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李渊的庙号是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庙号是太祖?

女皇陛下


汉朝、唐朝、宋朝和明朝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朝代,可是,当我们分别说到它们的建立者,刘邦、李渊、赵匡胤和朱元璋时,会发现刘邦、李渊的庙号是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庙号是太祖,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庙号。顾名思义,庙号就是在宗庙里使用的名号,是后人供奉先帝时的尊称。早在商朝,重视祭祀的商人就给那些受人爱戴的先王设置了庙号,用来纪念先王的功绩。一般来说,“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strong>

那么,刘邦作为汉朝的创建者,为什么被叫做高祖而不是太祖呢?其实,刘邦的庙号正是太祖,在《资治通鉴》中,刘邦被叫做“太祖高皇帝”。其中,“高皇帝”是他的谥号,“太祖”则是庙号。人们一般称呼刘邦为“高祖”主要是来自于《史记》的《高祖本纪》,那么,为什么司马光叫刘邦太祖,而司马迁要叫刘邦高祖呢?

原因在于时代的不同。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而刘邦是武帝刘彻的曾祖父,按照当时的辈分,刘彻应该管刘邦叫做高祖,司马迁因为处在同一时代,也采用这个叫法,于是《史记》上就以“高祖”来称呼刘邦。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中记载:“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刘邦死后,大臣们商议说,首先刘邦是开国之君,应当庙号为汉太祖;与此同时,他功勋卓著,于是谥号为高皇帝,这段文字表明,刘邦的庙号确实是太祖。

刘邦开创汉朝,被尊为太祖,李渊同样是唐朝的开国之君,为什么他的庙号却是高祖呢?其实原因在于,唐朝的太祖叫做李虎。看到这里可能许多读者会一愣,谁是李虎?他是李渊的祖父,生前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拜太尉,被封陇西郡公,北周时,他又被追封唐国公。正是他为李家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于是在李渊登基后,追封他为太祖。此外,李渊还给了他父亲李昞世宗的庙号。

和李渊类似的还有他的姨父,也就是隋文帝杨坚。杨坚开创隋朝,但他的庙号却是高祖,这是因为,他把太祖的名号让给了自己的父亲杨忠。杨忠是北周的柱国大将军,被封随国公,死后又被追赠太保。

还有更远点儿的,更始三年(25),光武帝刘秀登基,建元建武。刘秀虽然是东汉的创始人,但他因为仍是汉朝皇帝,当不了太祖,只好被尊为世祖。至于赵匡胤、朱元璋,他们都是王朝的开创者,自然是顺理成章的被尊为太祖。

庙号和谥号相似,都体现了后人对君主的评价,寄托了后人的思念,人们在提到这些庙号的同时,也是在对君主的贡献进行颂扬。


邓海春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祖宗十八代”的相关知识。

根据古籍《尔雅·释亲》的叙述,家族成员的称呼,十八代都有着对应的名号。它是以自己开始,次序是往上九代与往下九代。

往上九代的次序分别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往下九代的次序分别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庙号”。

庙号,它起源于注重礼仪祭祀的商朝。每当一个君王死后,君王的继承人就会为他立一座庙,以供后人来祭祀,而且庙中会写有死去君王的称呼,这个称呼就是庙号。

商朝时建立的庙号有四种:一、创基立业的君王曰“太祖”。二、功高的君王曰“高祖”。三、世代祭祀的君王曰“世祖”。四、中兴的君王曰“中”。




从周朝到秦朝的近千年中,庙号曾被废止不用。

商朝被灭之后,新建立的周朝并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所谓的谥号,是指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所以,周朝的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把庙号与谥号制度都废止掉,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因此废除谥法与庙法。



到了汉朝以后,又恢复了庙号与谥号制度。

刘邦建立了汉朝之后,恢复商朝时的庙号制度,因为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所以他的庙号是太祖高皇帝,接着的是: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

