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传位胤禛之前,为什么不把老十三放出来稳定局面?

康存亮


康熙皇帝二废太子之后十余年,没有再册立储君。关于继承人的问题,成为康熙心中永远的痛,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国本不能丧,所以,在很多解读康熙继承人问题的书籍中,你可能看见这样一个高频词:默定。

什么叫默定?其实就是将继承人暗自一人定在心里,择机宣布,不让其他任何人知晓。

在康熙皇帝驾崩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从老大胤褆到老十四胤禵,以及朝野大臣,都是不知道康熙心中默定的继承人到底是谁的,而且历史书的记载也表明了这一点。大多只能通过分析来完成基本判断。

在《雍正王朝》里,迫于编剧和观剧者的需要,我们大都可以知晓康熙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老四胤禛继承储位展开的,所以我们都知道老四胤禛最终会即位,有了老四先入为主的印象。

但是历史上这段过程是晦暗不明的,皇子们竞相争夺,各显神通,就为博得个好彩头,没有观剧的状态,自然多了很多神秘。恰恰在《雍正王朝》中,康熙没有再册立储君的那十年,老十三胤祥却被圈禁了。而历史上老十三的这十年并没有圈禁,只是被冷落成了闲散皇子。不管是圈禁还是冷落,都具有相同的意义,这点毋庸置疑。

按照我们的理解,老十三胤祥是老四胤禛的得力助手,为什么偏偏要将他圈禁,直到康熙皇帝驾崩还不放出来呢?要是早放出来,为老四胤禛擎天保驾,岂不是完美?

那是我们小瞧了皇子们争夺储君之位的险恶状况。想想看,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老大胤褆的想法:为皇阿玛着想,我来动手干掉他,除去“庆父之忧”。再想想看,老八胤禩引诱肖国兴供述太子胤礽的事儿。如果再翻开真实的历史,那就更不得了了,老大胤褆和老八胤禩关系要好,因为都是惠妃抚养大的孩子,他们甚至利用一个道人张明德,训练一帮死士,预谋杀害太子胤礽,最后被康熙发现,张明德被判凌迟处死。

一个皇太子,竟然被亲兄弟们暗相伤害,甚至要除去他的性命,这是何等的残酷和现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从江南赈灾回来之后,老四晋升为雍郡王,并加派追收国库欠款的任务。出人意料的是,老十三居然没有晋升。

朝阳门码头的情况大家都知道,等待他高抬贵手的一帮人在老八胤禩的怂恿下为老四胤禛接风,高配的迎接礼仪和众人的期待无疑给老四胤禛挖好了坑,就等他跳进来。就算是再冷的冷面王也难以招架这般阵势,是老十三胤祥自己往里跳,为老四挡驾。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回,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时候,老十三又是替老四挡驾,陪同太子去见康熙,差点被老大胤褆当作重点打击的对象。有这样一位侠肝义胆的兄弟处处为老四胤禛遮风挡雨,对于老四来说,是莫大的福份,为什么却反遭康熙的不待见呢?

晋升为郡王好不好?当然好,因为那样,说明你有功于前,在满清磨炼皇子体制之下,在九王夺嫡的情势之下,这也意味着,老四胤禛走向储君之位更进一步。

当你更进一步的时候,也就是风险剧增的时候,因为太子、老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等虎视眈眈,怎么能够容忍你的前进?他们会想着法子,以对付太子的手段来对付你,让你吃不了兜着走。而老十三作为老四的跟班儿和手臂,自然是要被最先除去的对象。

康熙皇帝明白这个道理,老四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追缴国库欠款的差使上,老四胤禛玩了一手“操切”的把戏,将差使办砸了,以麻痹其他夺嫡皇子们的神经,放松对他的警惕。老四成功将这个皮球踢回到康熙身上,康熙批评了老四胤禛及其所属追欠的事儿,对于老四胤禛来说,未尝不是一件躲避风头的好事。其他皇子听闻康熙对老四的批评,未尝心里不是洋洋得意,从而认为老四不过如此尔尔。

反过来,要是胤禛再办好了这件差事,康熙必定又要对他晋封,如果为亲王了的话,势必成为夺嫡皇子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不除去不足以平愤恨,那老四胤禛就危险了,因为他不像八爷党,是个光杆儿司令。

