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魏国违反《隆中对》吗?为何?

爱车E族3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其实诸葛亮提出的战略规划《隆中对》其实在关羽失去荆州之后已经宣告失败了。后续诸葛亮北伐只是另外一种战略规划的。所以诸葛亮北伐魏国和《隆中对》已经没有任何关系。

《隆中对》的战略规划的大致内容

其实《三国志》的原文记载的《隆中对》如下文所示: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我给大家简单的谈一下这些文字所讲的大概内容。

首先诸葛亮给刘备讲述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这个时候曹操基本上已经平定北方的袁氏集团,此时的曹操势力庞大,并且这一年意图进攻乌桓人。所以在诸葛亮的《隆中对》才会说曹操势力庞大,占据北方,拥有百万军队。这个人是刘备不能够击败的对手。

其次诸葛亮也讲述了孙氏的情况,从建安五年(200年)孙策统一江东之后,到孙权稳固孙氏对于江东的统治,已经有7,8年,这个时候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已经稳固,而在孙坚时期,孙氏在江东已经纵横。所以诸葛亮才会说孙氏统治江东已经经历三世,现在江东地区对于孙氏比较有统治基础。这一块地区刘备只能够结盟,而不能够攻打。

最后诸葛亮为当时的刘备做的战略规划,那就是攻打荆州和益州,荆州之主刘表当时年迈身老,而且两个儿子还在内斗,这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取得荆州,占据荆州之后,刘备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攻下益州,因为益州的刘璋这个人是一个暗弱之人,并不能够守护益州。其实这不是诸葛亮的个人观点,这下当时是共识,当时的曹操,周瑜对于益州都有觊觎之心。所以刘璋是一个可以兼并的对象。兼并荆州和益州只是诸葛亮的第一步,第二步是需要和当时的孙吴处理好关系,需要联合孙吴共同进攻当时的曹操,这样才可能攻灭强大的曹操势力。第三步是等待机会,也就是

“天下有变”。也就是天下有变的情况下,才能够从荆州和益州同时进发,一起进攻中原灭亡曹魏。

同时诸葛亮描绘了荆州和益州的战略价值:荆州北面有汉水和沔水可以据守,南面交接交州面临大海,同时在东面和江东的基本盘吴郡和会稽郡交界。最为重要是荆州的西部就是益州,方便于进攻益州。而且益州在汉朝末年受到战争影响最小,所以保存人口和财富比较多,这在庞统力劝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也说了“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所以进取益州是刘备的必要手段。也是诸葛亮《隆中对》的重要步骤。也就是《隆中对》的实现是需要荆州和益州都在手上的,这样才能够实现天下一统。

而且《隆中对》和当时刘备的形势密切相关,刘备在荆州期间一直在招揽荆州的士人,并且参与到了荆州的内斗当中,也就是刘表的长子刘琦和幼子刘琮的争斗当中。刘备当时跟随的是刘琦,在刘表年老,儿子相争的情况下,对于刘备来说夺取荆州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在占据荆州之后,便可以进攻益州,也是可以实现的,同时要修缮和孙吴的关系,使得孙吴对于刘备不能够过于仇视,以至于双方的关系破坏。

荆州被夺和《隆中对》的完全失败

在刘备遇到诸葛亮之后的岁月中,一直严格按照《隆中对》的策略履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攻败曹操,然后攻取荆州南面的四郡,之后又向孙权借取了荆州的南郡,基本上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一步割据荆州。随后刘备开始了第二步攻取益州,不过在当时刘备攻取益州得到了益州内部官员张松和法正的帮助,法正和张松都属于益州刘璋统治下的失意者,也就是不满意刘璋统治的人,他们密谋迎接刘备成为益州之主,所以刘备的第二步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最后在法正的帮助下刘备顺利取得益州。

但是必须提出的是法正的战略思想是和诸葛亮不一样的,这就使得刘备必须做出战略抉择,法正提出的战略规划从本质上讲就是益州本位政策,这规划是法正力劝刘备攻取汉中的时候提出来的,汉中郡是益州巴蜀之地的门户,只有守住汉中,巴蜀才有保障。法正力劝刘备夺取汉中,其中就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规划,那就是夺取汉中之后休养生息,之后以益州为根基进行扩张,最好的情况是攻破曹操,重振汉室。差一点是攻下关中和凉州,最差的是守住益州。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如下:

