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車裂商鞅之時,商鞅為什麼沒有過主動性的起兵造反?

四夕四喜


商鞅的罪名就是造反,而且商鞅也確實起兵造反了,所以題主怎麼能說商鞅沒有起兵造反呢?商鞅被車裂的只是他的屍體,他就是因為起兵造反失敗被殺,然後以造反的罪名被車裂的。而且商鞅全家也被誅殺。

商鞅,秦國崛起最主要的人物之一,正是因為商鞅變法才讓秦國走上了富強之路,在商鞅沒有變法之前,作為春秋四大國之一的秦國,在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可以說被其他的國家按在地上摩擦的,特別是戰國初期的魏國,可以說吊打秦國,秦國和魏國之間的河西之戰,秦國輸的很慘,五十萬人被吳起5萬人打敗。

也正是因為秦國到了如此弱小的地步,所以秦國這個時候也是到了不得不變法圖強的時代了,如果秦國再不採取措施那麼真的很可能就被魏國或者其他的國家滅掉了,不管是楚國還是魏國都是對秦國虎視眈眈。

秦孝公在公元前356年開始任用商鞅變法,這也是秦國第一次變法,到了公元前350年的時候,商鞅又在秦國國內變法,這是第二次,第一次的主要內容就是: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第二次的主要內容:開阡陌封疆 ,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 [、推行縣制、初為賦 、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 [ 、執行分戶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等改革方略。

這兩次的改革也是觸及到了秦國很多老貴族的利益,如果不是秦孝公支持的話,商鞅變法是不可能成功的,其實當時反對商鞅變法的人是非常多的,但是商鞅都是因為有秦孝公的支持,所以秦孝公一死,商鞅的保護傘沒有了。

這個時候都開始反對商鞅了,而繼位的秦惠王一直都對商鞅有意見,所以秦孝公一死就有人說商鞅謀反,而本來就對商鞅有意見的秦惠王想也沒想就下令抓捕商鞅。

很多人都說商鞅為什麼不跑,為什麼不造反?其實商鞅跑也跑了,造反也造了。但是都失敗了。

商鞅一開始的時候就是想到了跑,他知道這個時候秦國都想他死,所以一聽說秦惠王要抓自己,馬上就開溜,首先想到了就是去魏國,畢竟商鞅一開始就是在魏國得嘛,但是魏國和商鞅又有仇,商鞅當年生擒公子卬,結果就是魏國不收留商鞅了,其實商鞅這個時候也是沒地方可以去了。商鞅乾脆就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商,就開始籌劃起兵造反了,直接派兵攻打鄭縣,但是畢竟商鞅勢力太弱小了,秦惠王派兵一來商鞅就戰敗了,而且自己也死了。商鞅的屍體被拉回了咸陽然後車裂的。一代商君就這麼玩完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商鞅當然有主動造反了。商鞅應該原本在秦都,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很快反商鞅的勢力就聚集起來對商鞅進行發難。商鞅自知難保,於是乘著逮捕自己的士兵尚未行動,私自出城逃亡,輾轉進入魏國邊境,派人聯繫魏國尋求庇護。商鞅意欲東逃,不得不尋求魏國的幫助,魏國是秦國的死對頭,也是商鞅曾經居住過的國家,商鞅本以為自己投奔魏國的計劃一定可以成功,但是事實卻完全打破了他的預期。根據《呂氏春秋》記載,商鞅向魏國提出,把自己的“私屬”和母親安置在魏國。所謂“私屬”就是家奴親信的意思,也就是商鞅私領的武裝。也就是說,商鞅打算叛逃魏國,如果商鞅計劃成功,可能連同自己的封地商邑一同倒向魏國。然而當時魏國負責此事的官員名叫襄疵,又寫作穰疵。此人曾經當過鄴令,是當時魏國比較重要的大臣。襄疵還記得當年商鞅用計騙取魏國大將公子卬的事情,認為商鞅這個人信不過,所以拒絕了商鞅的請求。商鞅又想逃亡到其他國家,但是魏國又拒絕商鞅過境。商鞅的退路沒有了,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拼死一搏。然後就是《史記·商君列傳》所記載的:“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商鞅折返回到自己的封邑商,動員自己的私兵向北攻擊秦國鄭縣,於是秦惠文王發兵圍攻商鞅,將其攻殺於鄭黽池(一說在彤地),大概在現在的陝西華縣一帶。商鞅死後,屍體被車裂,家族被滅,以示警告。秦惠文王決定車裂商鞅的時候,他已經是個死人了。


