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驾崩当晚,为什么派隆科多接送八爷党,而派张五哥接送四爷?

青灯问史


《雍正王朝》是中国电视剧中精品中的精品,可谓“讲述帝王心术第一剧”。二月河先生的书,以及焦晃老爷子主演的《雍正王朝》电视剧,不怕大家笑话,我前后看了至少20遍,其中不少经典环节,张嘴就来。
(▲雍正王朝剧照)


在我看来,这其中最能体现康熙的帝王心术的,就是康熙死前的那一集。而这一集中,最精彩,最令人拍手叫绝的,就是:派隆科多接送八爷党,让张五哥接送四爷党。
(▲康熙驾崩剧照)


欲知原因如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现在,假设你我就是康熙。我们一起回到那个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夜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出我们人生最后一个重大选择:让皇位平稳安全的,交到我的第四个儿子,胤禛手里。

一、当时情形是什么样的?

(▲康熙剧照)

是你我垂垂老矣,预计再有一个多钟头,我们就要死去了。这时,旧太子胤礽已经被废,新太子还迟迟未立。在你我的心中,经过长时间观察,已经有一个既定人选,那就是我们的第四个儿子,雍亲王胤禛。

为了确保他的皇位,在此之前,我们已用满汉蒙古三种语言,早早写下了遗诏,藏在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并指定了隆科多来宣读,张廷玉来监督。

然而,这还不够。皇位只有一个,可我们的儿子,有几十个啊。就算有诏书,谁也不敢保证,这些家伙会不会造反?后代有个伟大的政治家叫毛泽东曾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虽然你我比他早生了几百年,但是这句话我们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毕竟,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都掌握在老八他们手里。老四,手里没兵啊。

所以,必须先让老四知道,我们要传位给他。必须让他立即派人,把老十三放出来。然后,等老十三夺了兵权,再让隆科多宣读圣旨,不听话的,就圈紧,或者咔嚓。

这时候,派谁去通知他们,就成了不得不考虑的大问题。


(▲隆科多剧照)

二、为什么派张五哥去叫老四,而让隆科多去接送老八他们?

来,到你我表现的时候,到了。你、我和历史上的康熙,谁的水平高,一比较就一目了然么。

  • 1)认为没有区别,叫谁去都行——得分:0分
  • 如果你持这种观点,恭喜你,你根本不适合当皇帝。因为,你半点帝王心术都不懂。如果在古装剧里,你根本活不过第一集。

  • 2)认为有区别,还能讲出如下道理—得分:60分
  • 理由:考虑到宫里小太监和宫女中可能有老八的眼线,为了有充足时间当面向雍正交代后事,就必须得利用皇子们进宫见驾的时间差。鉴于我的身体随时可能恶化,通知雍正的人,速度要快,执行命令要坚决不含忽,而通知老八他们的人,要慢,要不漏声色能稳住他们,要很聪明,这样才能拖时间。
  • 张五哥是一个侍卫,思维简单,对我忠诚,而且,当年他差点被当成替死鬼,是老四救了他的命。所以,他最适合去见老四。我相信,听到我的命令,他肯定恨不得腰下生双翅膀,脚踩风火轮,一个筋斗翻到老四府中,在关键的时刻报答恩人的救命之恩。果然,我话没说完,他就急匆匆骑马,风驰电掣冲过去了。
  • 而隆科多,这家伙聪明。我一暗示,他就会明白我的意思,用好“拖”字诀。我猜想,首先,他会不急不躁,坐轿子晃晃悠悠去,拖时间。然后,他不会直接老八府里,而是会依次去老十、老九府里,最后才去老八府里。这样子,又被他拖了一段时间。

  • 厉害吧,奇妙吧,你猜到了么?
  • 3)还能讲出如下道理——95分
  • 张五哥是侍卫,直性子,脸上藏不住事,不善应答,一旦去老八府里,被老八问两句话,如果讲不出来或不说,以老八的性格,肯定觉得不正常,会火急火燎的进宫。而隆科多口蜜腹剑,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最适合糊弄老八,拖延时间了。
  • 还有一点。隆科多一直跟着佟国维,和老八走的很近。虽然,之前我又拉又打,软硬兼施,让他感激涕零,发誓效忠我,效忠老四。可谁也不敢保证,这家伙会不会临时起意,倒戈一击。因此,必须借此机会再试他一次。如果老八姗姗来迟,那说明他是按我的意思办事的,就算他过关了。如果老八火急火燎的赶过来,那就说明,他向老八泄密了,那就意味着背叛我了。那我就不客气了,张廷玉,请出第一份遗诏,就地诛杀。

怎么样?你想到没?你能得多少分?

  • 结束语:综上所述,皇帝,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职业,必须有相当的帝王心术才能坐稳江山,成为所谓的千古一帝。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开句不恰当的玩笑,以康熙这样的谋虑和水平,不论放到哪个朝代,都是当世之英杰,行业之大V。如果你对领导管理艺术知之甚少,或者不知所云,那还是对这些杰出的皇帝保持必要的尊敬的好。你说呢?


