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争权夺势,亲友相残的事件有哪些?

星151226


最是无情帝王家。

明宣德元年十月,汉王朱高煦被大侄子明宣宗朱瞻基烹杀,诸子皆诛死。

明洪熙元年五月,明仁宗朱高炽驾崩,太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明史.仁宗本纪》记载,洪熙元年五月庚辰(农历五月二十八日)仁宗“不豫,玺书召皇太子于南京”,次日即五月二十九日(辛巳)仁宗骤然驾崩,到了六月辛卯(六月十九日)太子朱瞻基就抵达京城,受遗诏继位。这中间只隔了二十天。

从北京紫禁城天安门到南京明故宫,按现在的高速公路计算一共是两千一百多里,古代的八百里加急是理论上的速度,实际能做到六百里加急就不错了,那么明仁宗的诏书传递到南京需要整整四天,到达南京应该已经是六月初一,而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到南京则是六月初二,即使是朱瞻基完全不准备立马出发,也走六百里加急,赶到北京也是六月初五。

从天安门到汉王朱高煦的封地乐安州,即今天的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也只有八百里地,按道理说,朱高煦在五月三十就得到了明仁宗驾崩的消息。

《大明风华》朱高煦

为这一天,朱高煦已经等了二十三年,而这次他比自己的侄子朱瞻基有足足多五天时间准备出手。

明建文四年,燕王朱棣与南军在浦子口交战,燕军被击败,千钧一发之际,朱高煦率援军杀到,朱棣如释重负:“吾力竭矣,儿当鼓勇再战。”又说:“努力,世子多疾!”于是,朱高煦亲率援军奋勇冲杀,大败南军。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屡立战功,明成祖朱棣在篡位之后也曾经在朱高炽与朱高煦之间摇摆过。但朱高炽毕竟是嫡长子,而且仁厚贤明,更重要的是,朱高炽有一个“好圣孙”朱瞻基。因此,考虑再三明成祖还是于永乐二年册立朱高炽为太子。

在太子这个位子上,朱高炽整整待机了十九年。在杀人不眨眼的老爸手底下当储君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这两弟弟天天在朱棣那里说他的坏话。

也许是当这个太子压力太大,朱高炽在继位后开始放飞自我,酒色无度,此时他己47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年人,本来就过度肥胖,患有各种疾病的身体顿时透支了。

到了洪熙元年四月,南京地震,朱高炽命太子朱瞻基出守南京赈灾安抚民心,结果没有两个月,朱高炽就暴病而亡。

朱高煦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算准了朱瞻基去北京的时间,派出大批杀手在他的必经之路上足足等了半个月,结果却让他目瞪口呆:

朱瞻基早已料到了朱高煦的阴谋,选择了不走官道走小路,神不知鬼不觉地进京继位了。

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明史.朱高煦列传》

有的小道消息八卦说明宣宗这么快就能赶回京师,是早已料到了明仁宗的死讯,换句话说,明宣宗谋杀了自己的老爸明仁宗,但是这种论点是经不起推敲的,皇命不可违,六月初一明宣宗接到圣旨必定动身,那么距离他赶到北京还有十八天时间。

明宣宗朱瞻基

十八天,就算走小路路程比官道多一半,那也才三千六百里,每天走两百里地,对于正值壮年,时常跟随爷爷朱棣在塞外打仗的朱瞻基来说是不成问题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即使谋杀老爸成功上位,还要背千古骂名,如果不成,不要说太子之位,就算是项上人头都要保不住,然后骂名还是照背,这风险太大了,作为一个心思深沉,行事缜密的帝国政界职业玩家,朱瞻基根本不会冒这个险。

真正让人脊背发冷的是朱瞻基对付叔叔朱高煦的手段。

明宣宗继位后,对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大加赏赐,对朱高煦的奏章言听计从,摆出一副示弱的姿态,唯恐朱高煦不反,隔年八月,认为明宣宗软弱无能的朱高煦终于起兵造反。此时,明宣宗才真正露出了獠牙。

仁宗驾崩帝位虚悬时你不反,朕刚刚继位人心不稳时你也不反,现在天下安定百姓乐业你才造反,真可谓是自寻死路了。

帝(宣宗)曰:“卿诚足擒贼,顾朕初即位,小人或怀二心,不亲行,不足安反侧。”《明史.朱高煦传》

朱高煦只是明宣宗立威巩固皇权要杀的一只鸡而已。这只鸡,朕要亲手杀!