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但是此时的刘备执行依旧是《隆中对》的策略,自己守住益州,方面的荆州派遣的是大将关羽进行镇守,并且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尝试的发动了《隆中对》的规划进攻,刘备带着法正前去进攻汉中,在汉中之战中击败曹操顺利获得汉中,随后派刘封和孟达占据东三郡,也就是西城,上庸,房陵三郡。此后关羽在荆襄一带发动大规模北伐,水淹七军,击垮于禁和庞德,围攻襄阳和樊城,蜀汉的声势大为增加。

这个时候中原一代先是曹操的老巢邺城发生了魏讽事件,魏讽意图鼓动陈祎造反,但是最后陈祎告密事情败露。而且陆浑一代民众孙狼等人造反呼应关羽,他们杀死县主簿。以至于曹操想要把汉献帝所在的许都迁徙以躲避关羽的锋芒。就在形式大好之际,孙权派遣吕蒙偷袭江陵和公安,关羽从北方回军,此后部队崩溃,关羽被擒获杀害,荆州被夺去。

这其实就是是《隆中对》执行失败,原因是《隆中对》所说接好孙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关羽没有能够修缮和东吴的关系。安照《典略》的记载,关羽在攻败于禁之后,孙权让使者前去表达帮助关羽的意思,但是孙权刷心机,故意让军队慢慢走,这使得关羽大怒说:

貉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

貉子这个词汇是三国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对于江东人的蔑称。这属于对孙权的侮辱了,其次关羽还说了攻灭樊城,就要进攻东吴,这样的行为在外交上显然不对。《典略》是曹魏的史书,《吴书》的说法暂且不采用。因为吴人攻打荆州有背盟的嫌疑,吴人必须避讳。

不过这个时候的孙权和刘备的关系也十分微妙,汉中之战前,孙权和刘备就已经为了荆州发生过战争,最后达成了湘水和议。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关羽发动北伐的时候,鲁肃已经去世。鲁肃和诸葛亮一直是孙权和刘备关系的协调人,鲁肃的去世就使得孙权发动对于蜀汉的战争没有了阻碍。最终荆州被夺取,此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试图夺回荆州,但是在东吴将领陆逊的指挥下,刘备大败,从此荆州成为东吴的地盘,这也使得《隆中对》成为不可能实现东吴策略。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图

诸葛亮的北伐其实已经和《隆中对》没有任何关系了,荆州的失去使得诸葛亮的战略永远没有办法实现。而且蜀汉进攻东吴除了让曹魏得利没有其他任何好处。那么《隆中对》就成为了过去式。

诸葛亮的北伐从某种意义上是蜀汉另一个谋士法正的益州北魏战略的延续,那就是意图吞并关中和凉州。关中和凉州在东汉末年,久经战乱,凉州的叛乱在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的时候就已经发生,最早是北宫伯玉发动的,包含汉人,氐人,羌人的大起义。但是在实际征战中,马腾和韩遂取得了凉州叛军的领导,一直到建安二十年(215年)韩遂去世,才宣告终结。而关中一度被李傕郭汜等人搞到人与人相食的地步。这个地区曹魏人口稀少,是便于攻取的地盘。也是为了缓解处于上层统治阶级的荆州人和下层益州人的矛盾。荆州的士人失去了荆州,而在益州必然会和益州本地人发生利益上的纠葛,这样会变成矛盾。如果攻下凉州和关中可以缓解矛盾。

最后是以北伐为号召,团结益州各派势力,试图击垮曹魏。益州人和荆州人组成了蜀汉的官僚整体,这个整体是在刘备恢复汉室的口号整合在一起的,刘备病重到去世,蜀汉多处叛乱,汉嘉太守黄元,南中地区的高定元,雍闿,朱提,朱褒相继叛乱。最后是诸葛亮平定叛乱,此后诸葛亮提出北伐,重申刘备的遗志,通过重造政治信念团结蜀汉的人士。这也是一种政治手段。

