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手下多少大將北伐戰死沙場?

歷史名將錄


諸葛亮所謂的六出祁山,並不是指諸葛亮六次出了祁山,而是引申或代指為諸葛亮的北伐,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六次北伐中,其實只有兩次是出祁山。而在三國曆史上,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

眾所周知,諸葛亮用兵不像劉備,你看劉備領導的漢中之戰和夷陵之戰,蜀漢戰死沙場的將領並不少,漢中之戰有雷銅、吳蘭、任夔等將領戰死,夷陵之戰有張南、馮習、沙摩軻、傅肜等將領戰死。

諸葛一生唯謹慎,尤其是諸葛亮用兵,數次北伐中,除了馬謖、張休、李盛等將領因為違抗軍令,丟失街亭被諸葛亮斬殺之外,蜀漢大將在北伐中幾乎沒有損失,都被諸葛亮安全地帶了回來,就連諸葛亮在前線病逝,北伐蜀軍主力也在諸葛亮臨死前的安排下,有條不紊地撤退回成都。

在撤退回成都的路上,除了魏延因為違抗諸葛亮的軍令,又與楊儀有矛盾而被楊儀派出馬岱殺害後,其他蜀軍大將基本沒有損失,但魏延之死是因為蜀軍內亂,並不是戰死沙場,所以算不上。

隨諸葛亮參與數次北伐的蜀漢大將有:魏延、吳懿、王平、姜維、趙雲、陳式、鄧芝、高翔、吳班、孟琰等將領。

諸葛亮的北伐從公元228年開始,到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其實整個北伐只有6年時間,在諸葛亮六年時間的五次北伐中,關於諸葛亮手下在北伐中戰死沙場的將領,其實並沒有。

魏延是蜀軍內亂被殺的,吳懿、王平、趙雲、鄧芝是病死的,姜維一直活到了蜀漢滅亡前夕,因鍾會謀反導致成都兵變被殺的,陳式、高翔、吳班、孟琰等將領死因沒有記載,從種種跡象來看,絕對不是戰死沙場的,因為這幾人在諸葛亮去世後還活著。

諸葛亮的手下不僅沒有大將戰死沙場,而且在五次北伐中還斬殺了曹魏兩員大將,一個是王雙,另一個就是五子良將碩果僅存的名將張郃,王雙死於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追擊撤退的諸葛亮大軍被殺,張郃死於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同樣是因為追擊撤退的諸葛亮大軍被殺。

簡單地回顧一下諸葛亮的五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

諸葛亮令趙雲、鄧芝為疑兵,出斜谷攻郿城,令馬謖、王平率軍鎮守街亭,讓魏延與高翔作為馬謖的左右兩翼擔任護衛,諸葛亮則親率吳懿及主力出祁山攻打隴右,因為馬謖失了街亭,導致諸葛亮的後路有可能會被魏軍切斷,因為諸葛亮果斷退兵,第一次北伐失敗,馬謖、張休、李盛因為違抗軍令被殺,將軍黃襲被奪了兵權。

第二次北伐

諸葛亮為響應東吳的石亭之戰,倉促出兵陳倉攻打守城的魏軍將領郝昭,因為曹真提前預判諸葛亮下一次會攻打陳倉,因此提前加固了城防工事,諸葛亮率領數萬大軍攻打郝昭鎮守的陳倉城,二十多天沒有攻下,糧食快吃完了,只得撤軍,魏將王雙率軍追擊,被諸葛亮軍所殺。

第三次北伐

諸葛亮派出將軍陳式率軍攻打武都、陰平二郡,自己親率主力在建威牽制魏軍將領郭淮,郭淮沒有出擊,因此陳式成功拿下武都與陰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

諸葛亮率軍出祁山,圍攻魏軍在祁山的據點,並向北收割了魏軍在上邽的麥子,由於曹魏關中軍事主帥曹真病逝,因此司馬懿被調到關中擔任魏軍主將,與諸葛亮對峙於滷城,諸葛亮成功利用計謀,引誘司馬懿出戰,這便是著名的滷城之戰。

諸葛亮派王平堅守滷城南山,派出魏延、吳班、高翔率領蜀軍主力與司馬懿作戰,斬殺魏軍首級三千,繳獲玄鎧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張,大獲全勝,最後因為李嚴運糧不濟撤退,在撤退途中魏軍車騎將軍張郃率軍追擊諸葛亮,被諸葛亮伏擊射殺。

