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英法都放棄了殖民地,俄國為什麼不放棄任何土地?

宇澤歷史


二戰後,英法荷葡等老牌殖民國家陸續放棄了很多殖民地,連美國也讓殖民地菲律賓獨立,但是隻有俄國不但未放棄一寸土地,甚至還擴大了自己的佔領地區,如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東普魯士(加里寧格勒)和中國的旅順大連。造成這樣的情況是由於多種原因促成的。

一、地緣因素

英法等殖民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大多遠離其本土,這就造成了其對殖民地控制的成本增大,而俄國(蘇聯)在原先所佔領的土地都是與其本土有陸地相連。俄羅斯聯邦境內的所謂自治共和國四周都處於俄羅斯領土的包圍之下。其控制成本大大低於英法對其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成本。

英國殖民地分佈圖



由於地緣因素,海外殖民地容易受到域外強國的干涉,獨立力量容易獲得外部支持。

英國基本上是和平地與大多數殖民地分手,而法國是實在支撐不下去了才不得不放手。比如法國印度支那半島殖民地的獨立,正是由於中國的大力支援,法國力量被大量消滅,法國無以為繼,不得不放棄。

再看看時間不算遠的俄羅斯車臣共和國謀求的獨立。其一面與俄羅斯相連,左右是兩個俄羅斯加盟共和國,南邊是格魯吉亞。



這樣一個地緣環境,域外大國是沒辦法向獨立力量提供大規模援助。雖然車臣曾經打敗了兩次俄羅斯的進攻,但是面對龐大的俄羅斯,最終還是被消滅。

類似的還有北愛爾蘭,正是由於其與英國陸地相連,雖然北愛爾蘭進行了多年戰爭,但是仍然不能像英國其他海外領地那樣擺脫英國。

實力因素

二戰中,法國被德國打敗。英國在其大表弟的幫助下艱難獲勝,但是也花光了它所有的黃金儲備,並且欠了美帝一大筆錢。戰後,面對千瘡百孔的國土、一團糟糕的經濟,還得需要繼續向美帝借錢來修復創傷。英國在戰時對全國實行了賠給制,直到五十年代初才解除,英國的國力可見一斑。

自己的國民都快沒吃的了,哪還有餘錢去維持龐大的殖民地開支。事實也證明,對於英法當時的國力,強行維持的話,費錢費力還不討好。法國是真的努力過了,最終不得不不體面的從越南和阿爾及利亞等地退出。

法國殖民地分佈圖



英法如有蘇聯、美國那樣的實力,自然不會輕易退出,甚至能保有絕大部分。但是就算強如美帝,在越南這個特殊的地緣環境下,投入那麼大最終也不得不撤出。

奠邊府戰役投降的法軍



戰後,隨著德意日法西斯的戰敗,英法實力的削弱,世界出現了兩個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雖然蘇聯在戰爭中遭受重創,但是由於其國土龐大,僅僅是其歐洲大部分地區受到戰火蹂躪。戰爭後期,蘇軍攻入東歐及德國,東歐各國紛紛建立了蘇聯控制之下的政府。遠東方向,蘇軍攻入我國東北和朝鮮,並佔領了南千島群島,獲得了旅大軍港的租借使用權。蘇軍將佔領區大量資源運回國內,迅速恢復了國力。

領導人因素

二戰行將結束時,羅斯福去世,副總統杜魯門接任總統,最後是他下令原子彈轟炸日本。他的繼任者是艾森豪威爾,原歐洲盟軍總司令。

斯大林一直到1953年去世,繼任者是參加過斯大林格勒大戰的赫魯曉夫。

法國是他們的英雄戴高樂。



再看看英國。1945年正在參加雅爾塔會議,討論戰後如何瓜分世界,與斯大林爭得面紅耳赤的丘吉爾突然得到大選失敗的消息。

看一下英國首相任期:

