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
千古一帝秦始皇,诸多谜底墓中藏。有关秦始皇地宫的资料最早见于《史记》中:“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由此可见,秦始皇地宫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为什么至今未挖掘,可能就以下这么几个原因。
1.任何考古发掘工作的前提是必须保护文物。
中国历史悠久,自秦始皇起共有493位皇帝,死后的皇帝一般都是厚葬,所以地下皇陵里面埋葬的文物极其地丰富。建国初期的时候,我国为了保护一些帝陵不被盗墓贼光顾,也是主动挖掘了很多帝王的墓穴,但是自从明定陵事件发生后,我国就没有再主动发掘任何的帝王墓,即使是普通的古墓也必须是抢救性挖掘或者保护性挖掘。
1956年,郭沫若以考古发掘的名义打开了明定陵,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当时的考古技术并不成熟,大量的文物在这次挖掘中被毁了,很多珍贵的丝织品瞬间氧化、霉变,这件事也成了我国考古史上最大的惨剧。这给后人深刻教训,所以至今如果考古技术不达标,所有的陵墓,包括秦始皇陵,都不能进行挖掘。
2.开挖、破防都极其困难,处理地宫水银就是一大难关
秦始皇在他13岁时开始修建皇陵,也就是公元前247年,修建皇陵贯穿了整个秦始皇的政治生涯,直到公元前208年才完工,整个皇陵的修建耗费了39年的时间。在这39年中,前26年只是修出了轮廓,等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先后征了72万人来修建陵墓,最多时人数超过80万人,才修建出这样宏伟的建筑。
经过考古及探测,秦始皇陵的封土层达到76米深,陵墓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和外城之间有8到10米的城墙。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秦兵马俑坑全部是在外城的,据考古研究,兵马俑坑有被火烧过及用锐器砍过的痕迹,这可能就是当初项羽盗陵墓留下的,而内城却是从来没有人进去过的。秦始皇的地宫就在内城,而且内城周围还有4米厚的城墙,考古人员在对秦始皇地宫考古时,曾发现不少盗洞,其中有两个直径1米,深度9米的盗洞,但是并没有进入秦始皇地宫,离地宫还差250米。专家推测,皇陵里至少有100吨的水银,如果贸然挖掘的话,万一水银外泄,那就是真的危害人类了。很多周边的人员群众及环境都会受到破坏和伤害,没有人可以承担得起这么大的责任。
3.秦始皇陵的文化价值
每年到秦始皇陵参观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可以产出每年25亿人民币的门票收入,相当的可观,并且,还不算其他服务行业收入,比如餐饮、休闲、住宿等等。再有就是,秦始皇陵每年那么多参观者,就是我们很好的守墓人,不用担心会被盗。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秦始皇陵的挖掘工作吾等辈人恐怕是看不到了,还有一个秦陵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国际著名遗址,以史为鉴,挖秦陵不但是科学问题,有可能还涉及国际问题。但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我们对于他的皇陵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为好。
加贝的精彩
这个问题其实是大多数人都想知道的问题,虽然已经有很多答案,但是既然被邀请,就答一波。
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朝代皇帝的陵墓,其陪葬奢华程度大大高于后世其他皇陵。所以其文化价值程度十分之高,但是它的考古难度十分高,如果开采不得体的话,却会导致文化价值亏损。我们一起看看为什么考古难度高。
秦始皇陵地宫内据史书记载,以水银为江河湖海,我们都知道水银具有很高毒性,若要挖掘会对工作人员带来极大危险,我们不可能为了这些文物而让考古人员有危险。此外发掘秦陵费工费时费财,考古秦始皇陵对各项条件要求过高。毕竟已经在土地里埋葬了两千多年。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长时间没有接触外界的文物如果冒然打开,那么会文物受到湿度、温度、风、光以及其他外界的影响,这也会导致文物价值受损。因此发掘秦陵必须是有“大顶棚”的,但是秦始皇陵太大了,如果要这样,技术难度太大。
此外秦始皇陵是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如果开始考古后会导致当地旅游业停滞数年 给当地的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最后秦始皇陵已经和现在的景观地貌合为一体,如果大规模考古会的,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反正简单来说就是,钱不够,技术不行,对环境影响大。不过随着科技和经济发展,也许秦始皇陵在不久后,就会再一次出现到世人的眼前。
说记历史
朱旭亮博士分析过首先由于秦始皇陵面积非常宏大,据考古学家的推断,秦始皇陵如果要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发掘的话,或许几十年上百年都无法发掘完,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另外我们需要考虑到发掘人员的人身安全,秦始皇陵在修筑的时候,使用了非常多的防盗机关。这些机关历经千年或许已经腐朽,但是其中用水银构筑的长江大河却是真实存在的。曾经有科学家测定,秦始皇陵周边确实有非常明显的汞含量升高的一个状况。那么如果我们贸然打开秦始皇陵,其中的汞蒸气对人有剧毒,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而且汞蒸气的泄漏,或许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破坏。
最后我们的现在科技水平并没有,发展到能够完善的保护秦始皇陵的出土文物的一个程度。曾经我们发掘过明代十三陵当中的一位皇帝的陵墓,我们由于保护不到位,眼睁睁看着鲜艳的丝绸在氧化作用下化为一团飞灰。同时在发掘秦始皇陵周边的陪葬坑的时候,尤其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1、2、3号车马坑,实际上有一些兵马俑身上原先是有颜色的,但是在氧化作用下现在都变成了灰突突的土色。可能等到我们的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完好地保护秦始皇陵,并且对它进行科学的发掘。
WM雨
回答:秦始皇墓为何一直不敢
挖?