而康熙根本就没有让老十三参与进来,细细一想,不正是保护老十三免遭众皇子算计的一种策略吗?其他的事情挡驾还行,直接面对朝臣、皇太子、皇子们的挡驾无异于就是将自己摆到众叛亲离的位置上,老四都办不好,老十三也必定为其他夺嫡皇子算计而深陷其中。

《雍正王朝》九子夺嫡到最后,其实就是老四、老八和老十四之争。在明面上,康熙都在投放这样一种烟幕弹,那就是不是老八就是老十四,老八虽然在举荐新太子的时候遭受康熙严厉打击,但是却并没阻止他的发展,无论是晋封爵位还是交办差使,康熙都一视同仁对待。老十四,在老四等人的谋划下,当然也是康熙皇帝自己的意见,更是从一个贝勒,直接任命为大将军王,带领西北几十万兵马到西藏平叛,继承人的风向,似乎在老十四和老八之间飘扬。

而这时候的老十三,却还在被圈禁,和阿兰一起捉蛐蛐儿。试问,除了老四胤禛,还有谁,还会记得这样一个被圈禁的皇子,他们会相互算计使坏,比如说在康熙的六十大寿上,老十四用一块天石试探老八,结果老八上当,自以为可以嫁祸老十四,用死鹰换了天石,让老皇帝受刺激,以老皇帝之手实行相互陷害打击,这也逼迫老皇帝不得不做足最后的准备。

这些夺嫡皇子老八老十四,正忙着相互掐架,怎么也不会去关注一位被圈禁的皇子老十三的。被冷落,被遗忘,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出其不意,一举定江山。对老十三的冷落和遗忘,其实也就是对老四的遗忘,让老四消失在夺嫡皇子的视野之中。

这种效果其实是很明显的,当老八胤禩还在琢磨着说:京里的老四才是我们的心腹大患的时候,老十四的出征和策反鄂伦岱让老九喊出了:原来我们都看走了眼,老十四才想当皇上。

其实这一切还都是康熙的局上局,老十四终究远在千里,有年羹尧的和大清军事制度的牵制他无法动弹,重用隆科多在一废太子的时候就开始了,将佟氏一门的荣耀押在最后一搏,也是康熙的良苦用心了。在这里,也许很多人都还不明白,八爷党其实早已经落入到隆科多的“口袋”还不知。

等待老十三出其不意的一击,只剩下时间问题。

更重要的是,康熙老皇帝至死还玩了一把帝王之术,让新皇帝雍正派人拿着金牌令箭放出老十三,将施予恩德之权交给儿子雍正。老十三势必有了这十年的磨炼,应该懂得自己的使命与归宿,必将为了报答新皇帝的恩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事实也是如此。

故,老十三不能提前放出,一是因为他的性格问题,必定会遭受算计而连累老四。二是放他出来,会成为夺嫡皇子们的众矢之的,以老十三和老四光杆司令的基础,无法稳定局面。三是康熙将恩德之权交于老四,以备老十三为了报效老四能堪大用。


青灯问史


因为老十三是康熙留给雍正的新手大礼包,新手大礼包当然要让雍正自己拆封。

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乾隆去世以前,对和珅各种恩宠和娇惯,和珅贪墨无数,在朝中横行霸道,连嘉庆都惧怕他几分,当存钱罐老和富可敌国的时候,乾隆撒手归西,马上就有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典故。这个吃饱不只是钱上吃饱,还有杀鸡给猴看,新皇立威。


老皇帝去世以前,越是重视谁,想把谁留给儿子,就越是低调,越是不重视谁,就越让他放纵揽权。这个也不是偶然,是有历史教训的。


清朝初年,顺治把江山给了四个开国元勋,辅政大臣,这是公开的托孤,结局则是鳌拜揽权,尾大不掉。其实早在三国的时候,刘备托孤给诸葛亮,这个算是家喻户晓的正面例子,但是仔细看看后来的历史,会发现,诸葛亮并没有让蜀国休养生息,而是一次又一次北伐,掏空了本来就无法和曹魏抗衡的蜀国的人力财力。


