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窮人之所以越來越窮,根源是他們太“勤奮”了

心理學家:窮人之所以越來越窮,根源是他們太“勤奮”了

一直以來身邊很多人在不停地給人們灌輸一些勵志的東西,似乎都離不開這一條:“你只要多勤奮一點就可以了。”

上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多勤奮一點,工作了,領導還會告訴你必須勤奮。勤奮的確可以讓我們收穫很多驚喜,但是有的時候也不一定能夠改變我們的現狀。

在社會群體這個大結構下,不同階級的劃分是不同的,從古至今一直都是。我們發現生活在最底層的那群人,往往是最勤奮的,但是最殘酷的現實是他們也是最貧窮的。

經濟學家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在《稀缺》一書中提及了稀缺的存在。同時也向人們解答了為什麼有些人那麼勤奮,最後還是非常貧窮。正是由於稀缺存在,所以導致瞭如此般的困境。

心理學家:窮人之所以越來越窮,根源是他們太“勤奮”了

在西方經濟學中認為:稀缺是指的那些相對於人們無窮的慾望來說,用來滿足人類慾望的資源是有限的,這是經濟學中的資源稀缺規律。

很多時候正是由於當前稀缺的慾望沒有被滿足,那麼人們就選擇集中精力解決當前的慾望,也就是書中所提到的享受“專注紅利”。

然而其有兩面性,一方面人們是暫時解決了當前的需求,然而也使得自己陷入了狹隘的視野當中。

拿《窮爸爸和富爸爸》一書中的話,舉個例子來說。窮爸爸說:“順著公司的梯子,一步步往上爬。”

富爸爸問:“為什麼不當梯子的主人。”前者就是典型的“勤奮者”,他們逐步的滿足於當前的慾望,於是將自己固化在了一個特定的結構上,藉助於某個媒介,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顯然他們的視野是侷限的,思維也並不開闊。後者則相對來說他的格局更高,他能夠早一點認清楚事物的本質,所以他省去了爬梯子的時間。

心理學家:窮人之所以越來越窮,根源是他們太“勤奮”了

自我固有的思維模式

一旦我們開始靠著狹隘的勤奮專注於解決當前的貧困時,就會使得自己陷入無窮無盡的忙碌之中。非但不能夠解決問題,反而使得個體的時間和精力被佔據和浪費。

有些人忙完開始忙那,一天到晚他的時間不夠用,然而我們發現他的勞動價值並不高。

換句話說,他高成本的付出卻在低收入的收穫。

正是由於當前的這種緊張壓抑的貧窮繼續加重了他後續的貧窮。

與此同時,人們的慾望也是無窮無盡的。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在《夢的解析》中說到:“人的夢就是一種間接滿足慾望的形式。”

我們被形形色色的慾望所充斥,這些慾望促使著我們更加的勤奮,忙碌,那麼可用來支配的時間也就會變得越來越少。

所以我們應當思考的不是如何解決當下的慾望,而是如何打破現在這種“越貧窮越勤奮”的局面。

人們的這種盲目勤奮只會使得自我進入一種自我安慰之中,看似勤奮實則收穫甚微。

我們真正要改變的應該是當下的這種思維,突破自我固有的思維模式,擴展新的眼界。

心理學家:窮人之所以越來越窮,根源是他們太“勤奮”了

長遠規劃遠大於眼前利益

個體的意識以及主觀控制能力和認知能力都是非常強的。當然我們本身也容易被外界和內在的誘惑等所吸引,進一步無形之中改變我們的意識。

因此我們該去加入到社會群體之中,學習其他人的方式和手段,認清自己的現狀。

不要將自己固化在某一個階級內盲目的勤奮,而是多去擴展自己的視野,多花時間去培養自己的能力。

曾經遇到過這麼一個大學生,在大三的時候就被學校退學了。他在父母眼裡是個特別懂事的孩子,可是確實班裡的差等生。

這個男生進入大學之後,學著其他人買奢侈品,家裡的錢不夠,他就去不停地做兼職,滿足自己一個個的物質需求。隨之而來的便是學業的荒廢和再也回不去的過去。

他把最好的時光浪費在了短暫的需求之中,而沒有想著如何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他完全喪失了一種競爭意識,而僅僅享受於當前的滿足狀態。

那些太“勤奮”的人不一定就比我們付出得少,可是他們忽視了長遠的發展,又或者說人性就是如此吧!

心理學家:窮人之所以越來越窮,根源是他們太“勤奮”了

如果說將人的勞動力價值進行劃分的話,那些太勤奮又繼續貧窮的人,可能一直在販賣自己當前的廉價勞動。

社會競爭是激烈的,那些過於勤奮且貧窮的人其實一直沒有進步,而是無限反覆的循環自己的每一天。

最富有的人,懂得去剋制自己,同時又會將自我的時間、金錢、精力放在可預見的事情上。勤奮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有些人的方向一開始就錯了。

參考資料:《稀缺》、《窮爸爸和富爸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