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極人臣的張廷玉是怎樣跌落神壇的?

牛媽love牛牛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夜,五十八歲的雍正皇帝在圓明園猝然離世,從“偶感違和”到“龍馭賓天”僅僅三日。根據雍正皇帝生前密立的遺詔,寶親王弘曆承繼大統,而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和鄂爾泰四人為顧命大臣。在另一份遺詔中,雍正命張廷玉和鄂爾泰兩人死後配享太廟。這對張廷玉來說,可是一份無上的殊榮。要知道,終清一朝,能夠死後入祀太廟的漢臣也只有張廷玉一人。可是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卻將張廷玉奪爵,並罷去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優容。是什麼原因使位極人臣的張廷玉走下神壇呢?



張廷玉出身於安徽桐城一個官僚家庭。他的父親張英曾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死後入祀賢良祠並加贈太傅。

張英是康熙六年的進士,他飽讀詩書,是康熙年間的名家大儒,主持編撰了《國史館文略》、《大清一統志》等文獻。張廷玉是張英的次子,他在父親良好的教育下,也是才華出眾,在二十五歲時中舉人。次年,張廷玉的父親張英任會試主考官,因親屬迴避,張廷玉只得放棄了這次會試。

康熙三十九年時,張英已任文華殿大學士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廷玉在這年的會試中高中進士,進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


張廷玉在做翰林院檢討的時候,他負責編撰的《平定朔北方略》一書受到康熙帝的欣賞,張廷玉因此升為南書房行走。南書房成員可以說是康熙皇帝的智囊團,能夠成為南書房行走,可以看出康熙帝對張廷玉是非常器重的。不久,張廷玉出任會試同考官,因在會試中表現公正廉潔,會試結束後,張廷玉又官升一級,任南書房首席行走。

在太子胤礽的廢立中,張廷玉謹言慎行,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康熙五十五年,張廷玉升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後張廷玉曆任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駕崩於暢春園,皇四子胤禛承繼大統,是為雍正皇帝。雍正帝上位後,張廷玉依然倍受器重,所有詔書全部由張廷玉執筆。同年底,張廷玉很快升為禮部尚書。


雍正元年,張廷玉又任職南書房,因其在主考順天府鄉試中執公中正,晉太子太保,很快又出任戶部尚書。五年後晉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張廷玉是雍正的心腹重臣,他協助雍正皇帝創設了軍機處,並制訂了軍機處的主要制度,是雍正皇帝深為倚重的重臣。所以雍正十三年,在雍正帝臨終之前,張廷玉被遺命為顧大臣之一,並遺詔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

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繼位之初,羽翼尚未豐滿,雖然對張廷玉也非常倚重,任命他為皇子老師、總理事務大臣等要職,但張廷玉畢竟不是乾隆親手培植的親信。所以對於父親雍正遺留給他的兩位重臣張廷玉和鄂爾泰的朋黨之爭,乾隆是非常樂見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制衡這兩位重臣。而此時,乾隆更注重培植自己的心腹,訥親就是乾隆親力打造的心腹。鄂爾泰死後,年輕的訥親就成為軍機處的領班大臣,位列張廷玉之前。這讓張廷玉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


聰明的張廷玉決定請求致仕,以保全身而退。但乾隆只是批准了他請辭戶部和吏部職務,對他進行了慰留。

乾隆十三年初,張廷玉再次提出辭呈,仍然沒有得到乾隆的批准。相反,這次乾隆還有些生氣,暗示張廷玉身受朝廷重恩,只求貪圖享樂。

張廷玉的運氣也有些不好,這一年乾隆深愛的孝賢皇后去世,這對乾隆是一個沉痛的打擊,乾隆的性格也變得怪異無常,臣工的一些祭祀皇后的微小過失也惹得他大發雷霆,甚至大開殺戒。張廷玉也因翰林院的過失被牽連停發工資半年。

深感不安的張廷玉再次上書請求退休,這次乾隆答應了他的請求。張廷玉自感在乾隆心中地位不再,請求乾隆帝給自己一個手諭,作為死後配享太廟的憑證。這令乾隆非常不快,但他還是給張廷玉下了道手諭。


第二天,張廷玉命其子張若澄面聖謝恩。張廷玉沒有親自謝恩,乾隆有些惱火,令張廷玉親自入宮謝恩。但旨意還未下達,張廷玉已親自入宮。這令乾隆更為惱火,這分明是朝廷有人早已給張廷玉通風報信。

