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為何不選擇多爾袞作為繼承人?

珂人爾


清朝最早時期的皇位繼承人,並不是皇帝自己選擇,是通過八大貝勒共同推舉而產生。當時努爾哈赤一共有十六個兒子,在經過八旗貴族們就皇權繼承問題的激烈討論後,皇太極脫穎而出成功登上了皇位。

縱觀當時的局勢,眾多皇子中很多都是驍勇善戰的好苗子,論資排輩的話皇太極並不佔優勢。我們如果想推測努爾哈赤為何不選擇多爾袞作為繼承人,可以先思考一下努爾哈赤選擇皇太極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會選擇皇太極作為繼承人?

皇太極的母親孟古哲哲是努爾哈赤第二任大妃,嫡子的身份給了他一部分的先天優勢,他不但天資聰穎而且擅長騎射,之後還隨父出征女真部落,統一女真各部,使部落逐漸轉變成了一個王朝的雛形,這一點是功不可沒的。

1613年,努爾哈赤原定的繼承人,他的長子褚英受到大臣與自己兄弟們的彈劾,後被努爾哈赤幽禁,沒過多久被處死,參與彈劾的人中,當時就包括21歲的皇太極。這次事件之後,皇太極的地位又有了明顯的提升。後來他又利用代善和與努爾哈赤的福晉之間的曖昧使得代善的威望嚴重受損,削弱了代善的勢力。

此時在眾人和努爾哈赤的眼中,他的軍事水平和政治才能都是相當出色的。所有皇子中也只有他聽得懂漢語能寫漢字,可謂“文武雙全”。他的心思縝密,處事也很周全,性情溫和,在品行上也沒有任何的汙點,最後在一眾皇子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大家的擁戴。無論是年齡、能力還是他人的認可,皇太極都是很佔優勢的。

為什麼不選擇多爾袞?

多爾袞年齡太小經驗不足,皇太極駕崩時,多爾袞才十幾歲,並沒有任何戰場上的經驗,而皇太極在當時已經立下了不少戰功。想要入中原並且實現統一,需要的是有傑出戰略技巧和軍事才能的繼承者,在這一點上年少的多爾袞和已經有了作戰經驗的皇太極之間差距還是很大,多爾袞無論是功勞還是威望,都並不具備可以繼承皇位的條件。
努爾哈赤從一開始就沒有讓多爾袞繼承皇位的打算。努爾哈赤原本打算好好培養自己的長子褚英做接班人,褚英也曾多次立有戰功,但是他性格暴躁且酗酒,八旗貴族對其有很多不滿,最終被努爾哈赤處死。之後代善成為了皇位繼承權的最大競爭者,他曾獲得過“巴圖魯”的稱號,是一位英勇善戰的皇子,努爾哈赤對他也是非常看好,後公開將其立為自己的繼承人。然而在努爾哈赤晚年的時候,代善不斷被傳出醜聞並且與努爾哈赤的妃子有私情,後來被廢除了太子之位。可見即使之前的繼承人的表現不如人意,努爾哈赤也並沒有讓多爾袞繼承皇位的打算。

第三、多爾袞失去母親庇護。多爾袞的生母是努爾哈赤的大妃阿巴亥,努爾哈赤對其一直非常寵愛,可是當努爾哈赤去世之後,阿巴亥卻被迫殉葬,雖然當時對外宣稱是努爾哈赤自己的遺願,但是這其中必定也摻雜著一部分私人恩怨。四大貝勒及一眾大臣都是支持殉葬的,這樣做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為當時努爾哈赤對阿巴亥的寵愛,所以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都擁有都一定的兵權,但是都年紀尚小,阿巴亥依然是他們的保障和依靠,除掉阿巴亥後多爾袞等人便失去了母親這座靠山,自身難保,更無繼位的可能。此時也是擁護皇太極繼承大統的大好時機。

第四、女真族的幼子守灶制。努爾哈赤生前對於多爾袞的弟弟多鐸的優待要明顯多於多爾袞,多鐸的正黃旗領45牛錄,兵力相當強大,而多爾袞的正白旗才25牛錄。即使沒有阿巴亥的生殉,在同母的兄弟中,多爾袞也並不是第一人選。

由此看來雖然多爾袞天資不凡,擁有一定的政治水平,但是當時的局勢對他來說還是有諸多的不利,年輕的他擁護者也並不多。而皇太極掌握的正是當時的中堅力量,城府謀略也是更勝一籌。皇太極繼承大統後,多爾袞也成為了他手中的利劍,他仿照明朝建立六部,初步搭建了封建國家的框架,皇太極在他的幫助下,也成功的將大權集中在了手中。可以說,如果沒有多爾袞,清朝大概就不會成為統一全國的封建王朝了。

