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为何先赵后魏?

梁胖子爱搞机


自秦王政十七年(前230)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

“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最后秦国以摧枯拉朽之势,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周幽王十一年(前770)西周覆灭后长达五百余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状态,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大致和平稳定。

在这场六国统一的战争中,先赵后魏的这个顺序引起众多议论,总让人想要一探究竟!为什么秦会选择先赵后魏的顺序呢?

其一,我们来看赵魏两国的历史渊源,韩魏赵本自一家,三家平分了晋国的领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如果先灭魏国,那么魏国部分土地和人员编制可能会被赵国吸收,而这个时候综合实力本来较强的赵国如果吸收了魏国部分的军队和土地后,将会大大阻碍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而且赵国是新崛起的潜在对手,在不犯齐国、结好魏国下,灭赵是最好选择。

灭赵的影响,没有灭魏的影响大。灭赵一是消灭潜在对手;二是防止三晋联盟;赵国被灭了,魏国的屏障作用不存在了,那就可以一举灭了魏国——因为三晋已灭其二,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其二,从魏国的地理位置来看,先灭魏不合时宜。首先魏国处在赵楚之间,楚国地广人多,综合国力在六国中最强。而攻打魏国,一定会激怒赵楚,魏赵楚三家合纵,秦国必败。另外一点,魏国介于秦国和齐国中间,算是秦齐两国的屏障,有了魏国,秦齐之间不接战,这也会减少一大势力对秦国的威胁,因为若是灭魏国对于齐国来说无异于唇亡齿寒。

其三,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攻打魏国的地理位置和秦灭六国的大势已经具备,此时又具备了赵国当年逢大旱的天时,应侯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也已有成效:攻打赵国,既可以吞并赵国的土地,又不会遭受其他诸侯国的袭击,那秦先赵后魏何乐而不为呢?而且秦赵两国多次交锋,虽各有得失,但不可避免的是两国间的仇恨也随之增长。

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大战,也是两国战略决胜之战,双方共投入百万兵力一决胜负,应侯范雎以反间计使赵王换下了老当益壮的廉颇,任用年轻气盛的赵括,结果是白起坑杀赵国45万甲士。长平之战秦国虽胜,但是消耗了太多的国力,不久后的邯郸之战,秦国战败,加深了其和赵国的矛盾!

赵国即便长平大败,但赵国还有名将,赵军在庞媛、李牧等名将的带领下还可以多次单独大败秦军。秦之所以不间断的攻赵就是不想给赵国以喘息之机。长平战后仅仅暂缓,未及时攻打邯郸,就造成了后面邯郸保卫战秦国的大败,白起的冤死。赵武灵王之后到六国灭亡之前赵国之强一直甲于三晋。

而魏国自惠王之后,“东败于齐,西失地于秦,南辱于楚。”国力已然不能单独抗秦。秦灭六国要先攻魏,北面赵国会合纵来救,或者骚扰秦后方,而攻赵,魏国仅能自保,不能对秦造成威胁。还有一条攻赵的重要原因就是当时赵国大地震,民心不稳,国力受损。秦国是不会错过这个灭掉最强对手的机会。

以上便是秦在灭六国的时候先赵后魏的原因,魏国虽然不复之前的强大,但处于战略要地,若秦轻易取之,反而还会陷入不利的境地,而赵、燕世仇,秦齐连横,韩魏太弱,楚国比较远,天时地利人和,灭了赵国,也算是为秦国一统天下铺好了路。由此可见,秦国灭六国是缜密的战略布局和强大实力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邓海春


信陵君魏无忌去世后,魏国事实上已经垮了,早打晚打都不是什么事。赵国还有一定的战斗力,赵人也比较强悍,倘若先攻打魏国,赵国很可能会来帮忙。经过综合权衡,秦国先灭赵国。

魏国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魏无忌当权的魏国,还具有相当的战斗力,曾击败过秦军,迫使秦军退守函谷关。

秦国看魏无忌是一大威胁,就耍起了阴招,派间谍在魏境大肆造谣,准备庆祝魏无忌当新君。他的哥哥魏安釐王本来就不放心这个本领逆天的弟弟,在秦国的离间之下,更是坐卧不安,于是就收了魏无忌的大将军印。魏无忌心灰意冷,整天沉湎于酒色,不久就去世了。

魏无忌逝世后,魏国已经没有杰出的人才了,国势日落西山,在恐慌中等着秦国大军的到来。

魏国处于中原腹地,攻打魏国,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恐慌

除了魏国很弱外,魏国的地理位置也挽救了他们一段时间。

魏国处于中原腹地,南有楚国、东有齐国、北有赵国,倘若秦国率先灭魏,楚、齐、赵在看到自己必死无疑的情况下,说不定就会再一次合纵伐秦。虽然这样改变不了什么大局,可毕竟也是一次麻烦。

