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真是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吗?

爱车E族3


《隆中对》改变了刘备的战略思维,改变了刘备对当时天下形势的看法,也为日后的三足鼎立奠定了基调。

《隆中对》的战略是取荆州和益州两地来维持于曹魏和孙吴两国制衡的状态,荆州作为前方战场可对吴国和魏国构成战术上威胁,富饶的成都平原作为后方基地提供补给。这样的战略对于背景下的刘备是最合适,也是别无选择的。

刘备在前期依靠着《隆中对》的战略确实取得不错的成绩,倘若一直能保持这样的两州之地确实对刘备是有利的,但是《隆中对》只说出取得荆州和益州后对于刘备有利的方面,过于理想化,没有说出其中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如果这两地无法取下或者丢失由如何呢?关羽就直接给出的了答案。

在关羽丢了荆州以后,刘备出兵最大的原因是为关羽报仇,但是难得没想过要马上取回荆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吗?也正是因为《隆中对》的战略思想已经在刘备脑海中根深蒂固,所以急于为弟弟报仇和取回荆州的想法让刘备中了吕蒙和陆逊的计策导致兵败,这场打败也让蜀汉的元气受到一定的损伤。

在丢了荆州以后,没有了前线战场的蜀汉就暴露出了问题。想要攻取中原出兵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敌人是如此,对自己难道也不是吗?诸葛亮在六出祁山时就遇到因为交通而失去战机的问题。

虽说益州富饶,但是在三国时期的经济重心还是在北方,一直都握在曹魏手里,在曹操统一北方后,中原的经济元气得到恢复。如果只依靠益州的资源产出真的能和中原大地比起消耗吗?

《隆中对》或许只能算一个简略思想,毕竟诸葛亮只说了几百个字,而不是一个完备的战略,后来的天下形势发展已经超出了《隆中对》中的内容,想要顺应天下形势的发展,就应该在《隆中对》上做出更多的分析,刘备成于《隆中对》,也败在了过于理想化的,或者还未完备的《隆中对》上。


不羁de汪


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制定了取天下的三步曲,即:先取荆州为根本,再取益州为羽翼,笫三步,从益荆两路出击图中原,是刘备霸业的唯一选择,也是最佳选择,对于刘备来说是如魚得水,从死胡洞看到霸业道的光辉。由此在诸葛亮的安排下,战赤壁,巧取荆州,由此取得了创业根本。之后,由于刘备有取天下光复汉室的意图,也是《隆中对》的预定之策,所以取荆州之后,诸葛亮接着就制定了东连孙吴,北拒曹魏的方略,而且为取西川,守荆州广逻人才。如庞统、张松、马氏兄弟等等。待庞统定职之后,刘备开始取西川。关羽、诸葛亮留守荆州。无奈天不遂人意,庞统征战被陷,身死落凤坡,英年早失不说,刘备失去了一边脑智,且西征未果。后诸葛亮不得不移帅西从,才定益州。这时东吳索讨荊州又攥紧,而关羽又刚愎自用,加上大意,少彻察,结果让东吴乘隙夺了荆州,关羽战死,隆中对战略宣告流产。至此,刘备不是考虑的更改战略,而是为关羽报仇,当然也不乏讲狠,重夺荆州,再复隆中对战略之意。而诸葛亮需留守成都,伐吴而不能任用。刘备因气愤又不听诸葛亮和其它臣下之言,非要伐吴,结果落得兵败,至白帝拒守,忧愤而死。从这个角度看,说刘备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就不无道理了。题指问题便无异议。


老黄8012


关夫子意气用事,发动襄樊战役,导之兵败身死,荆州丢失。使隆中决策彻头彻尾地破灭了。。。历尽近两年的汉中之战艰苦卓绝,到了男战女送的地步,取得胜利后军民需要长时间休整。刘备称汉中王,蜀中形势大好,刘备集团事业达到巅峰,一片欢欣鼓舞。刘备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上将,集团大小官员加官进爵。身为五虎之首的关羽不能坐视不理,得露两手给天下人瞧瞧。襄樊之战首战告捷,捷报频传。汉中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狂傲自大,汉中之战连戎马一生的曹操都被我打败,云长雄霸天下,壮哉,壮哉。诸葛亮提醒,云长以一将之力拒两国之兵,怕是难以对付,请汉中王制止云长行动,北伐还不到时候。刘备说再等等,云长自有分寸。不想关羽胜得快也败得快,219年7月发起战役,11月就败了。至使发生连锁反应,张飞被部下所杀,刘备执意为关张报仇,兵伐东吴,夷陵大败,全军覆灭。蜀汉损失了一半有生力量,还谈什么隆中决策,复兴汉室呢?。。。若刘备能够看清荆州形势,及时阻止关羽围困樊城,固守好荆州。待休整一年半载,重新部署三路大军北伐,以刘备率赵云、马超、魏延、王平、冯习、张南、孙乾,法正、简雍、邓芝等从汉中出陈仓直取关中。刘封、李严、黄权、孟达率兵二万取上庸三郡兵进洛阳。诸葛亮率张飞、黄忠、马岱、张翼等领兵二万出荆州与关羽一同北伐。或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刘坤忠120