雖然他在順治年間以攝政王的名義掌握了一部分至高無上的權利,但是他的結局卻是非常悲慘的,死後被政敵揭發,多年經營而來的勢力瞬間瓦解,最後竟被掘墳鞭屍,大概生不逢時就是他最大的遺憾了。


木劍溫不勝


原因有兩個,一是努爾哈赤根本就不選任何人做繼承人,二是多爾袞沒資格做繼承人。

(1)努爾哈赤不選擇任何人做繼承人。

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戰功赫赫,本來是繼承人的最佳人選,可惜為人專斷,和當時權力高層四大貝勒,五大臣結怨,最後被努爾哈赤囚禁處死。

這次事件直接影響了努爾哈赤的關於繼承人的想法,為了避免諸子爭鬥,他不再選擇繼承人,而是改為八大旗旗主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繼承人由八位旗主合議。

處死褚英發生在1615年,努爾哈赤在1616年建國,號稱後金。

自1616年後金建立,到1626年努爾哈赤死去,中間有整整十年的時間,如果努爾哈赤真的有指定繼承人的想法的話,他有足夠多的時間。

(2)努爾哈赤臨死前也不可能選多爾袞做繼承人。

努爾哈赤的後金,最主要的任務是什麼?

生存下去,打敗明朝,入主中原。

想完成這些任務,必須選一個成年的能打仗的兒子。

選擇幼小的孩子做繼承人是王朝穩定才會有的事情。

有一些史料說,努爾哈赤選擇多爾袞或者多鐸做繼承人,完全把努爾哈赤當傻子看了。

①努爾哈赤死的時候,還有十幾個兒子沒死呢。

當時八旗旗主是四個大貝勒,四個小貝勒,怎麼輪也輪不到多爾袞哥倆。

這幾個大貝勒都有兵權在手,都是年長的兒子,努爾哈赤要是真的想讓多爾袞哥倆的其中之一繼位,那早就該開始削幾個大兒子的權了。

②對努爾哈赤來說,最主要的任務是要找一個能打仗的兒子打敗對手。

試想,努爾哈赤自己都被明朝打掛了,他又怎麼會選一個年僅13歲還沒成年的兒子做繼承人呢?

(3)多爾袞的年齡決定他沒資格做繼承人。

1626年,努爾哈赤死,多爾袞(1612-1650)當時才13歲,結合上面的原因,無論如何他也不可能被選為繼承人。


師明禮


努爾哈赤一共有十六個兒子,最初他有意培養長子褚英繼承大統。不料褚英雖然戰功顯著,卻心胸狹窄,控制慾極強,缺乏必要的政治手腕。結果遭到四貝勒,五貝勒和大臣的聯合舉報,努爾哈赤遂冷落了他,並且痛下殺手。這件事,給努爾哈赤的心裡留下了陰影。為了介紹後代團結,天啟元年正月十二日,他召集了自己的子侄和長孫,讓他們對天地神靈焚香起誓,如果有誰膽敢圖謀不軌,不用天譴,人人得而誅之。做完這一切,努爾哈赤得到了心裡安慰,但各貝勒間的勾心鬥角,卻一刻也沒停過。

努爾哈赤走了,留下了有具備繼承王位的八位,這八位分別是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小貝勒:阿濟格、多爾袞、濟爾哈朗、多鐸。其實努爾哈赤很喜歡多爾袞,可是當時多爾袞年齡太小,還是個孩子。女真人比較實在,誰更能打,更能搶,誰就是老大,要搞任人唯親,廣大後金人民還是不會答應的。四小貝勒裡的其他三個人,那就別提了,年齡全部小,而且努爾哈赤還都不待見,所以這四位小貝勒全部淘汰掉。

四大貝勒裡,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沒有繼承的資格,莽古爾泰比較愚蠢,性情暴躁不適合。代善可以,但是代善生活作風有問題,而且還是努爾哈赤的后妃,犯了大忌。而且代善是聰明人,知道自己的問題,他就主動放棄繼承權,表示支持皇太極。