一氣之下的乾隆下令罷免了張廷玉的官職和伯爵爵位和死後入祀太廟的優容。

幾個月後,張廷玉的親家四川學政朱荃因母喪未報被參,張廷玉受其牽連,被抄家收回三代皇帝的賞賜。

乾隆二十年,張廷玉病逝。乾隆對這位三朝老臣又恢復了名譽,還是遵循雍正遺命,下令將張廷玉配享太廟。


歲月是一條河流


張廷玉不得善終,被乾隆拋棄,落下抄家罷官的悲慘境遇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的皇后富察氏去世,大清官場從一派和風旭日變成了人人自危,也就在當年,漢臣中的翹楚張廷玉註定有一個劫。

自從張廷玉提出退休後,屢屢受到乾隆帝的冷嘲熱諷,到了最後,乾隆竟撕破臉皮,把十幾年來對張廷玉忍住沒說的話都說了出來,他直截了當指出,張廷玉沒有資格配享太廟:“試思太廟配享,皆佐命元勳,張廷玉何功績勳猷而與之比肩乎?”

在說完了這段話以後,乾隆帝還把歷代配享之臣開了個名單,送給了張廷玉閱看,並讓他明白回奏,自己配不配得上配享之榮?

事情的結果一目瞭然,廷臣也達成一致意見,認為張廷玉不應配享。於是,張廷玉被乾隆帝明令取消了配享資格,回到了安徽桐城老家。

然而,厄運卻接憧而至,張廷玉在老家剛剛平靜下來,朝廷中又出了一件禍事:張廷玉的親家四川學政朱荃,在母親去世後,為了掙點“考試費”,居然隱瞞母喪消息,“匿喪趕考”,為御史所參。

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德保來到張家。張廷玉早早就在門口迎候,並把三朝皇帝所有賞賜都收拾好了,準備交給德保。可沒想到的是,德保不但帶了十多名隨從,還帶了二百名兵丁。

這些人顯然是事先準備充分,進了張家,不由分說,以查找是否有遺漏為名,開箱砸鎖,挖地三尺,居然抄了張廷玉的家

張廷玉雖然躲過了一死,但既然被抄家,名譽已經徹底丟盡,隨後上了一道請罪的摺子,請求乾隆嚴加治罪。

乾隆畢竟是“寬仁之主”,發佈上諭,寬宥了張廷玉的“罪過”,但免不了要借題發揮,對張廷玉又痛斥了一頓。經過這場問罪,張廷玉被完全擊垮,他修煉了一輩子的臣術,最後還是一敗塗地。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張廷玉在家中苟活了五年,最終病死。消息傳到京城,乾隆帝也感到一絲悲痛,畢竟他們君臣相處了十幾年,回想張廷玉一生所作所為,他感覺到對張廷玉確實苛刻了點。






學史泛舟


張廷玉,字衡臣, 今天安徽桐城人,是清朝傑出的政治家,大學士。康熙三十九年重進士,進入南書房,康熙時期官至刑部左侍郎,在雍正帝即位之後,歷任了禮部尚書、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在乾隆帝登基之後,君臣漸生嫌疑。張廷玉在任期間,摒除請託行賄之風,從小處做起,堵塞所有的漏洞。由於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他曾經三任會是統考考官,試畢門生來謝,他一律只象徵性的收一點禮品,絕對不收受重金。他以左光斗的事蹟告誡自己:“今日行事儉,即異日做官清,不就此跕定腳跟,後難措手”。要從小事做起,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張廷玉改革了奏本制度,一開始,清朝是沿用的前明的制度,有事報告皇帝,題本、奏本分開。但是這兩種公文都是公開的,這就造成了保密性不強,容易洩密。於是張廷玉就把奏摺制度化,稍微重要一點的事務,地方官員都先撰擬奏摺,經過皇帝硃批,認可之後才寫題本作正式報告。但奏摺中的硃批內容,不得寫入題本。題本由此成為官樣文章,奏摺代替了原來題本的作用,成為主要官方文書。張廷玉還制定了完善的保密制度,為了保證奏摺的內容不致洩漏,清廷定立了一整套保密制度,使奏摺制度更加完善起來。自此以後,作為一種官文書制度的奏摺制度才被確立下來。

