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对陈玉成劝降,却把投降的李秀成杀掉?

浮生若梦


自古以来,历代王朝对于造反这种事情,只要还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那毫无例外都是零容忍,而且基本都是采用的最残酷的刑罚处死,比如凌迟处死、五马分尸等。对于陈玉成和李秀成二人,清政府实际上都是恨之入骨,必要时都是杀之而后快,但因为两人被俘虏时的时代背景不同,以及俘虏他们俩的统帅身份和地位不同,所以也导致清政府对他俩的态度天差地别。

陈玉成是在1862年被俘虏的,当时太平天国虽说失去了安庆要地,但在江浙一带却连连获胜,东南之财富尽入囊中,并没有显示出失败的迹象,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清军统帅的胜保便想通过招降陈玉成来瓦解太平天国的斗志,并利用陈玉成的影响力来吸引更多的太平军投诚,这样胜保的战功自然会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胜保之所以敢招降陈玉成,主要也是由于他旗人将领的身份,一方面他是满洲镶白旗人,是清朝末年为数不多还能打仗的旗人将领之一,所以深得清政府统治者的倚重;另一方面,胜保又曾全力支持慈禧、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并在政变中立下大功,所以深得慈禧的信任。



在这种背景下,胜保招降敌将,一般不会引起清廷过多的怀疑,甚至而言,很多时候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正因为此,胜保渐渐养成了招降敌将的习惯。当然,他也亲自招降了不少敌将,比如李昭寿、张元龙、薛之元、苗沛霖、宋景诗等一大票捻首,都是他亲自招降的。

对于胜保来说,他招降敌将,一方面可以彰显自己的战功,另一方面也是可以壮大他的势力,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当陈玉成被俘虏之后,他自然是习惯性的第一时间招降,毕竟这是他和太平军作战以来,所抓捕的最高级别的太平军将领,如果能够把他成功招降,足够胜保吹嘘一辈子。

但是,面对胜保的招降,陈玉成丝毫不为所动,最后胜保想着如果这样简单的杀掉陈玉成,就无法彰显出自己的赫赫战功,于是他就搞出了一个“献俘大典”,准备把陈玉成敲锣打鼓的送到北京城邀功,但清廷怕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便直接把胜保痛批一顿,要求他立刻将陈玉成凌迟处死。最终,陈玉成的囚车在抵达河南延津时被拦下来,然后被凌迟处死,时年二十六岁。



等到李秀成被俘虏的时候,天平天国已经灭亡,李秀成对于清廷而言,已经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相反,如果将他处死,反而可以对其他蠢蠢欲动的造反势力形成震慑,让他们知道造反最终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总而言之,别看你现在闹腾得欢,总有一天会被清算,所以还不如及早回头是岸。

与此同时,俘虏李秀成的将领,是曾国藩。本来,攻陷天京后,曾国藩的权势,就已经达到了人臣的巅峰,此时不管是慈禧,还是清廷各皇室贵族,都对曾国藩充满了忌惮和怀疑,如果这时候曾国藩再招降李秀成,这只会让清廷更加怀疑。因为,现在仗已经打完,你曾国藩还想着招降这个敌方猛将,是想干什么?你还准备和谁打仗?

当时曾国藩的集团内部,已经有很多人劝谏他称帝,但曾国藩都一一拒绝,而他经过深思熟虑,已经决定退一步海阔天空,决定主动放弃自己的兵权,这个时候,他就更不可能在留着李秀成,因为这只会让他怀璧其罪,所以,面对李秀成的百般请降,曾国藩仍然毫不犹豫的将其凌迟处死。


