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什么却因此一蹶不振呢?

高雅婷s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人口急剧减少。魏,蜀,吴三国总人口二千至三千万左右。一部分荫附于各豪门大族,国家实际能征用的兵员与实际人口数相比少得可怜。

三国之中魏国幅员最广,人口也最多,当时在册人数口约四百多万,东吴次之约二百万左右。最差的是蜀国,不仅国土面积仅有益州一州,人口约百万,除去老弱能征用的兵员最多只有十几万。因此夷陵之战刘备动用了八万兵力号称七十万,这可以说是蜀国的绝大部分家当。

夷陵一战以刘备惨败结束,此一战蜀军死伤五万余人,精锐尽失士气大衰,并永远失去了荆州。如若不是诸葛亮等人尽力斡旋,与东吴达成和议再结盟好,蜀国的国运很可能提前结束。

因此夷陵一战虽然蜀军仅损失五万多人,但对蜀国已是竭尽举国之力所能达到的声势,当然对未来的蜀国影响深远。再加失去了荆州,蜀国的所有军事行动已无先机可言,这也为蜀国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雲淡風清29


蜀汉在夷陵之战后的一蹶不振,不单单是夷陵之战中损失的那五万兵马造成的。


汉中之战后,刘备的势力达到了顶峰,根据估算,刘备当时的兵力在17万左右,虽然这与曹操仍然还有很大差距,但比起后来诸葛亮北伐时来说,家底还是很厚的。

并且当时刘备账下人才济济。大将之才,治国贤相,顶级谋士,一样都不缺。刘备具备了复制老祖宗刘邦,兵出关中,成就帝王霸业的基础。

然而,正是从汉中大胜曹操之后,刘备集团就开始连续走霉运了。

首先是公元219年10月,孙权背盟,命吕蒙、陆逊偷袭荆州。这一战下来,刘备保守估计损失了四万荆州精兵。并且,比损失精兵更严重的是,关羽这位“三国第一大将”也被擒杀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没了可以再招,兵不精可以训练,但好的将才百年难遇,关羽这种大将之才的死,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损失是致命性的。这就相当于刘邦死了韩信一样的惨。

这里我们不妨可以YY一下,假如关羽在丢了荆州之后,逃回益州,后来的夷陵之战,乃至后来的诸葛亮五次北伐,还会打的那么艰难吗?

或许,不会吧。

荆州丢了之后,公元220年初,刘封因为不救关羽,以及他和孟达的矛盾,由他镇守的上庸三城被魏国夺了去。丢上庸一损失对刘备来说,与丢荆州一样,也是双重打击。

一方面,按最保守估算,刘备损失了几千精兵和几千土著兵;

另一方面,上庸三城的丢失,使刘备少了一条兵出中原的出口。自此之后,刘备就只能出汉中,才能北伐中原。缺少了对曹魏出其不意打击的可能性。(出兵的口子少,就意味着曹魏可以集中兵力只防一个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死后,蒋琬曾经策划从汉中沿汉水东下,先攻取上庸,再攻取襄阳,继而北伐中原的策略。如果上庸当年没丢,蒋琬的这个计划,也不可能因为碍于难度太大而不了了之。



你以为到这里,刘备的霉运就结束了吗?

对不起,还早着呢。

公元220年夏,刘备帐下第一谋士法正突然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

法正的重要性,不用多了说吧?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后就感叹道:若法孝直还在,一定能制止主上的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也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法正传》

