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当时李渊皇帝应该权力比李世民大啊?

火山口烤肉300


其实李渊之所以被李世民逼迫下台,究其原因也是历朝历代的一个通病,就是功臣与皇权之间的矛盾,李世民代表的是功臣集团的利益,而李渊和李建成则是代表皇权的利益,只不过在这场争斗中,李世民带领的功臣集团获胜了而已。

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李渊愿意起兵,是李世民的注意,相传为了让李渊铁下心造反,李世民在一次李渊醉酒之后安排了两位隋炀帝行宫的后妃侍寝,醒来后的李渊才发现已经铸成大错(毕竟是上了皇帝的女人),也就不得不造反了。

可以说太原李渊的家底还是很厚的,刚起兵的时候就凑了三万大军,之后李世民东征西讨,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洛阳之战中,李世民率军围困了洛阳城,又击败了前来援救的窦建德,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从此李渊成为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势力。

▲虽然李建成是太子,但实力远不及李世民

在唐朝建立之后,李渊考虑到政治上的平衡,立李建成为太子,因为李世民的功绩太大,势力也太大,如果立李世民的话那么整个权力体系必然失衡,会变成李世民一家独大,这点来说李渊的安排也不无道理。

但是江山基本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而当时唐朝的大将,如尉迟敬德、程咬金、侯君集、罗成及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一大批精英人物,可以说实力强劲。

相对来说李建成则势单力孤,不得不联合齐王李元吉一起对抗李世民。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说白了就是皇位继承人的矛盾。从能力和功绩上来说是李世民自然无疑,而李渊要立李建成为太子是为了政治平衡,从李渊的角度考虑也没问题。

▲李建成虽然是太子,但也是李渊拿来搞政治平衡的

所以最大的矛盾在两人之间就此展开。对于李世民来说,如果不除掉李建成一党,或者自己当上皇帝,那么在未来他必然性命不保。李建成如果继承了皇位,那么李世民对于李建成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必然会想法设法除掉李世民。所以即便李世民不动手做掉李建成或者夺取皇位,李建成迟早也会做掉李世民。

两者的矛盾是水火不容,有你无我。

玄武门之变的真正目的

玄武门之变的真正目的在于李渊,李建成只是第二目标。

我们可以看下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地点,在图中用红色标注的地方就是玄武门,大家再看看李建成所在的东宫在那里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其实李世民的第一目标是直接从玄武门进入皇宫大内,武力逼宫李渊。如果李建成不来的话李世民就会这样做,对于李世民来说,夺取大权才是第一要务,只要夺取了大权,即便李建成还活着对他也造成不了什么威胁了。

只是这个过程中,李建成和李元吉还是来了,于是李世民便在玄武门前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此一来即便不逼宫李渊,李渊也没有选择了,因为皇位只有李世民能够继承了。

▲事已至此,李渊还有什么选择呢?

在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后,尉迟敬德直接手持兵器来到了李渊面前说是要护驾,其实李渊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就坡下驴,默认了这个事情。实际上当时李世民已经通过兵变掌控了大权。

第二天上朝,李渊便宣布李世民为太子。过了些日子就干脆把皇位让出来,自己颐养天年去了。

所以,玄武门之变后,实际上李渊对李世民已经毫无反抗能力,只能默认既定的事实。再者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李渊的儿子中也只有李世民能够镇住整个唐朝的场面,也只有李世民能够继承皇位了,他还有什么选择呢?


老威观史


李渊是皇帝,权力无边。李世民不过是个皇子。就算他发动玄武门政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照理说,李渊毕竟是皇帝,他要对抗李世民,也是很容易的。可是,李渊却一直认怂,当时他就交出军政大权给李世民。接着,三天后,他又把李世民立为太子。再接着两个月后,又把李世民扶上皇位。李渊怎么会是这样的表现呢?