我是赵帅锅


陈玉成被俘后,大清招降,遭陈玉成痛斥;李秀成被俘后,卑躬求饶,依然被杀。

这两个镜头长久地印刻在国人心中。

遗憾的是:或许并非如此。

陈玉成痛斥胜保是真,但胜保招降存疑

陈玉成被俘后,胜保招降:“你若投降,可保你荣华富贵。”陈玉成义正严辞:“大丈夫死则死尔,何饶舌也!”大义凌然,英勇就义。


胜保成了各路好汉英雄气概的背景板。

这则消息,出自民国小说《陈玉成被擒记》。

很多朋友说这则来自清人的《被掳纪略》(一本可信度较高的书),但事实并非如此。

《被掳纪略》中,是另一个版本。

陈玉成进入寿州后,并没有立刻被俘。苗沛霖让人安排陈玉成一行在城中住下。而且,陈玉成居住的宫殿非常华丽,俨然以领导招待。

第二日吃饭时,吃到一半,苗沛霖的侄子苗天庆穿着大清官服出现。对陈玉成说:“我叔叔看大清气数未尽,洪福齐天,想邀请英王一起享洪福”。陈玉成大怒,指着天庆骂道:“你叔叔真是个无赖小人!风吹两边倒!谁得意就帮谁!将来一定死无葬身之地!事已至此,你们看着办吧!”陈玉成身边的兄弟都拔刀准备动手。陈玉成说:“可以不必”!

第三天,陈玉成被押解到了胜保大营。胜保威风凛凛地坐在中军帐,军伍森严,叫陈玉成上来。陈玉成上去后,左右都让陈玉成跪下。陈玉成大骂:“你胜保小孩,真是你们清妖第一误国庸臣!本总裁三洗湖北,九下江南。你一大涨就跑。当初在白石山,老子一口子干掉你25营!你全军覆没,只带了10余骑抱头而逃。我叫人放你条性命。你这个好不自重的东西,也配让我跪?”骂完以后铺了个垫子坐下。

这就是陈玉成的口供单。

这份口供单传到多隆阿手里时,多说:“胜保也是个不讲究的人,白白让人骂了。以礼相待,好好养着,等朝廷的圣旨再处置就得了!”

这就是《被掳纪略》对陈玉成被俘的记载。

其中,陈玉成痛斥胜保是真,但胜保绘声绘色招降陈玉成,陈玉成那句“死则死尔”是不存在的。而苗天庆“想邀英王同享富贵”显然是出卖陈玉成的委婉说法。

胜保无权擅自招降被俘“贼酋”

只有朝廷才有权力处置被俘“贼酋”。

陈玉成和韦俊不一样,按照今天的说法,韦俊在尚有实力时,与大清谈好条件后投降。属于主动“弃暗投明”。


用今天的说法,韦俊投降的性质叫“起义”。

陈玉成和郜永宽也不一样,他们是在与李鸿章完成谈判后,“有条件投降”。

而纵观整个清朝历史。陈玉成这种级别的“贼酋”俘虏是必死无疑的。所谓请示朝廷,无非是看是“押解京师”还是“就地处决”。

以富贵相许的事情,胜保可以做,但是只能对太平军中的中下级俘虏使用。陈玉成被俘后,胜保就对他下面的捻军等部众“招降”。

到了陈玉成这个级别的人物,胜保擅自以“富贵相许”是越权的!他最多只能说“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别的承诺他不能给,也没权力给。

同样,胜保也不可能上圣旨请饶陈玉成。这等于是给陈玉成“作保”。一旦陈玉成寻得机会重新回归太平军,那是要被问责的。

招降陈玉成并不划算

很多朋友说,招降陈玉成是为瓦解太平军的抵抗意志。这个说法也是不合理。


如果此时陈玉成实力尚存,招降陈玉成确实可以瓦解太平军斗志。可是,在陈玉成被俘后,如果还招降,就只能起反作用了。那是告诉太平军:你们可以放手抵抗,等你们被俘了再投降也不迟!

李秀成的“卑躬屈膝”

既然“贼酋”都不可能被宽恕,李秀成又为何求饶呢?

