牧。政事無論大小,都由孔明全權裁決。而曹操雖也由漢獻帝授權朋封,但多有被要挾成分。尤其是曹操逼獻帝讓他由丞相晉魏王,加九錫,就比獻帝少件龍袍。高祖舊制:非劉姓不得封王,非軍功不得封侯。曹操父子這等行徑,等同謀反。



二、孔明受託孤之重,對劉氏父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在五丈原病逝前,還軍權、政權於劉禪;曹操卻讓兒子曹丕由世子而魏王,最終篡位得逞。

由是可推知孔明是忠臣,曹操是篡位之臣。

有人要反駁我,孔明兒子諸葛瞻年幼。通讀過《三國志》的朋友,你仔細閱讀分析一下《諸葛亮傳》,孔明會讓他兒子接班做丞相嗎?

三、之所以有人對孔明爭議,是因為孔明處理了李嚴、馬謖、魏延等事件,其實這些事件上並沒有太多的私心。

李嚴事件上,李嚴確實是有嚴重錯誤的。李嚴也是先帝託孤老臣,章武二年,劉備詔李嚴赴永安宮,任尚書令。三年,劉備彌留之際,任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建興元年,封都鄉侯,假節,加官光祿勳。四年,轉前將軍,李嚴應負責後方事務,轉屯江州,護軍陳到駐永安,歸李嚴統屬。李嚴勸降降魏的孟達,說他和孔明同為託孤之臣,兩人都想竭盡忠誠去報效先帝,孔明給寫孟達信中對李嚴的處理公務能力及取捨決策能力也稱讚有加。說明兩人合作是愉快的。但兩人的地位是不對等的,孔明是首輔,李嚴只是孔明軍事上的得力助手而已。建興八年,李嚴升驃騎將軍(一品),地位仍低於孔明。曹真三路進逼漢川,孔明令李嚴率二萬人赴漢中。(作為孔明北伐軍的後援)孔明上表提升李嚴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執掌李嚴遺留的事務。孔明因第二年要出兵,命李嚴以中都護代理丞相府事。九年春,孔明兵出祁山,李嚴(已改名李平)負責押運糧草(孔明的後勤司令),夏秋之際,陰雨連綿,糧食運輸跟不上前方需求(事出有因),李平便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示旨意,讓孔明撤軍,孔明接旨退兵。李平聽說軍退,又假裝驚訝,說“軍糧充足,為何撤軍?"打算誅殺督運官以解脫自己辦糧不力的責任,同時彰顯孔明不進反退的罪過。他又上表劉禪說“軍隊是假意後撤,目的是誘敵深入然後與其決戰。這是欺君欺主帥,已涉嫌犯罪!孔明將李嚴所寫書信奏章及內容始末公之於眾,李平理屈詞窮,自動認罪。李嚴還有合併五郡自己作巴州刺州的想法。李平最終被廢黜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李平在世之日,也指望孔明重新啟用他。在孔明病逝後,他感到前途無望,激憤而死。網上還有一種說法,是孔明要奪李嚴兵權,這是多麼扯蛋的事情。馬謖事件,只能說孔明失察,也談不上任用私人。馬謖作為高參,也曾對孔明提出過許多合理化計謀。孔明對他極為倚重。街亭一仗,孔明讓馬謖歷練一下,以培養蜀漢二梯隊,最終馬謖因缺少實戰經驗敗於魏國名將張郃之手,馬謖也因之被殺,孔明請旨自降三級,蜀漢上下均服,何私之有?

至於魏延最終被殺,一因他是關羽第二,狂妄自大,不聽將令!二是和楊儀不睦!孔明臨死前,如將北伐全軍交付魏延,這就是欺君啊!而是孔明雖有北伐之志,但他也知短期無法奏效,只能從長計議。他舉薦蔣琬、費禕做接班人,作為孔明這是再想改變蜀國的大舉進攻政策啊!他至始至終都想著蜀漢的江山社稷啊!和曹操協助曹丕篡位,有天壤之別?!



綜合上述,一言以蔽之:爸爸是長鬍子的,此言不虛;但不能以此推知長鬍子的都是爸爸!


蒼茫大地顧煒斌


先來看一下,什麼叫做“挾”?

漢語詞典中,對於這個“挾”的解釋是:

倚仗勢力或抓住人的弱點強迫人服從

這其中有幾個要點分別是

  • ①依仗勢力

  • ②抓住人的弱點

  • ③強迫他人服從

所以接下里我們來看看,諸葛亮是否在這三方面存在作為呢?