像素说


康熙架崩,事先留了两张牌,一张是隆科多,一张是张五哥。两张牌一出,皇权顺利过渡,麻痹了八爷党等人同时,又成全了雍正,避免了骨肉相残。


康熙在位末期,隆科多是九门提督,其权限可调动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三万多军队。康熙明白隆科多的权势起有决定性的一票,因此恩威并济下拿下隆科多,并成为九王夺嫡最终结局的一张暗牌,稳定八爷党的军心,使权力顺利过渡。

唐熙严厉警告了隆科多,并明确表示新君并非八爷党中任何一人,从而让隆科多完全按照命令行事。隆科明白只要支持康熙的意中新君雍正顺利登基,自己就是权利争斗中最大利益的收获者,与其冒风险去搏另一份与雍正即位同样给予的成果,不如老实听命令行事,新君一帆风顺上位,自己稳稳当当收成果。


隆科多去迎接八爷党等,态度暖昧地让八爷党起了误会,认为隆科多是偏向八爷党,最差也会中立,因此在最后关心放下了大部分戒备之心,随隆科多到了畅春园,完全被切断了与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的联系,使手中的兵权彻底成了摆设。这恰好是康熙精心安排的最好结果,软禁避免了争权骨肉相残,使局势进入震荡之中。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被一锅端,内乱势头被遏止,群龙无首,为十三爷接收丰台大营创造了条件,并在最后关心起兵勤王,顺利护雍正上位。

另一张牌是张五哥!张五哥与雍正有旧,是康熙留给雍正的一张王牌。


张五哥胆大心细,武艺不知深浅,是条重情义的汉子,在雍正去扬州筹款回京路上认识。张五哥为救父命顶罪坐牢,却不知后果是要掉脑袋的,其妹无助之下求助雍正等人。十三爷与雍正合计把事闹大,康熙亲历法场救人,并令八爷和十三爷彻查此事。案情大白,张五哥心中有数,这四爷和十三爷才是自己的救命恩人。雍正不参与正是要避讳风头过劲,这种情况下谁去都会使案情真相显露,自己把自己摘出去,正是符合了康熙心中不争为争的态度。

张五哥顶罪本就有罪,康熙却把他留在了身边,一来是为了被其救父坐监的孝心感动,二来是给十三爷、雍正留下一个有用之人,当恩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这种重情义的汉子也能豁出性命去完成。

在康熙架崩前派出张五哥,实则告诉张五哥,该你报恩的时刻到了;同时又以张五哥的身份告诉雍正,代表康熙身份的御前侍卫,如今以报恩的使命来迎接你,这皇帝是你的了,放下心来,处理好乱局,稳定好局势才是重中之重。雍正一见张五哥,知道九龙夺嫡自己成了最后的赢家,果然,隆科多宣布遗诏自己继续皇位,从此开始了雍正皇帝的时代。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隆科多接待八爷党,张五哥接雍正这两张牌一出,加上老十三的及时回应,康熙的安排顺利让权利过渡,避免了因夺位造成兵变,骨肉相残,一路血海滔滔。至于以后怎样,康熙也管不到了,就算是为朝廷做的最后努力,为儿子们挣下的最后善果。


历史不旧


《雍正王朝》是个电视剧,不可以当做真实史实来看,但是它比真实历史有更大的学问。

真实历史上,康熙驾崩得非常突然,公元1722年十月,69岁的玄烨到南苑打猎,突感身体不适,驾返京师西郊的皇家苑囿——畅春园休息,就这样一病不起,延至十一月已经病入膏肓,十一月十四日驾崩。

从康熙发病到去世,就短短一个月时间,康熙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并没有觉得这一次挺不过去,要马上安排后事,反而,还希望自己能够好起来。

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四日戌刻(晚7时至9时),病中的康熙驾崩。过后7天,遗诏公布。注意是七天以后,不是当天就立了雍正。雍正即位以前,满清都没有传位立储的传统,康熙虽然搞了一阵,最后也已废太子为结局弄得一地鸡毛,混乱告终。

康熙临终很突然,传位也很突然,是不可能细心打点派人一个一个去把皇子接到跟前,还跟他们浪费口舌训话半天的,实际上康熙临终前,是隆科多被召到御前接受顾命,最后颁布遗照也是隆科多。因此后来也传出阴谋论说,是因为隆科多和雍正结交非常好,帮助雍正篡位。《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指出,“世宗” (雍正)在京所得传位之末命,皆出于隆科多”。

其次,就算康熙要把所有皇子都召集到自己病榻前一一训话,八阿哥也是没有资格的,一废太子时(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禩及其同党上窜下跳,还请术士出来左右舆论,康熙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从此在康熙心中八阿哥就出局了。还派个九门提督去接你,想得美,也太给面子了。

另外关于隆科多是否要去巴结雍正篡位这个问题,隆科多大可不必去巴结雍正或者八爷。隆科多的爸,一等公佟国维(《雍正王朝》里是六叔)的女儿是康熙的夫人孝懿仁皇后。也就是说隆科多是孝懿仁皇后的弟弟,算是康熙的小舅子,比雍正还大一辈。除了这个血缘关系,隆科多出生于1664年,雍正出生于1678年,隆科多比雍正大整整14岁,在清朝那个时候,这个年龄差是两代人的年龄差。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隆科多就被授为一等侍卫,又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这个时候雍正10岁。康熙五十年(1711年),隆科多被授为步军统领, 掌握京师警卫武力。这个时候太子被废除,没有立新的储君,雍正还在自称“天下第一闲人”,韬光养晦。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隆科多被提升为理籓院尚书,兼步军统领,这一年雍正四十三岁,还在给父皇献画,俨然一副打酱油的样子。雍正和隆科多交往密切是1720-1722这两年。在这两年中,他们都没有想到老爷子会在两年内去世,因为康熙的去世本来就是偶然。