老皇帝把权力公开给了托孤大臣,不管大臣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很容易尾大不掉,恃宠而骄,不把新皇帝放在眼里,所以老皇帝不如把这些大礼包封存起来,让新皇帝自己去处理——你觉得看不惯的,你去收拾,你觉得对你好的,你去加恩,重用,要让他们搞清楚,以后你才是他们的主子,他们对你必须唯命是从,这就是帝王心术。


其实在《雍正王朝》里,对于康熙这个举动,给出了足够的解释。



第19集,康熙大寿,寿宴上收到死鹰,康熙忍住怒火,自己也知道了皇子间夺嫡的矛盾已经白热化,恐怕要乱,于是接下来马上就颁旨。



第一个,处理的是王掞,这里是明说的——


朕早有旨意,不再设立太子,以免邪佞之人借拥立之功紊乱朝政,却料王掞在朕体欠安之时,又妄言奏立太子,其心殊不可测,着即免去王掞一切职务,限明日递解回原籍。


王掞是太子的师傅,位高权重,对待他是押送回原籍,第一,对外可以说明,太子肯定是接位没戏了,第二,告诉大家不要乱买马,第三,其实也是保护王掞,直接把他踢出局,这样不管以后谁上谁下,和他就无关了。所以王掞也很聪明,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任何政治身份,等于是自由了,于是马上就去帮雍正把郑春华羞死。实际上就是帮四爷保驾护航了。


接下来,处理的是雍亲王胤禛,廉亲王胤禩,上书房大臣张廷玉,马齐,是这样说的——


朕躬违和,国事繁剧,岂料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皇八子廉亲王胤禩,上书房大臣张廷玉,马齐举止失措,临事畏搪,深负朕望,胤禛,胤禩,着撤去一切差事,张廷玉,马齐着革去大学士职衔,暂留上书房行走。



所有人都还不敏白的时候,张廷玉反应最快——




反倒是四爷坐不住了,收拾金银细软准备解散队伍——




邬先生先是被吓得一愣,然后大笑,给四爷解释。



邬先生对于新手大礼包是这样解释的——
















在第二十集里,康熙对隆科多也是,明说了,打压你的不是你六叔,是我,因为宝刀就要在最关键的时候用。




这里隆科多恰恰中了邬先生说的,辅对了人恃宠而骄的咒语,后来张廷玉,十三爷都没有挂,只有舅舅自己挂了。

所以大礼包不是那么好做的。



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么长一段台词,国家一级演员,老艺术家李定保老师一气呵成,不但台词不中断,动作,表情,神态都是同步到位。这就是老艺术家的风范,现在的小鲜肉片酬几千万偷税漏税还只知道12345对口型。

向老艺术家致敬!


HannibalLecter


十三阿哥胤祥的囚禁确实是《雍正王朝》中最让人心疼的一段戏,十年囚禁,十三阿哥落下了一身病,原来的拼命十三郎的身体也每况愈下。曾经也是满腔热血,古道热肠的侠王,现在的今天豪肠仍在却少了许多棱角。几乎很多观众都希望四阿哥胤禛登基以前,胤祥能够被放出来,这样更多的是同情十三阿哥,不希望他自己继续被关押,也希望十三阿哥早早的进入观众们的视线。但是这件事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朝局变幻莫测,放出一个人不是那么容易的。


康熙当初把老十三囚禁起来就做了诸多考虑,一方面老十三性格棱角分明,很容易一腔热血,一冲动就做出难以预测的事情。当时康熙已经差不多在内心里默定四阿哥胤禛为皇帝的继承人。老十三和老四关系十分要好 一旦做出什么不合理的事情很容易拖累老四,所以康熙把他囚禁起来一方面是磨砺他的心性,一方面帮助老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给其他儿子放一个烟雾弹,毕竟断了一臂的老四夺嫡机会更小,关注度自然也就小了。

如果康熙在胤禛登基以前将老十三十三放出来帮助老四,那么很可能打草惊蛇。死鹰事件后,一切归于平静,康熙也没有发表任何看法,各位阿哥们都开始紧锣密鼓的布置夺嫡的行动,尤其是八阿哥在丰台大营都安排了大量的人手。如果康熙这个时候把老十三放出来,一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新皇帝的人就有了眉目,老四和老十三都有机会,很容易给老八和老十四制造里应外合的借口。新皇帝的登基过程也会被八爷党有更多的防备和安排。所以放出老十三对整个局势来说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操作,让新皇帝更加扑朔迷离,这样八爷党也不能做出针对性布置。


