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醬油與中國醬油有什麼區別?

摳腳大漢的少女心

歷史上,中國、韓國和日本都能算作東亞儒家文化圈,雖然箇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的宗教政治哲學文明,但在生活方式上面也有很大的共通之處。比如說,愛吃豆腐、愛吃醬油,都是共同的愛好。說起醬油,因為日本刺身的流行,日本醬油隨之出現在中國的市場上。很多人開始不理解,覺得自家縣城裡不也有醬油廠嗎?這日本醬油有啥了不起的?

我很榮幸生活在中國醬油最好的地方——廣東。在日常烹飪過程,我也喜歡使用醬油,而且還參加過不少醬油博覽會以及拍攝過一些與醬油故事相關的片子。在我自己的觀點裡,中國醬油豐富性的確遠優於日本醬油的,特別是廣東一帶出產的醬油,由於處在亞熱帶地域,製作醬油所用的豆瓣可以實現全年的常溫發酵,這對味道的豐富性有很大幫助,所以我一直有個觀點:醬油才是廣州最好的手信!

雖然日本產的醬油,一旦碰上冬天結冰會停止酵母的發酵,儘管口味的豐富性較差,也不如南方醬油那般既富有濃郁豆豉香味而不是微甜的口感,但是日本醬油醬油在製作工藝的先進性方面則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同時在日本常年能吃到的鮮味濃郁的深海魚生,若是用南方的醬油,則會輕易蓋過魚本身的滋味,反倒用口味較清淡的醬油更能相得益彰!


飯醉分子閆濤

1、功能和種類有區別。

日本醬油和中國醬油最大的區別,本質是上飲食習慣的區別,所以在藝上也有區別。日本喜冷食,吃壽司、海鮮,所以醬油的主要功能在於適合點蘸。而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在於炒、燜、煮等熱鬧場面,所以中國的醬油更適合炒、燜,煮等各種功能,所以中國醬油的種類對比日本醬油更豐富,比如適合炒的生抽、適合燜和上色的老抽、適合點蘸的味極鮮等。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是“萬字醬油”。

2、原材料和工藝都差不多。

曾經有看過一本日本國內書,上面有介紹過日本醬油的起源和釀造工藝,其描述如下:釀造醬油是先將大豆、小麥等植物原料進行加熱處理,使其繁殖麴菌之後在食鹽水中發酵的一種成熟的東洋獨特的發酵調味品,其原型可以追朔到3,000年前的中國醬油。

並不能明確地知道是什麼時候傳播到日本的,不過在702年實施的大寶律令中有關於在宮內省的附屬於大膳職的醬院以大豆為原料釀造過各種各樣的醬油的記錄。但是,據說大豆和小麥各佔一半的目前的醬油釀造法形成的比較晚,大概在江戶時代。

而現在使用的醬油原料依然是大豆、小麥、水、食鹽4種。日本每年進口近500萬噸的大豆,其中大約有八成用於釀造醬油。現在作為釀造醬油的原料使用的大豆大部分為榨油後的脫脂加工大豆,每年大約需要18萬噸多。作為醬油原料直接使用的圓大豆的量雖然比較少,但是最近也在增加,已經超過25,000噸(1992年)。

因此,日本釀造醬油所使用的原料,和中國一樣,也主要是大豆。在工藝上,目前日本醬油主要採取的是高鹽稀態發酵,高鹽稀態發酵生產的醬油不僅具有醬香、脂香濃郁,滋味鮮美醇厚等特點,而且更安全、更衛生。但資金投入大,技術含量高,所以一般國內像海天、李錦記這種品牌企業才採用高鹽稀態發酵的工藝。


四季餐桌

日式醬油與中國的“好醬油”並無多大區別,兩者之間都屬於中國傳統釀造醬油譜系。

不同在於:日本的醬油在中國傳統基礎上精進,用好的原料,低溫長時間的發酵,味道細膩鮮甜。而中國九成的醬油走捷徑,原料不純、釀造時間縮水,甚至直接加鹽味精色素。

做醬油不是造原子彈,難度適中,食心不一而已。在中國,還是有不少老作坊做的一手好醬油,比如上過舌尖的紹興仁昌母子醬油,都督品測,認為能打90分左右,杭州非物質遺產的徐同泰,口感更為清鮮,能打90分以上。另外,川粵也有不少好醬油。

所以也不必覺彼是此非,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清代紹興美食家寫的《調鼎集》,開篇寫的就是醬油,各色原料、產地:蘇州、揚州、黃豆、麥、麩、花椒醬油.....中國的食心和食脈只是暫時蒙塵,會有人撿起、接續!


吃貨都督談美食

日本醬油的發酵技術領先中國,日本已經實現多菌種發酵,中國還是單菌種發酵。更可悲的是中國醬油裡拼命放味精來提升醬油等級,消費者不懂覺得醬油鮮就是好!據說一噸三級醬油放一百公斤味精,馬上可以成為特級醬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