第五次北伐

諸葛亮率軍出斜谷到達郿城,並在五丈原安營紮寨,同時下令蜀軍就地屯田,準備做長期打算,與魏軍對峙,與此同時,諸葛亮還聯絡東吳孫權共同出兵攻打曹魏,由於東吳軍隊在前線迅速潰敗,諸葛亮只能獨自在五丈原緊守,而魏軍主帥司馬懿則閉門不戰,堅守以消耗蜀軍糧食,最終諸葛亮因為操勞過度病逝於五丈原。

除了這五次北伐,其實還有一次魏國預謀南下攻打蜀漢,發生在公元230年,由曹真、司馬懿、張郃兵分三路攻打蜀漢,由於天氣問題,道路難走,曹真走了一個月也沒有走出子午谷,只得退後,攻打未遂。

諸葛亮一死,北伐就結束了,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在整個北伐戰爭中,沒有損失一員大將,相反諸葛亮的敵人曹魏政權卻損失了王雙和張郃兩員大將,尤其是張郃,這個時候已經是六七十歲經驗豐富、身經百戰的老將了,卻仍然被諸葛亮用計謀伏擊而死。

光是憑這一點,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就遠勝劉備,劉備在歷次戰爭中損兵折將,而諸葛亮除了第一次北伐因為用人失誤,馬謖違抗軍令導致蜀軍損失一部分士兵,估計有數千人,但主要將領一個也沒有少,足以說明諸葛亮軍事能力優秀。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歷史上並沒有六出祁山,只是三國演義這麼寫的。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令蜀國痛失了馬稷,魏延,嚴顏,趙雲,關興,張苞等大將。

一出祁山

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後,就準備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隴南禮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張郃所敗,丟了街亭;趙雲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二出祁山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

三出祁山

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亮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打敗魏援軍,佔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

四出祁山

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紮營拒守。此時劉禪聽信諸葛亮早晚欲稱帝的謠言,下旨令武侯退兵,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五出祁山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司馬懿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

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後,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喪,整軍退入斜谷。

諸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後世概而言之,說成是「六出祁山」。


資深文藝範


我知道第一次北伐

此次北伐打的非常順利,趙雲,鄧芝作為北伐先鋒,斬了韓德父子三人,諸葛亮兩軍陣前罵死魏國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維,上圭,安定等處都望風歸降,蜀軍直指長安。隨後又有上庸孟達準備背叛魏國,可以說,諸葛亮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幾率最大的一次。可是在最重要的戰略位置街亭,諸葛亮沒有任用魏延、吳懿等名將,而啟用了好談而無實戰經驗的馬稷,結果三萬大軍被魏將張郃擊潰,只剩下了兩三千人。

為了保險起見,諸葛亮則選擇了退兵,可以說第一次北伐失敗,主要就是諸葛亮錯用人,諸葛亮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回去向劉禪上表說自己因識人不清,用人不明,導致街亭失守損失慘重,自請貶官三級。而後為了給所有人一個交代,諸葛亮“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光戰後蜀漢就損失了3員大將,那加上這3人,第一次北伐蜀漢一共損失了幾員大將?答案觸目驚心:11人!

他們都是誰?《後出師表》裡有一句話:“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 、陽群 、馬玉 、閻芝 、丁立 、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自從諸葛亮到了漢中,折損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八員大將,再加上馬謖、張休、李盛,共計11員大將!這對後期人才匱乏的蜀漢來說,是致命打擊!

或許正是因為第一次北伐時,損失太大,諸葛亮才會感嘆“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言說蜀漢精銳損失嚴重,諸葛亮也料到了悽慘的未來,無奈卻悲壯道:“臣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風嬙遙度天際


諸葛亮六出祁山,除了馬謖因失敗被斬首以外,並沒有損失什麼有名的戰將。有些戰將是在這期間死去,如趙雲是老死的,魏延是自己作死的。歷史上關興張苞沒參加北伐,都是病死的。