所以法正之死,就相当于刘邦继没了韩信之后,又没了张良。之前是胳膊没了,现在连脑子也没了。



公元221年,由于曹丕篡汉,汉朝灭亡,刘备决定称帝。一来,他早想称帝,二来可以靠称帝这件事鼓舞士气。一扫这一年以来的霉运。

然而,称帝这件事并没有起到清扫霉运的作用,之后的事,让刘备更糟心。

公元221年夏,刘备决定东征荆州,为关羽报仇。但大军还未出征,张飞就死了。之后没多久,黄忠也在成都病故,两人都死在了夷陵之战前。

到了公元222年,即夷陵之战期间,蜀汉的骠骑将军马超也在成都病死了。

马超的死,宣告了刘备自立汉中王时期的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全部都不在了。

马超死后没多久,刘备即遭遇夷陵之败。而这一败,刘备所有的精锐,全部断送。

首先是兵员上的损失,保守估计是两万,最多是四万。(《傅子》记载的数据,“吴军总共消灭了八万蜀汉军,刘备仅以身免”,这是扯淡数据,不可信)

其次是人才方面的损失。此战失利导致蜀汉战死人才不计其数,其中较为出名的且有记载的包括:张南、冯习、土著部落首领沙摩柯、傅彤;镇北将军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率众向曹魏投降;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东吴将领步骘截击而死。

前面说了,刘备称帝前死了关羽、法正,这相当于刘邦没了韩信、张良。而刘备在夷陵之战前后又陆续没了张飞、黄忠、马超、张南、冯习、傅彤、黄权、马良。

这就相当于,刘邦在没了韩信、张良后,又没了曹参、周勃、樊哙、陈平、彭越。

蜀汉政权最缺的就是人才,而刘备在夷陵之战的人才损失,几乎是雪崩式的。这妥妥就是要散摊子的节奏!

纵观三国时期,没有一个军阀在损失如此多人才后还能继续坚持的,一个都没有!当年袁绍在官渡惨败,元气大伤,瞬间就把袁强曹弱的局面葬送了;曹操在赤壁大败,元气大伤,虽然后来曹操还能屡次南征,但他也丧失了一鼓作气平江东的锐气。

另外,除了精兵、人才的损失,蜀汉内部的动荡也是致命性的。

公元223年初,汉嘉太守黄元听说刘备大败的消息,立即起兵造反。紧接着,南中的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雍闿,越隽夷王高定全部宣布造反。截止到刘备病死时,蜀汉接近一半的国土都反叛了。


蜀汉地盘本来就不大,一下四个郡造反,哪里经得住这种连环打击的折腾?这妥妥是要亡国的节奏。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还没呢。

公元223年4月,对于蜀汉最大的打击终于还是来了——精神支柱刘备去世。

刘备之死就相当于——刘邦死了。

大将死了,谋士死了,群臣死了一大半,精兵也死了一大半,现在连主公也死了。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刘邦团队几乎全死了,就剩下一个萧何还在扶持刘盈苦苦支撑。

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此乃危急存亡之秋也”,并非是他胡说八道,他只是在陈述客观事实而已。

刘备临死前,蜀汉的情况说句不好听的,离亡国也就只差半步路了。

不过好在当时魏吴交战,无暇顾及蜀汉,而诸葛亮等人也是殚精竭虑,力保刘禅。蜀汉也就在这种极危险的情况下才熬了过来,又延续了四十年的国运。



总的来说,公元219年—223年,刘备集团在这四年期间的兵力损失起码在十万左右。刘备的家底本来就不厚,一下子损失这么多精兵,元气必然会大伤。

而且比损兵更可怕的是,蜀汉大量人才在战争前后的去世。尤其是刘备的去世,他因为夷陵大败而一蹶不振,继而病死。刘备是蜀汉的精神领袖,连他都不在了,蜀汉难道不应该一蹶不振吗?

如果刘备集团的遭遇放到刘邦团队上:刘邦死了,韩信死了,张良死了,陈平、周勃等等全死了,就剩下萧何和不堪大任的汉惠帝刘盈还在苦撑。我估计,中国历史上应该就没有汉朝了吧。


Mer86


严重不尊重史实!

当年关羽北伐,荆州军都有八万多,尚且被魏吴联手剿灭!刘备又不是猪,只带五万多兵东征吗?