於是,皇太極就在眾人的一致推舉下,順利繼承皇位


用戶64970384912


《石匱書》記載:“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

這個場景發生在1626年的寧遠之戰,有可能擊中的便是努爾哈赤,其也於該年逝世。如題主所言,汗位繼承上,多爾袞不僅在與年長的哥哥競爭中,無優勢。且與一母所出的阿濟格、多鐸相比,也處於下風。

努爾哈赤大妃

如此,汗位的繼承應該在四位大妃的子嗣中選擇,大妃其地位類似於皇后。四位大妃分別:依次是佟佳氏、袞代、孟古哲哲、阿巴亥。

  1. 佟佳氏:此時已病逝。所出一個被殺;一個便是大貝勒代善,坐擁兩紅旗。
  2. 袞代:因與代善關係曖昧,而後又搜出竊藏財物,被休。而後被大兒子,三貝勒莽古爾泰為所殺。
  3. 孟古哲哲:第三任大妃,四貝勒皇太極生母,此時已病逝。
  4. 阿巴亥:最後一任大妃,深得努爾哈赤的寵愛。

戰功卓著的兒子

從1620年廢黜代善的太子之位起,到1626年兵敗寧遠,不久後病逝。努爾哈赤並未再立太子,可能面臨了其曾孫同樣的繼承人問題,都在猶豫新太子人選。在眾多兒子中,有可能繼位的便是上述四位大妃所出的子嗣。其中,沒孃的孩子,也是戰功卓著的兒子:

  1. 大貝勒代善,即廢黜的太子,自然在努爾哈赤心中大大的減分,但念其戰功卓著,仍坐擁兩紅旗,實力不容小覷;
  2. 三貝勒莽古爾泰,因手刃親母,落得殘忍的惡名,有勇無謀。行軍佈陣尚可,治理國政恐怕不是這塊料;
  3. 四貝勒皇太極,有用有謀,但為人自負,恐不利用內部團結。

有孃的孩子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皆阿巴亥所出。自“十三副遺甲”起兵以來,戎馬一生,年近花甲的努爾哈赤,按年齡算,多爾袞兄弟算是孫子輩。難得的天倫之樂是巨大的慰藉,像極了康熙對待十八阿哥胤祄。當時太子胤礽對胤祄生病時的漠視,是其被廢的誘因,也可看出胤祄,在康熙心目中的分量。

同理,努爾哈赤對多爾袞兄弟,也過於偏愛。阿濟格、多鐸自領一旗,多爾袞十五牛錄,自己保留十五牛錄,過度的偏愛也埋下了隱憂。由此可以看出,努爾哈赤更偏愛阿濟格、多鐸。

其次,《滿文老檔 太祖》一段朝賀儀式的描述,也體現出多爾袞的地位:

“辰時出御八角殿,大貝勒先叩頭,其次恩格德爾額駙率眾蒙古貝勒叩頭,第三阿敏貝勒,第四莽古爾泰貝勒,第五四貝勒,第六阿濟格阿哥,第七多鐸阿哥,第八阿巴泰阿哥杜度阿哥,第九嶽託阿哥,碩託阿哥........”

可以看出,除去額附、蒙古貝勒,各旗旗主可以單獨朝賀,之後是擁有若干牛錄的貝勒。而多爾袞不是旗主,連單獨朝賀的機會,都不具備。綜上所述,多爾袞在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孩子中,也不是努爾哈赤最喜歡的,即便立太子也不會是首選。其次,努爾哈赤也沒有立阿巴亥的三個孩子,原因可能是擔心不能鎮住戰功卓著的兒子,容易引起宮廷政變。故努爾哈赤制定“八王共治”的國策,也有保護阿巴亥母子的考慮。但結果是事與願違,阿巴亥被逼自盡。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7778688568869640"} --}


公子霜塵


首先一個原因是:

多爾袞出生於1612年11月17日,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努爾哈赤很鍾愛這個幼子,但在努爾哈赤去世的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多爾袞只有14歲,無論是年齡或者資望,都不足以成為後金的新一任領袖。

多爾袞是指定的繼承人這個說法的出處本身比較可疑,朝鮮史料中曾經提過一嘴,蔣良驥《東華錄》順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詔內多爾袞本人也聲稱:

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之位原系奪立。

即使在多爾袞的“指控”中,也並沒有明確指出皇太極是“奪”了自己的位。

其次,努爾哈赤生前其實並沒有通過自己明確的指令確立汗位的繼承人。

相反,他去世前4年的天命七年(1622),努爾哈赤宣佈將來實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規定未來新汗由八旗旗主諸貝勒共同推舉和廢黜。