(李渊剧照)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回到当时的现场,具体来分析一下。

一、李渊不想吃眼前亏。

本来,玄武门政变那天,李渊是召集李世民三兄弟到临湖殿来,想当着一帮大臣的面,化解他们三兄弟矛盾的。没想到只一会儿,外面就杀声震天。接着尉迟恭就身穿铠甲,手持长矛,满身血污地冲了进来,说来保护李渊。

要知道,古代大臣见皇帝,手拿武器也可能有,但身穿铠甲,则是坚决不允许的。因为这就意味着,你这个大臣会对皇帝进行防范。当年汉文帝的使者去见周勃,周勃因为害怕,穿上铠甲见使者,就被汉文帝严肃处理了。现在尉迟恭居然“擐甲持矛”,可见,已经完全不把李渊当成皇帝了。

也就是说,尉迟恭当时的作为,就是逼迫。既然是逼迫,那么李渊如果不答应,他肯定就会有生命危险。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李渊显然是不想冒这个险的。

(尉迟恭剧照)

二、李渊已经交出权力。

尉迟恭进去找李渊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李渊给控制起来了。李渊没有了人身自由,他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在李世民的人的监督之下。而且,当时尉迟恭还对李渊说,为了保护他的安全,防止李建成、李元吉的“余党”对李渊不利,请求把兵权交给李世民。(《资治通鉴》记载:“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

也就是在当天,李渊宣布把军政大权交给李世民,三天后立李世民为太子,并说,所有事情,都先向太子汇报后,再向他汇报。

当李渊已经被控制起来,手中没有了权力的时候,他又还能做什么呢?

三、李渊害怕杀戮扩大。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政变后,他的兵将随即冲进太子府和齐王府,想对太子府和齐王府的人斩尽杀绝。是因为尉迟恭说,最好只杀首犯,不要滥杀无辜,因此,李世民才觉得只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杀掉。

正因为没有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人斩尽杀绝,这便意味着,如果自己继续在皇位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党”,一定会希望他为这两个儿子平反,一定会利用他,继续生发事端。这样一来,杀戮将变得无休无止,没有结束。在这种情况下,李渊还会面临着无尽的烦恼。

而且,只要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想报仇,李世民绝对不会善罢甘休。这样,冲突还会延续,战争会因此持续不断,亲人的血还会流。李渊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

(李世民剧照)

四、李渊无法善后处理。

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和弟弟。如果李渊继续在位上,他该怎么来处理这件事呢?总不能说,这件事杀得好吧?

如果他站出来说,李世民杀得好。毕竟那是他的亲儿子啊,这样的话,他怎么说得出口呢?而且,就算他说得出口,别人又该如何评价他呢?历史又该怎么评价他呢?

但他也不敢说李世民杀得不对啊。说李世民不对,李世民对待兄弟尚且心狠手辣,对待他这个当爹的,能饶过他吗?还有,李渊已经死掉两个儿子了,他可不愿意再死一个啊。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权力让出去,把皇位让出去。让出去了,李世民当皇帝了,就该由他来对这段历史做评价。不管他怎么评价,别人也不会说他李渊的不是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张生全精彩历史


玄武门之变一直是史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原因就是李世民登基后,篡改了大量历史事实,导致后人解读困难。但无论他怎么篡改,还是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史学家们就是通过这些零星的证据,试图复原历史原貌。

玄武门之变两天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宣布禅位,李世民正式登基即位。很明显,李渊是在某种压力之下,做出的不得已选择。那么一个皇帝,为什么竟然被儿子逼下台呢?玄武之变后,李渊为什么没有惩治李世民,反而受制于李世民呢?答案只有一个,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就已经控制了部分禁军,政变中,他以武力挟持了李渊,逼李渊交出了实权。政变后的两个月,只是父子间故意演给后人看的一出温馨戏!

玄武门之变的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无疑是玄武门截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事先收买了,玄武门当天值班的中郎将常何。毫不知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圈套后发现上当了,想逃也来不及了,结果双双被杀。虽然太子府和齐王府兵士两千多人救援,但为时已晚,面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瞬间瓦解。

这段故事,在史书中有记载,细节描写虽然被倾向性地“美化”了一些,但原貌不难复原。不过,解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完成了政变的一少部分,假如李渊介入,李世民还得束手就擒,其结果无非是两败俱伤,这显然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所以,挟持李渊才是关键一步!只要挟持了李渊,即使在玄武门不能得手,李世民还有翻盘的机会,政变的双保险。那么李世民挟持了李渊吗?《资治通鉴》记载: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李渊此时正在泛舟,尉迟敬德威风凛凛地走过来,说太子和齐王作乱,我奉命来保护你!这段故事很诡异,其一,外面杀得昏天黑地,李渊毫不知情,直到尉迟敬德出现;其二,李渊身边有禁军护卫,你一个秦王天策府的将军,随便跑到皇家禁地,算怎么回事?

很显然,这是一段经过精心“修饰”的故事!尉迟敬德的使命很清晰,就是负责武力挟持李渊的!李渊也不可能到现在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实上,政变是两个战场同时进行的,李世民的手下,一路在玄武门截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另一路直接攻入海池,劫持了李渊!