刘备争夺汉中时,有精兵十五万左右,为了拿下汉中,动员蜀中男子参战,做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动员兵力不少于三十万。汉中惨胜,损失精兵五万以上,动员兵损失也近十万,战后拥兵共达二十五万以上(不包括关羽荆州军八万)。二十五万军队中分驻汉中巴西永安等地最多五万,还有二十多万返回成都。

刘备称王后并没有遣散动员兵,而是称王,利亚动员兵免费修建宫殿。紧急着称帝东征。

刘备东征时,自认为荆州是自己的旧地,东征有衣锦还乡之意,因此旌甲仪仗鲜明,又准备大批文武官员,准备安排接收防地。又曹丕斩杀刘备联络官员,双方交恶,在曹孙联盟条件下,只有大规模出兵才有可能震住曹丕使曹魏不出兵而专心攻打孙权。因此刘备尽起五万精锐加上十多万动员兵,再借蛮兵,共十七万兵马,号称七十万浩浩荡荡东征。

十七万多是有依据的。北路黄权主要是防止曹魏岀兵,关羽北伐出兵五万,曹仁一万多兵都敢岀兵交战,黄权北路,虽然是防曹魏,兵力不会少于三万。冯习张南围夷陵孙桓兵力约二万,左右御营各有一万精兵。蛮兵二万,其它文武官员共统领八万左右。

刘备夷陵之战损:黄权北路军降魏三万,冯习张南二万,刘宁杜路降吴一万多,蛮兵二万,御营精锐二万仅剩数百人,马良等文武官员非死即降,损失七万多,共损失精兵五万加近十多万文武和普通兵力!从此蜀汉文无栋梁之材,武无可战之将,战缺可用之兵,一厥不振!


逍遥1906


因为蜀国在三国里面一直是最弱的,蜀国的兵力也仅有十万人左右!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如果蜀国是最弱的,为什么诸葛亮还一直主动进攻魏国,六出祁山呢?不是只有实力强大的才会主动发动战争吗?


(夷陵之战后的三国)

其实不然,这也正是诸葛亮的智慧之处,因为他知道凭借蜀汉的国力是耗不过强大的魏国的,如果任魏国平稳发展,蜀国将灭亡的更快!只有主动出击,对魏国进行不断的骚扰才有可能有更久远的将来!

对于魏蜀吴三国的实力,很多人其实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到了刘备占领益州以后,占有荆、益两州的刘备,在实力上已经超过了吴国,甚至是北方的魏国。因为大家都知道荆州的重要性,不仅战略位置重要,而且土地肥沃,人口众多!


(刘备剧照)

但是实际上,刘备从来没有独占过荆州! 事实上一直所说的“荆襄九郡”也是严重的误区!汉末荆州从来没有下辖过九郡,史籍上记载的是荆襄八郡,但通常认为是七郡,即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长沙郡、武陵郡。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占据了荆州北部的南郡,孙权则只占据了南郡,刘备占据了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总共五个郡。虽然看似刘备占地最多,但是人口最多,位置最重要的南郡却是在曹操手上!

(赤壁之战后荆州划分图)

刘备借荆州。 后来东吴基于战略考虑,将部分荆州“借”给了刘备,让刘备跟他们一起抵御曹操!因此所传的刘备借荆州借的只是荆州的南郡!刘备得了益州以后,孙权就派诸葛瑾去索要,双方关系一度紧张。结果这时候曹操又夺取了汉中,刘备害怕曹操继续进攻益州,就跟孙权讲和,于是两家重新划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三郡以东属于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归刘备。但是刘备借的南郡其实还是没有还给孙权的!

但是孙权认为刘备占据长江上游,对他威胁很大,于是就发动战争夺取了荆州。就这样,刘备失去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


(孙权剧照)

都说刘备据有荆州便可顺江而下取孙吴,北上可取中原。其实相对于战略要地来说,荆州所能提供的物质和兵员才是对刘备最为重要的!但是其实相对于魏和吴,刘备能从荆州获得的是低于魏国和吴国的,因为人口最多的郡在他们手中!而据隆中对所描述的进取魏和吴,也只是一种理论可能!而在失去荆州以后,刘备就连理论上的可能都没有了!

