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命令秦軍在秦國危亡時不允許秦軍回防?

用戶63507440059


按理說,六國的紛亂,百姓們都已經是不堪勞頓,誰能夠結束顛沛的亂世,那就當得起“眾望所歸”四個字。


秦始皇作為一手結束了紛爭的人,新創就了一個歷史節點,創建了皇帝這個空前的權力象徵。正是這樣的成就,讓秦始皇自然有自信,認為自己的家族,能夠從一而至萬世。

但事實卻很不現實,秦朝非但沒有成為萬世一系的長壽王朝,反而卻短命的連三世都撐不過去,秦始皇並不是彈盡糧絕的白板皇帝,但項羽卻能夠用雜牌的六國軍隊,直搗都城咸陽。

為何秦始皇不召回秦朝大軍呢?

在秦朝建立後,這個帝國手中,號稱有百萬之兵甲,正是有如此的軍備力量,秦始皇才能雄魄非常,北方有匈奴侵擾,打!南方有百越不服,徵!六國死灰,嚴防,關中故土,死守。

南北興兵,東西駐軍,這些正規軍,就是秦始皇萬世的保障,更何況秦國之所以能橫掃六國,靠的不僅僅是軍士勇猛,更重要的,是秦國的動員能力。

秦滅楚時,出軍20餘萬,本要一舉拿下楚國,卻沒想到,前有名將項燕,後有郢陳叛亂,二十萬軍隊潰敗四散,楚國上下鼓舞,以為秦國大傷元氣,起碼兩國以後能夠相持而對,可是秦國一怒,全員暴兵,六十萬秦軍又浩浩蕩蕩開進楚界,楚人聞之色變,項燕再如何神勇多謀,也終歸是無力迴天,最後只能落得個自殺身亡,八百年楚國,淪為秦土。

秦國之所以勝六國,便是勝在商鞅變法後,秦國有著最高效的國力運轉能力,這也是秦朝能夠四處討伐的底氣所在。但是,在秦朝建立後,秦始皇不甘眼前的成就,他還要替後世的秦朝皇帝,剷除掉所有影響統治的隱患,於是便窮兵黷武,四方興兵,建築長城,秦朝的百姓們,在等到和平後,卻不能安居樂業,仍然要被新的帝國繼續透支,民眾不堪重負,對新秦的失望,自然又引起對舊國的復興念頭,陳勝於是趁勢而起。

但是如果到這個時候,秦始皇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還是能夠及時到回調軍隊,但是他對陳勝的軍隊,很不屑一顧,他下令蒙恬的三十萬大軍,依然要對匈奴咬死不鬆口,趙陀的五十萬大軍,也不需要從百越中抽身回援,秦始皇認為,僅靠著監獄裡的囚犯以及驪山的民工,就可以擊敗那些烏合之眾,而事實表明,秦始皇自信對了。

章邯領著二十萬的雜牌秦軍,把陳勝的軍隊輕鬆擊潰,秦始皇更加覺得八十萬在外的大軍,根本沒有回國的需要了。陳勝之後,項羽又掀起了復六國的旗幟,如同看待陳勝一樣,秦始皇不覺得這些烏合之眾,能夠翻起多大的浪花,長城處有二十萬的軍團,章邯也領著十幾萬的軍隊駐紮在函谷關,足夠用了。

然而這一切只因自己暴病身亡而失敗,秦始皇看不到六國雜牌被打敗的日子,他一命嗚呼,死在了巡遊的路上。

秦始皇死後,帝國最能打的蒙恬將軍被趙高謀害,與此同時,項羽以及六國的軍隊在鉅鹿擊潰秦軍,章邯更是直接投降了項羽,然後慘遭坑殺。

到了這個時候,秦朝國內已經是兵力見虛,秦朝又一次啟動了全國動員,雖然只招募到預期的一半兵卒,但人數上依舊對項羽和劉邦形成了碾壓.,直到秦朝滅亡的最後一刻之前,秦始皇的自信,還是充滿了正確性。

