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桐城是什么样的地方?

俆正


桐城,是安徽省直辖、安庆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安庆市北部,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市,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区。桐城因其地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是清代文坛“桐城派”故里,享有“文都”的美誉。






桐城是一座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城市,东作门诉说着桐城的沧桑变化。明清时期,以姚鼐、方苞、戴名世为首的桐城派作家称雄文坛近两百年。桐城的六尺巷流传着礼让宽容的故事,清代宰相张廷玉家与邻居吴家为建房占地发生了争执,张老太修书给张廷玉,张廷玉回信:“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事后张家与吴家各让三尺,形成了幽深的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传播着礼让睦邻、宽容谅解、谦逊理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美德。


桐城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城市,拥有孔城老街、龙眠山、桐城文庙、嬉子湖、六尺巷、活海欢乐水世界等景点。






孔城老街坐落于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镇境内,距桐城市市区12公里,已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孔城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日益繁荣。老街绵延数里,分为十甲。每甲之间有闸门隔挡。南北走向,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三巷一弄。总长约3公里,街道宽度为3米左右,街、巷、弄路面均为麻石所铺,总面积17万平方米。店铺房舍皆为青砖灰瓦,多具飞檐翘角,木镂花窗,栉次鳞比,颇具江南水乡特色。孔城老街不仅是江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条老街,其规模也是首屈一指。






龙眠山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蜿蜒俊逸,傍偎桐城古城,其主脉贯穿龙眠乡境内,大徽尖主峰擎天,余脉东去,抵嬉子湖碧波,宛若游龙潜水,直通长江。 明许浩诗云:“大小二龙山,连延入桐城;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两脉逶迤,峰回路转,绵亘54公里,龙眠河从两脉间斗折蛇行流出,沿河西岩诸多名胜古迹,李公麟的山庄别业,张英、张廷玉双宰相的园林墓葬,各路文人的石刻崖泉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宛若串串珍珠嵌缀其间。龙眠紫气,生发万千气象。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整座建筑格局富丽堂皇,处处显现出古朴、典雅、端庄、大气。2013年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嬉子湖生态旅游区一个天然安谥的生态家园,她位于桐城东南部,因沿湖儿童常嬉戏湖中而得名。内有采摘园、休闲垂钓中心、方以智广场、天文科普馆、游乐园、水上乐园、野生珍禽观赏园、生肖园、水上拓展运动基地、嬉子湖度假村等景点。



桐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势头强大。安徽桐城经济开发区是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经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审核保留的国家级开发区。规划控制范围为68平方公里,辖10个社区(村)。自2002年建区以来,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一期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已实现了“六通一平”。2007年,进区项目达120余家,建成投产企业6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4个,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5亿元,财政收入1.17亿元,现已形成机械电子、医药食品、家纺服装、包装印刷等四大产业集群。桐城市知名企业有鸿润羽绒家坊集团,入驻企业有汇源饮品公司。




合安九高铁自合肥南站引出,终至九江市庐山站,正线全长170公里,全线设庐江西、庐江南、桐城东站、新安庆西站(怀宁县茶岭高铁站)、潜山南站、太湖南站、宿松东站、黄梅南站、孔垄北站和庐山站等10个车站,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工期5年;估算总投资336.3亿元,其中安徽境内投资185.77亿元。该铁路建成后,合肥至深圳的高铁运行时间将压缩到6个多小时。合安九高铁在桐城设有高铁站,合九高铁停靠桐城东站,这有助于桐城成为皖西南交通枢纽,为桐城新城区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桐城是一座风景优美而又充满魅力的城市,安九高铁建成通车后,我相信桐城市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桐城市的经济实力也将会变得越来越强!