而按照正史所记载,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总共只带了5万人,其中还包括了1万蛮夷,因此说蜀汉的兵力是捉襟见肘的。当然这时北方还有魏国需要防守,因此不可能举全国之兵,大概估计蜀国总兵力也就10万左右!

在失去荆州后,重要的地域损失及直接造成的物资损失、人口损失、加之随后的夷陵之战的兵力损失都使得蜀汉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此消彼长,占据了荆州的孙吴更加强大,由此蜀汉也就一蹶不振了!


小祁说历史


夷陵之战,刘备吃了一个大败仗,可以说,这里损失的元气整个诸葛亮时代都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马损失过多

在中国历史上,五万人马的损失,似乎并不起眼,历史书中的比这更严重的损失比比皆是。然而,对于蜀汉帝国来说,五万人马,真的不少了。要知道,蜀汉帝国最后投降的时候,他们总人口只有90万,这一场败仗等于消耗了他们总人口的十八分之一,你说惨不惨?

要注意,这些人都是精锐之士,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的损失,使得蜀汉军队出现了断层。诸葛亮为了弥补此战的损失而新招的新兵蛋子没有老兵的传帮带,很难快速形成战斗力。所以,这些军队战斗力的损失并不是字面上面五万人那么简单。

而且不仅如此,别忘了夷陵之战的导火索,关羽大意失荆州,整个蜀汉帝国的荆州军团全军覆没。这可是一支人数相当不少的强军,这两下的损失,对于原本就在人口上并不富裕的蜀汉帝国而言,可谓是伤筋动骨。

夷陵之战的失败,标志着蜀汉帝国隆中对战略彻底流产

你以为刘备攻打孙权只是因为他和关羽的兄弟情深吗?当然不是,刘备只是借着为关羽报仇的幌子,图谋孙权控制下的荆州。刘备不是一个乐于偏安一隅的君主,他的梦想是有朝一日登上泰山进行封禅,这从刘备两个儿子名字中就能够得到完美的体现。

要图谋中原,必须南北对进,一路出祁山,威胁雍州,一路出荆州,直捣许昌,这是诸葛亮隆中对的精髓,刘备深以为然。只是大意失荆州后,整个蜀汉帝国等于被曹操孙权封锁在了四川,无法向东进取中原,所以刘备必须夺回荆州这个跳板。

正因为如此,刘备就发动了夷陵之战,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荆州,这一场战役可以说是蜀汉赌上国运之战。打赢了,夺取荆州,将来可以徐图中原,打败了就被封锁在蜀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积贫积弱,最终被灭亡。

只是这一战刘备低估了陆逊的能力,导致全军覆没,损兵折将不说,刘备自己那条老命也搭上了。夷陵之战的失败,彻底断送了刘备集团逐鹿中原的希望。后来诸葛亮再怎么活跃,也只是为这个帝国续命而已。

蜀汉内部势力平衡被打破

最后,由于刘备的死亡,刘备阵营中荆州派和西川派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诸葛亮主政期间,荆州派获得重用,西川派靠边站。这使得整个西川集团对于刘备,刘阿斗两父子所建立的蜀汉集团这个外来政权的归属感不强。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当邓艾出现在成都之时,蜀汉尚有一战之力,为何群臣却怂恿后主投降。因为这时的朝堂上都是那些西对于蜀汉帝国对于刘家没有什么认同感西川派人士,对于这些职业官僚来说,为谁家不是打工?到哪里不是做官?