武關有十多萬的秦軍把守,沒有人可以認為,劉邦的二萬軍隊,可以打進咸陽,但是秦始皇算得出兵力,卻算不出人心,趙高和胡亥的荒唐,已經造成了沒有人再想為他們賣命,十萬多將士,讓出武關投降,劉邦僅僅靠著兩萬人,就結束了秦始皇萬世的春秋美夢。

秦滅的消息傳到了百越,幾十萬大軍秦人已經無路可退,只好把百越當成了新土,建立了百越國。


貓眼觀史


自信與氣量

自信

就算大秦危亡之時,也會良臣輔佐,有名將輩出,勇士誓死以拼,已盡天職!

只要我始皇帝一日不死,爾等終究是太子…………呸(打錯了重來)我嬴政一日不死,爾等終究是亂臣賊子,我大秦尚存,縱橫星海!

有我能亂到什麼地步?

氣量!

始皇帝當時用我們陝西人的話說,內心是“額滴,爾滴,都祀餓滴”

我特麼好不容易打下的西南與穩定北方說不要就不要了?

我修個長城是為了,建個橋頭堡,打出去,我的都是我的,順便說一句,幸虧始皇去世早,晚去世幾年我懷疑他會越過城牆打過去直到北極!然後霍去病一臉懵逼?那你叫我後來幹嘛?司馬遷一臉懵逼,來來筆給你,你來寫!專家一臉懵逼,來來嘴給你,你來說,咋比我還能扯犢子!


你就不能乖點麼


秦國不讓自己的部隊回援,你應該說的是派往南越的那50萬秦國軍隊吧。

秦始皇不是說不想讓這支部隊回來或者是下命令讓這支部隊不回來,而是這支部隊回來也沒啥用場,甚至還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

秦始皇手裡三支部隊一直是觀眾集團,也就是在關中的關中子弟,還有一個是北方的蒙恬兵團,手裡面是30萬的秦國軍隊,至於人數最多的,就是派往南越的50萬秦國軍隊,這隻軍隊可能從它誕生開始就註定了這支軍隊只能夠作為一隻邊關集團不能夠進入全國權利的中心,所以在秦國危難之際他們也不能回來。

這50萬的秦國軍隊,除了一少部分是秦國的軍吏,很大一部分是當時六國投降過來的軍隊主委,就不覺得奇怪嗎?說六國被滅了以後,六國原先龐大的部隊究竟去哪兒了?很大一部分也就是被秦始皇派到南越地區。

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在秦國末期造反的是什麼人?六國的子民也就是其他非秦國人是,這些人造反,你把派往南越的那50萬人拉回來打仗,那簡直就是不可理喻啊,為什麼這50萬的秦國軍隊裡面很多不是秦國人,他是原先的六國人,如果這個時候他們和造反的人混合在一起一起造反,那這仗怎麼打你這簡直就是養虎為患。

其實對於秦始皇來講太出這50萬人進攻南越並不是為了能夠拿土地拿資源,地形這麼複雜,環境這麼艱苦,交通這麼漫長,你在這個地方拿了資源和財富又能怎麼辦呢?又運不回來而且不能夠直接轉化成為國家實力,所以對於秦始皇來講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買賣,但是秦始皇必須要這麼做,為什麼?

因為這50萬人派到南嶽地區作戰,是為了維護秦國的一項基本制度,就是軍功制度。

秦國,如果他想完成對於一個地區的徹底戰力,就必須得把這個地區的人徹底同化,成為秦國人,他靠什麼靠的就是軍功制度,你建立軍功,那你就可以成為一個秦國人,秦國通過這種手段不斷的同化他佔領的地區和人民。

但是等到拿下了全部的六個國家以後,其實這種事情有點難辦,沒有其它的功勞可以讓你們去拿了,你們怎麼去加入秦國的?怎麼能夠讓他們放心的成為秦國的一元呢?所以就得去尋找戰機。