尽管目前史学界对《李秀成自述》的真伪尚无定论,而且双方都能拿出有力的观点来驳斥对方。但是,即便《李秀成自述》系李秀成本人原原本本的版本,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缘故。

1、劝曾国藩反清

1979年,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大缜女士,在已中风并患白内障的情况下,提到,她的母亲(曾国藩孙女曾广珊)曾告诉她:“李秀成劝曾文正造反,曾文正公不肯”。

虽然严格来说,这是“孤证”,但却是符合逻辑的。曾国藩既不可能有权限宽恕李秀成,也不可能在当时微妙的形势下要朝廷放过李秀成!

拥兵受疑,还要施恩贼寇?

精明如李秀成应该知道:曾国藩不反,他的生死,曾国藩说了不算,也不会为他说话!

2、保全余部性命

让我们翻看李秀成的“污点”《李秀成自述》。

他在文中多次提到希望宽恕部下,尤其两广老兄弟的姓名,允许他们回老家。在这样的前后文环境中,提到“愿意招降余部”。

作为常年统兵的李秀成自然不会相信“天朝虽倾荡,他日必复生”(洪仁玕绝命诗),太平军余部的抵抗毫无意义。

3、李秀成非贪生怕死之徒

在李秀成被押期间,英国政府翻译官阿拉伯德斯曾在监狱见过李秀成。


在他的记载中,李秀成说自己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他为还有时间讲述起义的历史而高兴。同时,李秀成非常平静和镇定,保持着尊严。

假如见过待宣判的死刑犯的人,应该都能确定,这绝非一个贪生怕死,正祈求活命而不知是否可得之人的表现。

尽管陈玉成收到胜保劝降的说法存疑,但陈玉成依然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气概,不失豪杰;

尽管李秀成祈求活命的“污点”尚无法从根本上排除,但李秀成绝非贪生怕死之徒。

只是,对我们后人来说,读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明智。若是人云亦云,不细看史料来源及史料前后文,又如何能从真实的历史中提取真实的经验和教训呢?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这是满清政府卑鄙无耻的手法,没有利用价值的,只有杀掉。

满清政府对待国家内暴动的异己分子,历来采取残忍酷刑,想以此震慑底层民众,杜绝他们反抗的念头。而为当局服务的那些“狗奴才”,为了表达对主子的忠心,就凶残对待底层民众,用尽各种酷刑,毫无人性可言。

太平天国后期,经过内讧后的领导层,多已经失却民心,变成带有匪性而又贪腐的军阀。因而,很多人才都纷纷流失,太平天国覆灭已成定局。

对于青年优秀将领陈玉成与李秀成,都是天京沦陷后投降或被俘。投降后的李秀成,已经毫无价值,被湘兵将领曾国荃(曾国藩族弟)用矛凌迟。而被俘的陈玉成,因为还有余部在外抵抗,劝降他,可以动摇余部抵抗意志。因而劝降办法。自然,陈玉成知道,不投降是死,投降也是死,因而“拒绝投降,英勇就义”。

满清政府对义军态度义行不一,极端残酷的方式,也使英、法、美、俄等洋人震惊。当然,虽然有不满,那是清国之事。


愤怒野虎


在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因此,针对挑战皇权的罪行——造反,惩罚力度也最大。一般来说,造反者不但本人会被处死,祖先和后代都会被严惩。比如太平天国之战初期,咸丰皇帝曾经亲自下旨,要求两广地方官挖掘洪秀全、韦昌辉等人的祖坟。又比如石达开未成年的儿子虽然按照大清律没有被处死,却也难逃成年后被阉割的命运。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法律出台,自然是因为统治者想让臣民们懂的,造反将会付出多大的代价。

所以说,陈玉成兢兢业业从事造反行业十几年,杀死清军大员无数,一旦被俘,竟然会受到劝降的优待,这是在鼓励广大清朝人民造反,还是在鼓励广大清朝人民造反?