从小时起,朱瞻基就看着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个叔叔挤兑和诬陷父亲,仇恨埋在他幼小的心中越来越深,到这一天,这样的仇恨终于要还报给这个二叔了。

于是,明宣宗亲率大军包围乐安州,擒拿朱高煦回京禁锢,但是他的党羽就没这么幸运了,宣宗一口气杀了朱高煦的亲信和同谋者上千人,这杀人的魄力,竟然和太爷爷朱元璋有几分相似。

现在不杀朱高煦,是为了看看天下人的反应,顺便显示我朱瞻基的仁德。但是现在不杀不等于今后不杀,甚至不等于下个月不杀。

过了一个月,朱瞻基借口朱高煦在他看望自己时伸出脚将他绊倒,命人将朱高煦扣在铜缸里活活烤死。

谋杀皇帝,谋反,这都是诛九族的大罪,跟绊倒皇帝相比都不算什么,至于朱高煦真的有没有绊倒朱瞻基,我们都不得而知,然而这一次朱瞻基下手之狠,令人始料未及,其背后的道理也很简单:天下人都认为朱高煦叛乱是咎由自取,而纷纷夸赞朕的仁慈,看来朱高煦的生死已经不重要了。

此时朱高煦的人生已走到了尽头,朱瞻基不是去看望这位皇叔的,而是去索命的!

我不禁想起了《资治通鉴》里的一幕:

公元558年,高洋命刘桃枝杀死自己的兄弟永安王高浚、上党王高涣,高洋把他们二人关在铁笼里,刘桃枝弄来柴火,点燃之后扔进铁笼里,最后二人被活活地烧死,皮骨皆如焦炭。

帝(高欢)亦以浚与涣皆有雄略,恐为后害,乃自刺涣,又使壮士刘桃枝就笼乱刺。槊每下,浚、涣辄以手拉折之,号哭呼天。于是薪火乱投,烧杀之,填以土石。后出之,皮发皆尽,尸色如炭,远近为之痛愤。――《资治通鉴》

完事之后,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明宣宗又将朱高煦的十个儿子全部杀死。这就是帝王手段!


每日一段历史


问题:古代为争权夺势,亲友相残的事件有哪些?

纵观历史那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哪怕是礼乐尚存的春秋时期,这样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

一、春秋霸主齐桓公也难逃魔咒。

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即便是齐桓公,也是没有办法跳出这样的魔咒。

齐襄公十二年,公孙无知杀害了齐襄公。

公孙无知是齐襄公父亲齐僖公弟弟的儿子,也就是说两人算是堂兄弟。

次年,公孙无知又被齐国朝臣雍林所杀。此刻能够成为齐国国君的有两个人选,他们分别是身在鲁国的公子纠和身在莒国的公子小白。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是齐襄公的弟弟,齐僖公的弟弟。

齐襄公继位后,两人流亡异国他乡,如今哥哥死了,他们二人又开始勾心斗角。

公子纠派管仲一众人半路截杀公子小白,利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公子小白假装大叫,管仲等人以为公子小白死了。

公子纠开始慢悠悠地赶赴齐国,结果被假死的公子小白捷足先登,做了齐国的国君,便是齐桓公。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齐桓公派鲍叔牙攻打鲁国,鲍叔牙告诉鲁国国君,“我家主公与公子纠是兄弟,不忍心手足相残,但鲁国不同,请鲁国动手吧”。

于是公子纠被鲁国人杀死。

从齐襄公到齐桓公,历经了多少宗族亲友相互残杀,令人唏嘘不已。

二、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意思是说,坏事做多了,就会自取灭亡。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出自《左传》,讲述的是郑庄公与弟弟共叔段的故事。

郑武公与申国国君的女儿武姜生下了两个孩子,分别是庄公和共叔段。

因为庄公出生时,让母亲武姜受到了惊吓,所以武姜不太喜欢庄公,而是宠爱小儿子共叔段。

而且武姜多次提议立共叔段为太子,应该是因为立长不立幼的缘故,庄公最后还是成为国君。

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了一个大的封邑,然而共叔段并不满足,暗中聚集人马,想要偷袭庄公,结果被庄公知道,庄公派人把共叔段给打跑了。

之后,共叔段又曾聚集卫国、宋国、陈国、蔡国的人马包围郑国都城。

亲兄弟却因国君之位,形同陌路,唉!


