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么来的?

关注国哥


地球属于太阳系,而整个太阳系都是从原始的太阳星云演化而成的,当中心的原始太阳在引力所用下形成以后,太阳星云周边的物质也开始聚合,地球等行星就是这么来的。

几十亿年前,当旋转的太阳星云的中心在引力作用下,不断聚集,最终形成太阳以后,在距离太阳较远的星云周边,一些物质就开始凝聚成液体或者固体颗粒,随着不断的碰撞和聚集,慢慢会形成所谓的星子,也就是直径在数百千米的天体,当星子继续相互租用,最终聚集合并成团,在引力作用继续收缩,就成形成了地球这样的行星。

地球和临近的火星,金星,就是这么形成的。早期的地球不断遭受彗星,陨石小行星的撞击,也带来了大量的水冰,有了地球上的海洋。随后,地球进入了相对平静的成型期,有了周期性的地壳运动。当地球有大气和海洋之后,地球上在35亿年前就出现了生命。

相信看完这个地球是怎么来的,你会有新的问题,地球上的生命是怎么来的?


量子实验室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早在几十亿年前就已经诞生,并拥有了生命,,随着科技的提升,关于地球的诞生也有不同说法。

1.彗星碰撞说

在很久以前,一颗彗星进入太阳内从太阳上面碰撞下来,包括地球在内的几个不同行星。

2.陨星说

此学说认为陨星积聚形成太阳和行星。


3.宇宙星座说

1796年,法国拉普拉斯在《宇宙体系论》中提出,认为星云积聚,产生太阳,太阳排出气体物质而形成行星。

4.双星说

此学说认为除太阳之外,曾经有第二颗恒星行星,行星都是由这颗恒星产生的。

5.行星平面说

此学说认为所有的星星都在一个平面上绕太阳转,因而太阳系才能由原始的星盘而产生。


6.卫星说

此学说认为,海王星,地球,土星的卫星大小基本相等,也可能存在过数百个和月球一样大的天体,他们构成了太阳系,而我们已知的卫星则是被遗留下来的未被利用的“材料”!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星云甲数也暴露了不少的不能自圆其说的新问题——逆行卫星和角动量分布异常。根据天文学家观测到的事实在太阳系的系统内太阳本身质量占太阳系总量的99.87%,角动量只占0.3%。而其他九大行星,以及所有的卫星,彗星,流星群等,总共占太阳系总质量的0.13%。但他们的角动量却占99.27%。另外,现代宇航科学发现越来越多的天空星体互相碰撞的现象,在1979年一颗彗星以每秒56万米的高速直接冲撞到太阳当中12小时之后,彗星就无影无踪。



既然宇宙间存在天体相撞的事实,那么彗星碰撞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确切的定论证明地球是怎么来的。


深渡i


每次都让我回答这样的问题。好害羞!像我脑洞这么大的人,哈哈哈!有几个问题很奇怪。第一,天体为啥都是圆的?

有人会说,万有引力,那么第二个问题:星球到底来自哪里?总不能在宇宙中有一地球的物质在一起,就会自动合成一个星球吧。所以我们想要弄清楚地球哪里来的,我们就弄清楚天体如何诞生。

我们假想所有的天体核心,有一个引力产生的东西。姑且假设有。奇点产生大爆炸后不仅仅产生了物质和宇宙,同时又不知道多少个强力引力粒子诞生,他们膨胀移动的同时将离自己身边近的物质都吸附在自己周围,根据引力不同,产生天体大小不同。万有引力本身是所有物质都有会产生引力,不过我们所看见的天体核心引力更强,从而出现了天体,星系,星云。而为什么是绕着转,而不是撞上去呢?因为引力达到了临界值。也就是飞不走,也不会撞上去这种!

彗星内部有引力粒子嘛?

有,可能不止一个,互相吸引。

引力粒子是啥?

