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州行者
唐代宗李豫,就是民间传说《珍珠传奇》中,沈珍珠的丈夫李俶。从品行角度说,唐代宗是无可挑剔的道德君子,在大唐亲人相残的大背景下,显得那么高贵。不过,人品从来不是衡量一位君王的主要指标,尤其是在乱世,帝王功业才是正道。
唐代宗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最高执行人(天下兵马大元帅),这是他的功,可是自他以后,大唐三大毒瘤肆虐,祸根也出在他身上。事实上,大唐以他为分水岭,从此步入晚唐的惨淡经营。分析李豫的一生发现,倘若他出生于大治之世,也许他是个有为君主,大乱之世,则非其所长。
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唐代宗的能力:长于识人拙于辨性,长于民事拙于政治,长于阳谋拙于阴谋,长于治平拙于治乱。
长于识人拙于辨性
安史之乱,将默默无闻的广平王李俶,推向了历史前沿。他参与了马嵬坡政变,拥立父亲灵武登基,并就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倚重李泌和郭子仪,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平叛生涯。
平叛初期,进展是相当的顺利,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收复了长安和洛阳。那时候的李俶表现得相当英明,内有李泌辅佐,外有郭子仪、李嗣业、李光弼等一干武将,李俶对他们信任有加,君臣配合默契,似乎消灭叛军余孽就是眼前的事。
然而不幸的是,两京都收复了,恰恰叛军的余孽,让大唐又足足耗了五六年。原因就出在大唐内部出了问题。前期,唐肃宗听信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等宦官,多次贻误战机。等李俶自己登基后,这个曾经与郭子仪并肩作战的“国家希望”,突然变了个人似的,也跟他父亲一样,宠幸内臣,处处掣肘郭子仪等。
结果就是大好战局的丧失,洛阳再次沦陷,河北又是一片危机。好在郭子仪等足够忠心,不计较个人得失,一次次在危难中挺身而出,总算彻底平定安史之乱。
这个局面唐代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是他的一大短板,他可以辨析人才,却不能洞察人性。人才易识人性难辨,这对一个帝王来说很要命。比如对郭子仪,他知道郭子仪的能力,偏偏不识郭子仪的忠诚;他明知鱼朝恩的无能,偏偏就信任他。
那结果只有一个,郭子仪有劲使不出,鱼朝恩误国误民!从这个角度说,与其说唐代宗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还不如说他是耽误平叛大业的罪人!
长于民事拙于政治
这么说并非完全否定唐代宗的能力,其实他还是有非常突出的政绩的。比如改革漕运、革新盐政、平抑粮价等,为大唐的经济复苏,解决民生难题,充实国家税收等,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过这些都局限在民事领域,回到君王避不开的政治领域,他立刻显得手足无措,表现出稚嫩的一面。比如当年建宁王李琰的冤死,明明知道他与弟弟李琰,掉进了李辅国和张皇后的陷阱,也明知父亲受了蛊惑,他就是束手无策,眼看着李琰被冤杀。
在这件事中,唐代宗应该感到幸运,他有一个好弟弟,从来没有对他产生过二心,否则,就以唐代宗低劣的政治能力,死在父亲刀下的,应该是他而不是李琰。如果唐代宗仅仅是一位中书省的侍郎,或者六部尚书,他一定是个出色的官员。或者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相对简单,给他一个治平之世,他也许会成为一位有成就的帝王。
可惜不是,李豫是大唐第八位皇帝,一个身处帝国衰退期的皇帝,政治才能的低下,让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长于阳谋拙于阴谋
唐代宗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他对长辈的孝道,对兄弟的悌道,对妻妾的爱,甚至对身边小人物的关怀,都是无可挑剔。当年唐玄宗回鸾被软禁,只有他依然坚持亲自照顾爷爷。那位《珍珠传奇》中的原型沈氏,失踪于战乱,他一直没有停止寻找。他的宠妃独孤氏病故,他三年不下葬,每天去看望。
这样的“好人”皇帝,着实难寻。不过好人未必是好皇帝,尤其是在政治上,好皇帝往往需要灵活的政治手段,包括阴谋,包括杀伐,唐代宗做不到。
唐肃宗病重期间,张皇后作乱,准备以越王取代李豫,埋下伏兵,假借圣旨诏李豫入宫。李辅国、程元振劝他不要去,唐代宗很大义凛然:父亲病重诏我侍奉,焉能不去?即便遇害也不能违背孝道!
