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秦惠文王有哪些傑出功勞?為何一繼位就要處決秦國的功臣商鞅?

黃淑辰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春秋戰國綿延數百年,出現了無數驚才豔豔的人物,但是最後卻讓秦國得下天下,尋其原因無非是秦國佔據著地利和人和。地利,自然是秦國佔據著關中之地,據函谷以望天下,至於人和,我們就不得不說秦國的一位中興之主,秦惠文王。

1、 雄主與權臣不可共存。

秦惠文王少年繼位,當上秦國國君的時候,他只有19歲。但是,他在上位之後,很快就

表現出了他過人的能力。在他上位之後,所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誅殺商鞅,在誅殺權臣這點上秦惠文王和很多明君都相同。後世的康熙皇帝就是剛繼位之後,馬上就對付朝中權臣鰲拜。

很多人對此行為都不能理解,商鞅有能力而且一心為國,為什麼國君還要殺他呢?要知道,但凡是明君,其心中必有著遠大抱負,這些君主上位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秦惠文王之所以要弄商鞅,其實和商鞅本人沒什麼關係,只是因為商鞅手上掌握著權力,而秦惠文王迫切的需要權力而已。

2.、任人以破合縱計。

要說到秦國最危險的時刻,當屬於六國聯合以抗秦國時期,而這時期正是在秦惠王執政之時。那時的秦國儘管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革,其實力已經為六國第一了,但是如果各國聯手那秦國絕對不是對手。

而且,六國聯合對抗秦國的話,也會導致秦國的發展迅速減弱。戰國時期,各國儘管互相有爭鬥,但是在戰爭的同時這些國家也會進行貿易,而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的話,自然不會對秦國開展貿易,這對於秦國的經濟也是一個大打擊。

好在,秦惠文王起用了蘇秦的同門張儀,活用張儀的連橫之計,依靠秦國強大的國力對六國進行恐嚇和離間,將這六國的合縱之勢給擊破了,同時也給秦國之後統一六國打下了政治基礎。

3、 掃平西北,虎視中原

秦國地處邊境,經常遭受到邊境少數民族的襲擊,當時對秦國威脅最大的是位於秦國西北部的義渠國。義渠是草原民族的一個分支,精於騎射,來去如風,秦國當時士卒多為步兵,面對來去如風的騎兵沒多大辦法。

結果,秦惠文王想了一個很聰明的辦法,讓這些義渠人再也沒有辦法襲擊秦國邊疆,當時秦惠文王下令士卒將邊境的草全部燒光,義渠是草原民族,行軍作戰帶的糧草多是牛羊之類,而牛羊需要依靠牧草來養活,而秦國邊境沒有牧草之後,義渠人的牛羊根本沒有牧草食,所以義渠人就再也沒有進犯過了。而之後,義渠因為內部分歧發生內亂,被秦惠文王抓住機會,將其擊潰。

縱觀秦惠文王一生,儘管他有著濫殺功臣的罪名,但是從國家的角度上看,秦惠文王絕對是一代明君。



日慕鄉關


秦惠王,秦孝公之子嬴駟,諡號為惠文,後世稱之為秦惠文王。

秦國早期只有“公”沒有“王”。即便強如他的父親戰國霸主秦孝公都沒有稱王,而秦惠文王於公元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其霸氣,魄力可見一斑。

在位期間,秦惠文王慧眼識珠,文用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後面秦始皇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至於為什麼要殺商鞅?主要是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私人原因,惠文王還是太子時犯過法。當時正值商鞅變法推行期間,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徹頭徹尾的變法,講究“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那太子既然動不了那就動他的老師吧!於是商鞅把秦惠文王的老師辦了。一共兩次,一是割發,一是割鼻。這使得秦惠文王懷恨在心。

二是當時秦惠文王剛剛繼位,需要貴族們的支持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恰恰商鞅推行變法,已經觸動了秦國貴族們的根本利益。二者一拍即合,秦惠文王用商鞅的命來換取自己的權威;而貴族們則因商鞅的死而平息了憤怒,變法政策得以繼續推行。

三是秦國只需要一個話事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既然有了我秦惠文王,商鞅您還是哪涼快哪待著去吧!


