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爹媽都在用“低級腦”教育孩子

大多數爹媽都在用“低級腦”教育孩子

大多數爹媽都在用“低級腦”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

就是你用腦的過程。

教育的失敗,

就是你用腦的失敗。

大多數爹媽都在用“低級腦”教育孩子

相比於其它生物,我們與眾不同的思維潛質可謂是“造物主”的恩賜。

問題在於,身為父母的我們本該應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可現實卻讓人不忍直視——

比如,見著孩子不聽話、違背自己的旨意、不自覺、……等等“屢教不改”的行為,就怒不可遏,雷霆大發,甚至直接動武。

很多人可能會將至歸結為天生性格如此,天生脾氣使然,……,然而事實告訴我們那僅僅是你的一面之詞,真實的原因在於你辜負了造物主的恩賜——不會用腦

不可否認的是,清楚大腦是如何工作的,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因為思考是我們更好地生活的必備技能,也是更好地瞭解孩子和自己,教育孩子和教育自己的必須之舉。

大多數爹媽都在用“低級腦”教育孩子

很多生物學、認知神經科學、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我們的大腦經過漫長的由內向外的進化,從最初的“爬行腦”逐漸進化出了“情緒腦”和“視覺腦”,我們也可將理解為“爬行腦”、“哺乳腦”和“理性腦”。

簡單舉例來說——

“爬行腦”表現為自動化程度高,說跑就跑,說打就打,本能就是主導,能耗低;

“情緒腦”進化出了情感,相比較前者高級的多,有了喜怒哀樂的表現,例如一些哺乳動物情緒表現強烈,就是受他的驅使,相比前者能耗要高;

“視覺腦”則通過對更多“五感”信息的彙總分析等,進行著更高級的思考,來提出問題,以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但因為它在工作時需要佔用大量存儲和運算資源,運行速度緩慢,所以能耗高,讓人感覺很累。

大多數爹媽都在用“低級腦”教育孩子

據此,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在做某件事情時,常常會用那個腦來解決問題,此外我們也可以想見為什麼孩子更容易受到“本性”的驅使,以及大多數人成年之後為何會懶得“動腦子”。

這些跡象直指兩個事實——

我們和孩子的行為或多或少與成年父母的用腦習慣和孩子大腦發展的階段;

我們和孩子的行為是“三腦”共同作用的結果。

大多數爹媽都在用“低級腦”教育孩子

根據這一現象,結合多年來在生物、醫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特奧·康普諾利教授提出,我們每個人的大腦中都運行著三套系統——分別是“反射腦”“存儲腦”“思考腦”

“反射腦”能夠對當下的情境迅速做出反應,而不需要冗長的思考過程;

“存儲腦”在大腦空閒之時負責蒐集、分類、整理、歸納和存儲信息;

“思考腦”運行速度緩慢,甚至有時會“死機”,但結果卻常常出人意料,其功能在於通過縝密的思考發現癥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大多數爹媽都在用“低級腦”教育孩子

根據大腦的這一工作原理,我們不難想象自己在處理教育孩子的問題時,為什麼總是喜歡浮於表面,追求速成,甚至會大動肝火。

同樣,我們還會聯想到為什麼自己認為是應該的、能輕而易舉做到的事情,三令五申,孩子卻難以做到。

不僅如此,當我們逼迫孩子去做某事時,因為孩子的“反射腦”已經被你的“強權”激活,所以他的“思考腦”就缺失運行空間,無法運行,很難從根上解決問題。

久而久之,“條件反射定律”還會促使他習慣性地指揮“反射腦”應對周圍環境,包括應對你。

大多數爹媽都在用“低級腦”教育孩子

還有一個事實很值得我們思考,就是當你忙碌的時候,你的記憶就很難啟動,事倍卻功半。

這也印證了特奧·康普諾利教授關於“存儲腦”工作機理的假說——若想提高它的存儲速度和質量,我們得讓大腦閒下來

想一想自己或孩子“痛苦學習”的過程,我們就很容易明白那陣兒“存儲腦”是如何想方設法調動“意志力”,克服“反射腦”和“思考腦”製造的麻煩,加工存儲和消化信息的。

基於以上事實,我們或許可以在私下不留情面地狠狠批評一下自己的大腦——就是因為它的懶惰,才讓我們無法參悟到教育的本質和教育應該有的長遠目標。

也正是這個道理,我們才會說“戰勝了自己,也就贏了一切”

因為,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必須學會思考,才能生活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