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化为泡影,诸葛亮应该怨谁?

大马哈鱼12


按照《隆中对》的猜想,如果一切顺利,诸葛亮还真的是有可能辅佐刘备,成功的一统天下,兴复汉室。只不过尴尬的是,最终《隆中对》也只是个猜想,由于现实的种种原因,只能化为泡影,令人唏嘘。

如果说,《隆中对》的失败应该怪谁,那诸葛亮要怪的,有他自己,有关羽,还有刘备。


一,怪自己:《隆中对》的先天不足

《隆中对》说,曹操兵锋正盛,以刘备的弱小实力就不要去北方以卵击石。江东的孙权已经历经三世,内部团结稳定,因此只可为友不可为敌。

荆州刘表的能力一般般,他的两个儿子更不咋地,内部又派系纷争,再加上荆州人口众多又较为富庶,因此刘备的第一目标应该是占领荆州。

但荆州处于四战之地,很难站稳脚跟,因此就需要占领益州,并把益州打造成稳固的大后方。

要重点注意的是,要想兴复汉室,荆州和益州缺一不可。


当稳定两地、天下有变的时候,刘备就可以率领大军北出秦川,效仿他的老祖宗刘邦,进取关中图谋天下。另一边再派遣一员大将(极有可能是关羽)率领荆州兵团,进军宛城和洛阳。

再加上汉室仍为正统, 老百姓们肯定会拥护汉室,协助刘备完成兴复汉室的重任。如此一来,刘备就能再次中兴汉室,恢复刘氏的天下。

不得不说在刘备当时的那种情况下,诸葛亮的《隆中对》的确是最适合刘备发展并崛起的好办法。事实也真的是证明了《隆中对》的可行性,毕竟当刘备拥有益州、汉中、荆州和上庸三郡后,就算是曹操,都不得不考虑,要不要离开许都,搬到其他地方去。


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诸葛亮是不是忽略了东吴孙权?

别忘了,孙权的父亲孙坚,就是再跟荆州刘表的战争中,死在黄祖的手上。这可是杀父之仇,仅凭这一点,就算刘表早已去世,孙权也必须占领荆州,来告诫他父亲的在天之灵。

更何况孙权也知道,自己是无法和曹操硬碰硬的,是需要先占据荆州,进一步的发展自身实力,这才有机会图谋天下,至少能更好的维系自身安全,因此无论是于公于私,孙权都必须占领荆州。也就是说,不管是谁控制着荆州,孙权都必须想方设法的抢过来。


赤壁之战过后,看着刘备实在是没有地方安家,孙权还可以暂时忍一忍。当刘备占据益州,甚至是进位汉中王后,那孙权就不能再忍了。

基于这种种原因,诸葛亮的《隆中对》,最多只能支撑刘备做到汉中王这一步,至于想要进取中原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孙权生死,吴国内乱,趁着这个机会刘备才有可能成功北伐。但别忘了,刘备比孙权大21岁,孙权自己又活到70岁。

因此《隆中对》的最好结局,就是到三分天下,至于想要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真的是很难很难,因为孙权是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刘备长期占领荆州的。


二,怪关羽:干嘛不跟孙权搞好关系呢?

不得不承认,关二爷的战力举世无双,还只是一个无名小卒的时候就敢硬钢吕布。强大的实力,让关羽除了刘备之外,谁都不服。再加上孙权的年纪比他还小,更是让关羽更加轻视。

很多人说诸葛亮不应该让关羽镇守荆州,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脾气暴躁、喝酒误事的张飞,肯定是不可以镇守荆州。赵云的实力、谋略的确是不错,但他一直是刘备的贴身护卫,一下子让他掌管荆州,不太合适,底下的人也不会服气。


黄忠就是员武将,年纪又大。而马超呢,归顺的时间太短,让他掌管一半的人口和军队,换做是我们也会担心害怕。而魏延后期镇守汉中分身无术。法正是尚书令,诸葛亮是丞相,都得跟在刘备身边,至于其他人,不论是资历、能力,都不足以镇守荆州。也因此,关羽便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其实庞统若是不死,那让庞统跟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治理国事,让诸葛亮镇守荆州,这倒会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关羽能够放下傲气,好好的跟孙权交朋友,即便无法阻止白衣渡江,至少也可以推迟白衣渡江,从而为关羽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去占领曹操的樊城、襄阳。


