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孔子、秦始皇、漢武帝?誰對中華民族貢獻最大?

鐵血勇士


三位無法同時而語,孔子中國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影響了兩千多年的文化發展。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漢武帝拓展了中國。孔子的思想源遠流長,現在不是我們在國外還建了多座孔子學院,孔子的文化發展中國影響世界。


禎好人生


這個問題把握人物特性問得比較準。

人的極點是道,道的極點是法家的秦始皇。

民的極點是儒,儒的極點是儒家的孔子。

人民的極點是帝王,帝王的極點是“獨尊儒術”的漢武帝。

從黃帝以來,有所謂國“人”的理念,也就是奴隸主,統治者,也就是“百姓”貴族,他們通過部落戰爭取得天下,所謂“龍”的圖騰,就是一種部落聯盟的產物,蛇🐍身代表的“巴(蛇)人部落”,麟片代表的“蜀(蟲🐛)人部落”,牛🐮角代表的“牛🐮人部落”(神農氏部族),鷹爪代表的“鳥🐤人部落”(殷商“有絨氏”部族),熊掌代表“熊🐻人部落”(有熊氏部族),他們的核心統治理念就是“道”(國家管理)。

所以說人的極點是“道”。

華夏部落聯盟講究“萬物負陰而抱陽”,其實質就是“母神”(媽媽)信仰,黃帝據說有一本著述《道經》,系統闡述其理論根源及思維,在秦始皇“焚書坑儒”過程中被焚燬,其原因是道家思想發展出了“法派”,重點在於確認人類族群的“父神”(爸爸)信仰,民間有所謂“君父”、“父母官”的說法,就是要將道家的“媽媽當家”變更為“爸爸當家”,產生了“後宮不得干政”的理念,為此,秦始皇終身沒有冊封皇后,不給她們“母儀天下”的機會。

最後,秦始皇創立了“皇帝”這一名詞,就是“大神當中的大神,宇宙主宰”的意思,這就基本達到了道(國家管理)的極點。

以炎黃聯盟為主體領導的百姓貴族,通過與九黎的蚩尤聯盟進行大戰,蚩尤戰敗,由此而造成中國歷史上融入族群最大的一個團體——“民”眾得以出現。

什麼是民?

那就是蚩尤九黎部族的戰敗者及其後裔形成的奴隸,由於大家人種相同,無法區分是“人”還是“民”,古人想出的辦法比較簡單,就是在不影響勞動力的情況下,琢瞎奴隸的一隻眼,直接就可以“以貌取人”,從外貌就可以確定他是不是“人”了。

但誰又願意從出生開始就當個“獨眼龍”呢?

所以東夷九黎部族的反叛一直此起彼伏,“百姓”貴族為了鎮壓他們的反叛,也一直疲於奔命。

後來到了商王朝,由於要同時面對東夷及西岐的反叛,兩線進行作戰,兵力嚴重不足,在保衛商王朝首都朝歌的戰爭中,商紂王匆忙組織“民”眾成立大軍應付周武王的進攻,在“牧野之戰”中,“民”眾倒戈一擊,商紂王也由此而亡了國。

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上臺後,與商王朝一樣,面臨東夷與殷商兩線作戰的囧境,這個時候,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總結出了“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規律,就是通過“德”(登山活動)的方式,將東夷的“民”系統的轉化為“人”,再用這些“人”去鎮壓殷商後裔的反叛,實現“取夷民眾以制夷”。

這種“民”的極點,就是成為新“人”,成為“一種根據需要而選拔產生的人”,也就是“儒”。

而孔子無疑是劃時代的儒,他主張“民本主義”,追求“天下大同”,提倡“春秋大一統”,可以說,他就是儒的極點,是一位“無冕之王”。

秦始皇是“人”的代表,孔子是“民”的代表,矛盾十分尖銳,所以秦始皇為了顯示自己與儒家勢不兩立,搞了個“焚書坑儒”,主要誅殺對象是堅持周公旦儒教路線,堅持系統選拔“民”成為“人”的那部分居於統治核心的人(方士),所以秦始皇雖然得以統一天下,實現了“大一統”,但不是“春秋大一統”,而是消滅了“春派(道派母神)大一統”,實現的是“秋派(法派父神)大一統”。