叫聲先生你敢應嗎


繼體守文之君,既能安其位於朝,賢明用人,又能很好保持國家穩定發展,開疆拓土,就是一個很不錯的後繼之君。戰國初期,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為大秦的強大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商鞅變法讓秦國國富民強,真實的成效實實在在,令人矚目。孝公死,秦惠文王贏駟繼位,他繼續推行了新法,保持了新法的各項法規政策措施,鞏固了新法成果,確保了秦國政治穩定,文化經濟發展,軍事強大。商鞅變法給秦國雖然帶來巨大實惠,卻嚴重損害了秦國貴族的利益,遭到了以秦惠文王的師傅秦孝公的大哥為首的秦國舊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不殺商鞅難平在朝權貴們的憤恨,為了穩定朝局,秦惠文王上位後,採取了既推行新法,又殺商鞅的做法,車裂了商鞅,平抑了朝憤,很快穩定了朝局。新法的繼續推行,商鞅雖死猶生。秦惠文王上位後的秦國,雖然國家實力強大了,但還不足以與山東諸國對抗,贏駟正是在正確衡量了秦國實力的基礎上,才拒絕了張儀向東與諸國爭名爭霸的建議,而接受了既能充實秦國,又能不留惡名的司馬錯伐蜀建議,讓張儀、司馬錯等帶領秦軍以平亂為名,進入巴蜀,一舉蕩平巴蜀,建立秦國郡縣,讓秦國開拓了疆域,擁有了沃野千里的富饒大後方,使秦國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秦國是一個崇尚武勇的國家,以前的開疆拓土都是單憑武力征服,這對西戎、北狄及巴蜀等文明程度不高的國家還可以,但對東方文明程度較高諸國就成效微弱了。秦惠文王看到了這一點,因此他重用了張儀,採用外交和武力並用的策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一面派張儀出使各國,離縱聯橫,破壞各諸侯國抗秦聯盟,讓各諸侯國西向交好秦國,又利用軍事手段打擊不友好國家,蠶食吞併楚、魏、韓、趙等國國土,佔據有利地形,從此讓秦國勢力向東推出函谷關,具備了與山東諸侯一爭雄長的條件,為秦國日後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有思想有能力,有智謀能決斷,行事不魯莽蠻幹,量己而作,定時而動,出則有名,動則有威,讓大秦在戰國初期縱橫捭闔,稱雄諸侯,秦惠文王贏駟確不愧為一代雄主霸君,很值得後世的學習借鑑。


sunjin72976689


公元前339年,秦惠文王嬴駟甫一即位便以謀反罪將商鞅處死,手段可謂是極其殘酷——車裂,或者又可以叫做五馬分屍。我們知道,往往在對一個人恨到極點、不共戴天的時候才會對他說出這樣的詛咒。

惠文王的功績小編就不說了,前面幾位說的很詳細了。小編在這裡主要說說為什麼秦惠文王如此果決狠辣的處死商鞅。

後世的司馬遷其實已經給出了我們答案。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史記.商君列傳》

司馬遷在對商鞅進行評價時,用了一個詞:天資刻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為人刻薄寡恩,不通人情。

其實一個人能力有所欠缺還不太要緊,但是性格有缺陷就是大問題了。

我們看看商鞅的刻薄都表現在哪。

其一:刑太子師

新官上任還三把火,商鞅要立新法自然需要找幾個倒黴鬼以身試法,好樹立自己的威信。不過小編不得不說他真是會挑人,竟然把矛頭指向了太子,也就是嬴駟。

當然太子不能真處罰,於是他便處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一個被割去了鼻子,一個被刺了字。

其二:遷民邊城

新法施行之初,很多老百姓並不認可,到處說商鞅和新法的壞話。但隨著新法的逐步推進,老百姓也確實見到了效果,於是很多人又開始稱讚起來。

結果商鞅怎麼辦的呢?