我瞎编的。以上都是一派胡言,哈哈哈


Juziyu


地球开始形成46亿年前,原始太阳系中的气体云星盘,星际尘埃,形成了太阳系的其他部分,包括我们的地球。事实上,地球仍然在形成过程中,它内部每时每刻都在运动,还有板块运动等等。


太阳形成于一团尘埃和气体的云中,由于自身的引力,这些尘埃和气体继续向中心塌陷。这使得它经历了聚变过程,并释放出光、热和其他辐射,达到一定规模后形成了恒星。在这个过程中,围绕太阳的剩余气体和尘埃开始形成较小的尘埃团,这个现象日积月累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行星。



地球在46亿至44亿年前的最初阶段经历了巨大变化,到38亿至41亿年前,地球已经拥有一个大气层,但是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大气层,另外,原始海洋出现在这一时间左右。地球形成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前寒武纪,前寒武纪分为三个部分:冥古宙、太古代、元古代。

在前寒武纪期间,地球热量和压力非常高,表面其实是一种熔岩岩浆的液体形态。在45亿至38亿年前的这个时间段,地球不断地受到尘埃和碎片,比如小行星、流星和彗星的轰炸,直到它完全形成一个固态球体,并开始冷却下来。



科学家绘制的原始生命想象图

地球早期的大气很可能与木星的大气层相似,木星大气中含有氢、氦、甲烷和氨,对人类有毒。)当地球开始以固体形式存在时,它的大气中几乎没有氧。天气太热了,大气中的水滴无法形成地表水或冰,所以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存活下来。 地球后期阶段的大气主要是由地球的火山喷发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如水蒸气、一氧化碳、甲烷、氨、氮、二氧化碳、氮、盐酸和硫)的气体释放出来的,这一阶段的大气还是没有氧气。



三叶虫化石

大约41亿年前,地球表面或地壳开始冷却和稳定,形成了具有岩石地形的固体表面。随着地球开始降温,云层形成了大量的雨水,形成了海洋。(还有一种可能是原始海洋是在45亿至38亿年前不断轰击带来的,现代科学研究证明C型小行星上蕴含着大量的水,彗星也有冰。)


在38亿至25亿年前,太古宙时期,第一生命开始出现,陆地开始形成。地球初始生命形态是细菌,它们可以在这个剧毒大气的时期中生存下来。 太古宙末期,也就是大约25亿年前,氧气光合作用开始出现,第一批享受这一过程的是蓝藻。

所以,第一生命来自海洋,也可能是湖泊,科学论点和依据不同,地球生命离不开水。

直到大约5.5亿年前,超级大陆开始形成并稳定下来,我们可以叫它泛大陆,泛大陆形成于大约2.25亿年前,演变为我们今天所知的七大洲。 这个时候,氧气创造的条件允许大多数生命生存下来。到元古代末期,地球在其进化过程中一直延续到我们目前的时期,也就是全新世时期,或人类世期,也被称为人类时代。



因此,总结来说大约5亿2500万年前,寒武纪开始了。在此期间,生命呈爆炸式增长,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展了几乎所有主要的动植物群。大约4.98亿年后至220万年前-出现了第一个现代人类物种。


宇宙与科学


地球已经是一个46亿岁的老寿星了,她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约在30—40亿年前,地球已经开始出现最原始的单细胞生命,后来逐渐进化,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生物。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378.14公里,比极半径长21公里。 \n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n  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n太阳系在大约50亿年前诞生后,大约过了5亿年,地球开始形成。地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首先,星子聚集成行星胎,然后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  原始地球所获得的星子是比较冷的,但是每个落到原始地球上的星子都有很高的