所谓陈玉成被劝降,最早出自民国期间无名氏所写的小故事《陈玉成被擒记》。之后,无数文学家颇为喜欢这个梗,便在很多小说、戏剧、小人书中反复使用。所谓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是真理,陈玉成被劝降也就让很多人都深信不疑了。

说实话,小编要写以陈玉成为主角的小说,也对这个梗爱不释手。我太平天国英勇无敌的陈玉成大义凛然,怒斥敌人,那英雄形象让胜保等清朝抖m大员目醉神迷。于是跪舔着劝降,当然,视死如归的陈玉成必然掷地有声的拒绝,让胜保等白鼻子小丑碰一鼻子灰。那才富有戏剧性嘛!然而,历史是历史,不能因为戏剧性强就采信。

苗沛霖俘获陈玉成后,把他送到了胜保的大营。胜保一向喜欢招降纳叛,然而,即便是胜保,脑袋里也丝毫没有飘过一丝劝降陈玉成的念头。胜保满心打算的,是大张旗鼓把陈玉成送到北京,彰显一下自己的功劳。

然而,朝廷一则怕夜长梦多,二则陈玉成自安庆保卫战之后屡经失败,在太平天国地位下降,已经失去了献俘的价值,所以朝廷命胜保就地处决陈玉成,并把他的人头送到湘军大营。当时,恭亲王弈訢主政,他对胜保颇有保全之意,特地在一封600里加急密谕中向胜保解释了这样的做的目的。

原来,安庆保卫战之后,湘系大将李续宜成为安徽巡抚,李续宜的哥哥李续宾在三河之战中死在陈玉成之手。恭亲王希望胜保把人头送给李续宜,借此与湘系搞好关系。

所以说,陈玉成被俘后,围绕他的处置,只有献俘和就近处决两种争议,劝降是不存在的。

因此,李秀成被俘后,才会借写自述的机会,曲折的劝曾国藩造反。因为他知道,只要曾国藩是清朝的臣子,自己无论投降还是大义凛然,都难逃一死,只有劝对方造反,自己对于曾国藩来说才有利用价值,自然也就不用死了。


雁小驴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要掰扯题主说的这两位,咱就不得不提一下这太平天国运动。所以咱把太平天国运动当做这题的一个背景先聊聊。

太平天国

1836年,抠门皇帝道光还在为鸦片的事上瞎琢磨是该禁还是该放,做选择题烧脑的时候,就撞上一个脑壳上长犄角的洪秀全。这人靠着一本脱胎于《圣经》的《劝世良言》,玩闹似的就整了一个拜上帝教出来。

捎带着还在自己脑壳上刻了一标签——上帝的二儿子,耶稣的亲弟弟,出来忽悠人。

这教派就整到1850年的时候,乘着道光崩了的热乎劲,洪秀全这就开始加紧为掀翻满清做准备。

而道光崩刚一崩,这瘸腿皇帝咸丰就开始在咱大华夏的地头上戏弄人间。

洪秀全就选了这时间点上,弄了个金田起义,一大脚丫子就狠狠的踹在了咸丰的屁股蛋上了。好悬没把咸丰老腰给踹折了,要老梁说这个时候的满清一窝子的废物点心,尤其回事被满清当宝贝圈养的八旗大兵,让洪秀全按在地上搞摩擦,一口气就全整到地狱里找皇太极和努尔哈赤聊天去了。

满清的八旗制度算是彻底的被扔进了垃圾堆,汉人的地方武装就此崛起,从此汉人开始在满清的朝堂上有了实际意义上的发言权。

所以到了太平天国的后期,基本上就是汉人的地方武装在和太平天国怼,而所谓的八旗大兵只是做个陪衬蹲在战场的边上捞点残羹剩饭吃吃而已。

聊到这里,咱回头再说这咸丰,这辈子就没安生过,前边有太平天国怼,中间有鸦片战争糊着大耳瓜子打脸,后边还英法联军撵着他的屁股跑。

一窝子一窝子糟心事前后脚的袭击,让他成为了第一个满清还没有灭,就把帝都扔掉跑路的皇帝,捎带着让人家把个圆明园给烧了。

您要说咸丰不恨这太平天国,老梁都不信!有了这背景,咱在聊题主的事。

先说陈玉成

这人是广西藤县客家人,这人长相奇特,两眼珠子下边各有一颗痣,您要是和他对望,就感觉有四只眼睛在同时的瞅你。

而且这人也对得起这相貌,那武力值杠杠的,但可惜的很,当他出现的时候,太平天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洪秀全一帮子高层,蹲在南京的地头上,抵御满清的攻击一年不如一年,但自己人搞个内讧那是手拿把掐的。

