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這個人,中國可能也會像歐洲那樣成為零散的小國

歷史回眸到公元四世紀,在幾個世紀前北匈奴被東漢王朝擊潰而背井離鄉西遷,而居住在歐洲的遊牧民族哥特人打不過匈奴不得不向羅馬帝國的境內靠攏,兩種文明之間有合作但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公元 378年,西哥特人與羅馬軍隊打了一場關鍵性的戰役——亞得裡雅堡之戰,羅馬皇帝戰死,由此也敲響了羅馬帝國覆滅的喪鐘。之後雙方相互妥協,但西哥特人的氣焰卻日漸囂張,其間還有了“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諺語,也就是指通往羅馬的路可以在無視羅馬軍隊的情況下任意穿行了。最終奈不住寂寞的西哥特人在公元419年建立了自己的西哥特王國,半個世紀後西羅馬皇帝被一支日耳曼部族的首領奧多亞克廢黜,從而羅馬文明徹底從歐洲這片大陸上消逝,取代古奴隸制度羅馬文明的是各蠻族部落的封邦建國,歐洲進入小國林立的封建社會,羅馬式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永遠的成為了歷史的記憶。視線回到中國,或許是氣候上出現小冰期,遊牧民族不得已為之,也或許是歐亞大陸兩端的主體民族在同一時期邁入了社會發展的無力期,但歐亞大陸兩邊的蠻族大入侵幾乎是同步的,而且漢民族王朝遇到的衝擊更為猛烈。

如果沒有這個人,中國可能也會像歐洲那樣成為零散的小國
如果沒有這個人,中國可能也會像歐洲那樣成為零散的小國

公元二世紀東漢式微,北方各少數民族開始內遷,董卓鎮壓的姜族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之後還有曹操北征的烏桓,其間還留下來名篇觀滄海。不過真正讓蠻族做大的還是要到四世紀,也就是西哥特人在歐洲做大的那一個世紀,如果說羅馬軍隊被打敗還可以用軍事上步兵方陣敵不過騎兵衝擊來解釋,那麼漢民族與北方蠻族的對戰中還要再加上一點,公元四世紀北方少數民族普及了馬鐙這一革命性的裝備,蠻族的軍隊完全騎兵化,其機動性和靈活性和拿著孫子兵法研究步兵作戰的的漢族軍隊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畢竟原本只會趴在馬上射箭的騎兵可以拿著武器飛馳過來和步兵進行肉搏了,光是那種恐懼感也能壓垮數倍於己的步兵。

如果沒有這個人,中國可能也會像歐洲那樣成為零散的小國

那可能有人要問了,如果這樣的話漢人南渡後,為什麼北方蠻族沒有出現像條條道路通建康(南京)這一類的諺語,在不滿足於僅僅逛逛都城的想法下像西方的日耳曼人一樣,最後解體漢民族的中央集權王朝呢?或許歷史在驚人的相似後會出現些許的不同,猶如蝴蝶效應一般,最終改寫歷史。下面就來講一下這位改寫歷史的人物和他的功績——謝玄和他的遺產北府軍。

如果沒有這個人,中國可能也會像歐洲那樣成為零散的小國

謝玄能夠被重用要還要多虧他有一個叔叔謝安。謝安早年為更透徹觀察時局而隱居,後在東晉朝廷“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的呼求下有了東山再起的事蹟。掌權後的謝安穩定住了政局,也為謝玄建立北府軍提供了條件。這一支北府軍在其後的半個世紀裡成功地震懾住了北方的鐵騎,使得代表華夏正統南方政權度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時期,最終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通婚,北方政權開始大規模漢化,從而使後來混血的楊堅統一中國時仍然能夠繼承正統。那麼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謝玄所組建的這支北府軍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如果沒有這個人,中國可能也會像歐洲那樣成為零散的小國

北府軍完全不同於羅馬那種一打就垮僱傭軍,而是徵召流民,而不再寄希望於世兵制。北府軍存在兩個優勢,第一是當兵的多是北方流離失所的難民,相互認識且對蠻族充滿仇視,抱成團的憤怒是可怕的:第二北府兵主要召將,這樣的話兵打完了,能帶兵的將還在就不怕招不到兵,不知道後來洪秀全是不是借鑑了這一點。總之這樣一支步兵軍隊在實戰中可能還是會遜色於北方擁有馬鐙的騎兵,但卻有兵制上的有巨大優勢。羅馬皇帝瓦倫斯戰死在亞得里亞堡的五年後淝水之戰爆發,而這支北府軍不負眾望成功的抵擋住了北方胡人的大舉進攻。後來北府軍的繼任者劉裕又創造性的發明了卻月陣,用戰船佔領河道,戰車沿河岸排成弧形(弧形能有效抵抗騎兵衝擊)而身後的河又能為岸上的車兵步兵制造一種背水而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言“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巔峰時期的北府軍能大坡北魏三萬鐵騎了。試想一下如果當初的羅馬軍團能夠出現一位漢尼拔或凱撒式的統帥,改革兵制,或許羅馬軍團也不會在與蠻族的鬥爭中顯得如此狼狽以至於最終覆滅了。可見在特殊時期軍事統帥是能左右歷史格局的,在當時那個歷史節點上,如果沒有謝玄和他的北府軍,中國也許真的會赴歐洲後塵也說不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