大意覺迷


商鞅自始至終沒有進行過起兵造反,後世對商鞅起兵造反的書籍記載和相關言論是當時統治者出於政治需要而傳播於眾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商鞅本人的法家理想抱負決定了他不會造反。商鞅本人雖然性格冷峻孤僻,但是是一個心懷法家學說,立志把法家思想立下一塊無比堅實的根基,讓法家學說在秦國實踐生根開花的偉大理想抱負。建功立業,弘揚法家思想是商鞅入秦的初衷之一,而不是權力。

再說當時的社會背景,秦國內憂外患。孝公新死,新君初立,舊世族欲圖復辟,山東六國虎視眈眈,西部戎狄騷動,剛剛在商鞅變法中恢復過來的秦國隨時可能被扼殺。這種情況下,商鞅再起兵造反,就會成為各方發動的導火索,進而商鞅的法家實踐就會付之一炬,功虧一簣。所以他不可能放棄自身理想抱負而起兵造反親手毀掉自己的實踐成果。因為在戰國大爭之世,百家爭鳴,名家術士視理想抱負甚於生命。

2,當時統治者傳播商鞅造反的政治需要。一方面上面也說了,秦國當時內憂外患,傳播商鞅造反進而處死商鞅,可以讓統治者地位更穩固,嬴駟借老世族對商鞅的謀反汙衊除掉商鞅,之後借民心除掉老氏族,這樣就能穩固新生政權。

3,後世定性商鞅造反的政治需要。這個主要是和漢朝關係最大,漢承秦制。漢朝推翻秦帝國是打著除暴秦的口號,但是最終又繼承了秦制度,這就決定了統治者不能承認秦制的先進性,當然也就不能承認商鞅變法的偉大成果。而且商鞅是變法推翻舊勢力的代表,漢朝不會鼓勵這種人,後世統治者當然也不會,誰也不想被新勢力推翻。這樣歷朝歷代,就都把商鞅釘在造反的恥辱柱上,以至於現在大家對商鞅的這一行為認為是造反。


復生自由


秦惠王車裂商鞅時,商鞅已經是一具死屍了,還哪有行動的可能,又如何起兵造反呢,是吧?

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秦惠王派出的軍隊,在鄭國的澠池殺死了商鞅,而後,秦惠王覺得還不夠,又把商鞅的屍首用車裂開,用以恐嚇想效法商鞅的百姓與官吏。

秦發兵攻商君(商鞅),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上邊的文字出自《史記·商君列傳》結尾處,這段記載明確說明,商鞅並非車裂而死,而是先被殺死,再被車裂。

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說商鞅被車裂時,已經沒有起兵造反的可能了。

但是,商鞅在臨死前的行為,從秦惠王的視角上看,的確是造反的,從商鞅的角度來看,只是逃亡。

商鞅來到秦國的時候,秦惠王還只是太子,商鞅主持變法,秦惠王犯法,因為秦惠王是太子,不能直接處理,所以處理了秦惠王的兩位老師。

後來,秦惠王繼位,秦惠王的兩位老師當然要找商鞅尋仇,秦惠王也會主動為兩位老師報仇,商鞅只好選擇跑路。

商鞅選擇往秦國邊上的魏國跑,在出秦國前,商鞅嚐到了自己制定的法律的殘酷,他想住店,但他不敢拿出證件,店家就不讓他住店,店家跟他說:

“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

翻譯成咱們現在的白話文,大概就是:“按照商鞅制定的法律,旅店老闆不驗證顧客的身份證,犯法,連坐。”

商鞅一番感慨後,趕緊離開旅店,越過邊境,跑到魏國去。

但因為商鞅曾經用欺詐的手段俘虜了魏國的公子卬,魏國上下非常痛恨商鞅,所以不願為商鞅提供庇護,商鞅又想從魏國跑到別過去,魏國擔心秦惠王抓不到商鞅拿魏國出氣,於是就給商鞅扭送回秦國。