在《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中,司马迁把刘邦的本纪称为“高祖本纪”,称呼刘邦为“高祖”。刘邦死后,群臣给讨论刘邦庙号和谥号时,提出:“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因为功劳特别高,上尊号(谥号)为高皇帝”。

这表明,西汉大臣们认为刘邦功高盖世,“太祖”不足以彰显他的尊贵地位,于是把“太祖”和“高皇帝”合起来,简称为“高祖”。

唐初经学家、史学家颜师古在《谥法》中引注说,本来没有“高祖”这个庙号,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

庙号制度发展到隋唐,“太祖”与“高祖”基本是平等的,可以并列用,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有的开国皇帝称为高祖,有的称为太祖。


那么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为什么不是太祖?因为他登基为帝后追尊祖父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追尊父亲李昞为元皇帝,庙号世祖,这样一来,李渊死后庙号就不能是太祖,于是庙号定为高祖。

每一个开国皇帝都有追封祖先为皇帝的传统,但宋代以后,比如赵匡胤和朱元璋出身平民,所以祖辈不追封为太祖,自己就被尊为“太祖”,所以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太祖,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太祖。


宋以后的开国皇帝都沿用宋朝,都是“太祖”。

其实这种庙号与谥号制度,在封建社会中,无非是一种皇室对自家姓氏宗族的威风炫耀。但也可以说,它是我们中国礼仪制度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无有好坏之分,仅是一种地位名节的称号。


我就是竹韵


首先对于庙号,鱼叔要和大家先画画重点。古代皇帝非常重视祭祀,所以死后的牌位都是会专门供奉到太庙,而一般对此也是会有相应的称号的。这个称号就是庙号。本来皇帝去世后,后代子孙都是会出于尊崇,予之谥号。可是谁知这“溜须拍马”之辈不仅是在满朝文武中盛行,就连皇帝都是被感染了,给自己的祖先添加了一大堆“美谥”。就说乾隆帝的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这一大串下去,膨胀了吧!所以后人慢慢的不会在日常使用谥号,而是用庙号来称呼皇帝了。

首先刘邦和李渊被称为高祖,虽然都是开国君王,但是他们却不能放在一起来论证!

大汉朝开国君主刘邦被称为“高祖”,看似符合礼仪,但这是合乎当时汉朝背景下的礼仪。而当时的汉朝的礼仪说来,其实还不太完善呢!本来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所以本应被称为“汉太祖高皇帝”。可正是因为礼仪不完善,规则还不全,所以就造成了之后庙号和谥号混淆了,被大家叫做了“高祖”皇帝。

可是在唐朝却是不一样,关于庙号和谥号的礼仪规则发展到了唐朝其实已经是非常完善了。而为何李渊会被称为“高祖”还是有缘由的,当时的李家在还未发家的时候,还只是北周和隋朝的一个大家族而已。李渊的祖父李虎当时被封为了“唐国公”,之后就传给了李渊的父亲李昞,而后就是李渊,一共传了三代。就连之后封禅登帝时,都是用的“唐”作为国号。所以这大唐的天下是这三代人的共同奋斗才有的结果。在李渊称帝后,在太庙上就供奉着相应的两块排位,分别是“太祖”李虎和“世祖”李昞。因此李渊也就只能是高祖皇帝了。

而为何赵匡胤、朱元璋为何会被称为太祖?

根据唐朝的例子,想必大家也能猜出一些重点吧!宋太祖赵匡胤,很明显,他是一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才将宋朝給建立起来的。这其中就没有他的父亲或者是祖父的功劳了,毕竟赵匡胤的父亲也只是后周时期的一位普通将领而已,也不是什么大背景,也没有提供过太大的帮助。所以最后连“宋”这个国号也是来源于赵匡胤自己担任的“归德军节度使”这个官职(其所管辖的区域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都城),所以赵匡胤自己的庙号是“太祖”,这是没有任何毛病,完全符合礼仪。