機會是有的,就看你要不要打,所以秦始皇就給這些人派了一個極其艱鉅的任務,拿下南越,原先他是希望大秦國的軍隊去打的,但是戰鬥很艱苦,而且沒什麼大的油水,所以秦始皇就強派這些由六國投降過來的人組成的軍隊去拿下南嶽。

成功了,你就是秦國的一員,你可以在秦國生活下去失敗了你就死在戰場上,對秦國又沒什麼損失。

所以當秦國陷入危難之際,在南越地區的秦國將領表示自己不想回去回去,那就是真出事情了。


漩渦鳴人yy


題主你是不是《大秦帝國》看多了?借用大佬的笑談,《大秦帝國》這部書完全是讓50年代的陝西人集體穿越回秦國,然後照著毛澤東同志的樣子描寫出那樣一個秦始皇的形象。裡面的諸多歷史細節與真實歷史相去甚遠(畢竟人家只是歷史題材的小說),當作雞血讀物看看還行,拿去套真實的歷史那是要鬧笑話的。

就比如秦軍不許回防這種明顯扯淡的東西,駐外秦軍不許回防那陳勝、吳廣的張楚軍隊逼近函谷關的時候秦軍哪兒來的部隊?不還是蒙氏家族的北方駐軍南下才讓章邯拿到了第一支生力軍嗎?不錯裡面有驪山刑徒,但是後來章邯軍與項梁、項羽軍建立火力接觸的時候其主力部隊已經全部換成了北方的駐防部隊,真以為從東方六國抓來的壯丁能跟項梁的楚國精銳剛正面,想什麼呢?

至於秦滅楚之戰後派到南方去的南進兵團(由屠睢與任囂率領,行軍路線是通過九嶷、蒼梧,從揚越新道越南嶺下番禺,也就是從現在的江西/湖南南部走到了廣州越秀區這個地方),秦末內戰的時候領袖趙陀(注意這是屠睢與任囂死後冒出的後起之秀而且他是趙人)採取的措施倒是非常迅速——封閉揚越新道,分兵把守南嶺要隘,既不許中原內戰擴散到南國,也不許一兵一卒回防。趙陀採取的措施倒是真的不讓部隊回軍,但是實際原因卻更值得玩味——一方面他後來在廣東帝制自為當了南越國皇帝,當時封閉來往通道是不是已經有了稱帝的想法不清楚;一方面當時秦廷內部從秦王政以來如日中天的趙系客卿集團正在走背字,而內戰的爆發又是從楚地開始鬧起來的。這些歷史迷霧中其中似乎更有可能包含著趙陀決定不回軍救援的關鍵性因素。但是究竟是為什麼,那恐怕真的是千古之謎了。

軍武次位面


據我所知,秦始皇沒有下過這樣的命令。而且這樣的命令也不合邏輯。

理由

不僅是秦始皇,我想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下這樣的命令,這不是自己坑自己嗎。國都要亡了,外面的幾十萬大軍只許看熱鬧,不許幫忙,這樣的軍隊要來做什麼。如果是怕軍隊叛亂,只需下令軍隊不奉旨不許移防也就夠了,而且自古以來大規模的軍事調動本來就需要中央授權。

秦始皇執政期間,有過幾次影響不大的小叛亂,但沒有遇到國家危亡的情形。他也不會想到自己死後大秦帝國的命運,甚至他都沒有想過自己會這麼快去世。



秦國軍隊的命運

陳勝,吳廣的起義瞬間席捲了整個秦帝國,這時秦朝駐紮在外的有兩支重要軍隊,一支是蒙恬徵匈奴所率的三十萬大軍,我們暫且稱為北路軍;另一支是任囂和趙佗徵百越的五十萬大軍,我們暫且稱南路軍。這兩支軍隊在主帥的意志下,走向了不同的命運。

北路軍的命運

為保障秦二世胡亥順利篡位,趙高和李斯矯詔殺死了扶蘇,逼死了蒙恬,任命王翦的孫子王離做了北路軍的主帥。按《史記》上的記載來分析,可能當初徵匈奴的三十萬大軍中“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此時的北路軍應該只剩十幾萬人。