按照《清太宗實錄》的記載,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二日議立新汗的貝勒會議成員有如下諸人: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阿巴泰、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杜度、嶽託、碩託、薩哈廉、豪格等一共15人。

這些參會的貝勒貴族,按宗支和旗屬關係可以劃分為5個主要派系:

代善系:代善、嶽託、碩託、薩哈廉、杜度(褚英長子);

阿敏系:阿敏、濟爾哈朗;

莽古爾泰、德格類系:莽古爾泰、德格類;

皇太極系:皇太極、豪格、阿巴泰;

阿濟格系: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代善系的代善、嶽託、薩哈廉,阿敏系的濟爾哈朗,莽古爾泰系的德格類都支持皇太極,豪格是皇太極的兒子,更不在話下,其他候選人沒有一個能獲得像皇太極一樣的廣泛支持,因而皇太極成為眾貝勒推選的新大汗人選。

從當時的形勢和派系格局看,也有人認為在努爾哈赤的心中,皇太極早已是新汗的人選,所謂推舉不過是努爾哈赤為皇太極掃清障礙的一種手段。

上述這個說法是否確切待考,但多爾袞無論如何談不上的繼承人選。

多爾袞雖然和皇太極有疑似的殺母之仇,但是其一步步上位還是在皇太極時期。

天命十一年(1626)多爾袞就被封貝勒,但是到了天聰二年(1628),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才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併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多爾袞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睿親王的睿即墨爾根,滿語智慧之意);崇德六年至七年(1641—1642)多爾袞在大敗明軍的松錦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

皇太極在某種意義上是實踐了對大妃阿巴亥做出的恩養幼弟的承諾,而且其中不僅僅是因為迷信害怕立下誓言應驗遭到報應,有著悉心培養多爾袞成才的因素——這也使得多爾袞對皇太極的感情極其複雜,這是後話,此處按下不表。


談古論金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非常疼愛的兒子之一,他的母親阿巴亥是努爾哈赤晚年最寵愛的妃子。但努爾哈赤因病去世後,卻將汗位傳給了皇太極,而非多爾袞。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從年齡說起。努爾哈赤去世時,多爾袞才十五歲,這個年紀自然是無法擔起一國重任的。此時如果多爾袞繼位就必須有人輔政,當時最合適的人選是代善和阿巴亥。但是代善與阿巴亥之前有染早已引得努爾哈赤十分不快,所以他是不會放心二人輔政的。而當時的皇太極三十四歲,正是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年紀,他完全可以而且有能力管理一個國家。


論八旗實力來看,多爾袞也是佔下風的。當時的多爾袞兄弟除了手裡握有兩黃旗外,其他六旗都掌握在以皇太極為中心的四大貝勒及其追隨者手裡。四大貝勒更是對多爾袞不屑一顧。就經歷而言,皇太極常常隨父出征,建立了赫赫戰功,自然而然也得到了努爾哈赤的認可。多爾袞因為年紀尚小,根本就沒有上過一次戰場。努爾哈赤死前入主中原的目標還沒有實現,因此他需要的是一個可以完成自己願望的傑出軍事人才。當時的多爾袞是擔不起這個重任的。


若論及出身,多爾袞其實也是比不上皇太極的。皇太極的生母與努爾哈赤是青梅竹馬,感情甚篤,他不幸早逝後被封為孝慈高皇后。阿巴亥雖然是努爾哈赤晚年的寵妃,但因為跟代善有染,而被努爾哈赤所厭惡。所以多多少少努爾哈赤對多爾袞是帶有一點偏見的。


除此之外,不得不說的是代善對皇太極的支持。代善本來是汗位的繼承人,因為其與阿巴亥有染的事情被努爾哈赤知道了,被廢掉了繼承人的位置,所以代善多少有些討厭多爾袞。在皇太極和多爾袞的汗位之爭中,他和兩個兒子是偏向皇太極的。而且皇太極智勇雙全,善用權術,得到了大臣們的一直擁護。這兩個原因努爾哈赤也是不得不考慮的。


三七的歷史書屋


多爾袞是清朝早年傑出的政治家,為大清入主中原、統一全國,作出了突出貢獻,確實具備帝王的才能。但是努爾哈赤為什麼沒有選擇多爾袞作為皇位繼承人呢?筆者試著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努爾哈赤設計的政治體制

