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能被改寫,但是假如諸葛亮不死,後面會怎樣?

刺毛猴sam


歷史沒有如果,但為啥許多人總會提出這一類的問題哪?

在豹眼看來,也並非毫無意義。起碼是許多人感到諸葛丞相鞠躬盡瘁,最後被累死了。扶不起的劉阿斗堅持了近三十年,蜀漢才滅亡。如果諸葛亮能夠活著的話,一統天下多好呢?

豹眼對諸葛丞相併沒有偏見,無論是誰,只要統一了天下,百姓過幾天好日子,豹眼都認為他是中華民族的功臣。

不過呢,在豹眼看來,即便諸葛亮多活個十年、二十年,恐怕於事無補。如果說不死,這事就沒法說了。

263年,鄧艾兵臨成都城下,劉禪舉國投降。此時,諸葛亮(181--234年)如果還活著,他應該八十三歲。雖說比姜子牙(約前1156--約前1017年)渭溪垂釣時年長十歲,但年齡也不算太高。

諸葛亮掐指一算,心中早已明白,天命難違,於是隱遁峨眉山或者西去崑崙山,暫時避避風頭,潛心修煉。

西晉元康八年(291年),楚王司馬瑋進京誅殺楊駿,“八王之亂”開始。此時,諸葛亮剛好一百一十週歲。如果這時候出山,就算幹到姜子牙一百四十歲退休,還有三十年的時間。

304年,氐族領袖李雄佔領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揭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

如果諸葛亮在這之前,搶先出山,趕在李雄前面佔據成都,成立諸葛漢之類的政權。趁著司馬氏的中原王朝一片混亂,利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一統天下。

之後,再奮鬥二十年,替諸葛瞻(如果還活著的話)或者他的子孫鞏固一下基業,在一百四十歲,差不多姜子牙退休的年齡,順利接班。或者周遊天下,或者歸隱峨眉、崑崙。

諸葛亮戰勝不了司馬懿,但把司馬懿及其子孫打下的江山收入囊中,豈不快哉!

這是比較圓滿的結局,前提是諸葛亮不死。

如果僅僅多活幾十年,恐怕沒有這麼好的結果。靜待天下之變,短期內不會變得這麼複雜。前期有曹叡、司馬懿在,後期有司馬師、司馬昭在。儘管司馬氏爺們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但畢竟魏蜀實力相差太大,諸葛亮依然無法有大的作為。

從228年到231年,在三年多的時間內,諸葛亮進行了四次北伐、一次出兵對抗曹魏進攻,平均每年近兩次用兵。

從231年到234年,也是三年多的時間內,諸葛亮只有一次北伐,曹魏沒有發動戰事。

這就說明,諸葛亮最後調整了戰略思路,並不再連續地北伐。根本原因還是北伐勞民傷財,並無實質的收穫。隨著蜀漢政局的穩定,諸葛亮徹底掌控了朝政,也就不再利用戰爭狀態,為政治服務,因而可以進行休養生息。

但畢竟益州的現狀擺在這裡,即便經過二三十年的經濟恢復,但財力與軍事力量也無法與曹魏相提並論。

瞭解一下司馬懿重用鄧艾在淮南、淮北大舉屯田的情況,就很清楚了。

蜀漢在休養生息,魏國沒有戰事,也在積極發展生產,增強國力。

正始二年(241年),鄧艾在淮河南北廣開河道,大舉屯田,採取許多措施,發展經濟。在淮河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長的水渠,灌溉農田二萬頃,將淮南、淮北連成一體。

幾年之後,從京都洛陽到壽春,沿途兵屯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一派繁榮富庶的景象。

從此,淮河流域的水利和軍屯迅速發展,魏國東南的防禦力量大大加強。每當東南有戰事,大軍可以乘船而下,直達江淮。軍資糧食儲備充足,又沒有水害,魏國實力大增。

這就好比美國,儘管GDP增速不高,但只要有2-3%的增速,其經濟增量就超過中國。因為他們的基數太大,儘管中國增速很高,但經濟增量還是不如美國。

由此可知,就算諸葛亮再活幾十年,蜀漢的實力也難以與曹魏抗衡,諸葛亮也不會有很大的作為。

同時,隨著荊州派系元老們的離世,蜀土本地豪強會逐步崛起,蜀漢內部也不會是鐵板一塊,也會出現不確定的因素。

而且,諸葛亮事必躬親。看似是好事,其實這是政治家最大的弊病。渾身是鐵也打不了幾顆釘,不能放手利用人才,不可能有很好的發展。有能力的人,如果得不到充分的發掘、任用,他們也不會甘於寂寞,就會起來跟你作對。畢竟都想實現自己的價值,誰都不想平淡一生。