受到劫持的李渊,无奈之下,向身边的大臣求策,早已投靠了李世民的萧瑀和陈叔达立刻表示:太子和齐王于国无功,还嫉妒陷害秦王,早就该死,秦王功大,天下归心,陛下应该册立秦王为太子!李渊只好答应了。接着尉迟敬德胁迫李渊写下一道诏书,令所有的军队听从李世民调遣。李世民这才出现,扑倒在李渊的怀里,假惺惺地痛哭起来。

至此,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的胜利告终!

李世民为什么能顺利控制住李渊

玄门之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幕后主要策划人应该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将李渊和李建成、李元吉引入圈套的事件编排,就非常巧妙。李世民向李渊控告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惊愕之下的李渊表示第二天一早让兄弟三人当场对质。

很明显,所谓淫乱之事肯定是无中生有,李世民需要一个,能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诱骗入宫的理由。这个理由的妙就妙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会紧张,没做过这事啊,去就去,一点防备没有二人就踏上了死亡之途。

第二个妙处就是,李渊对这种事不好声张,毕竟是皇家见不得人的事,必须悄悄处理,不宜大肆宣传。所以,李渊身边只有几位信得过的大臣,海池泛舟也不需要多少护卫。这就给李世民突袭劫持李渊创造了条件。

其实,李世民还早就收买了部分禁军将领,玄武门当值中郎将常何就是其一,负责海池护卫的禁军就没有李世民的人?不可能的!以李世民集团的谋划能力,肯定算无遗策!有史学家分析,李世民甚至已经做好了政变失败的打算,他事先已经派张亮、温大雅、屈突通去了洛阳,一旦长安有失,李世民会立刻逃往洛阳,并以洛阳为基地,武装攻伐长安!

这就是李世民集团的高明之处,政变没开始,早早地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相对于李世民的精明,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完全被牵着鼻子走,连自己身边有多少人被策反了都不知道,焉能不败?


寻根拜祖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权力自然是比李世民大,只不过敢于发动政变的人,要么成功要么就是死,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就想好了要逼李渊下台,对于李世民来说,如果父亲李渊不合作,他肯定会叫手下“不小心”的弄死李渊,在李世民掌控皇宫的时候,李渊也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交权要么被杀。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帝王,大唐帝国在他的管理下,成了当时世界第一强国,对内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对外能够开疆拓土,并且实行恩威并施的策略,使周边各国臣服于大唐,唐太宗李世民被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可以说李世民的光芒把开国皇帝李渊掩盖住了,很多人会觉得李世民才是大唐的开国皇帝。

李世民对中国的贡献自然不用多说,只不过他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却也是绕不开的话题,在那场政变中,他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都杀死后,还下令将李建成的5个儿子和李元吉的5个儿子全部杀死,杀红了眼的李世民下令大规模搜捕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属,在将大哥和四弟进行灭门屠杀后,李世民还想接着对太子东宫和齐王府臣僚们进行屠杀,这时候亲手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头颅的尉迟敬德却站出来拼命阻止,李世民这才停止了大规模杀戮。


李渊一生中共有22个儿子,而他和窦皇后就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三子李玄霸早逝,李渊对自己嫡传的这三个儿子都非常爱护,而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都是不世出的英才,这既是唐高祖李渊的骄傲,也是李渊头疼的地方。

唐高祖李渊是大唐开国皇帝,在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第二年五月就建立了大唐坐上了皇帝宝座,在起兵造反的过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唐建立后,嫡长子李建成就被立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李渊建立唐朝后,当时中国还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军阀鼎立,唐王朝处于强敌环伺当中,然而出身贵族世家的李渊挺贪玩,经常到陕西华阴、终南山去狩猎,李建成身为太子就担起“监国”的重任,李世民则四处征伐各地军阀,因此变成了大唐江山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局面,这也使得李世民军功不断,威望日隆。


特别是在虎牢之战后受到了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李渊对于这位立下诸多战功的儿子在封赏方面也颇为头疼,最后将李世民封为天策上将,还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署,这也使得李世民明目张胆的培养自己的势力,俨然一个小政府机构,李世民认为自己奠下了唐朝开国基业,并认为李建成是坐享其成,所以一直蓄谋夺权。

