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隆中对》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战略到底有没问题?谁能详细论述?

诚挚人生为梦启航


不是有没有问题这么简单,可以说通篇都是纸上谈兵,胡说八道,痴人说梦的胡话。

首先,按照诸葛亮自己的叙述,他向刘备兜售《隆中对》的时候是建安十二年,当时曹操刚刚远征乌桓,打败了袁绍的儿子,彻底摧毁了袁绍的势力,统一了北方。江东孙权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稳固的掌握了江东,荆州的刘表在荆州的门阀士族蔡氏,蒯氏,习氏,马氏,庞氏等各大家族的辅佐下,已经成为荆州的一方诸侯。刘璋据益州山川之险而自守,马超,韩遂纵横西凉,那么诸葛亮是如何认为仅仅有兵三千多人的刘备可以取荆州而联合孙权的呢?难道他认为拥有十万军队,户口百万的刘表就那么容易被刘备取代吗?即使是他可以预见刘表不久于人世,那又如何预见有着强大的荆州士族支持的刘表的儿子会被刘备取代呢?事实上,刘备和刘琦都已经认可了刘琮继位为荆州之主的事实,如果不是因为曹操突然大兵压境,刘琮举州委质,这个局面肯定会持续下去,刘备和刘琦都不可能向刘琮用兵,因为打刘琮就等于是向以蔡氏为首的荆州士族宣战,所以说,如果没有刘表的“及时”死亡,没有曹操的大军压境这两个因素,刘备就只能老老实实的继续“寄寓荆州”,没有丝毫的希望成为荆州之主。

二,诸葛亮是凭什么认为当时仅有几千人马的刘备能够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成为孙权的政治盟友的?以至于他能够认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事实上,刘备在当阳之战中仅以几十人幸免于难,只差一点就成为曹操的俘虏了,这些难道也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吗?“孙刘联盟”是孙权首先提出的,并且由鲁肃具体实施的,而且孙权开始计划的联盟对象并不是刘备,而是刘琮兄弟,他的计划是刘家兄弟如果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御敌,就跟他们结成联盟,如果刘琮兄弟不和,就趁机入侵荆州,是鲁肃临时发现刘琮已经投降了曹魏,刘琦独木难支,于是改为跟刘备结盟,也就是说,诸葛亮所谓的“孙刘联盟”必须建立在刘琮兄弟不和,不能继续领导荆州的基础上,他才能成为联盟的对象,这种情况肯定不可能是诸葛亮在一年之前就可以预料到的。

三,刘备能够占据荆州的先决条件,除了刘表必须死掉,刘琮兄弟不和,孙权同意跟刘备联盟,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就是孙刘双方必须要打败曹操,才能够实行对荆州的瓜分,如果曹操胜了,一切都是枉然,如果有人说诸葛亮在一年前就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到了,而且做出了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能够夺取荆州的战略规划,我是打死都不信。

四,《隆中对》有夺取益州的计划,但是益州自古就有山川之险,要想从外面打进去是及其困难的,整个益州只有通过剑阁的栈道和三峡才能进入益州,天然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屏障,刘备能够夺取益州,是因为张松做内鬼勾结刘备,借口张鲁要进攻益州,延揽刘备进入益州的,否则,凭刘备当时的实力想硬打进益州是不可能的,后来蜀魏双方打了近五十年,曹魏都打不进益州,如果不是邓艾冒死一搏,蜀汉政权的灭亡时间还是一个未知数。而张松法正这些因素都是后来在刘备取得荆州以后发生的,诸葛亮不可能在隆中的时候就预料到若干年后张鲁会进攻益州,也不会预料到益州有人会勾结刘备,所以说,诸葛亮在多年前就像一个神棍一样做出这个神一样的预测也是不可能的。