三,怪刘备:都当上皇帝了还感情用事

关羽的高傲,最终败走麦城,诸葛亮等一众大臣好不容易劝住刘备,结果张飞酒又喝多了,这下刘备就再也忍不住,叫上一大票人就去进攻孙权。

其实从马后炮的角度上来说,夷陵之战是刘备必须要发动的一场战役,毕竟没有荆州,那就无法实施《隆中对》,毕竟除了《隆中对》外,实在是没有更好的方法。

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后,军事指挥上的事情边都是诸葛亮来负责。一方面是诸葛亮反对东征,另一方面可能是刘备想再来试试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于是就亲自挂帅,当上了这个总指挥。


在他看来,自己打了大半辈子的仗,怎么说都要比孙权、陆逊强吧?

刘备他忘记了,在遇到诸葛亮之前,自己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或者说是败仗连连,是遇到诸葛亮之后才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就这么的,自信心和仇恨心爆棚的刘备,率领着蜀汉一大半的家产前往夷陵,在他“优秀”的指挥下,最终只能托孤白帝城,留下了一大堆的烂摊子丢给诸葛亮。


就这么的,《隆中对》彻底沦为泡影,再也没有实施的可能性。

基于以上的种种分析,《隆中对》的失败,便是怪诸葛亮,怪关羽,怪刘备。不知道关羽兵败的时候后不后悔,刘备托孤的时候有没有幡然醒悟,更不知道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时候,怨不怨恨关羽。


狼群讲历史


无所谓怨谁、怪谁的问题。《隆中对》既是一份美好蓝图,也是诸葛亮的一份面试简历。诸葛亮为他的老板刘备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他也顺利得到了他想要的工作,这本身就是一个双赢的交易。

诸葛亮心知肚明,当时的曹操雄据江北,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可以轻易撼动的,而孙权占据江山已三世(孙坚、孙策、孙权),早已民心所向,也很难动摇。反而有机可乘的是荆州刘表、益州刘璋和汉中张鲁。所以诸葛亮借曹操以弱胜强战胜袁绍给刘备增添信心,并给他定下目标——先取荆州、再占益州,再拿下汉中,安抚南方少数民族,并扼守要塞,以图称霸大业。

诸葛亮当时的设想也是以“三分天下”为第一目标,至于说后来的“成霸业、兴汉室”、是否能一统江山,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果说有个重要变数的话,是诸葛亮所期待的“天下有变”未能出现,反而是“蜀汉有变”了,关羽丢掉荆州、刘备败走夷陵,接连的两次败仗已经不足以支撑蜀汉一统江山了。刘邦当年从汉中、巴、蜀打下江山,面对的是诸侯的并存,而诸葛亮所面对的却是两个统一的大国,形势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也无所谓怪谁怨谁了,诸葛亮在当时不过是一个隐士,能够得到刘备的重用,既是他能力的体现,也是刘备敢于用人的结果,一如当年刘邦启用韩信,只不过,形势、格局都完全不同了,结果自然也不一样了。


水一白聊历史


诸葛亮在《三国志》、《三国演义》中都有出现,笔者主要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隆中对》作为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详细分析,化为泡影,笔者认为主要应该有三怨。

第一,怨未得天时,也就是所处的时机影响了《隆重对》宏图的达成。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扣押,去曹操处寻找母亲前向刘备推荐了卧龙诸葛亮。在徐庶走后,司马徽来刘备处找徐庶叙旧,错过了。刘备趁机问了诸葛亮的情况,司马徽在临走时直接点出卧龙出山不得其时。在上方谷战斗中,诸葛亮充分利用了上方谷的地利,将司马懿父子困在谷中,用火攻之。却不料天降大雨,司马懿父子趁机逃走,诸葛亮也意识到未得天时。

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玄德叹曰:“真隐居贤士也!