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陈玉成利用自己的才能多次力挽狂澜,但依然解不了太平天国的危局。

到了安庆陷落的时候,退守庐州。这个时候的陈玉成面临俩个难题,外有满清的大头兵近逼,内有洪秀全的革职处分。

这好不易容从庐州退了出来,结果就赶上了叛徒出卖,就被满清给抓了。

那姓苗的叛徒,高高兴兴的把这陈玉成给带到了满清胜保的大营里。

“跪下!”胜保大帐里一帮子大大小小的武官,就差拿着衙门口的水火棍整个威武出来。

“哈哈!”陈玉成一瞅这架势,反而乐了。“一帮子娘炮外加小屁孩,你们也配!爷们是天国的开国元勋,三洗湖北,九下江南,就你们这帮瘪犊子见了爷们就跑。白云山一战,二十五个营,被爷们吭哧吭哧吃了精光,胜保你就带着十几匹马跑了,你也不瞅瞅你自己,不自重的物件!大丈夫死就死了,你也别废那劲!痛快点,给爷们来一刀!”

这一顿夹枪带棒的,把个胜保臊的大脸蛋子都红了。

按照胜保以往的惯例,就喜欢搞劝降一说,结果整了这么一出。这降是不用劝了,但胜保还是想捞点功劳,就想着把陈玉成献到京城里,让同治皇帝瞅瞅(此刻的咸丰已经崩了一年了),弄不好还能升上一级,毕竟陈玉成那也是个大官不是。

结果同治和俩老女人一聊,这事不成,这路上要是来个劫狱咋整,所以让胜保就地处决。陈玉成死的时候,也仅仅是二十五岁。

咱在说这李秀成。

李秀成的崛起也同样是在太平天国的后期,他的主要表现是进攻外国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满清这收破烂的政府,和信奉强盗思想的列强签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这以后列强对满清的态度表示满意,愿意收留这条被孽的不要不要的玩意,所以开始打击态度变成了拉拢态度,到了最后帮助满清捅太平天国的屁股。

整个过程俺就不详细的说了,把这帮子被满清奉为天王老子的列强打的一败涂地,您就别管是陆战,还是海战,整到最后这帮子满清眼中的洋大人,都不敢和李秀成见仗了。

可这个时候,正赶上曾国荃的部队,一路攻击到了南京的城门口,吓的洪秀全一天三道旨意,非要把洪秀全给拉回来。

结果李秀成回来了,您洪秀全到是听个建议啥的,咱一起搞满清好不啦!结果这洪秀全还搞内讧,听了他俩亲兄弟的建议,把李秀成的手下全分了王,就是想要分一份李秀成的权利。

结果李秀成到了南京的地头上,对部下指挥不动了,洪秀全高兴的屁颠屁颠的。结果李秀成为了让洪秀全放心,把苏州和浙江都交给了这些部下,还捎带着把家眷一股脑弄到了南京。

最后打来打去,这太平天国的内耗就把这战局的优势也给耗没了。李秀成出主意,咱弃城逃跑吧。

“俺不是那咸丰,遇到事就跑路!”洪秀全感觉自己的腰杆子硬,就是不同意。

这回好,李秀成陪着洪秀全守城,结果还没守到底,洪秀全自己个先挂了。李秀成为了保护洪秀全的儿子,亲自断后,率领一百多人和辫子兵玩了个硬碰硬,这就和大部队走散了,被当地老百姓藏起来,结果遇到个村董,着急忙慌报给了清兵,这才被抓。

