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孙嘉诚明知道雍正派他与年羹尧合作是个死局,为什么还欣然前往?

青灯问史


《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在历史上的原型有两个,一个是年羹尧的眼中钉蔡廷,另一个就是以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而著称的孙嘉淦。

孙嘉诚的历史原型是孙嘉淦,这一点之前的许多剧评文章中都已经提及,不管是做人为官的气节,还是廉洁奉公的品质上,孙嘉诚和历史上孙嘉淦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名字上面,就差一个字。

但是实际上,孙嘉诚这个角色,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原型,就是蔡廷。蔡廷和年羹尧在很早的时候就相识了,在“九子夺嫡”期间,已经是陕甘总督的年羹尧就曾写信拉拢蔡廷与自己都站在雍正这一边,但是蔡廷非但没有同意,反而是参奏了年羹尧。而康熙得知之后,将蔡廷调任四川巡抚,用以牵制年羹尧。随着康熙去世,雍正登基,年羹尧借西北战功得势受宠,因而借机公报私仇弹劾蔡廷,但是此时的雍正已经计划着除掉年羹尧,所以他并没有处罚蔡廷,而是将蔡廷封为左都御史,专门负责弹劾年羹尧。可以说年羹尧最终也就是栽在了这个蔡廷的弹劾之下的。

只是不管是孙嘉淦,还是蔡廷,都没有被年羹尧杀掉,而《雍正王朝》中,孙嘉诚的死成为了雍正皇帝与年羹尧关系崩塌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也最终让雍正皇帝下定决心,开始惩治年羹尧。


雍正安排孙嘉诚前往西北,既是为了推行新政,同时也是再给年羹尧传递一个非常明显的暗示和警告。

孙嘉诚公然顶撞雍正,参劾年羹尧,并且到午门外求雨,以此证明年羹尧是奸臣,面对这些情况,雍正非但没有处罚孙嘉诚,并且还让孙嘉诚与年羹尧见面,安排孙嘉诚同年羹尧一起去西北,这是对于年羹尧非常明显的暗示了。

首先,此时雍正已经开始对于年羹尧不满。

年羹尧回京后,居功自傲,开始飞扬跋扈,“年选”任人唯亲,对百官无礼,对于雍正也失去了往日的敬重,“只知将令不知皇上”这样大逆不道的话都说得出来,雍正必然是非常的愤怒,对于年羹尧也是非常的不满。

其次,雍正不处罚孙嘉诚,实际上就是表示了自己对于孙嘉诚所言事实的默认。

孙嘉诚说年羹尧就是京城中的奸臣,并且将年羹尧的罪状一一条陈,纵然雍正当下表现的非常气愤,但是也仅仅是罚孙嘉诚去午门外求雨。但是天命不可违,老天爷的一场雨让孙嘉诚的忠君之举得到了明示,而年羹尧则被推到了奸臣的一边,而雍正没有用妖言惑众等治孙嘉诚的罪,就是因为此时的天意都不希望让雍正掩饰年羹尧的罪过,而这也是雍正对于孙嘉诚的条陈予以了默认。

再次,把孙嘉诚安排给年羹尧,就是要给年羹尧一个警告。

雍正不处罚孙嘉诚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并且将这个人安排在年羹尧的身边,就是要给年羹尧传递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也是给年羹尧的警告:你年羹尧这次回北京做的事情已经是非常过分了,不仅是群臣看不下去,雍正也看不下去,就连老天都看不下去了,你要再不知道悔改,那就真的是会遭到天谴的。而雍正最希望的也是年羹尧见到孙嘉诚,就想到孙嘉诚在午门外求雨的事情,想到的君臣礼仪与为官之道,对于自己的行为有多收敛。

与此同时,雍正也是考虑到,既要在西北推行新政,又要监督、牵制年羹尧,孙嘉诚确实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雍正曾派十名大内侍卫前往年羹尧的大营,名义上是去历练,实际上就是去监督年羹尧,可是这十个人一上来就被年羹尧恩威并施的拿下,彻底失去了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派遣不畏强权的孙嘉诚最为合适,毕竟,连皇上都不怕的孙嘉诚,肯定不惧怕年羹尧,必然是有话直说,给予雍正的反馈也是最为真实和可靠的。

而另一方面,孙嘉诚作为“户部第一理财能手”,专业能力极强,加之在西北推行的是“火耗归公”这样的财政方面的政策,因而派孙嘉诚去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达到雍正的目标,在治理西北财政的同时,也能整治一下西北的吏治。


而令雍正皇帝和孙嘉诚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年羹尧竟然会对孙嘉诚痛下杀手,这也直接导致了雍正开始治办年羹尧。

是不是雍正为了给惩治年羹尧找到合适的理由和借口,而故意派孙嘉诚去送死呢?当然不是,此时的雍正不希望孙嘉诚死,也不希望年羹尧死,更不会用牺牲孙嘉诚来换取年羹尧的性命。

孙嘉诚是在雍正继位后,得到雍正的赏识和重用的。当时,孙嘉诚在雍正面前公然顶撞廉亲王胤禩,批评制钱弊端,雍正不仅派张廷玉亲自上门安抚,并且更是让孙嘉诚从六品的户部管事直接升任三品都察院御史,这也让孙嘉诚对于雍正是感激涕零。