所以换一句话说,与其说是四阿哥指使隆科多去帮助自己篡权,不如说是康熙授意自己的小舅子隆科多主动接近和保护四阿哥,两个叔、父辈的人商量着提携一个侄、儿辈的后生。而对于隆科多来说,肯定是和康熙站一边的,因为两个人是最大的利益共同体,康熙传位给谁自己都是首功,为什么要去冒险乱卖马呢?而对于当时和康熙都说不上话的雍正来说,拼命巴结在康熙身边大红大紫的隆科多还来不及。其实在《雍正王朝》电视剧里也表现得很好,隆科多从没有去主动巴结四阿哥,或者在四阿哥面前一副奴才样。因为他的身份,地位,都是高于四阿哥的。以至于后来四阿哥继位以后,电视剧里面的隆科多也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因为心里面也没把自己这个小侄儿当多大回事。


再来说电视剧,《雍正王朝》实际上是一个职场剧,不能当成历史剧来看,里面很多人情世故,官场游戏规则,还有潜规则放在今天来看,也是经典的。

康熙驾崩通知儿女这个情节,其实有它的道理。

张五哥有几个特点:

1. 是康熙身边最亲近和忠诚的侍卫,认识所有的帮派,但是 和任何一个帮派又都没有交集,可以直接并且真实地传康熙的话,发布他的命令。

2. 张五哥是八爷党为首的官僚的受害者,不会亲近八爷,但是是被十三爷,四爷救了全家,心存感恩,不会害四爷,会忠心耿耿地帮助四爷。

3. 张五哥个人单挑武艺高强,但是没有调兵的权力。也就是说可以起到保镖的作用,但是起不到逼宫的作用。

隆科多有几个特点:

1. 电视剧里的隆科多是个骑墙派,这一点康熙心知肚明,所以才叫张廷玉加以节制。

2. 隆科多是传统官僚集团的后代,参与政治之中,有政治立场和观点,但是剧中已经被康熙控制,康熙要他必须扶持自己选的那个皇子,如果不扶持,张廷玉随时可以将其诛杀。

3. 隆科多个人单挑武艺为渣,但是有调兵的权力,控制京畿所有武备力量。

所以这就很简单了——

派张五哥去带真正的皇储四爷,其实就是派个znh保镖去接一下四爷。如果路上遇到不测,找茬的如果是官方的,这个znh保镖一亮相,直接代表的是皇帝,一般官方的人不能近身,而一般的老百姓也干不过一个大内职业武术选手。同时如果张五哥一个人想要加害四爷,四爷身边还有亲兵侍卫,几个人要收拾一个人还是很容易。

但是要注意的是,康熙用私人侍卫去办传唤储君这种公事,实际上就已经是向这个储君暗示了亲密和信任关系。

同时因为张五哥的忠,以及对四爷的感恩,万一遇到不测,不会害四爷,马上可以为四爷服务。


派隆科多去带八爷,是因为隆科多手上是有兵的,你八爷一伙人要是兴妖作怪,那就不客气少数服从多数,让隆科多手上的兵把你们“请”来。隆科多作为朝廷的官,去请你一个八爷来,这就是属于公事公办。

也是因为隆科多的“不忠”,以及在电视剧里他和八爷党,满清贵戚的交好,以及可能会害四爷,所以不能把他和好鸡蛋放一起,既然不能和好鸡蛋放一起,就只有烂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保险了。如果隆科多你好好干,拥戴有功,如果你要乱来,正好考验你自觉性。

那么,电视剧里的康熙要不要考虑隆科多万一带兵和八爷勾结这种情况呢?康熙考虑到了,是让张廷玉节制隆科多。


当天很混乱,八爷党人多势众,哭闹当场,所以张廷玉这个时候站出来发挥关键作用,他先让隆科多去把康熙的手谕速速取来。空说无凭干脆直接白纸黑字。这时候张廷玉节制隆科多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接下来让张五哥和四爷到偏殿去,这就给了四爷接下来安排翻转的机会。张廷玉控制住了八爷一伙,先让隆科多取证据,同时把隆科多和八爷分开,再让张五哥和四爷见面,因为张五哥才知道康熙的那些印信放在哪里。

张廷玉刚做完这一切,就被八爷九爷十爷怼了,可见张廷玉这一举措多么击中要害,让他们多么慌张。八爷党以及隆科多被困在畅春园和宫中,只有张五哥可以自由行动,自此八爷就算在丰台有人,隆科多就算在九门有兵,也是千足无脑之虫了。


有了张廷玉争取的这个机会,雍正让张五哥拿康熙的金牌令箭先去找邬先生,然后依计行事。可见邬先生早就料到这一切,和雍正进行了预谋,有预案,才能叫做“依计”。


接下来是邬先生安排张五哥先从宗人府赦免十三爷,再“依计”行事,这里的依计行事就是令箭传给十三爷,让十三爷拿着令箭去丰台大营,解除八爷党武装。这里间接又说明十三爷其实也参与了计划。十三爷,四爷,邬先生三个人早就将这个计划烂熟于心了。


后来就是戏传给十三爷了——


张五哥这个角色在这里就是起到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剧情环环相扣,精彩发展,引人入胜。如果换成隆科多可不可以?也可以,但是隆科多先生此时还有别的任务——表现自己的骑墙摇摆。


张廷玉虽然有康熙口谕可以节制隆科多,但其实张廷玉和隆科多都应该晓得,康熙驾崩当场,康熙自己的话皇子们都可以说没听见,那么你什么口谕,诏书,他们这些爷爷们照样是可以不承认的。作为打工仔,干涉不了你们董事长家里的事。


而隆科多也是个猴精,不到现场分出高下,他是不会把诏书拿出来的。所以最后是十三爷带兵回来控制了畅春园,隆科多才鬼鬼祟祟从帷幕后钻出来,大摇大摆地捧出了诏书。

隆科多这个角色在这个电视剧里面是反面角色,是要领盒饭的,所以要表现他的骑墙,如果他去护送十三爷了,谁来这里骑墙呢?