在章邯“率驪山刑徒及奴產子”征伐叛軍的時候,王離奉詔率軍與章邯合兵攻打趙國。取得一系列勝利之後,在鉅鹿被項羽大敗。二十萬秦軍被坑殺,章邯投降,王離被俘。史料沒有記載王離最終的結局,但因項羽的祖國——楚國是被其祖父王翦所滅,以項羽的性格,王離被殺的可能性極大。

綜上所述,大秦的北路軍在國家危亡的時候積極回防救援了秦國,並全軍覆沒。



南路軍的命運

秦始皇在位時多次出兵攻打百越,最終在公元前214年由任囂和趙佗率五十萬大軍平定了百越。並在此地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囂和趙佗被任命留守此地。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剛好任囂病重,於是任囂便把軍政大權全部交給了趙佗,並對趙佗說:

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公元前206年,秦帝國滅亡的同時任囂病亡,趙佗殺死屬地內的秦國官吏,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並與劉邦對抗。

直到高祖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96年,劉邦派大臣陸賈遊說趙佗,南越國才成為了漢朝的藩屬國,稱臣納貢。其後南越國和大漢的關係時好時壞。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這位南越武王活了一百多歲。趙佗去世後,南越國又傳了四代,最終於公元前112年被漢武帝所滅。



結論

秦帝國最重要的兩支軍事力量最終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也承擔了各自的歷史命運。其實無論他們做出何種選擇,有一點卻是肯定的,他們挽救不了秦帝國。


老曹講史


眾所周知,秦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人的祖先大多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

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可以說,秦國以法家立國,耕戰為主要策略,在秦朝歷代君主們的不懈努力下,秦朝的確出現了巨大的提升。終於在秦始皇嬴政統治的時代,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前221年,秦王政稱帝,史稱“秦始皇”。

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當時列國聽到秦國的軍隊,那都是聞風喪膽,而且人數眾多。大將王翦和白起都是能征善戰的猛將,白起被稱為“人屠”,其所殺的戰國軍隊大約有100萬左右。

著名的長平之戰中,一次就坑殺趙國40萬降卒。

那有人就不明白了,為什麼秦朝有如此強大的軍隊,會敗於劉邦、項羽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連手握秦朝主力軍隊的章邯,抵抗項羽進攻的都是一支由殘兵遊勇、死囚奴隸組成雜牌軍。難道十幾年的時間軍隊就一下子垮了?那支曾經戰無不勝的秦軍去了哪裡?

其實這跟秦始皇一統之後的想法有關,在一統天下之後,秦始皇覺得自己的江山能夠傳千秋萬代,所以他給自己取了始皇帝的名號。

但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南越各地還沒有平定,於是秦始皇就派了蒙恬和扶蘇統領30萬秦朝精銳去北方,做防禦匈奴的邊軍。

派趙佗為大將,統領50萬的精銳秦軍去南嶽地區,並且鼓勵這些士族在當地紮根,與當地的百姓通婚,穩定邊疆。


後來,農民起義爆發劉邦和項羽的聯軍攻佔了咸陽,楚漢相爭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北方的邊軍被劉邦收編了大半,而南方50萬精銳強軍則選擇了建南越國,與西漢並立。其實,秦二世是有命令南越的秦軍精銳北上救國,可那時候的趙佗已經對中原王朝失去的信心,他們最後依然沒有選擇北上幫助秦朝,並且把各種北上通道都堵住了。

看來趙佗對於中原發生的事情並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只是自己早就想當皇帝了,在任囂病死之後。他就把所有秦朝派來的官員殺死,換上自己的人,最後稱帝,統治嶺南81年,活了100多歲才死去。