总结

所以刘备贸然发动夷陵之战,这个蝴蝶效应,一直延续到了最后,蜀汉帝国的灭亡。


历史评说


蜀汉家底本就不多。

赤壁之战后,刘备只有可怜的大约1.6万左右军队,占领人口稀少的荆州南部四郡毫无收获,军队顶死2万。

借得南郡才开始腾飞。比如211年入蜀就带走两万,诸葛亮增援1万5。剩余就是关羽方面军到219年发展到5万,等于说南郡8年为整个刘备集团奉献6.5万男丁,几乎再无任何潜力扩张兵力。

入蜀之后,刘备3.5万军队,收降刘璋集团、招兵买马,接受各方加入,到221年东征荆州时不超过十二三万,夷陵战役一次性损失近5万,剩余兵力最多七八万。

剔除各地防御必须的守备队,蜀国几乎拿不出一万军队,连小小汉嘉太守黄元都敢挑战刘备,可见局面危急。

关羽方面军是绝对精锐,刘备损失的也是精锐,这已经去掉了大约9万,蜀汉集团自然也就后继乏力。


四川達州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蜀汉集团对孙权的东吴集团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战役,据史料记载来看,双方参战兵力相仿,各自约五万人,其中刘备一方真正的蜀汉士兵约四万,加上一万左右的五奚蛮夷,最终的结果是刘备仅以身免,当然这可能过分夸大东吴的战果,但是蜀汉方面损失惨重也是可以肯定的,那么既然真实的史料不像演义当中记载的举全国之力的70多万全军覆没,而是四五万,甚至更少的情况下,为什么蜀汉却就此跌入谷底,五六年才得以恢复呢,到底此战对于蜀汉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呢?

夷陵之战

首先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此战最为直接的损失体现,战败损失的数万士卒以及粮草辎重,当然虽说蜀汉庙小家底弱,但还不至于损失四万人,甚至可能只损失一两万,两三万人马而就此一蹶不振如此之久。

第二,多名将领的阵亡,以及蜀汉集团的旗帜性,灵魂性人物刘备的死亡,巴蜀之地固然有其优越性,但是人才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可见损失之大,另外刘备的死亡直接对这个依赖于他的名望建立起来的国家雪上加霜,这也直接导致了蜀汉一蹶不振的最大,最根本,最直接的阻碍的衍生。

第三,最根本的原因,蜀地长期的叛乱,随着刘备的战败去世,臣服,附庸于刘备名望之下的蜀地各部,南中各地太守或望族,开始了自己的小心思,逐渐不服从蜀汉的统治,公开反叛,而诸葛亮无奈只好边收拾乱摊子,边防御曹魏的趁火打劫,边镇压国内的叛乱,我们熟知的七擒孟获就是在此背景下的发生的,这就也使得蜀汉就此被无端的丧失了五六年的发展机遇,损失不可谓不大。


历史微探索


笑话,最多五万人!难道就轻飘飘一句话?

五万人,让多少家庭垮掉?蜀地,虽号称天府之国,当时有多少人?

这五万人都是青壮年,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与脊梁,甚至是一个家族的支柱。

就不论什么人道主义,单论成本,每一个青壮年,在当时需要十五至二十年的付出才能成长。一个青壮年死去或重度残疾,他父母与兄妹有心情好好耕地种粮?

故损失五万青壮年,足以使一个不大的国家缓不过劲来。

(要知道,欧美人打仗,历来损失几千人就惨败。美国独立,英国仅仅八千人参战,从而也为日不落帝国进入衰落期埋下了伏笔。)

自刘备惨败后,刘禅在位41年时间内,诸葛亮征孟获、出祁山,姜维伐中原,(《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几乎每两三年一战)人口无论怎么增加,也跟不上战争伤亡,天府之国也折腾不起啊!

故后来,2000敌军进入,无重甲医药、武器弓箭、粮草战马兵员的补充,却如入无人之境。

按理这2000人到盆地,几乎是瓮中之鳖,还不够每到一座城下被射死几十人。可是当时的天府之国被连年征战掏空了而无人抵抗。


碧水青山0


夷陵之战,刘备以举国之兵东伐孙吴,一战几乎全军覆灭,岂能不一蹶不振?