潜川翰墨侠客行


刚好昨天拍了组照片,和老照片对比一下,大家看看吧。其实每个城市都有其好的一面也都有差强人意的地方,城市幸福感、获得感这些虚词我不想说,只是作为桐城人,我想说,我爱这座小城,即使没有一个人生活容易。

图1,桐城市“东作门”为桐城城门之一,于明朝万历三年(1575)耗银21200两建造,其坚固程度素有“铁打桐城”之称,可惜民国二十八年(1939)因避日寇空袭,县长罗成钧下令拆城,直到2008年桐城市政府在原址重新复建。

图2,桐城市“紫来桥”,最早可追溯到清朝顺治年代,后经康熙、嘉庆、同治不同时期或毁坏或重造,直至1984/2012年桐城市政府两度出资修缮到如今模样。

图3,桐城市“和平路”,商业休闲、娱乐购物中心,著名景点“桐城文庙”、“桐城六尺巷”以及“安徽省桐城中学”都与其直线距离不超过500米,桐城市委市政府也曾驻扎附近。

图4,桐城市“安徽省桐城中学”,由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先生于1902年创办。百余年间曾于1904改名为“桐城公立中学堂”、1912年改名为“桐城县立中学”、1949年改名为“皖北安庆行政区第一中学”、1950年改名为“皖北安庆行政区桐城中学”、1952年正式使用“安徽省桐城中学”校名。

图5/6,由著名导演赵宝刚指导、刘涛等主演的电视剧《老有所依》,分别在桐城市碧峰小区、文昌派出所、和平路菜市场、滨河公园、南大街、火车站和孔城老街取景拍摄。








安徽大项


仲春时节出门踏青是最好的,气候宜人,没有初春时的春寒料峭,也没有暮春时那迫不及待的暑气侵扰。

临近清明,回家祭祖,顺便春游。春雨是最寻常的,出门时只是多云,还没到孔城就下起了雨,一行人下了车就急急往弟弟家赶,因为带着小孩没能观赏烟雨中的古镇。

第二天,太阳出来了,我们买了祭祀用的贡品,去到那小山岗上祭奠了我的父母和诸位先人。虽然心情有些沉重,但活到这般年纪也算明白了一些道理,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岂是人力所能为?古人教诲的是,“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再看这满眼的春色也让人心情开朗了许多,苍翠的松柏,火红的杜鹃。

中饭弟妹给我们烹制了丰盛的家乡菜,百吃不腻的山粉圆子,香味独特的桐城特产水芹菜,应时应景的蒿子粑(在我们小时候,三月三吃蒿子粑,就象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要)。每次回家,兄弟姐妹们都会满足我们的愿望——吃遍家乡的美食。

吃罢饭,一行人带着满足的心情漫步在孔城的老街上,瞻仰着那古老的建筑,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临街的墙壁,除了用于承重且固定房形的少数木柱子,其余的都是可拆卸的门板,暗红色麻石条铺就街道上,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车辙向人们展示着那久远的繁华。中街那段景点较多,要收门票,我说不进去了,因为我和妹妹前年去过了,而且三十多年前我在这里读高中,这条街的外貌是烂熟于心的,只是当时不太了解它的历史背景。

那会儿,这街上还是热闹非常的,十里八乡的人买卖都在这里,每个弄堂,每个门洞里都住满了人。我有好多同学都是街上人,经常到他们家玩耍,一个门洞里住着好几家。因为这些房子的建筑模式都是前店后居,在那古老的年代,能在街面上有门脸的都是非富即贵之人,所以房屋都是几进深,有的有六、七进。现在已没人居住了,只有几家做老行当的,如铁匠铺、竹木社、丧葬用品店,为了配合开发旅游而留在这里,加上去年发大水,好多建筑物遭到损坏,看了也只能徒增叹息。而且这整条街的格局都差不多,窥一斑已知全豹了,何必花这冤枉钱,不如我们走后街,也许别有一番天地。

几个小年轻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老街,跟着我们迈过那道通往后街的门槛,果真不失所望:杨柳风抚摸着脸颊,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各种各样的花儿恣意开放,空气里氤氲着淡淡的花香,油菜花金灿灿,雍容端庄,萝卜花微微紫,宁静淡雅,豌豆花象一只只白色的小蝴蝶收拢起翅膀颤巍巍栖在肥硕的藤蔓上,蚕豆花小精灵似的瞪着小眼睛想把这春色看穿。还有五颜六色的小野花撒在草丛中,落在篱笆下,争奇斗艳,势与绿草竞芳华。这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忘却了烦恼,抛弃了忧伤,花衬笑靥,笑靥如花,绽放在春日的画笺上,如诗如画!

