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朱见深为什么要为他的叔叔朱祁钰平反?

甲乙丙丁戊


明宪宗朱见深上台以后,对叔叔朱祁钰的处理方式,确实不太符合常理。照理说,朱见深应该是非常恨朱祁钰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朱见深剧照)

其一,本来他爹朱祁镇是皇帝,当瓦剌也先以他爹为要挟,想从明朝捞到更多好处时,朱祁钰和于谦等人却不顾他爹的安危,干脆把他爹遥尊为太上皇。虽然说,这样做,有利于保住大明江山。但是也很可能要了他爹的命啊。

其二,瓦剌也先没有杀他爹,把他爹送了回来,但是朱祁钰没有给他爹应有的“太上皇”的地位,而是把他爹软禁起来。这种做法,对他爹来说,似乎是不公平的。

其三,朱祁钰夺了他爹的皇位,对他爹不好倒也罢了,却无缘无故地夺了他的太子之位。他又没有犯过什么错误,皇储之位就被解除了。这对朱见深来说,心里无论如何是过不去的。

其四,因为朱祁钰夺了他的太子之位,反复惊吓他,最后把他搞得落下了口吃的毛病。可以说,给他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可是,当朱见深的爹朱祁镇去世,朱见深上位当皇帝以后,却给第一时间改变朱祁镇的做法,给叔叔朱祁钰平了反。那么,朱见深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朱祁钰剧照)

我认为,朱见深之所以要这么做,有以下一些考虑。

一、一张一弛是为政之道。

朱祁镇复辟上台后,对朱祁钰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取消了朱祁钰皇帝的称号,用亲王的礼数埋葬他,还不能埋在皇陵,同时,又给他上了一个“戾”的谥号。虽然朱祁钰没有儿子,不必斩尽杀绝,但朱祁镇把朱祁钰的嫔妃都赐死殉葬。相当于把朱祁钰一家人都杀光了。

除了直接打击朱祁钰及其一家人外,朱祁镇对朱祁钰的同党也进行了残酷的打击。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被诛杀弃市,所有于谦推荐提拔的官员,都全部遭到迫害。

可以说,朱祁镇对朱祁钰及其同党进行了彻底的清算。

朱祁镇做这件事,从巩固政权,避免争论的角度来说,似乎也无可厚非。不严厉打击,朱祁镇的皇位就坐不稳。再说了,朱祁钰是暴毙的。他究竟是怎么死的,这个谁知道。朱祁镇如果不进行严厉打击,朱祁钰也就不可能死。朱祁钰不死,那就有可能再进行一次“夺门之变”。就算不进行“夺门之变”,朱祁镇的皇位也坐得提心吊胆。

不过,在朱祁镇又当了近十年皇帝,而且已经去世以后。朱祁钰以及他的同党这时候早就被全部打压下去了,这件事情也沉静了下来。也就是说,“张”已经过去了,这时候需要的是“弛”。只有“弛”才能放松神经,才能制造一个和谐的朝廷。

乾隆皇帝上台以后,也是大是给他爹雍正皇帝打压的那些叔叔们平了反。他这样做,想要表达的也是一张一弛。

(朱祁钰剧照)

二、宽仁厚恩是明君作风。

古代的皇帝,都要求施行仁政。对天下广施恩惠,让老百姓沐浴春风。我们看古代的皇帝,经常搞“大赦天下”。说起来,这个“大赦天下”的做法,对那些受伤害的人是不公平的,但皇帝为什么还要做呢?原因就在于,皇帝是要施恩惠的。

既然对普通老百姓都要施恩惠,对自己的亲人当然应该施恩惠了。你要一直严厉,不施恩惠,那不是皇帝的做派。

更何况,朱见深饶恕他的叔叔朱祁钰,对他的叔叔施加恩惠,不会给他自己带来任何伤害。因为朱祁钰一家早就死光了,朱祁钰的那些同党那些部下,也已经被杀的杀,贬的贬,完全没有什么力量了。这时候施恩惠,所体现的,就是纯粹的施恩惠的意义。既然如此,朱见深何乐而不为呢?

三、宽恕平反是众望所归。

所有人都明白,朱祁钰是被冤枉的。虽说朱祁钰有些对不起他哥哥,但是,在国破家亡之际,他那样做,是惟一正确的选择。再说了,他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自己当皇帝,是得到了太后批准的。也就是说,他并没有错。

既然没有错,朱祁镇那样对他,他就是冤枉的。这不只是大臣们的看法,也是朱见深的看法。朱见深知道,只有宽恕朱祁钰,给他平反,才能平民愤,顺民意。否则,这种不满情绪郁积在众人心中,将来说不定还会闹出什么事。

正是出于以上考虑,朱见深才做出了给朱祁钰平反的举措。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朱见深为叔叔景泰帝朱祁玉平反,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景泰帝朱祁玉做事有原则、有底线,也有亲情,做人做事可圈可点。对朱见深而言,朱祁玉有两点做得太过分,令朱见深耿耿于怀:一是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二是软禁父皇朱祁镇。但是,朱祁玉点到为止,没有进一步的行动:一没有杀害朱祁镇、朱见深父子。我们都明白,天无二日 ,民无二皇,历史上的废帝、废太子都没有好下场,李世民为了当皇帝,杀兄杀弟,顺便也将十个侄子一并解决,斩草除根。而朱祁玉虽然贪恋皇权,但人性未灭,一念之仁,否则也不会有后来的夺门之变。二是该给的待遇都给了朱祁镇父子。朱祁玉把朱见深的生母由妃子晋升为贵妃,朱祁镇的小日子过得不错,也生了三个儿子,也安排了专人照顾朱见深的生活。三是朱祁镇所有的儿子都封了王,并且朱祁玉自己一个儿子也没有。