赵匡胤如此,朱元璋也是一样的,甚至更符合“太祖”皇帝这个庙号。赵匡胤好歹还是官宦人家,但是朱元璋可真是对得起“筚路蓝缕”这个词,凭借着农民的背景,最后踏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同时还开辟了大明王朝,“明”的历史就是源于朱元璋,因此朱元璋称呼“太祖”这个庙号是当之无愧的。

最后鱼叔再总结一番古人关于庙号的礼仪制度:在礼仪完善的王朝,开国皇帝是称呼“太祖”还是“高祖”,得看看这个开国皇帝的祖先是不是大腕了。若是大腕的话(李渊父亲、祖父是唐国公),那就不能称为“太祖”;反之则能被称为“太祖”。


古今花满楼


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兴盛和衰败的时候。当上一个王朝陷入衰败后,那些能在乱世中崛起并击败各路诸侯,最终开创一个新朝代的开国皇帝,往往都是有大才干的人。

那么,我国历代王朝的开国皇帝,为什么有的叫做“太祖”,而有的又叫做“高祖”呢?这些称号有什么区别吗?

(唐高祖李渊)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明白皇帝“庙号”和“谥号”的区别。

一般来说,古代皇帝都有庙号和谥号。所谓庙号,就是指皇帝死了之后,被子孙供奉在太庙里时,追尊的名号。像“太祖”“太宗”这些称呼,都是庙号。而谥号,则是针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由于有些皇帝的谥号实在太长,比如赵匡胤,他的谥号是“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因此我们在称呼唐宋时期皇帝的时候,通常都是以庙号为准。

不过,由于对皇帝的叫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很多人会把庙号和谥号混为一谈,闹出乌龙。

比如很多人称呼刘邦为“汉高祖”,就是将刘邦的庙号“太祖”,和谥号“高皇帝”给混在了一起。如果按照庙号来称呼,刘邦应该像赵匡胤和朱元璋一样,被称为“汉太祖”。而如果按照谥号来称呼,刘邦则应该像谥号为“文皇帝”的杨坚一样,被称为“汉高帝”。

既然如此,那么,同为开国皇帝,为什么朱元璋、赵匡胤被后人称呼为“太祖”,而李渊、刘知远这些,则被后世称为“高祖”呢?

(宋太祖赵匡胤)

我们不难发现,赵匡胤和朱元璋实际上有很多的共同点。

虽然赵匡胤的父亲做过小官,但他的家境却依然不怎么样。赵匡胤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出门闯荡。早期也曾加入过像“义社十兄弟”这样的社团,后来在闯荡的过程中,多次碰壁,直到遇见了郭威,才算真正走上了正道。赵匡胤在郭威手下,也是从小兵做起,不断地积累军功,到后周柴荣时期,才做到了御前都点检。

后来柴荣死后,他才抓住机会“黄袍加身”,成为宋朝开国皇帝。

可以说,赵匡胤的成功,没有受到家族的任何庇佑,全是凭自己的能耐一手一脚打出来的。

而朱元璋的故事,就更励志了,什么放牛娃、乞丐、和尚都干过,他的整个人生,完全是屌丝逆袭的代表作,全靠自己打拼。

因此,后世之所以称呼朱元璋、赵匡胤为“太祖”,是因为他们在开创基业的时候,没有受到祖上的一点庇佑,全靠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打拼出来。

(明太祖朱元璋)

而“高祖”的称呼,显然就要比“太祖”低一个层次。尽管他们也都开创了一个新王朝,但他们的父辈或祖辈,通常都是朝中的权贵。他们的成就,就要比凭自己打拼的皇帝稍逊一筹。

当然了,刘邦是一个例外。人们没有叫他“汉太祖”,而是叫“汉高祖”,这应该是最早的时候,大家叫得没有经验,后来就规范了。

像唐高祖李渊,他的祖辈李虎本来就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他的成功是离不开祖辈这层关系的。

历史上叫“高祖”的开国皇帝非常多,而叫“太祖”的,显然相对少很多。

除了“太祖”和“高祖”,还有“世祖”这么一个更低等级的庙号。这个庙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前代基础上完成大业的皇帝,代表人物有忽必烈。在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同为开国皇帝,为什么刘邦、李渊庙号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庙号太祖?