工黨領袖艾德禮,1945年7月----1951年10月。

大英帝國的罪人



保守黨丘吉爾,1951年7月----1955年4月。

保守黨艾登爵士,1955年4月----1957年1月。

再看看英國殖民地獨立時間,二戰後,通過“威斯敏斯特方案”,英國給予自治領以自由選擇獨立的權利,於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隨即宣佈獨立。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獨立,8月15日印度獨立。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這條運河是當年英法資本聯合開鑿的,埃及這舉動就等於是明搶。英法聯合以色列發動了第二次中東戰爭,雖然英法聯軍連戰連捷,但是,短短几天后,蘇美強勢介入,逼迫英法撤軍。之後,英國宣佈“從蘇伊士運河以東撤退”的政策,1957--1963年間,英國戰後撤出了錫蘭(斯里蘭卡),馬來亞,北婆羅洲,海峽殖民地,南也門,巴林,科威特,卡塔爾,阿聯酋,桑給巴爾,肯尼亞,烏干達。

阿爾及利亞戰爭中的法軍



在英國和平退出殖民地的過程中,法國、荷蘭、比利時、葡萄牙等都對各自殖民地的獨立運動進行過堅決的鎮壓。而英國,只有在丘吉爾擔任首相期間沒有殖民地獲得獨立。艾德禮擔任首相期間,一槍未放就讓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獲得獨立,他的政策關注點只是在如何恢復英國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對外是關注如何建立聯合國、如何與蘇聯搞好關係上。

二戰爆發前,印度的經濟已經達到英國在一半。二戰結束時,英國擁有超過五百萬軍隊,擁有強大的海空軍。面對戰五渣的印度,只要派出軍隊就能彈壓住溫順的印度。



雖然英國在戰爭中飽受戰爭創傷,但是與遭受德國蹂躪的蘇聯相比,其境況好多了。艾德禮迎合了英國選民渴望改善生活的要求贏得大選,卻讓英國永遠失去了世界第一大國的物質基礎。這怪不得艾德禮,要怪只能怪英國人民自己。即使不是丘吉爾擔任首相,換著其他的人,也不會那麼短視地放棄英國最大的一塊最為重要的殖民地。

殖民地獨立及背後的大國角逐

1945年8月17日,印尼率先宣佈獨立,9月2日,胡志明宣佈越南獨立。1955年萬隆會議後,亞非拉獨立運動風起雲湧。

大英帝國是擁有四千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帝國,二戰後雖然實力大減,但是如果假以時日,依靠其廣大的殖民地的資源和人口,必能恢復過來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美蘇的政治家都不傻,於是默契配合起來。

美國讓菲律賓獨立,再用所謂道義要求英國放棄殖民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時,美國以斷絕援助威脅英法撤軍。美國自己卻是到處建立軍事基地,擴大自己的勢力。

而蘇聯,僅僅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放棄了中東鐵路特權,放棄了旅順大連軍港,其他方面一步不退。在亞非拉獨立運動中,幾乎每一個獨立武裝都受到了蘇聯的支持,使用了大量的蘇制武器。

大英帝國現在也只有靠英聯邦運動會來回憶往昔的榮光



英法殖民方式與俄羅斯佔有土地方式不同

老牌殖民國家,對於殖民地的佔領是以攫取資源為主,對殖民地的人民利用、奴役,用廉價的勞動力來為自己開採資源。

俄羅斯與英法採取的是不同方式。它是要資源,要地,但是不要人。在征服佔領一地後,對當地的人民實行屠殺、驅趕,再將俄羅斯人大批遷徙進來,改變當地的人口結構比例。

蘇聯解體時,十幾個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蓋因為當地的人口構成中俄羅斯人不佔多數。而蘇聯的遠東地區,高寒的西伯利亞原本人煙稀少,俄羅斯佔領後,大肆屠殺、驅趕,現在的人口90%以上都是俄羅斯人,這種情況下內部是幾乎不可能產生獨立運動的土壤的。

二戰後,世界的殖民體系紛紛瓦解。英國絕大部分的殖民地都獲得了獨立,不過一些重要的戰略要地仍然保留了下來,如扼守地中海與大西洋的咽喉直布羅陀,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印度洋上的迭戈加西亞島等等,但是原先實力弱於英國在法國,由於對殖民地獨立採取鎮壓政策,最終反而成為保有海外領地最多的國家。


我淡如菊


木叔說說歷史吧!