还有一点就是康熙是为了给老四登基以后有人可用铺路。比如康熙在驾崩以前将张廷玉,马齐等一干肱股之臣降职。他的目的为的就是让雍正在登基以后让他们官复原位,对雍正心存感激,更尽心尽力的办事。老十三也同样如此,毕竟当了皇帝以后君臣有别。即使是亲兄弟,也要考虑到皇帝和臣子这一层关系。老十三的被囚禁,相当于给雍正留下了最后的底牌,自己单打单干杀出一条血路,胜利就在眼前,但是后有追兵的时候,老十三作为最后的底牌出现,力挽狂澜。相比八爷党的相互猜忌,老四和老十三的铁关系才是最坚定的。


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中,康熙在传位雍正之前,把雍正最得力的助手十三爷圈禁了十年,到死都没有把十三爷放出来。归纳起来,我想康熙是这样考虑的。

第一,以康熙的帝王心术,既然决定传位给四爷,就一定能让四爷顺利继位。且不说他已经安排隆科多控制了九门,关键还安排图里琛控制了皇宫,而康熙死的的时候,所有的儿子都在皇宫为他送终,这时候就是想造反,也出不去啊!另外,康熙还当着众皇子以及大臣的面说传位给四爷,还留下了传位诏书,其他皇子就算有非分之想,此时也难有回天之术了。站在四爷的角度,他是在最后一刻才知道康熙传位给自己的,因此他此前认为自己需要十三爷来控制局面,但康熙是早就决定传位给四爷,因此什么安排都做好了,因此根本不需要十三爷来稳住局面。

第二,十三爷和四爷关系固然很好,但如果康熙先把十三爷放出来,那十三爷感激的更多是康熙,而不是四爷。四爷一直以孤臣自居,虽有一些自己的嫡系,但毕竟力量不强大。继位后,一定要有得力的人来帮他才行,十三爷无疑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因此,把放出十三爷这个人情留给四爷去做,十三爷必将死心塌地的帮助四爷推行改革了。

第三,如果提早放出了十三爷,那就等于告诉所有的皇子自己要传位给四爷。这样的话,觉得没有机会的皇子中,难免有人铤而走险,搞出政变叛乱什么的不是不可能。这样的话,即便康熙可以镇压下去,但父子相残的局面就不可避免,这是康熙不想看到的。康熙死前把皇子全部“圈禁”起来,就是不想发生叛乱以致父子兄弟相残。死前也特别交代雍正要善待自己的兄弟。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不提前放出十三爷,也有避免父子兄弟残杀的考虑。


老罗侃史


《雍正王朝》中,十三阿哥代表着武力,是雍正的铁杆盟友,也是他顺利继承皇位的定海神针。康熙在生前就已经选择了胤禛,却没直接放出胤祥来保驾护航,其实是老爷子作的长远打算。

当时朝野的局面

康熙心里的继承人是胤禛,但他始终没有抖出来,一是为了保护胤禛,避免重蹈废太子覆辙。因为康熙的几个儿子都非池中物,谁要是成了公开太子,谁就会成为其他人攻击的对象。一旦胤禛被对手抓住把柄或群殴,即使康熙也无能为力。

二是为了稳住局面。康熙已经风烛残年,很多事情都力不从心,以至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够顺利地把江山传给下一代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当时觊觎皇位的人,有胤禛、胤禩与胤禵。胤禵是康熙分化八爷党的一颗棋子,远在西北,还受到年羹尧的牵制,难有大动作。

胤禩就不一样了,他坐镇京城,还有九爷、十爷以及许多朝臣的支持,可谓树大根深。任何局势的风吹草动,都难以瞒过他。在失去圣心的情况下,他要翻盘,只能兵行险棋,把局面搅乱才能浑水摸鱼。

十三爷的影响力不用多说,谁都知道他是胤禛的人,如果康熙在最后关头将他放出来,那就约等于公开宣布,胤禛是继位人。那胤禩等人会怎么想?

