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危難季:託關係才能進的“金飯碗”行業,為什麼出現離職潮?

我們總是在說銀行離職潮,其實這並不準確。應該說銀行的人員流動性一直很大。

以我在銀行從業7年多的經歷,一個網點幾乎每年都有人員調動,新的大學生入職,老員工調到別的崗位或者離職等等。可以說,銀行從來都在"離職潮"當中,只不過是離職規模有大有小而已。究其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銀行危難季:託關係才能進的“金飯碗”行業,為什麼出現離職潮?


1、 對員工的職業發展缺乏規劃,導致員工早期離職。

在2020年,幾乎所有的企業在招聘時都會給出一個明確的崗位,並且讓應聘者看到公司對自己職業發展的規劃。比如,財務崗、銷售崗、行政崗等等,這些崗位一列出來,應聘者馬上就會對自己的工作內容和職業發展有個大概的判斷,繼而決定是否應聘這個崗位。

只有銀行依然保持著不管什麼學校什麼專業,招進來一律進網點當櫃員這種粗獷的職業規劃。一名大學生,甚至是雙一流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應聘銀行後,直接跑到櫃檯裡去點錢、交水費,而同樣的工作,學歷更低的勞務派遣工也在做,甚至比新來的大學生做得更好,請問這個時候,畢業生們會怎樣看待這份工作?

銀行危難季:託關係才能進的“金飯碗”行業,為什麼出現離職潮?


如果說這些僅僅是體驗生活,約定一個時限,比如半年一到就調其他崗位倒也還好,可是銀行偏偏不給這個時限。你做多久櫃員由諸多因素決定,比如其他部門人員編制穩定,不需要補充血液,那你只能接著做櫃員。

再比如你在櫃員崗上表現不錯,運營結算的領導覺得你走了還得重新培養新人,因此找領導硬是把你留下來,這些都是有可能的。以我的經歷來說,工作第一年是小白,老實在櫃檯裡學業務。第二年就會來新人,然後我就負責帶"徒弟"。等把新人培養好了,就只剩下翹首以盼的份了——盼著其他部門哪個崗位缺人手了,把我調離櫃檯。

銀行危難季:託關係才能進的“金飯碗”行業,為什麼出現離職潮?


一個大學生畢業後做三四年櫃員,這種事情並不是傳說。當你做了三四年櫃員之後,你會發現,積攢的工作經驗離開櫃檯毫無用處,再找工作這些經驗就是廢紙一張。比較一下的話,如果你去企業做會計,三四年後應該已經具備相當的經驗,甚至可以獨當一面了。

更關鍵的是你做會計的經驗在應聘下一份工作的時候企業是認可的。而另一方面,即使你工作一年然後考全日制研究生,一切順利的話三四年的功夫也已經讀完了,這樣就有了二次選擇的機會。無論怎麼看,櫃員這個崗位完全是銀行粗獷管理所帶來的坑。

因此工作的第一年,新人就會分化成兩種:一種是發現苗頭不對,當機立斷馬上跳槽的,另一種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定要在銀行耗出個名堂來的。由此,就產生了我說的早期離職現象——很多新人就是因為櫃員崗的問題,一年時間不到就果斷離職。而我本人也在當櫃員滿一年的時候開始考公務員,結果公務員還沒考上,我就轉做銷售崗了,於是這次離職也就不了了之了。

銀行危難季:託關係才能進的“金飯碗”行業,為什麼出現離職潮?