孙嘉诚的能力是雍正非常欣赏的,在与年羹尧的饭桌上就说孙嘉诚是“户部第一理财能手”,而孙嘉诚的性格虽然有些孤僻,但是人品和气节,就连张廷玉也非常钦佩。不同于陆生楠、谢济世这些意气用事、结党营私的读书人,孙嘉诚一直是向理不向人,就连见到李绂为廉亲王所笼络,他也可以不顾好友情谊,扬长而去。这些都让孙嘉诚打上了“孤臣”的标签,因而才会得到雍正的格外赏识。即便是孙嘉诚咆哮朝堂,参劾的是刚刚在西北大胜归来,如日中天的年羹尧,雍正也没有处罚孙嘉诚,这就说明,雍正本身就不想孙嘉诚死。

雍正刚刚继位,百业待兴,正值用人之际,朝堂之上自己信任之人又是寥寥无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不畏权贵、一心为公、忠心耿耿的孙嘉诚,雍正必然不是想让孙嘉诚去送死。同样的道理,对于自己的府邸出身的奴才,现在的抚远大将军、节制西北四省军政事务的年羹尧,雍正也是不会舍得处罚的,更不会说是用牺牲孙嘉诚去换取年羹尧的性命,在自身麾下本就人员匮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要一下子失去两个人,雍正断然不会这样做。

对于自己最终葬身西北,孙嘉诚必然也是没有预料到的。

尽管自己和年羹尧有着天大的矛盾,尽管知道年羹尧对于自己有着极大的不满,但是孙嘉诚毅然接受了雍正的任命,跟随年羹尧前往西北推行新政。

孙嘉诚所具备的读书人的气节和为官之人的正气,是非常值得人钦佩的,他忠诚、刚正、不畏强权,这些都是他的优点,但是他过分的看重的事理而不近人情,也让他必然不能为年羹尧这样的权臣所接受。

但是孙嘉诚固有的思维观念认为自己是朝廷命官,又是雍正钦命前往西北的官员,自己的杀法去留都应该有雍正皇帝说了算,年羹尧无权也不能对自己下手,更不会不顾及雍正和朝廷的脸面而擅杀雍正钦点的官吏,因而孙嘉诚并不会因为生死问题担忧,最多也就是和年羹尧无法共荣,雍正皇帝弃车保帅放弃自己而已,将自己革职而已。而即便是年羹尧有对自己动杀念,孙嘉诚也是有着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气节,自己孑然一身,所以并不惧怕。

只是最终的结果不仅雍正没有想到,朝堂之上的文武官员没有想到,就连孙嘉诚自己也必然没有想到,年羹尧真的就把孙嘉诚杀掉了。而也正是因为孙嘉诚的死,雍正才对于年羹尧彻底的失望,并且由此开始了对年羹尧的治办,直至将年羹尧赐死。


雍亲王府


孙嘉诚是一个忠臣,是一个诤臣,也是一个直臣。还要说明一点,孙嘉诚还是一个聪明的臣子。

应该说,没有孙嘉诚,年羹尧的骄横跋扈的作风也会被人弹劾,也没有好结果,孙嘉诚只是一个引子,一个率先开燃的炮仗罢了。

雍正当然更聪明,但是他理性。从他下朝后坐在年秋月前面,大喊“卸甲,脱,脱,脱”直到秋月脱完然后又离去就知道,雍正已然见不得年羹尧了。

但是,西北的大局刚刚平息,还需要时日稳定,他不能动年羹尧,哪怕是轻轻敲打都不行,因为年羹尧手里有几十万“只知有军令,而不知有皇帝”的将士,乱不得。雍正只有忍气吞声,做好安抚,才能稳住年羹尧及其党羽。

孙嘉诚此时蹦出来虽然符合雍正的心境,但是却于大局不利。更重要的是,孙嘉诚的背后,是一大帮清流,这是一股不容小视的势力集团。雍正深知,要是仅仅只是一个孙嘉诚,杀也就杀了,先安抚年羹尧为主,无所谓。但是对于一个势力集团,杀或者不杀都将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况且孙嘉诚还是一个忠臣。

除此之外,与雍正一直暗中较劲的老八集团此时正安静的呆在一边,等着看戏。看什么戏呢?看雍正的大功臣年羹尧和清流们打架,看雍正怎么处理,看清流们和雍正怎么掐架。老八集团一直想做黄雀,诺敏案和科场舞弊案他们没有做成黄雀,这一次还是怀着同样的心思。

以孙嘉诚为主的清流集团,老八集团这两大集团现在都因为我年羹尧的事和雍正杠上了,清流们是明杠,老八是暗杠,虽说目的不一样,导致的结果可能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一个“乱”字,处理不好,老八不是一直就要个乱吗,那他就会出击,后果不堪设想。

雍正的心里当然是门儿清,鉴于目前的形势,他只能安抚年羹尧,甚至是满足年羹尧的一切人事安排,他也想动年羹尧,但是还不是时候,因为这次只有年羹尧给他挣回了脸面,他也不能落下个杀“恩人”的无情无义的名声啊。

