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之死,做了九个月皇帝,正值壮年为何突然驾崩?

呆呆牟子


虽说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十个月,不过却颇为史家所推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所谓文、景,即汉文帝和汉景帝,此二帝所开创的文景之治被誉为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为历代史家所崇仰。

朱高炽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却得史家如此称赞,也足以证明他在位那几个月确实颇有作为,所以他的死才如此为史家所感叹和惋惜。

朱高炽驾崩的时候已经47岁,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个年龄已经不能算是“正值壮年”了。

他的死也并没有什么那么蹊跷,他本来身体一直便不好。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去看,朱高炽应当是一个肥胖症患者,他的肥胖到了后期甚至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日常活动。

走几步路便能把他累得气喘吁吁,更何况他腿脚还不方便,还得有人搀扶着他他才能够正常行走。

也正因为如此,朱棣实际上一直很不喜欢朱高炽,胖也就算了,你还腿脚不好,怎么看也没有帝王风姿呀!

朱棣的儿子当中,如果说谁最像朱棣的话,那么绝对非老二朱高煦莫属。

朱高煦颇能骁勇善战,倘若白沟河之战中没有他及时率领数千精骑赶到的话,朱棣也许便为翟能所擒了,也就没有后来的永乐帝了。

东昌之战,朱棣又一次战败,只得只身逃走,还是朱高煦及时率领来援,这才反败为胜。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屡屡涉险,也屡屡为朱高煦所救,所以朱棣心中更倾向于让朱高煦来接自己的班。

朱高煦也因为自己功勋卓著,自认为比朱高炽更加适合当朱棣的继承人,所以一直明里暗里地在和朱高炽较劲儿,想要争夺皇太子之位。

朱棣也一度想过要废了朱高炽而立朱高煦为皇太子,但是因为朱高炽是嫡长子,又没有犯过错,不论是前期留守北平,还是后期留守南京,他的行政能力都颇为朝臣所推崇,所以朝臣们也一直反对朱棣的想法。

朱高炽之所以撑到了最后,除了朝臣的支持之外,也在于他生了个好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出生之前,朱棣曾经做了个梦,梦到朱元璋给了块玉板给他,然后对他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等到朱瞻基满月之后,朱棣一看,嘿,这小子还挺俊,然后想起了那个梦,所以感叹地说了句:“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

朱瞻基虽然贪玩了一点,可是确实很聪明,朱高炽之所以能够坐稳储君之位,多少也离不开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

永乐八年的时候,朱棣还特意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这也就意味着朱瞻基也成了皇位继承人,也是在告诉朱高煦,即便朱高炽当不了皇帝,也还有朱瞻基,轮不到你站高煦,你死了这条心吧!

这对朱高炽坐稳储君之位是发挥了不少作用的,至少让更多的人坚定了站在朱高炽这一边的决心。

朱棣自己也经常对朱高炽说:“瞻基这小子,将来肯定是个太平天子呀!”这话所隐藏着的意思还用明说吗?

所以,朱高炽即位之后也是理所当然地立朱瞻基为皇太子。

虽然说朱高炽在儿子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之后,手上有了更多的筹码,可是面对帝心难测的朱棣和野心勃勃的朱高煦,朱高炽还是不敢有一丝松懈。

朱高煦从来没有掩饰过自己想要夺嫡的心思,永乐二年被封为汉王之后,他直接跑去顶撞朱棣,我有什么罪,你要把我发配到万里之外的云南?说什么也不肯去云南就藩,朱棣也拿他没办法。

后来,朱高煦又去找朱棣,让朱棣把天策卫调给他当护卫,这“天策”二字可不简单,想当年李世民便是天策上将。

朱高煦要天策卫,不正是想当明朝的“李世民”吗?

所以,别看朱高炽虽然是皇太子,可是却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生怕一个不小心便被朱棣给废了。

也正是因为处于这样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朱高炽估计没病也能把自己给吓出病来,再加上他的肥胖症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朱高炽的身体状况堪忧也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从这一点来说,朱高炽也应当是一个短寿之人。

朱高炽之所以会在当了皇帝之后没到一年便突然驾崩,除了他的身体状况之外,还在于他是一个好皇帝。

好皇帝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得劳心又劳力!