其實俄羅斯在十月革命之後,列寧是要把之前沙皇俄國佔領的土地都退出的,當然也包括歷史上沙俄侵華戰爭中獲得的土地。

大家都學過歷史,知道1919年列寧為代表的蘇俄政府發佈了《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這個宣言的精神是非常積極的,也是收到我們高度評價的。因為裡面提到了,新政府準備放棄以前沙俄在華的所有特權,廢除不平等條約,特別是提到要歸還歷史上沙俄侵佔我們的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即使列寧有心思這麼做,當時蘇俄政府的很多人也不支持。特別是當時剛剛蘇俄境內有著大量的反對派實力,列寧一派完全控制不了蘇俄如此龐大的國土。

尤其是在西伯利亞和遠東等地,很多地區處於半自治的狀態,完全不受列寧的中央政府管轄,在這個背景下,列寧的宣言只是一個相對美好的願望,是希望獲得中方當時對他們的支持,減輕蘇俄政府面對西方的壓力。

列寧去世也比較早,而且死因不明。斯大林上臺後,該國對外的立場發生了極大變化,從來也不提歸還領土的問題了。相反對外還對領土的需求與慾望更加強烈。

木叔始終認為,俄羅斯民族具有強烈的“土地蒐集癖”,這一方面是處於他們對歷史擴張的熱衷,另一方面是實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說他們熱衷土地是因為俄羅斯歷史只是一個小公國,還是內陸國,因此數百年來一直擴張並且一直尋求出海口。這是他們的既定戰略。

所以歷史上和很多周邊國家都爆發了戰爭,目的就是出海口就是領土。其實現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出海口也比較不利,要麼太高寒偏遠、要麼類似黑海一樣門戶被控制。

說他們是實力發展的必然,則是俄羅斯從來都是威權主義,無論是沙俄還是其他時代都是如此。威權主義對領土的熱衷與我們歷史上普天之下莫為王土的這種心態很像,貪大求全深深印在了民族性裡。

當他們弱小的時候,這種心態可以隱藏,而當他們實力壯大的時候,威權主義的思想就開始爆發。所以蘇聯也在歷史上實行了眾多擴張主義行為,這和這種心態是分不開的。

英法放棄殖民地的原因很多:

第一是殖民地人民反抗,他們不放棄不行了。

第二是殖民地距離英法都很偏遠,這麼遠的地方讓實力已經衰落的英法鞭長莫及,還不如讓其獨立維持一種友好關係更符合利益。

而沙俄佔領的領土都在周邊,既可以控制和管理,有的又已經成為俄羅斯人生活的土地了。

所以俄羅斯的情況和英法,無論在意識形態,還是在現實中都不同。


你如何看待這個話題?


木春山談天下


【二戰後,英法都放棄了殖民地,俄羅斯為什麼沒有放棄任何土地?】準確的說二戰後的“俄羅斯”應該說的是蘇聯。



我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由納粹德國挑起的,經過6年的戰爭,最終納粹德國挑戰失敗了,被美國、英國和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打敗。但歐洲經過6年的戰爭摧殘,多個歐洲國家都被打得稀巴爛,這其中也包括傳統的殖民帝國英國和法國。



二戰後戰後格局重新劃分,英國和法國在二戰中實力被巨大的消耗,已經再也無法撐起外龐大的殖民地,去了世界上去。加上各民族的覺醒,開始了反抗英法殖民者,這也是二戰後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的原因,畢竟老牌的殖民帝國不行了嗎?最終英國和法國只能被迫逐漸放棄了這些殖民地。

