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研究分析电力行业脱碳路径的利弊


德研究分析电力行业脱碳路径的利弊

2019年11月1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替代电力行业脱碳战略的环境协同效应和不利影响》(Environmental Co-benefits and Adverse Side-effects of Alternative Power Sector Decarbonization Strategies)的文章,由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利用多个建模系统的组合,量化了三大主要脱碳途径的实际利益和不利影响。研究表明,依靠风能和太阳能将为人类和地球带来最大的共同利益。

为了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 ℃之内,需要对全球范围内的电力行业进行快速而深度的脱碳。除了产生温室气体排放之外,电力行业还产生了许多其他的环境影响。该研究比较了在2050年前使电力行业脱碳的3种方案:第一种主要关注太阳能和风能,第二种主要依靠碳捕集与封存以及与生物质和化石的结合,第三种是混合技术组合路径。研究人员使用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ling)来描述电力供应脱碳的可能途径,并将其与生命周期分析相结合,以探讨电力行业脱碳路径中不同的替代技术选择带来的环境影响。

研究表明,尽管所有脱碳路径都会产生环境协同效益,但协同效益的规模和不利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选择。与低碳可再生能源相比,针对风能和太阳能的减缓方案在减少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方面更为有效,同时能够避免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枯竭。在所有情况下,未来电力生产对土地利用的要求都会增加。迄今为止,最消耗土地的发电方式是生物能源。由于生物能源发电对土地的需求,其所带来的环境影响高度不确定,且有增加的趋势。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及作者: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气候变化动态监测快报》2019年第23期,刘燕飞 编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