第二,景泰帝朱祁玉有功于国,在士大夫集团和民间都有非常正面的评价;并且,朱见深亲身经历过朱祁玉力挽狂澜,领导了北京保卫战,打败蒙古军队,救回父皇。给朱祁玉评反,对朱见深有好处:提高了朱见深的威望,收买了人心。再朱祁玉没儿子,评反了则没什么坏处。

第三,景泰帝朱祁玉是朱见深唯一的亲叔叔,由于朱祁玉没儿子,尽管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但朱见深做回太子的可能性一直都存在。朱祁镇和朱祁玉两兄弟小时感情很深,朱祁镇对朱祁玉一直照顾有加。由于皇权,兄弟反目;但朱见深在做了十一年皇帝之后,权力之争的烽烟早已远去,亲情犹上心头,叔叔没儿子,孤苦伶仃;尤其是朱祁玉的老婆汪皇后,过去对朱见深母子照顾有加,并且,由于坚决反对废太子,被打入冷宫。

第四,朱见深是一个厚道人,知恩图报,有情有义。朱见深对基本的是非曲直还是有一定的判断力;尤其是朱见深对万贞儿,有情有义。万贞儿长得不怎么样,并且比朱见深大十九岁,但朱见深对她宠爱有加,有始有终。可见,朱见深的心底善良,恩怨分明。





江晓01


历史上最喜欢翻案的皇帝当属乾隆了,崇祯说袁崇焕投敌叛国,他说袁崇焕是明朝忠臣,是自己老祖宗搞得反间计;太爷爷顺治说多尔衮意欲谋逆,他说多尔衮忠勇无双;爷爷康熙说鳌拜擅权,他说鳌拜劳苦功高;老爹雍正说张廷玉应配享太庙,他却命张廷玉归还所有皇家赏赐,回家等死,最后不得已才让张廷玉配享太庙;雍正朝受重用的李卫,乾隆早年间也认可李卫的功绩,上了年纪就改口说李卫任性骄纵,并非纯臣,幸亏李卫死的早,不然也有够受的了。


乾隆翻案有拨乱反正,也有他胡搅蛮缠,可是明宪宗朱见深为叔叔朱祁钰翻案绝对是弥补过错,为其父朱祁镇犯下的过错赎罪,且他做的还远远不够。

为什么纵横对他们之间的是非如此笃定?就让我们回到明朝,看看他们父子兄弟之间有着怎样的恩怨是非。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年仅九岁朱祁镇继位,老爹给留的辅政大臣他不喜欢,唯独对看着自己长大的太监王振言听计从,这个王振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寒窗苦读多年混了个学官,因想要出人头地,便决定舍弃妻女,自己切了一刀,入宫当了太监,因为文化水平高(因为其他太监基本都是文盲,只有这位仁兄有家有业有文化主动阉割)成了太子伴读,朱祁镇继位后,他凭借皇帝的宠信打压内阁,独掌大权,鱼肉百官,可谓是风光无限。

可他并不满足于此,想当年入宫他是背负着巨大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的,所以他一直渴望建功立业、衣锦还乡,机会终于来了,明朝的老对头蒙古在边境的倾销贸易赔了本,开始发兵威逼明朝边境,不同于朝臣们的惊慌,王振非常兴奋的鼓动明英宗亲征,不是因为爱国,纯粹是王振自己想跟着耍耍威风。

出人意料的是,明英宗竟然力排众议,真的御驾亲征了,皇帝亲征听着很威武,可是不是谁都行,明英宗就不行。

二十二岁的明英宗带着王振以及许多大明精英们,率领明朝全部精锐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向大同挺进,蒙古人本就擅长打游击,见这阵势马上避其锋芒,收拾了明朝在阳和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一路舟车劳顿没有收获又听闻蒙古队伍强悍的王振心里打鼓了,下令班师,如果真的就此收兵不会有任何问题,蒙古人不清楚二十万大军的底细是不敢贸然行动的。

可是王振却提出自己的故乡蔚县就在附近,想邀请皇帝去他家坐一坐,朱祁镇也很乐意为王先生装门面,欣然同意了,于是大军掉头去蔚县,其实这么走也没啥问题,顺路就从紫荆关回京城了,可是走了五十里,队伍却接到命令掉头原路返回,因为王先生说怕大军踩坏庄稼,明英宗夸他体谅民情,便下令掉头从来时的居庸关回京城,本来京城已经很近了,回去了就安全了,可是王振和明英宗生动的演绎了不作死就不会死,蒙古人在后面已经看清楚这支军队就是废物,于是果断发起攻击,又是全军覆没,王振被明军将领樊忠斩杀,明英宗被俘。

朱祁钰临危受命,扛起了大明的万里江山

土木堡之战,明军惨败,皇帝被俘,明朝上下人心惶惶,南迁派(逃跑派)蠢蠢欲动,那情景像极了北宋的靖康之难,总之当时的明朝一片灭国之相,这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平地一声吼“建议南迁者,该杀”,在争取了太后的同意后,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拥立成王朱祁钰为皇帝,以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说白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就是让朱祁钰代哥哥做皇帝,完事了还要还给朱祁镇一脉。

古代新皇帝登基都会象征的推辞两三遍,在众人的恳求下才能登基,但朱祁钰是真心不想干,因为当时明朝已无强兵悍将,外面瓦剌一直在叫嚣,这个皇位就是烫手的山芋,明英宗的遭遇已经摆在那了,最后朱祁钰确实被赶鸭子上架,无奈当上了代理皇帝,他重用于谦,调用各地藩王进京勤王,调集粮食,清除王振余党平息众怒。

瓦剌本以为手握明英宗这张王牌,便可以无限的索取大明的财产,可是多次谈判一分钱没见着,谈判不成就开战,瓦剌屯兵京城外,企图用明英宗去叫开紧闭的城门,兵不血刃的进入明朝都城,这次也未能如愿;