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

对于李世民的锋芒,李渊也心知肚明,不过仁慈的李渊面对几个儿子势成水火的局面却是痛苦犹豫,不知如何是好,对于他来说,李建成是嫡长子,而且也立下了很多功劳,所以没想过换太子,而李世民想要夺得皇位,只有通过政变一途,李渊对李世民的野心也有所察觉,只不过他和李建成仍然从亲情的角度出发,没有预料到事情最后会发展为严重的后果。


所以李世民在诬陷李建成和李元吉秽乱后宫的时候,李渊也没想到是李世民要发动政变了,“愕然”的李渊从震撼中回过魂来,让他们三个兄弟明天早上到宫里当面对质,全然没想到是李世民为了血腥政变埋下的一着恶毒狠招。

可以说李世民是有心算李渊和李建成的无心,第二天一早,李渊召集了裴寂、萧瑀、陈叔达等重臣在太极宫里泛舟湖上,悠哉悠哉的等着几个儿子来当面对质,等到尉迟敬德浑身是血、穿着盔甲手握长矛来到李渊面前时,一切都已经掌握在李世民手里了,皇宫已经被李世民手下包围,李渊就算是想下命令也送不出去,何况面前还站着一个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


随后李渊在尉迟敬德的胁迫下写了一道手谕,要求所有军队全部接受秦王李世民的指挥,李渊在当时的内心绝对是震撼和恐惧的,自己的儿子杀了另外两个儿子,还将自己的十个孙子都杀了,李渊没有理由不怀疑李世民会趁机杀了自己。

在政治面前,亲情显的多么苍白,当李世民出现在李渊面前时,已经掌握了长安城内外的绝对军权和政权,随后李世民扑到李渊怀里“吮乳而哭”,李渊此时心里才算稍微安定下来,面对无可挽回的局势,李渊也只能顺势而为,跟李世民说几次都有想“投抒”的感觉,算是认命了,随后下诏斥责李建成和李元吉罪行累累,死有余辜,另外又下了一道立秦王为皇太子的诏书。


李世民敢于逼李渊下台,是经过了周密的布署,再加上他是大唐帝国军功卓越的皇子,是唐王朝第三号人物,威望很高,他的部下跟着他也是死心塌地,只有李世民登上帝位,这些跟着李世民出生入死的人才可以更进一步加官进爵。

在这些文臣武将的支持下,李世民发动政变,封锁消息,李渊完全不知情,自然不可能下什么命令,等到李世民政变成功,李渊已经被软禁,更没有办法下命令了,再说李建成都已经死了,李渊毕竟心善,为自己也为了大唐江山,只能交权给李世民,将大小国事交由新太子管理,被架空的李渊两个月后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去当太上皇了!


历史红尘


观点:李渊身为皇帝,权力是比李世民大,但是被李世民控制后,他就成了任由摆布的无用之人。所以,李世民之所以能将父亲赶下台,就是他出奇制胜,杀了大哥和四弟,然后将李渊控制,逼迫父亲交出权力。既然大权在握,李渊下台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只有早,没有晚。



当时,李渊年已老迈,李世民战功赫赫,掌有军队,深得民心,威望很大,推翻清王朝,他功不可没,为大唐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却不得李渊信任又频频遭受兄长的打压,所以,他敢逼李渊下台。

当初在建国时期,大唐帝国可以说是李世民打下来的,特别是在跟瓦岗寨的对战中,李世民更是立下了很大的军功,他的部下也是非常喜欢他的。


但他一直遭到李渊的猜忌和打压,极度不满之下,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了太子,并把其余弟兄统统杀掉。这时,李渊吓得不敢动弹,因为玄武门之变是早早就预谋好了的,他对于军队其实没有多大的控制力,束手无策,加上各方面的施压,只得把皇位让给他。


以史正衣冠


“玄武门事变”爆发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李世民、尉迟敬德射杀。消息很快传到东宫(太子府)和齐王府,建成、元吉麾下猛将薛万彻、冯立 、谢叔方等人立即率军前来援救。

见东宫人马大举袭来,秦王部下登上城头,准备迎战。幸亏秦王府将领张公瑾膂力惊人,奋力将玄武宫门关上。东宫、齐王府兵将攻打玄武门,却久攻不克,薛万彻便率领他们转攻秦王府。此时秦王府的兵将大都在玄武门,府里只有几位文职官员留守,情况万分紧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献计,将建成、元吉的脑袋割下,火速送到秦王府外悬梁示众。薛万彻等人见太子、齐王血淋淋的首级,登时没了斗志,谢叔方、冯立率众归降了李世民。东宫悍将薛万彻却单骑冲出城门,奔泰山方向而去(后来也依附了李世民)。