相对来说,歼灭尚有战力的赵国,对其他国家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心理震撼,毕竟赵国在北方,离家门口还远(战国末期,很多国家就是这种心理)。

赵国还有一定战斗力,灭赵可消除隐患

赵人在与匈奴等游牧民族长期作战的过程中,形成了骁勇善战的风格,士兵的战斗力一向不弱。

虽然廉颇走了,李牧被逼死了,但赵国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下,必然会不顾一切的反击,在正面战场上,秦军自然不惧,但要是在侧翼袭扰,破坏力也不容忽视。

与其让赵军制造麻烦,还不如一鼓作气灭了他,秦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综上所述,灭赵对秦国更有利,所以赵国就先倒下了。


小杨品史


三个原因:一、赵国当年大旱,时机难得!二、赵国都城离秦更近一些,符合远交近攻原则!三、魏国已经很弱小,没必要在意,什么时候灭都可以,顺手的事情!

秦国根据范睢遗留下来的计策——远交近攻扫灭六国。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所以秦国扫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但是这种顺序是以国君被擒杀、国号取消为依据评定的。不同的依据就会得出不同的灭国顺序。文章末尾小编又列出了另外的两种秦灭六国的顺序,看大家自己赞同那种!

在这里小编教大家一个谐音记法:“喊赵薇出演齐秦”,最后秦国也被刘备项羽所灭,把秦放后面就成了“韩赵魏楚燕齐秦”,可以组成上面的谐音句子。下面小编给大家讲解秦灭六国的顺序。

公元前230—前229年,秦将内史腾灭韩!韩国刚好处在秦国东出函谷关扫灭天下的路上,要扫灭六国必须先灭韩,同时韩国又是六国之中最弱的,故先灭韩!

公元前229—前228年,秦国用离间计除掉赵国大将李牧后,在赵国大旱时趁机兵分两路出击赵国(王翦一路,桓齮、杨端一路),扫灭赵国!(另外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地建立代国,222年王贲擒燕王喜回师途中才灭了代国!)

公元前225年,秦将目标转向楚国,王贲大军南下,顺便引大军攻魏,王贲引大沟水灌大梁,灭魏!

公元前224—前223年,王翦60万大军攻楚,王翦以逸待劳,抓住楚将项燕后退之机,全面出击击败项燕,进而灭楚!

公元前226—前222年,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秦始皇于226年就派王翦击破燕代联军,攻灭燕国了。但是燕王逃跑,将小朝廷搬到了遥远的辽东,直到公元前222年,秦军灭楚腾出手后由王贲远征辽东才擒杀燕王。

公元前221年,王贲从燕国南下齐国,齐国投降!到此秦国扫灭六国!

文章开始给出的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是以国君被擒杀、国号取消为依据得出的。但是我们看上面的发现,有的国家领土早被攻灭了,只不过国君逃跑了,比如燕国。所以如果以国都被攻破,国土被占领为灭国依据,那秦灭六国的顺序应该是:韩、赵、燕、魏、楚、齐;另外,如果以王室势力(也就是王族政权)被剿灭为依据,那秦灭六国的顺序又应该是:韩、魏、楚、燕、赵代、、齐!可见不同的依据有不同的顺序,其中第一种顺序最为世人接受,着是很多历史学者一人为本的说法(以国君代表国君),但是小编觉得第二种更准确,因为燕国全境都被灭了,国君逃到国外去了应该算已经灭国了,也就是说从吞并土地为美国的依据,毕竟国地都没了你国君逃了有什么用,就像明朝朱棣灭朱允炆一样!最后一种由于赵国国君早死,国土早被占领,代国只是赵国逃亡的公子所建,并且国号都已经变了,所以很少有人赞同,但是以王族最后势力被消灭为依据也不失为一种灭国顺序!


高中数理


是这样的。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准确说是灭七国,还有当时杀死周幽王后,占据陕西西安(丰镐)的犬戎一国。

只不过当时占据陕西的并不是汉人,而是杀死周幽王这些汉人败类的游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灭陕西的时候更快。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用户67724358697


这个原因可能有一点点出乎大家意料吧,其实跟交通有关。

我们可以看到秦国灭六国的过程,基本上可以这么概括,自西向东,自北向南。

就是说秦国灭六国,首先看看你是不是位于最西边儿的,如果两个国家都位于最西边儿,那就看看哪个国家偏向于北方,如果说你这个国家位于最西边儿,那首先打的是你,如果你这个国家偏北方,那优先考虑的也是你,赵国,偏偏是六个国家里面,一个位于西北方向的一个国家。

