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大空頭》領悟交易系統的構建

大空頭的故事

電影《大空頭》讓人看了直呼過癮,它和以往描述經濟危機的影片不同,以極具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方式,講述了華爾街上四個背景不同、性格怪異的男人,通過準確預見美國2008年的次貸危機並大量做空而大賺一筆。

從電影《大空頭》領悟交易系統的構建

我們簡單描述一下電影的背景:2001開始,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在低利率下出現了一波繁榮,房價快速上漲,於是很多即便是沒有足夠償債能力的人也去貸款買房,電影中提到了一個脫衣舞女郎(在當時屬於美國社會的下層人士)手中都攥有好幾套房子,而她的收入顯然不夠償還貸款。對於這種信用程度不高、償債能力不強的人的貸款,就叫做次級抵押貸款(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優惠級抵押貸款)。

當時,華爾街的金融天才們在這種貸款上做足了文章,他們把很多個人貸款的債權打包,整體作為債券出售,這就是MBS(抵押貸款證券化)。次級貸款的MBS不太好賣時,銀行家們又將其採用分級、擔保等各種方法,產生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再進行出售。金融衍生品天然具有槓桿特性,一千萬的貸款,最後可能衍生出數十億的各種衍生品。

到這裡,四個牛逼而且幸運的人就發現了問題:第一,一旦房價不再快速上漲,這種較低的償債能力馬上就會出現違約;第二,衍生品的不斷嵌套危如累卵,底層任何一個小的債務違約,都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在整個金融體系內爆發出危機。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電影裡面的四個男人,加一起大概賺了20億美金。當然電影終歸是電影,源於生活,卻“低”於生活。電影的原型之一:約翰鮑爾森,在2007年通過做空美國房地產CDO(擔保債務憑證)豪賺120億美元,2008年又做空銀行賺了80億美元。而在這之前,鮑爾森只是華爾街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1955年出生於紐約,將近40歲才成立了自己的第一支對沖基金,此後一直默默無聞,直到2007年才一舉成名,這時候他已經52歲了。

從電影《大空頭》領悟交易系統的構建

毫無疑問,鮑爾森是牛逼的,他的豪賭成功了。在那之前,幾乎沒有人會相信房價會跌,沒有人相信會發生次貸危機,然而黑天鵝還是出現了。2007-2008年,整個金融市場哀鴻遍野,他的致命一擊,賺夠了很多人一輩子都賺不到的錢,也讓自己成功躋身於全球頂級對沖基金經理之列。

鮑爾森的投資理念,和大多數人不同,他總是在竭盡全力的尋找一些超級大的機會,所謂的“值得用一生等待的機會”。這樣的機會通常像黑天鵝一樣很少很少,可能需要等待很長的時間才能遇到。但是,一旦捕捉到這樣的機會,之前所有的等待和付出都值得了。

在交易當中,很多人都把黑天鵝置之度外,因為它出現的概率太小。但是,每次黑天鵝的出現,都會把一批“裸泳”的人摧毀。那麼,鮑爾森這種主動尋找黑天鵝的做法,是不是值得我們借鑑呢?


塔勒布的三本書

著名暢銷書作家塔勒布寫了大名鼎鼎的三部曲:《隨機漫步的傻瓜》、《黑天鵝》和《反脆弱》。

從電影《大空頭》領悟交易系統的構建

《隨機漫步的傻瓜》提出,生活中隨機性無處不在,即使是專業的數學家,並精於概率的計算,也往往會被隨機性所捉弄。這一點大概牛頓會更有感觸,他在買入南海公司股票爆虧2萬英鎊之後發出感慨:我能計算天體的軌跡,卻無法預測人性的瘋狂。荷蘭的鬱金香泡沫,日本的房地產泡沫,互聯網泡沫,都足以讓我們充分認知金融市場的隨機性。

《黑天鵝》提出,現實當中總是出現一些

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卻又改變著一切。比如911事件,歐債危機,汶川地震,光大烏龍指等等。這種黑天鵝事件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回顧過去我們會發現,極少數根本無法預料卻影響巨大的黑天鵝事件,決定了我們一生的命運,甚至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塔勒布對黑天鵝事件有這樣一個描述:小概率、大影響。顯然,鮑爾森,正是利用黑天鵝的高手,一隻“黑天鵝”就改變了他的一生。

《反脆弱》是這個系列最後一本書,書中提到,既然黑天鵝事件無法避免、而且會對我們產生如此大的影響,那麼我們就不能逃避,而是要主動迎接它。尼采有句名言: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生命中的許多事物確實會受益於壓力、混亂、波動和動盪。在面對黑天鵝的時候,如果我們被動接受,那麼就是“脆弱”的;如果我們能夠未雨綢繆,利用黑天鵝來為我們自身獲利,那麼我們就做到了“反脆弱”。再來看看鮑爾森,沒有黑天鵝的時候他平平淡淡,出現黑天鵝他一鳴驚人,是不是具有很強的“反脆弱”能力?