这彻底激怒了瓦剌,对明朝宣战,城外是瓦剌五六万的精兵,城内是二十万于谦从各地征来的备用兵,看上去明朝占据优势,可惜这二十万部分是备用兵,许多还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甚至是老幼病残,这已经是明王朝能筹到的全部兵力,用于谦的话说“二十万方可一战”,事实上这一战打得确实很勉强,于谦衣不解甲的指挥战斗,最艰难是朱祁钰站在了城门上鼓舞军心,不管怎样,明朝奇迹般的获胜了。

英宗归来,夺门之变拉开帷幕

瓦剌最后都没想明白自己怎么会输了,不过他们想到了一个让明王朝从内部瓦解的损招,把明英宗还给明朝,让他们内斗去吧。

明英宗归来,明朝的朝堂之上又炸锅了,有人主张还位于英宗,有人主张由朱祁钰执政,以后传位于英宗之子,代理皇帝朱祁钰肯定是不想还政,你闯的祸,我冒着生命危险干替班,你回来我就让位,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再者享受到了皇帝的滋味谁也不愿意下岗,要不古代皇帝都喜欢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呢,于是朱祁钰将太上皇朱祁镇圈进在南宫,不久后废了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他这个独子只当了两年太子就一命呜呼了。

此后朱祁钰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有意思的是囚居的朱祁镇在大将石亨、宦官曹吉祥、高干子弟张軏以及坐冷板凳的徐有贞的帮助下,复辟了,过程简单的离谱,没有刀光血影,就是逃出南宫的宫门以及打开大内的宫门,南宫门是蛮力推倒的,大内的宫门是守门人给开的,之后就是宣告群臣明英宗复辟了,于是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幕出现了,朝堂上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

功过是非,说与后人听

当时的朱祁钰已经缠绵病榻,听到哥哥复辟的消息没有震惊及恐惧,而是释然了,在生命的最后,将皇位还给兄长也是最好的安排,一个月后朱祁钰去世,死因成谜。

明英宗重掌朝政后,杀了功臣于谦等人,下旨痛斥朱祁钰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废黜其皇帝封号,赐其恶谥“戾”,史称"郕戾王",这也是朱祁钰未能入明帝陵的原因。

明宪宗登基后,朝中出现了为朱祁钰鸣不平的声音,称其临危受命、保国平乱、击退外敌、治国有方,如不是他,英宗也无法安然归来,大明江山能否保住尚未可知,有功之人怎能落得如此下场?

朱见深虽然因为叔叔废黜其太子之位,童年不幸,但还算讲道理,也认同叔叔对明朝作出的功绩,下旨恢复其帝号,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按照帝陵规格修建陵寝。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明朝的祖制,皇帝的谥号是十七个字,而朱见深只给了朱祁钰五个字,而且没有庙号,也就意味着他不能享受后世的香火与祭拜,只能说明宪宗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叔叔的功绩,可能心中对叔叔废太子之事还是介怀的吧!

直到大明朝亡了,南明弘光政权才给了朱祁钰明代宗的庙号,将谥号增到了十七个字,算是给朱祁钰一个交代了。


史论纵横


明英宗一生造孽太深,明宪宗继位后,要给他老爸“擦屁股”。


明英宗这个人,一辈子都是糊里糊涂,恩怨不分,敌友不辨,是非不明。给明宪宗留下了一个“巨坑”。

首先、他是土木堡之败的真正罪魁祸首。

1449年,英宗率数十万大军出征瓦剌,惨败于土木堡。此战,20万明军战死7万,伤者约10余万,衣甲兵器辎重尽失,几乎是全军覆没。

按照传统史学观点,均认为此战大败的元凶是朱祁镇宠幸的宦官王振,是因为他犯下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才导致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但是众所周知,明代宦官仅仅只是皇帝意志的代言人,王振也不例外,他本身并没有足以左右英宗的权柄。因此土木堡之战的真正罪魁祸首,实际上就是明英宗。而王振的罪责,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的进退失措、指挥不当背锅罢了。

比如说,明朝大军先取道紫荆关回京,欲经蔚州,而后行走四十里,又改道东行,向宣府行进,如此诡异行军路线的决策者,难道是王振吗?他只能提建议罢了,最后拍板的人只能是明英宗自己。


至于说土木堡之变带给明朝的影响,那都不用多说了。整个大明王朝的文武中枢几乎被一扫而空,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的所有成果也几乎被一扫而空。如果不是明代宗、于谦君臣的通力合作,大明王朝估计都活不到276岁。(最让人痛心的就是老将英国公张辅,堂堂平越名将竟然为明英宗的昏庸殉了国)

其次、英宗复辟之后,弊政不断,给宪宗遗留了很多祸患。

如果说土木堡之变前,明英宗的种种弊政还可以推给王振,那么复辟之后,没有背锅侠王振了,英宗的所作所为,就只能怪在他自己的头上了。

那么,英宗复辟之后,他干了哪些遗祸后世的错事呢?小事咱都不论了,就说六件影响比较大的事。

①:大规模清洗朝堂,迫害有功之臣。比如于谦、王文被斩于市;总兵范广被凌迟;内阁辅臣陈循、江渊、俞士悦被发配流放;萧镃、商辂、王直、殷谦罢职。这些人都是大明的栋梁之才,英宗仅仅只是因为他们为明代宗效力,就把他们给一并清洗掉了。


②:平反王振,建庙祭葬招魂。这个不多评价了,明英宗到死都认为王振是忠臣。

③:重用奸臣。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因为在“夺门之变”有功,英宗便对他们全部委以重任。

很可笑的是,英宗重用的这些人,最后都被他干掉了。比如太监曹吉祥与其侄曹钦更公然在京师举兵造反,被英宗杀掉;石亨与其侄子骄纵不法,图谋变乱,被英宗杀掉;而徐有贞因为跟石亨有仇,被英宗流放。也就是说,英宗用的这批“功臣”,其实一个好玩意都没有。