綜上所述,秦始皇並沒有下秦軍在秦國危亡時不允許秦軍回防的命令,北方的邊軍回防但是被起義軍擊敗,而南越大軍則是趁機自立為王。


李泉湧


2005年的一個穿越故事,一曲美麗的神話,感動了無數人,電影中講的是驍勇善戰的秦朝大將軍蒙毅,奉秦始皇之命,護送朝鮮公主玉漱,入秦為妃,二人心生情愫,千年以後再度重逢的情景。

看完這個電影以後,禁不住去查證了一下,秦始皇在位的時候,果然有一個叫蒙毅的人,蒙毅是大將軍蒙恬的弟弟,但他卻只是一個文官,玉漱公主這個角色根本就是子虛烏有,整個神話的故事,原來都是虛構而成。

蒙恬和蒙毅兄弟倆一文一武,深得秦始皇的信任,蒙恬所統領的“赳赳老秦”,就是大秦帝國主力。

秦統六國以後,除了北方有匈奴、東胡,南方還有嶺南百越諸部族,江湖術士燕人盧氏告訴秦始皇,他發現了一本天書,天書上寫著“亡秦者胡”,秦始皇信以為真,防患於未然,就在公元前215年,命蒙恬率領30萬秦軍,前去攻擊匈奴,蒙恬連敗匈奴,收復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和陝西北部一帶),修築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並帶著30萬大軍駐紮此處,防止匈奴南侵。

嶺南則包括現在兩廣的大部分,和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部分地區,以及越南的北部,早在滅六國以前,秦始皇就已經把百越之地,作為統一的新目標。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統率50萬大軍進攻嶺南,但因為五嶺之路漫漫難行,糧餉轉運困難,最終以失敗告終。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始皇派人在湘江和灕江之間,修建了一條運河,起名靈渠,靈渠修成後,解決了後勤補給的問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趙佗再次出兵,迅速平定了嶺南,在嶺南設置南海郡、象郡、桂林郡三個郡,命任囂為南海尉,統領南海郡,其所轄軍隊駐紮於此。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趙高偽詔賜死公子扶蘇,秦二世胡亥繼位,胡亥繼位後,發生了大澤鄉起義,起義軍很快攻進關中,逼近咸陽,秦二世趕忙派大將章邯,把在驪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隸集合起來,整編成一支軍隊,對起義軍進行鎮壓,就這樣一群烏合之眾,竟然就將陳勝和吳廣的軍隊打敗了。

大澤鄉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卻點燃了天下反秦的烈火,這烈火很快就在全國熊熊燃燒了起來,公元前207年,在各路起義軍攻擊下,大秦王朝滅亡。

看到這裡,我們也接近主題了,肯定有人會問,在國家危急存亡之際,南北兩支大秦的重兵,為什麼不回防支援呢?

歷史學家曾經考證,秦始皇在臨時死前,分別給駐守在南嶺和北方長城的秦軍,發過兩道密令,讓他們固守疆土,不得回防。


究竟秦始皇下沒下過這個命令,歷史上其實沒有正面準確記載,這個結論是專家們根據趙佗歸漢時寫的一封信得出的。

那麼,當大秦處於危難之時,這兩支軍隊到底有沒有回防呢? 真實的情況是,公子扶蘇死後,蒙恬也心灰意冷自殺身亡,北地秦軍的指揮權,被轉交給了王翦的孫子王離。

王離也曾統兵回來平叛,但在鉅鹿一戰中,被項羽率部破釜沉舟,一戰擊潰,此一戰後,項羽趁機乘勝追擊,迫使章邯帶兵投降,到這個時候,大秦駐紮邊境的軍隊只剩下嶺南一支了。 面對中原混亂、大秦帝國分崩離析的局面,任囂選擇了擁兵自重,拒不回救。

任囂病死之後,趙佗接受了他的建議,派兵封鎖了通往中原的通道,公元前204年,趙佗兼併了桂林郡和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正式建立南越國,國都定於番禺(今廣州)。

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以後,經過了楚漢相爭的亂局,劉邦也失去了足夠的實力,去征服嶺南,就半推半就承認了南越王的獨立事實。