朱高炽那样的身体状况最忌讳的也是劳心劳力,一旦操劳过度的话,很容易突发一些致命的疾病,如心梗、脑梗之类的疾病。

所以,朱高炽突然驾崩的背后,并不存在什么阴谋,也不需要存在什么阴谋。


吾与吾国


你好,我是渊源历史小课堂,很高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朱高炽从小身体比较肥胖,导致身体较弱,他继位皇位一年不到就去世,应该是自身身体不好,生病去世。同时我要纠正一点,以朱高炽的身体状况,他死的时候是47岁,用正值壮年来形容有点不合时宜。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但朱棣不太喜欢这个长子,因为他和老爹朱棣太不像了,朱高炽体型肥胖,腿又是瘸的,怎么看都不像亲生的(哈哈,开玩笑的)。朱棣比较喜欢二儿子朱高煦,无论是脾气性格还是长相,一看就知道是父子,而且朱高煦遗传朱棣打仗的天赋,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立太子的时候,朱棣确实考虑过朱高煦,但碍于立长立嫡的原则,最后还是立大儿子为太子。

也许有人会说,朱高炽是不是被他二弟朱高煦害死的,毕竟朱高煦是有动机,而且他还处处和太子过不去。朱棣在世的时候,朱高煦就很不服气这个太子大哥,总是想方设法要取而代之,而且还付之行动过,只不过失败了,这次会不会卷土重来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朱高煦明显准备不足,当他知道哥哥死了之后,带着兵队准备除掉太子之时。太子早就已经防备好了,而且还很快找到了应对措施,顺利的登基了。这样一看,朱高煦的嫌疑其实已经解除了,他若真的想要造反,不可能知道哥哥消息之后,表现得这么意外。

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子朱瞻基下的毒手,这就更是无稽之谈了。朱瞻基又不傻,就凭朱高炽的身体情况,想长寿根本不可能。再说了他已经是太子了,皇位迟早是他的,没有必要冒风险去害他的父皇。
明代翰林编修陆釴在《病逸漫记》中记载,他问过一位宫中的太监,太监说皇帝死于“阴症”(中医上说的气血湿热之类的疾病)。
综上所述:朱高炽应该是正常的自然生病死亡,只是因为他是皇帝,而且在位时间太短,所以才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渊源历史小课堂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六十五岁的明太宗(成祖)朱棣,第五次出塞,讨伐鞑靼。但是这一次成祖一改往日雷厉风行作风,刚刚出塞,行程不过半,便下令班师。七月,在返回京师路上,一个叫榆木川的地方,成祖驾崩。

这样看来,也许当初出塞时,成祖已经发病,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立即返回,以安排后事,但是没有能捱到回京,半道而崩。

随驾文臣杨荣、金幼孜等,在事出突然之时,封锁消息,照常向御帐进饮食,维持正常局面。暗中由杨荣亲自带队,率亲随疾驰返回京师,密报皇太子朱高炽,以成祖遗命,奉太子登基,即明仁宗。

这个时候,觊觎皇位的成祖次子汉王朱高煦已经被赶到山东乐安就藩,三子赵王朱高燧因上一年谋逆事件,被成祖废弃,诛杀党羽多人,也闭门不出。由于杨荣动作迅速,即使汉王在京师之中耳目众多,也没有来的及反应。等到他知悉成祖已经去世时,太子大哥早已奉遗诏继位,无可奈何了。

仁宗自永乐二年(1404年)被立为太子,至今已二十年,由于身体肥胖,腿脚又不便,无法像成祖那样跃马上阵,驰骋沙场,所以一直不得成祖欢心。

而其二弟汉王朱高煦,简直就是成祖的翻版,靖难时身先士卒,勇冠三军,立下汗马功劳。成祖早就有易储之心。如果不是朝中文臣死保,加上成祖确实喜欢太子长子,皇太孙朱瞻基,朱高炽的太子地位几乎不保。

成祖去世,使得仁宗彻底摆脱了朝不保夕的日子,终于一步登天,成为天下至尊。即位后的仁宗,在长出一口气同时,也着手开始实施自己的治国理念,改变永乐一朝大张大阖的政治态势,安定朝局,消除对立,稳定生息为上。

对于两个跟自己作对了二十年的弟弟,仁宗宽宏大度,不予追究,各加禄米二万石,其他赏赐甚厚。以自己的举动为表率,向天下人表示以和为贵。

政治上,仁宗将永乐年间为了保护自己而得罪成祖,被下狱治罪的诸文臣第一时间开释,重用杨荣、杨士奇、杨溥,蹇义、夏元吉等,澄清吏治,减轻百姓负担,使得天下从成祖时因频繁用兵、大兴土木而财政崩溃、人民困苦的局面中恢复过来,修养生息。

仁宗自己也厉行节俭,为天下表率。停止也宫中采办珍宝、地方敬献方物、并缩减皇宫日常开支,对于地方受灾,也及时减免赋靓,并加以赈灾。对于原有的军事征发物料,仁宗也下令户部拨付钱物至市场购买,不再自民间无偿收取。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民间能够恢复元气,休养发展。