④:处置流民不当,激起重大民变,导致后来百万荆襄流民造反。

⑤:轻信蒙古“换道入贡”的谎言,导致蒙古打着入贡名义顺利进占河套平原,然后蒙古人就赖着不走了。朱祁镇惹出大祸,无力驱逐,于是这一水草丰美的国土,从此沦丧于蒙虏。

⑥:容纵建州女真壮大,养虎为患,差点遗祸后世。

复辟之后的明英宗,在位仅仅八年就把皇帝当成这个样子,给他儿子明宪宗留下了这么多祸患,也真是难为他了。



既然老爸如此昏聩,明宪宗继位后,自然要给老爸“擦屁股”了。

首先,宪宗以雷霆扫穴之势灭了女真,将建州女真的崛起推迟了一百年。

其二,宪宗花大力气平定了荆襄流民。

其三,宪宗为英宗统治后期受迫害的贤臣一致平反。比如于谦被平反昭雪,赦免其亲族并加恩;商辂被召回,任命为内阁首辅。

其四,宪宗在商辂的力主之下,追复叔叔朱祁钰以帝号,以帝皇之礼重修其陵寝。

通过宪宗的这些努力,因英宗后期种种弊政导致的社会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士大夫阶层的惶恐不安之心也得到了安抚。

至于说宪宗为什么要给叔叔朱祁钰平反,原因很简单——明代宗于社稷有功,且平反明代宗对宪宗的皇位法统没有威胁。


明英宗造孽,导致大明江山差点玩完。如果不是明代宗临朝听政,粉碎了瓦剌军对北京的入侵,大明江山还有没有,明宪宗这个皇位还能不能继承,都很难说。所以说,明代宗对大明江山有功。既然宪宗已经为于谦等人平反,那么明代宗也应该平反。

并且,给叔叔朱祁钰恢复皇帝身份对于明宪宗来说,也没有没有任何影响,没有人会说他这个皇位不合法(代宗无子,宪宗是唯一的继承人)。相反,他的此举还可以收买民心和士大夫之心。士大夫和老百姓都会夸赞明宪宗是一个了不起的好皇帝,这样他的统治才能够更加稳定。

当然了,明宪宗也不能直接给叔叔平反,这样会打他老爸的脸。所以,宪宗就说这是英宗临终前的遗愿,希望他们办好,他只是秉承老爸的遗愿。有这样的好儿子,英宗上辈子也是积了德。


Mer86


朱见深的坎坷童年

明朝诸帝里面,成化帝朱见深堪称真龙天子:因为,他的皇位的得来,堪称离奇曲折。

成化帝的父亲是明英宗。明英宗在位期间,听信阉人王振蛊惑,御驾亲征瓦剌,不料造成明军主力被瓦剌军歼灭,自身也被瓦剌俘虏。倘若不是当时于谦等朝廷忠良力保明英宗的弟弟景泰帝登基主持大局,那么,明朝会提前灭亡。

景泰朝廷在化解瓦剌带来的危机后,景泰帝对自己是皇帝,但是太子还是哥哥的儿子这个现象深表不满。于是,景泰帝排除阻力,废掉朱见深的太子地位,改立朱见济为太子。如果没有意外发生,朱见深长大后将成为明朝的一个寻常藩王,最终过完一生。

不过,朱见济或许和元朝的元宁宗一样福薄——元宁宗在位不足两个月就死掉了,朱见济当了没多久太子,也死去了。朱见济去世后不久,景泰帝得了重病,在重病期间,明英宗在石亨等人的运作下,发动政变,夺回皇位。

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明英宗的复辟没有受到太多阻力,这其中也有朱见济的关系。因为明英宗复辟的理由是景泰帝重病,朝政需要有人处理,因此自己才复位,也因此没有遇到阻力。倘若朱见济当时尚在人世,明英宗的复辟将会失去法理依据,即便是明英宗强行复辟、诛杀景泰帝父子,也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也必然会有“有心人”为景泰帝父子出头、讨要“公道”。


明英宗政变成功,才为朱见深恢复太子身份,并获得皇位提供了机会。

成化帝为何平反景泰帝?

明朝成化十一年(西历1475年),已经成为皇帝的朱见深宣布为自己的叔叔:景泰帝朱祁钰平反,并恢复其被明英宗废黜的皇帝称号。

成化帝的很多童年不幸,很大程度是景泰帝一手造成的,这心理阴影很可能伴随一生。那么,为什么成化帝要恢复景泰帝的身份,并为其平反?

归根结底,在于景泰朝廷为明朝得以续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景泰朝廷在当初力挽狂澜,明朝会否存在还是未知数。明英宗复位后,抹掉了景泰朝廷的功劳,并泼污景泰君臣,这一点,造成了人心很大不服。

因此成化帝登基不久,就有不少大臣建议成化帝恢复景泰帝名誉。成化帝骨子里,应该是不愿意恢复景泰帝名誉的,这一点,从两点可以看出:

第一点,是直到成化十一年,景泰帝的名誉才被恢复;

第二点,则是成化帝只恢复景泰帝的皇帝称号,但没有为其上庙号,从这点不难看出,成化帝并不认为景泰帝和之前的明朝皇帝一样,具备同样的地位、规格。



但是,成化帝知道人心向背这一点,自己难以左右。自己也不想担着独夫民贼的名声,于是,才为景泰君臣恢复名誉,这也算是一种安抚人心、收买人心。

直到明朝灭亡,南明弘光朝廷建立以后,弘光朝廷才为景泰帝代宗庙号。此时,距离成化十一年,已经将近一百七十年了。


藤树先生


大部分人觉得宪宗给景泰帝平反,有点无法理解,那是因为这个感觉是建立在宪宗是个昏君的认知上的,《明史》里面的宪宗,也是被抹黑得有点惨的,说起宪宗,就是专宠万贵妃,纵容汪直搞西厂,就是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全是黑点,不是昏君是什么!一个昏君居然能做出给景泰帝平反的事情,让人无法理解,可是宪宗真是昏君吗?