暖暖的三眼君


查理曼大帝的眼泪,熊孩子们就知道瞎折腾。

(查理曼大帝)

公元8世纪的晚期,维京海盗还没有大规模的入侵欧洲大陆。传说查理曼大帝在法国海岸看到了几艘维京人的船只,于是命令军队迅速出动,消灭这帮子强盗。结果军队跑到海滩的时候,维京人早就逃跑了。

回到宫殿后,查理曼大帝哭了很久,之后他告诉身边的人:“你们知道我为何哭得这么悲伤吗,我忠实的孩子们?我一点也不担心那些无足轻重的流氓会伤害到我。但我一想到他们胆敢在我有生之年就来侵犯这片海岸,我就痛彻心扉;一想到这些恶徒会对我的后代及后世的子民做出的恶行,我便悲痛欲绝。”

查理曼大帝的担心不无道理,而事实也证明,此后三百年的时间里,维京海盗确实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更应该让查理曼大帝悲伤的是,他的子孙并非这么团结。


查理曼大帝很长寿,熬到了72岁才去世,此时他的儿子中还活着的,就只剩下小儿子路易一世了。

(虔诚者路易)

所以,稍稍让人安慰的是,查理曼没有看到儿子们刀兵相见。不过,这个看起来更有修养的“虔诚者路易”,却开启了这个家族的“血腥残忍之门”。

继承查理曼的帝国之后,虔诚者路易在加冕典礼上,就逼迫自己所有的未出嫁的姐妹都去修道院,终生不准嫁人——欧洲皇室的嫁妆非常丰厚,虔诚者路易担心土地和财富流入别人之手,更担心以后自己的姐夫(或妹夫)成为王位的潜在威胁。

公元817年,也就是虔诚者路易继位三年之后,他出了一场意外。

某一天他去亚琛大教堂做完礼拜仪式后,年久失修的木制走廊忽然坍塌了。这次意外当场砸死了不少朝臣,虔诚者路易也受了伤。

于是,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需要赶紧考虑死后的事情,尤其是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深思熟虑之后,路易决定,让自己的长子洛泰尔继承帝国,成为最高统治者,并且拥有意大利地区。另外两个儿子也拥有了自己的权力和封地,应该心满意足,不会骨肉相残了。

结果,虔诚者路易忘记了自己侄子伯纳德,意大利是他的封地。伯纳德得知自己的领地就这么给了洛泰尔,果断的起兵造反了。

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当然不用太仁慈。虔诚者路易立刻带领大军,一路杀到了意大利,平息叛乱。当他抓住自己的侄子伯纳德之后,立刻将其带回了亚琛。伯纳德苦苦哀求,希望能免除一死。

虔诚者路易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宽容”,死刑变成了“挖眼”。伯纳德被烧红的铁棍插入眼中,痛苦挣扎了两天之后,还是死了。


虔诚者路易之所以安排了儿子们的封地,是担心自己的死的早。结果“事与愿违”,他不仅没死,还又娶了第二任妻子,生下了自己的第四个儿子——秃头查理。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现在,虔诚者路易有四个儿子:长子洛泰尔、次子丕平、三子日耳曼人路易,小儿子秃头查理。

小儿子自然很受疼爱,年轻美貌的妻子为了孩子的未来,不停的吹枕头风,希望能给秃头查理分一块领地。虔诚者路易一想,都是儿子,秃头查理确实应该有一块地才行。

重新分呗,再划一块地给小儿子。其他三个儿子当时就怒了:“生一个儿子分一块地的话,你要是活到70多,再生一群孩子咋办?”于是,三个儿子果断造反。

多年的内战之后,虔诚者路易战败了,他和小儿子秃头查理被囚禁了一年多时间,饱受折磨。

公元835年,虔诚者路易在在一些贵族的帮助下,终于复位了。

又过了三年,路易的二儿子丕平去世了。一家人一看,哎呦喂,这问题不就解决了,直接让小儿子秃头查理去丕平的封地,大家其乐融融多好!