諸葛亮的做法,也可說是隻顧自己走大道,把別人的小路都霸佔了,這很麻煩。

因此,如果諸葛亮不能長生不老,起碼不能像姜子牙那樣能夠活到一百四十歲,恐怕多活幾十年,不會有多麼大的改變。

戲謔一下,與其說諸葛亮是累死的,還不如說是愁死的。


豹眼看歷史


諸葛亮如果不死,那麼肯定會繼續北伐。諸葛亮北伐會比姜維北伐更有力度,所以諸葛亮北伐在消耗自己國力的同時,也在消耗魏國的國力。

由於魏國的綜合國力遠遠大於蜀國,所以在這場消耗戰中最先退出的肯定是蜀國。諸葛亮會逐步減少北伐的力度和次數,只在合適的時機出現時再出兵。整個蜀國也就慢慢地轉入了休養生息!

真實歷史上,在諸葛亮死後,蜀國朝野充斥著魏國必將取代漢朝的言論。但是由於諸葛亮沒有死,那麼這一切也就暫時不會出現了。同時也不會出現鄧艾偷渡陰平,劉禪在譙周等人的勸說之下投降。

蜀國龜縮在那一畝三分地裡,魏吳兩國誰也暫時滅不了它。沒有了蜀國主動地出擊,那麼魏國就會把矛頭對準東吳。在魏吳兩國打來打去的過程中,諸葛亮也就慢慢地熬死了孫權、司馬懿。

蜀國的漢中原先被張魯統治了多年,所以蜀地、漢中的道教思想已經深深地印入了人們的腦中。隨著諸葛亮的歲數越來越大,諸葛亮在人們的心目中自然而然地就被神話。

蜀國西南的那些地區,過於蠻荒不夠開化,他們的族群部落都是以那些原始宗教來進行統治。蜀國出現一個活了偌大歲數的諸葛亮,那些蠻族部落也就自動前來歸服蜀國了。

諸葛亮不僅僅是蜀國的丞相了,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是神仙了!蜀國境內的一切矛盾,諸葛亮政敵的所有手段,在不死的諸葛亮面前全部化為烏有。在劉禪死後的劉氏江山,自然而然地就轉到了諸葛亮手中。

曹丕為了取代漢獻帝,製造了大量的讖語言論;東吳孫權為了做皇帝,製造了大量的祥瑞。當諸葛亮把他們的後代都一個一個地熬死之後,人們忽然發現原來的天命居然是在諸葛亮那兒!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建興十二年春,蜀軍主力出斜谷,與司馬懿對峙於渭南,直至當年八月長達前後百餘日,可見此時軍糧已經不再嚴重困擾蜀軍了。蜀軍此次北伐還分兵進行屯田,以優惠政策招流民屯田,到八月時第一茬新糧業已收穫,雖然還不能自給自足,但無疑大大減輕了後勤負擔。

有理由相信,如果諸葛亮身體不出問題,蜀軍一定能堅持更長時間,甚至在關中修築城垣長期駐紮。到那個時候,雙方主客易位,魏軍進退兩難,主動出擊凶多吉少,繼續消耗下去只能眼睜睜看著蜀軍坐大。如果呼叫外部支援,殘破的關中無法供養大軍,後勤壓力就落到了曹魏一邊。接下來的劇本將變成,諸葛亮實踐“烏龜法”持重不戰,而魏明帝著急上火,畢竟戰爭是在曹家地盤進行,消耗錢糧是在虧他曹睿的棺材本。

甚至說蜀軍只需要分兵在此與司馬懿相持,主力可以再攻隴右,因為主動權在手,諸葛亮完全可以指東打西,充分疲憊魏軍。

無奈天不假年,正當諸葛亮準備重啟隴右攻略時,一病不起,從此失去了絕好機會。


真正鱷魚不哭


我的觀點是,即使諸葛亮不死,再堅持若干年,也同樣不能北伐成功,最多也就多撐幾年罷了。

國力對比:長江以北都是魏國的領土,吳國的領土包括揚州、荊州、交州這三個州,其中揚州、荊州與魏國共有,大體而言,吳國的勢力範圍就是現在的江南和華南。而蜀國只有益州之地,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吳國共52.3萬戶,230萬人;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魏國遠遠多於蜀國和吳國。