庙号虽然起源于商朝,但真正有效施行,是在大汉朝才开始的,并在后世一路被继承下来。《史记》中明确记载了刘邦的庙号和谥号:

“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

汉太祖,是庙号,高皇帝,是谥号。

至于后来包括司马迁在内的所有人,都把刘邦称为汉高祖,估计是当时制度不完善,另外太祖高皇帝叫顺口了,就简化了一下,把庙号和谥号合体,成了汉高祖。

天子七庙

汉朝立庙,功莫过于高皇帝、德莫过于文皇帝,所以高皇帝是太祖、文皇帝是太宗,太祖高皇帝刘邦,平定天下之功,当然是最大的;太宗文皇帝刘恒,德主要体现在开创了“文景之治”,称得上是第一个治世。

天子七庙,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一祖二宗四亲庙”,另一种是“一祖六亲宗无数”,一般采用第一种说法的更多,所谓一祖,就是始祖,就是始受封者,简单来说就是这一族的第一个大牛,如商契,就是商的始祖。

二宗,就是太祖和太宗了。在七庙里面,始祖是一个象征,二宗才是真正对一个朝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此二宗的分量也更重一些。而太祖又是一个王朝始受命者,第一个接受天命的人,其实就是平定天下,建立国家,只不过古人都讲个天命,才有说服力。

高祖、太祖

前面说的七庙,根本就没有高祖这么个玩意儿,主要还是由于制度不规范,一会儿太祖、一会儿高祖,叫混了,之后高祖这以庙号就被保留了下来,一直到宋朝,大家都这么用。

比如曹魏代汉,魏太祖曹操,魏高祖曹丕(事实上的开国皇帝),捎带提一嘴,魏国还搞出个烈祖曹叡。再比如到了唐朝,李渊是开国皇帝,为高祖,在网上追封,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唐太祖。

所以你看,庙号的混乱局面,搞出了各种原本没有的祖出来,但本质上,高祖和太祖的地位是没有多大区别的。

一直到五代十国,各种庙号还是混乱的,知道宋朝(包括辽)往后,各朝突然就达成了共识,以“始受封+始受命”为太祖,从此以后高祖就成为了历史。

但帝王家的自负是普通人不能想象的,清朝又搞出个圣祖,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也可自话


刘邦的庙号“高祖”其实是一种“混搭”,《谥法》上本来没有“高祖”的庙号,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高祖。后面那些朝代的开国皇帝,有的按照《谥法》庙号为太祖,有的沿袭刘邦庙号为高祖,但整体来看,开国皇帝中的太祖远多于高祖。

刘邦为何庙号是高祖

在刘邦之前,庙号并未普及,有的帝王是没有庙号的。

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按照《谥法》规定庙号应是太祖,但后世都称他为高祖。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载: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

司马迁把刘邦的本纪称为“高祖本纪”,而刘邦死后,群臣给讨论刘邦庙号和谥号时,提出的意见是:“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因为功劳特别高,上尊号(谥号)为高皇帝”。

《汉书·高帝纪上》载: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

班固和司马迁一样,也把刘邦的本纪称为“高帝纪”,直接称呼刘邦为“高祖”。

刘邦的庙号明明是“汉太祖”,为何大家都称呼他“汉高祖”?

唐初经学家、史学家颜师古对此也有疑问,他专门注引说:

“《礼》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由此可见,《谥法》中本来没有“高祖”这个庙号,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西汉大臣们认为刘邦功高盖世,“太祖”不足以彰显他的尊贵地位,于是把“太祖”和“高皇帝”合起来,简称为“高祖”。

严格来说,高祖是一个不合乎《谥法》规范的庙号,但仍然被后世所沿袭使用,因为它本质上跟太祖没有区别,所以都被用于开国皇帝的庙号,有的用太祖做开国皇帝庙号,如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有的用高祖做开国皇帝庙号,比如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

李渊为何庙号是高祖

既然太祖和高祖同样可以用作开国皇帝的庙号,为什么李渊的庙号是高祖,不是太祖?