商鞅回到秦國後,迅速潛逃回自己的封地,他的封地叫商,這也是他明明是衛國公子卻又稱商鞅或商君的原因。

商鞅在自己的封地,組織了軍隊,向北攻打鄭國,期望能夠突圍出去,結果被秦惠王派來的秦軍擊敗,殺於澠池。

所以我說,從秦惠王的角度看,商鞅是反了的,但從商鞅的角度看,商鞅只是想逃而已。

資料來源: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配圖來源: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


我是金戈,如果你覺得我這篇回答有那麼一絲道理,請給我點個贊!如果你希望繼續看到我的回答,請在點擊上方的關注按鈕或在微信上搜索“jin_sg”關注我的公眾號。


遙望燕園


我們知道,秦國之所以最後能滅掉六國建立起強大的大秦帝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成功,做得秦國由一箇中等的諸侯國一躍成為戰國最強大的諸侯國。

那麼繼位的秦惠文王為什麼要殺死商鞅呢?我覺得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商鞅觸動了秦國貴族的利益,商鞅的軍功制替代了世卿世祿制。第二,商鞅得罪了當時還是太子的秦惠文王。

商鞅為了讓變法能夠順利的實施,就處罰了當時也觸犯了新法的太子,只是太子做為儲君,不能處罰,所以就由太子的老師公子虔與公孫賈來替代處罰,那麼顯然太子一繼位,自然會對商鞅下手的。

第三,商鞅因為變法的成功,深厚秦孝公的器重,得到的賞賜也十分的豐厚,而且擁有商於十五邑的封地,有人勸他歸隱山林,交還封地,商鞅捨不得。

秦惠文王剛繼位,公子虔就告發商鞅要造反,商鞅就跑到邊境的關口,想要住旅店,店主人說:商君有令,沒有帶身份證明的不能入住旅店,商鞅也意識到新法的一些不便之處。

商鞅準備離開秦國到魏國去,但是魏國的士兵認為商鞅當時是靠欺騙公子卬打敗魏軍的,就不讓他進入魏國,商鞅說他打算去別的國家,魏國士兵又說,既然你進入了魏國,我們自然得送還,於是把商鞅送回了秦國。

商鞅回到自己的封地商邑,就發動自己封邑的士兵,準備向北攻打鄭地。秦惠文派兵攻打商鞅,商鞅被殺在鄭黽池,之後被秦惠王五馬分屍,而且還說:不要像商鞅那樣造反了。

也就是說,商鞅在走投無路的時候,確實帶著自己的封邑的士兵造反了,不過就商鞅封邑的那點人,對上強大的秦軍,完全是雞蛋碰石頭了!


歷史簡單說


結論:商鞅沒有主動的兵變,自始至終是一個貞士、純臣,一個領我們尊敬的偉人。

有關商君死亡經過,我們可以通過秦漢時期的文獻推測。參考文獻有《戰國策》、《史記》、《呂氏春秋》等,另外《資治通鑑》也可以參考一下。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出商君最後的日子是這樣過的:

首先,公元前338年,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商君告歸(戰國策)。

然後,公子虔的黨徒誣告商君要謀反,而秦惠王本來就想治商君的罪。

第三,聽到消息後,商鞅便帶著家奴、親信和老母親逃亡到函谷關。此時天黑,想要住店。客棧的人說:“商君的法令,留宿的人沒有通行證要被判刑。”商君嘆息:“法令的弊端竟到了這種地步!”(史記)

第四,商君離開秦國後來到魏國,魏國因為公子卬的事情,不接受商鞅。商鞅想要去別的國家,但是魏國人說,商鞅的秦國罪人,秦國強大,不可以不歸還商鞅。於是,魏國人又送商鞅回到了秦國。(史記)

第五,此時,有人告訴秦惠王,“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願大王圖之。”(戰國策)可以看出,當商鞅再次返回秦國的時候,秦惠文王對於殺不殺商鞅,還是沒有下決心的。殺商君的人,主要是秦國守舊貴族大臣。

第六,到了秦國,商鞅又逃回自己的封地,和自己的親信,帶領邑卒,攻打鄭。秦人攻打商鞅,在鄭澠池(今華陰附近)的地方殺死了商鞅。秦王車裂商鞅,並殺死商鞅全家。

因此商君是被殺死後,在被車裂的。說商君兵變,有兩個疑點:

首先,商君最後只是帶領少量的士卒到鄭縣,能算兵反嗎?多半也只是想向秦王證明自己的清白,但事與願違,在秦王的授意默許下,當地發生小意外,衝突中導致了商君死亡,然後秦王大義凜然的說:“莫如商鞅反者”。以致商鞅的死,秦人不憐。

第二,商君第一選擇是逃跑,而不是反叛。這就說明,商君沒有反心,也可以說沒有謀反的實力。自己本來就樹敵過多,更不是秦國宗室,商鞅又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如果謀反,絕對失敗。


吳說歷史


那麼問題就來了,商鞅帶的是哪裡的兵?又是怎麼策劃的?