李世民派尉迟敬德闯入宫中面见唐高祖李渊 。《旧唐书》记载,尉迟敬德全身披挂,手持钢矛直入宫内,李渊见他全副武装,杀气腾腾,身上血迹斑斑,不由得大吃一惊,疾问:“今日乱者谁耶?卿来此为何”?尉迟敬德答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李渊按捺住恐慌对左右大臣说:“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等大臣早就暗中投靠了李世民,是铁杆“拥秦派”,于是劝说道:“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 嫉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这已是在赤裸裸地逼宫了。事已至此,李渊亦束手无策,只得说:“善!此吾之夙心也”。于是违心地依言颁下一道圣旨。

尉迟敬德宣读圣旨后,太子、齐王二府的部兵更是人心涣散,已无法收拾,最后逃散的逃散,归降的归降。

史载,李世民屠兄弒弟,事后仍不善罢干休,待高祖李渊下旨“赦免”其罪后 ,他又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李承道、李承德、承训、承明、承义和李元吉的五子承业、承鸾、承将、承裕、承度全部处死。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亲侄儿。

唐高祖李渊亲眼看见十个爱孙全被诛杀,吓得是魂飞魄丧,哪里敢出面劝阻,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声。他自知处境危险,儿子李世民不仅雄才大略,而且心狠手辣,指不定哪天就会将锋利的屠刀架到自己的脖子上,于是急忙在“玄武门之变” 发生后的第三天(武德九年六月七日)匆匆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没过几天又宣布要退位作“太上皇”;两个月后,高祖李渊正式退位,李世民继位为帝。是为赫赫有名的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唐高祖李渊虽然仍端坐在龙椅上,名义上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心里明白,李世民麾下武将若云,谋臣似雨,人才济济,且大唐最能征善战的精锐基本被他掌控,全国的局势也被他所控制,加上两个儿子、十个孙子被杀,那血淋淋的一幕对他刺激很大, “光杆皇帝”李渊无奈,只得主动表示愿意早些退位。李世民即位后,李渊徙居泰安宫,过着养尊处优的太上皇生活。

李渊禅位后,自知大权旁落,心灰意冷,也就彻底不干预政事了,李世民表面上也对老爹执礼甚恭,他大兴土木修筑大明宫,以做老爹的养老与享乐之所。李渊深谙其意,也就知趣的当起了太上皇。李渊的这种做法,虽为自保,但也有利于减少宫廷矛盾,为李世民心无旁骛地施展其雄才大略创造了良好环境。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李渊病殁,享年71岁。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庙号“高祖” 。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祖 李渊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李世民敢逼迫李渊下台的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点就是知道做完了以后李渊杀不了他;第二点就是计划缜密,觉得不会失败;第三点,他还给自己留了后手;第四点,他有属于自己的团队,配合默契且支持他。

下面我们就分别展开来说一下这四点原因:

一、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乃是一母同胞,李渊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肯定是思想封建的人啦,所以立长不立幼在他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平时他也是这么做的,处处呵护李建成,秦王李世民身上战功赫赫,但是还是给李世民封了个“天策上将”,让他远离皇宫了。

当时,最有力量和李建成争夺皇帝位置的就是他这个弟弟,李世民。李世民也知道,所以他敢打赌,自己杀了李建成之后,李渊为了不让江山落入他人之手,不会杀他(虽然他留了后手)

二、计划缜密:公元626年,突厥进攻,太子李建成建议让弟弟李元吉带兵统帅,而不让李世民去,但是李渊就是答应了,李建成在这之前就已经感觉到让自己的弟弟李世民做王爷,李世民肯定是不甘心的。

于是他就有了主意,恰好赶上突厥进攻,他打算以李元吉是兵马总调度的身份,直接管理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强将,灭杀李世民身边的力量,接着就找个理由杀掉李世民。

但是没想到,自己身边有李世民的卧底,于是李世民知道后,就和众家兄弟商量出一个计策,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直接反了他,自己当皇帝。

626年6月3日,太白星划过天空,有人说太白星落入了秦王府中,这是秦王要当天子的征兆,李渊就将李世民叫到宫中询问是否有此事。李世民一看机会来了,到了李渊面前,李世民说自己的大哥和三弟秽乱后宫,侮辱自己的小妈们。李渊肯定是不愿相信啊,就定下明天让三个儿子一起到宫中对峙。