諸葛亮用兵十分有法度。在北伐過程的戰役中,屢屢取勝。先後斬殺了曹魏名將王雙、張郃等,收降了名將姜維。。有時出師不利,也能全師而退,絕無潰敗。

戰而能勝,敗而不潰,方可稱為善用兵。諸葛亮就是這樣的。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此次北伐打的非常順利,趙雲,鄧芝作為北伐先鋒,斬了韓德父子三人,諸葛亮兩軍陣前罵死魏國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維,上圭,安定等處都望風歸降,蜀軍直指長安。隨後又有上庸孟達準備背叛魏國,可以說,諸葛亮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幾率最大的一次。可是在最重要的戰略位置街亭,諸葛亮沒有任用魏延、吳懿等名將,而啟用了好談而無實戰經驗的馬稷,結果三萬大軍被魏將張郃擊潰,只剩下了兩三千人。

為了保險起見,諸葛亮則選擇了退兵,可以說第一次北伐失敗,主要就是諸葛亮錯用人,諸葛亮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回去向劉禪上表說自己因識人不清,用人不明,導致街亭失守損失慘重,自請貶官三級。而後為了給所有人一個交代,諸葛亮“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光戰後蜀漢就損失了3員大將,那加上這3人,第一次北伐蜀漢一共損失了幾員大將?答案觸目驚心:11人!

他們都是誰?《後出師表》裡有一句話:“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 、陽群 、馬玉 、閻芝 、丁立 、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自從諸葛亮到了漢中,折損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八員大將,再加上馬謖、張休、李盛,共計11員大將!這對後期人才匱乏的蜀漢來說,是致命打擊!

或許正是因為第一次北伐時,損失太大,諸葛亮才會感嘆“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言說蜀漢精銳損失嚴重,諸葛亮也料到了悽慘的未來,無奈卻悲壯道:“臣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裕豐農民


在三國曆史上,諸葛亮在白帝城託孤後,成為蜀漢的實際掌權者。


在和東吳修好同盟關係後,他南下七擒孟獲,收服蠻夷部落,穩定了蜀漢的大後方。

當時的蜀漢人口稀少,只有90餘萬人,軍隊數量更是三方勢力中最為薄弱的。

連年的戰亂讓老百姓苦不堪言,大部分人都不願意發動戰爭。

但是蜀漢位於西南偏遠地區,如果沒有下一步動作,等於慢性自殺。

所以,諸葛亮發動了對曹魏的征討戰爭。

荊州落入東吳手裡後,出兵的唯一方向就是越過八百里秦川,翻越荒無人煙的山區。

這樣的情況,軍隊的補給就成為最大的難題。

所以,諸葛亮才有了六出祁山無功而返。


諸葛亮用兵向來謹慎,他一般不會冒險,就連魏延的奇兵之計—子午谷奇謀也被諸葛亮否決。

穩紮穩打,轉移蜀漢內部矛盾是諸葛亮的主要目的。

所以,儘量減少人員傷亡成為諸葛亮最先考慮的問題。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任用馬謖鎮守街亭,但馬謖不聽諸葛亮勸告,執意紮營在山頂。

魏國大將軍曹真,張郃率領大軍切斷了山上的水源,讓馬謖兵敗而逃。

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後,命令大軍撤回蜀漢,並且上表請罪,處斬了臨陣脫逃的馬謖,張休和李盛。


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也因為是作戰失利被貶為鎮軍將軍。

所以,第一次北伐除了馬謖,張休和李盛外,沒有別的將領戰死或者被處斬。

後幾次北伐依然延續之前的戰術,沒有大的損失,基本上沒有蜀漢大將死於戰場上。

反而是魏延在蜀漢的內鬥中,被楊議和姜維聯手殺死。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諸葛亮用兵之謹慎,他為保留了蜀漢的有生力量,為姜維繼續北伐提供了保障。

可諸葛亮雖然用兵如神,但也沒有挽回蜀漢衰落的命運。


在他去世後,蜀漢的內部鬥爭更加激烈,劉禪聽信讒言,導致內憂外患不斷加深,最後被司馬家族掌權的魏國所滅。

—End—



冷月鉤沉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諸葛亮六出祁連山,就連跟著他的大詩人陸游,也遭遇不幸。

不過陸游還是很支持諸葛亮的,在臨死前寫下一封家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我愛吃蘭州牛肉麵