蜀國94萬人中,士兵佔10.2萬,官吏佔4萬;吳國230萬人中,士兵佔23萬,官吏佔3.2萬;魏國的士兵沒有明細的數目,金文京推測有40萬以上。

通過數據不難發現,不管是國土面積、人口、士兵,魏國的綜合國力都大大領先蜀吳。

而蜀國積累的財力在諸葛亮一次次的北伐中已經消耗的很嚴重了,蜀國已經沒有和魏國叫板的資本了,自然而然的,姜維後來的北伐也多以失敗告終,直到263年被魏國滅掉。

雖然諸葛亮的才能不容忽視,但是司馬懿也不遑多讓,即使諸葛亮不死,也很難打敗魏國。

所以,歷史的車輪還是會滾滾向前,大局不是個人的力量所能改變的。


ricoo1


歷史肯定會被改寫。

曹魏由於吳蜀和其他內憂外患頻繁侵襲,從曹丕曹睿開始魏國經濟就開始惡化,物價連年膨脹,甚至不得不廢除五銖錢實行以物易物,關中地區情況更嚴重。

幾次抵禦諸葛亮北伐都需要從中央調大軍,沿途各種供給更增加了中央和地方財政壓力,後幾次北伐曹魏朝堂都出現了是攻還是守的爭論。

也從側面印證了曹魏國內情況並不樂觀,而吳蜀兩國屬於船小好掉頭,治理得當,經濟狀況反倒過得去。事實上直到諸葛亮死後,蜀漢開始自守,反倒給曹魏恢復時機,大規模推行屯田,經濟狀況開始好轉並且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曹魏確實是大國強國,但是家大業大需要顧及的地方也多,就像一個四面透風的大房子。

如果吳蜀能夠真正通過不斷侵蝕啃掉一根柱子,把房子弄垮也是可能的。諸葛亮本來的既定戰略就是蠶食隴右,然後進取關中,就是要不停放血啃掉一根柱子,如果諸葛亮多活一二十年,拿下關中應該不是問題。

那樣的話就變成東西對峙,大漢旗號號召力會更強,北方豪族也會觀望,如果曹魏再順利鬧出個高平陵事變淮南三叛這樣的事,那就是天助。

國與國的競爭不能光看誰個頭大,資源動員整合能力,內外矛盾情況,領導人決策甚至一些偶然突發事件都是關鍵。


獵奇歷史觀


竊以為國力因戰爭而衰竭 其主又胸無大志 諸葛姜維又何其忠心耿耿 即便戮力同心 恐怕也無力迴天 即使有喘息機會。。。那只是喘息機會而已

你看姜維就是因為只顧打仗 國家財力人力大量消耗 即使勝利了又要花多大力氣回覆元氣(想想一戰二戰甚至我國內戰)?要恢復元氣 沒有個把治世文臣 最重要的是 沒有個英明領袖 怎麼可能實現?遲早被人鑽了空子 江山難保 又要一番血雨腥風(此言形容政治上的鬥爭真很恰當) 則太平之世遙遙無望矣!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 蜀降未嘗不是社稷之幸百姓之福 就當是和平解放吧!

關鍵是蜀國沒有成為一個強國的必要條件 光靠幾個人強撐著(諸葛亮的執政方式也頗有問題) 領袖沒個領袖的樣子 又缺少人才 這樣的國家要是贏了 那歷史真沒道理可講

當然 從古代角度來說 國即是家 君主有何意願百姓沒得選擇 蜀國百姓不降也得降 不降則淪為叛臣賊子打游擊(明末的這類人似乎打了三百年的遊擊 若不是世界潮流的衝擊 真不知要打到何年何月) ;

若要從現代角度來講 則統治階級就要迎合人民鳥~不迎合的事也有 不過似乎不會順利 國際公理在上 那麼多國家瞅著你呢 尤其是山姆大叔。。。


匹諾曹jun




諸葛亮是三國謀臣中最獨斷專行的智者 ,劉備給了諸葛亮充分的權利空間,這也是其他人望塵莫及的。諸葛亮的戰略戰術在劉備的支持下,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執行,是諸葛亮作為謀士的幸運。



諸葛亮一生服務於劉氏集團,使劉備從弱小變成強大,成就了一片立錐之地,三國鼎立的形成諸葛亮功不可沒。三國實力蜀國最弱,諸葛亮對蜀國也確實到了鞠躬盡瘁的地步。



劉備死後,諸葛亮任重道遠,而對於年輕的劉禪來說,諸葛亮即是長者又是權利擁有者,劉禪也只能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不敢越雷池一步。諸葛亮不死,蜀國是否會亡國呢?三國能不能成為二國平分秋色呢?