其实宪宗也算是明朝少有的好皇帝,他刚即位的时候,因为英宗一伙乱搞,不但天下人心尽失,而且国内流民四起,边境的蒙古、女真诸部也是蠢蠢欲动,宪宗即位后,给于谦平反,给景帝平反,把人心收拾起来了,又创设郧阳府解决荆襄流民问题,在军事上镇住蒙古和女真,整个局势控制得很好。如果能理解宪宗不是《明史》里说的那种昏君,也就好理解他为什么要给景帝平反了。

  • 各种画作中的明宪宗形象



当初明英宗,也就是宪宗的老爸在复位之后,对景泰帝的定位是“篡位”,发布的废景泰帝为成王的诏令中,说的是“景泰僭子为仍为郕王”,所以英宗朝对景帝的定位是篡位,景帝的身份是僭主。当了七、八年皇帝,挽救大明江山的皇帝,这样的下场,可谓千古奇冤啊。而且,从来只有蒙冤的臣子,大明却创造出了一个含冤莫白皇帝!


说实话,就连英宗一伙,也知道景帝是冤,因为他们打压景帝也是心虚的,本来按明朝法律,藩王篡位那是死罪啊,可是英宗一伙也不敢杀了景帝,甚至都不敢把景帝废为庶人,只是否定了他的皇位合法性,不承认他是大明的皇帝,但是仍然承认他是大明的郕王。这就有意思了,简直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嘛,那有藩王真的造反,是这么处理的!这说明英宗一伙人也不真的认为景帝是篡位,只是不这么说,英宗复位就没有道理。

  • 明英宗坐像



试想一下,连英宗一伙自己都不认为景帝是真的造反,天下人谁会信,天下人又谁会服。景帝无论有什么缺点,他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大明江山,这是没人可以否认的,英宗一伙这么搞,不得人心,人心不服,是推动景帝在宪宗时代最终恢复皇帝身份,并获得谥号的关键原因。


景帝的平反,不是朝廷推动的,更不是宪宗主动做的,而是民间掀起来的,最开始把这个事情挑出来的,是一个芝麻小官,湖北荆门州的训导,相当于一个县级市的教委主任,他在成化三年给朝廷上书说景泰帝平定祸乱,且在位七年,天下太平,老百姓安居乐业,功劳这么大,朝廷不应该这么对他。

这个事情被挑出来以后,大家都开始议论,宪宗自己也表态说,景泰帝的过失,他不介意,但这个事情不是臣子们应该说的。于是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成化六年,御史从景泰帝的谥号下手,再次把事情挑出来,他们说成王受命于危急之时,削平祸乱,有大功啊,谥号却是戾,天下人都为他鸣不平(公论不平)。


这些要求朝廷给景帝平反的活动,此起彼伏,宪宗的态度比较有意思。他是不想讨论这个事情的,但是也不打压要求平反的人,宪宗也知道,景帝的遭遇让天下人寒心,所以对于给景帝平反的事情他虽然不想提,但也不打压,可不打压,这事就没完了,大家似乎看到了希望,舆论基本上都盼望景帝平反的问题能够解决。


最后,成化十一年,宪宗突然提出要给景帝恢复帝号,重新评价谥号,显然他已经感受到了人心,决定顺应人心,主动给景帝恢复帝号,重上谥号。此举给宪宗带来了巨大的人气,让宪宗圈粉无数,谈迁就说,“大哉宪皇帝追称景帝,所挽回元气多矣。”


只爱潘多拉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发生在古代的高管群体联手斗小老板的故事!

本来谁输谁赢,显而易见!但是这个故事里,小老板孤身面对一群高管,不仅没亏,而且稳赚不赔!


小老板,自然是明英宗那有恋母情节的小儿子明宪宗朱见深,朱见深从小长在深宫妇人之手,一出生就是天潢贵胄,万里挑一的皇位继承人,可是一不小心,爸爸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了,而自己的叔叔朱祁钰被大臣们推上台,成为大明王朝家族企业的新一任大老板。

当上大老板之后的叔叔就不是叔叔了,因为是唯一的皇帝,皇帝不仅没有亲情,还可能因为感到威胁,时刻有可能干掉自己的兄弟和侄子,所以朱见深这个继承人也就不是继承人了。

而因为老爹朱祁镇生死未卜的缘故,小小的朱见深也跟着遭殃,被圈在深宫大院之中,没有父母,太监也欺负这个失去了光环的皇子,陪在他身边的只有一个年龄能当妈的宫女万贞儿。

这样环境下的小皇子朱见深自然养成了留守儿童的特质,懦弱,缺爱,自卑,恐惧,和极强的依赖心。所以万贞儿是当时孤单皇子的唯一能抓住的稻草,这才有大明史上赫赫有名的万贵妃独宠一朝的故事!

皇家兄弟的那些事

当然,我们今天并不是要说明宪宗和万贞儿的那点故事,而是要说,在景泰帝朱祁钰在位的数年时间里,他和他那出了家的父亲,其实都承载着极大的心理负担,生怕动不动就被景泰帝咔嚓了!

明英宗还好,毕竟是一个大风大浪见惯了的成年人,但是朱见深却只是个孩子,时刻担心着人头落地的风险,会给这个孩子造成多大的的心理障碍啊!