李世民之后就开始准备,首先他调查了李建成李元吉明天的路线,确定他们会经过玄武门,收买了玄武门的将士,不让李建成看出破绽,之后安排士兵守住玄武门。待李建成进入玄武门后发现不对想要跑,已经来不及了,李世民在身后的一声大哥,要了李建成的命,一箭穿喉。

尉迟敬德杀掉李元吉之后,李世民让浑身是血,手持兵器的尉迟敬德去“保护”李渊,防止太子余党叛乱。又派士兵彻底控制皇宫。

三、留的后手是指什么呢?所谓一不做二不休,他为何让尉迟敬德披甲持鞭走入殿堂?首先尉迟敬德的金鞭是李渊所赐,上打昏君,下打贫民,带着进宫是特批的,谁也说不出来什么,但是李渊看在眼里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李渊绝对有理由相信,如果不听李世民的话,金鞭下一秒就会落在自己的头上。这就是李世民给自己留的后手,后手并不是说他有退路,只不过这个后手是有弑父的顾虑在,杀兄还可以编造理由,但是弑父却很难,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做。

因此他只是控制整个皇宫,却没有进一步做什么。

四、优秀的团队,瓦岗寨的一众兄弟,秦琼,尉迟,程咬金,房玄龄等等都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好兄弟,绝对不会叛变,因为皇上给他的权利让他自己成立幕府,自己手下的将军、谋士都是跟着自己真刀真枪留下来的,所以悍勇程度也不是皇宫禁卫能挡下来的。

有了这么一群有勇有谋的人辅助,也给了李世民无尽的底气。我能行,所以他才敢逼迫李渊下台,不然他也只是想想而已,付诸行动不一定什么时候了。

再说李渊的权力问题

确实是李渊的权利比李世民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天下都是他的。

但是你有权力也要有人帮助你实施不是,宫中本来大清早的,就没什么人,有一点禁兵也都被李世民控制住了,就像毛主席所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李渊的兵和武器都被控制住了,面对杀气腾腾的秦王手下,他有权利也没地方用啊。

结语

李世民登基时候,还不到二十八岁,改年号为贞观,虽然他登基之后所做的一切都成就了他千古一帝的名声,但是玄武门这个事情,确实有一些不光彩。也让他盛世明君的背后,多了一丝阴影。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虽然说李世民是李渊的二儿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李渊打江山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也可以这么说,李家的江山过半数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他在军中的威望可谓是无人能及,即便是李渊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那些能够在战场上打硬仗、打胜仗的将领有几个不是李世民一系的人?

实际上,玄武门之变的惨剧早在621年,也即武德四年,李渊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的时候便已经注定了。

当时,李世民率军在虎牢打败并俘虏了窦建德,王世充也在走投无路之下向李世民请降,于是李世民押着窦、王二人回到长安,献俘于太庙。

李世民可谓是意气风发,他身披金甲,一万铁骑和三万甲胄之士为他列队开道,浩浩荡荡地开入长安,他很得意,也很高调。

可是,这事落到了李渊的眼中,心中却不由得咯噔一下,老二的功劳也太大了,他在军中又素有威望,我所不能及也,可是又不能让他当太子,这下难办了,应该怎么封赏他呢?

对于李渊而言,如何封赏李世民和他手底下的一众将领,确实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难题,此时的李世民可以说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境地。

最终,李渊想出了一个不算坏也不算好的办法——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允许他在洛阳开府!

李世民能够独立开府意味着什么?他能够名正言顺地组建自己的势力集团了!

所以,李建成一直将李世民视为自己的威胁,没办法呀,老二这么能耐,手底下能人这么多,功劳这么卓著,将来即便是老二对皇位没有想法,他手底下的人能允许他没有想法吗?

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将来必有一争!

那么,李世民仅仅是一个秦王,手上的私兵也不过800余人,为什么却敢发动玄武门之变呢?

实际上,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已经打算对李世民下手,如果真等到他们下手的话,李世民可以说几乎没有胜算可言,所以他只能率先出手,打李建成和李元吉一个措手不及,如此才能多得一分胜算。

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步步紧逼之外,李世民之所以发动玄武门之变争夺皇位,原因还在于他自己也有这个野心,李家江山过半数是他打下来的,凭什么却让一个躲在后方的李建成坐享其成?