运动

能量,这种能量因冲击转化为热能;另外,由于星子的堆积使地球行星外部重量增加,内部受压缩,消耗在压缩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被保存下来;再加上放射性元素铀、钍、钾等的衰变产生的热积累,地球开始变热,并最终导致大部分地区温度超过铁的熔点。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态铁质地核。  随后,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引起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向上浮动,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 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并导致大气和海洋的形成。  氢和氧结合成的水,原先潜藏于一些矿物中。当原始地球变热并部分熔融时,水释放出来并随熔岩运移到地表,大部分以蒸气状态逸散,其余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逐渐充满大洋。在原始地球变热而产生分异作用的过程中,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圈。早期地球的大气圈成分与现代不同,正是由于紫外辐射的能量促使原始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从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然后发展成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再演变成细胞,生命得以开始和进化。  经过早期分异阶段,地幔固结,原始地壳和大陆发育,并形成了大洋和大气圈。  地核和地幔的变化对地球磁场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地质构造演化,板块的形成与运动,以及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说明,地球内部处于热学和力学不平衡的状态,存在巨大的力源,使运动持续不停。  地核的两个可测的物理特性是磁场和热量。地核通过两个重要的直接途径对地幔产生影响,一是向地幔底部提供热量,激励地幔深处的热对流,即热的输出是通过传导与对流;二是对地幔施加一种机械的转矩,这种相互机械作用和包括大气运动等在内的其他地球过程,决定了一天的长短变化和地球转轴在空间的定向。  地幔对流是发生在地幔中的一种热方式,也是一种地幔物质的运动过程。地幔中的这种热对流作用是地球内部向地球表面输送能量、动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很可能就是地球演化的驱动力。  地球的最上层是厚约100公里的坚硬岩石层,称为岩石圈,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岩石圈下面是上地幔的低速层,其物质少部分是熔化的,但固体介质长期处在高温高压环境中会具有流变特征,整个低速层便可以发生流动变形,故称为软流圈,其下界深约220公里。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构造活动带割裂的、持续不断地相对运动着的若干刚性板块。最早曾将全球岩石圈分为6个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澳板块和南极板块。这些板块的边界并非大陆边缘,而是海岭、岛弧构造和水平断裂。除太平洋板块完全是水域外,其余都是海陆兼有。绝大部分的地震和火山发生在板块边界处。板块构造对大陆陆块的联结和分离,对生物物种的迁移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板块大地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层的大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主要是这些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板块变形主要发生在它们的边界部位,板内变形主要是大范围的造山运动。地球表面有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以及大西洋中一条很长的弱地震带,这些地震带正是板块的边界。  美洲、非洲、欧洲和格陵兰在2亿年前的很长时间里都是连在一起的,约在2亿年前才开始分裂,后来扩张形成大西洋,这种过程叫做"离散";而印度板块还只是"到了距今0·7—0·6亿年前才漂移到亚洲附近,随后与欧亚板块产生相互碰撞。这种过程叫做"汇聚"。板块会分离和碰撞,还会沿转换断层相互滑动,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  在板块碰撞过程中,重的大洋岩石圈向较轻的大陆岩石圈之下的地幔中插进去,称为"俯冲"。正是因为印度板块的俯冲,使我国青藏高原在新生代隆起成为全球地壳厚度最大的、陆地上海拔高程最高的地区,对全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板块的汇聚和离散及其持续不断的运动,给形成矿产造成了许多有利条件。在汇聚区,岩石圈俯冲到大陆或岛弧下发生重熔,含矿溶液上涌。世界上许多硫化物矿床都与板块汇聚有关。在岛弧与大陆之间的边缘海区,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创造了生油条件,我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就是这类地域。板块的离散边界是新海底产生的地方,海水侵入岩石裂隙,溶解地幔上涌的物质,产生热水矿床。


灰厄


答:关于地球的起源,科学上已经有严谨的理论,认为地球诞生于50亿年前的太阳系原始云,在太阳形成后,由一些残留物质聚集而成。


在历史上,关于地球的起源有过很多假说,比如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在十八世纪就在他的著作《宇宙体系论》和《天体力学》中,提出太阳系形成于一团星云,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逐渐聚集为恒星和行星。

在十九世纪初,英国著名科学家开尔文,就根据拉普拉斯的星云说,推测地球诞生时为一团高温的熔岩,然后经过长时间的冷却成为现在的样子;开尔文甚至还根据热力学原理,计算了地球从高温熔岩冷却为现在所需的时间,大概是4亿年,以此估算出地球的年龄,实际上这个模型是错误的。


现代天文学认为,在50亿年前,太阳系还是一片原始星云,原始星云来自于更遥远的一次超新星爆发,那次超新星爆发给太阳系原始星云提供了丰富的重元素。

然后经过数亿年的演化,原始星云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开始聚集,并保持一定的角动量,而在星云中心,就形成了我们的太阳,我们太阳诞生于45.7亿年。