張廷玉製訂了軍機處上行下達的議事制度,由於軍機處主管國家的軍事要務,雍正皇帝命設軍機房,以怡親王允祥、張廷玉和大學士蔣廷錫領其事。軍機處設立之初,皇帝委任張廷玉統管一切要務,因此,軍機處成為清朝的中樞機構並深深影響清代中後期的歷史。他制定了軍機處的廷寄辦法,創廷寄之法,保證了中央政令的嚴格貫徹,提高了清朝政府的行政效率。

在其他方面,張廷玉大力安定流離失所之百姓,安定流民、寬限賦稅、整頓刑律,雍正帝駕崩之前,還和莊親王允祿,鄂爾泰,一起擔任顧命大臣,他是唯一的漢人,稱之為總理事務王大臣,乾隆時期,還有了伯爵的身份,要知道,清朝的伯爵含金量還是很高的。應該說,有著自己的功績和著皇帝的信任,其前程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事就怕巧,乾隆十三年,張廷玉只認為年紀已達,不再適合任職,同時也是因為有自知之明,於是上表請求退休。

按理說這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張廷玉想到了自己的身後事,就是自己死後的事情,因為雍正答應過讓他配享太廟,這是殊榮,張廷玉害怕死後沒有這樣的待遇,就讓乾隆給他個憑證,雖然很不高興,但是乾隆皇帝還是同意了,不巧的是估計張廷玉因為身體原因沒能前來謝恩,而是讓自己的兒子來的,這樣皇帝就不高興了,估計也有人在旁邊煽風點火。乾隆皇帝也是僅僅削去了他的伯爵之位,他死後,乾隆皇帝仍然是遵從了雍正的旨意,讓他配享太廟。


趣說五千年


張廷玉是漢族大臣當中在清朝官位當得最大的。他是安徽桐城人,二十八歲中了進士,在康熙朝當到了侍郎,副部級官員。到了雍正朝當了首席軍機大臣,保和殿大學士,宮前又掛了太保,還分管吏部和戶部。人事權和財權都在張廷玉手裡。

張廷玉

張廷玉和雍正的私交很好,有一次張廷玉回家省親,雍正就用寫情書的手法給張廷玉下聖旨,說你我君臣十一年了,從來沒有一日遠離,近你回家省親,朕思念的緊啊。

雍正

雍正這個人,其實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難弄,難伺候,喜歡把事做絕。好對你是真好,能給你的榮譽、地位都給你,壞對你是真壞,恨不得一刀一刀剮了你,這點可以去讀年羹堯的故事。

雍正在位十幾年,就病得不行了,彌留之際,把張廷玉拉到身過,捨不得啊,不過你別誤會,不是要拉著張廷玉陪葬,而是對張廷玉說,朕要走了,等你死了以後,把你埋在我的身邊,配享太廟,這樣你我到九泉之下,還可以做個伴。

配享太廟是當時為人臣的最高榮譽,清朝的後世子孫在給太廟先祖磕頭的時候,也順帶給你磕一個,這榮譽還小嗎。

雍正死了以後,乾隆登基,張廷玉就相當於雍正給乾隆留下的大清朝的說明書,有什麼不懂的就問張廷玉。

乾隆

乾隆皇帝特能活,是中國最長壽的皇帝,張廷玉已是三朝老臣了,年紀大了,就想退休,想平安著陸。可張廷玉退休前還有一樁心事未了,那個配享太廟的事得跟乾隆皇上再提一下,別我退休了,乾隆皇帝再給忘了。