有人认为,刘备取得汉中,关羽未发动襄樊战役之前,是刘备集团最鼎盛时期,这个说法不准确。

刘备最鼎盛的时期,应该是在取得益州之后,在汉中之战以前。汉中之战,尽管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消耗很大,几乎把刘备拖垮啦。仅仅是地盘有了扩大,但势力却大大地削弱。

01

汉中之战前,刘备的势力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接受刘璋邀请,率领数万步卒入川。

当时,刘璋的主薄巴西人黄权劝阻说:“刘备有骁勇的名声,现在要以部下的身份对待他,就没法满足他的心愿;要以宾客的身份对待他,一国难容二主,这不是使自己安全的好办法。”从事广汉人王累把自己吊在益州城门上劝阻刘璋,刘璋全都不予采纳。

尽管如此,刘璋也不是完全没有戒心。刘备到达涪城后,刘璋率领三万精锐步骑,到涪城迎接刘备。

从这个情况分析,刘备入川率领的兵力不会超过三万人。因为刘璋以主待客,一般而言在兵力上要超过刘备。最大的可能,刘备就是带领一到二万人入川。

从当时刘备本身的势力来看,也不太可能能够带领太多的荆州兵力。

刘表控制荆州带甲十数万,刘表病逝后,江北主要力量控制在刘琮手里,刘琦最多控制两万,荆州南四郡的驻军在四到六万左右。

赤壁之战后,满打满算,刘备就接受了刘表五万人左右的兵力,这还不算孙权可能接管的刘表的兵力。

后期刘备留给关羽镇守荆州的三四万人,以及张飞、赵云、诸葛亮率领入川的兵力,也需要二三万人。尽管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在荆州势力有所发展,但不会达到刘表时期的规模,能够有一半的势力就很不错了。

再说,刘备入川是协助刘璋防御汉中张鲁,如果带领重兵似乎不太合理。

刘备入川之后,刘璋给刘备做了兵力补充,但也不会太多,刘备控制的人马最多就是二三万人。

刘璋父子经营益州二十多年,结合蜀汉灭亡时,人口不足百万,甲士十万二千人来看,当时的刘璋拥有十万兵力,也不为过。

刘备跟刘璋翻脸以后,采纳庞统建议,斩杀杨怀、高沛,吞并了其部队。

刘璋派遣吴懿、李严等带兵阻挡刘备,结果都投降了。刘备围困成都,刘璋率领城内三万精兵投降。

从刘备取得益州的过程来看,除了在雒城遇到张任、刘循较为激烈的对抗,几乎没有太大的军事消耗。

因此,刘备占据益州后,仅益州之兵,势力就可能在十万之上。这时,应该是刘备最鼎盛的时期。

02

汉中之战

215年,孙权派遣吕蒙袭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率领五万人马回援公安,关羽率领三万对抗鲁肃。刘备率领的五万兵力,基本是能够调动的绝大部分机动力量。

由于曹操此时占据了汉中,意图进攻西蜀。刘备与孙权湘水划界,把长沙、桂阳让给了孙权。但关羽控制的军事实力,应该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如果刘备还有机动能力,就绝不会仓促之间与孙权达成妥协,让孙权轻而易举就收回了长沙、桂阳二郡。

之后,刘备带领这五万兵力离开荆州,回到汉中与曹操集团展开决战。

从217--219年,汉中对峙持续了近两年。尽管刘备最后取得了胜利,但刘备集团却大伤元气。

第一,曹操撤军,把他控制地区的人口几乎全部迁走,战略物资更不必说,几乎留给刘备一座空城,刘备并没有发财。

第二,益州内部,已经到了男兵女运的地步。

根据《三国志·蜀书·杨洪传》的记载: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在汉中前线吃紧的情况。但诸葛亮没有马上发兵,却去征询杨洪的意见。