(1)前世今生

商鞅在成為商鞅之前叫衛鞅。這話說的跟繞口令似的,從何說起呢。

衛鞅是衛國國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因此得名。

衛鞅年輕時就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後來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孫座臨死前向魏王推薦衛鞅,希望他能繼任魏國相,魏王卻以為公孫座病的不輕、燒壞了腦子說胡話,竟然讓自己將國家大政交於籍籍無名的小輩之手。

後來秦孝公謀求變法圖強,將衛鞅召集到秦國主持變法,也就是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

”,不過這個時候似乎應該叫“衛鞅變法”。

變法使得秦國走向崛起之路,大國崛起免不了與鄰國開戰,衛鞅在秦與魏兩國的戰爭中多次領導秦軍大敗魏軍,立下大功。

為表彰衛鞅的功績,秦孝公把於、商十五個邑封給了他,封號叫做商君。我們所熟知的“商鞅”的名稱,也就是從他的封地商邑得來的。

(2)逃亡之路

後來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因為商鞅在主持變法過程中得罪了不少舊貴族,因此以公子虔一班人為首的舊貴族就向新君告發商鞅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鞅。

話說商鞅逃跑到秦國邊境關口正值夜晚,長途逃亡勞累,想住旅店。結果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就對他說,商鞅制定了嚴格的戶口制度,你沒帶戶口憑證就想住店,如果被發現我也得受罰,小本買賣,您老哪兒來回哪去吧。商鞅的新政最後坑了自己。

商鞅轉念一想,當年在魏國呆過幾年,也算熟門熟路,還是會魏國吧,然而魏國人怨恨他帶領秦軍打敗魏軍,拒絕收留他。

商鞅打算逃到別的國家,結果魏國人要來就來絕的,說商鞅是秦國的逃犯,秦國現在很強大,我們得罪不起,秦國的逃犯跑到魏國來,不送還,不行。於是把他送回秦國。

商鞅再回到秦國後,瞅準時機,潛逃到秦孝公封給他的封地商邑,在商邑商鞅還是有相當的影響力的。

(3)孤注一擲

回來後商鞅想著,在商邑也是坐以待斃,不如擴大地盤,增強實力,於是和他的部屬商議後發動邑中的士兵,向北攻擊鄭國謀求生路。

結果還沒等獲得什麼戰果,秦國就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殺死在鄭國黽池。

秦惠王下令將商鞅的屍體帶回國都,在大庭廣眾下把商鞅的屍體五馬分屍,同時警告其他大貴族,不要想著挑戰秦王權威。之後下令誅滅了商鞅全家。全劇終!


令和史官


一個人的第一反應往往可以判定他的決定。商鞅在得知他要被以謀反的罪名逮捕時,他的第一反應是逃。

他逃到了魏國邊境,卻被曾經的手下敗將兼俘虜公子卬給拒絕了。拒絕商鞅的理由有公也有私:正是因為商鞅變法,秦國才開始強大,從而把魏國打的割地求饒,魏人對他恨之入骨。其次,假如商鞅入境,魏王將國政交給商鞅,那置公子卬於何地?畢竟,商鞅把一個貧弱秦國變成了虎狼之國,這樣的人才誰都不會放過吧!第三,公子卬本來是打算賺點軍功,好增加一點政治資本,結果倒好,不僅打敗了,還成了俘虜,政治通道被堵的死死的。這全拜商鞅所賜,因為打敗公子卬的就是商鞅。

現在商鞅落在了自己手裡,公子卬就想看看落魄商鞅的樣子,這樣比殺死他更舒爽。另外,還賣給秦國一個人情,不然秦國又會有藉口攻魏了。

商鞅無奈,國境出不去,國內也因為自己制定的法律沒人敢收留自己,商鞅這才回到自己的封邑商地。然而,回到封地的商鞅並沒有領兵造反,而僅僅是組織抵抗,而且,抵抗的人還只是自己封地的一些人。