秦国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仔细去想想灭六国,你如果短时间之内集齐六个国家共同的愤怒,六个国家联合在一起灭了一个国家,其实挺吃力的,不说远的,就说信陵君那一次就把秦国打的不敢出函谷关,虽然说秦国建立的东郡表面上切断了六个国家一起联合的道路,但你保不齐人家一起围殴你,然后把你的东骏给拔了,到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全部复制于东流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况且六个国家里面也并不是全部都对秦国喊打喊杀的呢,比方说齐国她就表示自己不愿意加入进来,但这是有条件的。让他感觉不到威胁。

为秦国想到了一套温水煮青蛙的方法,青蛙如果把它放到滚水里面,它会立刻跳出来,而如果把它放到一杯冷水里面,慢慢把它夹着,它反倒会被煮死。

秦国所做的方法跟温水煮青蛙差不多,他就是一层一层的剥开六国的武装,把六国最外围的国家一个接着一个打掉,剩下的的国家短时间之内是无法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拧成一股绳子一起对抗秦国。

目的已经定下了,那当然还是得考虑究竟该怎么实施的问题,秦国的这一套实施的办法其实更多的是考虑一个交通的问题,我们知道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虽然二者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但是黄河流域的开发相比较于长江流域而言,在战国那个历史时期更加发达,更加繁华,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秦国首先要攫取的就是这一块膏腴之地。

其次就是这个地方出兵更加符合军队的补给路线,军队的补起的困难程度相比较于去攻打楚国将会更加简便。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60万大军吃的粮食,那是临时挖了一条灵渠才勉强满足。

言归正传,我们说到赵国和魏国的问题。

首先进攻赵国,他有一条固定的补给路线,秦国曾经多次攻打到赵国的邯郸城下这一点秦国可以保证进攻的军队是有粮食可吃的,最起码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超过40万以上的大军没有饿死过,这就证明秦国对赵国的这条补给路线是可靠的,可以马上投入使用的。

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虽然解了邯郸之围,但是国家实力大大受损,综合国力远不如从前。

当然,相比较于兆国这个边缘之国卫国更加处于天下的中心,移到卫国这个国家遭到了进攻并且最后被灭掉的话,很容易引起与其有交界的几个国家会出现一些过激的反应,比如说赵国,燕国,齐国,楚国这几个国家都还没死呢!

如果在这个时候,因为这么一个国家最终激起了其他国家的联合,对于秦国来讲这这笔买卖就不划算,况且魏国的首都大梁确实是一座坚城,很难把它短时间之内攻下来!


漩涡鸣人yy


我认为秦国先灭赵国再灭魏国主要原因是防止赵国在秦国和魏国交战的时候趁机派兵攻打他,给他造成麻烦!

赵国在立国之时军事实力不强,战斗力在诸侯国中处于中下游的水平。在赵武灵王推行了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增。虽然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战败,十四多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实力大损。但是赵国仍然是非常有实力的诸侯国。秦国在长平之战之后的三个月再进攻赵国竟然不能攻下赵国。秦国不甘心就疯狂进攻赵国,但是也没有将赵国灭国,反而使秦国自身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撤兵。在秦国撤兵以后燕国觉得赵国好欺负就派兵攻打赵国结果被赵国打的大败。这些秦国都看在眼里。

而魏国就不一样了。在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魏国的土地最大,当时也最强盛。曾多次攻打周边的国家。但是魏国的强盛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在秦国商鞅变法之前魏国已经不如当年强盛。虽然当时魏国还有庞涓商鞅这样的人才。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迅速的强盛,不断的为秦国周围的国家用兵,其中被秦国打的最多的可能就是魏国和韩国了。魏国在秦国的攻势下不断的割地求和。使得自身的实力不断的减小。在战国末期魏国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第三弱的国家了。第一弱和第二弱是韩国和燕国。虽然燕国曾经占领过齐国,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在乐毅走后燕国又迅速的变得像之前那样弱小了。

嬴政在灭六国的时候首先就拿七雄中实力最弱小的韩国开刀。在不费吹灰之力的情况下就灭掉了韩国。本来第二个灭掉的应该是魏国。但是秦国担心赵国会在秦国和魏国交战的时候趁机派兵攻打他,给他造成麻烦!赵国此时还是很有军事实力的。为了减少这种麻烦秦国第二个就灭掉了赵国。魏国被秦国打的早就吓破了胆,此时肯定不敢援助赵国。所以秦国能放心攻打赵国。

情况也如秦国所料。秦国在攻打赵国的时候魏国没有伸手援助过赵国。致使赵国最后被秦国所灭。

赵国还是相当难打的。秦国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经过了一场大败,老将王翦亲自出马才终于灭掉了赵国。可见如果秦国不先灭掉赵国就灭魏国万一赵国出兵攻打秦国会给秦国造成多大的烦恼。可见先灭赵,再灭魏是很正确的策略。