道家道派是“母神”信仰,他們將儒家視為自己的長子,講究“勞心者(文士儒的儒家)治人(管理國人),勞力者(武士儒的墨家)治於人(受國人管理)”,結果到了秦始皇時期,他們這個特殊權力被剝奪了,再也不能當政務型的“官”了,因為這些“官”位被那些諸侯國國君繼承人由於滅國惦記上了,所以儒家只能淪為事務型的“吏”,他們滿肚子牢騷,只能向提供自己的“母神”信仰的方士傾訴,結果秦始皇“坑儒”的舉動,相當於把孩子的媽媽給殺了,又不認這個兒子,而且是長子,故此他們只得忍住眼淚往肚子裡咽,進行古代版的“潛伏”。

其實如果秦始皇對身為長子的儒家加以任用的話,就可以實現“人”與“民”的有機統一,和諧相處,秦王朝也不會二世而亡,但秦始皇當時的處境就像一個性格倔強的父親,堅決不給曾經的長子一絲機會,其結果也就是不給自己一絲機會,造成玉石俱焚的結果。

其實秦王朝代表的“人”道(父神信仰)與儒家代表的“民”道(長子信仰)是存在一個最後的和解機會的,當時的秦王朝大將章邯率領奴隸之眾70萬(主體為武“民”)對抗楚國大將周文的進攻,在儒家“民眾”不計前嫌的風格之下,不僅沒有重複牧野之戰“民眾”倒戈一擊的覆轍,反而摧枯拉朽般的擊潰了叛軍,如果秦王朝這個固執的“父神”與自己的儒家“民眾”長子握手言和的話,或者秦王朝可以繼續生存下去,但秦王朝顯然是“好了傷疤忘了疼”,仍然將儒家“民眾”視為“奴隸”一樣,不肯恢復其正常的政治待遇,使其成為新國人的領袖,成為國家的統治中堅,這樣儒家“民眾”就理所當然的認為秦王朝出爾反爾,就像“狼🐺來了”的故事講多了人們不會相信一樣,對其存在聽之任之,就此一步步走向滅亡的深淵。

如何處理“人”和“民”之間的關係?

道家法派的傑出人物商鞅提出了三種主張:

一是“帝道”,其國家管理核心為“母神制”,實行道家道派學說(“人”說)為領導核心的管理模式,代表人物是黃帝,理論著作為《道經》(《黃帝道經》),在秦始皇“焚書坑儒”過程中焚燬,失傳至今,只留下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二是“王道”,其國家管理核心為“母神長子制”,實行道家道派學說(“人”說)為主,儒家學說(“民”說)為輔的管理模式,代表人物是老子,理論著作為《道德(儒)經》;

三是“霸道”,其國家管理核心為“父神制”,實行道家法派學說(“強人”說)為絕對領導地位的管理模式。

周王朝選擇的是“帝道”,秦王朝選擇的是“霸道”,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期最終選擇了“王道”,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尊奉了“以民為本”的主體思維,帝王講究“內聖外王”(內儒外道),就是以“民”為裡子,以“人”為面子。

道家的“人”和儒家的“民”的極點思維就是“帝王之術”,選擇以“帝道”或者“王道”來作為國家的基礎管理模式,所以,人民(統治)的極點是帝王(之術)。

而漢武帝掌握的核心精髓是“人”與“民”的協調之道,就是某種意義上來說的“和”文化。

清楚明白的選擇儒家這個“長子”治理國家,是漢武帝選擇寬容之道處理政事的風格,有“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氣魄,武儒方面,啟用了騎奴出身的衛青,私生子出身的霍去病,樂工出身的李廣利,文儒方面,啟用了桑弘羊,董仲舒,可以說在古代,達到了“王道”的極點,所以帝王的極點就是漢武帝。

秦始皇、漢武帝、孔子實際上就像一個家庭裡面,主張選擇誰“當家”的問題,秦始皇是主張“爸爸像爸爸一樣當家”,漢武帝是主張“爸爸像爸媽一樣當家”,孔子是主張“在爸爸或者媽媽的管控下,由老大當家”。