五,《隆中对》中最可笑的就是那个所谓的两路北伐,这样的计划在今天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在那个年代,要想实施两路北伐,无异于异想天开。荆州一路没有什么问题,进军路线,后勤保障都可以解决,而且可以迅速的威胁到河南地区曹魏的统治中心地带,但是秦川一路就不可能有那么顺利,诸葛亮北伐遇到的后勤淄重运输困难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当年曹操放弃汉中也是因为后勤淄重要穿越秦岭在汉中作战太困难,诸葛亮从汉中出兵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任何时候从汉中出兵都面临着后勤保障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以当时的通讯联络条件,两路军队相互无法联络,无法配合,只能是各打各的,双方要想联络一下,需要从荆州经过益州再转道汉中送达关中,反过来也是一样,估计双方书信来往联络一次,要花两个月时间,如果一路出了问题,另外一路根本就不可能及时知道情况,两路大军都是盲人骑瞎马,各打各的,所谓的两路大军一出,百姓就“单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场面,不过一个醉鬼痴人说梦而已,不过是一种文人墨客的浪漫抒情的梦话罢了。


狼的影子716


诸葛亮的隆中对对于刘备来说是唯一可以执行的战略策略。

在诸葛亮提出隆中对之后,刘备结束了,漫无目的的无头苍蝇状态,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人生阶段,他的奋斗从此有了方向。

当时刘备的情况很不乐观,刘备自从起兵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寄人篱下。在荆州,刘表让他驻扎在新野,刘备在新野地区招贤纳士,扩充自己的势力,其实已经引起了刘表的忌惮。

而且刘表把他安排在新野,没有安什么好心,心也位于整个荆州的北部地区,曹操一旦南下进攻,就将首当其冲。所以说,刘表只是把刘备集团视为整个荆州的一面盾牌而已。

所以对于刘备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有一块稳定的,可以发展的根据地,有了自己的基地之后,才能进而谋取天下。

诸葛亮开宗明义就告诉刘备,现在天下北方已经被曹操所控制,曹操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在北方的统治相当稳固,刘备无力与之争锋。

江东地区,孙家已经经过三代的经营,刘备想要插手,几乎不可能。目前只有两块地区可以夺取,一个就是现在的荆州,还有一个就是刘璋控制的益州。控制了这两个地方,刘备方才如龙归大海,虎入森林。

从当时的势力分布来看,荆州,益州确实是刘备的最佳选择。刘表死亡之后,荆州就出现了分崩离析的情形,这个时候正是刘备大做文章的好机会。

而益州的刘璋更是一个老混子,有这么大块地盘去打个汉中,始终打不下来,实力真的不怎么的。只要刘备抢在其他人动手之前进入四川,入主成都干掉刘璋,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事实确实也证明了诸葛亮的军事构想,是非常成功的。在汉中之战后,关羽果断的发动了襄阳之战,这种无意间形成的南北连线,使得曹操一时间进退失据。

在汉中吃了亏损失了大量精锐的曹操部队,关公一个水淹七军之后,七支精锐部队全军覆没,曹操派遣的第二路援军由徐晃率领的军队里面老兵已经不多了,补充了大量的新兵蛋子。这说明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而且关羽的军事行动使得曹操都产生了放弃许多逃跑的念头,可见关羽的声威之大。

从这次军事行动,我们也能够看出诸葛亮的南北联动,对曹操军力的打击是巨大的。如果进行合理的规划,刘备亲自出益州,关羽与之配合出荆州,两路大军同时开打,那么曹操很有可能陷入顾头不顾腚的局面。只要一处形成突破,无论是襄阳或者长安,落入刘备集团的手中,那么整个三国的走向就将发生极大的变化。

只可惜以刘备的实力,诸葛亮再完美,再天才的战略构想,对于刘备来说,只有一次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然而,驻守荆州的关羽却犯了大忌,他没有遵从诸葛亮入川前的谋划,和孙权搞好关系,反而他激怒孙权,最终导致了关羽的悲剧性结局。

这说明一点,刘备的人才储备并不够,关羽作为一个军事将领,绝对合格,但是他不懂政治,而在荆州这么一个敏感地区,刘备没有安排一个能够镇得住关羽的文职官员在诸葛亮进入四川之后,负责对外联络,这就是一个极大的败笔。当然,以刘备的人才储备,仿佛他也没有太过合适的人选。

