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仅在位一年的废帝,为什么被后人评为明君?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仅存28年的封建王朝-北齐,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高洋在位期间前期修政为民,整顿吏治,加强兵防,使北齐逐渐走向强盛。但是执政后期的高洋,由勤勉逐渐走向了荒淫、暴虐。

中国历史上仅在位一年的废帝,为什么被后人评为明君?

高殷剧照


高洋临终前把皇位传给了儿子高殷,公元559年即位,次年八月被废,高殷的皇帝生涯仅仅一年时间。但是,历史对高殷的评价:“帝聪慧夙成,宽厚仁智,天保间雅有令名。性聪慧,温裕开朗,有人君之度,贯综经业,省览时政,甚有美名。”

高殷在位时间那么短,为什么后人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究其原因是高殷为人宽厚、励精图治、制定的政策更利于百姓。

  • 6岁当太子,聪明好学,宽厚仁慈

公元550年,6岁的高殷被立为太子。但是,高殷自小遵从儒学,为人不够霸道,让他的父亲高洋非常生气。为此,高洋曾多次想废掉高殷的太子之位,但最终也没有实施行动。高殷与他残暴的父亲截然相反,他喜欢儒学,重视汉文化,可以说是一位儒化很深的少年皇帝。

由于自幼受儒学思想的洗礼,高殷十分敦厚、善良,身上有着典型的明君特征。据记载,有一次,高殷的父亲令他用剑去砍下囚徒的脑袋作乐,善良的高殷不忍心下手。高洋气的扬起马鞭,打的高殷遍体鳞伤。


中国历史上仅在位一年的废帝,为什么被后人评为明君?

高殷剧照

因此,高洋几次都有废太子之意,但高殷的为人也深得大臣们的信赖和支持,所以高洋也就不再执意另换太子。由此,可以看出仁慈的高殷深得民心。

君臣关系和谐,对国家和百姓而言都是最大的福气,官员们在仁厚的帝王领导下,可以更好的施展个人才华,报效国家。老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 励精图治、积极改革

1、关心民生、减轻徭役

高殷即位后,励精图治,在大臣杨愔等人的辅佐下积极改革。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关心民生,派出使都巡查四方,问百姓疾苦,减轻徭役

2、积极整顿吏治

高殷将那些无才又无德、靠贿赂、奉承谋取官职的人一律罢免,不再任用。经过整治,官场风气得到净化。

3、对军队进行改革

高殷下诏书给全国70岁以上的军人授予名誉职位,60岁以上的军官以及重病不能胜职的一律清退,在军事上淘汰老弱,留下精壮,军力得到大增。


中国历史上仅在位一年的废帝,为什么被后人评为明君?

高殷

这些改革促使北齐整治走向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军事方面实力大增,使北齐由高洋统治时的国势危机而有所好转。

  • 被废去世

高殷的叔叔高演早就有谋反之心,当年高洋去世前,特意把这位弟弟叫进宫,恳求他即使篡位,也不要杀了他的儿子。其实,高演一直在培植自己的势力,等到合适的时机,好夺取皇位。对于高演的野心,杨愔等人十分清楚,于是便建议高殷架空亲王势力,加强皇权。

不料,高归彦背叛了高殷,把皇帝的计谋泄露了出去。于是,彻底激怒了高演、高湛,随即利用去尚书省“拜职“附任的机会,率兵在宴席上将杨愔等人捉捕。高殷猝不及防,在二王兵临城下的态势下,只能下诏封高演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一切军政大事自此都被大丞相高演所掌握,高殷实际已成为傀儡皇帝。

中国历史上仅在位一年的废帝,为什么被后人评为明君?

高演剧照

高演随着权力的剧增,他已不满足于目前的丞相之职,他要废掉傀儡皇帝高殷。公元560年八月,高演在娄太后的支持下废掉了高殷,自立为帝。高演将高殷贬为济南王,但是高演自从尝试了当帝王的感觉后,就时常担心有人抢皇位,于是派人将高殷掐死。

  • 结语

笔者认为高殷虽然在位一年,但他对内对外的一些改革举措彰显了仁君的风范。如果不是遭小人背叛,也不至于落到被废的地步,他崇尚儒学,所以更能体百姓之疾苦。他的每一个新政策都很深得民心,这既利于国家发展,也利于百姓安居乐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