就是說,漢武帝是兼採秦始皇與儒家理論的,對於皇室的後宮也有相對剛強的一方面,他對純粹的“媽媽”當家是非常排斥的,對祖母竇太后及母親王皇后對帝王的控制之道十分反感,對竇太后安排的竇嬰勢力,王太后安排的田汾勢力若即若離,而他廢掉了貴族出身的陳阿嬌,改立平民出身的衛子夫為皇后,並且與秦始皇一樣極端敏感立後問題,甚至逼死了衛子夫,還首創了“殺母留子”制度,親自誅殺了李美人之後,才安排由其子繼承皇位,所以漢武帝認為取得統治權的基礎是必須排除“母神”思維,必須實現“父神”統治,那麼由誰來體現“母神”的關懷呢?漢武帝認為帝王“既要當爹,又要當媽”,“不見(父神)雷霆手段,怎顯(母神)菩薩心腸”。

秦始皇和漢武帝雖然管理思維有“父神”的暴力“豪奪”方式和“母神”的柔和“巧取”方式的區別,但他們的核心是“人”,在封建社會,最終的究極追求是“皇權”。

孔子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是“民”,在封建社會,最終的究極追求是“相權”。

後來的統治者,就管理思維而言,基本沒有超過漢武帝的,皇權與相權經常發生衝突和矛盾,有時是皇權意識膨脹,嚴重時形成“暴君” ,有時相權又會綁架皇權,嚴重時形成“專權”。

嚴格來說,中國的平民信仰立國、文官信仰立國及學習信仰立國是漢武帝時期正式確立,作為族群特點,中國的主體民族自稱為“漢族”,這就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是一個民族型族群,而是一個文明型族群,所以不斷有其他族群分支融合進來,這就是通常所謂的“漢化”,也就是“融入平民、文官、學習信仰族群的文明化”。

相較而言,他們三人的思想對於現在的黎民百姓缺一不可,“人”、“民”、“和”相輔相成,由於漢武帝最後確立民族特性,所以有先聲奪人的作用,勉強選擇影響力最強者,應該是漢武帝,其緣由是他可以站在秦始皇和孔子的肩上看世界。


河東來


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秦始皇實現了中國的大一統,從此中國真正實現了統一,並實行了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等,為中國後二千年的治理創立了範式。漢武帝則是不斷地開疆拓土,北御匈奴,本通大漠,奠定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疆域與威嚴。但文治武功相較於孔子來說,仍顯得薄弱。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大帝國,這是秦國自變法以來,幾代人不斷努力的結果,嬴政順應時勢,收其成果,大膽假設,即使沒有嬴政,也還會有其它有作為的君王實現國家的大一統,只不過過程可能會再長一點,時間會再久一點,經過會更復雜一點。

漢武帝文治武功不可謂不大,實現了漢朝前所未有的高度,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達到頂峰,但其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到老年後更是昏聵不堪,迷信蠱惑殺太子,讓其歷史地位有所減降。

秦皇漢武,這樣有作為有抱負的帝王確實非常難得,但其略輸文采,卻也是不爭的事實。相比於孔子,對中國教化二千多年,其儒家思想為中國統治階級和中國人樹立了一個範圍廣泛,實用可用的思想操守,他所提出的仁愛禮智信等理念,給中華民族二千年的發展培植了沃土,中國以後唐宋元明清無不受其影響,尊其禮法,到了今天仍是中國重要的行事與道德基礎,儒家之功,孔子之功也。中國的文明程度始終位於世界前列,孔子功不可沒。孔子這種思想大家二千年就出了一位,在影響世界的100位偉人中,孔子排在第五位,秦始皇排在18位,漢武帝則排在第51位,可見孔子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力之大。

一句話,秦皇漢武人才難得,但仍可得;孔子聖人出世,無可替代。


華豎


評價歷史人物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我以為這個題目設的好。“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必然是歷史的成就和對後世的影響,兩者缺一都不是貢獻。按題主的順序,說說我的看法。