再者,那就是孙权对于荆州的念念不忘。荆州是孙权东吴政权的西大门,是南京的上游地区。谁占据了荆州对于整个东吴的国防安全将是极大的威胁,只消上游军队称舟而下,整条长江防线将岌岌可危。

而关羽表达出来的,对于孙家政权的敌意,使得孙权的这种不安全感骤增,使得他最终下定决心不顾孙刘两家联盟,一定要将荆州从刘备手中重新夺回。这也最终导致了诸葛亮隆中对的破产。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一个失败的战略谋划,只是刘备的实力实在太弱,在外交上又出现了偏差,许多机会稍纵即逝,最终痛失好局。


历史评说


引用一下毛泽东主席对《隆中对》评价:

诸葛亮之才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其辅佐刘备,从四处流走的困境,到割据一方,同曹刘三足鼎立,着实不易。而这一切,诚如刘备当年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在《隆中对》的一番规划。可见当时候的诸葛亮,对天下大局确实看的很透。正是因为这种大局观,才使得后来能够帮刘备在东奔西跑的困局下,得以生存并壮大。

但我们知道的是,最后蜀汉并没有成气候。隆中对中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宏愿最终也未能实现。毛泽东在点评这一段的时候,观点直接指向隆中对,指出诸在这一点上,从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毛泽东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在毛泽东看来,隆中对最大的失误就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因为在曹、孙、刘三足鼎立的三家中,刘备的实力是最弱的。曹操自不必说,孙权时代据守江东实力也一定比刘备要强。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分兵两路出击,无疑是败招。

从另一方面来说,分兵两路的荆、益两州相距千里,中间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相隔,以三国时期的通讯条件,两路兵力很难相互呼应,协同作战。使得原本准备两军夹击形成掎角之势的想法,成为了自己主动削弱实力的败棋。如此一行,分开两路的军队,皆成为了人方刀俎下的鱼肉。当年司马懿就曾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毛泽东在看评价的时候,能够一语切中其要害,言古人之未言,足见其卓越的军事战略才华。







715457390177张建军


诸葛亮是一代贤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蜀汉终究没有能够一统天下。诸葛亮本人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仅“长使英雄泪满襟”,而且喜欢读三国故事的人总在询问:“《隆中对》的战略究竟有没有问题?蜀国的失误在哪里?”

对于《隆中对》这么大的战略问题,豹眼看不明白,更不敢妄加评论,就以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毛泽东主席对这个问题的评价,做一个简单的回答吧。

根据豹眼手上的毛泽东批注《二十四史》提供的资料,《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06页记载,毛主席读姚鼐《古文辞类纂》“论辩类”苏洵《项籍》的批语:其始误对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如果豹眼理解没错的话,毛主席是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二分兵力讨伐曹魏的战略是错误的。主席用一开始就是误对来定论。

《诸葛亮传》记载《隆中对》,诸葛亮对刘备说: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意思就是,取得荆州、益州之后,守住荆、益险要之处,与西边的戎族交好,安抚住南边的夷越,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等到天下形势有变的时候,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刘备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

诸葛亮幻想着老百姓没有人不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

而且预言,如果真能如此,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毛主席对诸葛亮这一战略设想,仅仅从兵分两路是错误的角度,就认定其是误对。

事实上,刘备也没有等来两路出兵的机会。也就是毛主席所指出的《隆中对》的错误,作为这个战略的一个环节或者说一个步骤,还没有开始,刘备就已经失败了,没有机会去完成两路出兵的战略规划啦。

也就是说,《隆中对》本身就是错误的,不必说实现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刘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目的,就是连两路出兵的能力也没有实现。

不仅没有等到天下有变,而且先把孙刘联盟搞砸了,自己一方有了变化;不仅没有两路出兵,却把唯一的一路出兵用在了东吴方向上。

这就是说按照毛主席的定论,即便是按照隆中对的套路出牌还是错误的,不能够成功。而刘备完全没有按照隆中对的套路出牌,岂能不败?