竟稱他們為“亂化之民”,全部發配偏遠地區了。有點匪夷所思。

其三:賣友求榮

秦國進攻魏國時,對方將軍為公子卬。商鞅在魏國時曾經與其為好友,於是他便寫信將公子卬騙到秦營扣押起來,魏軍群龍無首,秦軍得以大勝。因此軍功連升四級,得到大片封地。

如此種種,可見商鞅的刻薄寡恩之處,怎麼能不招人恨,怎麼會有朋友。功利心如此之勝,完全拋卻了正常的人情。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族多怨望者——《史記.商君列傳》

如果商鞅只是性格有問題,以歷代秦王的胸襟還不至於痛下殺手,完全可以繼續被重用。

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得罪了秦國傳承已久的貴族集團利益。

變法之前,秦國的貴族集團是世襲的,也就是說你爹是貴族你就是貴族,你的兒子孫子都是貴族,享受特權和福利。變法之後就不一樣了,一切以軍功論,凡是沒有軍功的一律在貴族體系中除名,而平民百姓只要建有軍功就可以成為新的貴族。

此外,之前的秦國延用的仍然是周朝的分封制,貴族得以封地,是所屬封地的實際控制人。而變法之後,將原有的分封制改成了由國君統一管理的郡縣制。貴族們的勢力和利益來源得到極大削弱。

看到這想必大家都已經似曾相識,商鞅是第一個但絕不是最後一個作死得罪利益集團的,但他們的下場並沒有什麼不同。

隨著商鞅變法的持續推行,王權與貴族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秦孝公時期,貴族們還不敢輕舉妄動。待其病故,惠文王登基,這種矛盾已經要了快要爆發的邊緣。在這種情況下聰明的君主自然需要一個替代品去緩和衝突,鞏固自己的地位。

而這個替代品也很好找,而且是一個很好的出氣筒。

既然變法已經見到成效,王權也早已集中,那麼留你無用,變去死吧。

諷刺的是,商鞅最終死在了自己制定的刑罰之下。


清末著名變法人士譚嗣同曾經說過:“在中國,變法都是要死人的!”。沒錯,歷朝歷代的變法者幾乎都沒有得到善終,他們或許都在當時影響了一個時代,改變了天下格局,但卻都沒有改變自己悽慘的下場。
你砸人飯碗,別人就要你命!

我是木子君,一個喜歡歷史和文學的逗比青年,感興趣的話可以關注,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謝謝!


木子君讀史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賈誼的過秦論用幾句話就把秦惠文王的功績表達了出來。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繼承孝公遺策,鞏固改革成果。

戰國初期,魏王任用李悝行變法之事,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前期最強大的國家,隨後各國紛紛效仿,然而結局大多都是人亡政息,國家在次轉入衰敗。秦孝公任用商鞅,改革秦國制度,使得秦國國力得到顯著提高,軍隊戰鬥力提升數倍。孝公死後,各國都以為秦國會和其他國家一樣,廢除變法,恢復舊制。惠文王繼位以後,車裂商君而不破商君之法,繼續深入推進改革,使秦國始終保持強大。因此,有人更是稱惠文王為“秦國四雄主”之一。所以說,秦惠文王最大的功績就是繼續推進改革。

二、四處征戰,擴大疆域。

秦惠文王繼位以後,出兵東進攻魏,得上郡15縣,吞併魏國全部黃河以西的地盤,而且在黃河的東岸建立了陣地,促成可攻可受的戰略佈局;西平巴蜀,擊敗楚國,得楚國漢中,從此楚國一蹶不振,無力爭雄天下;北伐義渠,設義渠縣,為大秦擴充了內域,提供了優質戰馬和糧草。

三、慧眼識珠、任賢用能。

秦惠文王知人善用,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任用公孫衍、張儀、魏章、司馬錯等人。尤以張儀為最,張儀出身很低,到秦之前窮困潦倒,一度以替人抄書為生,至秦後,惠文王對其破格提拔,很短時間內就任其為相,位於百官之首。那時,各國畏懼秦的強大,於是六國合縱,共同攻秦。惠文王以張儀為使者,出使六國。威逼利誘之後,合縱攻秦變成了連橫親秦,使得六國軍隊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

四、車裂商鞅,平息國內矛盾。

在我看來,惠文王車裂商鞅,也可以算是一個功績。商君變法,打破了貴族世襲財富和爵位的特權。引起了秦國境內所有貴族的反對。這對於秦國這個國家來說無疑是偉大的,是不需要質疑的。但是對代表貴族利益的秦國君王來說,卻又是不能忍受的。而且,此時的商君還國內的威信甚至要高於君主惠文王。因此,惠文王殺商鞅,即平息了國內君王與貴族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將自己的威信建立起來,為後期執政奠定基礎。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不足之處,請在評論留言,我們一起討論。