在位短短十个月的仁宗,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能够以百姓疾苦为出发点,去制定相应国策,已经是很难得了。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当了二十年太子才登上皇位的仁宗,不过仅仅在位十个月,就突然去世,年四十八。对于他的突然去世,后世诸多猜测,疑团种种。

倒底真相如何,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史学界还是倾向于仁宗是自然死亡,不过自身也有一定原因。

猜测一:年纪大了,身体肥胖,身患诸多疾病,成为皇帝后,政务繁忙,压力巨大,最终因并发症诱发疾病而去世。

仁宗自幼就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成年后更加是“罹患足疾”、步路蹒跚。极有可能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加上因肥胖而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而他日常中,肯定不会有锻炼的机会,也没有注意过饮食,日复一日的拖下去,等到了登基的时候,估计已经是病重难返。再加上日常政务繁琐,更加影响病情,最终导致或是突发心脏病,或是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导致驾崩。这也是正统观念的结论。

猜测二:二十年太子,在严父苛责下,战战兢兢,不敢稍有差池,导致生活压抑。父亲去世后,终于登上天子之位,压力骤然一空,松懈之下,难免荒唐了些。于后宫中“操劳过度”,导致身体亏虚。又因为年纪已步入老年,体质也不好。多病、放纵、年老之下,身体一下子垮掉,又急于治病,服用金石之药,导致暴亡。--------“……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明史·罗汝敬传》

仁宗死前三天,还对辅臣忿忿不平地说:“李时勉侮辱我!”而李时勉,是当时的翰林侍读,在仁宗得病时上疏,惹恼了仁宗,被仁宗让卫士用金瓜打断了三根肋骨,之后下狱。

能让仁宗死前还念念不忘的羞辱,到底是什么呢?据后来考证,李时勉奏疏中是谏言仁宗少近女色、保重身体,而且言辞尖锐。

被说中了短处的仁宗,再宽厚也不能忍,于是少有地大发脾气,惩处了李时勉。这从另一方面来说,道出了仁宗因纵欲,而导致身体衰败,最终去世的实情。这和二百年后,仁宗八世孙--明光宗朱常洛的死因如同一辙。

猜测三,也是最具阴暗理由的:是其子,时为皇太子的宣宗朱瞻基暗害而亡。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病中的仁宗遣皇太子朱瞻基前往凤阳祭祖,而后赴南京,巡视江南。在太子出京后,四月,仁宗还前往昌平祭拜成祖长陵,显然此时皇帝尚无大碍。

而五月十二,仁宗病重,遣內官急忙往南京招太子返京。次日,仁宗驾崩。而六月初三,太子朱瞻基竟然就“有如神助”般返回京师(北京),同时奉遗诏,登基为帝,即明宣宗。

南北两京相距近二千里,自京师来使到达南京,到太子得知消息立即返回,无论如何二十天都做不到。如果不是太子对于仁宗之死早有预料,早做准备,还有其他什么理由可以解释么?

另外,对于仁宗去世,汉王朱高煦得报极快,立即派出骑兵往半道准备截击太子。汉王藩地乐安位于两京中间偏东,路程大大短于太子返京路途。而以他消息之快、动手之迅速、路程之短,居然连太子的影子也没追上,更加说明了太子朱瞻基早有准备。

仁宗因这个儿子酷似成祖,全然不像自己,一直没有太多的特别关爱。虽然儿子为稳固自己的太子位置,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这么做同时也是维护朱瞻基自己的地位。

仁宗登基后,宽厚仁和,对于这个全不像自己、又善骑射,谙武事,热衷权利,工于计谋的儿子,一向较为疏远。按照皇统立其为太子后,估计还曾经训斥过他“不要擅权、安分守己”等言语。

而太子已经二十七,也早就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班底,对于老父的敲打,也许心生不满。同时太子崇敬祖父成祖,对于仁宗将成祖诸多决策一一废除,渐有不忿之心,所以不顾亲情,乃至于此。

宣宗登基后,诏告天下的旨意中也有“……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的话,耐人回味。而在抵达北京时,有大臣劝诫:“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宣宗自信回答:“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对于自己的掌控之力,流露出极度的信心,如果不是早有安排,那又是什么呢?

特别说明:猜测三的这个论断,都是后人推测,没有实据,哗众而已,录于此,以兼明,不代表同意此观点。

以上,就是仁宗突然驾崩的三个猜测,至于几种看法孰是孰非,谁真谁假,现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本人倾向第一种。大家看看就好,不必推论于电视剧,而先入为主。谢谢!


