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的西四牌樓

西四牌樓

“牌樓”也叫 “牌坊”,是一種門洞式上面題字的紀念性建築。最早見於周朝,起初用於旌表節孝。多建於衙署、廟宇、祠堂或街道路口,用以宣揚禮教、標榜公德等,也是美化城市的景觀建築。


德州的西四牌樓

誕生

明清時期,隨著漕運的興盛,德州進入經濟繁榮、文風興盛期,併成為文化底蘊濃厚的區域。僅明朝德州中進士者就有60多人,他們 “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為了“標榜功德、顯赫門庭”,德州城出現了建造牌坊的風潮。據不完全統計,德州城內外有各式各樣的牌坊近60座。其中僅成組的牌坊,即 “四牌樓”或“三牌樓”式的牌坊群就有4處。

在這一潮流中,德州的西四牌樓就應運而生了。西四牌樓位於馬市街的通衢十字路口,即現在的馬市街與南營街和光明街的十字路口處,俗稱馬市四牌坊或西四牌坊。

西四牌樓是相對於東四牌樓而言的。東四牌樓也稱南四牌樓,位於棗市街 (進步街)、南關街、稅務街 (前進街)、馬神廟街 (光明街)四街交叉的十字路口處。與西四牌樓在一條東西路上,固分稱東、西四牌樓。

據史料記載:西四牌樓應是德州最早的牌坊群,約建於明初永樂或宣德年間 (1450年前)。建築形式為四柱三門式,石木結構的四座過街牌坊。牌坊上的題額分別是:北為 “北拱京畿”、南為 “南接藩省”、東為 “東連齊魯”、西為 “西通漕運”, 4個題額的詞彙,標示著古城德州具有 “神京門戶”的獨特交通優勢。

四座牌坊倒塌後,明嘉靖年間,官府又在原址上重建了四座新牌坊。民間稱其為 “新西四牌樓”。新牌坊的題額:北為 “亞卿”、南為 “阜民”、南為 “國課”、西為 “皇華”。這4個題額命運不佳,在明天啟《德州志》、清康熙 《德州志》中,僅見題有 “北拱京畿”“南接藩省” “東連齊魯” “西通漕運”匾額的 “西四牌坊”記載。由此推斷,後來在修繕該牌坊時,又將匾額改回了原來的詞彙。

因為在嘉靖 《德州志》中,有新舊馬市四牌坊的記載,不僅可確立 “西四牌樓”為德州最早的牌坊群,而且,它還有新、舊西四牌樓之別。

西通漕運的名坊

德州的西四牌樓之所以著名,首先是它所處的位置顯要:它的東面為安德馬驛館、馬神廟等古蹟,路口東南角有丹心廟,南有乾隆行宮、恩泉井等景點,北方不遠處是財神廟和巍峨的城牆,西為南營清真寺、山西會館等,再向西不足200米就是鹽店口街,即古運河碼頭了。在民國的地圖上,此處還標註了一座石橋。難怪西四牌樓的西牌坊上的題額為 “西通漕運”。由此可見,德州的西四牌樓處於交通要道和商業繁華區域,而且還是通衢之路,名副其實的 “西通漕運”之地。

明、清時代,西四牌樓是德州御路上的重要景觀建築,歷史上曾受不少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的青睞。隨著時代的變遷,它過早地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之中,由此也引來了對它的誤解。

有人認為西四牌樓是明代的 “九達天衢”牌坊,並說其題額是嚴嵩所寫等。修建德州西四牌樓時,嚴嵩還沒有出世呢。今天德州人引以為榮的“九達天衢”牌坊,大約是嘉靖中期修建的 (1540年前後),晚於西四牌樓百年之久,所以“九達天衢”牌坊與 “西四牌樓”毫無聯繫。

名留青史

明代德州城的建築非常美觀,在縱橫相連的街道上,古色古香、造型雅緻的牌坊更美,給古城德州增添了高雅的氣質。

在中國傳統的古建築中,牌坊最講究雕刻藝術。德州的西四牌樓不僅具有北方粗獷的氣派,而且融入了南方的細膩,體現了藝術傳統的包容性。它硃紅立柱支撐著斗拱重簷,金甍碧瓦。在顯赫位置刻有鳥獸蟲魚、草木花卉、山水雲朵等,個個圖案細膩逼真,活靈活現,玲瓏剔透,栩栩如生。

西四牌樓既傳承著歷史,也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雖然已凐滅無存,但淡黃色的史書中,仍有它存在的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