公元前191年,趙佗表面上接受了漢朝冊封,對漢稱臣,南越國成為西漢下屬的一個諸侯國,公元前112年,南越國才被漢武帝滅掉。


歷來現實



秦始皇生前命令遠征的秦軍。即使秦國危亡之際也不許回援,這顯然是現代人腦補的。秦始皇要是有這個氣度,秦朝也就不會二世而亡了,。雖然秦始皇確實有很多超乎尋常的地方,但是要說他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那是不可能的。

這隻要看看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之後是怎麼做的就可以了。唐玄宗繼位之前,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了,中亞地區的遊牧民族更是紛紛擺脫了唐朝的控制而獨立去了,是唐玄宗上臺之後才又逐步把這些地方重新打回來的,這可是他自己親手創下的基業。

但是安史之亂一發生,唐玄宗幾乎沒怎麼猶豫就直接把安西節度使的部隊都撤回來了,這還不夠,連掩護關中根本之地安全的隴右節度使的軍隊,唐朝也一起撤回來了。當時西域和河西走廊都在吐蕃的威脅之下,唐玄宗可是很清楚的,但哥舒翰還是馬上回援內地了。


為什麼呢?從唐玄宗的角度看,關中才是大唐帝國的根本之地,其他地方都是可以放棄的,製造能夠保住關中,保住大唐帝國不崩潰,那些地方以後再去打就是了。如果唐朝都崩潰了,關中地區也沒有了,就是要那些地方,對唐朝又有什麼意義呢?

秦朝當時駐紮在外地的軍團實際上就是兩大分支,一個是蒙毅率領,和扶蘇一起駐紮在北邊防禦突厥,另一支則是跟隨屠睢和任囂在嶺南。但是所謂秦朝的五十萬南征大軍,顯然不可能全部都是軍隊,其中能有十萬人軍隊就算是不錯了,其他的都可以看作是隨軍的移民。

到秦朝滅亡的時候,南征的秦軍早已不是屠睢和任囂統帥了,而是趙佗。而趙佗得到中原大亂的消息之後的第一反應也不是考慮是否回援的問題,而是直接封鎖了中原地區和嶺南地區的交通,一方面是防止中原戰亂向嶺南擴散,另一方面當然是準備趁亂割據。


後來到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秦苻堅也曾派呂光率領十萬大軍遠征西域,而且也已經進入了西域地區,正在尋找,這時候發生了淝水之戰後前秦帝國迅速崩潰的問題,呂光得到消息後本來是想回援關中,但走到涼州之後就停下來了,開始為在當地割據做準備。趙佗的想法恐怕和呂光一樣。

至於駐守北邊長城一帶的秦軍,也是早都已經回援了,而且後來被項羽在鉅鹿之戰中徹底消滅了,當時統帥這支秦軍的王離,涉間也一起戰死了。當時章邯所率領的二十萬秦軍離主戰場不遠,但是卻作壁上觀,沒有為王離涉間助戰,這其中恐怕也是有不少微妙的地方。

如果這支秦軍還在,後來項羽以許諾滅秦之後讓章邯當秦王來誘降,恐怕章邯也不會輕易答應。此外,司馬欣和董翳兩個人只是章邯的部將,但是卻能得到和章邯一樣的封王機會,恐怕也不太簡單,很有可能他們從關中去章邯軍中的時候,是帶領了一部分秦軍的,而不只是憑著趙高的一紙命令就去監視章邯。


蕭武


歷史並沒有明確記載秦始皇命令秦軍回防。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命令任囂(多音字,áo 、xiāo。?-公元前206年)領兵攻打嶺南,但是初戰失敗。

後來,任囂與趙佗再率軍入嶺南,前214年統一嶺南。任囂首任南海郡尉,並節制嶺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稱“東南一尉”。

秦二世即位後,任囂派人北上中原,發現秦二世將朝政搞得烏煙瘴氣,同時陳勝、吳廣領導了農民起義,反抗秦朝的殘暴統治,一時間四方諸侯、豪傑互相爭奪,中原陷入戰亂,任囂感到秦朝不久就會滅亡。