刘备有诸葛亮帮助,并且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就已经为他想好了隆中对。在刚开始的时候,按照隆中对的计划,确实进行得很顺利。刘备还差一点取得天下,但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刘备,因为要是按照隆中对的计划去施行的话。需要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个就是刘备和孙权要始终保持着很好的联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打曹操的时候可以开辟多个战场。并且还要同时去攻打,这样才能够让曹操应接不暇。

其实这和以前南方政权所采取的战略都差不多,以前的大多数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在多个战场同时作战。当时诸葛亮所想出的这个隆中对,在三国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一次。就是在刘备攻打汉中的时候,关羽同时又进行了北伐。而且孙权又率军去攻打淮南,因此当时成功的牵制了曹操。还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关中要处在一个没有人占领的状态。而且汉中必须还在张鲁的手里,也就是说处在分离的状态。

如果按照诸葛亮刚开始想的话,能够迅速的攻下荆州和益州。然后刘备再率领大军出征,到时候肯定可以夺取关中。但是这个条件后来却破坏了,因为等到刘备占领益州的时候。汉中和关中都已经在曹操手里,而刘备这个时候才开始出川北伐,已经是晚了。其实这个战略不止诸葛亮一个人想出来,还有就是周瑜当时对孙权也提到过。因为在赤壁之战之后,周瑜就向孙权建议,可以迅速派军去攻取荆州。然后自己去攻打益州,如果顺利的话,到时候再和马超汇集到一起。

这样就会对曹操形成一个包围圈,然后周瑜再回到荆州把守。然后以荆州为主要的战场,以此来牵制曹操。这样就可以让曹操有很大的压力,其实原因也是非常简单的。因为荆州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不仅是重要的粮仓,而且人口也是比较多的。可以随时的补充一些损失的兵员,而且又濒临长江。所以可以及时的支援战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离中原比较近。如果能够完全的将荆州握在手里的话,那么曹操很难建立起坚固的防线。

如果在汉中之战结束之后,如果刘备能够把益州和汉中的军事部署都安排好的话。然后再率领主力部队回到荆州,把益州当作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再保证三峡运输通道的绝对安全,那么也就意味着他有很大的可能成功。在孙刘联盟不破裂的情况下,占据荆州可以对曹操造成很大的压力。如果到时候曹操内部再出现一些危机的话,然后趁这个机会再出兵北伐。那么到时候就很有可能击败曹操,其实在结束汉中之战后。

刘备一直在做这个准备,从当时他的做法就可以看出来。然而他当时却选错了人,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会让张飞去镇守。但没想到他当时却让才投靠自己没有多长时间的魏延去镇守,也就是说在汉中地区就没有什么战争了。因为魏延不比张飞,他不可能主动去进攻的。与此同时,关羽北伐比较顺利的时候,当时负责保卫三峡通道安全的孟达,这个时候也开始去出兵北上。

后来又攻占了东三郡,并且又让刘封去把守。所以也就意味着,东三郡也成了守势。当时主动发起进攻的只有关羽,而且打的还是襄樊,因此就让这里成了主要的战场。但后来关羽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没有见好就收。所以就给了吴国机会,在荆州没有人镇守的时候去偷袭。最后就导致了一系列的失败,因此不是隆中对出了问题,而是当时的形势变得太快了。





生命的不可思议


不是,诸葛亮运筹帷幄策划的非常到位但是刘备在执行的过程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战略失误——首先诸葛亮让关羽镇守荆州时要联合东吴对抗曹操,关羽刚上任的时候执行的挺好的可是后来都忘了,最后的结局是大意失荆州;刘备在关羽死后感情用事不听诸葛亮苦苦哀求劝谏,非得发举蜀国之兵为关羽张飞报仇——最后让陆逊一把火🔥烧的几乎全军覆灭,从此蜀国走向衰弱。





