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取暖爐裡的鄉村變遷

山東濰坊青州市彌河鎮桐峪溝村村民郭中勝家迎來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天然氣馬上就要通到村裡來,從此之後取暖做飯再也不用自己燒煤了。眼看著管道一寸寸鋪進廚房、嶄新嶄新的壁掛爐上了牆,老伴蓋玉美臉上心裡樂開了花,“都說俺是伺候爐子的一把好手,一樣的爐子燒得比別的媳婦都暖和,其實自己燒又費事又不衛生,俺早就不想自己燒了。”嫁到郭家50年,蓋玉美用過的取暖爐多得數不過來,從蜂窩煤爐子到燃煤爐子,再到如今的壁掛爐,75歲的她見證了農村取暖設施的變遷,更見證了新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日子一天一個樣,等以後村子裡集中供暖了,俺們就更舒坦了!”

青州市:取暖炉里的乡村变迁

2010年以前,桐峪溝村還是青州市一個毫不起眼、名不見經傳的深山荒村,乾旱少雨、土地稀缺、交通不便,隨著一批批年輕人外出務工不斷離去,原本就“老態龍鍾”的古村更加蕭條,不少老房子因無人居住、修繕而成了危房,村裡常住人口不到戶籍人口的三成,且大多是七八十歲的老人。“離著水庫不遠卻通不進水來,碰到春旱,井裡的水不夠吃,得按人頭定時間打水;打的糧食捨不得賣,只有養牛養羊種山果,才能掙點錢;村裡的年輕人一個勁往外跑,外面的媳婦卻娶不進來,大齡青年越來越多。”回憶起以前的日子,桐峪溝村老黨員韓廷福感慨萬千。

青州市:取暖炉里的乡村变迁

而對村民郭中勝來說,那時候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冬天買煤燒爐子,“俺家以前在村東頭的斜坡下住,從家到村路上得走一千多米,整個斜坡都是土路。”坡高路陡,碰上雪天雨天更是泥濘,推著煤下坡對郭中勝來說是一件難事。“家門前的斜坡只有一米寬,不用說汽車,連農用車都進不來,我天天推著小推車,一趟一趟地拉,不但要顧好方向,還得拉得住車子,沒少受罪。”

把煤推到院子裡還不算完,要燒的時候還要一筐一筐帶進屋裡。“以前家裡都是平房,房子是土夯的,院子裡鋪的也是土,家裡還養了雞鴨,平常還好說,冬天下雨下雪一片泥窪,還有雞屎鴨屎。”辛辛苦苦搬好煤,燒起來效果也不盡如人意,“蜂窩煤爐子也就能做做飯燒燒水,哪有什麼暖氣片,好不容易屋裡暖和點,到了晚上一封爐子什麼熱乎氣兒都沒了。”老伴蓋玉美在旁邊搶著說,“還要預防煤氣中毒呢,天天晚上睡不踏實。”

青州市:取暖炉里的乡村变迁

蝶變發生在2010年,這一年桐峪溝抓住鄉村振興利好政策的機遇,依託山東九龍峪生態景區,將村裡土地進行流轉,並整村搬遷至海岱南路旁。在便利出行的同時,對村莊進行統一規劃、統籌開發,集中建設了150套聯排別墅。次年,全村650名村民不花一分錢就住進了新房。

“以前是我們羨慕別的村,現在周圍的村都羨慕我們。”韓廷福告訴記者,旁邊李家莊村有水庫乾渠,人家放水澆麥子、在乾渠旁邊洗衣服,村民們只能幹看著眼饞,如今不僅家家自來水入戶,還都連上了純淨水,而且所有的水不要錢,免費用。“這十年,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青州市:取暖炉里的乡村变迁

郭中勝家分到了一戶三層別墅,從外面看紅磚碧瓦,氣派敞亮,最貼心的是入住前村裡已對房子進行了簡裝修,地磚、牆、門窗、洗手池等都已經裝好,達到了提包入住的標準。唯一遺憾的是因為距離市區較遠,供暖供氣管網未鋪設到村裡,村民們只能購買取暖爐,接上暖氣片,自行供暖。“取暖爐肯定比燒蜂窩煤爐子暖和,效果也好,冬天平均能維持在十六度左右,比起以前的取暖效果,咱們知足了。”

住進了別墅,可郭中勝還得要搬煤,此時他已經六十多歲,兒女又在外地生活,家裡只剩下了老伴蓋玉美。“現在房間裡都是地面磚,下了雪,搬著一筐煤進來,好幾次差點滑倒。而且廚房的煤煙弄到屋裡,傢俱上蒙上一層灰,糟蹋了新房子。”

青州市:取暖炉里的乡村变迁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從村民們入住之初,九龍峪就在不斷地對新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及改造。首先是供水、供電、綠化等設施建設;其次,是重修了進出村道路,讓村內道路全部實現硬化、亮化、美化。2019年,景區追加投資1000萬元對新村房屋外立面進行修繕,並實現雨汙分流、天然氣全部入戶等。

如今的桐峪溝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設施完備,一棟棟灰瓦白牆、乾淨整潔的二層小洋樓掩映在青山綠樹之間。不僅生活條件好了,而且通過景村互動的產業升級,很多村民拿到了雙份收入,土地流轉的“租金”,加上在景區酒店、民宿、現代休閒農業打工的收入,十年間村民人均收入提高了35倍。

青州市:取暖炉里的乡村变迁

對郭中勝老兩口來說,最重要的是通上暖氣,以後再也不用自己買媒燒爐子了,“伺候了一輩子爐子,以後再也不用幹了,省了多少事?多虧了黨的政策好,咱們農民也住上了小洋樓,拿上了工資,再通上暖氣,日子就和城裡人一個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