当然,也少不了他的部将的推动,他的部将辛辛苦苦陪他打江山为的是什么?不正是封侯拜相?可如果李世民当不了皇帝,甚至是被李建成和李元吉杀了的话,他们的结局能好到哪儿去?所以,他们必须要让李世民当皇帝,即便强行“黄袍加身”也得让他当皇帝。

对于此时的李世民,不外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不出手,要么出手。

不出手,李世民和他的部将都没有活路可言。

出手,或许能用他们在战场上的经验和狠劲打出一线生机。

所以,他们只能抢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出手之前率先出手,并且只能胜,不能败。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敢迫使李渊禅位下台呢?

当时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只有三个,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宣武门被尉迟恭给杀了,李渊还能选择谁?

李建成活着的时候,因为他已经当了很多年的太子,李渊有时也会有意地让他挂个职到军中捡一捡便宜战功,所以也积攒了不少的威望,是李渊的儿子当中唯一一个能够和李世民较量的人。

这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已成定局,李渊难道还能和李世民干一架?见到了兄弟相残的惨剧,他可不想亲手上演父子相残的惨剧。

更何况,即便李渊想抛开李世民,再立一个小一点的儿子为皇太子,李世民能放过他?弄不好又是一场玄武门之变。

所以,李渊只能禅位给李世民。

此外,玄武门之变发生得太过突然,李渊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

李渊虽然也知道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明争暗斗,但是他从来没想过让李世民继承皇位,所以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帮助李建成打压李世民,可他也没有想到李世民竟然会铤而走险地发动兵变。

李建成想对李世民下手,不会告诉李渊。

李世民像抢先对李建成下手,当然更不会告诉李渊。

所以,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候,李渊在李建成、李世民双方的“默契配合”之下几乎没有受到一点风声,还悠哉悠哉地泛舟湖上。

等到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持马槊出现在李渊的面前时,李渊才惊觉,糟糕,老二搞事了!

尉迟恭能够身披铠甲、手持马槊地出现在李渊的面前,说明皇宫此时已经落到了李世民的手里,李渊虽然是皇帝,可是毕竟已经成了瓮中之鳖,除了乖乖听话禅位,他还能怎样?

李世民虽然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到了皇位,可是他一生始终对玄武门之变讳莫如深,不许史书细写此事,所以史书对此也不过添了寥寥一笔。


吾与吾国



李渊的确比李世民权力大,而正是这个原因,才有了玄武门之变及其后来的事情。

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李世民虽然在唐朝开国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而且手下人才济济,但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无疑比他的权力更大。不然也不至于支持太子李建成,然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就可以马上跟李世民抢功劳,并且征用李世民的人马了,甚至要架空李世民,可以说与其是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争,还不如说李渊利用李建成在跟功高震主的李世民对招。

很明显李世民是落入下风了,甚至马上要被架空任人宰割了。因此不想坐以待毙的李世民,选择了奋起一搏,于是就有了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对手其实有三个分别是明面上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还有宫中的李渊。因此在杀死太子和齐王以后,李世民派尉迟恭进宫“护驾”李渊,实则是控制李渊,如果李渊要处罚李世民,那么杀红了眼的李世民说不定真下令把李渊给杀了,很明显李渊很识相,接受了既定的事实,立李世民为太子。

但李渊身为皇帝,李世民虽然通过玄武门之变控制了宫禁控制了长安,但很明显全国各地保皇党肯定不少,对于李世民来说是一个巨大威胁。

因此李世民让李渊禅位于他,主动退休,自己成为皇帝,使那些保皇党自然是威胁不到他了。

现在大家看明白了吧?


宋安之


理解相对论,这个问题方可迎刃而解,因为权利并非绝对,地位也并非一成不变,天子可号令全天下,但历史上挟天子令诸侯的故事,并不见得没有。

权力有大小,大小无绝对,就是这个问题最为贴切合适的比喻,结合当时的真实故事,一起来缕一缕,这个千年古问!

皇权确实至高无上,但也因人而异,原则上规定皇帝享有的权利,那也并不是人人可以驾驭,一位成功的皇帝,毕竟洞察人心,洞悉人性,皇权如何能发挥最大威力。仅仅凭借本身的威严,远远不够,还是要凭借硬实力说话,完全倚仗别人的实力,自己没有制衡约束的权力,那无异于自取灭亡。

(李建成剧照)

李世民既然有那样的作为,毕竟他心中有所倚仗,自然也有强大的实力后援,并非毫无准备的莽撞行为,这场蓄谋已久的计划只不过是由李世民主导政权变更。

当皇帝不能让子民臣服,必将被人取缔。

大一统的唐帝国,也并非完全没有祸患和危机,为了唐朝统一作出伟大贡献的李世民,自然也有一颗霸权独裁的心,让别人坐享其成,而且要处处受人摆布,只要是和李世民有相似境遇的人,也都不甘心这样的命运安排。