於是張廷玉找到乾隆,跟乾隆皇帝說了,乾隆皇帝呢也答應了,可張廷玉還要皇帝寫一份書面的東西,這就讓乾隆非常不開心。

朕是皇帝說話能不算數嗎,原來你果然跟我沒感情,但乾隆忍了,沒有當場發作,還是寫了份書面的保證給張廷玉。

按慣例張廷玉第二天要去宮裡謝恩,可張廷玉沒去。這下乾隆忍不了了,說你張廷玉到底按的什麼心,這麼大的榮譽,連聲謝謝都沒有,有這麼做臣子的嗎。

這本事朝堂的事,但並沒有直接下旨給張廷玉,可張廷玉通過內線知道了這個消息,馬上去給皇上謝罪。張廷玉確實是老了,如果他年輕一些,絕對不會幹這種糊途事。

後果可想而知,乾隆火大了,哦,你謝恩不來,還在我身邊佈置內線,我發火你來了,你張廷玉原來還結黨營私。把張廷玉所有的功勞、爵位都給擼了,就差下大獄了。

張廷玉就這麼被趕回了老家,整天呆座家中,什麼話也不說。

沒多久,張廷玉的親家犯了一件案子,乾隆皇帝派人去張廷玉家搜查,這次乾隆是動了殺心的,只要搜出一點什麼,張廷玉就得腦袋落地。

可什麼也沒搜出來,張廷玉涉險過關,但乾隆皇帝還是責怪張廷玉用人不察,收回了張廷玉最看重的配享太廟的榮譽。

張廷玉為滿清辛辛苦苦幹了幾十年,曾經位極人臣,可現在什麼都沒有,沒過多久就死去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張廷玉死了以後,乾隆又把配享太廟的榮譽給了張廷玉,用以宣揚自己的功業,可九泉之下的張廷玉已經不知道了啊。


樓蘭都護


成年的皇子繼位之前都已經參政,地位特殊,但實權並不大,各朝各代皇帝老子還沒嚥氣之前總是把權柄牢牢捏在手裡,想那乾隆晚年都禪位了,還緊緊拽著朝綱。自己做儲君的時候,看那些父輩老臣縱橫聯合,上竄下跳,甚至玩弄權術,作為旁觀者,有時比皇帝看得還清楚。等到自己登基上臺,也談不上秋後算賬,反正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不喜歡他父皇的臣子,乾隆也不例外照樣不喜歡皇阿瑪的老臣。張廷玉,鄂爾泰做事經驗再豐富也是前朝遺留的臣子,自己用著不順手不說,他兩個還勾心鬥角,各有幫派,乾隆也不是省油的燈,總會找到機會的。張廷玉是官僚張英之子,自幼勤學撰寫文章,處理政務,成為極為出眾的秘書人才,從康熙後期嶄露頭角,在雍正一朝深受信任,乾隆前期也因其三朝老臣的身份,對其多有依靠,禮敬有加。



但是,當乾隆一旦羽翼豐滿,不再需要老臣保駕護航的時候,張廷玉的命運就開始變壞了。張廷玉起初請求退休,這是正常不過的請求,乾隆居然認為他的年紀還可以為朝廷做事,提前退休是不忠,但羞辱一番以後還是讓他退休了。張廷玉不合回家後感覺失了帝心,去問乾隆之前雍正說的我可以陪享太廟還算數不,結果乾隆開始發飆,對張廷玉惦記在心,隔三差五整他,整的他老境頹唐,最終連太廟都沒進,還差得沒抓起來判刑,一個沒什麼過錯的三朝老臣就這樣因為乾隆的變態心理被整掉了大半條命。乾隆登基後,對前朝的官員有所顧忌,為了防止張廷玉大權獨攬,有意打擊和排擠他,張廷玉也知道這個新主子不是好伺候的,便主動提出請辭回鄉,乾隆愉快地答應了,張廷玉便最後一次上朝,上了一份奏摺,就是要求乾隆遵守雍正的承諾,保證其死後能入太廟,乾隆准奏。張廷玉沒去向乾隆謝主隆恩,而是派兒子前往叩恩,乾隆當然不高興了,我這麼給你面子,你派你兒子來算幾個意思,指責張廷玉太不懂世道了。



張廷玉為人謹小慎微,謹守黃庭堅的名言“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這也是他為官50年,歷三朝而不倒,最後成為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的原因。然而,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做到如此的張廷玉,最後竟然也難逃被皇帝治罪抄家的命運,而治罪的原因不僅僅是對皇帝不敬,更重要的是犯了中國古代廟堂之大忌——朋黨。其實是最重要的,乾隆被沒有等到張廷玉親來謝恩後,馬上命軍機大臣寫了一道聖旨,令張廷玉“明白回奏”!當天寫旨的軍機大臣恰好是張廷玉的門生,敦知道張廷玉可能要倒大黴了,因此連忙派人跑到張府告密,讓張廷玉好有所準備。不料這事弄巧成拙,張廷玉看來是被嚇糊塗了,第二天一大早,天還沒亮,他就勉強支撐著,跑到了宮中,跑到乾隆面前,去叩頭請罪。這真是一個再愚蠢不過的舉動了。按常理,乾隆皇帝的諭旨第二天上午才能發到張家。張廷玉的這一舉動分明是告訴了皇帝,你身邊有我的人。乾隆非常生氣說,你在我身邊安插了一個探子,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於是罷了張廷玉的伯爵爵位,罷免了汪由敦的職務。


土哥老冒


張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朝傑出政治家,大學士張英次子,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張廷玉是三朝元老,他在康熙年間入仕,在雍正當政時期,大放異彩,在乾隆朝跌落神壇!