伯虎42


朱高炽的突然病逝与其纵欲有关。

洪熙元年的五月,正值壮年的朱高炽在钦安殿突然去世,年仅四十六岁。钦安殿是一个道教场所,对于朱高炽之死,一直有三个传言,①是朱高炽被雷击而死;②是误喝了妃子下了毒的酒而身亡;③是朱高炽纵欲过度而死。

不知道这三个传言的真假,也无法探究。但是,笔者认为朱高炽的突然驾崩与其纵欲有关。

朱高炽的太子生涯可谓郁闷至极,在得到权力之后,恩仇必报,过度放纵自身的欲望,这是对身体极其不利。而且,朱高炽本身身体就不好,最终草草结束了一生。

郁闷的太子

朱高炽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即位,洪熙元年五月去世,皇帝的生涯只有短短的十个月,不到一年。可是,朱高炽却当了整整二十年的太子,而这个太子当得相当的郁闷。

史书中记载朱高炽“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由此可见,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不是武将的料,而朱棣却善武。

因此,朱棣并不喜欢朱高炽。

朱棣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朱高炽、二儿子朱高煦和三儿子朱高燧。在这三个人中,朱棣最喜欢朱高燧,最器重朱高煦,最不喜欢的就是朱高炽。这样一来,朱棣曾经想要立朱高煦为太子,废除朱高炽的世子地位。

但是,朱高炽很幸运。朱高炽可以说是一个文人皇帝,这样一来就比善武的朱高煦更讨文武百官的喜爱。在金忠、解缙、黄淮等人的支持下,解缙的一句“好圣孙”,最终朱高炽保住了太子的位置。

可是,朱高炽当上太子后的日子也不好过。

朱棣的皇位是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过来的,所以他总觉得某些人权力大了,就会对自己的皇位造成威胁。这样一来,朱棣残忍多疑,朱高炽在他手下干活自然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当时,朱棣有迁都北平的打算,就留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但是对朱高炽的权力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限制。

朱高炽在南京监国时,大臣有事朝见,需要多个官员都在场,不得私见。而且,无论大小文武官员的升迁、任免都需要由相关部门向朱棣汇报,朱棣进行批准。这样一来,朱高炽的权力可以说是被限制了很多。

其次,朱高煦对朱高炽抢了太子之位怀恨在心。一直在搜索朱高炽的不法之事,抓朱高炽的把柄,挑拨朱棣和朱高炽两人的关系。这样一来,朱棣对朱高炽的猜忌更大了,对朱高炽手下的官员频频伸出杀手。

可是,朱高炽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免得被人抓住把柄。

朱高炽这个太子当得相当的郁闷,朱棣的不信任、他人的诬陷、手下的大臣被诛杀等等,这一切朱高炽却毫无办法,只能受窝囊气。这样的太子,朱高炽一当就是二十年,他内心的郁闷是有多大。

纵欲过度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北征回师中病逝,朱高炽成功继承皇位,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者,之前身边所有限制他迫害他的环境全部没有了。

这样一来,朱高炽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随心所欲。

朱高炽当太子时,本来有二十个厨子专门来给他煮饭的,后来却被朱棣突然取消,说这二十个人来路不明。这样一来,朱高炽没有了专门的厨子,除了一日三餐,一杯茶、一个点心都不给。

朱高炽当上皇帝后,翻看以往的奏疏,发现是有一个叫井泉的官员上奏诬陷他,所以朱棣才撤掉他的厨子。朱高炽十分生气,就把井泉叫过来,把奏疏给他看,然后贬他为民。

其次,朱高炽对于有帮助过他的人给予回报,黄淮、夏原吉等人得以重用。

从此来看,朱高炽也有点睚眦必报,当上皇帝后,身边没有了限制的环境,不管是对官员还是其他的事,朱高炽都可以放纵自身的爱憎。但是,过度放纵对身体是极度不利的,而且他的身体本来就不好。

这样一来,身体差,又过度放纵,是有可能突然病逝的。

结语

朱高炽当太子时实在是太过郁闷,受尽了窝囊气,心中的苦恼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这样一来,当身边的限制和迫害的环境没有了,朱高炽也许还会有点不适应,但他可以纵情的释放自己的爱憎。

过度的放纵,必然会对身体造成威胁,朱高炽之死与其纵欲有关。


十点乌托邦


朱高炽,历史上评价挺高的,说他励精图治,改革弊政,开创了仁宣之治良好局面。

然而可惜的是,朱高炽仅仅当了九个月皇帝,宝座都没捂热,就突然驾崩了,时年四十七岁。


朱高炽死的非常突然,死的毫无预兆。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七日,朱高炽处理了两项政务,第二天就病倒了,他预感死期将至,立即派太监紧急招太子回来。