胤禩对于皇权一直都是贼心不死,可以说贯穿整个剧情,他明显就会不甘心。接着就会在康熙活着的时候,把局势搞砸。他的手里是握有几张牌的,比如“郑春华事件”,他可以拿来大做文章,胤祥就会很被动;联合胤禵,里应外合等等。

康熙要的是稳,他的接班人要的也是稳,为了稳住局面,任何可能引起局面动荡的事,他都不会做;任何可能打破平衡的人,他都不会放。

既然是留给雍正的牌,就让他亲自启用

康熙关押胤祥,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主要是因为胤祥不够成熟,容易被人利用,关着他是为了保护他,也为了避免他闯出祸而连累胤禛。

康熙在临终前就明说过,关胤祥十年也是为了磨炼他的心性,留给胤禛做帮手。既然是为胤禛准备的,那就干脆把这个人情卖给胤禛。对于胤祥而言,康熙放他出来与胤禛放他出来,虽然都自由了,但还是有点区别的。

不管在古代还是现在,广施恩泽都是领导的一种驭人之术。如果放胤祥的是康熙,那胤祥出来后只会将恩情记在康熙名下,他也只会感念康熙的好。同理,如果是胤禛放出胤祥,那胤祥也会对胤禛感恩戴德。

胤禛刚继位,肯定离不开胤祥的鼎力支持。康熙肯定希望他们兄弟俩能够同舟共济,所以,为了加深胤禛、胤祥的兄弟之情,这个人情留给了胤禛。

在传位前,康熙已经做过许多布局,但最后还是需要胤禛的临场把握,把“金牌令箭”留给胤禛就表示给了他临机专断之权。

看过篮球的朋友都知道,当年NBA湖人队有“科比时间”,即最后关键时刻,禅师也不管了,谁上场或谁出手都由科比决定。此时此刻,康熙就如同禅师,胤禛就如同科比,局面已经进入“胤禛时刻”,放胤祥的事就留给胤禛决定了。


秋媚读史


四哥,你看我现在这个样子!待在这里,我很难受。整天不是吃就是睡,不然就在这里摆弄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哎!四哥,你去找皇阿玛,让他给我放出去,行吗?

当初在看到胤禛与胤祥的这段对话时,我是挺难受的。康熙把十三阿哥胤祥囚禁了起来,而且囚禁了十年!是十年!试问,人生能有几个十年?

难道作为老爹的康熙真的就这么心狠,要这样子折磨胤祥吗?

不是的,康熙这么做是有他的考量的。是什么原因使得康熙要把胤祥关起来,而且是囚禁十年呢?

一.保护胤祥

如果一个地方很乱,很复杂,你想要保护一个人,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远离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没有接触,自然他就安全了。康熙把胤祥给囚禁起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要保护胤祥。

我们回顾一下,康熙是由以什么样的理由把印响给关起来的。康熙它是以胤祥参与太子叛乱的事,说胤祥协助太子想要发动政变,因此把他关了起来。


初看这个理由,似乎有理有据,毕竟发动兵变的将领以前是胤祥的手下。但是仔细想想,这是不可能,用胤祥的话来说:“他不仅曾经是我的将领,更是皇阿玛的臣子呢!”。十三阿哥胤祥为人诚实,康熙对这个儿子肯定也是很了解的,胤祥会不会参与叛乱发动政变?康熙自己心里是有底的,所以他只不过是找了个理由把胤祥关起来而已。

把十三阿哥胤祥关起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要保护他。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个时候夺嫡之争已经非常激烈了,康熙是默默的看在眼里,不说罢了。

我们知道康熙末年,几个儿子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不断地相互竞争,历史上称为九子夺嫡。而这样的皇位之争,心狠手辣,勾心斗角是免不了的。这些恰恰是十三阿哥胤祥所不具备的。十三阿哥胤祥性格豪爽,为人诚实。这样的性格,如果是身为一个普通的百姓,那生活绝对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是身处勾心斗角的夺嫡之争,胤祥早晚要吃大亏,早晚是会出事的。因此,找个理由把胤祥给关起来,直接阻隔胤祥与其他皇子之间的联系,用自己的力量将他们分离开,使胤祥远离夺嫡之争,是康熙为什么要把老十三给关起来的原因之一。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康熙不把老十三放出来稳定局面?康熙临死之前是夺嫡大战最为激烈、最为关键的时刻。如果提前把老十三给放出来,让已经消失在人们视野十年的老十三胤祥又再度活跃在众人的眼中,那还得了?