但是,问题又出现了,丕平也有自己的儿子,封地内的贵族们强力支持丕平二世,又开始造反了……没办法,内战接着打。

公元840年,虔诚者查理去世了,他的孩子们还在还在瞎折腾,谁也不服谁。就这么一直打到843年,都打累了,再也玩不下去了,终于坐在一起开了个会,把查理曼大帝的帝国分成了三份。

这三个王国,逐渐形成了法兰西、意大利和神圣罗马帝国。查理曼大帝想到了维京海盗对后代的威胁,却没有想到子孙们之间的斗争。他若真能想到,恐怕会留下更多眼泪吧。


七追风


历史上因争权夺势而亲友反目相残的例子有不少,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本文以其中的几个事件为例加以叙述。

杨勇是隋文帝杨坚的长子,杨坚开国后杨勇被立为太子,杨坚很看好这位太子,军国大事都让杨勇参与其中。

后来杨勇因为一些事而被杨素、杨广等人陷害被废,杨广因此被立为太子。杨广登基后更是假传诏书将杨勇赐死。

唐朝时期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也是一起广为人知的因争权夺势而亲友相残的事件。

宋代赵匡胤之死很可能是其弟赵光义为夺皇位而残杀的,赵光义登基后不久赵匡胤的两位年仅20多岁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也相继离世,其中赵德芳更是死的不明不白,传闻此二人之死都是遭到赵光义迫害。

明代靖难之役也是很著名的因争权夺势而亲友相残的事件,此外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也因“土木堡之变”和“英宗复辟”等事件相残过。

清代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事件又是一起著名的因争权夺势亲友反目相残的历史事件。

古今中外这类因争权夺势而亲友相残的事件举不胜举,这些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一段深刻的历史故事。期待大家分享更多的这类历史事件。


历史守望者


自古以来,皇家没有骨肉亲情,为了江山社稷,亲友相残者不在少数,为什么呢,因为封建社会就是家天下,一人言为天下法,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宝座诱惑人啊,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亲友相残的事件

  • (氏族社会)象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兄弟不和、手足相残大概是起于陶唐纪的舜和他的后母生的弟弟象,象几次要谋害舜,均未成功,可是舜不记前仇,后来封象于有庳成就一段佳话。

  • (秦)秦二世胡亥

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 (汉)吕后

吕后一共杀了刘邦四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刘如意,是刘邦最爱的儿子,死于吕后之手。第二个儿子刘恢,被吕后亲赐的侄女给害死了。第三个儿子刘友,则是被吕后给活活饿死的。第四个儿子刘盈,虽然不是直接害死的,但间接杀人凶手还是吕后。

  • (三国魏)曹丕

汉帝国末年,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之间也曾发生因继承权导致的斗争,最终曹丕继位并逼迫汉献帝退位,自建魏国

  • (晋)八王之乱

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对国家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西晋灭亡。

  • (隋)杨广

隋文帝的次子杨广,为夺皇位,弑父杀兄,最终成为皇帝,由于隋炀帝统治期间的大政方针过于极端最终导致了隋帝国的灭亡。

  • (唐)玄武门之变,应该是最著名的手足相残事件

太宗皇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并逼迫自己的父亲李渊退位,因为其卓越的治国才能是唐帝国蒸蒸日上,成为一代明君的典范。

  • (宋)赵光义

宋太祖赵匡胤死因蹊跷,历史上有“烛影斧声”的传说,传说是其弟赵匡义加害,篡夺帝位。不过“烛影斧声”历史上并无定论,并没有证据证明宋太宗害死了他哥哥,并且宋朝很少发生为了皇位,手足相残的事情。

  • (元)忽必烈

蒙古大汉蒙哥死后他的弟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发生权利斗争,最终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阿里不哥作为重要俘虏被囚禁起来,直到1266年阿里不哥去世。

  • (明)朱棣

靖难之役,也是著名的事件,明成祖朱棣篡夺了他侄子朱允炆的江山

  • (清)九子夺嫡

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最终以四阿哥胤禛取胜告终。以前的朝代喜欢立嫡立长,而清朝打破了这一传统,所以说历史上帝位之争最激烈的朝代是哪个?答案就是清朝。

古代手足相残之事实在太多,这里只是举出了一些特别有名的事件,看完这些事件,不得不感叹,最是无情帝王家。


历史盛典


1.八王之乱

公元前291年,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导致司马家族成员之间互相争夺权力,历时16年之久。在这16年之中,司马家族成员之间互相厮杀交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八王之乱使当时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中国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民族团结遭到了空前的破坏,也就是史称的“五胡乱华”。

2.九子夺嫡

康熙皇帝有24个儿子,其中就有9个参与夺嫡斗争。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礽、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祉、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爱新觉罗·胤䄉、十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祥、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

九子夺嫡下场:

大阿哥陷害太子,被康熙幽禁。死于雍正十二年。

二阿哥两立两废,被幽禁于咸安宫。死于雍正二年。

三阿哥因为有夺嫡之心,所以在雍正上位后一直被打击,先是发配到边疆,后来又被夺去爵位,幽禁于永安亭。死于雍正十年。

四阿哥,九子夺嫡的胜利者,为雍正皇帝,在位13年。

八阿哥一直是雍正最强劲的对手,雍正狠得他是牙痒痒。在雍正上位后找各种理由羞辱他,削去爵位、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意为讨厌鬼。

九阿哥是八阿哥的支持者,多次帮助八阿哥参与夺嫡,所以他的下场也是很惨的,被圈禁、被革去黄带子、被削除宗籍、被取名为“塞思黑”。

十阿哥也是八阿哥的支持者和跟随者。被圈禁,直到乾隆二年才被放出。

十三阿哥,老四的铁杆粉丝,可以说雍正的胜利夺嫡少不了十三阿哥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在雍正上位后也是活的最好的一个夺嫡者,得以善终。

十四阿哥,康熙末年的大将军,也是四阿哥的亲弟弟。虽说是亲弟弟,但却是跟随八阿哥,雍正上位后就被安排到去守皇陵,后又改为圈禁。直到乾隆继位后才得以自由。死于乾隆二十年。

总的来说,除了十三阿哥,其他参与了夺嫡的皇子都被圈禁过。他们真的犯了法吗?不以为然,不过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罢了。这场战争没有刀光血影,没有兵戎相见,有的只是手足之间的互相残杀。

3、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射死,齐王是太子的支持者被李世民杀死了。

4、死于亲人之手的皇帝

夏景宗被子所弑

晋惠帝被叔父毒杀

唐高宗被妻女所害

朱温死于儿子乱刀之下


历史大解迷


隋炀帝杨广——弑父之路

政变前警兆

话说隋炀帝杨广自重在母亲独孤伽罗的帮助下成为大隋帝国太子殿下后,风头无两!

可深谙韬晦之道的杨广,却知道越到此时,越不可以骄奢淫逸,

于是杨广依旧如同往日一样,每天过着简朴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他的父亲,也就是这万万里疆域拥有者,大隋开国皇帝,杨坚陛下要托着老病躯,前往仁寿宫时候!

那天不知道为什么,杨广仿佛预感到了有大事要发生了!

于是杨广立即命令宇文述,召集好重南方带进京城的5000人,一旦情况有变,就要发动政变!

宇文述,自不敢多言,回了一句:属下听令,便告辞离去了!

杨广为看望身在仁寿宫中的父亲,带着几名心腹便动身了!

与宣化夫人的邂逅

当到了大殿前!杨广感慨万千!想着,自己什么时候才可以住进来呀?也许还要几年吧?

回过神来的杨广挥了挥手,让身边的人不再跟随,便孤身进了宫中!

进入巍峨磅礴的宫殿群中后,杨光熟门熟路的走向了文帝寝室!

可忽然他眼睛一凝,下意识的舔了舔干燥的嘴唇,

原来是杨坚的宣化夫人忘记了关门,正在洗澡

那光洁的身子,那莹莹玉若的手指,还有那我见犹怜的神态,无不吸引着年轻壮硕的杨广!

杨光一推房门,饿虎扑食一样冲向了宣华夫人!

宣华夫人大吃一惊!可还未回过神来杨光就开始撕扯他的衣服!

撕扯到一半时,宣华终于回过神来!大喊着,推脱着

按理说宣化是推不开杨广的,可此刻竟然让他逃离了杨广魔爪,让他直接奔向了杨坚宫殿!

见宣化跑出去后,杨广忽然就急,他在害怕被父亲知道后撤掉他的太子之位!

大政变

于是他立即通知宇文述带军,控制皇宫,

就这样宇文述带领着5000人控制了整个仁寿宫!

在解决完这一切后,杨广,平静的波澜中已经是志得意满了!

要知道只要再往前一步,他就要成为这个国家的新主人了!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他便完成了那个震惊千古的壮举!

仁寿宫——政变!