一、孔子

總有人拿聖賢說孔子。但孔子究竟是怎樣的聖賢,說者不是不甚了了,就是三緘其口。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摘自《孟子萬章》)。

這段話有兩層含義。第一,孔子的聖賢,伯夷、伊尹、柳下惠一個類別的。第二,孔子的特徵是“時”,魯迅先生將之翻譯為摩登,易中天先生將之翻譯為時髦,兩者是一個意思。孟子原文對孔子還有四句話的點評,也印證了魯迅先生、易中天先生的解讀。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白話翻譯,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該走的時候就走,走的快快的;該住的時候就住下,能住多久就住多久;該隱居的時候就隱居,不留戀官爵地位;該當官的時候就當官,沒什麼不好意思。

所以,好聽點說,孔子是一個跟著社會時尚走的人。難聽點說,孔子是一個見風使舵的人。這同時也說明,孔子從來就不是一個堅持自己、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所謂理想、信念等等,自然也跟孔子毫不相干。

PS:甭拿什麼至聖之類的名頭說事。孔子的這類名頭,連儒生們都不敢擺出來說清楚。簡言之,來源太過恥辱。


孔子的一生,是追求“學而優則仕”的一生,有生之年曾4、5次“則仕”,但每次都已失敗為終結。最成功的一次是魯國司寇。最失敗的也是魯國司寇----被驅逐出境,直到70歲人生已經末年,才被赦免允許回到魯國。對於魯國司寇的經歷,孔子曾只嘆:難道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會像魯國哪樣嘛?很顯然,孔子自己都承認,魯國司寇的經歷是一次典型的失敗經歷,以至於春秋列國都因此而拒絕孔子。

這也不能怪列國。客觀上,孔子不僅僅有魯國司寇的失敗,還有隻要能當官不惜一切的無下限。讀過《論語》的都應該知道,孔子為當官曾兩次想投奔家臣背叛世大夫的叛亂。被子路罵的很是難堪。


孔子在仕途上的失敗,後世轉而鼓吹孔子的教育。一種說法是有教無類。沒有教出任何一個成功的弟子,更沒有教出不同領域成功的弟子,怎麼算有教無類呢?擔得起有教無類美稱的,無疑是鬼谷子和荀子。以荀子為例,弟子韓非是一個理論家,有《韓非子》為證。弟子李斯是一個政治家,輔佐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郡縣制的秦朝。教出不同樣的、都異常成功的弟子,才能擔得起有教無類的美稱。這一點,我相信沒人反對吧?另一種說法是孔子開私教的先河。這個說法更加的無知和可笑。若孔子之前無私教,難道孔子是哪個公立學校畢業的?孔子本身就是私教”產品“,而且是不入流老師的私教,以至於在那個極端尊師的年代,孔子只能以”三人行必有吾師“來遮掩沒有傳承的尷尬。



孔子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我以為有兩點,都是負面的。一是春秋筆法。直接導致了中國歷史龐大、豐富,但卻缺乏基本的精神和提煉。比如,中國是一個以中華文明為紐帶的、56個民族一起的多民族文明國家。但是,儒家”領袖中華文化2000多年“,卻完全不瞭解中華文明這個最大的、最顯著的特徵。二是儒以文亂法。公元前建立的秦朝,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法治國家、法治社會。以政治制度而言,我們領先了上千年。但是,漢朝以後的歷朝歷代,始終無法堅持法治,反而倒退為人治國家,最終被元殖民、被清殖民、差點被倭寇殖民。

至於這個”貢獻的大小“,呵呵,看看我們身邊就知道了。犯罪成本低廉是社會普遍的感受,但是,居然還有部分人鼓吹”廢除死刑“。如此怪異,非”儒以文亂法“其誰?