然而此消彼長,英法曾經的世界級帝國在二戰中徹底衰落,而新的大國卻仍然上升,在二戰中徹底崛起的兩個大國就是美國和蘇聯。最終形成了美蘇兩大陣營,一個領導資本主義陣營,一個領導社會主義陣營,世界格局進入了冷戰時期。



從這就可以看出,二戰後的蘇聯(俄羅斯)是崛起的那一股勢力,它的實力是在二戰後逐步上升的,加上蘇聯所謂的“殖民地”全部都與本土接壤,這些地區包括中亞五國、波羅的海三國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蘇聯屬於一個陸權擴張的典型,陸上霸權國家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實力足夠強,絕對不可能讓自己擴張的地盤失去掌控。恰巧二戰後,蘇聯的實力不用說,除了美國就是屬他實力最強,還有哪個“殖民地”敢獨立?難道不怕紅色帝國的鋼鐵洪流嗎?



當然這個龐大的紅色帝國最後還是走到了盡頭,1991年蘇聯解體,曾經的社會主義老大轟然倒塌,15個加盟國紛紛獨立,最終只留下了一個縮小版的俄羅斯,也就是現在普京領導的俄羅斯聯邦。不過這已經很不錯了,畢竟現在的俄羅斯還擁有17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也算把曾經的沙俄擴張的領土大部分都留了下來。


大正看世界


題主的問題:二戰後,英法都放棄了殖民地,俄國為什麼不放棄任何土地?

因為,二戰結束後殖民地人民覺醒了,他們聯合起來反抗殖民者的統治,於是英法這樣的老牌殖民國家只好放棄殖民地,允許他們獨立!


一個國家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目的是把當地的資源收為己用。但是,當地人肯定不會輕易把這些資源拱手讓人,雙方就大打出手。當地土著失敗了,這裡就會淪落為該國的殖民地。在殖民者的高壓統治下,大量的資源被掠奪,當地人陷入赤貧,甚至還有被屠殺的風險。

大航海時代早期的殖民者無一不是這個路數。

  • 西班牙對殖民地掠奪

作為第一批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的歐洲國家,西班牙在發現新大陸之後,對當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掠奪。

在墨西哥和秘魯等地,西班牙人把當地的印第安人當做奴隸,迫使他們開挖金礦和銀礦。僅1521到1544年這23年內,西班牙每年就掠奪了2.9噸黃金和30.7噸白銀。

(大量的黃金白銀被帆船運回本土)

在美洲的掠奪,讓西班牙成為當時歐洲最有錢的國家。但是,當地的土著印第安人卻遭到了滅頂之災。就在西班牙人從美洲大肆掠奪財富的同時,他們把美洲的土地劃歸自己所有,同時不斷對印第安人發動戰爭。憑藉著先進的武器裝備,西班牙可以輕易擊潰印第安軍隊。在西班牙來到美洲的半個世紀之內,有超過1000萬人在西班牙的侵略下死亡。

很多地方的印第安人在西班牙人的屠殺下被滅族,例如古巴在經歷了西班牙人的摧殘之後,已經沒有印第安人。目前,古巴白人佔到了總人口的60%,黑人佔到了總人口的10%,混血佔到了總人口的23%,剩下的是亞洲人等其他大洲人口。而在混血人口中,幾乎找不到印第安血統。

  • 大英帝國對殖民地的掠奪

西班牙帝國衰落之後,代之而起的大英帝國採取了幾乎同樣的手段對北美地區的印第安人。

因此,到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印第安人的人口已經少於移民到這裡的白人。

在亞洲地區,英國人面對抵抗能力更強的當地人,沒有一味使用屠殺手段,但是他們對這裡的掠奪仍然觸目驚心。在英國人來到印度之前,孟加拉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之一,這裡的棉紡織業發達,人們生活富足。