这是因为在李渊之前,唐朝已经有了太祖。

有些朝代的开国皇帝不但自己称帝,还追尊了已经去世的父辈甚至祖辈为皇帝,庙号一般是太祖或高祖。这样一来,开国皇帝死后的庙号要和已有的太祖或高祖回避,不能重复。

1,魏国开国皇帝曹丕,称帝时尊号为文帝,追尊父亲曹操为武帝,庙号太祖,这样曹丕死后庙号就不能是太祖,于是庙号定为高祖。

2,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称帝时尊号为武帝,追尊父亲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追尊祖父司马懿为宣帝,庙号高祖,这样司马炎死后庙号就不能是太祖、高祖,于是庙号定为世祖。

3,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登基为帝后追尊祖父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追尊父亲李昞为元皇帝,庙号世祖,这样一来,李渊死后庙号就不能是太祖,于是庙号定为高祖。

唐朝与宋朝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是“高祖”盛行的时代,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南汉开国皇帝刘䶮这种“三流甚至不入流的皇帝”居然也跟刘邦一样,得到了“高祖”的庙号。

赵匡胤为何庙号是太祖

宋朝以前,太祖和高祖都可用作开国皇帝的庙号,只要别和自己祖宗的庙号重复就行,所以会出现有的开国皇帝庙号是太祖,有的开国皇帝庙号是高祖,甚至有的是世祖。

但这样会显得比较混乱,没有规则。

赵匡胤登基为帝后,照例也要追尊自己的祖宗们为帝,而且他往上追尊了四代,高祖父为僖祖,曾祖父为顺祖,祖父为翼祖,父亲为宣祖,每一代皇帝的庙号都是祖,但没有一个人用“太祖”这个庙号,所以赵匡胤死后,就按照《谥法》规定,庙号定为太祖。

从赵匡胤开始,以后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追尊自己祖先为皇帝时,庙号都不用“太祖”“高祖”这种庙号,于是“太祖”从此定为开国皇帝专用,也没有“高祖”出来捣乱了。

朱元璋庙号为何是太祖

为什么宋朝以后,追尊皇帝庙号就没有太祖或高祖了呢?

这反映出开国皇帝出身的变化,呈现一个逐渐由尊到卑的过程。

曹魏、西晋、隋唐这些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前朝高官权贵出身,他们登基为帝前,已经有父辈和祖辈奠定的良好基础,有的父辈或祖辈对朝代开国的贡献甚至比开国皇帝还高。

比如魏国开国皇帝曹丕,靠的就是曹操打下的底子,以曹操的资格贡献完全配得上太祖的庙号;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靠的完全是父亲司马昭和祖父司司马懿的功劳,他自己这个开国皇帝属于“摘桃子”,所以司马懿、司马昭分别占据了高祖、太祖两个开国皇帝的庙号。

宋朝以后的开国皇帝就不一样了,他们基本都是出身平民,自己的父辈祖辈为开国完全没有一丁点贡献,典型的就是朱元璋,祖上八代贫农,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因此配不上“太祖”、“高祖”这么高大上的庙号,所以只能追尊其他庙号。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宋史·太祖本纪》、《汉书详解》、《十国春秋》、汪受宽 《谥法研究》等。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问:为何刘邦开国称为“高祖”,而李渊和赵匡胤开国称“太祖”?