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着,哨马报说司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第二,怨有些时候不得人和,主要是指刘备、刘禅等。刘备在位时,大部分时间对诸葛亮的计策言听计从,也取得了许多成功,比如火烧新野等。有几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计策,影响了《隆中对》宏图达成。曹操来袭时,诸葛亮建议夺下荆州作为根据地被刘备否决,刘表死后,蔡瑁、刘琮篡位,再次建议夺荆州被否决。在关羽被吕蒙所害后,不听诸葛亮劝告,兴兵征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蜀吴联盟,在之后和陆逊的对战中更是损兵折将。在刘禅在位时,诸葛亮大破曹真、折辱司马懿,大胜之时被刘禅遣使者召回。

使命径到祁山大寨,孔明接入,受诏已毕,仰天叹曰:“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

第三,诸葛亮自身的原因,怨自己。在刘备拒绝自己夺荆州的时候,诸葛亮就该意识到《隆中对》的宏图会受到阻碍,应该尽量想办法让刘备妥协。刘备临终时给了诸葛亮很大的权限,不排除试探的意思,但只要诸葛亮想把刘禅赶下去,自立为王,还是有办法的,不过这不是诸葛武侯的作风。在后期诸葛亮不听刘备遗言用错了马谡,致使街亭这个军事重地丢失,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战局。

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笔者主要从天时、人和、诸葛亮自身三方面来谈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以上是本人的看法,如有不足,欢迎交流补充。

我是路留星,热爱武侠文化的行路人。


路留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人们提到诸葛亮,往往评价他帮刘备制定的军事战略《隆中对》是“高才天下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甚至称其为“万古之人所不能及也”。不过若正视历史,可看出《隆中对》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而是要一统天下,这个战略意图最终以失败告终。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在点评时便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刘备把军队分散在四川和荆州,犯了两线作战的大忌,这正是致败之源。

  公元207年,困于新野的刘备亲顾三请感动了诸葛亮。这位年仅26岁的隐士为刘备献策,选择了先夺荆州为家、次取四川,再两路北伐争天下的发展方向。这番纵论天下大势的《隆中对》,使潦倒无助的刘备有拨开迷雾见云天之感,随后按策实行。而实际上,刘备尽管一度成由《隆中对》,最后败也由《隆中对》!

  《隆中对》中确有高明之处,古今战略家对此都有共识。诸葛亮主张实力弱小的刘备不要与北方强敌曹操争锋,也不可向江东“地头蛇”孙吴两代盘踞的老巢发展。不过他的“三步走”战略方针却考虑不周,其中第一步夺取荆州,便违反了避强击虚的原则。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且河流交错,曹军和东吴都势在必争。赤壁之战获胜后,刘备控制了荆州,派关羽负责镇守。公元219年,刘备率主力击败曹操夺取了汉中,关羽也进攻襄阳,企图呼应。结果军力很弱的关羽随即遭到曹操、孙权两军的夹击,败走麦城。而此时刘备的主力正在汉中,与荆州千里之遥,无法及时驰援,关羽身死地失。诸葛亮所设想的两路北伐,恰恰造成了首尾不能相顾的局面。3年后,刘备反攻荆州,连打700里山隘险关,全军疲惫不堪,终遭大败,蜀汉衰落的大势从此不可挽回。

若今天的战略研究人员为刘备谋划,应该会把根据地选在汉中而非荆州。此处距新野不远,统治者张鲁行“五斗米教”,剥夺平民财产统归教产并取消货币,生病靠念咒而不吃药,简直与邪教无异,其部战斗力也弱。刘备率军攻占当属不难。落脚后南可取四川,北可收陇西。另外,在诸葛亮刚出茅庐时,曹操便以主力南下争荆州,这势必同孙权火并,正好利于刘备,可惜这一机遇未被抓住。《隆中对》12年后,刘备才攻取汉中,曹军却在七八年前已占关中、西凉。若是刘备能先行控制西北,就能建立起强大骑兵,统一天下的目标便有可能实现。可叹诸葛亮计不出此,估计是因古代信息流通不畅,不大清楚西北、西南形势。

  纵观中国古代,有一基本规律——凡南北分裂者北强南弱,凡东西分裂则西强东弱。其根本原因,便是东部和南部养马困难,缺乏骑兵便难取得陆战优势。后来诸葛亮北伐时,就面对蜀魏实力相差悬殊的事实,尤其是川中山地兵难以在平原击败魏军铁骑。这位贤相纵然把“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发挥到极致,最终也无法挽回“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战略上的错误无法用战役的胜利来弥补,《隆中对》战略之误,也不能以盲目歌颂贤者的溢美之词来掩盖。




