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糧油巨頭衝擊IPO 高存高貸或成益海嘉裡隱憂

千億糧油巨頭衝擊IPO 高存高貸或成益海嘉裡隱憂

千億巨無霸衝擊創業板,一面是行業龍頭的光鮮亮麗,一面卻要承擔債務高企的壓力,擁有強大外資背景的益海嘉


出品:每日財報

日前,益海嘉裡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益海嘉裡”)披露更新後的A股IPO招股書,公司擬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提到益海嘉裡大家可能很陌生,但說起金龍魚大家一定很熟悉,實際上,益海嘉裡就是金龍魚的運營主體。

《每日財報》瞭解到,益海嘉裡集團,是以益海嘉裡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為核心的企業集團的簡稱,公司成立於2001年,是國內最大的農產品和食品加工企業之一,主營業務是廚房食品、飼料原料及油脂科技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說它是糧油副食龍頭可一點也不為過,2018年實現營收1670.74億元,歸母淨利潤51.28億元。

最新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擬發行不超過5.42億股,預計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38.70億元,十年之前的2009年,公司曾經想在港股上市但並未成功。

外資背景引發獨立性危機

在申請上市的道路上,擁有外資背景的益海嘉裡面臨的另一大問題便是與外資股東難以切割的關聯關係,雙方由此產生的同業競爭及關聯交易吸引了市場的注意,有人甚至公開懷疑益海嘉裡經營的獨立性問題。

從公司公開的股權結構來看,Bathos持有益海嘉裡99.99%的股權,豐益國際依次通過WCL控股、豐益中國、豐益中國(百慕達)間接持有Bathos100%權益,因此豐益國際間接持有益海嘉裡99.99%的股權。而豐益國際為新加坡上市企業,主要業務分為棕櫚及月桂酸油、油籽和穀物、糖及其他業務四大板塊,其與旗下控制的其他企業在境內從事同類業務。

為解決同業競爭的問題,益海嘉裡採取一番措施,主要表現為2019年開始,益海嘉裡獨佔國內市場,同時豐益國際將相關業務注入益海嘉裡,保證益海嘉裡經營的獨立性。

事實上,同業競爭的問題只是一個方面,更為顯眼的是益海嘉裡與豐益國際及其相關公司頻繁的關聯交易,豐益國際作為益海嘉裡的大股東,在報告期內持續出現在益海嘉裡的前五大供應商名單之中。

數據顯示,2016-2018年及2019年第一季度,益海嘉裡向豐益國際採購的金額分別為76.9億元、105.85億元、91.71億元、24.44億元,分別佔同期原材料採購總額的6.97%、7.99%、6.51%、9.29%,與此同時,益海嘉裡的另一大供應商ADM,是由豐益國際一名董事擔任高管的公司,同樣為益海嘉裡的關聯方。

2016-2018年,益海嘉裡向ADM採購的金額分別為96.44億元、121.42億元、100.78億元,分別佔同期原材料採購總額的8,74%、9.16%、7.16%,2016-2017年ADM連續兩年為益海嘉裡第一大供應商,2018年也位居第二大供應商。

與供應商存在如此緊密的股東方關聯,頻繁的關聯交易也讓外界開始懷疑公司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的問題。

行業巨頭的日子並不好過

從公司披露的財務數據來看,2016-2018年及2019年第一季度,益海嘉裡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334.94億元、1507.66億元、1670.74億元、403.51億元,2017-2018年分別同比增長12.94%、10.82%;同期淨利潤分別為8.54億元、52.84億元、55.17億元、8.31億元,2017-2018年分別同比增長518.88%、4.42%,營收處於合理平穩增長的態勢,但淨利潤卻大起大落,背後起推動作用的是投資收益。

2016年投資收益虧損29.6億,2017年則大賺34.7億,而投資主要投向了商品衍生金融工具,對於一個做實業的公司來說,這似乎有點偏離公司經營的主題。

除此之外,報告期內益海嘉裡的毛利率分別為11.07%、8.42%、10.21%、9.99%,而同期行業均值分別為17.33%、17.78%、18.64%、17.81%,益海嘉裡並沒有達到行業平均水平。

從公司負債情況來看,報告期內,益海嘉裡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1.2%、58.17%、62.97%、62.32%,而同行道道全、京糧控股、金健米業、克明面業、西王食品的資產負債率均值分別為41.47%、47.53%、44.62%、44.14%。

背後的主要原因在於短期借款及應付賬款不斷擴張,給公司的償債增加壓力。

根據最新的數據,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公司僅短期借款就有850億以上的規模,而這一指標在2016年底只有389億,債務擴張速度實在太快,目前公司賬上雖然有766億的資金,但依然不能覆蓋短期負債。

與中糧的恩怨情仇

益海嘉裡是金龍魚的母公司,金龍魚食用油最早則是由中糧本來和郭氏合資創辦並出品,1992年起,中糧開始分家,三年後自立品牌“福臨門”,開拓本土企業的小包裝糧油市場。2001年,中糧正式出售南海油脂股份,與郭氏正式分道揚鑣。

事實上,郭氏以外資身份在進軍中國內地糧油市場時,還是受到了不小的阻礙,急需要內地企業的幫助,而那時的中糧集團正在渴求引外資開闢油脂市場。

1987年,郭氏旗下嘉裡集團與中糧旗下鵬利公司“一拍即合”,雙方以51對49股權比例成立了南海投資。而後,中糧與南海投資以18.75:81.25的股權比例成立耀合公司,鵬利又與中國南山股份公司以80對20股權比例成立南海油脂。此後,鵬利將其南海油脂股份轉到耀合。這一步步股權調配都在郭氏掌握之中。

這背後的關係是這樣的:金龍魚由南海油脂出品,南海油脂由耀合掌控,耀合由南海投資掌控,嘉裡正是南海投資大股東。因此即便中糧是南海油脂最大股東,但實際控制權卻在郭氏手中。

在南海油脂以外,郭氏還在深圳、上海等八大城市佈局了煉油基地。然而中糧始終無法分一杯羹。隨後郭氏又增添豐益國際這一糧油整合平臺,其中也有中糧參股。但從1991年開始,郭氏在東南亞佈局油棕種植基地,意欲與金龍魚“雙劍合璧”,實現中國人的油鍋“棕櫚化”。中糧感到並無存在感,於是終止合作。

1995年,中糧推出福臨門小包裝食用油,意欲和金龍魚抗衡。但金龍魚早有準備,先發制人,打出一套多品牌組合拳直接針對中糧福臨門,胡姬花花生油、鯉魚、巧廚、香滿園等品牌紛紛上場,實行品牌轟炸式投放。很快,金龍魚市場份額躍至40%,而福臨門只佔個位數份額。這次競爭中糧敗下陣來。主要在於受到牽制,畢竟當時南海油脂仍有持股,中糧難以痛下殺手。

直到2001年11月,中糧不惜投資虧損也要退出南海投資。而對郭氏來講,中糧已經沒多大價值,“分手”反而為金龍魚壟斷中國糧油市場提供了一定便利。

(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