道尽风流事


“玄武门之变”事件,亲友相残,为争夺皇权,杀兄弟、杀侄子、夺人妻、逼父退位,这乃是历史最著名的亲友相残,为何著名,源于建唐之前,李氏兄弟二人配合相当默契,在当代也算是兄弟典范,直到建立唐朝形成争权制度,兄弟为皇权反目成仇,如果李氏没建立王朝,我相信这对兄弟至死都不会相残。

建唐之前的兄弟二人

617年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仅用一年时间就形成规模,并次年称帝建立唐朝,以长安为京师,这一段故事的背后,功不可没的就是李氏家族的几兄弟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

这一年里李渊之子李世民知隋不久必亡,于是暗中结交有能之士,广罗天下人才,在扩充至一定数量后,李世民就和晋阳县令刘文静密谋,起兵计划确定后,连李渊都还不知道,直到被儿子用晋阳宫美女服侍过夜,才让李渊“如梦初醒”,逼得造反。

这一年里,李世民与李建成在起兵造反里默契异常,比如同年五月十五日,李世民先发制人指使开阳府告发王威、高君雅等人,随后李建成攻杀西河郡丞高德儒。

同年七月,李渊长子李建成与次子李世民均同时挥师南下先后破守霍邑、及实行对守河东的隋将屈突通围而不攻策略,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就杀入长安,也至此,让世人看见了进军神速下的背后,皆是兄弟之间信任有加。

如果当初李渊旗下子嗣都是好恶,其心不正,各为权力争夺,兴许就没有后来的唐朝,毕竟,当初起兵只用一年,在这一年内,任何一个环境出错,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兄弟相残,杀兄,逼父,夺妻,杀侄

都说古代皇权之下无亲情,一生只为帝王冢,建唐之前的李渊父子、兄弟之情血浓于水,手足之情更是深情厚谊,然而,仅因为皇权,就反目成仇。

公元626年7月,这一天,历史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来袭,李建成自唐朝建立,有些贪图顽愚,哪怕常驻宫内为李渊处理相关事务,依然不得民心,反而常年在外征战的李世民功劳最大。

这样的差异下,李建成即便为太子,依然甚微自己以后的皇权,生怕哪一天李世民谋反,从而,双方在朝野结下梁子,共分两派系,一派系为李建成、李元吉为首的太子党,一派系为秦王李世民。

双方在李渊的调和下,长期争斗,由于李世民威信更高,李渊为平衡,偏袒下李建成,导致李建成占了上风,但李渊实际上想交权的是李世民,然而,李世民见局势不再明朗,选择于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太子兄长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

随后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改唐太宗,年号贞观。

在这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不仅杀兄逼父,还夺了兄弟之妻,例如李元吉的杨氏,杨氏乃隋炀帝的小公主,自是生得貌美绝世,李世民见之,遂就收入了后宫,当时其一原因乃美貌,其二源于族后的势力,毕竟,逼迫禅位不够大统,需要一些背后势力来交织利益,这也是李世民的手段之一。

后续,李世民为了巩固势力,避免重蹈先人覆辙,还相继处理了很多侄子,美曰“避免后患”。


探索历史奇闻


古代为了夺取皇位,弑父弑兄的事情太多了……每个人都想当皇帝,然而皇帝只能有一个,一山不能容下二虎,失败的那一位注定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甚至灭族啊!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几个吧。

1、秦朝胡亥即位后赐死了扶苏和很多兄弟

秦始皇驾崩后,传位于公子扶苏,丞相李斯和太监赵高害怕扶苏即位后对他们不利,于是篡改遗诏,扶持小儿子胡亥即位。胡亥即位后,他担心扶苏有一天会造反,会夺走他的帝位,于是,一纸诏书让扶苏自杀。扶苏在得到诏书后,以为是秦始皇不原谅他以前的错误,便不顾蒙恬的反对自杀身亡。胡亥在得知扶苏死后,又赐死了蒙恬等其他忠于扶苏的人,还杀了其他有实力的兄弟姐妹,来稳固自己的帝位。胡亥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双手沾满了鲜血,最后,被赵高给杀了,真是活该啊!

2、唐太宗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唐朝的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来的,而且他认为自己并不比太子李建成差,所以,他认为这个皇位他也能坐。于是,同太子李建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又逼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而且,他为了斩草除根,杀了自己的10个侄子,以绝后患。虽然,唐太宗是一位优秀的皇帝,但是,他是篡位的,他的双手也沾满了鲜血。后来,他自己的后代也都学他,他给自己的后代带了一个歪头。

3、清朝雍正为稳固自己的皇位杀了八阿哥,幽禁九、十、十四阿哥

清朝康熙晚年,他的九个儿子为了争夺帝位,展开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竞争。最终,四阿哥胤禛当上了皇帝,是为雍正帝。雍正早期为了巩固帝位,提拔那些忠于自己的人,并封八阿哥为亲王来稳住他们的阵脚。等雍正的帝位稳固后,他便赐死了八阿哥这个曾经最大的对手,而后又幽禁了九、十、十四阿哥这几个“帮凶”。他灭了八阿哥一家,只因为他曾经是他登上帝位的最大绊脚石。雍正为了稳固自己的帝位,也是杀害了自己的亲兄弟啊!