当然,张皇后没有得逞,是李辅国他们提前做了准备,否则历史上就没有唐代宗。
当年攻破洛阳,回纥人要兑现唐肃宗的承诺:破城后自由劫掠,作为回纥出兵相助的回报。唐代宗毫无办法,眼睁睁看着回纥人,把繁华的洛阳城,烧杀劫掠成一个废都!
作为一个政治家,承诺算个屁,怎么能因为承诺,就枉顾一城?哪怕自己此时做个政治流氓,也要阻止回纥人的劫略,这才是他该做的。
一个充满阳光的男人,也许更适合做一个明星,绝不是政治家该有的面貌。同样,愚蠢地恪守孝道不顾大局的男人,绝没有把天下放在心里。
唐代宗显然没有领悟到汉高祖刘邦的帝王之道!
长于治平拙于治乱
安史之乱平定后,大唐并没有走向复苏,相反却不可遏制地滑向深渊。其原因就是政治环境的恶化,以及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这两条,唐代宗责无可推!
正是因为唐代宗的不擅长于政治,导致晚唐的党争苗头出现,也正是由于他的垂范,宦官控制皇帝的局面开始形成。还是由于唐代宗的畏惧和纵容,安史之乱反正的将军们,逐渐变身中央失去控制的地方割据政权。
党争、宦政、藩镇,三大吞噬大唐基业的毒瘤,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病变”的,也都是唐代宗处置不当造成。比如宦官问题,唐代宗是亲眼目睹了李辅国和程元振,在唐肃宗病床前发动变乱,活活吓死了唐肃宗。他自己又是被李辅国程元振,武装送上皇位的,这些都不足以让他从根子上认识到,宦官干政的危害。在除掉二贼后,他又培养了一个更厉害的鱼朝恩,差点把自己的小命交代给他。
他也明知道河朔三镇,掌握在不受控制的安禄山旧部手上,早晚是问题,就是采取息事宁人态度,纵容藩镇抗拒中央成为常态!
客观来讲,安史之乱前后的大唐政治非常复杂,非唐代宗这样的道德君子,按照道德规范就能拨乱反正的。它需要出现一个汉武帝似的强权政治家,哪怕汉文帝这样的暗藏心机的政治家,可惜唐代宗不是。
如果我们非要给唐代宗打个分,我觉得从道德品行层面,他可以拿10分,从政治家的高度层面,他只能拿5分,从个人治国能力层面,他可以拿7分,从对后世的影响层面,他只能拿3分。
《旧唐书》评价唐代宗:“古之贤君,未能及此。”显然仅仅出于道德层面的考察,不全面。
《新唐书》评价唐代宗:“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也只能说基本符合事实。
我个人的评价是,若他不是个皇帝,他可以算个完人;作为皇帝,他连中材都算不上,不合格,甚至是半个罪人!
寻根拜祖
唐代帝王自唐明皇玄宗之后存在感都不强。说起唐代宗李豫,如果没有熟读历史,好多人都没听过。此人乃是唐玄宗之孙,肃宗之子,醉打金枝中郭暧的老丈人,唐朝第八位皇帝。
公元755年,唐王朝北京地区的司令员安禄山反了,于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东都洛阳陷落,叛军直逼长安。玄宗李隆基没法安心谈恋爱了,天宝十五年六月初七潼关失守,长安再无险可守,于是玄宗做出关键决定,跑!走到马嵬坡的时候发生兵变,绝代佳人杨玉环宛转娥眉马前死。到了陈仓时,玄宗和太子李亨(代宗的老爸)分兵,玄宗入川,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率军北上灵武。此时的代宗还是广平王也一起到了塞北灵武。
公元756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李豫同志,不,这时候他的名字还是李俶,这下老爸当皇帝了,自己当然沾光,接老爸的班,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李俶同志在历史上正式登场,别说刚上场存在感还格外强劲。很快收复两京,由于指导有方,两京并没有发生大的动荡,皇都大明宫也安好无恙。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广平王李俶立下卓越战功。
随后李俶理所当然的被封为太子,名字也改成李豫。公元762年,肃宗病危,太子李亨差点被张皇后阴掉,差点当不了皇帝。在我看来后人有意放大张皇后危害的可能性大,李豫作为皇太子,又曾经收复两京,太子地位应该是没法撼动的。
李豫有惊无险地登上了帝位。此时程元振李辅国因辅佐太子登基有功,开始骄横不臣,作为君王的代宗此时不动深色,很快李辅国被刺客杀掉,壮烈殉职,代宗甚为哀悼。很快程元振也消停了一阵子,要说代宗这一手还挺高明的。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被彻底平定,身在四川梓州的杜甫老先生喜不自胜,老泪纵横,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上过小学的基本都背诵过,诗写得很好。
