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曾國藩,讀懂已是淚滿面

年少不懂曾國藩,讀懂已是淚滿面

一個思想者對世道人心的觀察體驗,一個學者對讀書治學的經驗之談,一個成功者對事業的奮鬥經歷,一個胸中有著萬千溝壑的大人物心靈世界的袒露。”

——《曾國藩家書》評論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開始喜歡上讀古代史書類書籍。讀來,你會發現書裡真的包含了無數的真知灼見。會幫你把人生暗淡處撕開一個角,讓人生哲理的光芒照進來。


  曾國藩是清末道光年間的知名政治、軍事、理學、文學家,《曾國藩家書》整合了曾國藩先後三十年寫過的一千五百封家信。

  其中,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也涵蓋了曾國藩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一些活動。飽含治國、治軍、治學、治家、治己之道,即使現代人,在閒暇時間來閱讀也將受益匪淺。

年少不懂曾國藩,讀懂已是淚滿面

  毛主席:“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評價曾國藩:“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兩個敵對陣營的人,卻對曾國藩的評價,都高度統一的完美。


  讀《曾國藩家書》就是讀“曾國藩”,就是讀那個時代,也是讀我們自己,“年少不懂曾國藩,讀懂已是淚滿面”。書信是曾國藩記錄生活的日記,也是鞭策自己的“聖經”。他的一生都在不斷更高地要求自己進步,什麼中年危機?有多自律,就是多自由,這不是正是曾國藩一天天不斷自我砥礪真實寫照嗎?

年少不懂曾國藩,讀懂已是淚滿面

1、並非只有天賦異稟之人,才能成大業

  世間成大事者,大都有大胸襟和大智慧。


  但曾國藩並非天賦異稟之人。


  從14歲開始參加縣試,先後考了9年、7次,23歲才終於勉強考上了秀才。據說名次還是倒數第二。

  20多歲考上秀才是個什麼概念?

  對比同時代的其他名人:比他小一歲的左宗棠14歲參加縣試,就名列第一,次年府試取中第二;李鴻章17歲即中秀才;稍晚幾年的,康有為幼年時就已經被譽為“神童”,梁啟超更是11歲就考中了秀才,16歲中了舉人。


  許多年後,這個曾國藩在回顧自己時,曾自評為“吾生平短於才”,“秉志愚柔”。梁啟超對他的評價則是:“‘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愚鈍”。


  但正是這樣一位先天並非聰慧之人,成就了偉大功業。


  不禁想起一部電影《阿甘正傳》,男主角是一個智商有點低,一根筋的男孩。就是這樣一位不機智,不討人喜歡,沒什麼天資的人,他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堅持自己的秉性,都是一心一意。


  所以,無論在何種境地中,他都能躲過災難,並取得讓人意外的成就。比如他嚴格遵守紀律,所以他在軍隊也得到重用;比如重情義,所以他才能拿到勳章,贏得尊重;他特別能吃苦耐勞,朝著自己想去方向,一路奮力前進,所以他賺取無數的財富。


  他的前進路上沒有什麼聰明絕招和討巧的技藝,只不是都是一些樸素的理念產:堅持,忍耐,不斷前進,重情重義等。但常常這些樸素的精神卻被世人忽略了。

  曾國藩家書:走出人生逆境,不靠聰明絕計;需咬定牙根,徐圖自強


年少不懂曾國藩,讀懂已是淚滿面


2、好漢打脫牙和血吞,一味忍耐,徐圖自強

 

  他有一羅筐的關於修身養性,齊國治家,治學的至理明言。而讓我感觸最深的話是:“困心橫慮,正是磨練英雄,玉汝於成。李申夫嘗謂餘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餘生平咬牙立志之訣。”


  曾國藩受了氣從不說出口,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好漢打脫牙和血吞。他被京師權貴唾罵過、被長沙地紳唾罵過、被江西群豪唾罵過,更不用說岳州之敗、靖江之敗、湖口之敗受過的質疑彈劾謾罵,沒有一次不是和著血吞掉的。

  在我們一般人的心中,官場中這麼歷害的一個大人物,一定是處處牛氣,一定是強勢硬氣。而實際,他雖於複雜又險惡的官場中頻頻高升,卻一生嚴已律已,修身養性,幾乎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一生。

  這樣一個牛氣閃閃的人,在遭遇逆境或委屈時,不是如你我凡輩一般,任性地意氣用事。而是:“打脫牙,和血吞”,“咬定牙根,徐圖自強”。

  這邊的重點,一是堅忍;二是徐圖自強。所謂的忍,不是伸著脖子窮挨,而是忍下來嚥下去的同時,你要想辦法去變強大,求發展,找出路。


  他還說“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現在年輕人,別說侮辱,受點挫折就放棄。何談長進?


  有許多年輕人,在職場,一點小不順,就摔手走人。做項目,或搞創業,遇點困難或不如意就放棄。受不了委屈,挨不了逆境。如此,即使再聰明,也只會是半吊子,難成大氣。


  人生沒有一番風順,誰都會經歷艱難困苦。你我若要想成事,就要學會堅忍,小不忍則亂大謀。然後,要努力做到先人所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


年少不懂曾國藩,讀懂已是淚滿面


3、忍耐和堅持,是走近成功最有效武器

  善弈者通盤無妙手。這是一個下棋的術語,就是說會下棋的人,往往一整盤你看不到有多麼神奇的一招。積勝在於點滴,化危機於無形。

  曾國藩的戰略就是結硬寨,打呆仗。

  他從沒有哪一場戰役是妙手得勝,他總結自己的得勝之道,就六個字:結硬寨,打呆仗。


  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起義,太平軍戰鬥力極強,大清國20萬八旗兵和60萬綠營兵在其面前都不堪一擊,可最終卻毀在了曾國藩率領的湘軍手裡。


  曾國藩從來不與敵軍硬碰硬地直面交鋒,即使在勝算很大的情況下也從不主動發動攻擊,而是每到一個地方就在城外紮營,然後挖戰壕、築高牆,把進攻變成防守,先讓自己處於不敗之地。


  只要一有時間,湘軍就開始不停地挖溝建牆,結營紮寨。然後,切斷敵人糧道、斬斷敵人補給,方法很笨,但是很有效,這就是“打呆仗”。


  沒有多少人,只靠自己那點聰明才智就能討巧一世。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在忍耐和堅持中靠近用勝利。


  我們凡人更是如此,在選定我們的目標後,更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不要想著靠什麼聰明才智找捷徑。


  世上捷徑,其實才是最遠的路。


曾國藩有一幅對聯說: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年少不懂曾國藩,讀懂已是淚滿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