一路观赏一路欢笑,不觉来到我的母校——孔城中学旧址旁,本想找回些年少时的记忆,可惜青山依旧在,只是容颜改,昔日的校舍已被一幢幢没有完工的别墅所取代,只有围墙外的那条河仍在静静地流淌着。不知疲倦的流水哟,你带走了我的光阴,也带走了昨日的梦想。

别墅群的北面突兀地坐落着一间庵堂。忽然想起上学时学校北墙外住着一位尼姑,没有庵堂,蜷缩在一间小屋子里,仍虔诚地坚守着她的信仰。我正在遐想,一位老尼姑柱着拐杖站在庵堂外与我答话,我问道,“师傅,原来学校旁边住着位老师傅你认识吗?”她说,那是她师父,去世快二十年了。唉,时光荏苒,早已是物是人非了。不过那位老师傅也该是了无遗憾的了,多年的执着坚守,还有了她的衣钵传人,她可以问心无愧地在她的佛的庇护下安然长眠了。

总算与人聊了一点与学校有关系的话题了,哪怕是围墙外,那也是我记忆中的,还是挺欣慰的。不想了,毕竟时过境迁,哪能一成不变呢?收起这小小的遗憾吧,莫负了这大好春光。

依依惜别了不复存在的母校,我们沿着河岸南行,几棵高大的水杉特别引人注目。顺着树杆望向天空,一道彩虹悬在天顶上,蔚蓝的天,洁白的云,彩色的虹,啊!春天的天空也是这样的明丽动人!

年轻人还是不忘他们的初衷,不自觉地向老房子靠近,想从那断壁颓垣中探寻那古老的文明。侄女又在惊讶了,妈妈,你看这房子有多深,院子连着房屋,房屋又连着院子,好几进哪,过去一定是个大户人家。妈妈,这房架子是木头的。哦,我也不太懂,可能叫川木结构吧。

一边是陈旧的老屋,一边是新建的别墅,行走在新旧文明的缝隙中,真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孩子们,别流连了,那边还有别样的风景等着我们呢。“茜茜,慢点”,“昊昊,等等妹妹”,“倩怡,你拉着羊羊”……在长辈的叮嘱声中,孩子们笑着闹着,跑着跳着。我们绕过街尾来到街西,太阳快挂不住了。小镇周边河汊多,水面较广,这里就有一方连成一片的水塘。水边自然少不了柳,夕阳映照下,水光潋滟,绿丝婆娑,天上一个太阳,水中一轮月亮,如此美妙的景色,引得游人纷纷举起相机、手机拍照留影。一群水鸟从夕阳前飞过,儿媳妇吟了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儿子和道,秋水共长天一色!我想,春水一样共长天一色!

小朋友们,我们回家吧,太阳公公它累了!


小中医邱邱—脾胃


我老家就是桐城的。这里山好水好景好空气好。

桐城的小村落。

春天的油菜花。

它是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位于安庆市北部,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区。

它是黄梅戏之乡。记得以前过年的时候,还曾经和哥哥一起跟着电视里学过一段黄梅戏,很好听。著名的曲目有:《天仙配》、《打猪草》。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百度百科

它是“桐城派的故里,”是“文都”。桐城还有文庙(桐城派陈列馆、桐城博物馆、严凤英陈列馆廊桥)。

它是礼让文明的典范。

清朝六尺巷的典故流传至今。“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个典故还被编成了歌曲由赵薇演唱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史书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幸好有安庆,幸好有桐城。这里的人,朴实,热情、勤劳。而且桐城菜超好吃哦!