二、秦始皇

秦始皇的貢獻非常多、又非常簡單。把功勳名隨便列列,就”技壓群雄“了。統一中華、中央集權郡縣制、丞相上將軍廷尉長史(駟車庶長)的四權分立,統一文字、車軌、度量衡,修建長城、河渠、馳道等等。

PS:秦始皇的功勳是無以倫比的。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世界歷史上,都是最頂級並獨一檔的存在。但是,特別怪異的是,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又是被黑的最多、最慘的一個。儒家也曾服務於秦朝,並被封為博士職位,專職從事歷史文化研究。縱觀中華歷史,真正富裕儒家權力和待遇的,後世無人可以比肩秦朝。但是,這些腐儒們卻因非分之想未能實現,而抹黑秦朝、抹黑秦始皇。舉一例為證----修長城修河道修馳道。

實現統一中華之後,秦始皇開啟了修修修的”基建狂魔“模式。後世對秦始皇對秦國的吐槽,也開始了無根無據、智商斷線的模式。比如把修長城修河道修馳道,抹黑為”濫用民力“的暴政。

事實上,秦朝統一中國之後,面臨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秦國、六國的幾百萬軍人,隨著幾百年戰爭的結束突然失業。開啟修長城修河道修馳道的基建狂魔模式,客觀上既是最大的民生(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又是基礎建設。眾所周知的事實是,新中國經濟騰飛,就是從幾萬億基礎建設投資開始的。大規模基礎建設投資,促生了農民工進城,進而促進了國家城市化進程。現代中國,幾乎每個人都知道淘寶的存在和威力,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想過沒,若非當時的農民工進城的開始,會有現在的快遞業發達的結果嘛?

事實上,楚長城、魏長城遺址都證明,長城從來就不是抵禦而匈奴發明的,長城是當時歷史條件下普遍存在的農耕民族軍事防禦系統。反對修長城,跟反對炮兵灶炮、坦克兵造坦克等等,一模一樣的無知。

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上面列舉的每一項都能單獨寫一篇答題。我能力有限,乾脆省略了。


三、漢武帝

漢武帝無論本人還是其所處的環境,都是一個特例的存在。第一,從劉邦建國到漢武帝繼位,混亂的西漢幾乎沒有可行的治國理念。楚漢之爭的十幾年給中華留下的創傷,西漢一直都無法平復,更不用說恢復元氣。到西漢第七任皇帝漢武帝劉徹手上,西漢依然是一個分裂的時期,中華大地上始終存在兩個國家:劉邦的漢國,趙佗的南粵國。漢武帝的特殊之處在於始終無法征服的南粵國突然自行滅亡了,壓在劉漢頭頂上的匈奴突然被一場馳道的襲擊擊潰了。中華在漢武帝劉徹手上終於恢復了統一,壓在劉漢頭上的匈奴終於不在是威脅。雖然說不清、道不明,但恢復統一、不再受威脅,怎麼算也只能是漢武帝劉徹的功勞。

但是,對民族的貢獻、對後世的影響,哪一條能說得上呢?貌似一條也說不上。

文治,有哪個制度、政策是後世可以繼承的?

武功,有哪一個將領的戰功是民垂青史的?

流傳後世的,反而是李廣難封。當然,無根無據、信口胡吹的,可以使勁吹。諸如800人殺幾萬人,彷彿武俠小說一般的故事,毫無可信度。


我個人特別反對推崇漢武帝,原因就是漢武帝劉徹和大儒董仲舒聯手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徹底屠殺了中華文化的創新和血性,屠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平心而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黑歷史,無論落在誰頭上,誰都只能是萬劫不復。漢武帝其他的過錯,反而無需贅述了。


PS:表吐槽選了個兩個女士陪伴的漢武帝圖片。客觀上,衛青、霍去病等”西漢名將“,很多跟裙帶關係脫不了干係。


滄桑短笛


引子: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她的名字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龍的傳人》。

中國之所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號稱為中華民族,自稱是龍的傳人,她是由孔子、秦始皇、漢武帝三者為代表的中國先賢們共同締造的。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無可替代而又缺一不可的關係。他們在塑造中華民族過程中的貢獻可以概括為十二個字:文治武功、繼往開來、定我中華!