而曾国荃(曾国藩的亲弟弟)因为李秀成死守南京,让他损兵折将,尤其是亲兄弟曾国华也死在了李秀成的手里,所以他恨急了李秀成。抓到之后,曾国荃这就先上了刑,用小刀子割李秀成屁股和胳膊上的肉。这李秀成到也硬气,一声没吭。

这就把曾国荃给惹恼了,拿锥子亲自去捅,当时鲜血就流了一地。此后李秀成在大牢里每天写七千字,写自述,总结自己的一生和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后来李秀成就被曾国藩给处死了,年仅四十二岁,临死的时候还写了十句绝命诗。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要问了:“老梁不是说李秀成玩了个投降吗?咱没看出来呀!”

其实这个问题,史学家都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没有,另一种说是有。

这说有的,证据就是李秀成写的这个自述中有一部分是对曾氏兄弟的吹捧。但是这两波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承认李秀成没有出像陈玉成那样临死不屈的场面。

不过在老梁看来,这部分的自述中的吹捧也可以看做李秀成想要套路曾国藩,这曾国藩如果不杀李秀成,那么曾国藩就会受到满清朝廷的怀疑。

所以曾国藩在事情平定之后,并没有把李秀成送往北京连个消息都没打,而是选择了杀人灭口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曾国藩看了李秀成的自述之后,也夸奖李秀成是个英雄人物。

所以题主说的李秀成投降还真的有待琢磨琢磨。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天京事变,一场改变太平天国运势的内斗。这场内斗,不单单是血流成河,诸如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这些太平天国早期的大将,也都因此而亡。太平天国大将顿失,清军趁机卷土重来,重建了江南、江北大营。太平天国可谓命悬一线。

受命于危难之际,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位后起之秀成为了起义军的大将。在陈玉成和李秀成的指挥下,太平天国大有中兴之势。 三河镇大捷,二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 太平天国运动再次焕发出了生机,陈玉成和李秀成也因战功成为了赫赫有名的英王与忠王。

但是,随着1861年安庆的陷落, 太平天国的形势又变的不容乐观了。李秀成不得不放弃东征的大好战局,回师天京。而陈玉成,因为救援安庆失败,被洪秀全革爵留用。陈玉成整兵庐州(今安徽合肥),又派大将西征西北,试图在西北招兵买马,挽回颓势。西征军撤走后,庐州城兵微将寡,粮草不足,清军趁势大举围攻。驻守寿州的奏王苗沛霖心怀不轨,邀陈玉成前往寿州,陈玉成 没能听从部下劝告,中计被捕。苗沛霖将陈玉成献给了清军统帅胜保。胜保有意招降这位英勇善战的英王。没想到陈玉成面对清军的屠刀,丝毫不惧。陈玉成先是痛骂胜保一番,又慷慨言道:“大丈夫死则死矣,何饶舌也”。胜保见陈玉成意志坚定,劝降无用,于1862年6月将陈玉成杀害了。

陈玉成不失为真汉子,不愧为真英雄。相比之下,李秀成的结局反倒有点令人猜不透。

随着陈玉成的身死,天京外围的城池相继失陷。1864年,天京被合围,天王洪秀全也魂归九天。湘军依靠猛烈的炮火,挖掘地道攻破了天京城防。李秀成拼死力战,杀敌无数,但还是无力回天。李秀成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了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 伺机突围,结果,新找的马儿力不能行,李秀成终被清军所俘。

李秀成被俘后,写了长达万言的供述,后世称之为《李秀成自述》,清廷则称之为投降书。后来,洪秀全之弟洪仁玕在狱中见到此书,愤怒至极,还进行了逐条批驳。李秀成写完自述后,曾国藩仍旧没放过他,很快,便将李秀成处决了。

