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期,為什麼羅斯福不惜頂著國內巨大反對聲浪也要援助英國?


二戰前期,為什麼羅斯福不惜頂著國內巨大反對聲浪也要援助英國?


眾所周知,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之後,美國才正式陷入二戰的泥淖,加入了反法西斯陣營。
而自1939年9月希特勒閃擊波蘭,二戰爆發伊始,到1941年12月,美國被迫參戰,這驚變世界的兩年內,美國人始終保持著中立,適度向雙方賣賣軍火和石油,發筆戰爭錢。


而美國國內強大的孤立主義原因無外乎三點:

①孤立主義的傳統

孤立主義早在美國成立初期就由華盛頓提出,他認為美國應儘量避免捲入除美洲以外的國家的紛爭中,以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

而美國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這種地理位置允許並促使美國能推行一條獨特的外交路線,使好戰國家不能從美國獲得好處,也不敢輕易冒險向美國挑釁。這使得美國在建國之後能夠較為穩定的發展,更是為其日後超越歐洲列強,一躍成為世界霸主埋下伏筆。


②美國在一戰後的尷尬地位

一戰結束後,美國經濟、軍事實力大漲,其不僅是重要的戰勝國,更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大有稱霸世界的趨勢。但是,世界的話語權始終掌握在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手中,如大英帝國,雖然在一戰後實力大創,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有著百年積澱的日不落帝國仍舊掌握著國際聯盟話語權,不甘心居他人之下的美國最終退出國聯,繼續韜光養晦。



③一戰後和平主義思潮盛行一時

一戰結束後,慘痛的傷亡與損失不僅另各參戰國心有餘悸,更促進和平主義思潮的盛行。美國國內也因此把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了,更是在20年代取得了空前的經濟繁榮,胡佛總統也差點實現“家家鍋裡燉著一隻雞,家家院前停一倆車”的諾言。也因此,美國公民對戰爭就更加厭惡了。


二戰前期,為什麼羅斯福不惜頂著國內巨大反對聲浪也要援助英國?

圖為一戰美國遠征軍


但即使面對層層阻礙,羅斯福總統仍舊給予英國可觀的幫助。

丘吉爾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良好的關係,使英國在最關鍵的時刻自美國獲得大量的支援物資。1940年7月,羅斯福不顧國內激烈的反對聲浪,向英國出售包括50萬支步槍、8萬挺機關槍、1億3千萬發子彈、100萬發炮彈等武器彈藥。

8月,在丘吉爾的提議下,經兩國艱苦的磋商,以及羅斯福本人對美國國會的遊說,美國最終同意向英國海軍提供50艘驅逐艦,而英國則以租賃的方式將其在海外的軍事基地交予美國使用。龐大的開支另英國美元儲備枯竭。

不得已,不甘英國淪陷的丘吉爾親自寫信給羅斯福:“如果大不列顛在這場戰爭的高潮中被奪去它全部可以銷售的資產,使得我們用鮮血贏得了勝利,拯救了文明,替美國爭取了充分裝備以防不測後卻一貧如洗,那在原則上是錯誤的。”

而為了更好幫助這個陷入危機老牌帝國,羅斯福必須得到國會尤其是人民的支持。為此,他在1940年12月29日於白宮發表著名演講:民主兵工廠


二戰前期,為什麼羅斯福不惜頂著國內巨大反對聲浪也要援助英國?




二戰前期,為什麼羅斯福不惜頂著國內巨大反對聲浪也要援助英國?

圖為決定英國命運的不列顛空戰



以下摘自“民主兵工廠”

人民和他們的盟友正在為抗擊這一邪惡的聯盟而英勇戰鬥。我們將來的安全取決於這場戰爭的結局,這場戰爭的結局將決定著我們能否“避免捲入戰爭”。審視現在,展望未來,我直言不諱地告訴美國人民,要想使美國儘量不捲入這場戰爭,我們現在就要盡一切可能支持那些正在保衛自己抗擊軸心國侵略的國家,我們不能見死不救,也不能屈服於軸心國的勝利,否則在下一次戰爭中,受攻擊的就輪到了我們。

我國必須成為偉大的民主兵工廠,其緊迫性對我們來說並不亞於戰爭本身。我們必須以戰時一樣的決心、一樣的緊迫感、一樣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犧牲精神去完成我們的使命。


二戰前期,為什麼羅斯福不惜頂著國內巨大反對聲浪也要援助英國?

圖為羅斯福發表演講




而美國國會也於數月後通過《租借法案》,才使英國能以租借的新式獲得急缺的武器與彈藥,丘吉爾首相才能將他“絕不與德國妥協”的承諾進行到底,浴血奮戰的英軍最終迫使納粹德國放慢前進的步伐,調頭對付蘇聯,最終使的不可一世的德國敗於兩線作戰中。

讓我們進行一個大膽假設,若是羅斯福沒有費盡心思援助英國,失去美國援助的英國或許就真的敗於德國戰機的猛烈的轟炸下,而一旦英國淪陷,諾曼底登陸將不得不擱淺,而單方面抗擊德國的蘇聯可能也敗下陣來。

那麼,二戰結局或許就真的改寫了。

不得不再次感嘆羅斯福總統的高瞻遠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