后来的代宗李豫在吐蕃危机中,重用郭子仪,智退吐蕃,政治上基本平稳。后面又改革粮价,修通漕运,变革盐政,颇有一番作为。整个代宗朝,政治上没有多大波动,经济上起色也不大。因为安史之乱,统治版图,也缩水不少。同时将安史之乱的余孽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分封河北,史称安史三镇。开启了唐朝藩镇作乱的潘多拉盒。
代宗之后的唐王朝一蹶不振,藩镇割据,中央权威衰落日甚一日。
无可辩驳的是代宗具有作为帝王的优越素质,但难有改天换地的英雄作为。要是没有安史之乱,代宗很可能会做个太平天子,但历史没有假设,在大乱之后还能将帝国延续130年已经难能可贵了。
西北神舟
唐代宗李豫是怎么样的一位君主从他的庙号代宗就可以看出来。李豫平定安史之乱,他的庙号原定为世宗但于李世民冲突,就改为代宗,意为世代永远。
李豫在位期间平定安史之乱,挽救了大唐王朝覆灭的灾难,收复洛阳、长安。之后改革漕运,稳定盐价和粮价让社会能够安定,人民能够发展生产。并且推行“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政策,让被战乱破坏的经济慢慢复苏,国家机器回到正规。
当然有功就有过,在他执政的十八年之内,唐王朝由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国家变为藩镇割据的局面,为了早点平定安史之乱,他在安史叛军最后的时刻选择了妥协,没有乘胜追击,这导致了后面的河北藩镇割据局面,也给唐王朝走向分裂埋下了伏笔。
二是国内的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安史之乱后国内没有了盛唐的样子,人民不能安居乐业,生活困难,而固怀恩叛唐,引吐蕃、回纥入侵唐朝,又让这个刚刚起死回生的王朝面临存亡危机。国内矛盾更加激化。
三是大唐不复荣耀被周边的国家入侵,变成被动挨打的局面,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元气大伤,不能有效的震慑和打击周边的国家,这让唐朝是雪上加霜。这些都让唐朝李豫执政时期的变故。
唐代宗李豫的人生经历就像唐朝前后社会的一面镜子,之前的繁荣昌盛,后面的被动挨打。给人留下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但每个人都有功与过,不能一概而论。
历史小白谈历史
从整体来看唐代宗李豫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
在安史之乱后期,李豫(李俶)能在国破家亡的危机时刻挺身而出作为兵马大元帅带兵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了陷落的两京;登基后经过密谋斩杀宦官李辅国,重新掌控朝局;启用郭子仪迎击吐蕃入侵安定边境等。从代宗所行之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勇气,有责任感,有抱负,有担当也能用人的君主。
但是唐代宗作为一代英雄君主没有趁平定战乱的大好时机整饬朝廷宦官掌权的弊病,导致宦官的权利越来越大,以至于尾大不掉,为唐朝后期的宦官专权埋下了祸根。作为曾经“兵马大元帅”的代宗处理一个宦官李辅国都要用阴谋的谋杀手段才好不容易成功,就更不用说后来没经历过战争洗礼的继任者了。可以说唐后期严重的宦官专权情况有代宗的很大一部分责任在里面。
另外唐代宗深信佛教,“有寇至则令僧讲《仁王经》以禳之,寇去则厚加赏赐”。代宗对佛教的这种错误的“迷信”严重影响了朝廷的正常运转,这种不“务实”而“务虚”的氛围不仅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把能解决问题的政策和人才都挡在了权利之外。上行下效,朝堂上氛围是一片和谐了,但藩镇,外敌入侵,百姓疾苦等根本的问题还是无法解决。
除此之外,建造寺院不仅占用田地,而且耗费巨大,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朝廷的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唐代宗在安史之乱后没有把工作放在修养生息,恢复百姓生产的根本上来,错过了大唐元气恢复的最佳时机。