陈玉成不肯投降,作为犯上作乱,大逆不道之人,清廷自然不会放过,陈玉成的死合乎常理。而李秀成既然写了自供状,却为何还是难逃一死呢。

李秀成的死,的确有点让人捉摸不透,有这样一种说法,李秀成原本想效仿蜀汉姜维,行诈降之计,劝说曾国藩兄弟另起炉灶,与清廷抗争。曾国藩未能所动,为了掩人耳目,消除祸端,于是很快便将李秀成处死了。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毕竟李秀成要是真心投降,曾国藩也是爱才之人,是不会将其匆匆处决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就算李秀成真的投降了,清廷也未必会善待他,毕竟李秀成是太平军的大将,他领导的大军,曾打的清军抱头鼠窜,狼狈不堪,这样的反贼,对清廷来说,也是断然不会留用的。


风雪梦不逝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陈玉成被俘虏的时候,太平天国还没有完全灭亡,所以需要招降陈玉成去瓦解太平天国。李秀成被俘的时候,天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城(南京)已经被攻破。

太平天国后期,因为洪秀全领导的失误,也因为石达开带领大部队出走,太平天国急需新的有生力量。为了拉拢一些地方武装组织,就开始大肆封王。苗沛霖和李昭寿就是当时捻军部队中的一部。

  • 陈玉成被叛徒所害

1862年,陈玉成的部队与曾国藩的部队作战,屡次失败。曾国藩的部下鲍超多次挫陈玉成的锐气。苗沛霖见太平天国大势已去,安徽失守,就主动投降胜保,并设下圈套命陈玉成就范。

苗沛霖建议陈玉成与他一起攻打寿州,苗沛霖说,打下寿州,陈玉成就不必固守庐州,可以互为犄角之势。陈玉成不明就里,答应了苗沛霖的建议。结果,陈玉成刚进入寿州,苗沛霖的侄子苗天庆就穿着清朝的官服出来,让英王陈玉成降清。

陈玉成大怒,指着苗天庆的鼻子说,你就是无赖小人,墙头草。随后,陈玉成就被清军俘虏。胜保本打算招降陈玉成,但是陈玉成说,你胜保是我手下败将,几次险些丧命,还有一次穿着女人的衣服出逃,你为何让我投降。


胜保羞愧难当,最后上报清廷,在河南延津县英勇就义。(以上故事参考《被掳纪略》)。

  • 李鸿章杀降

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后来,李鸿章等人利用太平天国叛徒杀害慕王谭绍光,进入苏州,郜永宽、汪安钧等八王出迎。结果,这些人因为卖主求荣而被李鸿章杀掉。当时有人就劝李鸿章,说你的老师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俘虏都是友好款待,招降他们,目的是让更多太平天国将领投降。你为何要杀掉他们?

李鸿章说,这些人没有气节,因此要杀掉。从这个故事里面,也可以看出当时清军为何要招降陈玉成。

  • 李秀成戳到了曾国藩的痛点

至于李秀成被俘,是在天京城坡之后。据说,李秀成被俘之后,说只要不杀自己,可以招降旧部。后来,李秀成还写了一个《自述》,在《自述》中,李秀成详细说了当年打仗的经过。其中,有很多不利于曾国藩的地方(曾国藩在天京城坡之后,为了获得财物,曾将天京付之一炬),因此,亲自动手修改了《自述》,并匆匆杀掉了李秀成。


兮兮说事儿


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是两位后起之秀,也是太平天国经历天京事变,翼王石达开出走之后,太平天国后期的两位重要年轻将领。若非有此二人勉力支撑,太平天国的寿命,可能还要短上几年。

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时,天国的高层已经开始腐化,失去了继续与清廷对抗的锐气,转而一直在内耗和权力斗争。在这种腐朽的环境之中,陈、李二人即便个人能力再出众,最终也还是难逃兵败被俘的结局。

陈玉成和李秀成被俘后,不同的态度,同样的结局,值得玩味。

一、

太平天国将领被俘后的命运,和当事的清军主帅有很大关系。

英王陈玉成,是在安庆被曾国荃所败后,转投苗沛霖,结果被苗沛霖出卖给胜保的。

胜保是什么人呢?此人是晚清著名的旗人将领,在支持慈禧垂帘听政中出过大力的。这人打仗一般般,但特别会招降敌将。其中李昭寿、张元龙、薛之元、苗沛霖、宋景诗等一大票捻首,都是胜保招降的,而其目的,也无非养寇自重,自抬身价。他招降的这些人,大多数后来也降而复叛了。

