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客王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军队先后有过两种军团编制出现。一种是战略军团编制,还有一种是战役兵团编制。但侵华日军多数实行的是后一种编制,也就是战役兵团编制。
战役兵团顾名思义就是大兵团,兵员多,装备精良,作战能力强。日军的陆军编制参照的是德国陆军的编制,但个别时候也会根据战场形势对编制做一些调整。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首先要占领华北,日军陆军总部就把原先驻扎在华北的驻屯军整编扩充为华北方面军,日军第一军和第二军归它指挥。
这两个军下面分别管辖有三个师团,每个师团编制最初有三万人兵力,其中第一军还配备有两个独立山炮部队,两支机械化部队,三个重炮野战旅团。而第二军没有那么多附属部队,只有一个重炮野战旅团。
日军侵华后期遭到了中国军队前所未有的抵抗,国军在正面战场显示出了决一死战的决心,大战役接连爆发,战场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因此日军仿照中国军队编制,一个师团成了13000人。但借鉴了美军的先进经验,确保在每个师团的每个团都有6门重型火炮,每个营都配备有四门大型火炮,每个连必须有一门迫击炮或者步兵炮,每个排要有一挺重机枪,每个班必须有一挺轻机枪。
而在长沙大决战中,日军的编制又突然扩充到三万人。 以此看来,日军的编制是灵活运用的,并非一成不变。
日军第11军的编制变化,可以当做典型来参考。11军是日军侵华主力,是日军的急先锋,是正面战场挑大梁的部队,也是战犯最多,对中国人民犯下罪行最多的部队。
11军是进攻武汉前组建的,第一任指挥官就是恶贯满盈,双手沾满中国人鲜血的冈村宁次。第11军最多时总兵力将近20万,下辖6个师团,每个师团装备有2万匹马500多门大口径重炮,外加一个配备有渡河浮桥的工兵营,一个排的通讯兵和一个战地救护团。
到了武汉会战后,第11军的规模再次扩大,达到7个师团,日军11军几乎参加了所有对国军的大型战役,国军名将张自忠就是在跟11军的激战中阵亡的。
1942年12月日军第11军的第四任指挥官冢田攻乘坐的飞机被国民党48军的的高射炮击中,这个恶贯满盈的法西斯分子终结了他罪恶的军人生涯。1945年9月中旬,不可一世的第11军正式向国军投降。
11军属于典型的战役兵团,而侵华日军中的战略兵团编制,只有关东军一个。
关东军下辖的步兵师团多达31个,还有11个坦克团,两个航空军,外加一个敢死队旅。总兵力多达120万。 关东军于1919年组建,是侵华日军王牌中的王牌,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动用的。所以关东军始终驻守在中国东北,被称为“战略兵团”。
不过讽刺的是,1945年8月,这个始终没有被动用的战略兵团,拥兵百万的日本关东军,在几十天之内被苏联红军给打穿,全军覆没。这个战略兵团的灭亡也逼迫日本法西斯下了无条件投降的决心。
小约翰
直接给你分析一下整个二战日军的构成吧。都是大白话,简单易懂。
第一,十七个甲种师团,日本陆军二战前就这17个师团,可以说是日本陆军精髓了,二战开始后当然不能这点人啊,于是征兵扩军,后面的就是乙种丙种师团了,但是并非说后面的师团就不如这17个,后面的师团也有战绩不错的,甲种师团也有菜鸡一般输出的。
第二,师团地位,注意,师团大于旅团而且绝对大于整编师,实质上日本的师团本身就是军级编制啊!