孔仲尼的突出貢獻是文治方面:文化認同,萬世師表,無冕帝王!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是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奴隸制社會走向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漢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的春秋時代。由於當時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逐漸流入民間,於是他創辦私學、身體力行,提倡在平民階層中普及文化教育,他是這時代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的思想理念核心是仁、義、禮、智、信、勇,他述而不作,其言行語錄由其弟子後來整理彙編成《論語》,他的思想影響中國及周邊國家(地區)兩千五百多年,可以說沒有孔子就沒有後來中國人的文化認同,他被歷代帝王尊奉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是當之無愧的!

秦始皇的突出貢獻是武功方面:掃清六合,華夏一統,千古一帝!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人物,首個建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君主,是古今中外第一個封建王朝的皇帝。他對內橫掃六國,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他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東尋海外,修築長城,可以說沒有秦始皇就沒有中國人的疆域認同,他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史稱“千古一帝”永不為過!

漢武帝的突出貢獻是繼往開來、定我中華:外開邊界,內興禮樂,民族定格!

他在位五十四年,總攬英雄,駕馭豪傑,北拒匈奴,南逐百越,西越蔥嶺,一舉奠定中華版圖的基礎;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代天巡狩,撫育萬民,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與榮耀,奠定了中華民族鼎立千秋的自信與豪情,他的威名弘貫宇內,他的偉業頂立千秋。從此以後國人稱為漢人、講話稱為漢語、衣服叫作漢服、男人叫男子漢、罵叛徒為漢奸、犯我漢者雖遠必誅!

洋裝雖然穿在身,祖國多年未親近,我心依然是中國心,因為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我的中國心》!

謝謝孔子!

謝謝秦始皇!

謝謝漢武帝!

我是中國人,我為你感到驕傲!

注:

山櫻美黛子是方言(太閒沒事做)的意思,當時取這個號只想來頭條瞎玩的[可愛]。


山櫻美黛子


如何評價孔子、秦始皇、漢武帝?誰對中華民族貢獻最大?

對於題主這個問題:孔子、秦始皇、漢武帝、對中華民族貢獻,我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孔子:建立了儒家思想,在為政、求學、做人等方面建立了系統性的社會規則,並整理了五經,建立了中華民族最為強大的思想基礎,成為歷代官方理論,也是中華民族最值得宣揚的財富。
秦始皇:秦始皇一統六國,統一文字與度量衡,建立郡縣制。統一天下,把皇權第一次最大化、擴展了中國的疆域。實現了華夏民族的“大一統”。始皇在政治軍事上有統一中國的豐功偉績,可惜秦朝沒有采用儒家仁政的思想進行國家,而是採用了法家高壓治國,最終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就將秦國幾百年的歷史積累統統葬送。
漢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堅實基礎上。漢武帝雄才大略,識人善任,開疆拓土,建立了現在中國的雛形。但武帝后期窮兵黷武,剛愎自用,濫殺幹臣,導致國庫空虛,民生凋敝,內亂不已。幸武帝能在死前幡然悔悟,下罪己詔,及時調整國策,才未導致秦國滅亡的覆轍。

總結:孔子無疑是劃時代的儒,他主張“民本主義”,追求“天下大同”,提倡“春秋大一統”,可以說,他就是儒的極點,是一位“無冕之王”。孔子貢獻應該是第一位的。孔子在世時雖然在政治上不得意,且述而不作,但是他建立了儒家思想,在為政、求學、做人、國家、家庭等方面建立了系統的社會規則,建立了中華民族最為強大的思想基礎,成為歷代官方理論,也是中華民族最值得宣揚的財富。


老傅聊歷史


孔子為儒家宗祖,影響中國歷史數千年,至今孔子學院遍佈全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秦始皇統一華夏疆與文字,實行郡縣制,制定了法典。但王朝命短,被人詬病。漢武帝開疆拓土,因推恩令,進一步,鞏固了皇權,建立了第一個大封建王朝,影響世界,至今華夏子孫仍以漢人自居,足見其功勳。三個各有千秋,排名隨各人所好。為不失公允,還是以其生世先後排名吧!


拋磚引亞


毫無疑問,秦始皇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第一功臣!