天天好心情142322


贏駟,秦惠文王,秦孝公長子。堅持變法不動搖,南收巴蜀,西固西戎,東鎮強魏,在孝公基礎上讓秦國實力大踏步前進,是秦國曆史上第一次稱王的君主。秦惠文王在位期間,任用賢能,推行法制,並不斷向外拓展領土。秦國在他治下迎來一個大發展時期,不僅打通了中原通道,而且奪取了魏國的河西郡和上郡,攻滅了巴蜀,佔領了漢中,不僅使秦國的領土面積驟然擴大了數倍,更重要擁有巴蜀、漢中與,是秦國獲得巨大物力,為後世橫掃天下積累了至關重要的戰略資本和地緣優勢。客觀上講,秦惠文王的歷史功績不亞於秦孝公,堪稱有抱負有作為的一代明君。

秦惠文王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商鞅判處極刑,對待這樣一位功勳卓著的元老,秦國的大恩人,絲毫沒有感情,而且是使用車裂這樣的酷刑,贏駟的為人不可謂不冷酷。這也是很多商鞅擁躉對他咬牙切齒的原因。贏駟為什麼要這麼冷酷地對待商鞅?以第三方的角度始終讓人不能接受,但是如果我們換位思考,站在贏駟的角度,站在一個繼位新君的角度再思考,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答案。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處決商鞅是新君改朝換代的立威之舉。上臺之前,贏駟除了太子身份什麼也不是,而商鞅卻領導秦國變法取得巨大成功,還戰勝了強大的魏國,地位和聲望均如日中天。商鞅事實上擁有秦國宰相的權力,這個權力是覆蓋內政、外交和軍事的,相當之大!朝廷官員大部分都是商鞅提拔上來的擁護變法的官吏,就連軍隊中也要大量的支持商鞅的將領,所以對剛剛上位、根基未穩的秦惠文王來說,不管商鞅是多麼的大公無私、忠君愛國,這種人物存在本身就是非常可怕的。惠文王想要坐穩江山有所作為,就必須把能威脅自身地位的權相商鞅徹底根除。商鞅就戮實質上是君權對相權的鬥爭和再平衡。戰勝這樣的政治對手,不僅要結果,而且要形成影響力,所以儀式感也很重要,所以車裂這種酷刑就登場了。贏駟的目的就是要向天下宣佈,自己才是秦國的主人,商鞅再厲害也只是臣子,君要臣死,天經地義,更何況其他的人!不得不說,政治上贏駟是高手。

第二,處決商鞅是贏駟借力打力的政治妙招。秦惠文王之所以要殺掉商鞅實質上是為了借力打力。商鞅變法讓秦國變得強大,秦惠文王心知肚明。但是變法客觀上卻觸動了秦國老貴族們的利益。秦孝公在位的時候還能壓制住他們。但是秦惠文王剛剛繼位需要得到傳統勢力的支持。這些老貴族們最恨的人就是商鞅。所以為了能給這些人一個交代,他必須殺掉商鞅,平息他們的怨恨。而殺掉商鞅之後這些人就沒有理由再鬧了。一箭雙鵰,改革派和保守派兩敗俱傷,贏駟獲得最大利益,這就是他要的效果。

第三,處決商鞅也是秦惠文王發洩私憤的必然。與秦孝公不同,贏駟跟商鞅是沒有私人感情的,他們的關係很簡單,就是普通的上下級關係,而且,這種上下級還有歷史恩怨。因為遠在惠文王當太子時,因為封地的納貢被人調包,年輕氣盛的嬴駟遷怒屬民而招致民變。剛實施新政的秦國要求依法治國,太子犯錯也必須受到懲罰。商鞅面對難題,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依法懲處太子及其老師,而不是在權貴前退讓。因此,太子贏駟被流徙,太子傅贏虔更是遭受窮鼻之邢(挖掉鼻子)。因此,贏駟在登基之前就與商鞅接下了樑子。太子傅贏虔是秦孝公的哥哥,秦國元老勢力的代表,因為這件事情也就對商鞅埋下來仇恨的種子。孝公逝世後,商鞅失去最大保護傘,以贏虔為代表的元老勢力當然要瘋狂報復,贏駟雖然贊同變法,但對商鞅這個人只有恨而沒有情,因而毫不猶豫地對其實施了極刑。