第三,总军,日本整个二战,有驻守本土的第一第二两个总军,关东军驻守中国东北,南方军驻守东南亚,中国派遣军分为数个方面军面对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由师团单位和联合舰队配合行动。谢谢就是日本的总军级别单位。
第四,空军,日本没有空军,有海军航空兵和陆军飞行部队,空军没有独立统帅的大型司令部。
第五,战略集团,所谓的战略集团,就是这支部队能够完全独立的发动一场大战役,日本手里的战略集团有联合舰队,南方军,中国派遣军,关东军,第一第二两个总军这6个,但是请注意,实际上最后日本的本土决战计划并没实施,所以第一第二总军主要任务也就本土防御,也没发动过太多战役,所以只有其他几个在二战中体现了战略力量。
第六,中国派遣军,最后的老大冈村宁次,注意,这个军队分为华中华北华南三个方面军,每个方面军其实都有一定战略能力,能够单独发动战役,而日本陆军的师团独立性较高,除了几场大战基本都是自主驻守,各种调防,很多师团一开始在东北隶属关东军,后来有的派回本土防卫直到战败有的去了太平洋守岛,有的去了中原地区,总之师团调派很常见,隶属单位也总换。
第七,日本想做吞天蟒,可以胃口真的没那么好。
历史区的旅法师
这主要看这个军的任务来确定。比如在抗战时期的日军第11军,保持在7 师团到12个师团的实力,拥有1000多门大口径大炮,还有大量装甲力量,汽车和飞机,是具备很强战略进攻能力的野战军团。
第11军主要是对抗部署在湖南,湖北和江西的我国主力军团,特别是我国主力云集,拥有15个军的第9战区。而在浙江等地担任守备任务的日军第13军实力就弱了很多。只有4个师团,1个旅团和8个独立步兵大队在山西担任守备和反游击战任务的日军第1军,下属1个师团,3个独立混成旅团和2个独立警备队5.8万人。
日军在山东守备部队第43军,下属1个师团,1个独立旅团和几个独立警备队,还有一些后勤单位一共7万人。而在河南,刚刚参加了老河口等战役的,日军第12军实力稍微强一些,有2个师团,2个旅团和4个独立警备队。还有在抗战当中比较不出名驻守安徽,江苏的日军第6军,下属3个师团,1个独立步兵旅团和1个独立警备队。
日军在本土决战主力第36军,拥有8个师团,其中2个战车师团,4个本土机动打击师团,算是日本机动力和装甲力量最强的一个野战军团了,但是大部分在南洋和日本本土的军级单位,一般都是2-4个师团,1-4个旅团这样的规模,当然也有驻扎在加里曼丹这样只有2个旅团的第37军,这种例子也不算多。
深度军事
这个问题如果按照现实说来,其实不好回答的。
如果按照一般情况来说,师团的上级是军,军可以指挥师团,所以日军每个军应该配属一个师团。
理论上,确实应该如此。但事实上,日本在二战中的情况不是如此的,甚至某些军的兵力上还可能比一些师团还窘迫。比如日军第37军,在1942年4月成立的时候,仅仅只管辖两个独立守备队,如果按照编制来说,独立守备队大概类似于独立混成旅团。
不仅在拥有部队的实力上会远逊于一些日军的师团。甚至在人事方面上,这些军司令官也是底气不足的。第37军司令官前田利为是预备役中将。在日军当中,预备役就算是少将或者中将,也不一定权力很大的。据当时在东北日军机关供职的中国人回忆,这些人可能还不如一个陆军现役的中佐有权威。
如果说日军的军是固定单位,轻易不能撤销的话,那师团就属于临时工了。而且师团的临时调动之大,连日本人自己也想不到吧。
比如在华的第十一军,在1941年年底,第十一军有五个师团,分别是第三,弟六,第三十四,第三十九,第四十师团。可以说是中国派遣军中使团数量最多的(如果不算方面军直辖部队的话)到了1945年年8月,第十一军只剩下了一个第五十八师团。如果再多说一句的话,在45年的8月中旬以后,第十一军其实不属于中国派遣军了,日本调第十一军去东北作战。
说到底,日军的军这一级单位在师团拥有数量上会随着战局的变化,而数量在逐渐减少的或者增加(起码在中国派遣军中就非常常见)。而且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一些军可能在抗战时候,麾下就没有存在师团。即使这个军的资历很老。
比如日军以地名为军名字的台湾军。台湾军比侵华日军37年后的任何一个军的资历都老。1919年8月,台湾守备队编组成台湾军。但是出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1936年的台湾军的部队序列中没有一个师团存在,甚至连旅团都没有。
而且根据前文的内容来说,日军在二战期间开始组建军的时候,大概是出于一种“师团长不好管理地方,军司令官可以管理地方事务”的心理,在1942年后,开始疯狂的扩充“军队”,例如1944年1月到3月设立的3个军,第27军,第28军,第29军。如果看这三个军的经历,就会发现,这三个军,还不如师团的“命”好一些,第27军在1945年的2月就撤销了,第28军还有三个师团(第二,第五十四,第五十五)作战,第29军的任务主要是管理地方事务的。虽然在后来,第27军曾经管理的地方是有师团驻扎的,但日本人把这个军撤销了,可见这个军的作用之小了。