诸葛亮并非不清楚汉中对于蜀中的重要性,唯一的可能是诸葛亮遇到了困难。长久的汉中对峙,劳民伤财,世族百姓怨声载道,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引起民变,后果可想而知。

诸葛亮以征询意见的方式,选定主张积极抗战的本地士族杨洪,加以重用。委派他征兵、征粮、征发徭役运输粮草。这足以说明,汉中之战已经让益州处于内外交困,处境非常艰难困苦的时期。

汉中之战后,益州急需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但是,在仅仅两个月后,关羽就发动了襄樊之战,彻底把刘备集团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03

夷陵之战

襄樊之战,关羽在荆州的精锐全部损失殆尽。不管关羽是否与刘备、诸葛亮存在矛盾,但刘备可以不需要关羽,绝不会不要荆州。

唯一的解释,就是刘备已经在汉中打得精疲力尽,毫无能力再来援救荆州。

经过一年多的休整之后,刘备才勉强调集了举国之兵,开始对孙吴的征伐。

史料记载,孙权得知刘备东伐,上书魏文帝曹丕,说刘备出动了四万人进攻东吴。

这个数据应该是确信的。

第一,一年的时间,刘备不可能在兵力上有很大的补充,主要还是汉中之战的主力部队,经过休整以后的势力。

第二,刘备集团内部,荆州人士很多,刘备已经江河日下,给孙权通风报信的人员不少。孙权的情报应该很准确。

第三,孙权并不敢扩大刘备的势力,以免导致曹丕趁机背后偷袭。

刘备具体的实力部属是:

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三万为先头部队,自己率领一万在后,后期赵云率领一万作为后续增援部队。

进入吴境之后,刘备派遣黄权带领部分兵力,驻扎江北,防御曹丕的进攻;派遣马良劝说五奚蛮族首领沙摩柯带领一万人加入。

夷陵之战被陆逊战败后,刘备只身逃回白帝,收集溃散的部众,加上后期赵云带来的增援兵力,一共两万人左右。

这就是,当时能够调集的所有人马,这部分兵力在刘备病逝后,也就留在了永安,防御东吴的入侵。

夷陵之战,不仅刘备的精锐部队几乎全部覆灭,而且将军冯习、张南、傅肜、马良、沙摩柯等战死,黄权投降曹魏,杜路、刘宁等投降孙吴。

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彻底崩溃。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不久后病逝。

夷陵之战是在汉中之战以后,蜀汉已经精疲力尽,而且又在襄樊之战后几乎崩溃的情况下,发动的自杀式的战役。夷陵一战彻底断送了蜀汉的命运,一蹶不振,在所难免。

尽管经过诸葛亮之后大约五年时间的调整,但蜀汉已经没有了任何对抗曹魏、东吴的实力。艰难维系着存在,灭亡是迟早的事,纵是智慧如神的诸葛亮也无力回天啦。


豹眼看历史


没错,夷陵之战刘备确实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但你知道刘备有几个5万人吗?况且5万人只是刘备的表面损失,更深层次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的两个月前称帝,以刘备称帝时蜀汉政权的实力来看,刘备是三国中最弱小的政权,仅有益州一州之地,相比于曹魏的九州之地,东吴的扬州、交州以及绝大部分的荆州之地,刘备的一州之地,实在是微不足道。

冷兵器时代的土地是有承载人口,而人口直接决定了国力的强盛。

刘备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彻底地失去了荆州三郡的控制,在襄樊之战及东吴偷袭荆州之战中,刘备损失了荆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以及关羽治下的5万荆州军,以及荆州三郡数十万百姓的人口损失,以及荆州三郡数千基层官吏,赋税来源少了三分之一。