雍正登基之後,選張廷玉作為輔佐他籌劃軍國大事的主要助手,張廷玉得到了雍正帝的各種重用。在雍正帝臨終的時候,還讓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輔政,並且頒下遺詔他日讓張廷玉配享太廟,足以見得雍正帝對張廷玉的信任和倚重!

乾隆剛登基時,張廷玉盡心輔佐乾隆,乾隆也尊敬這個老師,等到乾隆實力漸穩,大權在握,雍正留下的四個顧命大臣只剩下張廷玉一個的時候,張廷玉就成了山大王一樣的存在了。張廷玉知道乾隆要借打擊朋黨之名整治自己,於是就謹言慎行,怕被抓到小辮子。

張廷玉想急流勇退,反正自己已經七十多歲了,於是就向乾隆請求辭職,回家養老,結果乾隆說,你都是配享太廟的人了,怎麼可以這麼早退休呢?乾隆的回答讓張廷玉感到吃驚,但為了儘早脫離朝堂這是非之地,張廷玉還想為自己再爭取一下,於是他說,配享太廟的大臣,不見得都得幹到死,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允許劉基回了老家。張廷玉舉的這個例子觸摸了乾隆帝的逆鱗,劉基是朱元璋讓他退休的,也是朱元璋把他毒死的。張廷玉拿朱元璋和劉基舉例,讓乾隆帝大為惱火。乾隆帝心想,張廷玉拿朱元璋劉基對比今日之事,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是說我對功臣不夠意思嗎?乾隆皇帝不開心了,於是就更不想答應張廷玉辭職的請求了,張廷玉也看出了乾隆皇帝的不悅,只好閉嘴了。

誰知沒過多久,乾隆帝原配妻子孝賢皇后去世,心情不好的乾隆遷怒大臣,張廷玉被"罰俸一年"。對張廷玉來說,這在他仕途生涯中是從來沒有過的,這讓他更加膽戰心驚了,張廷玉再次請求乾隆皇帝,辭官回家養老。這次乾隆皇帝同意了,然而張廷玉太過開心忘記了看乾隆臉色,他趁機向乾隆帝要保證,先皇許諾給我配享太廟的遺詔您還記得吧?會給我吧?乾隆一聽,又不開心了,什麼意思?你張廷玉這是不相信我啊,不過乾隆還是壓下了這口氣,乾隆下詔書說會遵先皇遺命,給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尊榮。

得到了這樣的聖旨,按理說應該是皆大歡喜的事,誰知張廷玉再出昏招,得到這樣的聖旨張廷玉自己不去謝恩,反倒讓兒子代替自己去謝恩,張廷玉的這種做法又一次惹怒了乾隆皇帝。張廷玉有門生在宮裡當差,就把乾隆生氣的事告訴了張廷玉,結果被嚇破了膽的張廷玉,天還沒亮就急急忙忙的跑去皇宮請罪。宮裡竟然有人給張廷玉通風報信,這讓乾隆帝更正不開心,對張廷玉更加猜疑和防範起來。

乾隆帝疑心一起,張廷玉說什麼做什麼都是錯,做什麼都是別有心機,而本來就年歲已高,思維遲鈍的張廷玉,因為擔驚害怕,戰戰兢兢,思慮不周,更是越來越錯,越惹乾隆他就越心驚,越心驚反而自亂陣腳,更引發乾隆的猜疑。

最終乾隆帝下令削去張廷玉的伯爵,還命以太廟配享諸臣名示張廷玉,讓其自審是否有資格配享太廟。乾隆的雷霆之怒,張廷玉也看出來了,於是張廷玉急忙痛哭流涕的說自己不配享太廟之殊榮,請求皇上收回。

張廷玉心心念唸的配享太廟就這樣被乾隆收回,還平白多了很多莫須有的罪名,名聲被玷汙,張廷玉就這樣被乾隆帝整治的跌下了神壇!