除了以上提到的军以外,日军还有其他各种军的单位,麾下的师团数量更是不一而同的。
魏博镇节度使王前策
二战时,日本的军队编制是采取的旧德国的军制,后来德军改了,日本没有改。日本的军不是集团军的意思,相当于战区或战役级兵团,其师团相当于集团军。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每个军的师团数量也不一样。大体上有3-11个之间。
日本军队的编制体系分为师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
师团,相当于“集团军”,是陆军的最高编制。其又分为甲种师团(近30000余人)、乙种师团(约25000余人)、丙种师团(约15000余人)、丁种师团(约10000余人,其主要执行沦陷区的维稳和扫荡任务,为守备部队性质)。
旅团,相当于师,独立混成旅团一般有7000人左右,而步兵旅团则是下属2个步兵联队约4000余人。
联队,相当于团,但是比“团”的规模更大,规模约4000人。日军还有炮兵联队,约2000余人,配备约40门野战炮。
大队,相当于营。大于营但又明显比团少。其包括3-4个步枪中队、一个运输大队、一个机枪中队和一个迫击炮小队约1200人规模。
中队,相当于“连”,由3个小队,规模约200人左右。
小队相当于“排”,由3个分队,大约60人左右。
分队是最小的战术单位,类似于我们的“班”,大概有13人左右。
从二战时日军的编制来看,普遍比正常的建制要大一些。可谓是怪胎一个。
每个军负责的区域作战任务不同,编制的师团种类不同,其人数也是不同的。
东方贝雷
军史爱好者若想专业的了解这一问题,不妨先来看一组准确的兵力数据 ,1941年12月,日寇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军司令官军衔基本为中将)为配合华南日军第23军入侵香港,拟定发起第三次进攻长沙的战役,略过对面的薛岳正在三湘大地部署“天炉战法”不提,单看阿南第11军此时所拥有的师团番号及兵力数量。
(阿南惟畿剧照)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大本营已开始着手对侵华日军的各师团进行结构性调整,即将原辖四个联队的甲种师团全部调出一个联队,从而变成“三单位制”,抽出的联队用以充实二流师团或组建新师团,因此第11军的各师团手忙脚乱改制中,只有驻扎宜昌的第13师团还未开始进行,战役发起前各师团兵力明细如下。
甲种师团四个,分别为丰岛房太郎第3师团(20171人)、北野宪造第4师团(12377人)、神田正种第6师团(20177人)、内山英太郎第13师团(26214人);乙种师团三个,分别是第34师团(14242人)、第39师团(13957人)和第40师团(14260人),也就是说,第11军这一时期拥有七个师团。
(冈村宁次剧照)
该军同时还下辖独立混成第14、第18、第20旅团及若干独立守备队,总兵力20多万人,因为第11军是日寇在华唯一的野战机动兵团,也是重要战略方向上的重兵集团。
那么,在1938年6月这个第11军刚刚组建时下辖几个师团呢?由首任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下的作战序列是第6、第9、第101、第106共四个师团(另有个臭名昭著的波田支队);而到了1944年夏季的“长衡会战”时期,日军大本营给华中鬼子大量增兵,横山勇第11军的师团数量达到十个,尚不计独混旅团和野战补充队。
(园部和一郎剧照)
所以,关于日寇“军”级建制(美军称其为集团军)的师团数量,结论是非常明显的:它没有准确规定的下辖师团数量,而完全是根据作战任务和控制区域进行具体设置及调整的,既然无一定之规,那么只能粗略定义为两个以上、十个以下。
比如阿南惟畿任内的同一时期,日寇“华北方面军”驻山西的第1军,也就是“李云龙”等八路军部队面对的主要敌人,由司令官为岩松义雄中将指挥的作战序列是:第41、第62、第69、第114共四个师团,以及若干独混旅团,显然该军的师团数和兵力都略逊第11军一筹。
(神田正种和丰岛剧照)
我们耳熟能详的日寇驻东北的“关东军”,在1942年10月升格为“总军”级别之前,虽然没有数字番号,但仍然是个军级单位。根据资料,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关东军只下辖四个师团、两个独混旅团、两个骑兵旅团,而并非后来下辖24个师团85万人的庞然大物。
另有长期盘踞在我国内蒙地区的日寇“驻蒙军”,归华北方面军指挥,兵力最多时也只辖有一个乙种师团和一个战车师团,因为该地区抗日武装力量有限(傅作义35军)。
所以,硬性给二战日寇的“军”定出编制师团数,是有悖于军事历史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以及本土共组建了二十个数字序列的“军”,加上关东军(1942年之前)、驻蒙军和机甲军,共出现过二十三个军级番号,而组建的师团数量却多达上百个,仅侵略过中国土地的即达105个,也由此可见,各军所辖的师团数肯定是不一致、不固定的。