清太祖努爾哈赤創業時,以軍隊立國,軍隊分編為八旗(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明萬曆四十四年,統一了女真各部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登基稱帝(大汗),國號大金,建元天命。稱帝后的努爾哈赤,分封了八個和碩貝勒為八旗旗主,也稱八大固山(八旗)貝勒或八大親王,設計了八固山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結構。也就是說,努爾哈赤去世之後,國家的政權歸屬於八大固山貝勒共同所有,國家的重大決策權,由八大固山貝勒共同商議決定,包括皇位的繼承人,也由八人共同商議推選,建立了類似於聯邦制的國家政體。

“八固山王等問曰:上天所予之規模,何以底定?所賜之福祉,何以永承?帝曰:繼我而為君者,毋令強勢之人為之。此等人一為國君,恐倚強恃勢,獲罪於天也。且一人之識見,能及眾人之智慮耶?爾八人可為八固山之王。如是同心於國,可無失矣。八固山王,爾等中有才德、能受諫者,可繼我之位。若不納諫,不遵道,可更擇有德者立之。”(武皇帝實錄)

明白地說,努爾哈赤去世之後的皇位繼承人,並不是由努爾哈赤本人在生前確定,而由八大固山貝勒共同商議推選。所以,也就沒有努爾哈赤選擇多爾袞作為皇位繼承人這一說法。

努爾哈赤去世時的政治形勢

努爾哈赤去世時,八位固山貝勒分別是:代善、阿敏、蒙古爾泰、皇太極,此四人為四大貝勒,也稱四大王;德格類、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此四人為四小貝勒,也稱四小王。

這八位固山王中,四大王都已成年,且常年跟隨努爾哈赤四處征戰,功勳卓著,威望崇高;四小王則大都年幼,沒有戰功,與四大王沒有可比性,所以按正常情況,皇位的人選一定是在四大王中選出。所以年僅十五歲的小王多爾袞,本身是沒有什麼機會爭奪皇位的。

多爾袞也有一個利的條件,其生母阿巴亥身居大妃之位(相當於皇后),同母的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手中掌握八旗中的三旗,在八位固山王中又佔據三個席位。如果大妃阿巴亥居中指揮調度,聯合各方實力人物,是很有可能奪取皇位的。如果能取得皇位爭奪的主導權,大妃阿巴亥很可能會選擇多爾袞為皇位的繼承人,因為阿濟格雖然年長,但性格暴躁,有勇無謀,而多鐸才十三歲,年齡太小。

但是,老道的皇太極早就預見到了這種可能的情況,先下手為強,趁多爾袞和多鐸尚未成年,聯合八大王之首的代善,偽造了努爾哈赤生前的遺言,逼迫阿巴亥自盡殉葬。大妃阿巴亥這一核心人物一死,年幼的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三兄弟,已經排除在皇位繼承人的人選之外了。

皇太極的實力分析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母親為赫納拉氏,是葉赫貝勒的妹妹,也曾是努爾哈赤的大福晉,因此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嫡子。努爾哈赤去世時,皇太極三十六歲,已經多年領兵征戰,戰功赫赫,功勳居八位固山王之首。同時又手握兩黃旗,實力也在八位固山王之首。再加上,還有八固山王之首的代善和其兩個兒子的堅決擁立。八位固山王中的阿敏,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本就不在爭位之列;蒙古爾泰是庶出,也沒有實力與嫡出的代善和皇太極相爭,所以皇太極繼承努爾哈赤的皇位,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綜上分析,多爾袞在努爾哈赤去世時,是沒有實力與皇太極去爭取皇位的。


晨風曉月趣歷史


努爾哈赤生於公元1559年,卒於公元1626年,而我們知道大清入關的時候間公元1644年,也就是努爾哈赤死的時候離大清入關,還有十八年的時間,我們再來看看努爾哈赤都有哪些兒子。

努爾哈赤有排行的共有十六個兒子,我們只挑幾個重要的皇子來說。長子褚英,生於1580年,卒於1615年。次子代善,生於1583年,卒於1648年。皇五子莽古爾泰,生於1587年,卒於1632年。

皇八子皇太極,生於1592年,卒於1643年。皇十二子阿濟格,生於1605年,卒於1651年。皇十四子多爾袞,生於1612年,卒於1650年。皇十五子多鐸,生於1614年,死於1649年。其中,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是親兄弟,他們的生母都是阿巴亥。

我為什麼要把他們的年紀給列出來呢?因為之所以是皇太極,而不是多爾袞繼位,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年紀。我們可以看出,在努爾哈赤病逝的時候,皇太極是35歲(虛歲),而多爾袞是15歲(虛歲)。