我们来回顾一下时间线,《雍正王朝》里,康熙去世当晚,大家可是忙坏了,首先九门戒严了,其次张五哥从畅春园跑到雍和宫去请四阿哥,隆科多不但要管戒严,还要去接八爷。然后张五哥又跑雍和宫,再跑宗人府,再跑丰台大营。而隆科多要从畅春园跑回乾清宫去取匾额后面的诏书。那时候可是没有汽车的。这样折腾下来,整个京城对穿跑,估计一晚上差不多也过去了,有这个时间,康熙遗嘱没有留下已经死了无数回了。


而那个关键因素丰台大营,更是不合理的,在《雍正王朝》里,这个丰台大营驻扎着八旗精锐。但是仔细想想不对啊,八旗军入关以后,就分为各旗住进京城,在京城里驻防了呀。京城外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都是留给后娘养的汉军绿营了。

要说调兵,首先是城墙内的各旗以及九门和步军统领衙门的部队,所以在电视剧里去丰台大营调兵只是一个戏剧效果。

最重要的是,在清朝其实并没有什么丹书铁卷、免死金牌、尚方宝剑、鸡毛令箭一类四两拨千斤的宝物,因为一个庞大的帝国的行政系统是由大量文书、官方命令、各种官员,严格流程相互制约的,不是谁拿着一个萝卜章就能号令天下的。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雍正王朝》所表现出来的这个夺权传位的场景,虽然不是真实历史,可确实比真实历史精彩刺激多了,人物矛盾,情节逻辑,环环相扣,紧张又不失严密,精彩又不脱史实,这也正是一部影视剧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坚持辛苦原创,希望各位大佬多多鼓励!


HannibalLecter


老四胤禛在夺嫡之战中真是一个“孤臣”吗?

显然不是,如果仅仅只有老十三和邬思道替老四胤禛出谋划策,两肋插刀,估计他这皇帝也很难当上。当然,老四在朝野名声显然是不如老八胤禩的了,“冷面王”的称呼可谓名副其实。

还有人说,如果康熙驾崩当晚,老四要是没有拿到金牌令箭,不指派张五哥前去救出老十三,只怕一场血战在所难免。

雍正即位之后回府邸,意图杀害邬思道是真,这是在原剧本中提到的。还说老十七此时来访,就是要来帮雍正杀邬思道的,只不过邬思道很聪明,争取到一定的时间,并巧妙的利用了五路兵马,名义上保护雍正,实际上是保护自己才得以以“半隐”之法脱身。而同时,老四胤禛府上秘密办差的人都消失,说明还有人在为老四“洗地”,说他是个孤臣,难以自圆其说。

总之,康熙驾崩的当晚的确是气氛诡异,但这些都不过是想象而已,如果没有老十三,没有老十七,难道,雍正的帝位就真的不保了吗?我看也未必。

如果你认真仔细想想,康熙临死时候的安排,就知道了,所谓诡谲,不过是剧情的需要罢了,其实真没那么多猜测。

“杀手锏”隆科多。

在被康熙压制沉寂若干年后,隆科多终于被康熙所重用,并给他赎回了那把变卖的宝刀。张廷玉受康熙委托,宣布了两道圣旨,以此牵制隆科多。难道隆科多仅仅只是宣读一下遗诏那么简单吗?非也。

一是任职九门提督。这个位置相当于康熙警卫总长,首都公安局长。呆在这个位置上,可不光是保卫皇亲国戚,九门治安,这是一股插入皇室内部的军事力量。这股力量放到隆科多手里,康熙等于把身家性命放到他手里,那么雍正即位的安全自然也在他手里。

二是防范未然。康熙知道对九子夺嫡的情形了如指掌,为了老四胤禛即位,他已经做了大量铺垫工作,将老十四派到西北,年羹尧牵制粮草,他就没法起乱。老大被圈禁,太子胤礽被圈禁,老三是读书人,没有政治野心不足惧,老十三是老四一伙的,还剩下个老十七,显然不是主要帮派。而最大的威胁,依然来自于那个被他敲打镇压的八爷党,所以,防着八爷党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只要老八集团受控,老四胤禛的即位就高枕无忧。

正是因为这两点,隆科多才以“杀手锏”的形式出现。康熙驾崩的当晚,由隆科多接送八爷,九爷和十爷,看似是接送,实际则是看管软禁,可惜老八胤禩这时候还蒙在鼓里,以为已经拿下了隆科多,实际上,是被隆科多拿下了。

小人物张五哥。

一切都是安排好了的事。那位在刑部冤狱中差点顶罪受死的张五哥在那个时候就被康熙收买,让他做了自己的御前侍卫,很多人当时很意外,却始终没有瞧出康熙的目的所在。

张五哥深受康熙倚重,从一个刑犯到御前侍卫,就等同于隆科多所受的两道圣旨一样,自然也会对康熙忠心不已,言听计从,由张五哥接送四爷胤禛,告诉他金牌令箭的地方,然后放出十三爷,一切都顺理成章。这和他一废太子举荐新太子,打击八爷党的手法如出一辙。只是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小人物所起的重大作用而已。

所以,一旦隆科多将八爷党看管住,正所谓是“擒贼先擒王”,八爷党便纵能收买了丰台大营的成文运,然而无法发出指令,无法动弹,也就失去作用了。便纵然成文运起兵来救,你说老八是要命呢还是不要命?