但是,英國人的到來不僅摧毀了當地的棉紡織業,還大肆徵收賦稅用來支援本國的工業革命,每年數百萬英鎊從這裡流向英國。

據統計,在1757到1815年間,大英帝國從印度掠奪了10億英鎊的財富。

殖民者的掠奪完成了血腥的原始積累,但卻讓殖民地陷入赤貧,而且造成了大量當地人的死亡。

由於英國東印度公司對孟加拉地區的剝削(稅率提高了5倍),讓孟加拉在1770年大饑荒的時候沒有能力應對,導致了三分之一人口餓死。

雖然孟加拉人口損失慘重,但是1771年東印度公司在當地的稅收比饑荒前還要多。

(在印度作威作福的英國殖民者)


對殖民地的掠奪,讓早期西方列強獲取了無數財富,這些財富不僅支持了他們的奢靡生活,也為工業革命實現了原始積累。此時,對殖民地的統治可以獲得百倍的收益,而且統治成本低,所以列強都喜歡建立殖民地。

二戰結束後,殖民地人民的覺醒,讓列強不得不拿出大量成本來維持統治,甚至還不見得能成功。所以,只好放棄這裡了。

以法國為例,二戰結束後法國重返印度支那,法國人本以為會像19世紀一樣輕鬆將這裡佔領。沒想到越南人接連大敗法軍,並且在奠邊府之戰中殲滅法軍1.3萬人,這在19世紀是不可想象的大勝利。

(奠邊府之戰越南軍人揮舞旗幟宣佈勝利)

對越戰爭結束後,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也爆發了反法獨立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法軍先後出動了80萬大軍,在經過了8年的戰鬥之後,付出了10萬傷亡的代價。最終,傷亡慘重的法國只好同意阿爾及利亞公投。在公投日絕大多數阿爾及利亞人選擇了獨立,2天后法國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

所以,不是法國想放棄這些殖民地,是他沒有能力繼續賴在這些殖民地上作威作福。

對英國來說同樣如此,英國治下的殖民地進入到19世紀之後大多被榨乾,雖然很多地方可以被當做商品傾銷市場,但是這和是不是殖民地關係不大,南美地區也曾經被英國當做傾銷市場,雖然那裡不是他的殖民地。

而且,在進入20世紀之後,很多殖民地都有了獨立傾向,其中以印度最為典型。這個英國女王皇冠上的明珠在聖雄甘地的領導下開始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甘地)

二戰開始後,這種不合作運動讓英國人苦不堪言,在面對德日意法西斯的進攻中,英國人希望印度能夠參與到二戰來。於是,答應戰後允許印度獨立。

二戰結束後,英國人雖然想要推翻此前的承諾,但力有不逮,只好同意印度獨立。


為什麼英法放棄了殖民地,俄國在二戰後沒有放棄任何土地?(這裡只討論二戰之後。)

正如上面所說,殖民地人民的覺醒,對殖民者的反抗,促使了英法放棄了殖民地允許其獨立。

這個前提在蘇聯卻不適用。

原因如下:

  • 蘇聯擁有比英法更強大的軍事實力。

二戰結束之後,世界上有兩個超級大國,一個是美國一個是蘇聯,這兩個國家任意一個都有平推歐洲的能力。

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蘇聯不僅可以保住本國領土,也能夠向海外跟美國人搶地盤。

  • 蘇聯的土地上俄羅斯民族佔大多數。

俄羅斯能夠保住領土的一個原因是俄羅斯族佔了本國人口的大多數。無論是繁華的東歐地區還是荒蕪的西伯利亞,當地土著很少能夠形成絕對人口優勢,也就沒能力脫離了。

但是,冷戰結束之後,俄羅斯雖然繼承了蘇聯的政治財產,卻失去了500萬平方公里土地。

今天的俄羅斯和沙俄時期相比已經大為縮水,隨著蘇聯的倒塌,這個龐大的國家分成了15個小國家,俄羅斯只是其中之一,面積為1700萬平方公里,比蘇聯時期少了500萬平方公里。

