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鐵牛的歷史淵源

歷史上設立浮橋的原因和為什麼要選擇鐵牛來作為橋墩,永濟,也就是蒲州在當時的唐朝是怎麼樣的一個地位?

黃河大鐵牛的歷史淵源


黃河大鐵牛的歷史淵源

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鑄於唐開元十三年( 725),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繫秦晉交通而鑄。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

20世紀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牆外流過,枯水季節,下水還可摸到鐵牛牛角,行船還有被牛角掛傷船底的情況。

50年代後,三門峽庫區蓄洪,河床淤積,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鐵牛已被深埋於黃河水面下2米有餘的河灘裡了。

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查訪勘探,於次年8月發現並出土了唐開元鐵牛、鐵人,引起各界人士關注。

1989年 8月在蒲津渡遺址上經勘查發掘,處於黃河古道東岸的四尊鐵牛全部出土。距蒲州城西牆51米,距西城門 110米。

1998年8月由永濟市博物館在蒲津渡遺址上發掘出的。出土鐵牛有四尊、鐵人四個、兩座鐵山、一組七星鐵柱和三個土石夯堆。

黃河鐵牛的出土,是建國以來我國首次發現黃河古渡口遺址,四尊鐵牛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重量最重(每尊45t~72t)、歷史最久、工藝水平最高的珍貴文物,在國內外極為罕見。

黃河大鐵牛的歷史淵源

擴展資料

蒲津渡遺址,是中國第一次發掘出土的大型渡口遺址,這裡文化底蘊十分豐富,尤以唐開元年間傾全國之力改建蒲津浮橋,在這裡鑄造的維橋大鐵牛、鐵人、鐵山、鐵柱等的鐵器群彌足珍貴。

黃河大鐵牛年代之久(迄今1300年)、體型之大(每頭牛長3.3米,高1.7米)、份量之重(最重的牛47噸)、工藝之精、造型之好堪稱中華瑰寶,是中國勞動人民對世界橋樑、冶金、雕塑史的貢獻,是世界橋樑史上唯我獨尊的永世無價之寶。

1999年9月,國家投資1000餘萬元,由山西省考古所實施了“鐵牛頂升保護方案”,將鐵牛垂直頂升12.2米。2007年永濟市成立了永濟黃河大鐵牛旅遊有限公司,吸引民間資本進入。

2008年運城市開發建築有限公司投資,在景區開挖了人工湖,鋪浮橋、造假山、鑿木船、建兩關(蒲津關、大慶關)等,再現了盛唐蒲津大浮橋的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