在赵国灭亡以后秦国又迅速的灭掉了魏国。秦国终于灭掉了三晋。


南宫雁门说史


秦灭六国中,韩国最先灭掉的。

第一,当时齐国与秦国结盟,所以秦国最后消灭。

第二,当时,韩国最弱,距离秦国最近所以首先消灭。

第三,赵国是当时唯一有实力的国家,所以重点打击。

第四,魏国距离近,施行远交近攻,逐渐消灭楚国和燕国。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为秦灭六国、秦朝统一之战、秦朝统一六国、秦朝统一中国、统一六国,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山东六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从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红色收藏家姜小平


战国后期,在秦王嬴政即位之时,秦国已经拥有了全天下将近一半的土地,秦国的统一大业势在必行。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军不费吹灰之力就灭掉了韩国,灭亡韩国意味着秦国统一战争的开始。按理来说,秦军下一步应该是直接就可以灭掉魏国,而不是去攻打难啃的赵国。那么,秦国先灭赵国再灭魏国的战略秦国是如何考虑的呢?

一、魏国的国力遭到了巨大削弱,无法影响秦国的统一战争。

战国后期的韩、魏两国处境相同,两国在都遭受到秦军的屡次进攻后,国土范围日益缩小。但魏国和韩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凭借厚实的家底和更靠东的位置使得魏国还有一战之力。在秦赵的邯郸之战过程中,由于信陵君率领魏军的救援使得秦军打下邯郸的计划破产,并且遭受了严重的损失;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由魏国主导的合纵联军在信陵君的领导下在黄河以东大败秦军。魏国的这两次作战,使秦国的注意力再次转到了魏国这边。



于是秦军趁魏国的魏安厘王和信陵君双双去世的机会,在魏国新君魏景缗王在位最初的五年时间中,持续不断的对魏国用兵。《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景湣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二年,秦拔我朝歌。三年,秦拔我汲。五年,秦拔我垣、蒲阳、衍。魏国在一次次的丧城失地后,魏国在黄河沿线的城市全部丢失,秦国控制了黄河中游,势力范围已经触及到了齐国。经此一系列打击后,魏国的国力已经彻底被消弱了。到秦国开始统一天下时,魏国已经不可能有力量去援救赵国,既然没有了魏国的后顾之忧,秦军也就没有必要把灭亡魏国放在心上。另外,在灭亡韩国已经向天下展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决心,因此也就必要再去灭魏国了,而是应该把力量放在解决赵国上面了。

二、灭亡魏国虽然比较轻松,但影响重大。

正如上面所谈论的那样,秦国灭亡魏国是手到擒来的。在魏国最后的灭亡过程中,魏国也显示出他的无力,魏军只能全力防御住大梁城,在三个月的战斗后,大梁城破魏国灭亡。

如果秦军在攻韩之战后,马上就发动攻魏之战,秦军的处境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魏国一旦灭亡,秦国将直接面对南面楚国、东面的齐国和北面的赵国三股力量。这与灭赵再灭魏的情况大不相同,齐国楚国在赵国还存在的条件下,极有可能会以赵国为首联合救援魏国,而不是出现后来的各自为战的状态。

以魏军坚守大梁三个月的时间,赵、楚、齐三国联军很有可能会再次重演秦赵邯郸之战的事情,秦军困于坚城之下,援军趁此大败秦军。如果这个构想成为现实,无疑再次宣告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再次被拖延,作为秦国的统治集团必然也是有所考虑的,所以秦军正确的选择了北上攻赵,而不是继续攻击魏国。


浮沉的历史


秦灭六国的顺序其实是很多客观的因素造成的!至于为什么先赵后魏,以下是鄙人的一些拙见,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首先,赵国相比魏国,综合国力还是要强大许多的。而根据秦国的战略布局,赵国实力较强,隔得较近,是应该重点打击的对象!如果先灭了魏国,魏国部分土地和人员编制可能会被赵国吸收,(因为韩赵魏本是一家的)而本来较强的赵国如果吸收了魏国部分的军队和土地后,将会大大加大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而如果能先把赵国拿下来,则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再者,秦国和战国之间似乎一直以来都有很深的旧仇吧!而且战国四大名将,秦赵各半,就算君王不想,将领也会建议决战来证明自己吧!长平之战秦国虽胜,但是消耗了太多的国力。不久后的邯郸之战,秦国战败,更是加深了其和赵国的矛盾!


除此之外,还补充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时赵国正与燕国开战,秦国抓住机会趁虚而入。如果当时燕赵之间没有发生战争,秦国先赵后魏还是先魏后赵就说不准了额。上述就是鄙人对秦选择先赵后魏的简单看法,还希望圈内各位朋友多多指正不当之处!


汝影吾行


自秦王政十七年(前230)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最后秦国以摧枯拉朽之势,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周幽王十一年(前770)西周覆灭后长达五百余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状态,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大致和平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