年紀就意味著軍功,皇太極此時已是四大貝勒之一,另外三位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阿敏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次子),三貝勒是莽古爾泰,他們是努爾哈赤於公元1616年建立後金的時候設立的,地位十分高。

而多爾袞是四小貝勒之一,他們分別是大貝勒阿濟格,二貝勒多爾袞,三貝勒多鐸,四貝勒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四小貝勒的地位跟四大貝勒的地位差得還是有點大的。

皇太極在後金軍與大明軍的幾次戰鬥中,都表現得十分的突出,居功至偉。而多爾袞呢在努爾哈赤死之前,就沒帶過兵,打過仗,如果用多爾袞來繼位的話,根本無法服眾。

另外皇太極的繼位,並非是努爾哈赤指定的,而是由眾位貝勒推舉出來的。當時的四大貝勒之一的大貝勒代善和他的兒子嶽託,薩哈廉出來支持皇太極繼位,他們的理由是皇太極“才德冠世”,獲得眾多貝勒的贊同。

也就是說皇太極以自己的能力嬴得了大家的認可,最終才繼位的。而此時正是後金與大明戰鬥的關鍵時刻,自然不可能選一個只有十五歲,還沒有打過仗的少年來繼位的。


歷史簡單說


努爾哈赤雖然是活躍於白山黑水間的一個大汗,但作為部族首領,與中原民族一樣,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一般是立長不立幼的。

努爾哈赤有10個老婆、16個兒子,他最大的兒子叫褚英,第二個兒子叫代善,這二人為一母所生。代善以下,分別是阿拜、湯古代、莽古爾泰(五子)、塔拜、阿巴泰、皇太極(八子)、巴布泰、德格類、巴布海、阿濟格、賴慕布、多爾袞(十四子)、多鐸、費揚果。

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的過程中,眾多兒子們中間,正當年輕有為,而且真正給他出過大力的,是最長的兒子褚英和二兒子代善,這兩個兒子都英勇善戰,立過大功。1626年初,努爾哈赤進攻寧遠,被明朝守將袁崇煥打敗,退回盛京(瀋陽)後,他又率軍親征蒙古喀爾喀,同年秋,努爾哈赤因病去世。

而這一年,多爾袞還只是一個14歲的少年,既無戰功,又無名望,努爾哈赤縱然老糊塗,也不會把大汗之位傳給一個毛頭小子的,更何況,努爾哈赤也沒想到自己會死得這麼快,他在去世前,並沒有明確將汗位傳給哪個兒子的決定,更不會將汗位莫名其妙地傳給這個還只有14歲的小兒子。

不過,雖然努爾哈赤沒有明確將汗位傳給哪個兒子,但他在擴張勢力的過程中,卻早已在培養自己的接班人。努爾哈赤在沒有稱汗之前,就已經有立自己的長子褚英為接班人的意思,努爾哈赤當時的身份是明朝所封的建州都督僉事、龍虎將軍,他曾送給自己的長子褚英兩個名號,一是洪巴圖魯,意即大勇士;二是阿爾哈圖·土門,意即廣略之人。褚英受封廣略貝勒,就是這個原因。可見,在努爾哈赤的眼裡,褚英是個智勇雙全的人。努爾哈赤因此將日常的政務都交給褚英負責,有意培養他做接班人。

但是,褚英做事太負責,公正嚴格,得罪了不少兄弟,加上弟弟們也想當接班人,就經常到父親那告褚英的狀,努爾哈赤經常聽到褚英的壞話,就慢慢冷落了他,後來甚至因為兄弟們說他詛咒父親,努力哈赤就把褚英關了起來,關了兩年,褚英抑鬱而死,死在牢裡。

褚英死後,努爾哈赤反叛了明朝,割據遼東,建立後金,自稱大汗。努爾哈赤稱汗後,因為褚英死了,代善成了繼位的熱門人選,努爾哈赤封代善為大貝勒,即是此意。不過,封了代善為大貝勒,但同時還封了侄兒阿敏為二貝勒,封了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這四個人,如同努爾哈赤手下的“四大金剛”,開朝會時,這“四大金剛”可以和大汗並坐議事,地位很高,權力很大,同時,也說明這三個親生兒子,都可能成為將來的大汗。

努爾哈赤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會死得那麼快,所以生前沒有明確誰繼位。努爾哈赤死後,代善是可以順理成章地繼承汗位的,但代善讓賢,把汗位讓給了同父異母的八弟皇太極,皇太極因此繼承了後金的大汗之位。所以,汗位的繼承問題,與努爾哈赤那個十四子多爾袞,實在是沒有絲毫瓜葛。