(稻叶四郎剧照)
度度狼gg
对于经常看战争剧的朋友,对日本军队的编制肯定不陌生,例如联队和大队等等。但是现在的很多影视剧都不怎么负责任,经常出现错误的编制,或者等级很多的编制。其实,日本军队中级别最高的军事单位是军,比如最为强悍的11军。那么,日本军队的一个军有多少兵力,当时面对一个军,为何会那么难对付。其实,日本军队的一个军堪称巨无霸。
日本在19世纪后期开始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开始在各方面学习西方国家。作为国家的实力后盾,日本在军事方面也是积极学习西方。当时,日本军队以法国为学习目标。不过日本军队也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军事编制,日本的军事编制就很有特点。日本军队的编制从上到下分为: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等等,其实,师团是日本最高的常用编制。按照日本军队的标准,日本军队的一个甲级师团由2万多兵力。
日本军队起初只拥有17个常备师团,这些部队都经过严格的训练,而是装备比较精良。这些师团在此之后,也都成为了甲级师团。但一个师团的战斗力再强,也只有2万多人,那种大规模的战役根本不够。如果调动几个师团参战,那好几个师团长究竟谁听谁的,这也是一个问题。为了解决统一指挥的问题,同时统筹各路的部队。在1938年,日本高层将各个师团划入了军。军是新组建的军事单位,每个军的总体兵力也不一样。
师团是常用军事单位,因为每个等级的师团人数都有标准。但军就不一样了,作为临时性的军事单位,每个家拥有多少兵力都是不一定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同样一个军,有的军只下辖4个师团,但有的军甚至下辖7、8个师团。一个军每个时期的兵力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最为强悍的第11军。在1938年,11军只下辖了3个师团。但是到了1941年,11军已经下辖7个师团,外加一个独立旅团。所以说,军的兵力并不固定。
一般来说,日本军队一个军的兵力在10到20万之间。有的军只有10万余人,也有的军甚至接近20万。比如第11军,在鼎盛时期,拥有接近20万的兵力。这是日本陆军中最能打的野战机动力量,统帅第11军的日本将领后来都赫赫有名。对于这点历史,相信各位并不陌生。但在强悍的11军,在长沙也栽了大跟头。由此可见,日本军队也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总体来说,日本军队的一个军,比当时其他国家的一个军要大得多。有的类似于现在的集团军,属于各兵种合并组成的部队。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没有出现围歼一个军或者一个师团的战绩。在广西地区,曾经围歼了第5师团的第21旅团。在万家岭,曾经包围了第106师团,可是最终106师团突围而出。当然,对于美国和苏联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1945年8月,150多万苏联军队参战,直接分割包围了60多万日本军队。
繁华万里
1938年10月的武汉会战末期,为了切断中国军队粤汉铁路运输枢纽,并加快武汉会战进程,日军大本营抽调了第5师团和临时编制而成的第18、104特设师团组建成第21军,总兵力共七万余人,由古庄干郎大将任司令官。由于何应钦的第四战区已抽调四个师支援武汉,广州城防已经空虚,日军第21军两个特设师团在海军舰队的掩护下在大亚湾登陆突袭广州,广东绥靖主任余汉谋和省主席吴铁城仓皇而逃,当时有“余汉无谋、吴铁失城”之谣。
九天之后广州沦陷,随着第5师团在海军的配合下攻占了虎门、佛山等地,10月底,古庄干郎第21军已经控制了大半个广东。而武汉会战期间双方已经进入了胶着状态,蒋介石并根本没有料到日军还能分出兵力南下广东,还试图从何应钦第四战区再抽调兵力支援武汉,蒋介石被日军摆了一道。广州失陷后,中国军队最重要的粤汉铁路支援路线被切断,蒋介石吸取南京保卫战教训不再做孤城困守,决定撤出兵力放弃武汉,历时四个多月的武汉会战于10月底结束。
奇袭广州的日军古庄干郎的第21军是临时组建的,最初由大本营抽调的第5师团和第18、104特设师团三个师团组成共七万余人,第21军在武汉会战结束后,由安藤利吉大将任司令官参加了桂南会战,下辖第5师团、台湾混成旅团和海军陆战队,总兵力三万余人。由此可见,二战日本的军编制只是一种临时编制,下辖的师团数也不固定,编制可大可小,一般由一至多个师团和多个混成旅团组成。