隐者老康


导语:

隆中对,诸葛亮在出茅庐之前,为刘备所规划的人生奋斗路线。大致上的内容就是先占领荆州,后占领益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待天下有变的时候,命一上将从荆州北伐,自己从益州北伐,天下可得。

刘备46岁到达荆州,48岁遇到诸葛亮。从此开启了自己开挂的人生,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是诸葛亮彻底改变了刘备的命运。

<strong>

01隆中对成为刘备奉行一生的重要战略路线。

刘备集团南下来到荆州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打定了主意要夺取荆州。可是荆州当时是刘表的地盘,刘表这个人非常精明,他一眼就能看得出刘备的心思。

但是刘表没有驱逐刘备,而是既防备,又任用。将刘备安插在新野县城,其实就是希望刘备能够帮助自己抵挡曹操。刘备虽然兵马不多,可是久经战阵,是一位非常骁勇的大将。腹中韬略更是深不可测。

  1. 有这样一位英雄帮助自己,那荆州可保无虞。然而面对刘备的雄心壮志,刘表还是有所防备的,所以给刘备的兵马不过三千,地盘不过县城。

  2. 刘备在荆州呆了两年时间,大量结交荆州本地豪族和人才,所以曹操破荆州以后,大部分人才都到了刘备帐下,这是刘备夺取荆州的基础。

  3. 与其说荆州是孙权和刘备的战利品,倒不如说荆州是这些豪族和人才们的家,他们心向着谁,那谁就能成为荆州之主,显然他们更加喜欢刘备。

所以隆中对的第一步,刘备走的非常稳妥。第二步便是西进入川,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卖国对象张松。他出川为刘备献上了西川地图,又在刘璋面前主动要求让刘备入川保护益州。这才促成了刘备夺取益州的局面。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

夺取益州还要守住益州才行,所以刘备带兵前往汉中,与曹操争雄汉中,最终战胜曹操,完成了占领汉中的使命。由此可见隆中对的前两步,刘备是精准地完成了。所以说隆中对成就了刘备,这一点也不错。

02隆中对也害了刘备?其实是时差问题导致的。

我认为诸葛亮在为刘备讲述隆中对的时候,门外的关羽一定是偷听到了。他可能只听到了后半部分,那就是待天下有变的时候,命一上将从荆州北伐,自己再从益州北伐,那样就可以夺取天下了。

关羽乍一看,刘备居然眨眼之间就夺取了汉中,大哥,这一波操作都不用打个招呼吗?他认为刘备已经在施行隆中对的后半部分了,所以他也必须要紧随其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

毕竟诸葛亮说了,命一上将从荆州北伐,咱老关不就是那个上将吗?于是乎浩浩荡荡的北方活动就此展开了。

结果都知道了,关羽是一败涂地,不仅没打下樊城,反而被东吴给偷袭了。荆州给弄丢了不说,关羽的脑袋也被东吴给砍下来了。

这个时候刘备的江山等于是少了一半,隆中对的计划出现了严重的失误。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是隆中对害了刘备吗?当然不能。

有句话说得好,电脑永远不会骗人,只有人才会骗人。不管你如何操作,战略思想放在那里,那永远是没有什么变化的。

活人做错了事情,难道要去怪一个没有变化的战略?这未免有些太可笑了。诸葛亮27岁的时候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人家那个时候还没有出茅庐,这已经是万分难得的事情了。迷茫中的刘备,找到了未来的方向,这本身就是隆中对的功劳。

03刘备的成败,和关羽张飞有必然联系。

韩信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刘备是成也关羽张飞,败也关羽张飞。关羽和张飞是刘备创业初期,最重要的帮手。可以说没有他们俩,刘备压根就走不到最后。

  1. 关羽北伐是没有经过刘备允许的,至少在史书上没有发现这方面请示的资料。所以说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场关羽擅自行动的军事活动。君主没有发话,手底下的诸侯王却带兵出征,这件事合理吗?当然不合理。

  2. 当时的刘备刚刚打完了汉中之战,正是最疲惫的时候,压根就没有实力去支援关羽。没有看清整个局面的关羽,悍然出兵北伐,这无疑是一种自杀式的行为。

  3. 即使关羽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也伴随着非常高的风险,因为短期内不会有援兵。而且这次军事行动,没有经过刘备的允许,刘备心里到底是咋想的,我们也不清楚。