如果真是这样,胤祥马上会成为八爷党攻击的对象,那康熙忍痛将胤祥关了十年不久没有意义了吗?

二.将胤祥作为老四胤禛的王牌

什么叫王牌?王牌就是在关键时刻能够扭转乾坤的重要筹码,只要有了它,就能够改变目前的态势,使自己获得主动权。

在康熙的众多儿子里,只有老十三胤祥,和老十四胤禵有带兵的能力。其中,老十三胤祥长期管理过丰台大营,丰台大营是做什么的?是京城防守的重要力量。在《雍正王朝》里面,我们看到在康熙临死之前,八爷党已经基本控制了丰台大营,隆科多也处于观望的态势,打算看谁更强再做决定。

也就是说,康熙即使把皇位传给了雍正,雍正能不能活着去登基是个问题。如果不能保证雍正的安全,皇位传给他也没有用。而这这要靠谁?靠胤祥。

胤祥长期管理丰台大营,丰台大营里边的将领大多都和他非常的熟悉,所以只要在最关键的时刻让胤祥去接管丰台大营,雍正的安全就能够得到保障。把胤祥作为雍正的王牌,让八爷党人出其不意,也在康熙的考虑之内。

三.磨砺胤祥,让他以后好好帮助雍正

时间的魔力会让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由好动、狂放不羁走向稳重。对于胤祥来说,十年的囚禁无疑是对他一个非常大的摧残,无形中给他的身体留下了很多伤病的隐患。但与此同时,这么长的时间里,老十三胤祥也调整了自己的心,不再像以前那样狂放不羁,一个人变得沉稳起来。

胤祥是有能力的,要好好的使用它,这就要求胤祥的性格必须改变,不能像以前那样做事如此冲动、不计后果。康熙残忍地将胤祥囚禁十年,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胤祥的性格,让他以后好好的帮助自己的四哥。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使得康熙没有将胤祥提前放出来,既保护了胤祥,又改变了胤祥。康熙不愧是一位高明的皇帝,将事情都安排得好好的,让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简单平凡123123


康熙把胤祥关了十年,直到他死,胤祥仍旧处于圈禁的状态。那么试想一下,康熙如果多活一个月,胤祥是不是得多关一个月?康熙如果多活一年呢?五年呢?十年呢?二十年呢?



康熙圈禁胤祥,开始是主动为之,到了后来,因为形势的变化,竟然搞成了想放而不能放出的局面。这是康熙的遗憾,也是胤祥一生的遗憾。

回到问题上来,“康熙传位胤禛之前,为什么不把胤祥放出来稳定局面呢”?

第一,康熙传位于胤禛,时间是在康熙逝世以后,传位方式是遗诏。

康熙庙号圣祖仁皇帝,但毕竟不是神仙,他没有准备预判自己死亡时间的能力。

“传位之前”是个很笼统的时间概念,它处决于康熙生命的长度,这个时间节点,康熙把握不好。其实,谁也把握不好。

第二,放出胤祥就能稳定局面吗?

有些人看了胤祥丰台杀将的剧情以后,就觉得他深谋远虑,很善于经营人脉。

抛开小说和历史,咱就拿《雍正王朝》这剧来分析胤祥。

剧中的胤祥,的确很接地气,大家都很喜欢他。

1,他很有大侠的风范,出手帮助弱女子阿兰。

2,他不势利眼。第一次废太子前夕,他明知太子有难,还是很真诚地和他交心。

3,他对付贪官,很有手段,让大家看起来解气。

4,他忠于胤禛,一忠到底,从不三心二意。

5,他丰台杀将,大胆率性,敢作敢为。

生活中,我们都希望和胤祥交朋友。剧中的胤祥,也被弱势群体称作“侠王”。



(圈禁前)

然而,雍正登基以后,我们对胤祥陌生起来。他不再那么开朗地笑了,总是蹙着眉头,胆子也变小了,对着雍正唯唯诺诺起来。雍正曾经对他说:“这不是我想要的十三弟。”



(圈禁后)

同样一个人,十年之前,侠义满怀;十年之后,满身官气。然而,他当侠王时,落了个囵圄十年的下场;他融入官场后,却是亲王加身、铁帽子世袭罔替。

这样的反差,究竟说明了什么?