諸葛亮在揮師北伐中原前,賦過一首流傳千古的《出師表》以表自己北伐的決心。其中有句是這樣說的——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這一段不僅表明了諸葛亮對蜀漢的忠心耿耿,銘記劉備對其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同時也說明了這時候的蜀漢也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際了,雖然是三國鼎立之勢,但實力最為弱小的便是蜀國,為了突破當時那種被動的局面,必須得進行北伐挽回局面,才有可能實現先帝劉備一統天下,光復漢室的宏圖大志。

歷史上記載的諸葛亮北伐一共進行了六次,歷史七年的時間,也沒能出川,除卻首出祁山接連勝仗之後,因錯用馬謖,導致戰略要地街亭失守,令得原本一片美好的局面又再一次陷入了極其被動之中,直至第六次北伐也未能取得什麼收穫,最終壽限已到,病死五丈原。


有人說,諸葛亮生不逢時,以他的才智如果不是遇上了司馬懿最終一統天下的必然是蜀國,但看回整個三國曆史線諸葛亮的生平,小編髮現,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屢戰屢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這與諸葛亮的性格脫不了干係。

不可否定的是,諸葛亮治國有方,可謂是出類拔萃,劉備一方佔據益州之時,因前統治者劉璋的緣故,政治頗為混亂,而其民眾雖處在物產豐富之地,但卻在舊日政府下過的亦是怨聲載道。諸葛亮接管益州治理之責後,頒佈了一系類政令,短時間內就改變了劉璋時期的政治混亂,同時也令得百姓富足起來。


諸葛亮治國有方,但在統軍這方面卻顯的平庸,未能有識人之明,知人之鑑。


比方說前邊提到過的馬謖,在劉備臨終之前,一再提醒諸葛亮,馬謖只是個會紙上談兵的人,不可重用。但諸葛亮沒有聽勸,繼續重用馬謖。而馬謖,雖然有一定的統軍打仗的才能,不然也不會幾乎被諸葛亮當為繼承其衣缽之人傾囊相授(諸葛亮一直把馬謖當成自己的繼承人來培養,若不是街亭失守之事,也就不會有後邊的鳳雛龐統繼承諸葛亮之北伐大業),但為人卻較剛愎自用,這點毛病倒是與諸葛亮的相似,不聽諸葛亮指派的輔官王平的勸諫,堅持在山頂紮營,導致而後被魏將張郃所敗。最終,諸葛亮無比看好的馬謖,因自負丟失了街亭要地,導致全軍陷入極其被動的局面,持軍令狀揮淚將其斬之。

除了馬謖之外,諸葛亮不聽勸告,剛愎自用,未有知人之鑑的還有許多,其中有一個也是我們很熟悉的,諸葛亮亦是至死都不願意信任他,導致這個對蜀漢忠心耿耿的猛將,沒有戰死沙場,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中。


這個人便是魏延,魏延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多次提出讓自己率領精兵,效仿古時候的韓信一般,奇襲長安,打破局面挽回戰局。由現在看來,這個方法是絕對可行的,魏延也是三國時期武力頂尖的武將,在劉備在世的時候一直很是受其重用,但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卻一直覺得魏延有大將之勇,無大將之才,一直不肯重用他,知道蜀漢後期無將可用之時才開始依仗魏延的勇猛,但在軍事決策上,雖魏延提出了多次有用的建議,但諸葛亮卻都不以為然,直至最後臨終前竟依舊將軍中士兵威望最高的魏延排除在外,可見,諸葛亮至死都不願信任他,令得諸葛亮死後不久,魏延被楊怡胡亂安上一個謀反的罪名,全家上下一併問斬,最是忠心的猛將,卻因為諸葛亮,沒能發揮自己的才能不止,還落得如此慘的下場。


此乃殿前都點檢


基本上沒有,反而是曹魏陣亡了五子良將、徵西車騎將軍張郃。

張頜在曹魏軍中地位很高,五子良將中以巧變為稱。曹丕稱帝后他就是左將軍,左將軍是僅次於大將軍的最高軍職,因為街亭戰功,更是成了徵西車騎將軍,地位相當於今天的軍委委員。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劉備在彝敗死白帝城後。蜀漢軍事實為一敗塗地,諸葛亮六出祁山時除趙雲(年邁)魏延外。其次都是蝦兵蟹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