補充一點趣事,皇太極本來叫做“黃臺吉”,因為他繼承了汗位,又當了皇帝,後來為清朝撰寫史書的漢人為了獻殷勤,就把“黃”字改成“皇”字,把“臺吉”改成了“太極”,像先天有當皇帝的預兆似的。


帝國的臉譜


歷史上的努爾哈赤,在經歷了三次的失敗立儲後,決定在有生之年不再冊立自己的接班人,轉而留下了一套“八和碩貝勒共治”的制度。

努爾哈赤第一次冊立的接班人是自己的親弟弟舒爾哈齊。

舒爾哈齊與努爾哈赤從小就關係密切,並且自努爾哈赤起兵開始,舒爾哈齊就陪伴左右,是努爾哈赤最為重要的夥伴和戰友,並且兩人是同成長、共戰鬥,地位等同,共受朝拜,努爾哈赤也是公開確認自己的弟弟舒爾哈齊是自己的接班人。

但是隨著建州女真對外征戰不斷勝利,勢力一天天壯大,努爾哈赤的地位也在與日俱增,這極大地刺激了舒爾哈齊,與此同時,明朝朝廷這面也開始不斷挑撥努爾哈赤與舒爾哈齊之間的矛盾,極力扶持舒爾哈齊,是的舒爾哈齊與努爾哈赤公然決裂,反目成仇。

最終,經過一系列的爭鬥,自知胳膊拗不過大腿的舒爾哈齊想努爾哈赤屈服,並被努爾哈赤圈禁了起來,不久之後暴斃身亡,努爾哈赤第一次立儲也宣告失敗。

努爾哈赤第二次冊立的接班人是自己的長子褚英。

褚英是努爾哈赤與自己的第一位大福晉佟佳·哈哈納扎青所生的長子,也就是他的嫡長子,地位崇高,並且褚英能征善戰,功勳卓著,年紀輕輕就被冊封為了“廣略巴圖魯”,並被努爾哈赤確認為自己的接班人。

但是褚英生性殘暴並且心胸狹隘,與自己的兄弟以及非常為努爾哈赤所器重的“五大臣”之間,關係愈發緊張,褚英甚至不止一次表示如果自己當上了大汗,就會將這些人處死。面對此情此景,努爾哈赤最終選擇了支持多數派,進而開始限制褚英的權力,誰知褚英不知悔改,對於努爾哈赤也產生了恨意,更是公開詛咒努爾哈赤兵敗。

忍無可忍的努爾哈赤最終廢黜了褚英的儲君之位,並且最終將其處死,努爾哈赤第二次立儲也宣告失敗。

努爾哈赤第三次選擇立次子代善為自己的接班人。

代善與褚英都是努爾哈赤與佟佳·哈哈納扎青所生。代善為人寬和,戰功卓著,並且位列“四大貝勒”之大貝勒,有著一定的聲望和地位。

然而,就在代善春風得意的時候,先是德因澤向努爾哈赤告發代善與大妃阿巴亥有染,引得努爾哈赤怨恨,隨後又出現了“代善虐子事情”,這兩件事情不僅讓代善名譽掃地,更是讓努爾哈赤對待山徹底失望。最終代善也被廢黜了儲君之位。

三次立儲,三次失敗,自己的弟弟和自己的兒子還搭上了性命,於是此之後,努爾哈赤選擇不再公開冊立接班人,而是確定了一整套“八和碩貝勒議政”的制度,在自己死後由眾貝勒共同推舉的方式,選擇自己的繼承人。

“繼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強梁有力者為也。以若人為君,懼其尚力自恣,獲罪於天也。且一人縱有知識,終不及眾人之謀。今令爾八子,為八和碩貝勒,同心謀國,庶幾無失。爾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諫,所行非善,更擇善者立焉。擇立之時,若不樂從眾議,怫然變色,豈遂使不賢之人,任其所為耶!”