(1)諸葛亮是否培植了自己的勢力

從這一點上來說,諸葛亮可以說是兩袖清風,不做勾結朋黨收買人心之事,但如果諸葛亮要做的話,他完全是有能力做的。只要當初在攻取益州後,不實施《蜀科》,不實行嚴刑峻法,蜀地的世家大族必然是紛紛感念諸葛亮的恩德,必然是趨之若鶩。

但諸葛亮沒有這麼做,即使惹怒了益州本地的官僚階層和世家大族,他也在所不辭。可見諸葛一心為公,不曾為私。又哪有什麼自己培植的勢力呢?即使有效忠諸葛,為他出力的賢臣良將,那也是仰慕敬佩諸葛之忠義,慕名而來,為漢室江山略盡一份綿薄之力而已。


(2)諸葛亮是否抓住了劉禪的致命弱點

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劉禪繼位,劉禪的繼位首先是名正言順的,而蜀國是劉備與漢室的遺產這一點也是所有人都認可的,諸葛亮不可能也找不到劉禪所謂的弱點。因此在“繼承皇位”這件事情上,劉禪並沒有什麼所謂的把柄,是真正的名正言順。

要說其他的弱點,比如說胸無大志、治國無方、為人懦弱,這些是劉禪個人的特點,並不能作為他人掌控他的把柄,而且諸葛亮也沒有抨擊劉禪這些方面的不足,而是不斷耐心的教導劉禪,既是一個謙遜的臣子,又是一個嚴厲的老師。


(3)是否有強迫服從的行為

有人說,劉禪後期不願意讓諸葛亮北伐,認為這樣太過於勞民傷財,但諸葛亮卻依舊六出祁山北伐,不曾停止。這算不算是做臣子的強迫皇帝做了他不想做的事情呢?

並不算。

因諸葛亮北伐的計劃實際上是經過詳盡的謀劃的。當時,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孫資的建議,對蜀國採取據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

所以如果不北伐,曹魏養精蓄銳,到時候蜀漢只有任人宰割的下場,這是蜀漢國土地形所決定的,天下大亂時,別人打不進來,蜀漢無恙;天下一統時,採取包圍策略,蜀漢必被逼死。諸葛亮堅持北伐,不僅僅是為了報答劉備知遇之恩,同樣也是看到了蜀漢未來的危機,所以不得不北伐。

而在其他的事情上,諸葛亮也並沒有強迫劉禪做什麼事情。


總結

諸葛亮的行為,是一個合格的宰相和天子老師該做的事情,並沒有通過倚仗權勢等手段,強迫劉禪做一些違背意願的事情。諸葛為公,而曹操為己,自然不是一類人。



如風的歷史


對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敢作敢為,可以堪稱野心的盛宴。相比於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諸葛亮的興復漢室更加虛偽。

對於諸葛亮此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八字便可以極為準確的概括其一生。相比於劉備賞識之際的默默之聲,諸葛亮一生最輝煌之際是在劉禪繼位之間。

“事無鉅細”事事親為,但最終在後人看來難免落個如曹操一般“架空皇室,獨攬大權”的稱謂,關於此點,我在此及其否定。談及劉禪,我們總愛戲稱“扶不起的劉阿斗”,但是歷史證明劉禪並不傻,但相較於諸葛亮此人還是難免相形見絀。

倘若諸葛亮有如曹操一般的野心,蜀朝的歷史早已經改寫。對於諸葛亮的事無鉅細,相較於眾人所說的獨攬政權,不如說是一個能者的負責。諸葛亮的一生用兩個字形容便是“寂寞”,因為“無敵是多麼的寂寞”。

在蜀國期間,諸葛亮事無鉅細,事事親為。相傳,判審犯人,如果處罰的次數達到20次以上,諸葛亮便會親自到現場查看。

這裡倒不是說真的必須以20杖棍來劃分標準,倒是諸葛亮的此種行為在如今看來就好像一個總經理在發工資的時候親自數錢。以當代的眼光看來,如果事事都需要親為,首先值得懷疑的便是諸葛亮的管理能力,其次事事親為的做法換來的不過是短時間內事情的井然有序,長遠來看,此做法不僅損害當事人的健康,更加阻礙其他人能力的發展,阻礙蜀國未來的發展。

當司馬懿詢問蜀國人諸葛亮此時的情況,聽到“事無鉅細”時,司馬懿不禁發出了命不久矣的感概。確實,相比於司馬懿親眼經歷魏國三代而言,諸葛亮存活於世間的時間或許真的是太過於短暫。

諸葛亮一直所信奉的是法治,但是從歷史上看來,秦國之所以依靠商鞅變法實行法治後強盛以至於達到統一六國,是有於秦國正處於相對和平之中。

反觀蜀國,動亂不已。即使此刻法治的效果是讓國家變得有序,確實是變得短時間的有序,但是嚴厲的制度,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加之諸葛亮長時間一直實施無法成功,根本就不可能成功的北伐。此種堅持不懈的行為並不能實現興復漢室的抱負,而是加重民眾賦稅,直至後面發展為國家的經濟完全依靠出口蜀錦。