我相信銀行如果不放棄這種粗獷的管理方式,依然堅持讓每個應屆大學生都到櫃檯裡去浪費青春,等到市場行情變好估計銀行很難招到雙一流大學的學生了——也就是說人家連先入職再離職的遊戲都不想和銀行玩了。

2、 指標壓力大,上升路徑窄,導致員工中期離職。

當我們逃離了櫃檯,才發現下一個火坑已經在那裡等著我們了——銷售崗,銀行稱之為客戶經理,每天做的事就是攬存吸儲。作為前臺部門,賺錢多倒是真的,可前提是你要完成各項指標。而在我工作的那幾年裡,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放緩是大家都能看出來的——除了給我們定指標的那幾位領導姐姐。

換言之,經濟增長放緩,銀行下指標的力度可沒有隨之變輕,依然是每年都往上走。那麼請問,這指標如何完成呢?不知道,自己想辦法。我清楚地記得,那幾年為了保證指標完成,整個部門每天晚上開會到七八點鐘研究對策,週末經常不休息去搞宣傳,搞客戶活動,就是為了讓別人多存些錢在我們這裡。一兩年還可以忍受,五六年連續這樣搞,沒業餘生活沒正常社交還要天天被罵,你說誰能不想離職的事呢?

銀行危難季:託關係才能進的“金飯碗”行業,為什麼出現離職潮?


也許我們升個職就能脫離苦海了?別鬧了,這一個部門十幾人甚至幾十人,領導就兩三個位置,你想往上升,前面那個比你早來三年的還沒升上去呢。不少銀行都很扭曲:幹活的時候和你玩市場化講狼性,等到晉升的時候就和你玩論資排輩了。

你掐指一算,前面還排了兩三個和自己年齡相當又比自己早來兩三年的,就算他們幹兩年領導崗位就調走,你還得再排個六七年,你說你等嗎?這可不是在辦公室裡泡著茶等進度條走完的那種等,而是一邊扛著指標壓力累死累說,一邊琢磨著現在這個人怎麼還不高升,趕緊給我騰位置那種等

本人就是在這個階段離職的,說實話,這樣離職很虧——幹了這麼多年,級別還是白丁,說實話還不如早點看破一年就離職呢。可是沒辦法,和未來可能還要等七八年的結果相比,離職也算是及時止損了。

銀行危難季:託關係才能進的“金飯碗”行業,為什麼出現離職潮?


3、 經濟下行期,風險增大,加劇員工離職。

當然,還有一種崗位我們沒有說,這就是信貸崗。這幾年,與改開初期信貸員被各種企業追捧不同,這幾年信貸崗的處境越發艱難。七八年前,信貸員擔心的問題還是"大企業不屑於向銀行貸款,小企業銀行不敢貸款",但好歹你磕下來個大企業的貸款能保衣食無憂。

可這幾年金融風險不斷升高,信貸員發現規模大也未必靠得住,於是又衍生出來了"技術流"和"信仰流"兩個說法。技術流還是立足報表和企業運營情況決定貸款與否,當然就會被類似康M這樣的財務數據造假企業坑慘。

銀行危難季:託關係才能進的“金飯碗”行業,為什麼出現離職潮?

而信仰流則注重企業背景,即企業是不是國企,有沒有國企當股東等等,試圖博取經濟與政治的"雙保險"。可隨著2019年上半年的中XG安與下半年的方Z事件,信貸人員愕然發現技術與信仰都無法挽救自己

再看看自己手裡的那些貸款,自己做的貸款也就算了,關鍵還有前幾年同事放出去的貸款交接在自己手裡。那幾年形勢尚好,因此風控未必有現在這樣謹慎,這要是再炸幾個雷,自己如何是好?思來想去,還是趁手上還乾淨,儘早上岸為妙。畢竟你要是貸款出了問題,在解決問題之前離職的難度是很大的。

銀行危難季:託關係才能進的“金飯碗”行業,為什麼出現離職潮?

銀行危難季:託關係才能進的“金飯碗”行業,為什麼出現離職潮?

總結一下,銀行在之前一個階段裡養成了粗獷管理的毛病,職員進到銀行要面臨極為混亂無章法的職業發展路徑,從櫃員開始熬日子,再到做客戶經理被指標虐,而最終,最有"技術含量"的信貸崗也變得兇險異常。在此背景下,銀行出現較大的人員流動,顯然是在情理之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