所以,俄羅斯也失去了不少土地,只不過因為當初蘇聯的存在把這個過程大為推遲了。


歷史風暴


比起英國和法國來說,當時的蘇聯擁有更加強大的軍事實力。在二戰結束後,整個世界格局出現了兩強鼎立的局面,這兩個超級大國一個是美國,還有一個就是蘇聯隨便一個國家他們都有能力推平歐洲。憑藉著自己的強大實力,蘇聯不僅可以保住他自己國家的領土,更可以在海外和其他歐洲各國爭搶殖民地資源。



二戰以後,英國法國放棄的是殖民地,而俄羅斯和英法的情況不一樣,俄羅斯佔領的地區都是在當做領土在管理,而不是殖民地。


俄國本來就是大陸國家,周邊擴張的餘地較大,再加上工業革命的不徹底,使俄國不比像英法那樣去海外尋找市場和原料產地。而通過就近佔領周邊領土就可以滿足銷售商品和掠奪原料的目的,這導致了俄國同英法不同的殖民方式。所以,從東歐平原一步步發展起來的俄羅斯,擴張領土的目的,一方面是不斷地消滅對手,壯大自己,另一個目的就是增強自己的安全感。

所以,歷代俄羅斯的繼承者都秉持擴張領土的戰略,只要有足夠多的領土,才使俄羅斯有足夠多的安全感。


獨秀文苑


英法在二戰後國力徹底被美國超過,無力維持殖民地控制所需要的大量成本,退出成為了英法等國的戰略選擇。

因為去殖民化進程後,通過特定的市場、金融乃至政治制度的安排,殖民地與原宗主國之間的聯繫並沒有消失,反而更為隱蔽而高效。

去殖民化的成功背後則是英法對於市場規則、金融資本和文化教育以及情報信息方面的強大控制能力,這點是英國與法國可以隱蔽控制的關鍵。這些恰恰不是俄國可以做到的。

沙俄時期俄國依然是個落後的工業國;蘇聯時期俄國的經濟制度沒有效率可言,市場直接被消滅,也缺乏現代金融制度;蘇聯解體後俄國被集中的寡頭壟斷,沒有多元化的產業,沒有多元化的新增長點,金融依賴法國的局面持續至今,因此俄國根本不具有這種隱蔽控制的能力。

加上地緣環境的限制,具體而言是平坦的波德平原和東歐平原,俄國的安全只剩下一個:戰略縱深。因此,俄國不可能主動接受領土收縮的狀態,這是涉及到國家基本安全的問題。

簡單的說,英法要控制的是領土之上的市場,而俄國要控制的是領土本身。


怪蜀黍老囧曾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不準確。

二戰之後英法的殖民帝國體系是崩潰了,但不代表英法放棄了所有的殖民地,比如太平洋和大西洋上還有很多英法的殖民地。而俄國也不是不放棄任何土地,比如蘇聯解體。

不過相比之下,英法失去的要比俄國多得多得多,這是怎麼回事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戰爭結果

關於殖民地,沒有哪個殖民地想要主動放棄的。所以不到力不從心的地步,宗主國是不會走放棄殖民地這一步的!

而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等國元氣大傷。尤其是法國,一度被德國打得亡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英法都是戰勝國,但是從殖民體系來看,他們是名副其實的戰敗國。

戰敗了,就要承擔失敗的代價。當然,戰勝了,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所以俄國殖民地和英法殖民地命運不同的根本原因就是:

俄國勝了!而英法敗了!

作為真正的戰勝國,蘇聯不僅恢復到了沙俄在歐洲的邊界,還搶奪了德國的東普魯士。不僅如此,蘇聯還發展出一票衛星國,在大國沙文主義的淫威下,這些國家和殖民地沒什麼兩樣!

而英法因為元氣大傷不得不全面收縮。在殖民地民眾眼中,英法等宗主國既然可以被德國和日本打敗,就說明他們不是不可戰勝的!所以殖民地獨立浪潮風起雲湧。

2、地理位置

作為俄國的殖民地,西伯利亞和英法最大的不同就是,西伯利亞和宗主山水相連,而英法的殖民地幾乎全部在海外!