在交易中,總有人很在意勝敗得失。做對了喜出望外,做錯了捶胸頓足。他們把成功率(勝率)看的很重,是交易的一切。可是我們看看上面的鮑爾森,在他的40-50歲,幾乎做錯了10年啊。交易勝率,真的那麼重要嗎?


交易系統的三要素

這裡,我們要給出一個交易利潤的公式:交易利潤=勝率*盈虧比*交易頻率。

勝率:一段時間內的盈利筆數/總交易筆數。很顯然這個指標很重要,大多數散戶最在意的就是這個指標,他們逢人就喜歡炫耀自己又看對了某某股票的行情,他們喜歡把那些看得準的人奉為股神期神。

盈虧比:一段時間內的平均每筆盈利/平均每筆虧損。舉個例子,我和你玩擲硬幣的遊戲,正面我贏3塊錢,反面我虧1塊錢。最終結果會如何?很顯然,次數多了之後,硬幣的正反面概率是五五開的,那麼最終結果一定是我贏錢。如果玩1000次,最終我賺(3-1)*500=1000元。這個遊戲中,我的盈虧比就是3:1,每次我用1塊錢的可能虧損來賭3塊錢的可能盈利,在50%的勝率下,長期來看我一定賺錢。

交易頻率:勝率乘以盈虧比,得到的是平均每筆利潤。舉個例子:還是上面擲硬幣的遊戲,我的平均每筆盈利就是2塊錢,一天做1000次和一天做500次,最終盈利分別為2000塊和1000塊。所以,在勝率和盈虧比確定的前提下,提高交易頻率可以增大利潤。

到這裡,我們回頭再看鮑爾森的交易,是極低的勝率、極高的盈虧比、以及極低的交易頻率兩低一高,就使他登上了交易之巔。雖然鮑爾森的例子很牛逼,但是我們不好複製,誰也犯不上賭上十年的青春等待下一次的經濟危機。接下來我們分析怎麼才能提高這三個要素。

從電影《大空頭》領悟交易系統的構建

  • 勝率

要提高勝率有兩個辦法:一是提高自己的分析研判能力,做到百發百中,這可能要比牛頓更聰明一點才行吧;二是賺錢就跑、虧錢死扛,這在理論上可以做到100%的勝率。這是門檻比較低的方法,很多可愛的散戶就深諳此道。

如果我入場之後,賺一塊錢馬上就跑、虧錢就不動,那麼一旦我恰好買在了行情的頂部,如果最終砍倉,盈虧比機會就會很低很低,如果不砍倉,交易頻率就會很低。比如,我買到了48塊錢的中石油。

所以,用高勝率*極低盈虧比*可能極低的交易頻率的組合,不是一個好的辦法。事實上,如果我們承認《隨機漫步的傻瓜》中對隨機性的描述,我們就可以相信,長期的交易結果,勝率的天花板就在50%。

  • 盈虧比

要提高盈虧比就要學習鮑爾森,通過不斷的試錯來捕獲大級別行情。也就是那句華爾街經典的老話: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也就是趨勢交易的思想。事實上,2007-2008年,採用趨勢跟蹤策略的基金都取得了不錯的收益,遠遠跑贏了股票多頭策略。

當然,有得必有失。在提高盈虧比的同時,我們的勝率就被迫降低了。因為市場中大級別行情少、震盪多,很多趨勢跟蹤的策略,勝率只有30%-40%。另外,在不改變操作週期的前提下,交易頻率受行情約束,基本是固定了,無法主觀增大或者減小。

但是,用低勝率*高盈虧比*固定交易頻率的組合,是有可能給我們帶來正收益的。

  • 交易頻率

這個其實和操作手法有關,交易頻率高了,就靠近短線交易。短線和長線沒有優劣之分,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每個領域都是大師級的人物。但是我想說的是,一旦你選定了操作手法,交易頻率就基本確定了。


總結一下,從鮑爾森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黑天鵝事件雖然小概率出現,但是對於我們整體的投資結果卻有著很重要的影響。由於市場的隨機性可能遠超我們的想象,長期交易的勝率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50%的天花板,用反脆弱的思維,採用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的趨勢跟蹤策略,會天然的具有危機alpha,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才是可以在這個市場中長期生存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