但有意思的是,刘备却一直在一路用兵,汉中之战胶着的时候,关羽在襄樊咋不进攻呢;汉中之战结束了,襄樊之战却开始了;荆州丢掉了,夷陵之战发动了。

如此来对待一个既定的战略,那还叫战略吗?那是个可有可无的战略,可以随心所欲的发动战争,那么,《隆中对》就不能称之为战略,也就是随便说说,意淫一下,开开心罢了。

在豹眼看来,《隆中对》取荆、益二州的战略没有错,尽管结果不完美,毕竟刘备没有更好的选择。部分得到荆州也是很可以的。

但在这一战略规划上,没有明确说明对于汉中张鲁是个啥态度,是否把张鲁看作了一旦刘备出兵,张鲁就箪食壶浆以迎刘备的百姓呢?

可张鲁并不稀罕刘备,而且明确说“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就比较尴尬了哈。

诸葛亮把张鲁看作是在取得荆、益二州后,两路出兵讨伐的对象之一。前提是等到天下有变的时候,但这个有变是啥意思呢?没有明确。

这也是《隆中对》太过粗线条,也算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吧。


豹眼看历史


《隆中对》中,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战略目标实际上有两个:近期目标——三分天下,远期目标:待天下有变,一统天下。同时还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提出了应该采取的7个措施。

战略目标由近到远,应采取的措施全面有效,如果刘备能够完全按照当时隆中对的做法去做。那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还真不一定是完不成的事。

所以我觉得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战略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后期在三分天下这个战略目标达成之后,刘备集团再没有严格按照诸葛亮的设想去做。



1.为实现两个战略目标,诸葛亮提出的7条措施。

一.要求贤若渴。

二.要确保拥有荆州和益州。

三.对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要结交安抚。

四.要结交好孙权

五.要政治清明

六.要带天下有变

七.要两路出兵,一路由荆州北上,另一路由益州东出。



2.在实现三分天下的时候,刘备是严格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去做的。

比如他收复了马超,庞统,刘巴,黄忠,魏延等人;

比如他借来了荆州,占据了益州;

比如他与孙权联姻,建立了军事政治联盟;

比如他通过法治有效的管理了益州。

3.刘备为汉中王后,一切都变了。

1.先是刘备最信任的法正在成都,以权谋私报私仇;

2.然后刘备大肆封赏群臣,将刘章父子30年来的积攒,挥霍一空,导致军费都没有了;


3.没有了军费,刘备的谋臣刘巴便向刘备献计发行大钱掠夺人民财富。(原先市场上流通的是汉代的5铢铜钱,每一个约重3.4克,刘巴发明了直百5株钱,一枚等于原先的100枚,但是重量只重7.6克。)这种措施在短时间内让刘备手中增加了大量的铜,解决了军费的问题。有了军费但失去了民心,所以刘备死后的三年之内,蜀国4次叛乱。

4.关羽拒绝了孙权的联姻,并最终丢失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不但让孙刘联盟成为了泡影,还为后来的刘备倾全国之兵发动的夷陵之战之战,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5.为了给关羽报仇张飞被害。

6.在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政策上,诸葛亮有七擒孟获的故事,但侧面说明了刘备在世的时候,他对西南少数民族并不像隆中对所要求的那样,要安抚。



4.刘备死后,诸葛亮以攻代守六出祁山。每次都因粮草不济被迫撤兵。而粮草不济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蜀国穷,而是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将蜀国的国力全部丧失殆尽。而魏国和吴国又不可能给蜀国休养生息的机会,所以诸葛亮不得不主动进攻,而进攻的最终结果都是失败。


少校柳下惠


隆中对原名为:草庐对。

隆中对战略分析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被誉为“一对足千秋”,是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分析、决策的典范,其全文如下: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其次,诸葛亮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的敌人: 

(1)曹操在劣势的情况下打败袁绍,不在天时、地利,而关键在与曹操和曹操的团队非常具有谋略;曹操当时正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没有这些优势,敌人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针对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威胁。诸葛亮把曹操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告诫刘备此时不能和曹魏争锋,要避其锋芒。