一个被称为“侠”的人,身上注有几个特点:第一,有能力;第二,热心肠;第三,敢为人所不敢为。所以,胤祥在剧中又被称为“十三大胆”。

可以这样理解:在圈禁以前,胤祥根本不懂官场的规则,行事很是偏激,而且胆大。

这就是康熙帝圈禁他的根本原因。但康熙爱子深沉,名为圈禁,实则保全。

康熙本来是想圈禁胤祥一段时间,让他好好地磨一磨性子。到了后来,他看中了胤禛至孝坚毅、勇于任事的秉性,圣心默定他继大位。这样,就更加不敢放出胤祥。

为什么呢?

1,九王夺嫡,来势汹汹,胤禛并不占据优势。放出胤祥,外界会解读成为加强胤禛的实力。这样,其他皇子就会针对胤禛使坏,不利于康熙暗中替胤禛铺路。

2,康熙担心放出胤祥后,他旧习不改,搞出什么不好收场的事,影响了胤禛继位的大事。

3,康熙认为胤祥出来后帮不上什么忙。

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出身低微,在他十三岁时,其母已经逝世。胤祥经常受兄弟们的白眼,只有胤禛护着他。可见,胤祥没有什么外戚力量支持他。

胤祥筹集赈灾银两、追比国库欠款,得罪了官场。在朝廷中,他没有形成势力。

胤祥被圈禁多年,就是以前有那么一点人脉,随着时间的冲淡,早就物是人非了。



(丰台杀将)

至于说他丰台杀将,像毕力塔、张雨、白尔赫等旧部仍旧拥护他,那只是个异数。以上众人,都是胤祥在户部任职时的手下,追比欠款潦草收场后,胤祥担心他们在文职任上受到打击报复,就把他们调到武职上。其后,胤祥也没有能力管他们,但他们都混到了副将、参将,而且还都记着十三爷的好。从中,可以看出胤祥这侠王挺有人格魅力的。

关于这批旧部,胤祥自己都拿不准他们会不会变。这股力量胤禛不知道,那么康熙就更不会清楚了。

以上,就是“康熙传位胤禛之前,为什么不把胤祥放出来稳定局面”的原因。

说点闲话:在康熙的心里,圈禁胤祥和容妃有点类似,都像扎在他心里的钉子,而且扎得太久了。对于容妃这颗钉子,康熙不想拔;对于胤祥这颗钉子,康熙是不能拔啊!


链天绝


康熙在传位之前,肯定是知道众皇子的想法,特别是那个一直都不安稳,想闹点事出来的“八爷党”。在传位当晚,如此千钧一发的时机,为什么康熙不把十三爷放出来帮四爷一把呢?

我认为这才是康熙高明的地方,他虽然年近七十,可心思依旧细腻,他已经为四爷安排好了两把刀,而把十三爷留给了他的好哥哥胤禛。

第一把刀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

在病榻前,康熙已经明明白白地和胤禛说清,“圈禁老十三胤祥十年,就是为了给胤禛立一个擎天保驾之臣,做他的好帮手”,所以在康熙的计划中,胤祥出不出来都不会影响到大局。而最后胤祥杀死成文运,夺取丰台大营兵权一事,其实并不在康熙的预料之中。

康熙给四爷留的第一把刀,就是手握步兵统领衙门七万大军的隆科多。当然隆科多也一直在观望八爷和四爷之间的情况,他迟迟不拿遗诏过来,一直到十三爷带了大军赶来后,隆科多也随后就到,这就未免巧了一点吧!所以为了制约这把刀,康熙又安排了张廷玉以“阴阳遗令”控制住隆科多,以防他动歪脑筋。

第二把刀就是站在门外的图里琛

“阴阳遗令”能保证隆科多的站队,但不能保证八爷党狗急跳墙,孤注一掷,这时候就需要军队来维持了。雍正继位当晚,曾提到有五路军队保护着皇帝潜邸,其中有一支名为“善扑营”的军队,电视剧里虽然一笔带过,但这支部队就是康熙智擒鳌拜之后,挑选八旗子弟中力大善扑的子弟所组成的贴身卫队,故称“善扑营”。