但是年羹尧始终是要动的。年羹尧不是普通的臣子,是自己潜邸出去的奴才心腹,是手握几十万重兵的抚远大将军,是立过大功的功臣,没有十足的证据和把握,雍正还真是难动。

西北大军的存在让雍正投鼠忌器。现在孙嘉诚又蹦出来,势必会扰乱朝局,于推行行政不利,为了稳住年羹尧,雍正摆了一桌核桃酒,以为军队理财为由将年羹尧和孙嘉诚拉在一起,让他们合作。

这是一招死局,明眼人谁都能看得出,两个死对头,在年羹尧这样心狠手辣的人手里,孙嘉诚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是孙嘉诚就接招了。

我说过,孙嘉诚是个聪明的臣子。为什么说他聪明,就说为什么求雨他就能成功吧,他借口于成龙易经推演,实际上是自己推演好了的,知道当天会有雨下。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巧合,政治不是赌博,他都是有备而来。

难道,这么聪明的孙嘉诚不知道这是个死局么?肯定知道啊。因为十三爷一句:你孙嘉诚自比龙凤比干?他就明白了,龙凤比干是千古忠臣的楷模,可以以死明志。

他也知道,雍正这会儿不知道怎么对年羹尧下手,他实际上也摸清了雍正的心理:对年羹尧已经起了疑心,只是鉴于形势不好下手而已。

雍正的这一招,正是要借年羹尧之手杀了孙嘉诚。杀孙嘉诚本不是雍正的心思,但是在棋手那里,损失这一颗子,是为了图更多更大的子,就算是死,也死得其所。

你年羹尧杀了孙嘉诚,就会激发清流们的强烈抗议,雍正就会有理由对年羹尧下手了,这其实就是一箭三雕的买卖。一来可以找到收拾年羹尧的理由。二来可以借机敲打清流集团。三来可以断了老八集团借机大做文章的念想。

大概孙嘉诚只看清楚了两点。一是以死为雍正制造收拾年羹尧的理由。二是防范老八集团大做文章。至于敲打清流集团,孙嘉诚想到没想到就不得而知了。

作为一个忠臣,孙嘉诚看到这两点也很不错了,死后还能留下一个清名,正所谓死得其所。故孙嘉诚如求雨一般,也愿前往。


青灯问史


我不太苟同题主的说法。很明显该提法说了两点:

  1. 雍正这个人很阴险,知道年羹尧不会放过孙嘉诚,还将其派往西北,为的是杀年羹尧;
  2. 孙嘉诚知道后,便开始满脑子,考虑自己的安危。

两个点都是以正史中,雍正阴暗面的人设为前提的,恰恰与《雍正王朝》中雍正的正面人设不符,是将历史、电视剧两个雍正,相混淆的结果。

剧中的雍正:

  • 一心为公:无论是江南赈灾、追缴户部欠款,都体现出雍正心系朝廷,甚至为追缴欠款不惜得罪满朝文武。虽因田文镜逼死魏东亭,受到罚俸一年,但在康熙那里,得到很高的印象分。
  • 体谅下属:一次张廷玉出席,张廷路处斩现场,;另一次当着胤禩、隆科多、马齐三位满族大臣,询问张廷玉,处理满人的事务。两次场合都令张廷玉很难堪,事后,雍正以考虑欠妥,都做出检讨。
  • 仁慈:同母胞弟胤禵,不满雍正继位,而对其做出藐视君上的行为。无奈之下,将胤禵囚禁,剥夺了其身边的乔引娣。一则,告诉胤禵,现在我是皇帝;二则是雍正的苦心,因两兄弟夺嫡中,分属不同阵营,成见颇深。将乔引娣放在身边,目的是让她了解自己,让她成为两兄弟之间的桥梁,化解成见。


所以这样的雍正怎么会让孙嘉诚去送死,再说了此时满朝文武,对年羹尧都极度不满,还缺杀他的理由吗?雍正在这时候还保他,一则爱惜他的军事才能;二则是西北隐患未彻底根除。但也忌惮年羹尧在西北做大,养虎为患。于是孙嘉诚去西北,明为帮手,为年羹尧筹集军饷,实则是敲打年羹尧,让其有所收敛。

剧中的孙嘉诚

至于题主说孙嘉诚明知道是死局,那倒未必,是其没有想那么多。孙嘉诚以直臣的形象出现,深受儒家传统精神熏陶。如果说田文镜是一“愣”,那么孙嘉诚便是二“愣”。愣不是贬义,代表着对传统价值理念的坚守。

先是以区区六品主事,与户部堂官发生口角,进而闹到雍正那里,陈述铸造新钱内有乾坤,不惜顶撞总理王大臣。而后,年羹尧眼见,百官跪迎不下马也就算了,看到雍正走到跟前才下马。孙嘉诚带头参年羹尧不臣之礼。体现了孟子“威武不能屈”,不畏强权,据理力争的性格特点。由此,雍正派他去西北。固然有与年羹尧的过节,孙嘉诚可能有考虑与年羹尧共事的艰难,一瞬间闪过“只知不可为而为之”,更多是考虑怎么完成本职工作。所谓明知道是死局,便是孙嘉诚满脑子都在想着自己的安全,与他直臣的人设明显不符,不是他考虑的主要着眼点。也可以说,如果孙嘉诚考虑太多个人得失,便不会有他不畏强权的直臣形象了。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6647748517892823"} --}