  (2)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诸葛亮把孙权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认清劣势,回避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孙吴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的企图。 

(3)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诸葛亮首先从荆州地利的优势,再到刘表不能守的劣势,让刘备利用起来就是机会了。所以诸葛亮运用SO战略,鼓动刘备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机会,尽快夺取荆州,并且作为近期战略目标。 

(4)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着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诸葛亮运用SO战略,鼓动刘备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机会,夺取荆州之后,再夺取益州,作为根据地和首都,并且作为中期期战略目标。

  (5)在假设的情况下夺取了荆州、益州之后,再守住险要的地方,与西边的各少数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内部革新政治;且在一旦形势发生变化时,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进军,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打出秦川,再依靠当地百姓,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诸葛亮运用SO战略,在假设的情况下夺取了荆州、益州之后的优势,再来进取中原来光复汉室,并且作为远期战略目标。 

最后诸葛亮给刘备得出战略结论: 

(1)近期战略目标:先取荆州为家;  (2)中期战略目标:再取益州建立基业,然后成三国鼎足之势; 

(3)远期战略目标:最后连吴抗曹以图进取中原来光复汉室,一统天下。






青云帝


当然没有问题!可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具体而切合刘备集团的发展实际。

(在徐庶的推荐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1),对于曹操,刘备集团的策略应该是自谋发展,不与争锋。在《隆中对》里,诸葛亮从董卓专权以来,天下群雄并起,然而势寡的曹操能克绍众,慢慢发展到拥有百万之众的过程说起,简简单单的72个字,把曹操发展壮大和不能与其争锋的原因说得详详尽尽;

2),对于孙权,刘备集团的策略则是可以外联为援而不可图。在《隆中对》里,诸葛亮分析了孙权的情况,阐明了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的实际。

上述两点是刘备集团发展面临的外部形势及条件,只有针对不同势力制定和采取不同的策略,刘备集团才能够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领地和壮大自身实力。

而对于刘备集团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诸葛亮又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一是“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刘备集团的首要任务是占领和拥有荆州,作为发展的凭障和基础。

二是“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备集团要凭着“信义”取代昏弱的刘璋占有益州,实施和完成发展战略的第二步。

三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是诸葛亮为刘备集团图生存谋发展的第三步。

完成了上述三步,刘备集团就实现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目标,打好或者说具备了问鼎天下的基础,但真正想要一统天下,还需要一个“天下有变”的机会。

因此,可以说诸葛亮在《隆中对》里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具体而切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如果真正按照诸葛亮制定的战略一步步实施,等待“天下有变”的时机,再兵分二路征讨曹魏,刘备集团一统天下还真不是不可能。

只是,刘备集团没有足够的耐心,还没有等来那个迫切想要的机会,荆州就得而复失,刘备又急功近利兵败夷陵,使刘备集团迅速衰亡,这是历史的遗憾,也是刘备的宿命。


油茶丝语


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问题吗?

有!

哪有问题呢?

不止一处,听我慢慢说。

我们首先把刘备集团比成一家公司,董事长已经年届半百,一心想着做世界500强。一些大佬也认为他很有一套,将来必有出息。可是他带着创业团队,一直游走在中小城市,被竞争对手赶来赶去,有时还得被人兼并,成为人家的子公司。

就在他迷茫的时候,超级经理人诸葛亮出现了,诸葛亮告诉他北面,东面的市场你别想了,曹记和孙记公司已经做大了,客户都有粘着性了。

你要干就去湖北,四川一代吧,那里也有公司,湖北的和你是本家,公司业绩很好,但是董事长岁数大了,天天搞文艺摄影啥的,离挂也不远了。俩儿子都是官二代,很不成器,只想着独吞遗产。四川也是你本家,可是他不是坐地户,跟本地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况且这人也没啥能力,连北面的张鲁都打不过。这俩地方富得流油,你不取也是别人的。

刘备问

“都得到以后咋办?”