答:先赞一下: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同是开国皇帝,有的称“高祖”,有的称“太祖”,实在是混乱。

其实,不但我们现代人混乱,古代人也很混乱。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讲究尊长爱幼。

尊长的“长”,包括年纪比自己大的长辈,也包括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群。

尊长的“尊”,既要表现在行动上,也要表现在语言上。

在语言上,首先要懂得避讳,不可以随便直呼“长者”的的名字。

这么一来,作为全天下地位最尊崇的人——皇帝,是没有人可以直呼他的名字的。

臣子和皇帝讨论问题,当着他的面,可以称他为:“吾皇”、“陛下”、“圣上”;在背后谈及到他时,仍然可以称他“吾皇”、“陛下”、“圣上”,或者称“今上”。这都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这个皇帝驾崩了,臣子或后人要谈论到这个皇帝,就不能再用“吾皇”、“陛下”、“圣上”,或者“今上”这样的字眼了,因为,皇帝驾崩后又有新皇帝继位了,“吾皇”、“陛下”、“圣上”、“今上”的称呼得转用在新皇帝身上了。

所以,称呼已经驾崩的皇帝得称其庙号或谥号。

庙号制度始于商朝,商人重祭祀,会对死去的帝王建家庙祭祀,并给该帝王追尊庙号。

庙号最初只有四种:太、高、世、中。“太”为创基立业;“高”为功高盖世;“世”为世代祭祀;“中”为中兴基业。

谥号制度则始于周朝,纣王无道,武王替天行道,革成汤殷商之命,不设庙号,对死去的帝王,由臣子结合其一生功过予以评价上谥号。

则周朝有谥无庙。

秦始皇一统宇内,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属以下犯上,予以废除,自上尊号始皇帝,其后代称二世、三世以至世世代代。

到了汉朝,既恢复了谥号,也恢复了庙号,尤其重视庙号,认为有功德者才配享庙号,故汉代皇帝都有谥号,却有相当部分没有庙号。

刘邦有功有德,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

这一点,《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很清楚地记述有给刘邦确定庙号和谥号的过程:“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

可见,后人对刘邦的准确称呼应该是“汉太祖高皇帝”。

之所以被称为“高祖”、或“汉高祖”,全赖司马迁。

事情是这样的,中国人对祖先的排序,按《尔雅•释亲》的解释:“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从自己往前排,祖宗的辈分依次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前面也说了,商朝庙号制度里,只有“太、高、世、中”四种庙号,原本是没有“高祖”这一项的。

司马迁时代的“今上”是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的父亲是汉景帝刘启,汉景帝的父亲是汉文帝刘恒,汉文帝刘恒的父亲就是刘邦,刘邦的父亲是刘太公。按上面《尔雅•释亲》的解释,汉武帝刘彻要称呼刘太公为高祖。但是《尔雅》上文郭注曰:“高者,言在最上。”《周书•康王之诰》又有“无坏我高祖寡命”的说法。在《周书•康王之诰》中,高祖指的是文王、武王。周康王把曾祖父周文王、祖父周武王一概称为“高祖”,那是因为他们是周朝的肇基业者,上最上之尊称。有周礼可以援引,汉武帝就称曾祖父刘邦为“高祖”。司马迁和其他武帝朝的大臣也就跟着汉武帝刘彻来称呼刘邦为“高祖”,在给刘邦写的本纪也写作《高祖本纪》。

而东汉班固在写汉书时,没有跟着汉武帝称呼刘邦为“高祖”,《高祖本纪》改成了《高帝本纪》。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在记述群臣给刘邦确定庙号和谥号的过程时,也把“高祖起微细”一语改为了“帝起微细”。

不管怎么样,经过司马迁这么一来,后人都弄混了,以为刘邦的庙号是“高祖”,“太祖”被误认成是“高祖庙”。

当然,也有研究史学的人认真研读了《史记》、《汉书》,知道刘邦真正的庙号是“太祖”,但没注意到被写成“高祖”的来由,于是乎,很长一段时间,“高祖”和“太祖”就划等号了。

即使不划等号,也弄得很混,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庙号,或者是先有太祖,再有高祖;又或者是先有高祖,再有太祖。