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首先導致的就是管理成本的成倍增加。1982年馬島戰爭,英國幾乎是傾盡全力,跨越大半個地球和阿根廷打了一場殖民地保衛戰。

馬島戰爭只是英國殖民地戰爭的一個小插曲。而發生在南非的布爾戰爭卻是直接讓英國力不從心的最大推手,為了搞定這裡,英國耗費金錢無數,把本土搞得筋疲力竭。

相比之下,沙俄經營西伯利亞只需要跨越烏拉爾山就可以。為了統治遠東,沙俄修建了西伯利亞大鐵路,將莫斯科和遠東緊密相連。

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英法殖民地的緯度相對較低,人口也多,而俄國的西伯利亞緯度偏高,人口較少,這也是管理成本相差較多的原因之一。

3、歷史傳統

在近代歐洲列強的擴張過程中,英法和俄國雖然都在擴張,但是擴張的方式不盡相同。

因為英法等國資本主義發展起步較早,資本主義發展水平高,所以他們對資源和市場的需求更高,在他們殖民擴張的過程中,他們更傾向於通過打開殖民地市場,使殖民地成為宗主國的奶牛。

相比之下,沙俄的發展一直很落後,因為資本主義發展滯後,沙俄的市場經濟發展規模一直很小,因此對於市場的需求也相對較低。在這樣的條件下,沙俄擴張主要看中的是殖民地的豐富資源。比如沙俄在西伯利亞尋找毛皮和溫暖的出海口。

因為沙俄擴張的西伯利亞地區緯度高,人口稀少,因此沙俄採取了滅絕人性的種族滅絕政策,而後將本民族居民遷到殖民地居住。這導致今天的西伯利亞地區絕大部分都是俄羅斯族。

因為民族主體和本國高度一致,所以這些地區自然沒有脫離宗主國的理由!

相比之下,比如印度,比如越南,英法等國始終都是當地的少數派,這使得這些地區對宗主國文明沒有強烈的認同感。

為了市場,英法又不能殺光殖民地人民,做殺雞取卵的事,所以英法殖民地的失去是必然事件!

4、大國博弈

英法殖民地的失去,是大國博弈的後果。

一直以來,英法等國都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強國,特別是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面積一度達到3500萬平方公里。

這樣一個國土龐大的國家,沒人覬覦是不正常的。一戰正是因為德國對英法等國提出殖民地訴求而爆發的!

因為一戰的嚴重打擊,英法等國漸漸對殖民地力不從心。《威斯敏斯特法案》的出臺,標誌著日不落帝國的瓦解。

而後,經歷了二戰的繼續打擊,英法等國淪為二流強國,美國成為資本主義的一哥。

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從美國擴張的角度來看,美國不希望英國保留諸如英屬印度等大塊殖民地。英國大塊殖民地的獨立更符合美國在亞洲的利益。

法國也是如此,二戰後成功復國的法國一度想要恢復自己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但是被北方大國有力阻止。日內瓦會議上我國從中斡旋,終於迫使法國撤出印度支那。

相比之下,由於蘇聯實行了高度集中的模式,戰後成為超級大國。因為國力的空前強大,蘇聯更不可能放棄殖民地。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是HK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1.英法為什麼放棄殖民地

英法放棄殖民地,是因為英法的殖民地都是海外殖民地。

首先,經過了二戰,英國和法國的勢力被德國大大削弱,這導致英國和法國的綜合國力在戰後大幅度下降,同時海軍力量與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能力也都隨之下降,並受到了美國的排擠。

其次,英法的各海外殖民地的民族獨立與解放意識覺醒,各個殖民地紛紛在同一時間獨立,英法這時候已經鎮壓不了殖民地的獨立運動,再加上美國這時候也在支持全球各殖民地獨立,以藉此達到削弱英、法國力的目的,牢牢地掌握全球霸權。


2.俄羅斯為什麼不放棄

沙俄的殖民地是跟本土連接在一起的,如果殖民地鬧獨立,俄羅斯可以直接派兵鎮壓,這成本要比英法鎮壓海外殖民地低得多。比如車臣戰爭就是這樣發生的。

還有,沙俄和蘇聯斯大林時期,實施高壓的民族鎮壓政策,很多遠東的華人民族被屠殺代價,海參崴(wai)地區有很多萬人坑,都是請朝末年到民國時期華人勞工的被屠殺地。

現在俄羅斯靠著西伯利亞地區的石油、天然氣過日子,怎麼可能放棄?