正如《新唐书》评价唐代宗:“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作为守成君王他是合格的,但他生逢乱世却缺乏了锐意进取,改天换地的霸气。我们没有理由责怪他,毕竟君王之中也是普通者居多。他虽然没有成为秦皇汉武那样睥睨中外的霸气之君,但也没有沦为只会吃喝玩乐的昏君。他的错误只是因他没有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而他个人也缺乏扭转乱世乾坤的能力。
锦鲤小毛球
唐代宗在还是太孙的时候,亲逢唐朝从最鼎盛走向战乱,颇经历了些磨难。父亲肃宗灵武登基,他被封天下兵马大元帅,收复沦陷的都城长安,同时劝阻佣兵回纥不要劫掠长安,功绩伟矣。继位的次年,安史之乱平息,也可称为社稷主了。然而,祖父和父亲挖下的坑太大,藩镇和宦官两大锢疾让他无法实现中兴,所以他在位虽然改革漕运、盐政、粮价,对民生作出贡献,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还是评价他为中材之主。反倒是《旧唐书》的撰修者因时代相隔不远,知道他的难处,评价为“古之贤君,未能及此”。总之,唐代宗大概在中上这个水平吧。
无心之云004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唐肃宗李亨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殇帝,762年-779年在位)。
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安史之乱中,以天下兵马元帅名义先后收复长安、洛阳。乾元元年(758年),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李豫即位。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豫在位时期,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
历史上对代宗李豫的评价,新唐书中评价说:"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认为他有一定能力,是个合格的皇帝。而在旧唐书中,作者在论述了代宗一生中的作为之后,竟然得出了"古之贤君,未能及此"的结论,可以说是极高的评价了
有意思126566317
历朝八百帝,唯唐代宗是最痴情的
大唐是一个颇为国人骄傲和向往的王朝,可那只是在前期的辉煌,及至安史之乱后,那大唐便悲催得不行不行的了。从玄宗第一次从长安开跑算起,唐朝皇帝被迫或被挟持跑路的次数,达到了惊人的七次之多。所以,这唐王朝真可以叫作“唐跑跑”。
不要觉得这当了皇帝就很是享福的事,其实在唐安史之乱时,当皇帝还真是件辛苦的事,这肇事的唐玄宗自然是不管了,当他的太上皇去了,但却苦了他的后继之人了,尤其是他的孙子唐代宗李豫。不但苦苦地收拾他那留下的那一堆地烂事,并且还学他一样,当了回跑跑。
唐代宗李豫,生于726年,初为广平郡王,于763年登基,是为广德元年,在位17年,逝于779年,享年53岁。
他玄宗时在宫中当皇孙应该是享过几天福的,及至跟着这亲爷爷跑上了路便一路地悲催了起来。他是肃宗李亨的长子,也是唐王朝第一位以长子身份即位的帝王,其母亲为李亨的妃子吴氏,吴氏系罪臣之后,地位卑微,命运堪怜,只后来被李豫追封为章敬皇后。
李豫自幼性温和敦厚、相貌出众、才情过人。虽然,李亨并非是玄宗最宠爱的儿子。但是,对于这个长孙,玄宗却是宠爱有加。对于自己的父亲并不是特别受祖父所信任,而自己又格外受到父亲的正妃张良娣的排挤。在地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李豫获得祖父的青睐,无疑与他自身的修为是分不开的。史上称李豫在“百孙院”中为佼佼者,万众瞩目。
他是帝王中少有的同时为对祖父、父亲尽孝和治丧的皇帝,特别是在那还充满着变数的乱世之时,他不顾及自己的危险,始终留在祖父和父亲身旁服侍左右,以尽儿孙之道。
在大唐所有皇帝中,他可以说是最累的一位,他父亲唐肃宗即位后,他以太子的身份投入到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他戎马一生,也痴情了一生,战乱让他同娇妻分离,寻找十年未果,终日郁郁寡欢。他父亲未能看见战乱平定的那一天便离世,他登基后,面对乱波未平,百废待兴的一片乱象,开始了疲惫忙碌的皇帝生涯。
依他的才能来说,当然不能同其先祖太宗相比,同早期的玄宗也差了不少,但他却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在平定战乱后,努力恢复数年战争的创伤,将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安史之乱爆发时,李豫三十岁,他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东征西讨,平定叛乱,可以说,他是一位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储君,这同现在我们看见那些清宫戏中的阿哥们,在宫内勾心斗角那是有本质区别的。