也正因为很多人忽视了张五哥这个小人物,所以他也才能有机会做出大事情。想想看,要是张五哥被八爷党收买,老四的性命岂不是堪忧了?

正是这一大一小的组合拳,将老四严严实实送上了帝王之位。

所谓后来老十三出来接管丰台大营,老十七和五路人马救驾,都不过是这基础上的行动。没有隆科多拿下八爷党核心成员,没有张五哥“潜衣夜行”,才真的有大问题啊。


青灯问史


导读:虽然没有读过二月河的原著,但是就《雍正王朝》的剧情设计是非常恰当的。当我们细细的品味细节的时候,就会发现处理的惊人的妥当合理。也许即使这样,雍正王朝这部剧才被很多人反复解读。题目中康熙大限当晚传召各位皇子的人选就透露着相当的玄机。

咱们先看一下张五哥背景资料

张五哥来自江南的江夏镇,在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南下赈灾筹款的时候曾经在张五哥建立打尖。并且因刘八女发生了冲突,从那件事上胤禛和胤祥兄弟对张五哥的为人和品性都很认同。

剧情交代这就结束了,张五哥再次出现就是顶替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死罪妹妹阿兰千里进京寻求十三阿哥帮忙。最后由十三阿哥把事情捅到了康熙面前,结果揭开了这个刑部大案。进而造成了太子胤礽的被废。而张五哥也被康熙钦点为大内的贴身侍卫。

也就是说张五哥已经客观上参与了夺嫡之争,无论是谁在背后推动(八阿哥可能性最大),太子胤礽被废是结果。相当于在这个案子中,十三阿哥胤祥对张五哥有救命之恩。张五哥对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的亲近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在太子被废十三阿哥牵连到凌普调兵一案被圈禁后,张五哥在合适的机会向康熙请求释放自己的恩人十三阿哥胤祥并得到了恩准。张五哥是个有情有义但是无权无势只有忠心皇上的大内侍卫。注意这个定位,跟最后康熙在驾崩前派他去接四王爷胤禛其实就已经说明了康熙心中对继位人默定的人选。


我们再看隆科多的背景资料

隆科多最早就是佟家一个落魄的子弟,虽然当年跟着康熙立下过功劳并被赏赐过宝刀但是后来还是落魄了。当他曾经曾经去六叔佟国维家里去求官,佟国维的管家和下人都可以指桑骂槐的训斥隆科多。可见当时隆科多混的多惨。后来反复哀求了几次,才被佟国维给了一个理藩院牢头可以打大麻将一个小官。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隆科多再次交接了再此圈禁的十三阿哥胤祥。可以说在剧中他的宦海生涯是从这里起步的,直到在推举新太子人选的过程中隆科多和佟国维叔侄两个巧妙的完成了权力传承。在康熙的默许下,隆科多坐稳了九门提督一职。其实佟国维和隆科多叔侄俩的小把戏康熙是洞若观火,门清。


紧接着在康熙准备传位的前期,对隆科多的敲打开始了。当隆科多被张廷玉单独带到康熙的面前用两道内容不同的圣旨逼迫隆科多保持必须的忠诚。张廷玉掌握的代天行诛的圣旨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时时提醒着隆科多不要交接皇八子胤禩。其实很明显了,继位人不是老八。

俗话说打一个巴掌给一个甜枣,康熙对这个套路运用的炉火纯青。最早康熙除鳌拜的时候对当时的九门提督吴六一就用过这招,几十年下来用隆科多卖掉的御赐宝刀来提示隆科多是好刀就要用在关键时刻。这下把隆科多感激的无可无不可。隆科多至少从明面上是站在康熙和未来储君一方成了传位大臣之一,不在和八阿哥越格交往了。但是老八不清楚这个情况。


康熙驾崩前夜派不同的人选接皇子们觐见着实显示了康熙的睿智和深思熟虑

既然张五哥和隆科多的身份背景资料都介绍完了,那么康熙在驾崩前夜派他们去接不同的皇子也显示除了老皇帝对于时局和人心的把握能力了。

首先让张五哥去接皇四子雍亲王胤禛,这个非常安全。首先张五哥对四王爷和十三王爷有很深的交情并且对康熙也是忠心耿耿,所以张五哥做事肯定会保证储君胤禛的安全。即使康熙自己驾崩以后在皇宫中有什么事,雍正也有张五哥这个帮手。

果然康熙传位后,八阿哥小集团不服不忿吵闹不堪。胤禛赶紧通过张五哥拿到金牌令箭去通过邬先生的安排到宗人府释放除了十三爷。然后老十三胤祥才在关键时刻去丰台大营及时的夺取了兵权并赶到畅春园救驾。雍正的登基才算按照康熙的意愿顺利进行。

再看安排隆科多去接老八胤禩等人,老八还被蒙在鼓里还以为隆科多是他的人。所以老八看到隆科多来接他的时候没有提前发动叛乱,而是说:

“我和九爷、十爷有隆科多的人保护是万无一失”

如果老八胤禩如果早点知道隆科多是康熙的人,皇位已经不属于他了估计他会提前安排程文运带领丰台大营起兵逼宫。而那个是会后十三爷胤祥还在圈禁当中,那样结局还真不好说。也许就是另外一种结果了,所以说康熙安排隆科多来接老八入宫是绝妙的一步棋。当老八入宫后与外界的联络一中断,老十三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随着老十三带兵进宫,老四胤禛的继位时妥妥的。


小结:

经过我们这么在细节的地方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康熙皇帝在临终前的安排真是算无遗策。老八的反应和老四的安全都被算计到骨头里了,难怪康熙执政61年能在各种风云诡谲错中复杂的朝局中走到最后。帝王心术确实了得。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雍正王朝》中,康熙在去世当晚,安排张五哥去接雍正,为的就是确保雍正的绝对安全,同时也是再向雍正传递积极的信号,让雍正提前有所准备。

康熙知道张五哥必然是忠于雍正和十三爷,可是依然将张五哥放在身边做了贴身侍卫。

张五哥是在“刑部冤案”被十三爷救下后,又被康熙直接提拔为贴身侍卫,这对于原本仅仅是江夏镇普通庄户人家儿子的张五哥而言,是一份莫大的荣耀。

而康熙提拔张五哥到自己身边来,一方面是看中张五哥的“忠孝仁义”,必能尽职尽责的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是被十三爷救下来的,多少会和雍正有着牵绊,而此时的雍正刚正不阿、办事公允,得到了康熙的赏识,留下张五哥也是为了防范其他阿哥在自己周围人员的安排。

因而,康熙在明知道张五哥忠于自己的同时,也会忠于雍正和十三爷,还是将张五哥放在了自己的身边,成为了自己的贴身卫士。

康熙让张五哥去接雍正到畅春园,为的就是保证雍正的绝对安全,在当时的情况下,办这件事情只有张五哥能让康熙真正的放心。

此时的康熙已经计划将大位传给了雍正,于是,康熙此时此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雍正的绝对安全,而只有张五哥去接雍正,才是最为保险的,才是最让康熙放心的。

张五哥够“忠义”,他与雍正早在江夏镇的时候就已经相识,而且自己的命是十三爷救下来的,自己的妹妹也在十三爷府上,于情于理、于公于私,张五哥都不会出卖雍正,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毕竟,此时的朝局纷乱复杂,其中存在太多的变数,康熙对于其他人充满的未知和疑虑,因而张五哥成为了康熙安排去接雍正到畅春园的唯一人选。

张五哥的出现,实际上也是康熙将自己传位给雍正的想法提前告诉了雍正,让雍正提前有所规划和准备,不至于面对随后的危机时变得束手无策。

当雍正和邬思道在府内商讨如何应对康熙驾崩的局势的时候,这个时候下人突然来报,说步军统领衙门的人来接雍正,此时的雍正和邬思道都感到万分的诧异与疑虑,最终还是决定冒险跟随前往。

而当雍正独自走出府上,见到是张五哥带队,并且说是奉康熙皇帝之名来接雍正的时候,雍正不仅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同时也知道,康熙是准备传位于自己了。此时的康熙不仅安排了张五哥亲自来接雍正,并且是让张五哥统领了步军统领衙门的官兵,来确保万无一失,而康熙明明知道张五哥和雍正的关系还是派张五哥来,就说明是为了保证雍正的绝对安全。

至此,雍正放心大胆的跟随张五哥前往畅春园面见康熙,同时规划着下一步的安排。


派隆科多去接八爷党一众,即是为了迷惑八爷党一众,同时也是为了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

此时的隆科多已经被康熙恩威并施的拿下,但是这一点八爷党还不知晓。

在康熙病重期间,九阿哥就曾前往隆科多的府上拉拢隆科多,让他支持八阿哥胤禩。而之后,康熙恩威并施的拿下了隆科多,也是非常严正的告诫隆科多八爷党一众皇子都不是未来的皇帝,如果敢于他们进行勾结,结果也将非常惨烈。

隆科多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如果不按照康熙的指示来办不仅自己不会得到好的下场,即便是帮助八阿哥等人,自己能够得到的也不见得会比遵照康熙旨意拥立康熙心中的继承人继位后,所获得更多。

所以此时的隆科多并没有站在八爷党这面,他只是在忠实的执行的康熙的命令,同时也在想办法帮助新君继位,以保证康熙对他的许诺能够兑现。

隆科多去接八爷党,给八爷党错觉的同时,也让八爷党失去了夺位的主动。

此前九阿哥曾经找到隆科多,隆科多非常暧昧的态度也让八爷党一众认为隆科多会站在自己这一面,至少会保持中立,所以放心大胆地随同隆科多前往,可不曾想,现在的一切已经进入了康熙的布置和预设的计划当中了。

而隆科多去接八爷党的真实目的,实际上就是将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控制起来。

此时的北京,除了隆科多手中的步军统领衙门的两万兵马,比例最多的便是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驻军,两个地方的部队不仅数量远超隆科多,同时还掌握在八爷党手中,而这,也是康熙最为担心的,同时也是雍正登基所最为顾忌的。一旦这丰台和西山大营接到消息,率兵进京,这个局面就连康熙也无法控制。

所以,康熙采用的方式方法就是“一锅端”,将八爷党的几位阿哥全部由隆科多去接到畅春园,实际上是让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的人,将他们控制起来,切断他们与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联系,让雍正得以在安然继位。


康熙去世后,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赦出十三爷,随后夺取了丰台大营的兵权,而隆科多遵照康熙的旨意宣读康熙遗诏,一文一武共同确保了雍正顺利登基。

康熙皇帝去世后,雍正马上通过张五哥拿到了康熙的金牌令箭,同时命令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到府上,遵照邬思道的指示放出了十三爷,这才有了十三爷连夜接管丰台大营,进而带兵护驾,确保雍正登基的一幕。而隆科多也遵照康熙的旨意,前往乾清宫,取回了康熙的传位遗诏,并且当众宣读遗诏,拥立雍正登基为帝。