週週說古今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之子,可以說是位雄主,南征北戰開拓了秦國的疆域,與魏國的戰爭中取得勝利,為秦國東出打通了通道。在位期間對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第一位稱王的秦國國君。

洗刷恥辱,奪取河西之地,平巴蜀,攻義渠,東出函谷

河西之地土壤肥沃,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期,魏國率先變法,國力增強。於公元前408年奪得秦國佔領的河西之地。秦國勵精圖治,進行徹底的變法自強,最終在公元前330年,打敗魏軍,重奪河西。也標誌著秦國的崛起,魏國的衰落。

秦惠文王期間,趁義渠內亂之際,派兵討伐,不僅解決了其他六國聯合義渠從西北方向對秦國的威脅,更使得秦國得到了大批牧場和馬群,為以後訓練秦國勇猛的騎兵打下了基礎。

公元前318年,燕、趙等五國聯合攻秦,秦國一邊抵擋東部來敵,一邊南下誘使楚國,從而破解其他諸侯國的聯縱。後秦惠文王得到楚地漢中,使秦國的關中,漢中和巴蜀連成一片。不僅解決了在南部對秦國的威脅,而且巴蜀之地自古就是富產糧食,為以後秦國對外征戰提供了後勤保障。

重用能臣良將

秦惠文王重用張儀。支持張儀連橫破縱的策略,逐一瓦解山東六國之間的同盟關係,從而為秦國贏得了戰略上的空間。

殺商鞅但保留變法措施

現在看來秦惠文王最明智的舉措就是這一點了。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徹底改變了秦國被山東六國看不起的局面,但激進的措施也引起了舊勢力的極度反對。秦惠文王為了緩和這種矛盾,處死商鞅,但對於變法內容,仍然繼續執行。既平息了舊勢力的怨氣,又使得秦國繼續朝著強國的道路前進。

綜上所述,秦惠文王絕對是秦國曆史上的關鍵人物之一,任用張儀和處理與商鞅的關係,成為其在位期間最大的亮點。處死商鞅與公與私秦惠文王都是有充足理由的。有種說法是商鞅後期想造反,兵敗被殺。屍體被車裂。

僅此愚見,謝謝你的閱讀,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我是孫老師,記得關注我哦


開心的魚頭


一哥“俗人讀史記”之——

           承上啟下獨立特行的秦惠文王

這個秦惠文王留給後人諸多謎團,然而透過歷史的碎片不難看出些許端倪。

一、不良少年

《史記-秦本紀》載“鞅之初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具體犯了什麼罪,太史公語焉不詳,從商君之法的等值嚴判來看,最低應該是重傷,一個宮廷少年,小小年紀犯下如此重罪,真是一個不良少年。

二、刀刃上的舞者

歷史擺在新繼任的秦惠文王面前兩條截然不同的路,一是重用商君,坐享其成,按部就班地做自己的國君,其結果是逼瘋那些盼著改朝換代帶來新希望的一群舊世族絕望式反撲,國家極有可能陷入內亂;二是按照舊勢力的意願誅殺商君還歸秦國舊制,可以得享一時明君稱謂,使得秦國之富強胎死腹中。年輕的秦惠文王無論走那一步都是陷阱深坑,年輕的贏駟揮舞著權力的雙刃劍,用到極處。“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一是借宗室之誣告逼反了商鞅。二是以商君之法車裂了商鞅。三是以誣告之罪懲治了大批舊勢力。四是通過權術玩弄法術鞏固了商君之法。

三、用人無道

與老爸孝公的以誠求才、裂土分疆相比,惠文王更是權術馭人高手,慧眼識珠、任賢用能、甄拔人才。不僅重用公族嬴華、異母弟公子疾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諸如公孫衍、張儀、魏章、司馬錯等魏人都能為嬴駟重用。識人善任,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才良將,駕馭群臣共同拉動秦國的戰車東進。 