好了,就回答到这里了,大家如果有其他想法,欢迎评论留言噢!


那些历史的真相


说起古代为争权夺势,亲友相残的事情,可太多了,咱不说唐朝初年,玄武门事变唐太宗兄弟相残,也不提汉朝呂后与戚夫人争宠,剁掉戚夫人四肢扔到厕所做人猪。单看武则天一朝,摔女夺后,害子称帝就够吓人的了。

话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26岁的武则天己被迫到感业寺,削发做了尼姑。三年后唐高宗李治去感业寺进香,武媚人(武则天)隔帘顾盼,引动了高宗旧情。让她重蓄烏发入宫侍寝。这武媚入宫后忍辱事上谦恭有理,很快被升为昭仪(九嫔之首)。当时宫中王皇后正同萧淑妃争宠,武昭仪便同皇后一起,诋毁潇淑妃使其被费为平民。

为了夺得皇后之位,她又设法制造祸端。永徽五年(654年),武昭仪生一女儿。高宗非常喜欢。一天皇后无事前来探望,小公主躺在床上,皇后戏弄一会离去。你看这武昭仪作了什么,她见四下无人,竟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摔死,盖上棉被去向高宗告状,高宗听后信以为真,废去皇后打入冷宫。但废后与立后毕竟是朝庭大事。高宗把这事提出后,就遭到元老重臣的反对,为首的就是手握兵权的太尉长孙无忌,和总揽朝政的宰相褚逐良。他们都是在太宗病榻前,受命的辅国元勋。他们认为武昭仪出身微贱,又曾事过先帝,立为皇后恐以恶名留世,高宗也举棋不定,听此武昭仪就借枕席之便,肆意诋毁褚遂良与长孙无忌,不久诸逐良被贬去南方。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都被加以谋反罪,一个个被贬斥逐杀了。

障碍排除,朝中的官员多来捧场。说什么田舍翁多收了几石麦子,还想换婆娘呢,何况贵为天子呢?老臣李绩更会说,他说休妻娶妻是陛下的事,何必要问別人?经李绩指点,高宗决意立武昭仪为皇后。于是32岁的武昭仪身着皇后礼服登上肃义门,接受玺绶受百官朝贺。

武则天当皇后后,开始除去异己。责令将王皇后和淑妃各打一百杖,砍去手脚泡在酒瓮中,够残酷的吧。几天后见二人还未死,逼着高宗将二人处斩。刑前萧淑妃大骂,(阿武妖媚,你不得好死,愿来世我生做貓,你阿武生做老鼠,辈辈咬断你后咽喉,听此武则天非常害怕,疑心二人阴魂不散,索性迁都到洛阳去了。

从此武则天把持了朝政,垂帘听政高宗成了摆设。

接下来围绕皇位继承问题,武后又同自己丈夫和儿子展开了角逐。武后亲生儿子有四个,长子李弘,次孑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开始武后屈事高宗。现在高宗为她所制。再想废掉武后,以无能为力了。24岁的长子李弘为太子性情仁厚,高宗想让位于他,武后竟以药酒毒死了他。高宗又要立22岁的李贤为太孑,并令其监国(代理皇帝)。武后妒忌其能废其为民,后又改立20岁的李显为太子,高宗死去,不到2个月李显又被废为庐陵王。幽禁于深宫,光宅元年武后立22岁的四子李旦为皇帝,是为睿宗。不久又将其软禁起来,从此政事统由武后裁决,史称武后改制。

相传这一年被废为民的李贤,流放在巴州,有感于父皇崩逝,母后乖情曾做诗一首,诗曰。种瓜黃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这诗被武后听到后,马上派使者去巴州,逼其自尽。李旦大为惊恐,为保性命恳求让位。最终67岁的武则天在天授元年登上了皇帝宝座,不久改国号为周,你看这斗来斗去,难怪那些夙子龙孙不愿生在帝王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