劉關張共同創立的蜀國,大權旁落於諸葛亮之後,諸葛亮在蜀國確實進行了排除異己的權利平衡策略,鞏固了他在蜀國的地位 。諸葛亮不死,北伐失利之後,必將遷都西南,以雲南為中心,進入緬甸等地區,重新建立國家。



魏國雖有滅吳實力,諸葛亮屯兵西南,得天時地利,魏兵長途跋涉,面對道道險關要塞,易守難攻,魏國必然伐之無功,這時諸葛亮真正成了魏國的雞肋,不得不放棄滅蜀計劃。



諸葛亮在權利的巔峰,通過休養生息,60歲必取而代之,司馬懿一心篡魏,對西南貧脊之地,司馬懿得之無利,失之不悔,自然會放諸葛亮一馬,把心思放在對自己地盤的治理上。



諸葛亮不死,西南必將多出一國,以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統一西南諸國是等閒之事。司馬懿建晉,諸葛亮必建普,歷經千秋萬代之後,同為華夏子孫,1937年,普國必將出兵抗日,與中國遠征軍一起戰無不勝,和日軍血戰南京,阻擋歷史悲劇南京大屠殺的發生。


白這個顏色


歷史有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歷史無情,它一直向前,不回頭,不留戀,不給人改過的一絲機會。

如果諸葛亮不死,後面會怎麼樣?

歷史不會停止它前進的步伐。諸葛亮會不遺餘力的七出祁山,八出祁山,九出祁山……殫精竭慮的北伐中原,討伐曹魏,恢復漢室江山。

垂垂老矣的臥龍先生努力的扶持著偏居一隅的蜀漢,連年征戰,人才凋零,經濟萎靡,軍隊戰鬥力下滑。同時,與昔日的盟友孫吳雖然又恢復了往來,但破鏡難圓,如何休復裂痕都會存在,必然要分出精力防備這個盟友倒戈。而他誓要討伐推翻的曹魏呢?霸據富饒的中原,以戰養戰,人才濟濟,經濟發達,軍隊戰鬥力始終保持旺盛,結果可想而知。那就是因為一個人的不甘心,不放棄,曹魏滅亡蜀漢的時間會延長,曹魏受降孫吳的時間會延後,三分天下的戰亂會延續,但王朝大一統會延遲不會改變,歷史潮流奔騰向前的大勢會延緩不會停止。

即使孔明先生有通天之能,以一個人的智慧對曹魏人數龐大的智囊團,終究是力有不逮,會被靠的油盡燈枯,無策可出。更何況,諸葛亮有才能不假,卻不足以通天。臥龍最大的問題就是關鍵時刻掉鏈子。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洋洋灑灑,分析時勢有理有據有節,描繪藍圖宏偉而令聽者頓感雄心萬丈,鬥志昂揚,好大一張餅。但到了最關鍵的實施方案時,毛澤東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的軍事指揮藝術無以倫比,惟有他有資格有自信而敢於直指千古《隆中對》的謬誤之處。集中優勢兵力,以弱勝強是毛澤東的拿手好戲。蜀弱而魏強,跋涉千里後PK時,還分散兵力,諸葛亮未出茅廬就想好了一步臭棋而不自知。更悲劇的是對於他的這步臭棋,觀棋者竟然沒有人能及時提醒,致使諸葛亮一錯再錯。“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如果諸葛亮能聽到毛澤東的分析,以他的聰敏,應該是醍醐灌頂的吧!