四、謀略的裁判

戰略家的眼光有遠有近、有東有西,都是根據當時的時勢研判的,在東進還是西出的問題上,犀首公孫衍的研判是:魏已弱但不會速死,秦國得河西之地、東出三川俯視天下,此時秦進可以與列國撒咬魏國,退可坐山觀虎鬥坐收漁利,用暫時的和平換來穩定後方的機會,出兵平西戎、穩巴蜀、積攢力量一舉成功也是長策。而張儀的研判是基於利,說魏國此時四面受敵,正是伐魏的良機。公孫衍顧私利而忘公義,讓秦國進攻西面的遊牧民族,實屬誤國之舉。魏國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緩過勁來全力攻秦,秦國恐怕就很難對付了。這個研判也有道理,是怕給魏國集聚還手之力的機會,但也有其侷限性,一是逼急了魏國要與其他各國合作的。二是魏國的國力此時憑秦國一國之力而行滅國之戰實在有點力不從心。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速勝實在太難了,在諸國合縱的時候也不得不拿出一點土地送給魏國作為政治妥協的條件。這時候,作為論戰的終極裁判員判張儀勝出,為何?也是平衡利益得失啊。西戎騷擾可惡,但不能動搖秦之基業,魏國苟延殘喘,尚有重生機會,尤其不缺的就是人才。但秦惠文王在幾年後力主司馬措平定巴蜀也再次說明了公孫衍實在是個戰略高手啊。

五、戰爭狂人

東進攻魏,八年,秦國大良造公孫衍破魏軍於雕陰魏以河西地予秦。九年,秦軍攻魏,取河東的汾陽、皮氏、焦、曲沃。次年秦軍乘勝攻魏,取魏蒲陽。魏國在秦軍數次強大攻勢之下,又被迫割讓上郡15縣給秦。從此,秦國不僅把魏國黃河以西的地盤全部吞併,而且在黃河的東岸建立了東進的前進陣地。

滅蜀敗楚,更元十年,用司馬錯之策攻蜀,伐滅蜀國。更元十三年,秦軍在丹陽大敗楚軍,得楚地漢中。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伐取義渠,七年,平定了義渠。義渠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十一年,秦國在義渠設縣,義渠稱臣。

六、連橫稱王

針對犀首並相六國,發動東方諸國合縱攻秦的形勢,採用了張儀的連橫之策,實行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國的進攻,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勝利。

秦惠文王十三年,嬴駟仿山東六國做法,亦自稱為王,改元為更元元年。 

 

 

 

 





一哥於一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兒子,名叫贏駟。他是秦國第一位稱王的國君,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許多功勞,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變法

眾所周知,秦國是靠商鞅變法強大起來的。可商鞅變法雖好,卻得罪了秦國舊貴族,若不是秦孝公支持,恐怕早就要被叫停。秦惠文王即位後,面臨第一個問題就是變法要不要繼續,秦惠文王看到了變法的好處,所以他堅持了變法,使秦國的強大得以延續。



第二:開疆拓土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任用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等名將,多次對外戰爭,均取得了豐厚的戰果,使秦國國土大增,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堅實基礎。

他北抗義渠,採取燒荒之法,使義渠無法靠近。又在秦惠王七年,趁義渠內亂之時,大敗義渠,秦惠王十一年,在義渠設縣,義渠稱臣,可義渠並不老實,在秦惠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8年)五國攻秦之時趁機偷襲,秦惠文王在中原取勝後,於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4年)大舉攻義渠,攻破義渠二十五座城池,義渠國土大減,不敢再犯;

他東進伐魏,秦惠王七年,大敗義渠,解決了後顧之憂的秦惠文王開始著手攻魏,並取得豐厚戰果:秦惠王八年,大敗魏軍於雕鷹,迫使魏將河西之地割於秦;秦惠王九年(公元前329年),出兵攻魏,連取汾陽、皮氏以及焦與曲沃,又於次年取蒲陽,魏迫於壓力,只得將上郡15縣割與秦以求自保。至此,秦將河西納入版圖,為日後東進打下堅實基礎;