五月二十九日晚上,朱高炽病逝于钦安殿宫中,从发病到死亡,仅仅两天时间不到。

朱高炽怎么死的呢?后人有几种说法:

一是被太子害死。

太子就是朱瞻基。之所以有人怀疑太子弑父,是因朱高炽临死前几日,派太子到凤阳祭祖,然而朱瞻基出发之后,没有前往凤阳,而是一直呆在南京。

后来,南京有传言“仁宗上宾”,“上宾”指的是皇帝驾崩。当时,通讯十分落后,没有电话,没有微信,北京那边还没发丧,南京这边是怎么知道的呢?


随即第二天,朱瞻基就火速北上,在半途等待奉召前来的太监海涛,后又一起北上,回到了北京。有人怀疑,太监海涛与朱瞻基是一伙的,是海涛害死了朱高炽。

当然,这都是传言,并无确凿证据。

二是服丹药而死。

朱高炽是个大胖子,非常之胖,体重达三百多斤,而且他腿部残疾,有路一瘸一拐地,有时候需要别人搀扶。

朱高炽虽然肥胖,但性欲旺盛,经常纵欲过度,当时翰林侍读李时勉上了道奏折,给皇帝提了几条“中肯”的建议,让他“谨嗜欲”,意思是不要“纵欲过度”,身体为上。

可是,朱高炽好色名声在外,人尽皆知。当朱高炽看了奏折之后,勃然大怒,好小子,居然讥讽我,我雨露均沾碍你啥事了。

朱高炽下令侍卫用金瓜击打李时勉,打的他断了几根肋骨,差一点被打死。可见,李时勉确实戳了他的痛处,揭了他的伤疤。


后来,有大臣罗汝敬认为:

先皇帝嗣统未及期月,奄弃群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纵欲过度,加上乱服丹药,遂中毒而死,这种说法应该比较可信的。


一半秋色


明仁宗朱高炽,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 生于洪武十一年,于洪武二十八年被祖父明太祖朱元璋册封为燕王世子,永乐二年被父亲明成祖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在皇太子之位苦熬了二十年之后,终于于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熬死了父亲明成祖,荣登九五。但是,仅仅九个月之后,洪熙元年五月,明仁宗便去世了,年仅四十七岁。明仁宗究竟是怎么死的,史籍记载很少,明朝公开的官方史料只记录了明仁宗从患病到病重、死亡的过程,并没有交代明确死因,这就让明仁宗的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于是,各种猜测出现了。有说明仁宗是“马上风”,死于纵欲过度的;有说明仁宗是被胞弟朱高煦派人暗杀的;更有甚者说明仁宗是被儿子明宣宗朱瞻基派人暗杀的;最离奇的居然还有说明仁宗是被雷劈死的!总之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被雷劈死之说太过无稽!的确有被雷劈死之人,但是从古至今被雷劈死的名人有几个?被雷劈死的皇帝又有几个?这种概率简直比小概率事件还要低!几乎不可能发生。那么,暗杀说呢?这个乍一看可能性似乎还挺大的,但仔细琢磨琢磨,根本站不住脚。



自古以来,政治暗杀都是有诉求的。简单说就是,杀了被暗杀者之后,买凶者或者执行者是会有下一步政治行动的。那么,我们来看看朱高炽和明宣宗在明仁宗去世后的表现。明仁宗去世后,朱高煦并没有身在北京,而是在他的封地乐安。而且,得到消息的朱高煦首先做的是派人在途中截杀从南京返回北京奔丧的明宣宗。因为事起仓促,朱高煦居然没有截到明宣宗!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如果是朱高煦谋杀了明仁宗,那么他必然是事先经过周密策划的,让明宣宗漏网这样的低级错误居然会发生,似乎太不可思议了。更何况,如果朱高煦想弑兄篡位,自己提前进入北京、制造“兄终弟及”的既成事实难道不比单纯派人半路截杀明宣宗要更加稳妥?可是,朱高煦并没有。那只能说明,朱高煦是在明仁宗去世后才得到消息的,只因为山东比江苏更靠近北京,他才有机会在半路截杀明宣宗。可惜,事起仓促、准备不充分,居然让明宣宗漏网了,这样是不是更加合理一些呢?