公子霜尘


在《雍正王朝》中,孙嘉诚被雍正派去与年羹尧合作,替年羹尧管理财政,这摆明了是个死局,但孙嘉诚却欣然前往。

孙嘉诚不是个愚蠢之人,他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政治嗅觉十分敏感,他知道这是死局,但是他无法选择。

年羹尧过于跋扈,孙嘉诚已入死局

此次雍正派他去与年羹尧合作,自然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知道年羹尧骄横跋扈,几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孙嘉诚被派去管理年羹尧军中的财务,无疑会触及年羹尧的底线。

财政是年羹尧军队的核心命脉,而且年羹尧军队的财政肯定有很多黑幕,这些都不是孙嘉诚能管的。

尤其是在年羹尧的军营中,将士只知道年羹尧的军令,不知道皇帝的圣旨。

年羹尧连皇帝的命令都敢违背,又怎么会顾忌一个孙嘉诚。他要除掉孙嘉诚,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孙嘉诚是最合适的人选

一般人根本无法制衡年羹尧,雍正必须找一个不怕死的,而且有能力的大臣去干这件事。

孙嘉诚是个忠臣,也是个能臣,他曾在户部任职,是公认的理财好手。

而且他曾在雍正面前说,自己希望能够成为龙逢比干那样的大忠臣。

因此在雍正派他与年羹尧合作时,他明知是个死局,却还是欣然前往。

而且孙嘉诚不去也不行,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忠臣,如果他不去,就代表着他怕死。

如此一来,雍正肯定容不下他,到了那个时候,他的下场会更惨。


因此,面对这个死局,孙嘉诚必须跳下去。


东方大史


什么是忠臣?忠臣就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不过我猜测,孙嘉诚去年羹尧处时,他也没料到年羹尧居然如此胆大妄为,丧心病狂地连他都敢杀。毕竟,他可是雍正皇帝钦点的甘肃巡抚,肩负着推行新政的重任。

《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最开始的时候即以忠臣的形象出场,他为了揭露户部铸造雍正铜钱的猫腻儿,不惜和户部堂官撕破脸,最后把官司打到了雍正皇帝面前,从而也揭露了八爷党粉饰太平却败坏钱制的险恶用心。雍正明知道孙嘉诚是正确的,却出于稳定政局的需要,没有处理八爷党,但他却破格提拔了孙嘉诚,安排张廷玉夜访孙嘉诚,把这个忠臣放到了都察院。

孙嘉诚感念雍正的恩遇,在都察院也是尽职尽责,诺敏藩库弄虚作假案和张廷璐科场舞弊案,他又挺身而出,不仅带领官员弹劾罪魁祸首,更深夜探访张廷玉,说服他上书请罪并支持诛杀弟弟张廷玉,这不仅提现了孙嘉诚的忠诚,更提现了他有人情味儿的一面,毕竟当年张廷玉对他有恩,如果张廷玉在这个关键时刻不表态,必然在雍正心里埋下一根刺!


年羹尧西北建功之后,飞扬跋扈毫无人臣之礼,并且已经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孙嘉诚敏锐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年羹尧权势滔天圣眷正隆之时,挺身而出弹劾年羹尧。要知道,当时雍正虽然对年羹尧有所不满,但并没有显露出来,满朝文武却是对年羹尧畏之如虎啊!

雍正皇帝在这里和年羹尧玩了个小手段,当时晴空万里,他却让孙嘉诚跪在皇宫前求雨,如果天不降雨,就意味着孙嘉诚的弹劾是诬陷忠臣,要治他的罪;如果天降大雨,那就说明孙嘉诚弹劾的有道理,赦免他的罪。大家心里跟明镜儿一样,皇帝有钦天监,对于下不下雨,还是有几分把握滴!


果然如雍正所料,风云突变天降大雨,雍正顺势赦免了孙嘉诚,同时在孙嘉诚和年羹尧之间做了次和事佬,表面上是劝双方放下彼此的成见,实际上是敲打年羹尧。雍正更趁机把孙嘉诚任命为甘肃巡抚,让他成为抗衡年羹尧的急先锋!

孙嘉诚自然是明白皇帝的心意的,他也接受了这个巨大的挑战,毫无畏惧地奔赴了西北。在孙嘉诚看来,年羹尧虽然飞扬跋扈杀人如麻,但他的凛凛正气必然能镇压百邪,更何况他是雍正钦选的巡抚,肩负着推行新政和监视年羹尧的重任,年羹尧即便丧心病狂到了极点,也不敢贸然对他动手!

孙嘉诚低估了年羹尧的疯狂,也高估了皇权对年羹尧的威慑力,最后丧命在年羹尧之手!而年羹尧此举,也为他自己敲响了丧钟!孙嘉诚的死讯传来,满朝上下群情激愤,年羹尧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雍正借力打力铲除了年羹尧?

我始终认为,孙嘉诚是雍正安排的一颗棋子,而且是弃子,他的作用就是送给年羹尧吃掉,进而成为清除年羹尧的借口。要知道,年羹尧的性格和手段,雍正可是一清二楚的,当年他为了几百万两银子,可以把江夏镇几百口人杀得干干净净,难道还会在乎一个孙嘉诚?他一定会认为自己有西北之功,雍正顶多不过斥责一番罢了。



谁知道,这次不一样,他吞了皇帝扔出的鱼饵,结果赔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当然,雍正的初衷可能只是剥夺他的权势,只不过后来群情激愤之下,也只能要了他命!