成武暢通


首先,單從字面上來講,挾天子以令諸侯,即綁架皇帝,然後以皇帝的名義號令諸侯。


然後,漢獻帝劉協從登基第一天開始,就只剩下了皇帝的名分而沒有實權。但是恰恰是這個皇帝的名分令漢末的諸雄眼紅,任憑他們勢力權重,要想稱王稱帝,都追求名正言順,即便不能千古流芳,但也不能落下謀朝篡位的賊子之名,這一點,晚年的魏王曹操至死都未改朝稱帝,可見一斑。

話說回來,曹操千方百計把獻帝迎到自己的地盤許昌,對獻帝也是恭敬有加。曹操得到的是什麼呢?

獻帝授給曹操節鉞,錄尚書事,任司隸校尉,遷都許昌後,又任命他為大將軍。可謂是位極人臣,曹操的政治目的達到了,開始露出野心的嘴臉,大肆誅殺公卿大臣,黨同伐異,不斷集權到自己身上。此時的他,於內:單靠自己的權臣地位就可為所欲為。於外:隨便以天子名義封官加爵,便能安撫穩定一眾勢力。想要打誰也很簡單:劉皇叔,天子想你了,你來不?不來?抗旨!奉旨討伐!不整你?


諸葛亮這邊,情況完全不一樣,曹操是根基不穩,靠的是獻帝的一手好牌。而諸葛亮則是陪著先帝打下大半基業的能臣忠士:“兩朝開濟老臣心,三顧頻煩天下計”。白帝城託孤之際,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 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雖然個人覺得劉備這是給諸葛亮擺了一道,但是事實如此,以諸葛亮的威望和聲明,沒有必要挾劉禪再令蜀漢,諸葛亮的做法也是如此,時時刻刻不忘先帝遺囑,匡扶漢室,一邊領軍大仗,另一邊還時時刻刻操心這個小胖子不信任自己,不安心,還不能來硬的,耽誤自己北伐了,還得反過來哄他。

諸葛亮充其量屬於功高震主,他挾啥天子?這不缺心眼兒嗎!老百姓和史官們又不是白痴。


趣史要聞


這個問題確實發人深思。

他們兩個都是通過皇帝的名義實行自己的意志。

曹操和諸葛亮的相似之點也比較多。

都是一國丞相,都是當時各自國家的靈魂人物和精神支柱。

在治理國家和軍隊方面都是各擅勝場各有千秋。

都忠於自己的國家(這一點可能會有異議。容我後面細敘)。

曹操這個人比較複雜。

曹操的冷酷無情和悲天憫人的情懷巧妙結合讓人千載之下神牽夢繞。我覺得前者是因為時勢所迫,環境影響。生於亂世,爾虞我詐損人利己的事情有時候不得不做。後者倒是他的天性,但被歷史的迷霧遮蓋了。

我們警惕不能用道德標準來評價歷史人物。道德一詞是後世的統治階層塑造楷模用以穩定政權保持社會穩定的統治手段。

曹操和諸葛亮就像兩個泥人,任由後代人捏揉搓。

曹操不忠君愛國嗎?是他把缺衣少吃的落魄天子迎到了許昌。

他真的像後人說的欺負皇帝嗎?可他卻把三個女兒全部嫁給了漢獻帝,只為保他平安。結果也正如其所料,他的女兒和漢獻帝相守一生,白頭偕老。

飽經世事多了,就明白了,你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你所聽到的更難保證真實。

曹操位極人臣,離稱帝只有一步之遙,他卻至死不做這個事。有可能是害怕留下罵名,也有可能是愧疚。但是不管怎麼樣,都比欺負乳兒寡母的聲名赫赫的宋太祖強吧。

曹操從宋朝開始,直接走上了被黑的道路。原因之一就是被當做了反面教材狠批狠鬥,加上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的街談巷議的群眾宣傳,曹操徹底做穩了天下第一白臉奸臣的寶座。這個情勢直到五四運動才有了一些鬆動。魯迅先生說他“至少是個英雄”。

現在之所以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惡名,和歷代統治者把他惡意塑造為奸臣,以便進行反面教材的教育方式有極大的關係,也與他不太注重經營自我形象有關。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扭扭捏捏,不做作,放縱自己的天資,任由自己的絕代才華馳騁於那個三國亂世,而不給自己塗脂抹粉。

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慘淡經營。既要保持自己的正統地位,又要完成劉備遺願,驅除漢賊,光復漢室。

一句話,諸葛亮非常的累。

而曹操,也是一句話,唯大英雄能本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