前208年,中原戰亂加劇,任囂生病了,於是同趙佗共商割據嶺南以避戰亂,任囂說:“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觽,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任囂於是委任趙佗代理南海郡郡尉,封鎖五嶺要道,隔絕與中原的交通。

前206年,任囂病情加重,於同年病逝,葬於番禺。

趙佗接任後,就割據嶺南,稱南越王。

任囂和趙佗的割據,並不是秦始皇的命令,所以不能說秦始皇命令秦軍在秦國危亡時不允許秦軍回防。

歡迎關注、評論、轉發,HK君和你一起讀歷史、地理和軍事!


HK君


被秦二世給氣的唄!說實話,根本就沒有這種說法,如果秦始皇當時還活著的話,肯定會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來消滅劉邦項羽,可惜當秦國危亡的時候,秦始皇已經歸天了,他那個傻兒子正被趙高玩得團團轉,根本就沒有能力掌管秦軍。<strong>

秦二世上臺,三十萬秦軍將領蒙恬被殺。

秦始皇最信任的將領就是蒙恬,他手下所帶領的三十萬大軍,是秦朝最為精銳的部隊。正是依靠這三十萬大軍,才讓六國臣服。可是問題是秦二世胡亥上臺以後,為了穩定自己的地位,就把蒙恬給賜死了。三十萬大軍群龍無首,在這種情況下,胡亥給他們派去了年輕的王離。王離是王翦的孫子,雖然也是名將出身,可是跟蒙恬比起來還是差得遠。而且作戰經驗不夠豐富,立刻就讓他接管三十萬大軍,結果可想而知。在對付劉邦大軍的時候,王離根本不是對手。後來更是被反秦義軍打得全軍覆沒,可見一位有領導能力的將領是多麼重要。

秦始皇舊部趙佗,帶著五十萬大軍自立為王。

趙佗是秦始皇時期著名將領,在秦始皇一統六國的時候,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征討百越地區的時候,趙佗是以副將的名義出征的。他跟著主將任囂一起出徵,帶走了五十萬大軍。這支軍隊在後來成為了南越國國主趙佗的私人軍隊。當時秦始皇去世以後,秦二世逼死了蒙恬,把秦朝弄的烏煙瘴氣。趙佗和任囂商量了一下,決定不回去,看看時機再說。沒想到後來天下大亂,各路諸侯討伐秦朝,趙佗和任囂依舊不動聲色,一直等到秦朝滅亡,他們始終都沒有出手幫助過秦朝,要知道他們手裡可是有五十萬大軍啊!<strong>

其餘部隊也都參戰了,只是抵擋不住項羽和劉邦而已。

秦朝其他的軍隊都參戰了,各地的軍隊在鎮壓起義的時候,表現平平,並沒有阻擋住義軍的壯大,甚至有不少反戈一擊的。其中最強大的莫過於章邯帶領的三十萬大軍,這是一支有足夠戰鬥力的軍隊,而且章邯也是非常有能力的將領,所以這幫人才是抵抗義軍的主要力量。只可惜他遇到了項羽,項羽一口氣坑殺了三十萬降卒,使得大秦帝國失去了最重要的防備力量。從這兒開始,再也沒有其他軍事力量可以跟義軍相抗衡的了,所以大秦帝國也走到了尾聲。

總結:不存在秦始皇不允許秦軍回防,只能說他沒安排好後事。

  1. 秦二世上臺以後,將實力最為精幹的三十萬秦軍首領蒙恬,給賜死了。直接導致這三十萬大軍群龍無首,戰鬥力陡降。
  2. 秦始皇的老部下趙佗在南征百越的時候,帶著五十萬大軍自立為王,壓根就不想管秦朝的死活。
  3. 其餘秦軍也想抵抗義軍,可是已經沒有這個實力,在章邯三十萬降卒被坑殺以後,秦朝再也沒有任何戰鬥力。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