在皇帝眼中,臣子没有忠奸之分。如果需要,拿来用就是了!

上面的分析,是针对《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而现实中的孙嘉诚,也的确是铁骨铮铮的大丈夫,他在雍正登基之初,就不管不顾地上书建议雍正“亲近兄弟”,这等于变相地说雍正没有手足之情,对兄弟残忍。雍正当时气得大骂孙嘉诚,重臣朱轼在旁说了一句:这个人的确狂妄,不过我挺佩服他的胆量。雍正当即就被逗乐了,大笑着说:朕也佩服。

后来雍正屡次升孙嘉诚的官职,孙嘉诚一直忠诚勤勉,最后在乾隆年间做到了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在71岁时病逝,乾隆赠给他谥号“文定”。


李飞叨


《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与乔峰颇有相似之处,他们身上都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品质。

乔峰独闯聚贤庄,力战武林豪杰,孙嘉诚不畏八爷党,弹劾户部京堂;

乔峰不惧生死,少室山大战中原英雄,孙嘉诚不顾个人安危,踮起脚骂年羹尧;

乔峰用舍身取义的方式,实现普渡众生,孙嘉诚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途径,完成了忠君报国的理想。

第一、孙嘉诚只要去了西北,不管能否完成任务,他都有骄傲的资本

当时,年羹尧西北大捷,一跃成为雍正的恩人,朝廷的顶梁柱。得胜回朝后,年羹尧仗着自己的功劳,有点飘飘然,所作所为,大失人臣之道:

  • 百官跪迎,视而不见,孙嘉诚当时就不顺眼;

  • 朝堂之上,只知军令,不知皇帝的命令,狠狠打了雍正一耳光,让雍正极其难堪,最后只能对年妃发火;

  • 在雍正身边安插耳目,打探消息;

  • 结交百官,举荐嫡系,推行“年选”,挤占朝廷用人之权,这么一举荐,算是得罪了所有科甲出生的人。在清朝,士子无穷而国家缺额有定,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年羹尧把缺额给用了,十年寒窗的人岂不要喝西北风了。

这个时候,最应该站出来的人就是孙嘉诚,为何?

因为经过与户部堂官吵架、主张严惩张廷璐等事件,他已经成了朝廷清流的“名片”。他不仅要为自己的利益奋斗,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还要为清流争取集体利益。怎么争呢?年羹尧动了他们的奶酪,那自然要从年羹尧的嘴里抢回来。

所以,孙嘉诚要与年羹尧死扛到底。扛倒了年羹尧,就是大功一件。即使最后英雄就义,也不枉一条汉子,铮铮铁骨。千百年来,无数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就是能够博个好点的历史名声。以孙嘉诚在清流中的地位,再加上清流的舆论影响力,流芳百世是板上钉钉的事。

此外,孙嘉诚的职位是御史,职责就是专门弹劾百官的不法行为。年羹尧目无法纪,在西北更是一方“土皇帝”,孙嘉诚带头出面制约可谓责无旁贷。

他若不去,斯文扫地。清流会怎么想?你孙嘉诚当初起到带头作用,我们才认你当大佬,如今年羹尧都要砸我们的饭碗,你却退缩了,你不护着我们,还当什么大佬?你没担当,又如何服众?

雍正会怎么想?我提携你,就是看中你的骨气,去趟西北都不敢,我要你做甚?

别人不敢走的路,孙嘉诚敢走;别人不敢弹劾的人,孙嘉诚敢得罪;别人不敢说的话,孙嘉诚敢于直言,这就是传统士人“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第二、从君臣关系来看,孙嘉诚应该去西北

年羹尧因自己的狂妄,导致君臣关系出现了裂痕。尤其是在饭局上,他连续拒绝雍正的三个请求,把自己推到了雍正的对立面。

雍正这个人本就非常多疑,对年羹尧的不信任只会有增无减,你年羹尧是不是飞天了啊,还有没有我这个主子,给你台阶你不下,那我就找个人盯着你。

古人讲君忧臣辱,孙嘉诚是个忠臣,自然应该为雍正排忧解难。雍正都开口了,他若不去,与年羹尧的不忠又有何区别呢?

看过NBA的朋友都知道,在NBA赛场上,有一种战术叫“砍鲨战术”。此战术是老尼尔森为应对罚球不准的“鲨鱼”而专门设计,简单点说就是派出己方球员充当“炮灰”,限制“鲨鱼”或者与其“同归于尽”。而“炮灰”球员为了球队以及发挥自己的价值,往往会义不容辞。

此时,雍正就像是教练,年羹尧就好比是“鲨鱼”,而孙嘉诚就如同当“炮灰”的球员。雍正要针对年羹尧布置“砍鲨战术”,孙嘉诚为了大清,只能去西北当“炮灰”,要不成功限制年羹尧,要不与其同归于尽。

孙嘉诚能够成为清流的“名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雍正对他的知遇之恩。若没有雍正的提携,他只怕早就被八爷党辞退了。孙嘉诚要知恩图报,去西北牵制年羹尧就是报恩的机会。

三、站在雍正的角度,他已经对孙嘉诚有所不满,所以孙嘉诚非去不可

在古代朝廷,君王普遍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偶有个别听真话的情况,也是做做样子,或者无奈之举。