刘备称帝后,整个蜀汉政权治下的人口不到一百万,军队近十万人,官吏有数万人,可是十万人的军队,让刘备在夷陵之战就损失了一半,这不是绝对的惨败又是什么呢?一场战争损失了一个政权一半的军队,就算是亡国也不奇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刘备一下子就损失了5万精锐士卒,如果需要再培养5万精锐士卒出来,至少需要10年, 人口的生长是极其缓慢的,古代士卒如果不是特殊要求,一般至少20岁成年后才能入伍当兵。

然则5万士卒只有你所看到的表面损失,刘备带出去参加夷陵之战的军队,是跟随刘备参与了赤壁之战、入川夺取益州之战、汉中之战,全部都是身经百战的士卒,这种有经验的士卒更是难以培养和寻找,要知道在战场上,一个有经验的士卒可以抵挡三个新兵蛋子,刘备居然一下子就损失了5万身经百战的士卒,这基本上是毁灭了刘备发动对外战争的实力,从此, 刘备就陷入了被动防御而一蹶不振。

好吧,这只是士卒的损失,你注意到了蜀汉基层将官的损失吗?

夷陵之战,刘备带出去的5万军队基本上全军覆没,士卒或死或降,军队中的基层将官也是如此,刘备手下的将领冯习、张南战死,别督傅肜因为断后战死,蛮族首领沙摩柯战死,将领杜路、刘宁向东吴投降,大将黄权因为后路被东吴切断,率领一万人向魏国投降。

这些都是有名有姓的著名将领,而那些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大多数基层将官全部成建制的战死或投降,要知道一支军队的灵魂的就是将官,如果把军队比作一棵树,将官就是树的主躯干,士卒就是树枝,而首领就是树根,士卒就算全部战死,只要将官还活着,就能很快重新组建一支军队,而一旦将官全部战死,要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军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说完了硬损失,还要看看软损失,软损失主要是精神层面和影响力方面的,看不清、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的损失。

首先是军心和士气的损失。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想要取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军心和士气,曹刿论战中说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完全靠的就是军心和士气取胜的,同样比如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破釜沉舟,也是为了提升士气和军心,这是巨鹿之战项羽能够取胜的原因之一。

现在夷陵之战刘备大败,5万精锐全军覆没,整个蜀汉政权震动,损失的不仅是人员,而且心理上的损失同样巨大,体现在对未来充满悲观情绪,体现在对外战争再也不敢贸然出战,体现在军队失去了战争胜利的信心。

一支没有军心和士气的残余军队,还能有何作为呢?

其次,夷陵之战也让刘备名誉扫地。

刘备是一世枭雄啊,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刘备从黄巾起义的184年开始,到夷陵之战爆发的221年为止, 已经在战场上摸爬滚打37年了,这样一个老兵油子,经验丰富的统帅,并且在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还击败过曹操的刘备,居然在夷陵之战中,输给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

还输得这么惨败,这让刘备这张老脸往哪搁啊?

最后,让蜀汉政权的国际声望一落千丈。

三国之中,原本就是蜀汉政权实力最弱,实力最弱也就罢了,你还来个全军覆没,这叫什么?这叫败家,这叫挥霍!

夷陵之战之前,曹魏和孙吴也没太把蜀汉当回事,夷陵之战后,估计曹魏和孙吴会把蜀汉当空气,都认为蜀汉不是威胁,都一致认为蜀汉再也不可能与自己竞争天下,让原本对刘备,对蜀汉政权还有些期望的有识之士,希望彻底破灭。

夷陵之战的失败,让所谓的隆中对规划成为水中花,镜中月,除了国际上的声誉一落千丈,在蜀汉国内,也因为刘备的失败引起叛乱不断,这就是连锁反应,或者也可以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

首先是汉嘉郡太守黄元的叛乱,接着就是南中地区的汉族豪强雍闿联合孟获、叟王高定等豪强发生叛乱,这都是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引发的,诸葛亮用了5年时间平定叛乱并发展军力,才达到了北伐的基本条件。

夷陵之战也是蜀汉衰弱的分界线,夷陵之战后,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条件和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