所以,商鞅到死,都沒有想過要起兵造反,不是他不能,而是他不想。如果造反,商鞅和秦孝公苦心孤詣打造的秦國戰艦就會毀於一旦。誰也不想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嘔心瀝血一手打造的東西被毀。但商鞅又不能沒有表示,所以只是象徵性的反抗一下,表達自己的不滿。

大家也可以去看看我寫的《商鞅為何要死》。求關注,求互粉~~


瓊林夜話


公元前381年秦孝公繼位,這位志在天下的秦國君主邂逅了,同樣志高存遠的商鞅。然後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商鞅在秦國開始翻天覆地的變法,至公元340年,商鞅入秦二十個年頭,期間兩次變法,過度兩任君主

通過商鞅變法,秦國一改頹勢,很快兵強馬壯,強冠七雄,而商鞅本人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門客,轉變成秦國的大良造,相國兼將軍,獲封商於十五邑,人稱:商君




此時商鞅站在秦政治權利頂峰,卻在秦惠文王繼位不久後被告發謀反,最後遭車裂慘死。商鞅得勢和去勢就在秦政權過度中煙飛灰滅,快的讓人難以置信

有次位極人臣的商鞅和趙良聊天,商鞅不無得意的說到: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翻譯過來就是:我治理秦國的本事,比起大夫百里奚怎麼樣?把自己和百里奚放在一個水平線比較,從這裡可以看出商鞅嬌縱了,當然他有自信的資本

可趙良隨之一段話,給他徹底潑了涼水:

君尚將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亡可翹足而待。

簡單的翻譯就是:你這人貪戀富貴、得罪權貴、積怨百姓,全靠君主罩著你,假如哪天秦王不待解你了,你的下場可想而知?可惜商鞅無視趙良的勸告,兩人的聊天是不歡而散

這段耐人尋味的談話中可以看出,趙良把商鞅的處境分析的很透徹,而商鞅的本性確實如上所說


那麼商鞅在這場談話後,有沒有權衡利弊?謀反、釋權、還是逃命?

結果以上三個選項都被商鞅否定,商鞅選擇的是無視,他這個人過於自信。從孝公執政起,這位殘酷又富有武功的法家,一直在改革、政治中順風順水,無往不利,甚至在孝公的默認下商鞅優先以權貴開刀,不惜得罪太子黨,以正律法。所以,商鞅在秦政治核心一直處於主導地位,他說了算那種

秦孝公需要商鞅的才幹振興國家,商鞅需要孝公實現自我價值,於是孝公對變法無條件的支持很快給秦國注入新的活力,可是也給商鞅發了個錯誤信號,秦國很看重你!秦國離不開你!隨後孝公對其的提拔和封賞也證明了商鞅的地位與眾不同,那麼秦惠文王繼位,權勢滔天的商鞅還一如既往,畢竟我有大功於大秦


此時的商鞅,憶往昔!從魏國逃亡到如今榮華富貴,他太不容易了,商鞅無法放棄現在得到的一切,人這一輩子,實現了理想抱負,不就是為了吃喝玩樂?這就是屬於商鞅的自我價值,也是屬於大眾的自我價值,可是他忽略了一點,他和秦孝公的供需關係,隨著秦孝公死去已經支離破碎,秦國已經不需要他,但是他離開秦國什麼都不是

最後,公子虔在新君面前告發商鞅謀反,商鞅被迫逃離至魏國,早就恨透商鞅的魏惠王立刻把他遣返回秦國,商鞅在走投無路下,選擇造反,可惜造反失敗


那麼導致商鞅真正的死因是什麼?

不是變法,也不是君主更替,更不是鳥盡弓藏,也不是小人作祟,原因只有一個:

———商鞅身份的轉變,導致功高蓋主

我個人很否定商鞅因為變法得罪權貴、壓榨百姓,導致最後到了人人唾棄,甚至連君主都無法容忍。這種說法是很不負責的,商鞅變法的支持者是秦孝公,沒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寸步難行,那麼變法造成惡果的始作俑者是秦政治高層,商鞅只是工具而已