痛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歷史橋斷耳熟能詳,婦孺皆知,馬謖成了紙上談兵的典型,諸葛亮成了執法如山的榜樣。翻查史籍,卻沒有一個人為馬謖說句公道話,街亭之敗,馬謖固然難辭其咎,但諸葛亮也決不是像他自己說的只是用人不當。都知道諸葛亮是個舉輕若重的人,他對誰都不完全放心,在他心裡,軍中無小事,大事只有他能辦得不出差錯,正是這樣的態度才累癱了他。但首次北伐,街亭的重要性,他比誰都清楚時,卻掉了鏈子,就一個字,懶。運籌帷幄之中,不是真的呆在營帳裡不出來,但臥龍先生真就這麼做了。既然街亭如此重要,他就應該親臨前線指揮調度,即使不親臨前線,也應該派出馬謖後,自己另領一軍,從旁策應和監督,以備萬一,給街亭之戰加上一道保險。可他偏偏在最應該勤奮的時候懶惰了,告訴了馬謖街亭的重要性,教給了馬謖守衛街亭的方法後就去休息了。在魏將張合將馬謖圍困山上時,沒能夠親自指揮人馬攻擊張合,與張合決戰,策應馬謖,致使街亭失守,首次北伐未能取得開門紅。正是毛澤東說的,“首戰,亮宜自臨陣。”

如果說街亭失守的直接原因是諸葛亮用人不當,那他最關鍵的用人不當,不是錯用馬謖,而是錯用關羽關大刀,而且他還兩次錯用這位武神。第一次是用關羽守華容道,直接後果是看多了《春秋》的關羽為了還自己欠下的人情不顧大局的放走了曹操。想來曹操從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下逃過一劫時最感激的不是自己昔日對關羽的恩情,而是諸葛亮這神一樣的對手,突然倒戈變成豬一樣的隊友的用人吧。諸葛亮的這次用人不當,官方給出的解釋是諸葛軍師用意深遠,是根據當時天下形勢而故意安排關羽放走曹操的。如此,可以讓關羽有機會還人情,還讓關羽欠下自己一個人情;同時,只是讓曹操大敗於赤壁,損兵折將,削弱曹操的實力,卻留下他的性命,為自己《隆中對》裡規劃的三分天下的實現佈置一枚最重要的棋子。實在是無稽之談。事實是,智慧如諸葛臥龍,終其一生也再無機會手刃曹操,而是聽天由命的等到了曹操比他先一步壽終正寢。第二次是用關羽守荊州,直接的後果是一代武神遺憾隕落,從此蜀漢也失去了討伐曹操進而一統天下的戰略基地荊州,也有了後來的劉備攻打孫吳失敗和蜀漢與他的盟友孫吳的外交關係的惡化。

以弱擊強,不能集中優勢兵力靈活作戰;第一次北伐關鍵戰場不親臨一線指揮調度;重要時間節點不能正確用人,蜀相一次一次的揮霍著機會和機遇,但歷史又會給一個本就實力墊底的蜀漢幾次機會和機遇呢?直至五次北伐,看著聲勢浩大,鞠躬盡瘁,卻是實實在在的耗盡了蜀漢崛起最後的氣運,即使諸葛亮不死,面對一個已經是千瘡百孔的蜀漢,他也是無能為力了,只能順應歷史潮流,面對現實。


老成聊歷史



一部《三國演義》我們瞭解了三國時代的歷史風雲人物,例如仁義的劉備劉皇叔、奸雄曹操、以及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還有很有謀士例如才智近乎妖的諸葛亮以及扶不上牆的阿斗,這些人物個個性格鮮活不說,他們的故事也是令人耳熟能詳津津樂道的,但是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要是諸葛亮不死的話,蜀國會怎麼樣呢?


其實《三國演義》裡面是這樣寫的,都說這個阿斗才智平庸不說就連劉備都對著諸葛亮說,覺得孩子成器就輔佐,不成器就取而代之這樣的話,可見阿斗的確是個平庸之輩,並且這個阿斗還在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時候扯過諸葛亮的後腿導致諸葛亮北明明要取得一點勝利可是礙著劉禪的命令就不得不班師回朝並且導致北伐再一次功虧一簣,每每看到這裡都暗恨這個阿斗的無知無能,並且蜀國最後還是在阿斗手裡滅亡的,並且阿斗那一句“樂不思蜀”更是成為了千古笑柄,這樣一個庸才十個諸葛亮也無濟於事啊,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看三國可以選擇看《三國志》這才是對三國客觀的描寫,《三國演義》只是小說罷了,並且羅貫中明顯偏向劉備貶低曹操的意向,並且蜀國的滅亡其實早在劉備時期就已經了埋下了隱患了,只不過蜀國在劉禪手裡滅亡的並且也為了小說前後連貫才把劉禪寫成昏君,這個劉禪絕不是平庸之輩,只是劉禪這輩子很可憐。