比如汉朝之后的曹魏政权,曹操庙号为“太祖”,曹丕庙号为“高祖”。

而到了晋朝这,情况反过来了,司马懿庙号为“高祖”,司马昭庙号为“太祖”。

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庙号为“高祖”,石虎庙号为“太祖”;前秦苻洪庙号为“太祖”,苻健庙号为“高祖”。

南北朝时,刘裕庙号为“高祖”,刘义隆庙号为“太祖”;南梁萧衍庙号为“太祖”,其父亲萧顺之庙号为“高祖”;南陈陈霸先庙号为“太祖”,其父亲陈文赞庙号为“高祖”。北齐高欢的庙号最初是“太祖”,后来又改为“高祖”。

隋朝杨坚庙号为“高祖”,其父亲杨忠庙号为“太祖”。

唐朝李渊庙号为“高祖”,其父亲李虎庙号为“太祖”。

到了五代,象朱温、李克用、郭威等庙号为“太祖”,石敬瑭、刘知远等庙号为“高祖”……

一句话,“高祖”和“太祖”没什么严格区分,那些“始受封为太祖,始受命为高祖”的解释根本说不通。

不过,自宋朝而后,就只有“太祖”而没有“高祖”出现了。

但到了清朝,一下子涌出了很多“祖”,有“肇祖原皇帝”孟特穆、“兴祖直皇帝”福满、“景祖翼皇帝”觉昌安、“显祖宣皇帝”塔克世、“太祖皇帝”努尔哈赤、“世祖章皇帝”福临、“圣祖仁皇帝”玄烨。

清朝为什么要这么多“祖”?

《孔子家语》说了“祖有功而宗有德”,即有功曰祖,有德曰宗,“祖”有别于“宗”,称“祖”者,清朝皇帝中建立了伟业的多啊。


覃仕勇说史


刘邦是汉高祖,李渊是唐高祖,赵匡胤是宋太祖,朱元璋是宋太祖,这四个人,分别是汉朝,唐朝,宋朝,明朝的王朝开创者,虽然都是王朝开创者,但后世之人对他们的称呼又不尽相同,为何有些皇帝会被称呼为高祖,而有些皇帝则被称呼为太祖呢?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确凿的说法,目前比较多的也只是推测而已,笔者在此就讲述一下自己的推测。

首先是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其实不应该叫汉高祖,而应该叫汉太祖,现在流传的汉高祖刘邦之名,追根溯源其实还要从司马迁说起,司马迁曾经写过一本《史记》,其中,关于汉高祖的章节被称呼为高祖本纪,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后世的人逐渐称呼刘邦为汉高祖。刘邦的谥号其实是高皇帝,庙号是太祖,但司马迁那么写了,后世的人也都将这一点混淆了。

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有自己的庙号以及谥号,皇帝在死后,牌位都是需要供奉在太庙之中的,供奉于太庙之中的牌位,也都有自己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庙号。而在皇帝去世以后,后世子孙也都会给皇帝一个尊称,这就是谥号,后世之人称呼皇帝一般称呼的都是庙号,没办法,有些谥号实在是太长了,就像是康熙皇帝的谥号,他的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很明显,这样的谥号并不适合平时称呼。

刘邦是刘氏汉王朝基业的开创者,刘邦被称呼为太祖,赵匡胤同样如此,赵匡胤是后周的大将军,能够开创北宋王朝,也是赵匡胤尽了自己的一人之功,赵匡胤虽然出身于武将世家,但之所以赵匡胤能够成为皇帝,靠的还是自己,他的战功都是自己一手打拼出来的,他的成绩是自己打出来的。朱元璋也是如此,朱元璋出身穷苦,算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了,朱氏明朝就是朱元璋自己打拼出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之所以大清能够掌控中原近三百年,主要就是因为女真族出了个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也是南征北战四十余年,才换来了与大明王朝对峙的地位。这几个皇帝有个同样的特点,那就是全部都是白手起家。

唐高祖呢?唐高祖其实算不上是白手起家,李家在隋朝时期就已经是世家大族,所以在唐朝建立以后,李渊仅仅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后来被追封为唐太祖。