等到變法成功,也是秦國和秦勳貴樂得見到的結果,秦惠文王繼位,難道不想要一個強大的秦國?單單平公子虔一個狀告,就要處死商鞅也很不合理


那麼我們來看商鞅的身份,原本只是一個幕僚,商鞅所有的努力根本上維護了君主中央集權,這也是秦王支持商鞅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等到變法成功商鞅成了秦大夫,從執行者轉變成行政者,和君主集權衝突的地位。此時變法的目的,不在是維護君主利益,也不是維護勳貴利益,而是商鞅個人利益,不斷膨脹,賞封至極的榮耀

請明白,秦國的執行者只能有一個:那就是君主,商鞅的不斷上位,有個最大的嫌疑——要重權而挾君主!秦孝王能吃得消這位狂人,可他的兒子惠文王卻不一定。那麼,對不起了,商鞅,趙良也勸說過你,可你不聽,那就只能讓你死了,這位能力出眾,卻政治單純的法家終於退出歷史舞臺。而商鞅死後他的變法並沒有中斷,“二千年之法,皆是秦法”,除了秦國認可,歷史也認可這位法家的偉大創舉!

參考資料:《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達我看到的歷史!


我不是易中天


很多讀者以為秦孝公死後,商鞅是束手被擒,然後五馬分屍,其實不然。秦孝公死後,確實有許多貴族想要商鞅的命,但是秦惠文王並沒有馬上把商鞅抓起來處死,而是給了商鞅逃跑、造反的機會。商鞅最後被殺,主要罪名就是造反。

下面我就說說商鞅怎麼被逼上造反之路。

第一,秦孝公死,貴族集團反攻倒算

秦孝公一死,商鞅的處境就非常尷尬了。因為新上臺的秦惠文王(又稱秦惠王),就是當年被商鞅指責觸犯新法的太子駟。太子黨得勢了,被商鞅割掉鼻子的公子虔躲在家裡八年後,終於復出了。公子虔迫不急待地在新君主面前誣告商鞅,罪名是:謀反!

這種政治形勢,對商鞅非常不利。他自知得罪的人太多了,不能不擔心秋後算賬,自己後臺垮了,好日子結束了。坐在臺上的是自己的仇家,留在秦國遲早要被害死,只能跑路了。於是他打點行裝,直奔魏國而去。

第二,出逃魏國,未被接納

商鞅一路狂奔,終於逃出秦國,進入魏國境內。

問題是,魏國要收留他嗎?

魏惠王對商鞅的痛恨程度,不亞於秦惠王與公子虔。想想這些年商鞅都幹了多少落井下石之事:攻破魏國舊都安邑;表面奉承拍馬魏惠王,背地裡卻捅一刀;施詭計以卑鄙手段生擒公子卬;逼迫魏國割地求和……每一件事,都令魏國蒙受巨大損失,令魏惠王臉上無光。這樣的人,魏惠王會收留嗎?

不能怪別人,只能怪商鞅自己做事做得太絕了,不給別人留活路,別人豈會給他留活路呢?魏惠王不懷好意,把商鞅驅逐出境,又扔回秦國去了。

第三,鋌而走險,舉兵叛亂

商鞅被逐出魏國,又回到秦國。事到如今,他只能鋌而走險了。他不是被封為商君嗎?有自己的封地。於是他秘密回到自己的封地,拼湊起一支軍隊,做最後一搏。

這裡我要探討一個問題。

在此之前,秦惠王是否要殺商鞅呢?這尚有疑問。固然,他對商鞅是痛恨的,再加上公子虔等人煽風點火,商鞅倒臺已是必然。不過,商鞅既是孝公重臣,又有大功於秦國,秦惠王未必真有決心殺他。若非如此,以秦國律法之嚴密,商鞅何以能逃得出秦國呢?商鞅出逃後,封地怎麼還保留著呢?被驅逐出魏國後,又怎能從容回到自己的封地呢?可見秦惠王是有所猶豫,並沒真的想殺商鞅。

如果說公子虔“謀反”的誣告只是一種莫須有的罪名,那麼商鞅一起兵,謀反的罪名便坐實了。秦惠王不必有所顧慮了,他馬上調動大軍,鎮壓商鞅的叛亂。

以區區十五城邑與整個秦國對抗,豈非以雞蛋碰石頭。以一群烏合之從,去對付一支百戰雄師,無異於自殺。雙方在彤地展開決戰,戰鬥結果完全不出人意料,商鞅全軍覆沒,自己也淪為階下之囚。等待他的,將是殘酷的車裂之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