其实最后要提到的是如果从初心出发,诸葛亮还是想恢复汉室,攻灭曹魏的。


人者仁义也


关羽守荆卅,孔明很不放心。关刚復自用,傲慢无礼,让孔明更加不放心。孙权想与关羽联姻,娶关羽的女儿。这本是巩固荆卅,和吴国更加友好往来的大好事。关羽傲慢无礼:虎女怎能嫁犬子。这话太恶毒了,孙权是国王,受到了侮辱,勃然大怒。决意要与关羽撕破脸,誓夺荆卅。才有了荆卅陷落,关羽被害。孔明的隆中对己失败,只有出衣祁山这一条路。孔明只有部署了新的战略目标。


用户7250116464786高


都别抢,我来答。

不算违背,恰恰相反,这是诸葛亮为了挽救失去荆、益两州的一种战略转移,一种战略挽救。

  • 《隆中对》中说了什么?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是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的战略思想,先是占据荆州这个地理要塞,诸葛亮说的很清楚荆州之地是一个“用武之国”,意思就是说这个荆州进可攻,退可守。(如下图“东汉十三州”所示)

这个荆州就是刘表占据的那一块,大家可以看到,就像诸葛亮说的这个荆州的位置占据在地理要冲之地,它往北可以攻取洛阳,兵指中原。往东荆州可以作为桥头堡和东吴联合,一起对抗北方的曹操。

而益州这个地方就是“巴蜀之地,天府之国”,妥妥的可以拿来当做大后方和根据地,不断的生产粮食,提供后勤保障,以支撑诸葛亮设想中的占据荆州以后的战略布局。在关羽没有败走麦城之前,一切的设想都按照诸葛亮的计划进行着。

建安十五年,刘备占据了南部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还有一个从东吴手中借来的江陵郡,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盘和武装根据地。诸葛亮“隆中对战略”的第一步算是初步达成,所以大家也看到这时候刘备依托荆州之地和东吴孙权结盟,一起对抗北方的曹操。

接着在法正和张松的帮助下,刘备入蜀接连刘璋,后来夺取了刘璋的地盘,成功占据了巴蜀之地。至此,刘备的势力版图建构完成,坐拥荆、益两州,天下三足鼎立的势力格局由此形成。而且刘备还和东吴处于一个地理水平线上,这更加有助于两国“合纵”抵抗坐拥中原的曹操。

汉中之战胜利后,刘备还从曹操手里夺取了汉中,刘备的势力达到了巅峰,由此进位汉中王,自此,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战略”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 意想不到的变故

当时留守荆州的关羽在汉中之战不久以后发动北伐襄阳和樊城的战争,这个地方当时被曹操的下属曹仁镇守,如果夺得这两个地方,那么刘备集团就可以占据荆州最北方的南阳郡,进而染指洛阳。当时这个荆州被划分为了三个势力地盘。

曹操占据南阳郡、东吴占据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部分,以上图中的湘水为界,东部属于东吴,西部属于刘备。本来南部四郡都属于刘备,但因为当时刘备在和曹操打汉中之战的时候,孙权突然发兵攻打长沙、桂阳、零陵三郡。

迫不得已,刘备只好和孙权议和,重新划分了地盘。

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三国志·先主传》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刘备集团在荆州经营多年的努力化为云烟,从此退出荆州,后者为东吴占有。从此,诸葛亮隆中对中设想的“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北略中原”的战略被打乱。

最要命的是刘备集团只能盘踞在巴蜀之地,这个地方乱世可以凭借天险可守,可一旦稳定下来后,巴蜀之地往外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这是由于地理位置决定的,更要命的是东吴把荆州夺走以后,诸葛亮深知还不能和东吴撕破脸皮。

一旦和东吴撕破脸皮,假如东吴和曹操联合起来,那蜀汉集团真的是要被困死在巴蜀。所以,刘备兵败“夷陵之战”后,诸葛亮赶紧调整战略,重新和东吴建立联盟关系,承认荆州属于东吴,然后另寻出路。