结果荆州被搞丢了,刘备失去了一块重要的地盘。荆州不仅是北伐的交通要塞,更是重要的兵源、粮食产地。没了荆州就失去了这一切,后来诸葛亮北伐时一直因为缺少粮食回来,就是吃了这个亏。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三国志》

后来张飞因为鞭打士卒,结果被手下人范疆张达把脑袋割了送到孙权那边去了。这件事再次激怒了刘备,刘备这两位一起起家的好兄弟,就这么相继去世,都跟东吴有这扯不清的关系。

于是刘备不顾众人反对,发动了讨伐东吴的战争。结果刘备大败而归,蜀汉军士死伤殆尽,刘备在不久之后又病死了。所以说关羽张飞才是刘备失败的重要原因。



总结:隆中对本身没错,错的是执行人。

隆中对几乎完美地诠释了当时天下的局势。北方是曹操的地盘,短期内无法与之争锋,东边是孙权的地盘,早就根深蒂固,只能作为援手,前期不能作为敌对方。

所以刘备只有在荆州和益州这两块地盘上想办法。结果确实也想到了好办法,刘备按照隆中对的布置,逐渐夺取了三分之一的天下,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奇迹。

后来关羽和刘备都相继犯了严重的错误,没有按照隆中对的布置去做。关羽想要建功立业,单独进行北伐。刘备想要为兄弟们报仇,将东吴视为第一大敌。

这两件事都违背了隆中对最初的构想,所以刘备的失败,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而是必然。


江湖小晓生


刘备是成于《隆中对》,这个确定无疑。说刘备败也《隆中对》,毫无根据,是不能成立的。

刘备在未得诸葛亮之前,东奔西走,蹉跎半生,连立脚之地都没争到,面临被曹操吞没的危险。

正是诸葛亮的《隆中对》,拔开迷雾,为刘备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刘备沿着这条光明大道,经过奋斗,创建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三国历史。

如果没有诸葛亮,没有《隆中对》,很可能就没有三国这一段历史。也没有蜀汉政权,当然也没有刘备这个蜀汉皇帝。刘备很可能象袁绍和吕布一样,只作为一个割据一时的诸侯留在史册上。

那么,刘备失败在哪儿呢?

归根结底,刘备失败在违反了《隆中对》的基本战略决策。

《隆中对》的基本战略决策有三条:一联吴抗曹;二,夺取荆州、益州,建立政权;三,富国强兵,待时机有变,二路出兵,进取中原。

毫无疑问,如果蜀汉君臣上下一心,坚持《隆中对》的战略决策,那么,蜀汉会日渐强大,最终极有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

在这三条战略决策中,第一条联吴抗曹是基础。只有联吴抗曹,才可能占领荆、益,建立政权;只有建立政政,才可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有可能在时机成熟时北伐中原,匡复汉室。

刘备和他的兄弟关羽,在刚刚建国还完全没有巩固的情况下,就在最基本的第一条,联吴抗曹上,犯了重大的无法挽回的错误,从而动摇了基础,瘫塌了蜀汉的一半建筑,使蜀汉从一个充满了希望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夕阳西下,苟延残喘的国家。

在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残败,五虎将凋零之后,任何人都能看得清楚,蜀汉已经完全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之后的诸葛亮和姜维的种种努力,也只能是尽人力维持而已。