襁褓之中的時候就跟著劉備顛沛流離不說,還早早地失去了母親,來了個養母還差點被養母帶到東吳當人質,所以說劉禪的童年是不幸的,後來劉備稱帝以後也開始著重培養劉禪,但這時候劉禪也只是紙上談兵罷了,沒有什麼實踐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因為荊州丟了關羽張飛都死了,劉備還失去了理智不說帶兵攻打東吳還被陸遜一把火燒了連營六百里,其實蜀國的實力已經被嚴重削弱了,留給劉禪也是一個貧窮並且兵少將寡的蜀國罷了,這時候劉禪應該可以政事了,可偏偏諸葛亮接管了蜀國的一切,事無鉅細幫助劉禪打理政事不說,還前後六出祁山不僅沒有取得什麼勝利不說,更是嚴重的耗費了蜀國的人力物力財力,這時候蜀國其實百姓人口不僅是三國裡面最少的也是最貧苦的,所以這時候劉禪要面臨著國力空虛百姓貧苦並且還有很多造反的地方需要劉禪收復,這還不算,劉備時期埋下的隱患就在劉禪掌權的時候出現了,什麼事呢?


那就是劉備當年取了益州對益州人來說屬於被外人入侵了,但是當時劉備身邊能人還是很多的,所以靠著這些人就可以打理了益州事宜,但是到了劉禪這裡身邊可用的人有是有但是太少了,所以益州世族就有了置喙朝政的權力並且還排擠劉備留下來的這邊的人,所以劉禪還面臨著平衡這兩個派系,所以說劉禪其實很難,蜀國其實國力很弱,但為什麼說劉禪不是昏庸智商低下的人呢?


要知道後來司馬家族竊取了曹魏政權,一些魏國降將就來投靠劉禪,劉禪不僅收留了他們並且還看著夏侯淵的兒子並且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是你夏侯家的外甥,一下子拉近了雙方的距離,劉禪的情商其實很高,並且劉禪治理蜀國四十餘年劉禪說劉禪扶不上牆純屬冤枉,並且最後劉禪是投降了但是卻保住了蜀國百姓不說,一句“樂不思蜀”還成功的讓自己活到了六十四歲的高齡,可見劉禪的雙商都不低才是。


再說說《三國演義》裡面這個才智近乎妖的諸葛亮,一篇《隆中對》讓諸葛亮成功的成為了劉備身邊第一謀士,接著諸葛亮在博望坡之戰展現出來的智慧也讓關羽張飛心服口服,後來諸葛亮去東吳舌戰群儒並且在赤壁之戰提出火攻計策以及借東風等手段都讓諸葛亮名聲大振,最後還讓關羽阻截曹操並且賣人情給曹操等事還都在諸葛亮的意料之中,就感覺這世上的事就沒有諸葛亮做不到的,可是後來六出祁山卻因為種種原因失敗了,最後還病逝在五丈原,那麼諸葛亮沒有病逝蜀國會怎麼樣?


其實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毫無建樹,要是諸葛亮再活二十年真不敢想象蜀國國力到最後會弱成什麼樣?並且諸葛亮失敗絕不是偶然諸葛亮的才智被神化了,首先《隆中對》倒是諸葛亮寫的沒錯,但是後來博望坡之戰以及赤壁之戰都沒有諸葛亮什麼事,如果硬說有諸葛亮的事那隻能說諸葛亮這時候後勤做的還是很不錯的,其餘的就沒什麼了,並且諸葛亮跟周瑜其實都沒有見過面不說,何來諸葛亮三氣周瑜最後還把周瑜氣死的事呢?這不過就是為了神話諸葛亮罷了。


但是諸葛亮確實是兢兢業業輔佐劉禪的,無論諸葛亮功成與否諸葛亮的這份忠心也是值得敬佩的,但是即使諸葛亮沒死蜀國滅亡也在早晚之間,只不過是熬日子罷了。


婉兮歷史


分享一點個人感受。

一、歷史是所有人共同書寫的,少數優秀的精英固然可以寫更多筆墨,但依然是在歷史大河的基本流向下作為,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諸葛亮復生也不能改變蜀漢國力弱小、人才逐步凋零的事實,即使打了幾場勝仗,也無法改變絕對力量差距。

二、歷史從來都是充滿缺陷和遺憾,世界沒有兩全法,什麼都可以滿足,有得到就會失去,無論帝王或乞丐,都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我們只能不斷去適應和努力。

三、只有此刻我們可以把握,過去不可改變,只能反思借鑑,誰也不知道會如何,但不妨礙我們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