乾隆二十年,張廷玉鬱鬱而終,死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此時的乾隆皇帝已經平息了心中的怒氣,考慮到先皇遺詔,乾隆皇帝最終還是讓張廷玉配享太廟,諡號“文和”。

可惜的是,早已被乾隆帝整治的跌落神壇的張廷玉已經死了,再也感覺不到了,張廷玉的晚年是在惴惴不安中度過的!






歷史的味道2019


張廷玉有句很出名的座右銘“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這是他為官處事的哲學,倒不是沉默不作為,而是要問心無愧地做事、謹小慎微的做官,剋制慾望、不爭不搶,達到心如止水的境界,而張廷玉也確實在這方面達到了殿堂級的水平。他歷經三朝,一直勤勤懇懇做事,低調沉穩,處於權力中樞,卻總能置身於政治紛爭的漩渦之外。

張廷玉是在康熙朝考取功名,入侍南書房,主管刑部,走入政治中心的;可位極人臣、仕途大放異彩卻是在雍正朝。

雍正終於從血腥的奪嫡鬥爭中坐上了那萬眾矚目的位置,為實現自己心中的宏圖偉業,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而張廷玉無疑是其中最有分量的一位,他在位期間扮演的是皇帝首席秘書的角色,為雍正出謀劃策,他對清朝的貢獻主要在於完善了奏摺制度和軍機處的運作規則。

可以說,張廷玉是一位在清朝史上留下濃重筆墨的漢臣,也是有清一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能被供奉在太廟,可謂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有時皇帝的近親或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以及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經皇帝允許也可在死後享用太廟的待遇,這些臣子死後將會以郡王之禮厚葬,這就叫配享太廟。

雍正是個很公正嚴苛的老闆,他能讓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足以證明張廷玉的功勞以及雍正對他的肯定。

一帆風順的為官之路

張廷玉出身於書香世家,其父在康熙朝身居要職,受到父親的影響,張廷玉自幼奮發讀書也考取了功名,並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在晚年的時候開始重用張廷玉,當時康熙正受九子奪嫡的困擾,很多大臣都牽涉其中,因而遭到貶黜或者降級,而張廷玉卻能知曉其中利害,處理好其中關係,成功地置身事外、獨善其身。

康熙去世後,雍正更加重用張廷玉,一方面是為了廣納賢士,二是靠著張廷玉在官場上的威望,為自己鞏固政權。張廷玉的仕途從此更加順風順水,僅僅五六年間就升任為了大學士,且雍正十分信任他,很多拿不準的事都要來諮詢張廷玉再做決定。

清朝軍機處建立初期,雍正以一些親重大臣兼任軍機大臣,其中就有張廷玉,他不僅典掌軍機,又兼理吏部、戶部要職等等。

雍正十三年,皇帝病危,將張廷玉提為顧命大臣,並留下遺詔,等張廷玉百年之後配享於太廟。

坎坷的“配享太廟”之路

官場上言多必失,張廷玉人上了歲數也開始糊塗起來,幾乎忘記了自己一生的為官哲學。

乾隆當權時期,張廷玉年邁,有了退隱之心,便想著上書請求告老還鄉了,可雍正臨終前說了讓他配享太廟的,他又害怕自己不能獲此殊榮,並且當時其他的大臣也對這件事懷有疑慮,於是就上書,希望皇帝可以寫一個書面承諾來證明這件事。

乾隆看到了他的奏章就十分生氣,他認為允不允諾是皇帝自己的事情,臣子沒有理由來要求自己立字據,就算哪天不想讓他在死後進入太廟了,他張廷玉也不能說什麼。但乾隆終究把這口氣嚥了下來,如果他發作,正好坐實了外界流傳自己不肯讓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議論,於是寫了手諭,保證讓他配享太廟。

但是乾隆做出了這麼大的讓步,張廷玉竟然沒有親自到宮門口去謝恩,只是讓兒子代自己前去謝恩。本就心中有氣的乾隆,覺得張廷玉這是大不敬,便借題發揮,奪去了他的爵位,但這時並沒有取消他配享太廟的殊榮。

過了一年,張廷玉再次請歸,乾隆命他自審是否配享太廟,皇帝以大學士九卿議,罷免了配享,免除了他的的罪過,讓他告老還鄉了。

八十四歲的張廷玉在老家孤獨落寞的去世了,他並不知道,後來乾隆迫於面子,還是按照先帝的遺詔,給了他配享太廟的尊榮,想必臨終前回顧自己的一生,他還是很遺憾的吧!