而这个出路就是北伐曹操。

  • 北伐——战略上的挽救

按照诸葛亮原来的设想,只要占据了荆州这个地方,既可以东联孙吴,也可以北略曹操,简直可以说是占尽“人和、地利”,但是失去荆州以后,“人和”虽然可以勉力维持,但是“地利”却不在了。

所以诸葛亮只能重新布局,寻求蜀汉集团的发展空间,突破失去荆州以后蜀汉集团面临的生存困境。因此他采取的策略就是——安从坦道,平取陇右。也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采取的进攻方向。

大家可以从上图中看到,诸葛亮想要从“荆襄之地”北上攻打曹魏,这几乎是不现实的,一路上那么多的要塞城池重兵镇守,诸葛亮根本不可能从“荆襄之地”沿许昌去攻打洛阳,既不可能成功,蜀国也耗不起。

所以当时诸葛亮北伐唯一对自己有利,且有成功性的就是从汉中出发,走祁山,从街亭、安定所在陇西地区直接进攻洛阳。大家可以从下图中看到,在汉中和洛阳之间隔着一条难以翻越的秦岭,几乎不可能把军队展开进行作战,要打也只是打山地战,而且各种物资、攻城装备都无法运送进去。

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祁山出发,沿着地势平坦,无险可据的陇右地区直接剑指洛阳,大家可以看到,从宝鸡到洛阳几乎是一马平川。如果不是马谡失守街亭的话,诸葛亮“平取陇右,剑指洛阳”这一设想可以说是极为成功的。

街亭位于宝鸡的上方,处于陇右的咽喉位置,这个地方对于诸葛亮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要进入关中平原,就只有这么一个地方是最佳的入口,就像一个口袋似的。但后来曹魏攻占了街亭,彻底把诸葛亮的大军挡在了外面。

导致这一计划落空,曹魏从此把防御重点转移到对付蜀国身上,而后诸葛亮数次北伐,不管是走陈仓道,走斜道,都因为曹魏的重兵防守而无功而返。可以说第一次北伐失败就宣告了诸葛亮以后北伐的失败,因为第一次进攻曹魏的时候,魏国的防御重心根本没有放在蜀国的身上。

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那就不得了,等于时刻插着一把剑对着洛阳,诸葛亮随时都可以带着他的大军从街亭这个地方冲向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

但是因为在街亭这个地方的重大失误,诸葛亮这一次的战略挽救也宣告失败,蜀国彻底被困死了。所以说诸葛亮北伐非但不是违背“隆中对”,其实反而是在弥补“隆中对战略布局”的重大失误,是属于一种战略挽救和突破。


围炉谈史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其提出了《隆中对》的战略设想: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的主要思想,就是占领荆州、益州,以益州为政治中心,以荆州、汉中为屏障,联合孙权,共抗曹操,天下可图,汉室可兴。

诸葛亮的困局

公元219年,关羽丢了荆州,顺带将上庸三郡也丢了。公元221年,刘备又不顾诸葛亮、赵云的反对,倾国之精锐,向孙权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光了家底。

留给诸葛亮的,仅有益州一地之地,东面屏障-荆州已丢,为了缓和局势,诸葛亮与孙权修好。在平定了南蛮叛乱之后,诸葛亮的困局,正式显现。

一.稳定益州局势

刘备军团对益州来说,始终是外来势力。当初刘备入益州的时候,是有着荆州根据地的,且当时刘备的实力确实了得,所以,不管益州名仕、大族是否愿意,都不得不面对成都易主的事实。可现在刘备已死,五虎上将死了四个,刘备的荆州势力几乎失去了在朝堂上的分量,益州当地的势力明显强过了刘氏军团这些外来户,南平叛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如何稳定政局,笼络当地大族、名仕的人心,是诸葛亮第一要考虑的问题。诸葛亮活着,可能当地人不敢闹出什么大乱子,诸葛亮死了,刘禅是肯定没有能力压制这些人的,所以,诸葛亮考虑这些问题。

二.占一周之地如何光复汉室,争霸天下。

天下十四州,蜀国仅占一州,且这一州多山,相比于其他十三州,并不利于经济发展。仅占一州,人口自然就少,劳动力、军事实力都弱,国力自然不如魏吴,长此以往,强者更强,弱者羸弱,民心丧失,蜀汉不攻自破,更何谈争天下。