铭辰殿下


《隆中对》之策,诸葛亮虽未实现,却展现了他经天纬地的抱负,不仅对当时的局势分析得恰到好处,也提出了战略构想。


但为什么最后失败,原由何在,究其败亡迹象,应有两点:


谋略虽当,实则纰漏

诸葛亮认为在当时的处境下,应采取步步为营,稳结联盟,暂避曹操锋芒的战略。因此,出山后,在诸葛亮的方针指引下先趁刘表的羸弱而一举拿下,从而稳坐益和荆州,形成割据之势。


在主动出击上,诸葛亮判断相当正确,但输就输在了防守上,为什么呢?当时,诸葛亮分兵于荆州、益州,欲待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或有风吹草动,好出兵宛、洛之地,从而步步为营,一举功成。


这乍一看,似乎天算等于人算,而实则却出了纰漏,关羽镇守荆州失败,被吕蒙军团所拿下,导致荆州失守,三郡之地荡然无存,而后方则陷入了危险之境,而失守的原因就在于兵力若有不足上。


天时地利人和未至

行军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未至,再美好的构想也只是构想,而不可测的因素又何其之我,人终有未察之细节。这些重要性虽小,但事关整体的因素往往也会构成重大的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


诸葛亮有包藏宇宙之地,神鬼莫测之才,但始终是一己之能,毕竟有限,一个计划想要实现则需要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一切便是掣肘的因素。


因此,主观因素虽备,而客观因素未察,人算终不如天算,诸葛亮怨不得别人,皆是自己未考虑周全矣。


大河与歌


一怨刘备,吃饱了撑的,把自己从隆中捣鼓出来,自已偏偏还早死,留下一群虾兵蟹将,真是不负责任。二怨曹操,这老贼太厉害了,连手下的一群帮凶都不是菜鸟。三怨命,就是命该如此的意思。

唯一不怨的是阿斗,一句乐不思蜀也,即使诸葛亮早就算到,总不能把鹅毛扇焚了吧?


手心我心bxl版


自己


神盾66329789909


一怨关羽失荆州

二怨刘备败猇亭


书声风声声入耳


诸葛亮经常拿管仲、乐毅自比,其志向和理想不言自明。面对汉末群雄割据的局面,诸葛亮并没有急着加入某个阵营。而是静观各路诸侯,寻找一个能彻底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最终刘备多次的真诚造访,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觉得刘备正是自己理想的合作伙伴,于是诸葛亮给刘备规划出了一整套战略蓝图,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给自己规划的蓝图之后,十分的认可,对诸葛亮瞬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若是能早点遇到诸葛亮,自己也不至于还在四处漂泊。既然未来已经规划好,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采取行动去落实。那么对于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刘备在现实中有没有落实到位呢?

答案是显然没有,当曹操率大军南下攻打荆州的时候,刘备彷徨无措,召集众人商讨对策,大多数人都认为曹操实力雄厚,应该跑为上策,以免挨揍。可是诸葛亮却坚持认为应该趁曹操未到之时取下襄阳,那么刘备对于诸葛亮的建议是什么态度呢?《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因为“不忍”而拒绝了诸葛亮的提议,从此便丧失了占据荆州的大好机会

诸葛亮只能深感遗憾,刘备帐下不乏各种人才,却没有一个真正懂军事战略的人,难怪先前屡吃败仗,混到如此地步。襄阳可是荆州的命脉呀,只要刘备趁机取下襄阳,再以此水路上封锁汉水,如此一来就算曹操兵多将广,恐怕也拿刘备没办法了。而诸葛亮之所以提出攻取襄阳实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要知道,诸葛亮的岳父和刘表是连襟,也就是说诸葛亮其实和刘琮也是亲属关系的,但他却能在这个时候建议刘备攻取刘琮的襄阳,足以看出他对刘备的忠诚。所以说,诸葛亮既然开口建议取襄阳,必然心中已有韬略,不可能会让刘备去冒险的。

诸葛亮已经看到大好机会就摆在眼前,只要刘备一声令下攻取襄阳,便可转危为安,同时实现隆中对的关键一步:占据荆州。可是刘备却丝毫没有看到这一层面的东西,反倒是只顾着自己的形象问题,他怕给世人留下趁火打劫的嫌疑,然后被人认为自己是不仁义的伪君子。但是就算刘备不取荆州,曹操还不照样取?终究荆州还是会从刘琮手中失去,那最终落入谁手又有什么分别呢?