这支部队是康熙手中有能力控制整个局面的力量,由于都是八旗之中的新贵(德楞泰、图里琛,包括后面去年羹尧军营的十大侍卫都是“善扑营”中出来的),又是皇帝身边的亲兵,“善扑营”的地位很明显高于其他四部。也就是这样,图里琛在当晚才敢挡住众皇子,并且在之后控制住整个畅春园,不让八爷党有机可乘。

由此可见,康熙在传位的时候已经做好了万全之策,他不需要太早把十三爷胤祥放出来,万一被八爷党探到了风声,提前发难也是可能的。康熙一定是要让那些有野心的人捉摸不透时局,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八爷在康熙传位当晚已经早就做好了准备,可就是被康熙的“疑兵”给搞晕了,不知道真实情况,所以他才让丰台大营和手下人准备,同时要等到自己的指令才能行事。可八爷党的人一到畅春园就被严密控制起来,在外面连个坐镇的都没有,等到确定了最终的情况时,大局已定,康熙死了,老四胤禛继了位。

所以康熙才不需要去放十三爷胤祥,也不需要他来稳定什么大局,局势其实已在康熙的运筹帷幄之中了。


一贰一橙


康熙皇帝深谋远虑,怎么可能会放出胤祥来呢!放出胤祥无疑就是放出一个信号,这是给老四胤真增加砝码呢!谁都知道胤祥跟胤祯两个人比较交好,那么康熙放出胤祥岂不是证明这是有意要把皇位传给老四么!这么以来众多皇子的矛头就都指向胤祯了,这样反而弄巧成拙了。康熙把老十四封为大将军王,这样一来,所有人都会认为这个皇位非老十四不可了,而老十四又远在甘肃,所以众皇子对老十四心存嫉妒,但是表面上未展现出来,尤其是老八,而此时的老十四也是有心想争夺皇位的,毕竟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惜他的命运却是悲催的,收买不了年羹尧,又得罪了老八,那么他即使有兵权在手,粮草却牢牢掌握在年羹尧手中,在京城又有这么多竞争对手,老十四在边关也是心有余悸啊!老十三一直都是康熙手中握有的重要棋子,倘若雍正能够名正言顺的登基,那么康熙相信胤祯会善待老十三的!而倘若雍正不能顺利登基,那么老十三就是雍正的一支生力军,隆科多就是雍正的第二个生力军,毕竟知子莫若父,康熙对老十三的性格,对老十三的人品,包括老十三这些年在军队中的影响都是深知的,毕竟他身边的人都是曾经跟老十三有缘的人,对老十三那是心存感恩之心的,就这么一直陪在康熙身边,康熙能不知道这位拼命十三郎是什么人么!所以,老十三就是康熙留给老四登基保驾护航的!传位之前不能出来,出来就是给雍正增加了负担,只有康熙死去之后才能显得老十三的能力,才能做到出其不意,康熙岁数也很大了,他清楚他的能力,所以为了下一代大清王朝的江山稳固,他能做到也就这些了!这些雍正都看在眼中,当雍正立储的时候也是学着康熙,并胜过康熙,比康熙要狠上许多,连自己的亲骨肉都能下得去手,不得不佩服,当然这也是老十三临终的遗愿吧!两兄弟为了大清江山的繁荣富强,奋斗了一辈子!


可乐男孩


为了雍正能够继位,康熙已做了最详备的计划,可以说,他考虑到了很多事情雍正能做,比如利用皇帝身份释放老十三,有些事情他做不了,比如对隆科多的把控,所以康熙是没必要把老十三放出来的,如果提前释放,会提前透露出继位人,招致八爷反抗不说,老十三肯定也会提前控制丰台大营,压制隆科多的九门提督,当然隆科多会早早投靠,从而搭上拥立之功而自骄,所以,继位的关键两部,丰台大营由雍正自己可以搞定,因为宣布遗照之前已经把所有阿哥召集,不会泄露而让人提前准备,至于八爷之前的安排,在新皇帝的金牌令箭面前不值一提;九门提督康熙自己已搞定。所以不提前放出来,是最有把握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