三.没有足够的功劳封赏给蜀汉的大臣

刘备称帝后,根据大臣们各自的功劳,都已经封赏完毕。大家为官为将,谁不想立功出名,谁不想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但地方就这么大,该赏的都赏了,很难再有立功表现的机会,长此以往,蜀汉的这些将领文官,很难说不会有不臣之心。

所以,为了解决这一些列的问题,诸葛亮必须要发动战争。

一边是东吴,一边是曹魏,诸葛亮只能联吴抗曹

一.此时魏国曹丕通过汉献帝禅让,依然称帝,宣称自己的正统,刘备号称自己是汉室宗亲,且对外宣称汉献帝已经被曹丕害死,称帝后也宣称自己是正统,而孙权尚未称帝。从政治层面来将,诸葛亮是绝对不可能和曹魏联合攻打孙权的,两个自称正统的国家,只能死磕,怎么会联合起来攻打一个诸侯呢?

二.此时蜀国国力最弱,即便诸葛亮攻打孙权,且不说能不能打得过,即便打赢了,也必定遍体鳞伤,届时,势力最强的曹魏轻而易举的就可以踏过长江,荡平蜀汉。

三.江东是孙氏家族几代人经营的根据地,势力盘根错节,宗亲关系复杂,即便诸葛亮通过武力占领了江东,其复杂的政治局面和当地人心,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很有可能会将蜀汉拖入一个泥潭,更何况扬州还有一个特别不省心的“山越叛乱”时不时的发作一回。

四.“得蜀望陇”,陇西即可以作为益州的防御屏障,又可以作为征战关中的跳板,且西凉有大量的西域战马,陇西又有大量的平原,是一个天然的粮仓。北伐陇西,即可解决长久以来没有骑兵的尴尬局面,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有可以为征讨关中而进行粮食储备,比从蜀川通过斜谷向前线运粮要方便的多。

所以,综合考虑,北伐都是诸葛亮唯一选择。

北伐只是将《隆中对》从荆州转移到了陇西,实际上依然在贯彻《隆中对》

我们不难发现,三国时期,三个国家一直在围绕三个地方进行战争,蜀魏之间的汉中、陇西;吴蜀之间的荆州;以及吴魏之间的合肥。特别是在三国后期,大小战争几乎都是在这三个地方发生的。因为这三个地方,都是战略要地。

《隆中对》中提出,占领荆州,是因为当时汉中有张鲁,诸葛亮的设想,荆州、汉中两扇通往益州的大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关门可手,开门可攻,这是对益州的蜀汉最安全的局势。

但荆州被孙权取走后,诸葛亮明白大局当前,肯定不能再征荆州,让曹魏渔翁得利,因此,将目标转移到陇西,实际上就是打算加固汉中这扇大门,这样,在军事上的重心放在汉中,外交上的重心放在荆州,就可以解决自己实力弱,不能两头相顾的尴尬局势。

所以我个人认为,诸葛亮北伐非但没有违反《隆中对》,更是审时度势的最佳选择。


始终先生


诸葛亮北伐魏国不是违反了《隆中对》,而是隆中对无法实现了。这关键就在于两个人一个关羽另一个是马超。

隆中对

诸葛亮的隆中对只实现了一部分,那就是占据益州,手握天府之国以险要据守防止入侵。在刘备入主益州,赢得汉中之战后诸葛亮准备“平取陇右,蚕食雍凉,再图关中”。再准备实施的时候出现了蜀汉的转折点“关羽大意失荆州”,而隆中对到这里也开始崩盘了。



蜀汉的转折点

关羽大意失荆州让蜀汉进入了衰弱期。荆州的丢失,彻底打乱了诸葛亮对蜀汉未来的部署。失去了荆州还不算是死局,刘备在失去荆州后两年起兵发动了夷陵之战。这两场战役的失败让蜀汉损失惨重,将领损失了蜀汉大将关羽、张飞,二代武将中的佼佼者关平、刘封,还有谋士马良,以及整个荆州军和参加夷陵之战的四万余士兵的性命。彻彻底底的让蜀汉进入没落期,也让诸葛亮的隆中对无法实现。