然后残余物质围绕太阳运转,在不同的轨道上聚集形成了不同的行星,根据铀衰变为铅的性质,科学家找到特殊岩石研究其铀和铅的含量,推测出地球的年龄为45.5±0.7亿年。

地球形成后不久,又捕获了属于自己的卫星——月球,在30多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单细胞生物比如绿藻,这些单细胞生物逐渐改变了地球的大气环境,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发生了第一次生物大爆发事件,从此地球生命繁荣发展,直到人类出现。


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地球

地球属于银河系太阳系,处在金星与火星之间,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有一颗卫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地球至太阳的距离是刻意安排的。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一亿四千七百万公里,这个距离恰好是地球需要吸收太阳能的距离,太远了,地球就会变成冷库,太近了,地球就会变成火焰山。

寒冷的冬天每个人都有烤火的经验,你与火源之间的距离将根据火势大小来决定,太近了,你会热得受不了,太远了,你的身体吸收不到热量,根据身体的感觉你会自动调整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得到适度的热量又不觉得受不了的距离。

现在,你计算一下,把你自己想象成地球,把火源看成是太阳,这个比例是多少,假如这个比例值是X,那么地球到太阳之间的比例恰好也是X。

这就是说,地球至太阳的距离是刻意安排的,并不是偶然形成的,那么,除了上帝,还有谁能做到这一点?

地球的自转是有意安排的,自转的速度是经过精确的计算确定的。

我们若一直面对着火源烤火,就觉得身体的前部很舒服,但背部仍觉得寒冷,这时我们就下意识地转过身来,让自己的背部对着火源,过一会儿,又不由自主地把身体转动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我们坐在一个能自动旋转的椅子上,让身体的四周都均匀地轮换着面对火源,是不是很理想呢?此外,这个旋转的椅子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我们受不了,不仅会发晕,而且也看不清周围物体,更危险的是容易把我们从椅子上摔下去,太慢了也不行,一面已经烤得很热了,另一面急需热量,而椅子却尚未转过来。那么,肯定我们能找到一个最佳的旋转速度,既让人感到舒服,没有什么不适,还能让整个身体获得均匀的热量。

地球自转的速度恰好是理想的速度。它每分钟以近28公里的速度自转,24小时自转一圈,这个速度既能让东西各半球都能获得均匀的热量,也能让动植物和人有一个休息和劳作的时间。假设这个地球不自转,那么东半球将永远面对太阳,炽热难熬,而西半球将是永恒的黑夜,寒冷难忍,反之亦然。若自转速度太快,比如说12小时转一圈,那么,早晨、中午、傍晚、夜间的时间分别只有三个小时,我们尚未睡醒,太阳已经日上三竿了,等我们睡足了爬起来一看,仍黑夜茫茫,我们是起来呢还是要继续睡下去?若地球自转速度太慢,比如说36小时转一圈,18小时白昼,18小时黑夜,不要说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太多或不够,气候异常,仅就人来说,我们如何安排作息时间?

地球的自转和自转的速度是上帝特意精确安排的,如若不信,你自己安排一下试试,看你能否安排出更恰当的方式来。

地球环绕太阳运行及运行的速度是严格按照物质运动规律设置的。

地球以每秒298公里的速度环绕太阳运行,这个速度不能有丝毫的误差,若这个速度超过每秒298公里,地球就会从切线方向上飞出去,进入茫茫的宇宙,地球上的生命将因为得不到太阳提供的适度的光和热能而全部死绝;若这个速度低于每秒298公里,地球由于达不到逃逸速度而被太阳的引力拉过去,也就是说,地球就将会掉到太阳上去,就象苹果掉到地球上一样,你说可怕不?

大家知道,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的速度必须是每秒79公里,超过这个速度,卫星就无法沿着一定的轨道绕着地球飞行,若低于这个速度,卫星就会掉下来。要想脱离地球的约束力,其速度必须达到每秒111.8公里,要想脱离太阳系,其速度必须达到每秒166.7公里,这都是绝对的数值,不是能否通融或可以商量的。那么,请想想,地球环绕太阳的速度为什么恰好是每秒298公里,为什么不是其它的数值,没有一个超级智慧在那儿计算和安排,地球就能乖乖地、一丝不苟地、非常自觉自愿地在46亿年的时光中继续运行吗?