坐上皇位的雍正皇帝,在感激自己老爹康熙传位于自己的同时,也必然会钦佩老爹的帝王心术与用人之道吧。


雍亲王府


隆科多出卖了自己的二叔佟国维赢得了康熙最终信任,他从宗人府的牢头晋升为九门提督负责京畿防卫,这意味着康熙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了他,不过伴君如伴虎,康帝让张廷玉草拟了两份圣旨来制衡隆科多,一道是罢官免职投入牢狱,另一道是加官晋爵享受辅政大臣的荣耀,隆科多毫不犹豫选择了升官发财。



康熙安排好了京城防务后,又调整了蓝田大营和丰台大营的防务,一并构成了皇权交接的屏障,即使九王夺嫡出现刀光剑影,只要自己所立的储君可以用好自己的王牌令箭就可以以策万全。胤祀此时此刻动员了全部力量准备接班,他算好了老十四远在青海平叛没有能量争夺皇位,同时胤禛没有老十三助力是一个没有爪子老鹰无能为力,这是一个好算计。



隆科多将遗照存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他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八爷党与四爷党都希望争夺他的支持,不过他始终记着二叔佟国维的话,那就是一切行动听皇帝指挥,康熙皇帝一生利用党争维护大清帝国的安宁,索额图与明珠争斗内耗了国家资源却也平衡了内政矛盾,一生丰功伟绩自然希望功德圆满,隆科多被康熙牢牢控制在手中,他内心深处只能效忠康熙为他挑选新主子。



考验无止境,老皇帝弥留之际将张五哥叫到塌前交待清楚自己后事迎接储君胤禛,张五哥是胤禛和老十三从鬼门关救下来的人,同时张五哥性情忠义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张五哥引着胤禛面见康熙继承衣钵,同时拿着金牌令箭从宗人府赦免了老十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个诺大的帝国最后的命运掌握在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手上,历史就是如此的奇妙也是如此严肃,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也无从考究帝国统治者的心理运动,我们可以揣测行为背后的动机,隆科多的政治投机最终落得个饿死天牢下场,而张五哥则践行诺言为十三爷终生守墓。


唐俊龙55398571


《雍正王朝》中在康熙即将去世那天晚上,康熙派张五哥去接四阿哥胤禛主要因为为了正安全,而派隆科多去接送八爷党要他们没办法接触外面为四阿哥胤禛顺利登基做好准备。

为什么派张五哥去接四爷胤禛,还有张五哥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康熙对张五哥是很信任的,派出张五哥可以确保雍正安全,而张五哥在接四爷胤禛同时,一定会把一些消息传给四爷胤禛,要雍正对于继承大统有一定准备,因此,看出康熙的帝王之术之强大。

而为什么派出隆科多去接八爷党一方面隆科多的叔叔佟维阁是支持八爷的,而后来康熙通过帝王术解决了佟维阁,把隆科多朝中最大的靠山打掉,要八爷党受到严重打击,而我们知道在佟维阁倒台前曾经告诉隆科多不能要他把一切压在八爷党身上,因此隆科多投靠了四爷胤禛,并后来在康熙的恩威并重情况下,要隆科多知道了康熙不可能传位给八爷,因此,隆科多在这个关键时刻决定支持四爷胤禛。

康熙为了保证四爷胤禛可以顺利登基他先要隆科多任九门提督,先掌控了京城的兵权,还有就是他把八爷党关键人物十四阿哥派到西北,年羹尧牵制粮草,然后大阿哥、太子等都给圈禁起来,然后起他的人基本上就不会起到恨到重用,这样四爷胤禛顺利登基基本上就是高枕无忧了。

在确保四爷胤禛可以顺利登基后,康熙在驾崩当晚对隆科多依旧不放心,因为他曾经是八爷党一员,这个时候派他去接八爷党一方面可以监视他们,还有就是可以给八爷党传送错误信息,以为他可以登基成为皇帝,而且这个时候已经知道大局已定的隆科多对付八爷党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

在废除太子之后,康熙已经认定了四爷胤禛是最佳继承人,因此他救张五哥要他做自己的侍卫,然后要张五哥感恩自己,因为从一个死刑犯到御前侍卫,保证了他的忠心,因此他很放心张五哥,他明白张五哥也会告诉四爷胤禛金牌令箭所在地方,他也知道雍正会放出十三阿哥,而原来丰台大营不少人都是十三阿哥部将因此他出来后可以顺利夺取兵权。

可以说康熙最后的安排就在张五哥身上,他虽然是个小人物,但是他是可以托付大事,虽然,他对张五哥还算放心,但是必须在配一个隆科多才可以保证雍正顺利登基。

果真,在康熙的一系列安排下,最后四爷胤禛顺利登上皇位。


莫地方


康熙自知大限已到,安排好了一切以后,临终前把儿子们都叫到身边,一方面儿子们为自己送行,另一方面除了宣布皇位的人选以外,他就是将所有的阿哥聚集到自己的身边,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软禁,所有的阿哥都聚集在驾崩后的康熙身边,不能与外界取得联系,这样就不会发生兵变这样的突发情况,从而帮助雍正更安稳的登上皇帝的位置。这个其实和让张五哥去接胤禛,让隆科多去接胤禩是一个道理。


隆科多这个人首鼠两端,如果压不住很可能就按着自己的想法来,做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比如《雍正王朝》大结局的时候,隆科多加入了八爷党参与了逼宫。