所以他爸朱祁镇再次复位之后,对弟弟朱祁钰进行的疯狂的报复,把朱祁钰重用的大臣全部打压,甚至把忠臣于谦也斩首,对待朱祁钰,他毫不留情的禁止他埋在皇陵,他给朱祁钰的谥号是“戾”,把朱祁钰的妃子全部诛杀!足见恨之入骨!

所以,爸爸死后,明宪宗又怎么可能会轻易将这位给他造成童年阴影的叔叔平反呢?

显然,这背后是一个权力博弈的故事!

毫无疑问,给朱祁钰平反绝不是出自明英宗父子的意思,而是在于那些曾经将朱祁钰抬上帝位的文官集团们!

可能有人问,为何文官集团非要给朱祁钰平反?

首先,就是大家都知道,有明一朝,士大夫群体特别活跃,什么动不动疯狂死谏的监察御史,什么敢言敢说的东林党人,其实就是在争取士人阶层的群体利益,如果朱祁钰的不被平反,那么曾经在土木堡之变推举朱祁钰的文官群体就是乱党分子,这些乱党分子的门生故吏也就成了乱党的继承人,这可就不只是名声问题那么简单,仕途和下一代前程也会成为问题,甚至没有出头之日!

其次,对于文官群体而言,如果不给朱祁钰平反,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就否定了景泰年间的一切成就,否定朱祁钰的合法性,否定对明朝有力挽狂澜之功的救时宰相于谦的功绩!

也就是说他们要违心的认同景泰帝和于谦集团是彻头彻尾的叛乱分子,那么这会让天下百姓如何看待自诩清流的文官集团,又如在历史书中这些文人毫无骨气!

在以风骨死谏为荣的明朝清流心中,这种污名是万万难当的!所以他们一开始就存着为景泰帝平反的心!谁不想做丹心照汗青的男人!

但是朱祁镇在世的时候,一方面文官集团知道其实景泰帝对待这位太上皇做法让太上皇很不舒服,所以文官们对待受苦的旧主也有一定同情和愧疚,他如何对待朱祁钰也都说得过去,第二点,朱祁镇毕竟是当了很多年皇帝的人,有威望,有正统性,在大臣中也不乏支持者,否则也发生不了夺门之变,第三点,明英宗朱祁镇对待紧随朱祁钰的臣子进行的残酷打压也使得文官集团风声鹤唳,不敢冒尖出头!

所以在英宗一朝,并没有人敢于提及为景泰帝平反,但是大老板去世后,懦弱的小老板朱见深上台了。高管们一看,机会来了!小老板可是新君初立,一没人气,二没实力,三没充分政治斗争经验!

在个个都是老油子的文官集团面前,那还不是一碟小菜!怎么办呢?

欲问怎么办,当然先试探!

文官集团先利用深有民意的于谦来试探明宪宗,果然由于于谦功绩丰硕,为人耿直,在官员和百姓心中都深由威望,而且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当时景泰帝并不愿以把朱祁镇从瓦剌迎回来,是采纳了于谦的建议才勉强做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于谦虽然拥立新君,但是也救了他们父子俩!

所以明英宗虽然杀了于谦,但在晚年对于谦还是很怀念的,最后在曹石之乱后,就已经将陷害于谦的人全部罢免梳理,只是身为皇帝,总不能自打自脸不是,所以不能为于谦平反!但是可能对儿子已经有过暗示,可以上位之后通过平反于谦来收民心!

顺水推舟,有进有退

故而果然宪宗一上台,文官有人请求于谦事,宪宗也顺水推舟为于谦平反,两方初开始博弈,结果是宪宗得人心,文官试探出希望!但是对于文官的得寸进尺,可就没有那么好得手了。

时曾有大臣追论景泰废立事往,宪宗不悦的说:

“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当言。

这时候的宪宗有点小生气了,这是我爸爸和我叔叔的争端,管你们屁事!

但只要试探出希望,对于文官集团而言,那就是胜利的前兆!接下来文官们可毫不灰心,他们开始造势,怎么造势呢?找喜欢挑事出名的小官,就是那种不怕死敢说话被认为正直的年轻文官,但其实他们就是文官集团的枪手。

成化3年(1467年),有个个湖北荆门州的小训导,给朝廷上书列举了景泰的功绩,希望朝廷给景泰帝平反,随后英宗虽然没有同意,但是也没有对这个官员进行惩戒,接着在成化6年(1470年),御史们开始进行规模化表演,纷纷上书求改景泰帝谥号,认为景泰的谥号”戾”不符合实际情况,

对于朱见深而言,他知道这把火肯定不好熄灭了。处理不当容易出大事是,至少对自己的形象很不利,下一步这些文官们肯定开始表演死谏了,逼迫为朱祁钰平反,这可是在大明历史上的常见情况!

太极玩的贼溜的成化皇帝

为了不让事情发展到那一步,明宪宗必然要选择了。

孔子说:父死,三年不改其政,可谓孝矣!

如今已经好几年了,也算对得起老爸了,别人也不会说什么!既然当下景泰帝深得民心,为他平反也是潮流和趋势,如果自己不主动,到时候被文官逼着平反,就变成了被文官所压迫的皇帝了,只会给他们这些文官留下好名声!

不行!这个生意不划算,他该怎么办呢?

朱见深很明智的就玩了一手推手,借力打力,用这个对自己不利的局面成功提升自己的明君形象,他主动下诏为景泰帝平反,赢得了当时和历史的广泛喝彩!连明史都因此事说他:

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

聪不聪明,厉不厉害,小皇帝刚登基没几年,把文官集团们加给自己的危机就这样化解了,成功变被动为主动。当然文官集团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那就是恢复景泰帝的名誉!

可谓双赢了!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明宪宗朱见深,可是展示出来跟后世传言不同的皇帝风采,人家可不是一个只会跟万贞儿腻歪的昏君!

久在深宫混的这位宪宗皇帝,其实精明着呢!