马超在隆中对中的作用

刘备在入川时收服了马超,这可是个意外惊喜。马超是当世虎将不说,还是西凉世家。马超的家族在凉州掌权有差不多二百年,马超在凉州的影响非同小可。刘备、诸葛亮都曾有心思利用马超收复凉州,而马超也指望着刘备、诸葛亮出兵凉州,自己好回到故乡。可惜荆州、夷陵两次失利,让蜀汉暂时无力攻取凉州。期间马超又受到刘备打压,导致马超郁郁而终。攻打凉州最具影响力的马超英年早逝,蜀汉兵力又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这些彻底的打消了诸葛亮蚕食雍凉的想法,导致隆中对无法实现。

总结:诸葛亮一心为了蜀汉大业,可惜隆中对这样的国策确因为几次战役的失利彻底粉碎。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违反了一部分吧。

《隆中对》包含很多要点,其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从这一点来看,荆州被关羽丢掉,并且也无力再夺回来,两路出兵成为泡影,只能单纯走益州崎岖的山路出兵,这和《隆中对》本意相违背。

但是从更高的角度,《隆中对》是建立在孙刘联盟的基础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辅佐后主,第一件事就是修复和东吴的关系,此后,联盟再没出现危机。诸葛亮坚持这一点,等于也没有完全推翻《隆中对》战略。

孙刘联盟是个大前提,诸葛亮不可能从盟友手里再夺回荆州,所以,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势必要改变战略。诸葛亮北伐魏国,目的应该是蚕食掉曹魏的凉州,这样可以俯瞰中原大地,并且得到珍贵的战马资源,再和异族搞好关系,对季汉而言,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战略。

再者言,战略是战略,执行是执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势必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脑瓜子一根筋。诸葛亮的北伐,我认为是基于孙刘联盟的这个大前提,结合天下形势,对《隆中对》的一个合理调整。


历史都付笑谈中


违反了。孔明在隆中所说的北伐时机是待天下有变,前提是蜀汉要治理好自已,然后是天下有大变乱。而孔明真正北伐时,却是在中南并没有真正平复,自己破坏了蜀汉内部政治团结,内政无望治理好,天下并无大变乱的时候,他只是用北伐保住自己的权势,如同姜维欲搬倒黄皓失败,躲回沓中拥兵自重一样,北伐是他们自保的唯一出路,而不是为了蜀汉的治理和强大,一旦成功,他们都会背叛蜀汉自立。孔明的忠,是虚伪的,是伪忠。而刘禅是在与权臣争夺国家统治权的斗争中失败的,权臣们不顾一切的北伐,耗尽蜀汉国力,让他失去了夺回权力的时间,最后不得不委屈求全,留得青山在装傻充愣,可惜时势已不再为他创造他父亲那样的机会,如果他父亲刘备同处他的位置,也只会落得他同样的结局。人固然要有真本事,可没有机会,没有遇到有利的时势时,真本事也是空,只不过机会、时势来了,真本事才能发挥作用,没有真本事,也只会浪费机会和时势,两者是相互作用,缺一而不可的。


沉140769451


诸葛亮北伐魏国违反《隆中对》吗?为何?

我是临石观海,我来回答

诸葛亮以献隆中对出山,为刘备集团规划了争夺天下的战略方针,而前期刘备集团也是高度遵循着隆中对的指引前进,占荆州,夺益州,之后打赢汉中之战,声势滔天。而之后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战败,打破了原有规划。

那么之后诸葛亮北伐有没有违反隆中对的初心呢,那么我们先要知道隆中对的最终目的是要夺取天下,而连受重创之后的蜀汉不得不先考虑生存问题,而诸葛亮北伐也只是无奈的保命之举。

所以个人认为诸葛亮没有违反隆中对的战略,只是初心未变,但形势有变,当时只能采取以攻代守的策略。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口号是为了秉承先帝遗愿,光复汉室,实际上是不得不为,其中有多种因素。