而我国古代的帝王继承,并非举贤让能,有人一出生就决定了他的皇帝命,在我国古代绝非危言耸听,倘若无心继承,提前表露心意,退位让贤也未尝不可。但只要决定继承,就必须要以有与之相匹配的实力。

按照当时唐朝初年李渊的预想,也立了嫡长子李建成作为太子,但这样的结局,万万是不能被心怀野心抱负的李世民所能接受的。然而皇位只有一个,此时优胜劣汰就是最好的实力证明,但是背上弑兄杀父的罪名夺取皇位,难免有点乱臣贼子的味道,所以逼迫自己的父亲,改变先前的太子令,这才是正道。

李建成作为先前被确立的太子,自然也提前进入角色,对于上天命运的安排也甚是满意,但最令他头疼的也是那个弟弟李世民,他为了增强自身实力,也拉拢了自己的势力。

即使被确定为太子,假如自身没有实力,也面临被诛杀取缔的风险,所以为了稳妥起见,也为了敲打一下李世民,李建成自然也拉拢了李元吉,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两人明面上和和气气,但暗地里却并不简单,碰撞时有发生。 当时李建成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就借着突厥人入侵的机会,打算借机削弱李世民的势力,自然也向父亲请求,让自己与自己交好的四弟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出征。

李建成这一损招如果得逞,必将一举两得,一方面削弱李世民的实力,而且可以借着出征的名义,带走李世民手下的勇猛将领,最终归李元吉手下所有,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机在李渊面前,展现出自己的运筹帷幄。

但这样的心思,李世民岂能猜不透?

针对李建成的这一举动,李世民也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之策,毕竟他这些年来费心费力,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培养自身实力,为的就是将来能有一天,用实力来让父亲改变想法。

既然李建成不仁,那么李世民也没有过多必要讲究过多的兄弟情谊,纵观朝政之中,也只有大哥李建成和李元吉,才会成为自己前进道路上最大的障碍。

就在李建成在李渊面前诬告李世民要造反的时候,李世民就想好应对之策反将他一军。不得不佩服李世民的随机应变能力,李世民借着李建成向父亲告发他谋反一事,在质问父亲的同时,随口说出了李元吉和李建成淫乱后宫的行为。

这是对父亲李渊赤裸裸的挑衅,无论真假,李渊并不可能做到心无波澜,自然也打算隔天上朝,让兄弟二人当面对质,但这恰好合了李世民的心意。

李世民已经提前派人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上朝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

当天晚上详细周密的策划,配合此前言语对父亲李渊的误导,第二天匆匆忙忙赶路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出其不意的突袭,直接让毫无防备的李建成丧命。等李元吉反应过来为时已晚,被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敬德斩于马下。

两人的人头也让赶来的东宫兵马满脸愕然,太子的死亡万万不是他们所能承受的。李世民挟持父亲李渊退位让贤,自此拉开序幕。当李渊察觉到,朝廷之外的局势变化,立马询问身边的大臣,这件事的发生也让他们毫无防备。

只见尉迟敬德从外边匆匆忙忙闯入,李渊看着他浑身是血的样子,自然也着急的询问外边的状况,这时尉迟敬德才缓缓开口道,外面作乱谋反的,除了太子还有同时一伙的齐王李元吉,李世民也是一一将其斩杀,他也是急急忙忙跑上前来护驾。

面对这样的结局,李渊也在一瞬间明白了,人死无法复生的结局,身为父亲的李渊承认这就是命运与实力差距,自然也没有刻意为难戳穿李世民,反而与大臣商议该如何解决,大臣们异口同声的决定让李世民当太子,李渊也只能顺势而为,既然如此,也算了却了他的一大心愿。

李世民被拥立太子之前,也逼迫父亲交出军权,曾经太子手下的势力范围,有一一被李世民收归旗下,作为李建成曾经的党羽,也都被李世民抓获控制,彻底失去了威严的父亲李渊,也只能任由李世民作为。

不仅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权利被剥夺,就连自己手下曾经有希望的子孙,10个小孙子死于非命。 皇权变相被剥夺,李渊也是时候该退休了。

权力只是名义上的,真正的实力,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也是李渊一步步被自己的儿子,逼迫下台的最终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