所以隆科多能够完全听从康熙的建议,有两个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就是隆科多的六叔佟国维,他在夺嫡的关键时刻没有让隆科多去听四阿哥胤禛的,也没有让隆科多去听八阿哥胤禩的,而是让他听皇上的。还有一个人就是张廷玉,他手里掌握着康熙驾崩之前给他的两道圣旨,一个就是辅佐新皇等级那么就是高官厚禄,一个如果肆意妄为,那么就是死。所以康熙确定了四阿哥胤禛为继承人,让隆科多去接八阿哥胤禩时候,才十分放心。


总结起来隆科多接胤禩有四点

  1. 隆科多被压住了听话
  2. 隆科多有兵权,压的住胤禩
  3. 隆科多接胤禩迷惑其想法
  4. 争取时间

隆科多当时作为九门提督,由他去接八阿哥的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这样就可以给八阿哥造成一个假象。由现在京师中最有份量的隆科多来接自己,自己有很大的可能性,就是新皇帝的人选。第二个在康熙召见阿哥们之前,胤禩已经在丰台大营布置好了一切,如果让其他人去,引起八阿哥的警觉,他很可能就直奔丰台大营,带兵发难。隆科多不一样,他身份尊贵而且又统帅京师九门,如果胤禩有什么特别的举动,他完全可以有能力八阿哥送到康熙面前,所以隆科多接胤禩也是一种变向的监视,而且一下子去接三位阿哥也可以为康熙和胤禛单独会面争取时间。


康熙用贴身侍卫张五哥去接胤禛,由张五哥秘密带到身边,其目的就是为了叮嘱胤禛登机以后要善待自己的兄弟,善待臣民,做一个好皇帝。还有一方面张五哥是康熙的贴身侍卫,同时也和四阿哥胤禛关系密切。江夏镇就是张五哥帮助了老四和老十三,张五哥在法场被冤枉的时候,也是老十三亲自找康熙救下。所以派张五哥去找胤禛,其实是让张五哥保护胤禛,听从胤禛做一些登基以后的必然安排。

张五哥作为康熙的贴身侍卫,康熙的起居和物品安置,张五哥一般都铭记在心。所有的阿哥进宫以后,他们就意识到自己已经出不去了,想有什么动作也不能实现。但是有一位阿哥那就是被圈禁十年的老十三他不在宫内,所以老是知道自己登基以后,立马就嘱咐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去放了老十三,让他去丰台大营夺兵权。


那么总结起来张五哥接胤禛的原因有三点

  1. 张五哥深得康熙信任,
  2. 张五哥和胤禛,胤祥关系密切
  3. 张五哥知道金牌令箭所在,帮助登基的胤禛
文/红雨说历史

红雨说历史


面对蠢蠢欲动的八爷党,以“孤臣”自居的胤禛如何才能逆袭取胜,顺利继位?

所以,康熙临终前完成了一连串绝妙布局,确保了胤禛的顺利继位,而这个布局的核心就是隆科多和张五哥二人。

隆科多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他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自身利益是否能够最大化。而且他作为九门提督,全权掌握了京城的防务,可谓位高权重,成为各方势力追逐的对象。所以他也秘密接见了九爷胤禟,并通过胤禟八爷胤禩搭上了关系。康熙明知这一点,所以他要趁自己还能做些什么的时候好好敲打一下隆科多,让他能够为我所用。



于是康熙单独召见隆科多,用两道截然不同的诏书恩威并施,还赎回了当年那把征战准噶尔时的战刀,瞬间让他跪地求饶,感激涕零,成功收服了他。

在康熙临终那天,隆科多前来接老八、老九和老十前往畅春园面圣。胤禩很自信地说,我们有隆科多的人保护,看来他真的误认为隆科多已经为他所用了,或者至少保持中立,不再是他夺嫡的阻碍。他没想到,隆科多已经倒向康熙,康熙利用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的兵马将老八、老九、老十变相软禁在畅春园,切断了他们与京郊丰台大营的联系,这导致丰台提督只能在营里傻等着胤禩的出兵信号而未能及时出兵。更关键的是,胤禛又兼着领侍卫内大臣的差事,这意味着宫廷已被胤禛控制,胤禩等人连出入宫廷都成为奢望。



而对于胤禛这边,他最开始听闻步军统领衙门的人来接他去畅春园,内心很害怕,甚至心乱如麻,因为他怀疑隆科多是老八的人。邬思道告诉他,你如果不去,胤禩就会改了诏书,到时候你认还是不认,所以必须去。

但康熙早已给胤禛安排好了一个定海神针,那就是张五哥。张五哥只是江夏镇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但由于刑部冤狱一案被胤祥和康熙救下,最后做了康熙身边的侍卫,但也仅仅是一个普通侍卫而已。可以说,各方势力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也正因为张五哥的不起眼,康熙最终才决定在他身上做一篇大文章。

胤禛一到达畅春园,即被张五哥护送着来到康熙的病榻前。康熙去世后,八爷党的几位阿哥开始混水摸鱼,并因继承人问题大打出手。张廷玉连忙令张五哥护送胤禛前往偏殿歇息,目的是把胤禛从这个混乱的局面中隔离出去,而在这个偏殿中,放置着康熙早在去世前就安排好的金牌令箭。



拿到金牌令箭的胤禛立即命令张五哥迅速联系到邬思道,邬思道又令张五哥持金牌令箭火速释放仍在圈禁中的胤祥,并令胤祥迅速赶到丰台大营接管兵权。

在康熙临终前的布局下,胤禩等人看似手握兵权,自信满满,皇位似乎唾手可得,但活路已经被彻底堵死,基本毫无胜算。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