他的祖父和父亲留下的不仅有大唐国土的满目疮痍,而且在宫廷内也遗留下了很大的后遗症,这就是宦官专权。当时专权的大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手握禁军,权倾一时,这是代宗即位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他表面对其尊之以礼,而内心实欲除之,他利用李辅国和程元振两大宦官争权的矛盾,终于找到机会派人将其刺杀,告慰了先祖先父之灵。
他在历史上还是位出了名的多情天子,其情感生活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还颇具几分浪漫色彩,他的多情不仅局限在男女情事上,而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他为人特别宽厚、仁义,孝敬长辈、爱护兄弟、关爱老婆、优待亲属,甚至连对待乳母都是念念不忘的。
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对妻子的情感上,他的第一位皇后沈氏因逃避安史之乱去向不明,代宗继位后,即遣使天下,到处寻访沈氏,但一直没有找到。后来代宗又封了独孤氏为贵妃,但独孤贵妃不幸离世,代宗悲痛不已,他把独孤氏的遗体一直殡于内殿,以便天天探视。直到三年后才安葬于庄陵,并追赠为贞懿皇后。由此可见他的深情,所以后人称他为“大唐第一多情天子”。
唐代宗还是一位仁心宽厚的皇帝,我们从他对女儿在婚姻家庭的态度上感受到一二,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大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这公主常在家中拿着这公主的架子,对公婆不是太尊重,于是被这楞头青的郭暧给打了一耳光。公主自然告到了皇帝老爹那儿。郭子仪吓得将儿子捆上去见皇帝,没想到没想到代宗不但亲手给女婿松绑,还说了一句千古传颂的治家名言:“不痴不聋,不作家翁”。以后这女儿再也不摆这公主的谱了,此事遂成千古佳话,被后世演义成戏剧《打金枝》而广为流传。
他即位后,在大范围内对以前的冤案进行了平反,玄宗时被废黜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等均恢复了封号,就是那连累李白,因擅兵被废为庶人的永王璘也予以昭雪。
唐代宗接手了安史之乱后的超级大乱摊子,创伤累累、百事待举、人口流失、土地荒芜,人吃人的惨剧时有发生。天灾人祸,饥荒瘟疫,肆虐着已经萧条的城市和乡村。在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人烟断绝的凄凉惨状。
为平息战乱,唐朝军队都调集内地,连最后收复两京都要示回纥帮忙,从而导致边防削弱,吐蕃、党项等乘机屡屡内扰。更糟糕的是,内地还爆发袁晁农民暴动,去平叛的军队还没回师,吐蕃军队就攻入关中,渡过渭水,兵锋直逼长安,代宗仓皇出逃陕州,步他爷爷的后尘,又当了回唐跑跑。幸得郭子仪再次出兵,力挽狂澜,但是这时候整个唐朝已经尽显颓势。这一事件的发生,更使代宗朝困难重重、雪上加霜。
后来的唐代宗迷上了佛教,并开始研究《易经》,他对《易经》的研究颇为深厚,这与他的才华也是分不开的。其实这时的他心力交瘁,对国事早已厌倦,做这些事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逃避,他的政治生命也随之结束了。离世后追谥号为睿文孝武皇帝。
纵观唐代宗一生,能够做到平乱守成,虽也有缺憾,但终归还是引领着大唐王朝走出了最黑暗的低谷,欧阳修评价他为“中材之主”,他在位时间的17年中,也曾励精图治创下佳绩,并对整个唐朝的政治军事进行了改革。在经济上,他还改革漕运和税制,对盐政理财开源,安定天下,为再造李唐一统河山,作出了贡献,所以,从整个过程来看,唐代宗不论是其人品还是政治举措,都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的。
《旧唐书》给他的评价为“贤君”,这评价是极高的了,但我觉得这“贤”应该多半指的是他宅厚仁心,离“明君”和“能君”尚有一定的距离。倒是这《新唐书》的评价要实际些,“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