作為清朝唯一一個可以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在官場上肯定有他的處世之道。縱觀他在官場的數十年,一直是勤勤懇懇,功勞肯定也是巨大的。但老年變得也有點昏聵了,雖然乾隆一度取消他配享太廟的資格,可在他死後,還是讓他進了太廟,如果他泉下有知一定會很欣慰,可惜人雙眼一閉就什麼都不知道了,一代重臣權臣張廷玉還是抱憾而終的!


史論縱橫


主要問題出在張自己年紀大了,怕時日不多了,向乾隆三番五次的提配享太廟之事,致使皇帝很生氣。有點迷失了自己的位置,和臣子的關係。其實令皇帝真正震怒的是,他向乾隆提出為自己的兒子分享,世襲爵位之事。由此導致了他最後被罷官,丟爵,抄家之事。乾隆在張廷玉去世後,追念他的功勳時說,所有張廷玉提的事,他都想在張廷玉辭職後給他轟轟烈烈的辦了。只可惜他人老昏花,向皇帝要爵,所以是乾隆難堪。而皇帝封了爵號後,他又沒有親自去謝恩,終於導致罷了他的官。


毛月亮41422


張廷玉位極人臣為何晚年坎坷

有清一代,張廷玉無疑是著名重臣之一。《清史稿》對他作了高度評價:“庶政修舉,宇內乂安,遂乃受遺命,侑大烝,可謂極心膂股肱之重矣。”

張廷玉在康熙與雍正執政時期均值南書房,官至禮部、戶部尚書,授大學士等。張廷玉參與機要,積極參政議政。多年來,他整治吏治,堅決摒除請託行賄之風,並嚴懲奸胥滑吏,被時人稱為“伏虎侍郎”;建章立制,將奏摺制度化,制定完善的保密制度,對清朝中後期的政治產生十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創廷寄法,制定軍機處廷寄辦法,提高清朝政府的行政效率;安定流民,建議區分匪黨,安撫流民,選賢任能,收服民心,對邊疆諸省安定起到積極效用;寬限賦稅,奏請雍正帝寬限山東因連年災荒所欠賦稅,讓千餘民眾得免;奏改濫禁,直言指陳刑部濫禁之弊,奏請依法定程序定例遵行,省釋無辜百姓。編纂史籍,歷任總裁編纂文獻典籍,對完備清代典章制度,保存歷史資料做出重要貢獻。雍正帝在逝世前發佈遺詔,以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為由,命他死後配享太廟,成為了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在乾隆剛繼位之時,張廷玉以三朝樞臣地位,仍然得到乾隆的信任和重用。乾隆元年(1736),張廷玉再次奉命為皇子師,仍兼管翰林院事。二月,乾隆帝親謁景陵,張廷玉與王大臣留京總理事務,並自此以後每逢皇帝巡幸,張廷玉總是留京總理事務。乾隆二年,張廷玉被授總理事務大臣,加拜喇布勒哈番,特命進三等伯爵,賜號勤。此時,他年逾七旬,乾隆帝給予免上朝的殊遇。乾隆十三年(1748)正月,張廷玉陳疏以老病乞休。乾隆帝專降諭旨:“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宣諭慰留。

然而,張廷玉在乾隆十四年(1750)再次辭官時,卻風雲突變,觸怒了乾隆皇帝。這年正月,乾隆帝命他如宋代文彥博例,十日一至都堂議事,四五日一入內廷備顧問。當年冬天,張廷玉再次乞求離職養病。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並御製詩三章賞賜。張廷玉入謝,而此時風雲突變。張廷玉見乾隆帝時,上奏說:“以前世宗憲皇帝破格給予臣厚恩,遺命臣配享太廟,去年跟從陛下祭祀時又有挽留臣告老回鄉的諭旨,臣恐怕死後不能有這樣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間也有類似的議論。”他免冠叩首,請求乾隆帝出一個憑證。聽了這番話,乾隆帝很不高興,但還是擬了手詔,申明雍正帝的成命,並賜詩以安其心。