雍正是君,孙嘉诚是臣,说一次两次真话,也就算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说真话,雍正的面子往哪搁?即使是普通公司,这种天天讲真话的员工,只怕也会被领导调离。

更要命的是,孙嘉诚在没有得到雍正授权的情况下,就拿“天意”做文章。

在古代,“天意”可不是孙嘉诚能够用的,这关乎皇帝的权威与正统性,甚至高于皇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受命于天之类的学说,解释权一般都由皇帝说了算。皇帝以外的人解释“天意”,就是一些想当皇帝的人,比如王莽、曹丕借助天降祥瑞,张角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孙嘉诚借助“天意”弹劾年羹尧,出发点是好的,但触到了雍正的龙须。他解释的天意,错了还好,偏偏被他说对了,让天下人感觉老天都在帮他。最代表天意的人是雍正,他心里会怎么想?

你孙嘉诚行啊,天意都被你说中了,你今天用天意弹劾年羹尧,明天会不会用天意弹劾对手啊?哪天你像陈胜吴广那样,在一块布上写“八爷王”或“某某王”,然后置人所罾鱼腹中,说这是天意,那时我胤禛该顺从天意退位让贤呢,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所以,对于雍正而言,孙嘉诚已经是一个危险人物,必须清理,能借别人之手除掉最好。孙嘉诚如果不去西北,雍正很有可能也会欲加之罪,变着法子打击他。等到雍正亲自出手,别说小命,名声也会扫地。两害相较取其轻,孙嘉诚去了西北,还能当个名震天下的大忠臣、大名士。

秋媚说:在朝野内外多重力量的博弈下,以及孙嘉诚自己的个性特点,他是去西北最合适的棋子。棋手雍正下棋,棋子孙嘉诚别无选择。孙嘉诚是忠臣,忠于雍正和大清,不畏强权,有传统士大夫的风骨,用舍生取义的方式全了君臣大义。


秋媚读史


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电视剧中的孙嘉诚是个倔脾气,他不怕死。从主观上说,只要能为国为民,他甘愿赴汤蹈火。

关于孙嘉诚不怕死的这一点,从他干的几件事就可以明显的看来。

第一件是雍正继位之初,他上书直谏新铸的铜钱不合理。这种事情跟他一个小小六品户部主事其实没多大的关系,但是他就是要掺和,为此他还跟自己的长官,身为户部尚书的阿灵阿打了一架。最后闹到雍正帝面前评理,并当面反驳了老八,给雍正上了一堂关于铸币潜规则的“课”。

六品小官敢打从一品尚书,而且还敢给皇帝陛下“上课”,这可都是要掉脑袋的大事。可是孙嘉诚就是敢干。

第二件是直谏年羹尧是个奸臣,说正是由于年羹尧的飞扬跋扈,目无王法,才导致了京师的大旱。结果又惹得雍正心中很不满,向他兴师问罪,说既然你忠臣,那你给我就去求雨。言外之意,你孙嘉诚要是给老子求不来雨,那我就给你好看。

虽然说,后来孙嘉诚竟然真的求来了雨,逃过了一劫。但问题是,如果没下雨呢?

雍正为了朝廷的稳定着想,会不会借他的人头一用?

所以说,电视剧中的孙嘉诚就是头犟驴,他干的几件事都是刀头舔血的玩命勾当。一个不小心,他就狗带了。

但是,他并不怕狗带,不怕死。这也就是他为什么敢去西北的主观原因。



第二,从客观上说,孙嘉诚当时的境遇,他也不得不去西北。

电视剧中的孙嘉诚有很多优点,比如他的学问很好,是康熙六十年一甲的第三名(原本是状元,但因为长得丑,改成了探花),说话非常有逻辑性。别人都劝他不要弹劾年羹尧,理由年羹尧平叛有功。可他却非常敏锐的指出:“平定叛军是大家一起的功劳,凭什么就算在年羹尧一个人的头上?”

这一句话可谓是醍醐灌顶,一语道破了年羹尧居功自傲的弱点。

除了学问好之外,孙嘉诚还很侠义。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科场舞弊,大家都只是一味的弹劾张廷璐,没人关心张廷玉。只有他深夜拜访张廷玉,替张写好了谏言奏书。不卑不亢,肝胆相照,此举可以说是挽救了张廷玉的政治前途。

然而,尽管孙嘉诚有这些优点,可是他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结党。

结党是什么概念,不用多说了吧?从古至今的统治者,最烦的就是底下的人结党,因为这会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

当然了,结党并非孙嘉诚的本意,他实际上并不屑于跟一帮除了叽叽喳喳,什么都办不好的言官搞在一起。

但是,由于他是御史,而他这种御史又必须抱团才有威力。所以,雍正神烦的政治形态在孙嘉诚的多次直谏下,就阴差阳错的给促成了。

弹劾诺敏、张廷璐、年羹尧,逼得雍正也不得不现场表态,就是清流党极高“战斗力”的直观表示。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设身处地一下:如果你是雍正,当一帮清流党整天群起而攻之,逼你表态,你会是个什么心态?

难道年羹尧飞扬跋扈,你会不烦?

诺敏、张廷璐辜负皇恩,你不恨?