蜀汉后期,诸葛亮难在没有名将辅佐。如果五虎将复生,诸葛亮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隆中对》是千古奇策。诸葛亮是千古奇人。但诸葛亮毕竞不是神仙,他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他已经做得十分好了。后人不宜妄加菲薄。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草庐论天下,获得宏图计划隆中对是个长远规划,刘备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他只是个四处飘零,去无定所,空有雄图大志的帝室之胄,投靠曹操,奔赴袁绍,依附刘表,迷茫又缺乏愿景,有了隆中对,刘备豁然开朗,如拨云见日,仿佛看到一条通天大路直通目标,刘备按着既定目标一步一步走,先是连和孙权火烧赤壁,击败最强敌曹操,接着巧夺荆州打下基础,后兵进西川,占领益州,三足鼎立之势成壹,然后拿下汉中虎视中原,这个时候隆中对是非常成功的,在往下就有迷茫之处,诸葛亮隆中对发展到这的时候,他当时说的是,待天下有变,叫刘备带领益州之众从汉中出兵平定中原,命一将带领荆州之兵从宛城,洛阳出击,这样一战可定中原,而中原的老百姓也一定会拿着酒,拿着肉,拿着菜欢迎刘皇叔归来,但这里有两个问题诸葛亮并没有说清楚,那就是天下有变,指的是什么变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孙权这个亦可是帮手,亦可是敌人的盟友如何处理,所以隆中对后面不够清晰,但这并不是刘备失败的原因,关羽的狂妄自大,刚愎自用,为荆州的得而复失埋下伏笔,他要不是2小看孙权,傲视江东,可能会是另一个结果,当初孙权要与关羽联姻,关羽不仅不愿,还把孙权派去的使者羞辱了一番,本来政治联姻对双方都有利,关羽的一意孤行为荆州的得失留下祸患,果然,关羽在前面与曹军交战,孙权派陆逊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最后关羽星野星夜走麦城被俘,后被孙权杀死,而关羽之死引的刘备肝肠寸断,起倾巢之师为关羽报仇,最后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归,刘备羞愤交加病死白帝城,也导致隆中对中途夭折,只能说世事弄人,成事在天,刘备以悲痛的结局遗憾的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但不能说是隆中对的错,大家觉得呢?





我是星星之火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刘备的诚意所感动,他毫不保留地提出了自己对当时政局的见解,提出了统一天下的“三步走”战略规划,即“荆州为家——西川建业——再图天下”。



一、《隆中对》是最佳方案吗?

《隆中对》共讲述了四个要点:1、刘备自述的窘境以及自己所希冀的前途;2.诸葛亮对曹操孙权的分析,得出“不可与之争锋(这是暂时的而非永久的,观后之两路出兵的战略知始终以曹操为假想敌)”及“可以为援”的结论;3.跨有荆益,以固根本;4.天下有变时,两路出兵以图中原,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诸葛亮未出茅庐,三分天下。他提出的取荆取益的构想,并非是诸葛亮的专利,鲁肃于初见孙权的时候也提出过相近的建议的看法。这确为事实。还不知鲁肃,当时具有同样构想的还可以举出几个人。荀彧为曹操提出的北定中原的计划,周瑜为孙权提出的一统策等等,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但它的内容并不是最高深的。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看出刘备不是曹操、孙权的对手,而占有荆襄和益州是刘备的不二选择。总不至于让刘备北上找公孙康、西征打张鲁吧。

可以说,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方案,乃是刘备所能有的选择中最佳的选择。严格地说,就当时的刘备来说,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供选择的方案了。

如以往那样,凭自己的兵力另觅立足之地是一个方案。但兵力不足,又没有可供争夺之地(刘备是不可能产生琮刘表手中夺取荆州的思想)。依刘表而终老此生,也是一个方案。

不仅刘备不甘心走这条路;曹操也不会允许刘表长期安据荆州。观刘备“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之语,其无计可施之情,溢于言表,

这种情势之下,诸葛亮所画之策死中求活,石破天惊,出人意料,既给刘备指明了方向,又鼓舞了刘备的斗志。刘备鱼水之喻,应该算是指这一点而言,刘备深知个中甘苦的。

二、《隆中对》的效果如何?



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刘备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刘备华容道击败曹操。刘备趁周瑜等人向北追赶曹操之际,反其道向南推进,一举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一时间实力大增。孙权见刘备实力已非昔日所比,只好作出让步,把荆州南郡让给刘备,并推荐刘备出任荆州牧。

荆州已是囊中之物,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的统一天下的第一步“荆州为家”已经完成,下一步,便是谋取益州,进军西川。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率军进入益州,留关羽董督荆州。直到建安十九年,占据益州全部,西川建业。《隆中对》已经完成了大半。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派孟达袭取了房陵、上庸、西城“东三郡”,打通了汉中沿汉水直通荆襄的线路,让汉中、荆州两条对曹魏进攻的路线彼此呼应成为可能,于是刘备派遣刘封与孟达同守“东三郡”。

至此,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基本实现,刘备的势力达到了全盛。可谓刘备成也《隆中对》,是一点也不假。

三、《隆中对》的两处硬伤在哪?