他南下滅蜀,在秦惠王更元八年,遭遇五國聯軍與義渠的夾攻,果斷改變策略,南下伐滅蜀,為秦國增加了一座糧倉,也保障了秦的統一;

他敗楚取漢中,派張儀智激楚懷王出兵伐秦,于丹陽大敗楚軍,取得漢中,使秦之關中、漢中、巴蜀相連,對六國以居高臨下之壓。



第三:以連橫破合縱

“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這是《韓非子》中對“縱”與“橫”的解釋。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迅速強盛,六國恐懼。公元前333年,經蘇秦遊說下,六國使節在洹水會盟,相約共同抗秦,稱“合縱”。秦惠文王任用張儀為相,張儀提出“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的“連橫”策略,以破六國合縱。在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張儀出使楚國,使楚齊決裂,又激怒楚懷王攻秦,藉機取得漢中,張儀又遊說各國,最終使合縱失敗,為秦始皇滅六國提供有利條件。



再說秦惠文王殺商鞅是為了撫慰拉攏宗室貴族,以穩政局

商鞅變法,加強王權,削弱宗室貴族,因此貴族對商鞅恨之入骨,對於支持商鞅的秦孝公自然是不滿的,但是迫於王權之壓,也不好發作,秦孝公的存在,緩和了這種十分尖銳的矛盾,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登基,這種矛盾與衝突達到極點,也使政局十分動盪,貴族不敢對君主發怒,就遷怒於商鞅,秦惠文王面臨兩個選擇:要麼殺了商鞅,要麼與整個貴族為敵,前者明顯更容易,一是商鞅沒有勢力,不像貴族那樣勢力大,二來,商鞅變法十分嚴苛,得罪了許多平民,所以才會有“鞅死,秦人不憐”的現象,殺他也不會惹眾怒,所以,為了撫慰拉攏貴族,秦惠文王繼位之後便將商鞅殺死了。之後,秦惠文王又蕩平老貴族,獨掌大權,開始了秦國富強之路。


探尋歷史奧秘


善用仁臣

秦惠文王善於發現人才,在他即位期間,採用了張儀、公孫衍、魏冉等多位能人將士,並且對他進行了重用。張儀對秦惠文王在擴張領土上的建議是連橫說。秦惠文王認為張儀說的很有道理,便毫不懷疑的進行重用。張儀主張秦國參與各諸侯複雜的鬥爭,秦國在參與過程中,進行謀利。在擴張上,秦國先對東邊的魏國下手,魏國抵擋不住來勢洶洶的秦兵,隨後便敗下陣來。為了保全國家政權,魏國只好被迫割讓15座城邑給秦國,使得秦國領土進一步得到增加。




合縱連橫

在政治上,秦惠文王大膽啟用張儀,張儀主張連橫破縱,秦惠文王任命張儀為謀士,讓他出使各諸侯國當外交家,張儀不辱使命,他將各諸侯國縱合抗秦一論轉變為連橫親秦,深得秦惠文王的認同和賞識。


擴張領土

在疆土擴充上,秦惠文王派遣樗裡疾、魏冉等人討伐魏國、楚國和義渠,在眾多名將的努力下,秦惠文王時期的版圖得以快速擴大,進一步加強了秦國勢力範圍。

那麼秦惠文王又為何那麼急切的殺死商鞅呢?

緩解國內矛盾

商鞅變法讓秦國變得強大,但是卻觸動了秦國老貴族們的利益。秦孝公在位的時候還能壓制住他們。但是剛剛繼位的秦惠文王需要得到他們的支持,鞏固自己的位置,而這些老貴族們最恨的人就是商鞅。所以為了能給這些人一個交代,緩解朝廷上的矛盾,必須殺掉商鞅,平息他們的怨恨。而殺掉商鞅之後這些人就沒有理由再鬧了,秦惠文王便可以繼續實行商鞅之法。


鞏固地位

商鞅變法使商鞅已經讓他在秦國獲得了極高的威望,而秦惠文王剛剛繼位,更需要的是確立自己的權威,擁有實權,而商鞅的存在顯然就擋了路,商鞅在秦惠文王眼中不過就是個工具,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強大之後就不需要他了,所以當他阻撓秦惠文王執政的道路時,就一定會被清理。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