根據努爾哈赤的說法,在他去世後,由八位和碩貝勒共同推舉新汗,並且監督新汗的施政,至於這“八和碩貝勒”究竟是誰,歷史上沒有確定的答案,特別是除了“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之外的“四小貝勒”,不過按照當時的情況,應該是在努爾哈赤掌握兵權的子侄孫中產生,包括德格類、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嶽託、杜度、豪格等。與此同時,努爾哈赤還留下了一整套“八和碩貝勒”共同治理國政的方案和制度,此也被稱為“八旗議政”或者“八王議政”。

在此背景之下,努爾哈赤自然也就不會公開冊立多爾袞為自己的接班人,來破壞自己制定的“八和碩貝勒”共議新汗的制度。


我們現在熟知的“多爾袞登基,代善輔政”的說法,來自於朝鮮的史料,但是也有著眾多疑點。

朝鮮的史料中記載努爾哈赤曾在生前對代善留下了遺言,要代善支持多爾袞。

九王子(多爾袞)應立而年幼,汝可攝位,後傳於九王。

而從努爾哈赤生前的一些列安排中,也可看到一些端倪。他將自己親領的兩黃旗中,分給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牛錄,其餘20個牛錄自己統帥做親軍,同時努爾哈赤還明確的指示阿濟格統領鑲黃旗,多鐸統領正黃旗,自己死後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同時努爾哈赤將鑲白旗旗主杜度調至鑲紅旗下,據推測是努爾哈赤有意將鑲白旗賜給多爾袞。

如果真的能按照如此執行,那麼多爾袞兄弟將成為當時後金朝堂上最為強勢的政治力量,並且加上代善及其兩紅旗的輔佐,汗位將無比穩固。

但是最終,代善在其兩個兒子嶽託和薩哈廉的勸說下,放棄了對於多爾袞的支持,轉而支持皇太極,進而打破了努爾哈赤的計劃,最終多爾袞不僅無緣汗位,自己的母親也被逼殉葬。

但是如果看這份史料和後來皇太極與多爾袞兄弟的關係,便發現有著可疑之處。

首先,如果皇太極真的是搶奪的多爾袞的汗位,在其繼位之後,並沒有對多爾袞三兄弟趕盡殺絕,反而是委以重用,特別是多爾袞,不僅被任命為旗主貝勒,後來更是被奉為和碩睿親王,位列“四大親王”之列。想想阿敏和莽古爾泰的結局,如果努爾哈赤真的是傳位給多爾袞,皇太極不會以如此態度對待他。

其次,如果真的如此,皇太極不僅與多爾袞有奪位之恨,更是與其三兄弟之間有殺母之仇,可是反觀三兄弟在皇太極在位期間對其是忠心耿耿,並沒有僭越之心,皇太極去世後除了豪格,其他皇太極的子嗣及其後宮也沒有進行為難,這也頗為奇怪。

所以,努爾哈赤是否真的有這樣的遺言和這樣的傳位安排,確實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考慮到另外兩個重要的因素。

一個是年齡。多爾袞當時只有十多歲,相較於年長很多的其他貝勒,他還只是個孩子,沒有任何的政治經驗和政治手段。

另一個是軍功。多爾袞還沒有上過戰場,必然會招致功勳卓著的“四大貝勒”的不服,如何處理與自己的這些兄長之間的關係,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如果將時間倒回到兩百多年前,朱元璋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後便發生了“靖難之役”,不就是一個年齡小、能力弱且沒有影響力的小皇帝,壓制不住他那些功勳卓著的叔叔們,才產生了如此悲劇麼,努爾哈赤不能想不到這一點。

綜上所述,我們簡單總結一下。努爾哈赤對於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兒子的喜愛是毋庸置疑的,不僅僅是多爾袞,包括阿濟格和多鐸,甚至有人推測,努爾哈赤將汗位傳給多鐸的可能性甚至要超過多爾袞,這一點也是有可能的。但是這都需要努爾哈赤多活很多年,一方面要培植多爾袞等人的聲望,另一方面要幫助其積累能力和軍功,這樣才能完成權力的順利交接,不然的話將多爾袞等人放在汗位上,非但不能鎮住“四大貝勒”等人,多爾袞很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朱允炆。

相比之下,我更認為努爾哈赤當時並沒有選擇多爾袞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其一,自己已經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不會輕易進行推翻。

其二,多爾袞年齡尚小,僅僅是對阿巴亥的愛屋及烏,既看不出能力,也看不出發展,立多爾袞太過於武斷,並不像努爾哈赤的風格。

其三,多爾袞沒有軍功,必然招致其他貝勒的不滿。

其四,就是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的殉葬,既有努爾哈赤的原因,也有四大貝勒的原因,這些都顯示了阿巴亥的某些政治野心。

而這些原因都使得努爾哈赤在生前沒有選擇,更確切的說是不能將多爾袞立為自己的接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