地球的倾斜是特意的设置。

就地球轨道而言,地球是倾斜设置的,其倾斜度是23.5度,(请大家拿个地球仪对照着想)若不倾斜安置,地球上就没有四季的交替,赤道就会热死人,温带就会变成寒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纯粹将会成为南极大陆的一部分。若倾斜90度,南极洲的冰雪将会全部融化,地球就将变成一个茫茫大海,再也找不到一片陆地,那么倾斜成24度或23度行不行呢?绝对不行!若倾斜成24度,沿海城市将会全部被水淹没,若倾斜成23度,地球上水源将会严重不足,许多河流将会消失。

请大家想想,没有一个超级智慧计算和设置能行吗?

这个超级智慧是谁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上帝。


花仙子74


对于地球是怎么来的呢之话题,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地球的形成,是由太阳经约为50亿年持续核聚变的燃烧,所释放出来数量庞大的尘粒流物质,部分围绕着太阳磁场第三条磁力线圈轨道而运行,不断实现太阳尘粒流物质量的积累,而形成为现阶段的体积与质量的表现结果。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因为,50亿年前,太阳周期诞生的时候,太阳系的太空间之中是没有行星体形成的自然现象,当时整个太阳系是空间太空气体的一片,只会有太阳初期核聚变燃烧过程所释放出来稀少的尘粒流物质。

太阳诞生时期,拥有目前太阳系物质总和的质量与体积,在巨大质量和体积的太阳之中,还拥有一个不可视见而巨大磁场存在,太阳磁场的涉及面,就是太阳系的太空间范围,有磁场的存在,就必定会有区间性磁力线圈现象的客观存在。因而,太阳磁场拥有多少个稳定性的磁力线圈,太阳系就会有多少条大行星运行的天然轨道。

随着太阳持续核聚变的燃烧过程,能源源不断地将庞大数量的尘粒流物质散发到太阳系的太空间之中,因而,太阳系空间的尘粒流物质会显得越来越多,是与太阳物质成为反比的比例。

太阳系到目前为止,已走过了约为50亿年,在这个尘粒流物质运动与变化过程中,都能围绕着各自的磁力线圈轨道而运行,逐渐能实现同一轨道之尘粒流物质的不断积累和体积的不断壮大,渐变的过程会使在同一轨道上运行的尘粒流物质,先从尘粒流物质开始→尘埃→尘埃云团→小石块→中石块→大石块→巨石块→小行星→中行星→大行星之现阶段形成的天体现象,而围绕着太阳磁场第三条磁力线圈轨道运行的尘粒流物质,最终结果会形成地球天体现象。

不知这样的回答是否准确?!如读者阅后觉得我说的对,希给个点赞并关注我,可阅读到我相关科学领域前沿上千个的原创答题,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和学习。宇明于东莞市。(注: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地外天使


地球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了。地球起源的那么重要的一颗,我们人类恰好都不在现场。因此地球是怎么来的,只能是猜测了。关于地球是怎么来的假说有多种,咱们就说说认同度比较高的一种说法,地球是和太阳系起源于一片巨大的星云。一起回到50亿年前!

图示:星云是恒星和行星的摇篮,图为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创生之柱星云

地球和太阳系形成前的50亿年前,太阳系的位置上没有任何的星球,只有一片虚无缥缈的星云。它是有气体和尘埃组成的。这片星云就是太阳系的前身,科学家把它叫做太阳星云。太阳星云受到了某种外力的干扰开始收缩和自转起来,星云中心的温度和密度越来越高,最终早在46亿年前太阳形成了。

图示:和太阳系形成之初类似带有星云盘的恒星

太阳星云的大部分物质形成了太阳,但是任然有大部分物质还围绕在新生太阳的周围。这就是星云盘。这些形成太阳后的残余物质就是形成原始行星的材料。原始的地球也从中诞生。这些星云盘物质之间经过相互吸引碰撞逐渐形成了更大的颗粒。这些颗粒从起初的直径几厘米一直发展下去,几米、几十米、几百米、几公里……就像滚雪球一样在不断的碰撞中越来越大。当这些原始的星体发展到直径几百公里时,它自身的引力就把它变成一个球体了;同时会吞并更多比它小的星体,直到形成了直径几千公里的原始行星。在太阳形成的大约5000万年后,原始的地球也形成了。