你肯定烦,也肯定恨,但你是皇帝,你不能随随便便表态。因为皇帝一言九鼎,很多话说出去了,打脸也不能收回。

你要全盘考虑问题,考虑利弊之后才能做出妥善的决定。

可是,御史们就是不管这些,他们就是逼你表态,不表态就玩命的弹劾,一直要逼你做出让他们满意的结果才行。(电视剧中是弘历代表雍正跟清流党谈话,才化解了弹劾年羹尧的政治危机)



这种事,一次两次你能忍,可多了呢?你断然不会忍!你必然要拆散他们。

谁带头,就把谁调走,瓦解清流联盟。否则你就会被清流党胁迫了。

在剧中,孙嘉诚正因为是清流党大哥,所以雍正必须要让他离开,把他派到西北效力只是个幌子。目的就是让他走。

走的越远越好。

而孙嘉诚也知道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也是时候该走了,所以他也不得不离开。

越早离开越好。

他此时离开,既可以离开是非之地,还可以到真正能实干的地方发挥自己的才华。可谓是一举两得。


另外,从后来清流党的所作所为来看,这群人可谓是丧心病狂,得理不饶人,好坏全凭一张嘴。

孙嘉诚如果不去西北,继续跟他们混在一起,他在后面也很有可能会掉脑袋,而且还会晚节不保。

因为,孙嘉诚有很强的是非观念,他并不是为了弹劾而弹劾。可某些清流党人,比如后面接替孙嘉诚担任清流领袖的谢济世和陆生楠,完全没有是非观念,完全只考虑个人利益,逮到谁就往死里咬。

刘墨林原本也是清流,可他就因为替田文镜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就被谢济世带着清流党把他骂的跟牛粪一样。气的一个大老爷们两眼泪汪汪。


孙嘉诚的性格跟谢济世那帮人不一样,如果按照后面的那股“歪风”,孙嘉诚要么跟清流党彻底同流合污,然后被雍正砍头。要么为百姓利益跟跟清流党决裂,然后被清流党骂的跟狗屎一样,抑郁而死。

这两种结局,哪一种都不如他去西北被年羹尧砍头。最起码,死在年羹尧手上,他还是个“烈士”,雍正和清流党都敬重他。而他若是因为新政而死,他可就真的冤枉死了。


Mer86


孙嘉诚前往年羹尧处推行新政并不是一个死局,虽然有一定危险,但孙嘉诚并非真的会被年羹尧杀死。但由于孙嘉诚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与年羹尧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年羹尧恼羞成怒,才将孙嘉诚直接干掉。下面我们从头到尾来分析一下,雍正为什么要派孙嘉诚前往西北协助年羹尧进行“火耗银”的政策改革:

一:孙嘉诚是“何”人?


首先我们来谈谈孙嘉诚的历史原型-孙嘉淦。孙嘉淦小时候家境贫穷,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清朝的一名官员。后来在雍正刚刚即位时,孙嘉淦勇敢的向雍正提出了改革意见,被雍正所欣赏。在以后的岁月中,孙嘉淦也以直谏而闻名。

而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与历史原型孙嘉淦有些相似,孙嘉诚也以敢于顶撞皇帝,勇敢直谏而闻名。但是孙嘉诚却少了一丝变通,死脑筋的孙嘉诚惹恼了雍正,最终被派往年羹尧处,协助推行新政。

二:孙嘉诚为何欣然前往?



孙嘉诚得到雍正的任命后慷慨赴任,这时也许有人会问,孙嘉诚难道不怕死吗,在年羹尧即将反叛的时候还去监督他推行新政?

其实我们这是以上帝视角来思考问题了,谁都没有想到年羹尧最终会将孙嘉诚干掉。孙嘉诚自身肯定也认为他是皇帝的钦差大臣,年羹尧不敢动他,于是就像顶撞雍正一样和年羹尧对着干。



但是年羹尧却不惯着孙嘉诚的脾气,真的叫一言不和就动手了。

总结:



孙嘉诚欣然前往年羹尧协助推行新政时误以为将年羹尧算死了不敢动他,再凭借着钦差大臣的身份进行改革。可是没想到年羹尧居然真的动手了,也可以算是孙嘉诚的失误吧。

但是这一切都在雍正的计划中,孙嘉诚不过是他的一枚棋子。当孙嘉诚死的时候,雍正便有了处理年羹尧的铁证。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雍正皇帝为什么要派孙嘉诚去西北,有什么目的?是单纯的监视年羹尧?第一,年羹尧是雍正皇帝的大舅哥,也是雍正皇帝的拥护者,亲封的西北大将军

第二,年羹尧大胜返京,说了句,将士只知军令,不知皇上

第三、年羹尧作为雍正皇帝的人,惹了众怒,所有官员都弹劾他,皇上也快压不住了,

第四、雍正皇帝推行“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准备在西北推行,被年羹尧一口回绝,一点都没给皇上面子。

第五、群臣上折子弹劾年羹尧处处跟皇上一样,睡觉翻牌子,吃饭有几百亩的菜园子,雍正皇帝要削减军费,也被年羹尧一口回绝。

以上种种问题,打出一条,都是要杀头的大罪,因雍正登基不久,老八团体一直不服于管理,伺机夺位,雍正皇帝最重要的稳住朝廷,年羹尧在西北守好边境,可年羹尧以军功自傲,再加上为雍正皇帝家奴,想着雍正皇帝不会把他整么样,雍正也是要面子的人,自己亲自提拔的人、拥护自己的人,雍正舍不得杀他。