以攻代守

曹丕称帝之后,为了团结士族,实行九品中正制,挽回了曹操出身宦官以及唯才是举对士族的冲击,使曹魏政权稳固的发展。而反观蜀汉,虽经过诸葛亮的运作,实力也在恢复,但基础不一样,如果静态发展,只会造成差距越拉越大,这是诸葛亮起兵北伐的主要原因。


转移矛盾

刘备集团作为外来政权,与曹魏,孙吴面临的情况不一样,而蜀法严厉,对蜀中豪族不是很友好,所以与国内豪族的矛盾很难调和,而通过北伐可以将国内矛盾转移。

乘虚而入

当时曹丕新亡,曹叡接班,蜀汉又迎来了这个理论上的天下有变的机会,所以诸葛亮希望通过北伐试探曹魏的政权是否有可乘之机。而当诸葛亮大军出兵时,确实也吓到了曹魏集团,但由于曹魏政权稳固,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


总结:综上所述,诸葛亮北伐其隆中对的中心思想没有改变,只是当时形势所迫采取的应急策略,但由于曹魏政权稳固,诸葛亮也没有可乘之机,只能多次无功而返。


临石观海


答:虽然没出去,可也不违反《隆中对》。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是隆中对对未来的展望,当然,左将军刘备已经死了,谁还能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呢?

“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这不正是隆中对开始了吗……


中行偃1


诸葛亮后期北伐魏国确实有些偏离隆中对,但这并不是诸葛亮的本意,而是因为局势的变化,隆中对已经无法平心静气按部就班的实施了

隆中对的主旨是保有荆州和益州两州,然后东边结好孙权,安抚好南蛮还有西边的羌族等部落,等待北方的魏国内部发生变故,然后派一个大将从荆州率兵直取洛阳,刘备率兵从汉中直取长安。

隆中对初步实施

刘备在请得诸葛亮出山后,很快就迎来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刚开始,诸葛亮亲自出使东吴和孙权达成孙刘联盟,而后孙刘联盟在赤壁打败曹操,刘备收荆南四郡又向孙权借了南郡。这样隆中对中“保有荆益,东结孙权,南抚夷越就已经完成了一半。

刘备取得荆州后借助被刘璋邀请的机会趁机进入益州,经过与刘璋一年多苦战再次拿下益州,这样诸葛亮的隆重对初步实施也就顺利完成了。

中期操之过急

隆中对初期的实施非常顺利,但就因为前期太过顺利,中期却开始操之过急,到后来基本前功尽弃。

刘备在刚开始向孙权借南郡时,就留下了隐患,因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明确荆州的归属,所以后来两边都觉得道理在自己一边,经过明争暗斗后反倒让曹操渔翁得利。

刘备在取得益州后孙权就开始心里不平衡,并向刘备所要荆州,刘备自然不会同意,随之两边产生裂痕战争一触即发。但因为曹操突然攻占汉中,刘备感到威胁后就将荆南三郡让给了孙权,两方暂时言和。

接着刘备在汉中之战取胜,并占领了汉中,此战看似刘备大获全胜,但其实刘备只是获得了汉中一个空壳,百姓已经被曹操在战前基本全部迁走,而且刘备集团也在这场大战中损耗严重,需要一定时间恢复。

经过汉中之战的刘备集团本该修养生息后再施行隆中对的第二阶段,但这时他们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益州无力出兵的情况下,紧接着就发动了襄樊之战。襄樊之战中蜀将关羽先胜后败,失败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关羽没有及时得到支援导致兵力不足,不得已从荆州抽调兵力,导致荆州空虚被吕蒙轻易攻占。

荆州的丢失不止让刘备损失了半壁江山,还让诸葛亮的隆中对再难实施,后续又引发夷陵之战。

无力回天

荆州丢失以后,隆中对的从荆益两路出兵的战略再也难以实施,后续引发的夷陵兵败又让蜀汉雪上加霜。

夷陵之战后,眼看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南方蛮夷也开始作乱。这时诸葛亮在内忧外困的情况下,能够继续与东吴结盟,南方降服南蛮已经是尽力维持隆中对。但此时荆州已经丢失,益州又损耗严重,隆中对已经没有办法按部就班进行,所以诸葛亮后来也只能孤注一掷北伐中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