至于明宣宗,他就更加不可能派人暗杀明仁宗了。首先,明宣宗彼时三十岁还不到,而且他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后来只活了三十八岁。更何况,彼时明宣宗已经是皇太子了,名分早定,加之明仁宗身体并不好,他是很有期待的,并不需要急于抢班夺权。其次,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的一段时期内,明朝的皇帝和皇太子实际上是分居北京和南京的。如果明宣宗弑父篡位,他不太可能一直待在南京,直到明仁宗去世后才前往北京奔丧。且不说其他问题,光就他那位比自己离北京更近的叔叔朱高煦就是个大障碍!要想抢班夺权,就只能先朱高煦下手,即便明宣宗不在北京,起码也得在现在的河北境内等着,这样才能比朱高煦更快,不是吗?可是,并没有!否则也就没有后来朱高煦派人截杀明宣宗的事情了。由此可见,暗杀说也站不住脚!



那么,“马上风”说呢?这个还真有可能。据史籍记载,明仁宗是个将近三百斤的大胖子,走路都要人扶,这样的体型,到了四十多岁本就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妥妥的“三高人群”!作为皇帝,而且是勤政的皇帝,明仁宗的工作压力肯定也小不了。这样的身体状况、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在加上床上的那点儿小爱好,兴奋过度、突发“马上风”死在女人肚皮上,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存在,但并不一定就是明仁宗的死因。个人更倾向于明仁宗是死于遗传性疾病,至于是什么病,几百年过去了, 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明仁宗之后的明朝皇帝,除了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钧,没有一个活过四十岁的!有人说,那是因为明朝皇帝普遍纵欲,而且喜欢服食春药、丹药所致。但是,明朝那么多没有实权的小宗藩王们整日里就是滚床单、生娃,服食春药、丹药的也不在少数,为什么没有如此大规模英年早逝呢?而且,明朝的皇帝并没有被权臣、逆臣弑杀的,都是正常死亡。那么,只能有一种解释,他们患有家族遗传性疾病!否则,如此大规模地早逝根本无法用医学常识来解释。因此,个人认为,明成祖或者仁孝皇后徐氏很可能存在隐匿的遗传性疾病,虽然在他们自己身上没有表现出来(事实上,仁孝皇后徐氏也不长寿,只活了四十五岁,很可能病根在她一方),但是他们的后代就遭殃了!明仁宗活了四十七岁、明宣宗活了三十八岁、明英宗活了三十七岁、明代宗活了二十九岁、明宪宗活了四十岁、明孝宗活了三十五岁、明武宗活了三十岁……没有一个活过四十岁的!即便是明世宗和明神宗,也没能活过六十岁。要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可活了七十多岁呢!



因此,个人认为,明仁宗最大的可能性还是死于家族遗传性疾病。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猜测,并没有证据可以证实。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或许明仁宗只是死于急性发作的心脑血管疾病,也不是没有可能。又或许他就是正常死亡,毕竟在那个年代,四十七岁也算不得太短命了。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都别抢,我来答。

其实原因是非常简单的,朱高炽永乐二十二年(1424)继位时已经多少岁了呢?46岁,很惊讶吧,而46岁恐怕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壮年吧。毕竟说“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40岁以后男人的精力就会慢慢的下降。

而朱高炽继位时已经46岁,精力早已大打折扣,不能和二十几岁的精神小伙相提并论了。46岁似乎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年纪,但是放在平均寿命只有六十岁左右的明代,46岁足以是一个坎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必须得考虑到朱高炽作为一个皇族的生活方式,朱高炽是有名的大胖子皇帝,而且还是那种不喜欢动,喜欢静的宅男级胖子。当然,按照他的体重,想要迎风奔跑也很困难,朱高炽身体肥胖到需要两个侍卫搀扶才能行动,即便如此也是步履蹒跚。

为此朱高炽还出过洋相,《明史·朱高煦传》就记载了朱高炽有一回和朱高煦一起去拜谒孝陵时不慎跌倒的情景:

祖尝命同仁宗谒孝陵。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

我估计他的体重应该在300斤以上,一个人的体重能够达到这个量级,一般很少是因为胡吃海喝造成的,而是身体出现了问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肥胖症”,由于身体的代谢出现了问题,所以摄入的热量无法有效被消耗掉,因此堆积下来成为脂肪。

瘦子之所以吃不胖,是因为代谢过快,摄入的热量又无法转化成为脂肪。所以说不管是过瘦,过胖都是一种疾病。朱高炽如此庞大的肥胖体型,显然增大了容易患上“三高”的风险,以及其它潜在病因。

所以最后朱高炽是怎么死的呢?就是猝死的,对于他的死因猜测还有点多,无非就是纵欲、过于操劳之类的,其实总和起来就是他的身体不堪重荷,最终导致猝死。虽然朱高炽是一个行动不便的大胖子。