隋文帝,杨坚,其父亲名为杨忠,也是杨家的开创者,在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后,杨忠也是被追封为隋太祖。

这就很明显了,高祖之名,只能留给像李渊这样的,继承祖先家业的皇帝,太祖才是真正给那些建功立业的皇帝。但其实但凡是开创基业的皇帝,都会被称为祖,当然,这里面要排除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没有建立基业的功绩,但后世子弟为了吹捧康熙皇帝,给了他一个圣祖的名头。


魏青衣


对于现代人来说,基本上已经对于“高祖” “太祖”这样的尊号没有什么概念了,而在古代,这些尊号的使用非常有讲究,绝对不可以随便乱用,而且这些尊号是在皇帝过世时才使用的,皇帝在位时绝对不可以这样称呼他们。想要明白为什么刘邦、李渊的庙号是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庙号是太祖这个问题,那么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祖”什么是“宗”。

实际上一般可以称为“祖”的都是凭借个人努力打造基业的人物,而“宗”就比较普遍,一般皇位合法继承者都可以用“宗”来表示。赵匡胤和朱元璋在建立朝代时,都没有得到过祖上的恩惠,他们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实力坐上皇位的,所以他们可以用“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虽然也曾经做过官,但是官职不大,对于赵匡胤的成功没有任何帮助。赵匡胤从小就沦落江湖,吃过很多苦,后来他通过努力在陈桥兵变中翻身当了皇帝,然后建立了宋朝,所以赵匡胤的庙号是“太祖”。

而朱元璋也是一样,或者说朱元璋更惨,毕竟朱元璋的祖辈都是务农出身,他从小就一直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后来建立帝业全凭自己的艰辛努力,所以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才成功的,所以朱元璋自然称得上是“太祖”。

庙号是“高祖”的皇帝地位不如“太祖”, “高祖”一般是因为祖上有荫蔽才享有帝位尊称。李渊实际上就是权贵的后代,他的家族显赫,所以不能将李渊归为白手起家那个范畴内,李渊建立唐朝是受到祖上恩惠的,所以他的庙号被定为“高祖”。

但是说到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刘邦没有什么家世背景,但是刘邦却被称为“高祖”,这一点就存在一些争议了。实际上刘邦确实和朱元璋一样都是没有得到祖上帮助的草根皇帝,所以刘邦的庙号是“太祖”,并不是“高祖”,之所以会有人将他称为“高祖”,是因为汉高祖这个称呼。而实际上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高皇帝,所以不能将刘邦归为“高祖”的范畴内,刘邦是王朝的开辟者,而且也是单枪匹马完成的,没有祖宗的基业和帮衬,所以遇到这种说法需要及时纠正,否则刘邦就太“冤枉”了。


紫禁公子


在《文子.道原》中有这么一句话:夫无形者,物之太祖。

在古典东方哲学思想里的最高级便是“无形”,所以我们很容易可以推导出“太祖”比“高祖”的层次高一些。明白了这个逻辑,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理解“太祖”和“高祖”的关系了。

1.太祖是庙号,一般是指来国皇帝,如汉太祖刘邦(刘邦其实是汉太祖,之所以习惯叫汉高祖是因为司马迁这么叫的),明太祖朱元璋。

一般而言,功绩很大(而且出身卑微)的皇帝才会叫太祖,意味着江山都是自己白手起家打出来的。

2.高祖也是庙号,其实每个人都有高祖,曾祖父的父亲就叫高祖。在皇帝哪里本来和“太祖”也是混用的,但是到了宋辽时代开始了正名,把二者做了区别,如魏高祖曹丕,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就不能叫魏太祖,隋太祖,唐太祖。之所以叫高祖,指的是有继承,不单纯靠自己创业成功的。唐太祖是李渊祖父李虎,隋太祖则是杨坚之父杨忠。

无形高于有形。所以太祖比高祖高。当然了,这都是创业成功者的待遇,叫什么并不重要,成功才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