对陈玉成这样一条大鱼,胜保自然是不会放过的,但没有招降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陈玉成忠于太平天国,宁死不降;二是朝廷下发了谕旨,要求胜保将陈玉成凌迟处死,而非招降他。

结果胜保还不死心,想搞个“献俘大典”,把陈玉成送到北京邀功,结果被痛批了一顿。朝廷再次申斥胜保,立刻将陈玉成凌迟处死,最终陈玉成的囚车在进京途中被拦下,处死于河南延津。

二、

而忠王李秀成,和陈玉成的境况又完全不一样,俘虏他的人,是湘军的主帅曾国藩。

曾国藩做事,比胜保要细密得多。复活李秀成后,曾国藩就让他待在牢房里写思想汇报,写了好几万字,曾国藩自己改了一些、删了一些,把供词上交给朝廷后,马上就把李秀成处死了。

面对李秀成不知真心还是假意的投降,曾国藩拒绝接纳,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捕获李秀成时,洪秀全已死,天京已破,太平天国宣告了灭亡,李秀成作为败军之将,招降他对清廷而言没有太大价值。

第二,虽然李秀成声称,愿意为清廷收服太平军数十万游勇,但在曾国藩看来,用这个人的不确定性太大,万一他招纳游离各处的太平军后,太平天国死灰复燃,曾国藩将得不偿失。风险大于收益的事情,曾国藩不干。

第三,因为湘军声称在天京城中未发现天王宝库一事,曾国藩遭到很多猜忌,有人以为他是想偷偷留着宝藏,借机举旗反清。如果再招纳李秀成这样一个敏感人物在手下,将会有更多的猜疑。曾国藩既无心也无力反清,所以也就不必留李秀成在身边,自找麻烦了。


搞哥读史


1856年天京事变后,很多人以为,太平天国失去了这几位重要人物,尤其是石达开的出走,将从此一蹶不振,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清军彻底击垮。

但是,以李秀成、陈玉成为首的一批年轻将领,却有着令人出乎意料的军事才能。他们接连攻陷清军的江南、江北大营,使得战局又重新变得扑朔迷离了起来。

然而,李秀成和陈玉成之辈,能在战术上延续太平天国的命运,却无法在战略上力挽狂澜,最终还是难以避免地走向灭亡。

1862年,陈玉成在安庆兵败,因错信练军首领苗沛霖,被出卖给清军。

根据《胜保事类记》的记载,陈玉成临死前,没有流露出丝毫畏死之态,最终就义。但其实,就算他乞降,清廷也未必会答应,毕竟他们可是造反的主要人物,即便现在还有用处,等将来,肯定是要清算的。

1864年,天京城破后,李秀成也被清军俘获,成了湘军统帅曾国藩的阶下囚。李秀成并未表现出陈玉成那样宁死不屈的态度,他向曾国藩乞降。

但是,曾国藩本意是想杀掉李秀成,不接受他的投降的。一向做事谨慎的曾国藩,最后选择杀掉李秀成。


平沙趣说历史


陈玉成投向与否都是一个样,只不过陈玉成看得比较明白罢了。

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非常著名的将领,太平天国能撑过十个年头,他有一半的功劳,此人作战勇敢,有勇有谋,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只可惜,在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太平天国内部的问题,致使太平天国的覆灭。

而清王朝对于太平天国的俘虏,其实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杀!决不姑息。

其实从这点上看,陈玉成早就看透了这点,所以干脆不投降,还破口大骂。而李秀成则心存侥幸,最后虽然写了投降书,并且透露了太平天国大量的机密,但最后还是没有逃脱被杀害的命运。

其实,一个敢于造反的人,应该早就想好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被压在了生死的赌桌上,这里不会有什么怜悯,只是无情的杀戮。历史从来都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