孙嘉诚作为大臣,心系大清的江山,为皇上分忧,其实早就看出来雍正皇帝杀年羹尧之心,苦于下不定决心,杀了年羹尧,谁能来保大清的西北江山?老十四?朝中基本无人可用,电视剧中讲雍正皇帝派遣孙嘉诚去西北是监视年羹尧的所作所为,给他提提醒,别太放肆了,顺便推广一下新政,其实派遣孙嘉诚去,就是为了收拾有利证据,杀了年羹尧,而孙嘉诚明知道去了就是个死,死后可以名留青史,如果不去就不能为皇上分忧,实质明智的选择。


精彩影视品鉴


明清两季有一种官,叫“清流”。这种人德行高洁、勇于言事,在朝中都是有名望的士大夫。

和一般循吏不一样,他们不追求现世荣华,最大的追求就是青史留名。这样的人,甘受贫困;不畏暴力;甚至不惧死,唯怕名节受辱。因此死对于清流不是惩罚,甚至是奖赏,是成全他的名节。

孙嘉诚无论从剧中形象,还是正史本真,都是一个“清流名臣”。

在《雍正王朝》里,孙嘉诚时为一个小小的户部郎中,在雍正朝开局发行新钱的时候,挺身而出,当面顶撞总理王大臣,敢于揭露铸币猫腻。

孙嘉诚并非不知道此间后果如何?但是如果能够因为自己的直谏,改变新钱“铜铅比”,而使百姓获益,自己的一颗头颅又何足道哉?更何况,死后留名,以全己节。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所以对于孙嘉诚而言,从他一出场,其实他的结局就早已注定,他选择的这条路,注定是一条不平凡的路。因为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妥协”两字,任何一件事,他站出来,其实就是拿命在和对方博弈。

但是面对雍正的当面呵斥,孙嘉诚内心其实还是有一点失落。

因为谏臣虽然可以死后留名,但是如果主上昏庸,此乃百信之殃也。比干虽然名留青史,但是商纣荒淫无道,终失江山。虽然孙嘉诚第一次出场,就是捏着两手必赢的牌,但是内心还是非常的郁闷,所以他喝的酩酊大醉。

然而雍正给出了第三种答案,那就是张廷玉深夜传旨,吐露雍正心声,并且将孙嘉诚连升几级,成为了都察院三品都察御史。

这使得孙嘉诚重新认识了雍正这个懂权谋,但更锐意改革的君主,也看到了苍生的希望。

与此同时,实际上孙嘉诚也成了被雍正拿来当做对“新权贵”开刀的利刃。

所以当年羹尧自恃功高,骄横跋扈的时候,众怨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巅峰,但是由于年羹尧代表这雍正,然而此刻没有雍正明确态度,也就是没有任何的风向可循。这便如烈日当空,人们噤若寒蝉,敢怒而不敢言。

这个时候,风向标孙嘉诚已经敏锐地发现了空气中微微湿气的变化。所以他第一个上书弹劾年羹尧。结果雍正暴怒,让孙嘉诚去求雨。

然而烈日当空,求雨失败,雍正必杀孙嘉诚以安抚年羹尧;求雨成功,则杀年羹尧以平众怨,而孙嘉诚功成名就,成为民意领袖。

众怨的爆发,总是有一个积聚的过程,当孙嘉诚在烈日之下跪雨的时候,实际上整个朝堂的眼睛都盯着他。

风卷云动,乌云密布,天降大雨。这说明了众怨已经彻底被激发了,大雨滴落的声音,都是喊杀的声音。

然而这一次,雍正再次给出了第三种答案。既没杀年羹尧以平众怨,也没惩罚孙嘉诚蛊惑人心,而是让两人合作推广“火耗归公”。

这是因为雍正虽然明知道年羹尧已犯众怨,但是自己对年羹尧还是心存侥幸,希望年羹尧对此事引起重视,收敛自己的言行。甚至希望他能够主动帮自己继续推广火耗归公的新政。

但是推广新政的事情,还是遭到了年羹尧的拒绝。但是这一次,将孙嘉诚放到西北推广火耗归公,实际上就是希望年羹尧能懂得自己良苦用心,有所收敛,共同报效朝廷。

然而对于孙嘉诚而言,他是非常清楚自己此去的结局的,因为孙嘉诚做事,通常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那就是年羹尧幡然悔悟,与自己合作,推广火耗归公。虽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一旦成功,孙嘉诚将誉满天下,而就连年羹尧也对自己亦步亦趋。那样孙嘉诚功成归来,便可能入阁(军机)了,即便留驻一方,也至少是田文镜一样入凌烟阁。

第二种可能,那就是年羹尧怒而将自己杀之。那样一来,年羹尧的结局也将彻底注定了,必死无疑,为雍正除去这个“巨蠹”,提供了理由,自己名留青史,也值当了。

这对于一般人而言,可能是一个送死题。但是对于一个“清流”而言,从来他的选择就没有输着,无论哪个结局,最终的赢家都是孙嘉诚,何乐而不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