诸葛亮说

“那你就和曹健林、孙华腾三分天下了!”

刘备说

“三分谁干呢?我要一桶。”

诸葛亮咳嗽一声说

“这个也好办,上市后,你坐镇四川总部对付曹记,派个副总在湖北防着孙记,对付曹记。”

刘备说

“这就行了?”

诸葛亮说

“没说完呢!你还得好好干,跟云南那边搞好关系,别后院起火,然后你就耗着,耗到曹健林,孙华腾的公司都出毛病,你就趁火打劫,那么天下就一桶了!”

刘备说

“牛逼啊!就这么干了!”

……

于是,前几年刘备该得的地方都得了,公司蒸蒸日上。

然后,刘备按照事先安排,自己坐镇总部,派副总关羽,带着一波人去了湖北一带开拓市场。这时公司的发展好于预期,又得了汉中,汉中的分部也需要自己人才,刘备于是把诸葛亮派了过去。刘记公司开始了,摊大饼快速扩张的路子。

关羽是个干将,办事又准又狠,打的曹记公司业绩全面下滑,总部都要搬迁了。这时候孙记公司也想分一杯羹,想和关羽合作。关羽很客气,就一句话“滚一边去!你们一家小公司……”孙记公司又说,“你们还是借壳上市呢,壳得还我……”关羽又来一句“原来你们都是我家董事长家族产业的打工仔呢?还有脸说这个?”孙记一看白扯白了,就去找死对头曹记商量,“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不变的利益”。于是两家合伙,干掉了刘记在湖北的分部。

因为总部太远,分部太弱,单挑对群搂根本没胜算。

刘备一看“我去,分部没了,计划有变啊!”

“不行,按原定计划办!”

这时候诸葛亮也没辙了,只能劝刘备吃哑巴亏,继续跟他们耗着

刘备说

“耗个屁!没听赵本山说嘛‘晓芹他爹比我还硬实呢’,没耗没他我先不行了!”

死活不听,全力出兵

关羽死了,公司的资金链本来就紧张,刘备还借贷啃骨头死磕孙记,结果可想而知。

刘备赔的血本无归回到白帝城,知道这回估计耗不住了,就把小刘董托付给了诸葛亮,然后就挂了。

诸葛亮按既定方针办,冻死迎风战,饿死打饱嗝,攒点钱就去干一个“一亿元的小目标”结果每次回来都分毛不剩。

最后,诸葛亮也耗不住了。孙记董事长挂了,也耗不住了。最有意思的是曹记,创始人被外来资本干掉了,变成了司马记。

司马记很牛逼,关键是创业老总真能耗,把老曹家从爷爷到孙子都给耗死了,然后就把人家重孙子给替了。

司马记一统天下,耗掉了曹记,刘记,孙记。可是没想到自己也不太能耗,下任董事长有唐氏综合征,公司很快就丢了北方市场,剩下南方分部了,最后维持几年也耗不下去了。

耗”这玩意实在不太靠谱,因为人生就像打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我先挂,谁也不知道谁先挂。


关东书场


《隆中对》不是一个争天下的策略,而是一个做诸侯的策略。用此策略达成军事割据的目的是可行的,但是想统一天下则是万万不可能的。

首先:《隆中对》将刘备的大本营选在了益州,本身就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

《隆中对》是诸葛亮参考了“秦灭六国”和“汉高祖成帝业”等历史事件而提练出来的策略。

秦国灭六国的大本营是在关中地区,刘邦成就帝业的大本营也在关中地区,包括后世的北魏、隋、唐的大本营都在关中地区。

可是在当时,刘备根本不可能夺取关中,所以诸葛亮便把刘备的大本营选在了益州。

益州虽然具有天然的割据优势,但是缺陷也十分明显!连绵不绝的秦岭阻挡了蜀军,令其难以入寇关中。

想当年韩信从汉中出兵关中,面对的是一盘散沙的三秦,而且采用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才得以突袭拿下关中。

而蜀军面对的是强大稳定的魏国,偏偏又采取了谨慎的攻击模式,所以每每与对方陷入拉锯战,最后谁也赢不了谁?