可是刘备终究还是太任性,也不想想自己奋斗这么多年为啥还四处漂泊?就是为自己那一套很管用导致的,如今有诸葛亮这样贤能之人的加盟,开始表现得好像是对他的战略很赞同的样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大打折扣,根本听不进人家的建议。说到底还是不太信任诸葛亮,生怕诸葛亮的这条建议会害了自己失去人心。但殊不知,诸葛亮早已为他想好了后续的万全之策。

对于诸葛亮而言,他已经尽了一个臣子最大的职责,给刘备提供了自己的战略、想法,但是至于接不接纳,那就是刘备自己的事情了,毕竟刘备才是老大,诸葛亮除了无奈什么也做不了。如果刘备能认真地听取诸葛亮的话,那么早就拿下了荆州发展壮大,也不至于出现后面费劲巴拉取得荆州又失去的悲剧,这会让蜀汉呈现出一种全然不同的局面,而隆中对恐怕最终也不会化为泡影。


好剧共享者


诸葛亮经常拿管仲、乐毅自比,其志向和理想不言自明。面对汉末群雄割据的局面,诸葛亮并没有急着加入某个阵营。而是静观各路诸侯,寻找一个能彻底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最终刘备多次的真诚造访,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觉得刘备正是自己理想的合作伙伴,于是诸葛亮给刘备规划出了一整套战略蓝图,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给自己规划的蓝图之后,十分的认可,对诸葛亮瞬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若是能早点遇到诸葛亮,自己也不至于还在四处漂泊。既然未来已经规划好,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采取行动去落实。那么对于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刘备在现实中有没有落实到位呢?

答案是显然没有,当曹操率大军南下攻打荆州的时候,刘备彷徨无措,召集众人商讨对策,大多数人都认为曹操实力雄厚,应该跑为上策,以免挨揍。可是诸葛亮却坚持认为应该趁曹操未到之时取下襄阳,那么刘备对于诸葛亮的建议是什么态度呢?《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因为“不忍”而拒绝了诸葛亮的提议,从此便丧失了占据荆州的大好机会。

诸葛亮只能深感遗憾,刘备帐下不乏各种人才,却没有一个真正懂军事战略的人,难怪先前屡吃败仗,混到如此地步。襄阳可是荆州的命脉呀,只要刘备趁机取下襄阳,再以此水路上封锁汉水,如此一来就算曹操兵多将广,恐怕也拿刘备没办法了。而诸葛亮之所以提出攻取襄阳实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要知道,诸葛亮的岳父和刘表是连襟,也就是说诸葛亮其实和刘琮也是亲属关系的,但他却能在这个时候建议刘备攻取刘琮的襄阳,足以看出他对刘备的忠诚。所以说,诸葛亮既然开口建议取襄阳,必然心中已有韬略,不可能会让刘备去冒险的。

诸葛亮已经看到大好机会就摆在眼前,只要刘备一声令下攻取襄阳,便可转危为安,同时实现隆中对的关键一步:占据荆州。可是刘备却丝毫没有看到这一层面的东西,反倒是只顾着自己的形象问题,他怕给世人留下趁火打劫的嫌疑,然后被人认为自己是不仁义的伪君子。但是就算刘备不取荆州,曹操还不照样取?终究荆州还是会从刘琮手中失去,那最终落入谁手又有什么分别呢?

可是刘备终究还是太任性,也不想想自己奋斗这么多年为啥还四处漂泊?就是为自己那一套很管用导致的,如今有诸葛亮这样贤能之人的加盟,开始表现得好像是对他的战略很赞同的样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大打折扣,根本听不进人家的建议。说到底还是不太信任诸葛亮,生怕诸葛亮的这条建议会害了自己失去人心。但殊不知,诸葛亮早已为他想好了后续的万全之策。

对于诸葛亮而言,他已经尽了一个臣子最大的职责,给刘备提供了自己的战略、想法,但是至于接不接纳,那就是刘备自己的事情了,毕竟刘备才是老大,诸葛亮除了无奈什么也做不了。如果刘备能认真地听取诸葛亮的话,那么早就拿下了荆州发展壮大,也不至于出现后面费劲巴拉取得荆州又失去的悲剧,这会让蜀汉呈现出一种全然不同的局面,而隆中对恐怕最终也不会化为泡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