毛泽东评价《隆中对》时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小的蜀国兵力得不到集中,因此分散,战而无功。所以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我们同时也会发现,“跨有荆益”是整个“隆中对”这个蓝图的关键。特别是荆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区,在《隆中对》中将夺取荆州作为第一步,是刘备霸业可成的起步。

再说,孙刘两国政权为了共同抵抗曹操,在原则上始终保持比较亲密的联系。荆州的存在,又成为吴蜀两国发生摩擦的焦点。

特别是刘备占有益州后,荆州成了蜀国的东大门,北上可攻取中原,沿江东下可以袭击东吴,这一直是孙权的一块心病。所以说,荆州军北伐,益州军出汉中,东吴绝不是旁观者。

《隆中对》中“结好孙权”的策略与“跨有荆益”存在利益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又为刘备的势力发展埋下了隐患。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关羽尽全力发动襄樊大战,北伐曹操。孙权乘荆州空虚,派吕蒙偷袭荆州。刘备派不出一兵一卒,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荆州也落在孙权手中。《隆中对》的计划应该说,就此搁浅了。

四、《隆中对》对否?



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在关羽北攻襄樊时多次召唤孟达、刘封出兵相助,二人未听其号令。关羽覆亡之后,刘备对刘封、孟达愤恨不已。而刘封又与孟达不和,强行夺取了孟达的鼓吹仪仗,即剥夺孟达的军政权力,终将孟达逼反投奔曹魏。刘封最终被孟达、申仪等击败,败归成都,丢失了“东三郡”。刘备怒杀了刘封。

刘备不听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亲率大军攻吴,公元222年,悍然发动的了夷陵之战,结果一败涂地,全军覆没,退守白帝城,因愤恨交加,染上痢疾。四月,刘备病死,终年63岁。

总结一下:刘备真是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


闲将西话


个人认为,刘备集团之所以能够崛起并且一度兴盛,的确是受益于隆中对,这是诸葛亮为刘备详细分析天下大势后量身定做的战略规划。当然,刘备的失败,也和隆中对有一定的关系。

先看一下隆中对的基本内容。

一、天下格局。

曹操以弱胜强战胜袁绍,后又统一北方,拥有百万兵马,“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占据长江天险,“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

刘表是无能之辈,却坐拥荆州。荆州不但交通便利,更是战略要地,“此用武之国”。

“刘璋暗弱”,益州地势险要,沃土千里,“天府之土”。

张鲁不懂得体恤爱惜。汉中人口众多,地方富裕,“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二、战略规划。

占据荆州和益州,凭借地势险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如果天下形式发生改变,则派一位上将军率领荆州之军进军中原,刘备亲率益州之军出兵秦川,那么汉室可兴,霸业可成。

再看刘备的成。

赤壁之战后,曹操实力大减退回北方,刘备集团获得发展机会。按照隆中对的规划,荆州(一部分)、益州、汉中先后落入刘备集团囊中,实力突飞猛进,三国鼎立雏形逐渐形成。

这就完成了隆中对中战略规划的前半部分的二分之一,有了争霸天下的立足之地。可惜并没有得到完善,或者说叫做立足未稳。

首先没有对西南两方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这是留有后患;其次,和东吴的外交关系没有搞好,事实上,孙权对荆州也是志在必得;再则,短时间实力大增,内部没有完全消化,这叫做内政不稳。总得来说,刘备集团的基础并不牢固。

最后来看刘备的败。

失败从荆州开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结果是兵败身亡,荆州易手。关于刘备集团何时出兵北伐,隆中对中有个前提,就是“天下有变”。而当时的局势并没有什么对刘备集团有利的变化,关羽就悍然出兵。至于攻打襄阳和樊城,究竟是刘备下令还是关羽率性而为,史书上没有记载。但现在看来,确实有些盲目和冲动。加上关羽的刚愎自用,水淹七军后又志得意满,忽略了后方空虚。曹魏和东吴联手,有心算无心,失去荆州也是必然的结局。

最后的失败来自夷陵之战。刘备执意发动夷陵之战的原因主要就是夺回荆州,重新占据这个战略要地,为将来北伐做好准备,这也符合隆中对的规划。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两路出兵,缺一不可。可以参考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战争,最终都是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回到夷陵之战,刘备以举国之力征讨东吴,败在陆逊手里,损失惨重。兵败后重病,刘备很快死去。

这时的天下格局基本定型:曹丕称帝没几年,需要稳定北方,更乐于坐山观虎斗;夷陵之战后东吴也需要休养生息,提防曹魏;蜀汉更不用说,败后实力锐减,刘禅继位要稳定内部政局。此后,三国鼎立之势正式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