图示:原始地球和原始月球

原始地球形成后,地球上的放射性元素的释放出的热量使得铁镍等比较中的元素融化沉到地心,地球出现分层,形成了地心、地幔和地壳三部分。原始地球又和一颗叫做忒伊亚的原始行星发生了惊天大碰撞,碰撞的结果不但为地球增加了质量而且给地球带来了一个伙伴——月球。

图示:今天的地球

从此以后,地球长大了,它有了足够大的质量,大气层产生了。地球表面冷却了,天空降下了磅礴大雨,海洋产生了。地球已经为生命的出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大约38亿年前,地球上迎来了第一批居民,原始的地球生命产生了。

地球就是这么来的,它起源于太阳星云,在不断的碰撞中发展壮大。这个观点大家赞同吗?


兔斯基聊科学


地球的诞生,是个奇迹,是我们所了解的宇宙中极其罕见的奇迹。以下言论,你可以当个故事来听,不必较真。

在七十亿年前,无数星云在现在太阳系所在的宇宙空间翻滚着,无数粒子在碰撞,就像一片散乱无章的面粉云团。有一天,这堆面粉里,被从宇宙深处激射而来的某些力量搅动,这些粒子就像滚汤圆一样,开始报团,形成一个个微小的球体,然后越滚越大。要知道,大家都是粒子的时候,也是没有万有引力的时候,但是这些粒子也不可能莫名其妙的聚到一起。那么什么力量让他们聚到一起呢?我说这是不可言喻的神力,你姑且当成笑话。

随着汤圆们越滚越大,总是会有几个汤圆,吸取了不同数量的神力,变得比其他汤圆更大,于是,因为质量足够了,就产生了万有引力,开始用引力俘获自己周边的小粒子小汤圆,让自己变得更大。在宇宙大爆炸那些日子里,向外激射的直线状态,在神力,或者说整个宇宙规则的影响下,变成了圆周运动,于是产生了向心力和离心力,那些还没捕捉到的粒子、石头,就不再融入大汤圆里了,星球也就不能再长大了,而是各自循着自己的圆周轨迹转啊转。神力的消失,汤圆们依靠神力捕捉太空物质成长的能力也逐步消失,只能靠自身引力捡点漏。

地球,就是其中的一颗汤圆。恰好不大不小,在还没被太阳捕获的时候,神力消失,和太阳的其他几颗行星一起,躲过了融入太阳里成为太阳一部分的一劫。那时候,地球和其他行星没啥区别。这不是奇迹,只是一颗普通的幸运的汤圆。地球其实就这么平淡无奇的诞生了。

直到此时,奇迹才诞生了,有一天,不知从哪里来的,一种奇特的物质:水,来到了地球上。因为地球上多了水这种目前宇宙中独一无二的物质,本来同其他汤圆一样又冷又热的地球表面开始云蒸霞蔚,地表逐渐冷却,通过火山等影响,生成了空气层,让地球变得同其他星球比恒温起来。而来到地球的水不多不少,这就是奇迹。第二个奇迹是,依靠自身引力是完全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地球竟然用现在语言来说,俘获了一颗月球!或者说,神一样的存在硬生生塞给了地球一个御前带刀侍卫。看看其他被陨石砸的坑坑哇哇的星球,你就知道地球多幸运。周边行星没谁有这么个超大号的保镖的。月球用他那不算大的个头,竟然奇迹般挡住了绝大部分砸向地球的各类砖头瓦块大石头。虽然自己坑坑洼洼,但是地球就没被砸你个坑。其他星球的卫星谁有这么大本事?

哦,说多了。。。其实,地球就是这么诞生的。本来一颗普通的汤圆,神一样变得与众不同。要说是有神一样的存在操纵的,没人信。但是要说,地球于万亿星球中,自己长成这样,你信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