次日,張廷玉具折謝恩,遣子張若澄入宮向乾隆帝謝恩。乾隆帝因張廷玉不親自謝恩頗為惱火,傳旨令他明白回奏。當時,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傳寫諭旨,旨還未下達。翌日黎明,張廷玉即來內廷謝恩。乾隆帝更為不快,認為這是軍機處洩露消息的原故。於是,皇帝召集廷臣會議,商議剝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待,並削去他的伯爵稱號。

但事情並未了結,乾隆十五年(1750),正當皇長子永璜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再次請求歸鄉,這下激怒了乾隆帝,用大學士九卿議,罷配享,免治罪,隨後歸鄉。後來又因四川學政編修朱筌坐罪,皇帝命張廷玉盡繳頒賜諸物。乾隆二十年(1755),張廷玉卒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不過,張廷玉死後,乾隆帝最終仍遵清世宗遺詔,命配享太廟。

三朝元老張廷玉勞苦功高、位極人臣,為何晚年卻仕途坎坷?《清史稿》分析為:“顧以在政地久,兩家子弟賓客,漸且競權勢、角門戶,高宗燭幾摧萌,不使成朋黨之禍,非二臣之幸歟?”道出了其中緣由。

史書所說“兩家”,指的是張廷玉和鄂爾泰。雍正帝一生始終寵信的朝臣有五位,是允祥、張廷玉、鄂爾泰、李衛、田文鏡。其中,張廷玉與鄂爾泰堪稱雍正帝在朝中的股肱之臣。張廷玉與鄂爾泰同樣身居高位,備受信任,難免有些爭寵之舉。尤其二人性格差異很大,同室辦公卻面和心不和。隨著鄂爾泰、張廷玉兩人地位的不斷上升,其身邊也日益形成利益小集團。首先是因二人而發達的姻親各自聯盟,其次是二人的門生、門客互相對立,再次是朝中滿漢大臣分庭抗禮。以鄂爾泰為例,其子侄輩多半為總督巡撫,可謂滿門顯貴,家族勢力也大為膨脹。張廷玉這邊情況也很類似,其家族子弟多為達官要職。如其弟張廷璐曾任禮部侍郎,從子張若溎曾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吏等,長子張若靄官至禮部尚書,次子張若澄為內閣學士等。此外,桐城張、姚兩姓為當地大族並世代聯姻,時稱“天下縉紳,張姚二家佔盡其二”。即便二人並無植黨企圖,但其身邊總少不了趨炎附勢之人,大臣們各懷揣度攀附之意,由此分出派系,彼此爭權奪利。大體而言,鄂爾泰一派主要以滿人督撫為主,而張廷玉的支持者多為科舉出身的漢人官僚。

同時,“敲打”老臣,歷來是新即位皇帝的馭臣手段,乾隆帝亦如此。鄂爾泰死後,乾隆的注意力集中到張廷玉身上。儘管張廷玉平時對於朋黨嫌疑懍如臨淵,但還是難逃乾隆的雷霆。乾隆十三年正月,張廷玉參加新年宴會後提出自己“年近八旬,請得榮歸故里”。沒想到,張廷玉的請求非但遭到拒絕,而且乾隆降下長篇諭旨,將君臣間的討論公佈天下,並將這件事提到了“臣節”的高度,遭到劈頭而來的政治風暴。此後,乾隆經常找茬,不斷藉故“敲打”張廷玉。張廷玉天天處在膽戰心驚的日子裡,在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再次試探提出退休,終於獲得乾隆同意的諭旨。然而,即使如此,還是難逃皇帝的多次“敲打”,把張廷玉弄得灰頭土臉,名譽喪盡。修煉了一輩子臣術,張廷玉最後還是一敗塗地。乾隆二十年,張廷玉在家苟活了五年去世。

乾隆皇帝對張廷玉的“敲打”舉動,一方面徹底打擊了張廷玉的勢力,使朋黨不再成為危及皇權穩定的隱患因素。另一方面,無疑顯示了專制制度下皇權的至高無上。


五嶽獨尊—泰山


雍正皇帝的寵臣,智囊,也是雍正皇帝生前最信任的漢臣!雍正下遺詔讓乾隆皇帝善待和重用,但是張廷玉以為他的權術高明,德高望重,有是鋪政大臣,不把乾隆皇帝當回事兒所以有最後不得善終也是理所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