沒有秦之一統天下,我們現在的版圖上大概率象歐洲一樣,分佈著幾十個國家。

沒有地理上的統一,就沒有文化上的統一,我們的文明源泉,——春秋文化就會支離破碎,被各國割裂利用,甚至有的會去“漢化”。

文化上的不同進而導致生活方式的改變,從此各國之間互視對方為“異族”,戰爭是肯定的,所謂合縱連橫都是輕的,挾外自重引兵入關也不奇怪,——打不過了救命要緊啊,再說哪裡還有內外之分?

秦始皇不但統一了地理上的中國,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統一,因為文化上的統一,從此國人的腦子裡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念頭:只有一箇中國!確實,自秦以降,除了幾百年一次的改朝換代引發的戰亂以外,再也沒有出現過分裂國家的行為,無論哪個時期,即使最劣等的皇帝,都知道祖宗之地不可失,念念不忘的是開疆擴土。這就是文化一統的厲害之處。

秦之統一,使我們的文明源泉“春秋文化”得以保存下來,並在此後二千餘年得以發展壯大,

如今享譽全球的“儒家文化”若非秦之一統,會有機會傳之後世嗎?就算有,又能保留多少呢?

還有秦始皇創建的社會架構,各種制度,很多我們現在還在借鑑使用……

據此,竊以為,秦始皇應為中華歷史上第一功臣!




火雷


此三人對中華民族貢獻最大者,絕對是孔子。

孔子的著作與思想,不僅影響整個中華文化,延續、傳承之餘還讓許多世界歷史偉人借鑑與發揚。就連近代偉大的法國思想家伏爾泰,以及法國大革命的雅各賓派領導人羅伯斯庇爾,都曾引用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一思想。孔子思想對中華文化的奠定與國際影響力,是秦始皇與漢武帝無法比擬的。即便是漢武帝,他也是極為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

秦始皇做到了皇權與國家制度統一,漢武帝做到了中華文化圈的奠定與霸權。秦始皇與漢武帝自然是中華文明的歷史階段奠定者之一,也是歷史的巨人,但使中華文明開拓與影響全人類文明進程者,孔子在此三人中當數第一。



曉世事宛如臥龍


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貢獻遠大於其他幾位。沒有秦始皇一統六國,統一文字與度量衡,建立郡縣制,中華民族就不可能形成。周王朝搞的是分封奴隸制,就像朱元璋一樣把幾個兒子兄弟分到各個國當諸侯王。年代久了各諸侯國的實力逐漸大周天子,聽封不聽調,互相攻伐,都想稱王稱霸。春秋戰國五百年,仇恨五百年。

如果沒有秦始皇一統六國,中國就像今天的歐洲一樣分成無數個小國,去趟今天的北京還要簽證,北京話就是外語,那裡會有中華民族的形成,不可能有領先世界二千年的輝煌歷史,更不會有什麼唐詩宋詞,四大發明等這化遺產。

孔子的一生致力於恢復周禮,教人周禮,然後就刪減編撰詩經,周易,尚書,春秋,再之後就被人奉為勸人讀聖賢書的萬世先師。孔子是位被神化了的人物,在生時影響貢獻不如法墨兩家,也並未有成形學說,仁的儒學思想也是後人總結的。

儒學大過理想化,繁文縟節,嚴重限制人的思想,如果不是與統治階級相勾連,基本就是一家之言,根本沒有可能成為天下讀書人都必須要學的官學。儒家的貢獻與其地位難以匹配。

漢武帝就是秦始皇的粉絲,學了個七八分。最主要成就有打通絲綢之路,擊敗匈奴鞏固了華夏一統。他的一生是在打戰與準備打戰中度過的,是位有開拓精神的帝王,比孔子成就大,與秦始皇比遜太多,只是秦始皇的門徒。最大敗筆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給後世樹了壞榜樣。

今天我們對秦始皇的貢獻評價太低了,史書有太多偏見,總是一筆帶過,並未好好研究過。總以暴秦標籤灌輸給後人,談秦色變,避之不及。聖人門徒們歷經二千多年,窮經晧首,刪減編撰,春秋筆法,淹滅一切不符合儒家思想的真相與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