胡说有理


桐城市人文气息浓厚,自然景观雅致。城不大,但很有灵气。背山面水而居,黄梅悠扬飘过。古代贤人异能者颇多,今略举一二。鸿门宴上的亚父范增,劝项羽杀刘邦可得天下,然项羽不听,结果被刘邦所灭。范增就是桐城人。晚唐的桐城又走出一位诗人,此人苦考功名,年近古稀才中进士,当了几年小官就病死他乡。他便是曹松。其一首诗别有意味: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君王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大宋画家李公麟,画虎虎活,画马马死,言其画之神韵乃宋第一等画家,晚年隐居龙眠山,筑龙眠山庄居之。其好友苏东坡兄弟、黄庭坚常来拜访,诗画唱和,寄情山水之间。明时桐城人左光斗铮铮铁骨,不畏权贵,被魏忠贤迫害残死狱中。至于桐城派早己名满天下,不必多说。张英父子的故事从小小六尺巷飞入千家万户。


一叶知秋60608112


桐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西依 大别山,南滨长江。1949年以前,县域东南广,西北狭,面积3543平方公里。1949年2月,东乡及南北乡的部分地区析置桐庐县(今枞阳县);1979年12月,南境杨桥区大部分地区划入安庆市郊区。自此,县域东经116°40′—117°09′,北纬30°40′—31°16′。东邻庐江、枞阳两县,北接舒城县,西毗潜山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郊区。东西宽42公里(从桐梓山到三芝庵),南北长64公里(从大龙山牛冲到北峡山大佛尖)。






侯侯196267188



桐城有许多优越的风俗人情、上代文人墨客辈出、今朝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具体要说的己有其它作者作出解答。

我这里讲的是:桐城地理形成与祖国相似,堪称风水宝地。市域面积相邻北纬31度线,温度四季分明,是人类居住的世外桃园 。

桐城西高东低,有山有湖、形成三级阶梯。孔城河、龙眠河象黄河长江;柏令河是珠江水系、青草大沙河是雅鲁藏布江;龙眠河上游的镜主庙水库宛如三峡大坝、与市区面积不接壤的鲟鱼镇(在枞阳大闸处)犹如宝岛台湾;菜子湖嬉子湖是东海南海;双港是深圳、练潭是海南、北边的大小关是大东北、中义黄甲那就是青藏高原。


有此见解的只有熟悉桐城地理的人士,望有识之士发表心声。

(此文本人前期曾发表过,有人己阅读过请忽略,并非抄袭。)


文都杨稼


每回一次桐城都能感受到巨大的变化,桐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桐城人富裕了。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每一次的回来都会增加一份失望,那就是桐城人的素质并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桐城人爱摆阔气,脏话多,为人小气,欺行霸市,等等不胜枚举。


Cs888


桐城,古称“桐国。位于安庆市北部,桐城接江趋淮,河埠陆驿自古车水马龙,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县城位于206国道。桐城文风极盛。桐城文化发源地,古之桐城文化包含有枞阳一部分。六尺巷故事发生地,一门三学士,父子同宰相也是在桐城!古镇孔城,嬉子湖。龙眠山风景优美!


大漠孤烟97180966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明的发祥地和集中地之一。桐城市名源于东周时的桐国。桐国本是周分封的子爵国,因太弱小,春秋时沦为楚国附庸,后为楚所灭。但其地仍被称作“桐乡”。秦朝建立后,地属九江郡舒县。西汉初为庐江郡枞阳县。魏晋南北朝时先后称舒县、阴安县、吕亭左县和枞阳县,建置和区划不定,隶属多变。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此后,“桐城”地名一直延用。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仍称桐城市。

唐宋两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清时期中进士者就达240余人。特别是明末以来桐城文化更是异峰突起,声誉高涨,域内(包括今枞阳)产生了一大批影响卓著的大家名流。有被誉为“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派”大学者方以智;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名扬天下;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近300年。近代又诞生了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清末大儒吴汝伦,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巨型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中国美学奠基人朱光潜、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杰出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