但他却是明朝皇帝中少有的子女遍地开花的皇帝,他生育了10个儿子7个女儿,繁殖能力算是很强的了。都说生命在于运动,而朱高炽作为一个大胖子,连活动都有所困难,自然不必奢望他有什么健身运动。

过于肥胖的身体,以及纵欲过度的生活,都为他以后的猝死埋下了隐患。也因为身体肥胖,朱高炽并不讨朱棣的喜欢,至少早年朱棣还没有夺得大明江山时,崇尚武力的朱棣对朱高炽并不是十分欣赏。

尤其在发动靖难之变时,朱棣的内心更加希望自己的儿子更加随着自己上阵杀敌,但因为朱高炽的身体条件不允许而作罢。这也导致后来朱高煦参与到夺嫡之争中,早年朱棣也曾激励朱高煦说:

燕王欲且议和北还,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明通鉴·卷十三》

话外之音自然是让朱高煦好好表现,朱高炽的身体不好,万一出现个什么情况,世子的位置就是你的。但是朱高煦这个人没有掌控好,犯了很多错误,最后导致朱棣夺得天下,心想打天下是一回事,治理天下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性格仁厚的朱高炽为太子,而朱高炽确实也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如果不是因为身体原因,相信永乐之后明朝在他的治理下还会更加强大。但他登基为帝时确实年纪已经很大,46岁对于这个大胖子来说是一道坎,身体里的隐疾最终在他当上皇帝不久便爆发。

不能不说是一种凑巧。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现在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就涉及到了这位帝王,由梁冠华饰演朱高炽,不过感觉梁老师的角色与历史形象不太符。

明仁宗朱高炽,大明帝国第四位皇帝。他做了9年的燕王世子,20年的皇太子,但只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47岁(周岁)就去世了,关于他的突然死亡,历史讳莫如深,基本可以确定是突然死亡。那么他是怎么死的呢?无论是《明史》还是《明实录》都没有详细说明。

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辛巳,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是日,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明史·仁宗本纪》。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仁宗皇帝就驾崩了,由此关于他的死亡便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法。雷击、中毒、纵欲、甚至被皇太子朱瞻基谋杀都流传了出来。

雷击?这种事情发生在普通百姓的身上都是极小概率的事件,更别说是君主了。朱高炽肥胖且腿脚不便,一般情况都不会随便出去溜达,更别说是雷雨天气了,概率太低。

毒杀?你可以翻看史书看看,那些被毒杀的皇帝基本都是亡国之君,命运都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况且皇宫内对皇帝饮食掌握极严,这种事只能出现在小说里。但要是吃了一些不该吃的药(某些丹药),而引发的中毒,这是有可能的,但这种药多数是慢性。

纵欲?这个说法到有旁证,大臣李时勉在他即位不久就曾上一奏疏,其中有劝他谨嗜欲之语。朱高炽看了奏折后,怒不可遏,当即令武士对李时勉动刑,李时勉险些丧命。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当了那么多年压力巨大的太子,放纵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纵欲这种东西一般也是常年累月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

谋杀?这种说法还真的很流行,主要原因就是太子朱瞻基似乎对于父亲的死早有察觉,提前回到了北京继承皇位,但直到目前也只是传言,毕竟朱高炽身体一直不好,当时仅仅26岁的朱瞻基似乎也不用这么着急吧。

其实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朱高炽很可能是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其实朱高炽身体不好,是从从小的病。最能体现的就是朱棣的给他二儿子的“空头支票”:

燕王欲且议和北还,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率众殊死战,庸兵失利,退屯高资港。

世子多疾啊,当时是公元1402年,当时朱高炽不过24岁,在他父亲眼里他就是个“药罐子”,这也是朱棣不喜欢他的原因。

从现在来看,朱高炽肥胖,肥胖是很多疾病的源头;压力山大,当世子时,朱高炽便留守北平,抵御外敌,当太子时,既要伺候好父亲,也要防备弟弟的暗算;还有很可能当皇帝后纵欲,而身体不佳,要靠药物支持(很像明光宗),极大的透支了身体。这些原因都造成了朱高炽有很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他很有可能死于心脏病猝死或者脑出血之类的疾病。


黑水布衣


谢谢提问!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的看法是,朱高炽身体不好兼纵欲过度,外加受到刺激,所以才突然驾崩。

有传闻说朱高炽是被其子明宣宗朱瞻基毒害而死,其实这个是无稽之谈。

朱瞻基早在永乐时期就是皇太孙,其父登基后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太子,何况朱高炽也没有废太子的想法,因此朱瞻基没有理由也犯不着去弑父。