二战中国抗战正面战场的主角第11军就是为武汉会战而组建的,由冈村宁次任首任司令官,最初下辖第6师团、第101师团、第106师团和一个混成旅团组成,武汉会战爆发后,第11军作为华中派遣军正面主力进攻长江沿岸中国军队,临时曾经了第9师团和第27师团,共六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团,总兵力超过十五万人。
而武汉会战结束后,冈村宁次制定了以打击黄埔系主力为主的战略方针,第11军兵力增至7个师团和多个独立混成旅团,巅峰时期总兵力超过二十万人。所以二战日本“军”级编制没有固定师团,总兵力也没有固定人数。而第11军参加的随枣会战、南昌战役、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投入兵力都超过了十万人。
二战日军的“军”只是一种临时编制,而师团是最基本的编制单位,最初只有17个常备师团,七七事变爆发后增至24个师团,除了部署在国内和朝鲜的三个师团,都投入到了中国战场。而为了进行武汉会战及广州作战,以迫使国民政府屈服,武汉会战前扩增至34个师团和多个混成旅团,总兵力超过了90万人,日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几乎倾国之力发动了武汉会战后,国内经济运转已经有点“虚火”、吃不消,武汉会战的结束也标志着抗战从此进入了相持阶段。
赛门之略
从近卫师团(后扩编成近卫一师团、近卫二师团、近卫三师团)、第一师团至第十一师团、 第十二师团、第十四师团、第十六师团、第十九师团、第二十师团均为一等甲种17个装备最精良师团。每个师团人数量均超过2.7万人(成立时间为1888年-1915年,是日本永久性常备师团)。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辎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辎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丙种师团,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丁种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由于机动灵活,主要用于扫荡八路军的华北根据地。(日军师团长战争前期为中将,后期为少将,日军一个师团可同时对付我们的一个甚至是几个军)。此外,日军在战争中建立了一种独立混成旅团的建制,与师团一样是独立的战略单位,一般有4个步兵大队,大约有6000人。承担辅助的战略任务。
HMSVICTORY
军一级在二战时期的日军中既做过战略军团单位也做过战役级军团,多数是战役军团。做战略军团基本上只有一个关东军,战役级军团就比较繁多,并且是根据战场态势去组建。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为夺取中国华北,将原来的华北驻屯军扩大为华北方面军,下辖第一军、第二军。
两个军分别辖有3个师团,第一军另外还有2个战车大队、2个独立山炮联队、3个野战重炮联队,第二军则只有1个野战重炮旅团。到了徐州会战时期,第一军便就扩大到5个师团、第二军缩编为2个师团了。
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为增强华东方向的兵力,组建了第10军,同样下辖3个师团。战役一结束,随即撤销。
武汉会战爆发后,日军又组建第11军,这个军从此长期在华中方向作战直到战争结束,兵力规模变化最能凸显日军战时的作战序列。一开始在武汉会战中,作为一个战役级军团,第11军也下辖3个师团另配属一个规模和师团相当的支队,后来又陆续补入两个师团,总兵力达到5个师团1个支队约17万人。
武汉会战结束后,驻武汉的第11军独自面对中国军队3个战区上百万兵力,因此兵力一再扩大。至1939年枣宜会战后,第11军已经下辖7个师团、3个独立混成旅和若干坦克、炮兵部队,总兵力达到20万人,成为日军中唯一一支机械化兵团。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主要力量向南倾斜,在中国战场基本上只是以保持现态势发动一些局部攻势,第11军的兵力也随之受到影响,第三次长沙会战前,只有4个师团约10万人左右,这样的编制一直持续到1944年。
1944年,为了打通中国大陆南北交通线,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担负湖南方向作战的就是第11军,编制得到空前扩大,师团数量达到10个!
综上所述,军一级编制在日军中很难有明确的师团单位编成。在整个战争中,日军组建的军一级部队番号有20多个,基本上是来去匆匆,很难有固定的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