那些因为他和万贞儿故事就以为他傻的人,才是真的傻……


历史好奇怪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也沦为阶下囚!瓦剌大军乘机发难,兵临京城,国不可一日无主,在群臣推举以及太后承认的情况下,朱祁钰登上了皇位,主持国政,是为明代宗。

本来这是一次临危受命,效果还不错,朱祁钰和于谦等人一起打退了瓦剌,自己也坐稳了者皇位。可没多久,明英宗让瓦剌人给放了,回到了京城。

这让朱祁钰很是尴尬!按理说,他只是个代理皇帝,正主回来后得还政的。可这种事儿换谁也不愿意啊,于是朱祁钰便将哥哥明英宗个软禁了起来,这一关就是七年。

英宗当然不好受咯,不过形势比人强,也没办法。再者自己儿子好歹是太子,江山还是他们家得,所以呢也就在南宫老老实实呆着。

可是朱祁钰这皇帝当上了瘾,不仅自己当了,还想让儿子朱见济取代太子朱见深,这下明英宗忍不住了,伙同朝臣发动夺门之变,拿回了皇位,成功复辟。

而朱祁钰没多久就挂了,死因不明。

明英宗在其死后,开始了清算报复,不仅把之前拥立朱祁钰得大臣们都处决了,还对弟弟进行抹黑,称其“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还把他的帝号废去了,并按亲王礼仪葬于皇陵之外。

这就导致了朱祁钰虽然当了七年皇帝,但却没有葬入皇陵,而且太庙也没他的牌位。

说实话明英宗有点过分了,人都死了,还这样搞!

而后来他儿子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对于自己这位叔叔还是颇为同情,开始给他平反,恢复了帝号,以帝王规格重新修缮其陵墓。

明宪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毕竟这是在反对老爸啊!

第一点原因,叔叔并没有对自己家庭做过特别过分的事情。

朱祁钰的继位是非常有趣的,若不是英宗皇帝“胡闹”,他也没有机会当上皇帝。

当时的他因被瓦剌俘虏,京城官员为了保护都城才拥立了新的皇帝,不过英宗最后也安全的回到了宫中,可这时候的朱祁钰不可能再把君位还给哥哥。

他只好把“先帝”软禁了起来,并且废除朱见深的储君之位。虽然朱见深一家因此失去了对最高权势的掌控资格,但是他们父子二人并没有出现性命危险,而且他们二人受到的待遇也并不算差。

比如说将“先皇后”封为皇贵妃,又让英宗新添了三个子嗣,这一系列做法在权利斗争中已经算是“大恩”的行为了,要知道掌权者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对政敌“斩草除根”的。

正因为朱祁钰继位以后并没有做的太过,所以“冷静”下来的朱见深也表示可以理解叔叔的做法,进而才有了给他平反的意愿。

第二点原因,此人的为君能力并不弱。

抛开他们两家的权利争斗不说,人家朱祁钰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君主,在行政方面有着很强的能力,国家在他的治理下也能稳定发展。

在政变发生以后,由当时的太后面向全国发出新君主的“上位报告”,看太后虽然大力指责子孙的不正当行为,但也没有否认朱祁钰的个人能力,所以他当君主还是很让人信服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朱见深有时候也觉得叔叔当君主非常合适,自己拿回皇位后未必有叔叔做的好,这种“恻隐”的心理在他的心里面逐渐生根,以至于他到后来总想为叔叔做些什么事情,而对于已经去世的叔叔(政变后一年就去世了),唯有给他正名才是最好的补偿。

第三点原因,二人毕竟有血缘关系,朱见深也不愿见叔叔留下骂名。

他们二人的叔侄关系是最嫡系的关系,就算他们为了皇权的归属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但是谁也不能抹杀他们的血缘联系。

在幼年时期,朱祁钰和自己哥哥(英宗)的关系就非常要好,整个宫中就数他们之间的亲情最为浓厚。

等到后来英宗继位生下朱见深以后,他们叔侄之间也有很不错的关系,这些都是要建立在双方亲情之上的。

而朱见深这个人虽然能力一般,但他绝对可以算的上是一位好人,他在继位以后并没有特别大的作为,但是留下的口碑还很不错,是一个懂得事理的君主。

所以即使是叔叔曾经废除了自己的太子之位,但是等到自己“平静”下来以后,他对叔叔的怨恨也被亲情慢慢冲淡了,再加上叔叔死后没有留下子嗣,跟自己兄弟成群的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时的朱见深是有点“可怜”叔叔的,所以他才决定给叔叔平反。

不过话说回啦,这次的平反活动是“打了折”的,朱见深只是简单的给叔叔正了一下名,并没有太大的力度。

就连庙号也没给叔叔立上,所以朱祁钰是没有进到太庙的。他的代宗庙号,是到了南明时期,才被加上的!

所以从这点来看,朱见深对自己叔叔也并不是完全的认可。其之所以为其平反,除了前面说的那些他自己主观上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是为了安抚群臣。

因为明代宗的口碑,其实还是不错的,明英宗死后,许多大臣都在为其发声。

这样虽然显得不是太有人情味儿,但应该最为现实!