要想探知这个真相,还得弄清楚朱高炽生前最后一段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五月己卯,侍读李时勉、侍讲罗汝敬以言事改御史,寻下狱。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辛巳,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是日,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从《明史·仁宗本纪》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在朱高炽死前三天,他将两名上书言事的官员下狱。第二天,他身体就不行了,迅速命人召皇太子朱瞻基回京。然后又过了一天,他就突然驾崩了。

对照《明史·李时勉传》,笔者还发现这样一段记载: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胁折者三,曳出几死。

朱高炽在明代皇帝中素以宽仁厚道著称,李时勉上书究竟说了什么,才会让这位宽厚的皇帝怒不可遏,几乎命人将他活活打死呢?

洪熙元年,已经继位一年多的朱瞻基听说李时勉的事,刚开始还痛骂他一介小臣犯上,问他究竟说了什么感触怒先帝,并表示给他一个辩解的机会,如果他说不清楚,就要诛杀他向先帝谢罪。

时勉叩头曰:“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

所谓谅暗,就是指皇帝居丧。也就是说,朱高炽在为其父朱棣服丧期间,居然不顾孝道临幸妃嫔,无怪乎会引起朝臣的不满。

按照礼制,皇帝死后,嗣皇帝一般要服丧二十七天才能脱下丧服。也就是说,朱高炽连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都忍不住。丧礼期间尚且如此,平时只怕临幸妃嫔的次数更勤,即他确实存在纵欲过度的情况。

听完这话后,原本还怒气冲冲的朱瞻基稍稍消了气,之后就放了他。可见李时勉说的是事实,不然就是公然污蔑先帝清誉,一条小命就要交代了。

至于朱高炽身体不好一事,史书也有记载:

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

朱高炽是个大胖子,又患有足疾,走路时还需要两个人扶着,可见身体很不好。尤其是胖子,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那么,李时勉的上书对朱高炽的死有影响吗?

仁宗大渐,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朱高炽至死还在跟近臣夏原吉说,李时勉侮辱他,越说越生气,可见李时勉的谏言对他刺激不轻。

综上所述,过度肥胖身体不好+纵欲过度+受刺激勃然大怒,这些因素导致了朱高炽正值壮年却突然死亡。


趣斋文史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明仁宗朱高炽作为大明王朝第四任君主,在位时间不长,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改革弊政,开创了“仁宣之治”,不过其在位时间很短,仅有九个月左右,就驾崩而亡,这个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突然死亡呢?

当世子、太子期间如履薄冰

朱高炽能继承皇位本身就很不容易,无论是做世子、太子的时候他都有是如履薄冰十分不好过,时不时都会受到他的弟弟朱高煦排挤和打击、朱棣对于这个太子爷十分不满意多次有想废除太子的想法。

不适合做皇帝的他,却有一颗皇帝心

一般情况下天子出行一般都是很威武的,朱高炽十分肥胖,又腿瘸,走路都十分困难,确实他的形象跟天子不一样,实在没有皇帝的尊严。

朱棣虽十分想要朱高煦继承他的皇位,朱高煦虽能文能武,他缺少了朱高炽仁义务实,这也是他能继承皇位关键之一,为了帝国的安定朱棣选择朱高炽成为下任君主是十分有利于国家,为大明帝国选择个好皇帝可以保证帝国安定。

朱棣去世后,朱高炽顺利继承,这个时候他已经47岁,在位仅九个月就去世了。

朱高炽在位时间虽不长,他也在有限时间做了不少事情,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登基后大赦建文帝时期的旧臣,从而保证了建文旧臣复辟一事,政治上他采取稳健、宽松政策,与民生息,废除冗余官僚,建立内阁制度,这些措施都为后来的宣宗登基中兴大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朱高炽的一切措施都在保证帝国稳定,这样一个不错的皇帝他也有他的缺点那就是他的身体不太好。

朱高炽身体情况不太好,他本身比较肥胖,应该是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在那个时候医疗情况下,这个病症是十分难以医治,十分麻烦。

朱高炽好色,这个虽对于男人来说十分正常,但是他身体不可以啊,这个导致过度消耗身体,必然十分不利于他身体。

朱瞻基弑父,这个不太可能,朱瞻基这个时候在南京监国,他没有任何机会,还有就是朱高煦还盯着朱瞻基呢,朱瞻基运气也不错,就是他逃过了朱高煦截杀,顺利继承。

朱高炽最大可能就是病死,他的身体并不太好,又不太节制最终导致其过早驾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