其實英法也不想放棄海外殖民地,比如法屬圭亞那(南美)就沒有放棄,9萬多平方公里,跟韓國和我國浙江省面積一樣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我是HK君,期待您的關注。


HK君


不是英法自己要放棄了殖民地,而是殖民地的人民起來反抗,英法兩國控制不住不得不被迫承認其獨立並撤離這些地區。

英法兩國本身是海軍強國陸軍戰五渣,在英國巔峰時期,整個英國的兵力也只有20萬人左右。這種規模的兵力註定他們只能走技術流,利用武器的代差優勢打以少勝多仗。比如123人就征服了印度,2000人攻打大清北京城。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二戰結束後大量的武器被流入到英法等國的殖民地,比如印度隨便就拉出了20萬人的武裝力量,這時候英法兩國軍隊想要靠幾千人管控那麼一片地就不夠用了。比如,越南戰爭,胡志明隨便拉出了20000多名越共武裝,法國投入兵力巔峰時期也有70000多人,越南跟法軍的打了幾年,越共軍隊越打越多,法國撐不住不得不撤退。

相對於英法兩國的技術流,蘇聯則是粗暴的俄羅斯熊,蘇聯在當時剛剛經歷過二戰的洗禮,滅亡了擁有最強陸軍的德國,一週就幹掉了日本70萬關東軍。蘇聯在二戰結束時兵力高達650萬,並長期保持在540萬左右,快速反應部隊高達150多萬,隨隨便便可以集結50000輛坦克。在這種強大軍事實力之下,誰敢獨立?捷克曾經嘗試叫板蘇聯,結果蘇聯在20個小時內便用54萬人教他做人。


優己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有趣的歷史。(約650字,閱讀需3分)

二戰後英法等的確放棄了大量的殖民地,不過有兩點需要注意,

其一,他們並沒有將所有殖民地放棄,不信你可以仔細看看世界地圖,比如看看太平洋上的那些島嶼的歸屬;
其二,並不是他們主動放棄的,而是面對日漸高漲的民族獨立運動英法不得不放棄那些殖民地。

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殖民地是資本主義國家掠奪原材料、傾銷商品的主要場地,殖民地越多越廣,對一個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越有利,所以英國在日不落帝國時代是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

然而,在資本主義擴張時,俄國卻是一個例外。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資本主義大為發展,但是一方面俄國的資本主義底子非常薄弱,商品經濟與英法差距非常大;另一方面,俄國保留了非常多的封建主義因素,比如權力很大的沙皇,我們教科書也經常將這個國家稱為“沙皇俄國”。俄國擴張的商業目的非常弱,而類似於中國古代征伐戰爭,掠奪土地合人口是其主要目的,俄國的殖民擴張就像是古代中外歷史上大帝國的開疆拓土,佔領了一片土地便將其據為自己的永久財產,進行正式統治,收稅和徵兵遠比進行商品貿易重要得多,所以俄國並沒有放棄他侵佔過來的土地。

十月革命過後,為了改善自身的處境,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權公開表態願意放棄沙皇俄國侵佔的中國權益(當然也包括了那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遺憾的是這件事最後不了了之。二戰後,國家領土意識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俄國不會放棄侵佔的土地了。英國和法國宣稱民主,尊重殖民地人民自己的選擇,其實也是一種無奈,而且它們還暗中設下了全套,比如英國搞的印巴分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