其次:《隆中对》中说,若天下有变,便从荆州出兵北伐,是多么大胆的错误呀!

在冷兵器时代,中国南方军队北伐失败的概率在90%以上。且荆州是四战之地,本来就不容易防守,却又交给了好战的关羽镇守,所以当关羽与曹军交战时,被东吴端了老窝。

其三:《隆中对》的实施需要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而在乱世几乎就是一个悖论。

相对曹魏和东吴而言,蜀汉的百姓在三国中是最可怜的。诸葛亮和姜维连年用兵,军费从何而来!蜀汉的人口本来就少,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战争。没有钱,没有人,蜀汉凭空想去统一吗?

总之,诸葛亮为了显摆自己的才华,搞了这么个《隆中对》,实在是贻害千古。


芈祝融


隆中对的战略是诸葛亮很早就已经制定好的战略计划,可以说是一个完美计划。

至于这个战略有没有问题我们阐述一下,诸葛亮在没有遇到刘备之前,就已经把隆中对的战略制定好了。刘备三顾茅庐才得见诸葛亮一面,其实前几次诸葛亮就是出去考察地形了。他要把天下形式精确的分析出来,让来找他的人心悦诚服。

三顾茅庐

刘备终于在第三次的时候见到了传说中的卧龙诸葛亮,在隆中与诸葛亮促膝而谈,此时的诸葛亮也是在考察刘备这个人,是不是值得自己出山辅佐。经过畅谈诸葛亮发现刘备是一个值得报效的主公,这才拿出了自己多年以来制定的这一套战略部署,《隆中对》。刘备听了以后,真是茅塞顿开。多年以来刘备东奔西走,就像一个无头的苍蝇,没有目标没有成就。今天遇到了诸葛亮,用刘备的话说,如鱼得水了。诸葛亮的战略是非常完美的,但这个战略必须要按照部署一步一步来。在任何一个步骤都不能有纰漏,最重要的就是荆州。

荆州失陷

没想到往往最关键的地方就最容易出事,关羽的刚愎自用不但让他丢了荆州,也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诸葛亮之所以把荆州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仅是占领荆州多了一块地盘,还因为荆州的这支部队可以牵制曹魏,阻挡孙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不容有失。关羽在前期是非常重视诸葛亮的谋略的,可到了后期他就忘了自己的使命所在了。不但不联合孙吴,还主动出兵攻击曹魏。这样的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虽然孙吴是偷袭荆州,毕竟错误也是在关羽。是关羽的轻敌和高傲,使荆州丢失的。诸葛亮的战略在荆州丢失以后就已经失去了意义。但是诸葛亮还是尽心竭力的为了刘备的事业而奋斗着。

诸葛北伐

关羽的失败致使蜀汉集团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战略失去了意义。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全力辅佐刘禅,举起了北伐曹魏的大旗。隆中对在这时候已经没有意义了,但是诸葛亮也没有放弃恢复汉室的事业。虽然他知道自己北伐不可能成功,但是为了刘备的遗嘱,为了蜀汉政权的发展。他还是要按照隆中对的大战略进行北伐,这时蜀汉已经没有了荆州方面的支援。得不到荆州的支援,自己的后勤还捉襟见肘,北伐多次都是无功而返。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死在五丈原军中。

总结隆中对

诸葛亮的一生对于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从不敢忘。隆中对是他还未出山是就已经制定好的战略,这是一个完美的计划,对于刘备这样一个胸怀大志但没有战略目标和战略基地的人来说,不亚于刘邦遇张良。使刘备在这以后势力迅速蹿升,凭借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迅速拿下了荆州西川之地,奠定了自己的帝王之路,让刘备的事业达到了巅峰。这些成就全都来自诸葛亮,来自这个在南阳种地的一介书生。诸葛亮的智慧被后人称颂,赞扬,他是智慧的化身,是我们敬仰的智慧之神。

《隆中对》就是他一生之中的神来之笔,没有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