白话历史君


主要原因在在三点:

因为明宪宗了解他那个不靠谱的爹,好在他深明大义,做事理性,不受他爹影响。而且他在大事上帮理不帮亲的,并且也注重政冶影响。

  • 明英宗执政理念和执政风格跟儿子完全不同,所以明宪宗打心底里并不认同父亲的作法


明宪宗就像一个叛逆的孩子,虽然小时候很听话,但是到大了就主见之后越发看不不惯父亲的作法,可能也跟他从小跟他爹处得少有关吧,小时候他跟你叔叔明代宗关系最亲密,后面跟贴身婢女万氏(万贵妃)最亲密,他父亲明英宗在被俘那几年里他虽然过得不如一般皇子那样富足,但是一直眼着万贵妃一起过着平民生活想必让他比平常的孩子成熟得早,看问题更加理性。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也更容易看清世事变化,教育得好,三观反而比生在皇家更正。

  • “土木堡之变”后,明代宗继位事实上是在明英宗擦屁股啊,他又不是抢的皇位


“土木堡之变”不管是他自己决策错误还是王振的错,总归的结果是国家被掏空,大明朝危在旦夕,谁又能挑得起这个担子?如果是还处于幼年的明宪宗继位,他怕是未必能扶得起这座将要倒塌的大厦,一定程度上说明代宗继位算是帮他们撑了一阵子。

后面不也派人迎回明宪宗了吗?并且还给安排了住处,虽然条件并不好,也看人脸色,但是对于皇位已经坐稳的叔叔来说,他有机会除掉明宪宗而没除就说明他心存仁义,即使他不愿意归还皇位给明宪宗也是情有可缘。就好像你无力抚养的满身是病的孩子交给我了,我呕心历血养大了,结果你一看孩子恢复健康了,想要回去,正常人都不愿意吧?

  • 给叔叔平反,恢复名号也是向民众宣示自己的立场,留个好名声


朱宪宗上位之后一直致力于修补他老爹留下的一堆各种烂摊子,在这过程中他绝对是更加意识到父亲做法不对,叔叔做法是真的更有道理,如果不给叔叔平反,那岂不是等于他和他爹一样的立场,叔叔在执政期间深得人心,这样做伤了人民的心啊,所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干脆他以父亲的名义为叔叔平反,这样也是为父亲赢得世人尊重。

我是历史随笔,历史是一个个故事,更是一个个道理,每天分享不同的历史冷知识,分享千古帝王事,后妃事,一起学史学做人!欢迎关注我哟

历史随笔


明宣宗朱瞻基共有两个儿子,即英宗朱祁镇和代宗朱祁钰,原本应该兄友弟恭的两人却因为土木堡之变而走向决裂,在英宗复位成功后,更是不念兄弟之情,对弟弟进行了疯狂的报复。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有名的昏君,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起兵50万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大军的包围,英宗被瓦剌俘虏。消息传到京师,举朝震动,人心惶惶,为免主少国疑,当时还是郕王的朱祁钰,在孙太后及大臣于谦的支持下,即位称帝,次年改元景泰,英宗被遥尊为太上皇。

朱祁钰在位期间,知人善任,起用于谦等正直之臣,组织北京保卫战击退了瓦剌人的进攻,保住了京师,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他对政治、 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得明朝由乱治得清明,堪称英明之主。但是,他对英宗南归后的态度,也显示出了他对帝位的过分执着,这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一年后,英宗被瓦剌人释放南还,一朝两帝不可并尊,为了帝王能传之后代,朱祁钰开始打起英宗的主意,太上皇朱祁镇很快就被幽禁于南宫,这一关就是八年。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爆发了夺门之变,英宗复位,当时重病不能下床的景泰帝不得不接受事实。二月,英宗废景泰帝为郕王,将他软禁在西苑。不久朱祁钰去世,英宗上恶谥号曰戾,捣毁景泰帝所建之帝陵,仅以王礼将他安葬于西山(即景泰陵)。同时,英宗还杀害兵部尚书于谦,对景泰朝臣进行了疯狂的清算和迫害。



朱祁钰受命于危难之时,挽大厦将倾之际,对大明王朝有再造之功。但是他对帝位太过执念,不能恪守前约,不仅幽禁太上皇朱祁镇,还废掉侄儿朱见深,把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兄弟二人围绕帝位问题产生了巨大不可调和的裂痕,因此当英宗复位成功之后,压抑了八年的情绪开始爆发,不仅对景泰帝执政时期“年谷屡丰”“元元乐业”的政绩加以抹黑,还对景泰朝的文官武将进行了疯狂的清算打压,这既是一场政治灾难,更是一起悲剧。

直到十八年后的成化十一年(1475年),才由英宗的儿子宪宗朱见深为皇叔朱祁钰恢复名誉,洗冤昭雪,为他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同年十二月在奉天门举行了隆重的加谥仪式,同时,也为以于谦为首的景泰朝臣工一一进行了平反,此举无疑是大得人心,也让宪宗声誉隆望愈高。

宪宗皇帝朱见深为什么要在十八年后为皇叔平反,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景泰帝天性仁慈,朱见深并未受到伤害

景泰帝朱祁钰心怀私心,他不仅幽禁哥哥,还废掉侄儿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为此还废黜了力劝他不要这么做的汪皇后,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虽如此,景泰帝也并没有对侄儿朱见深进行伤害,甚至在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夭折后,景泰帝都没有动了害死侄儿的念头,景泰帝天性仁慈,宪宗感激于他当年的不杀之恩。

二:恢复景泰帝名誉,不会对宪宗皇位构成任何威胁

朱祁钰只有一个儿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后很快就夭折了,直到他死,都没能生出个一子半儿,景泰帝一脉已经绝后。宪宗为皇叔恢复名誉,不会对他的皇位构成任何威胁,相反的,还是顺应民意,做了一件天下人拍手叫好的大事,无疑能让他的民望声誉都得到提升。

三:顺应民意,赢得美誉

成化年间,天顺时期的血腥早已湮没无闻,宪宗是个有为之主,广开言路,各方纷纷上疏,请求为景泰帝和朝臣平反,宪宗顺应民意,肯定了皇叔的功绩,对于谦等冤死的忠臣也一并恢复名誉,此举大快人心,让宪宗赢得空前美誉。




宪宗朱见深在历史上虽以与万贞儿的忘年恋而著名,事实上,他的能力要远比他那昏庸荒唐的父皇英宗强。宪宗为皇叔平反,恢复名誉,堪称仁君之行,《明史》对他也是不禁溢美之词,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