秦始皇陵墓修建用时39年,征用民夫72万人,最高时候有80万人参与建造。从嬴政13岁等基之时,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长,是故宫的78倍。从1974年发现,距今45年,专家们对皇陵四周进行了地质勘查,外围发现、水银。一旦水银泄露,很有可能毁坏皇陵中的各种珍贵文物,并者、除了水银之外,皇陵中肯定还有其它各种危险的机关,为了保护文物,专家表示:不敢开、若是毁了文物就得不偿失了。
碧海蓝天193978532
综合考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能不能建造一个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先看第一个不能挖的前提,即秦始皇陵的封土也就是民间说的坟有多大规模?《汉书·楚元王列传·附刘向传》上说:“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余。”秦时一尺约为现代23厘米,五十丈即约115米。秦时一里为414米,五里约为2070米,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当初的规模。可是经过两千多的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剥削,现存的封土比原来的封土缩小了。前几年秦俑考古队为了了解原来封土堆积的实际大小,进行过钻探。发现原来的封土基础部分,近似方形。周长与《汉书》说的“周回五里有余”的数据相近,为2000米,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这样的话,我们在发掘前首先应当建造一个跨度不能小于500米的保护大棚,如果不能建造500米跨径的大棚,挖掘秦陵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众所周知,秦陵的结构是由地表下面的地宫和地表上面的坟构成的,人们最关注的首先是随葬宝物的地宫。可挖出地宫,那总得先得挖掉地面上的坟。如果挖掉坟,既不能用炸药炸,还不能用推土机推,更不能用挖掘机掏。也就是不能快挖,只能慢慢挖,否则挖坏了文物算谁的?一点点挖,就需要漫长的时间,就要历经春夏秋冬,就要避风遮雨,就要像挖兵马俑坑那样,先搭个大棚,既有利发掘,又可以保护出土物。否则,即便人能够在露天作业,可挖出的地宫怎么办?难道要它冬天被一场场大雪掩埋?夏天被一次次大雨灌成水泡子?
那大棚搭建得小点行不行?可不可以在封土上立几根柱子支架,缩小技术上无法解决的跨经难题呢?回答是否定的。柱子立在坟上,怎么去掉全部的封土?即便退一万步可以立柱,那地宫挖出来后到处都竖着大柱子,地宫完整的平面如何保证?何况现有坟下面的土质状况又是不是存在符合立柱子的条件呢?所以,这就一定要建造一个跨径500米以上的大棚子了。目前世界上有没有500米跨经的房屋?我不太清楚。但单跨超过500米的桥梁,却已不在少数,如上海卢浦大桥就有550米,重庆朝天门大桥也有552米等。这都表明,现代技术已经具备建造大跨径梁架的能力。问题是如果真能建造这样的大棚,即便实现了把整个坟都建到大棚里去的目标,那封土是挖掉还是不挖掉呢?
二、挖掉了坟会使秦陵地面景观消失
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坟,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观就会消失。秦始皇陵没有了坟堆,如何能让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让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艰辛与伟大?如果不挖掉坟,而用大棚把秦陵“包”起来,那这个新建的大棚又如何与陵园景观以及周围山峦协调起来呢?有人说,既然在封土上面搭建大棚有难度,那就在陵上找到墓门,往下挖一个洞,一直接挖到地宫不就得了?那么,地宫在哪?又有多深呢?前两年考古探测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坟堆顶台下,距地面约35米深,地宫约相当于一个准足球场那么大。
先不说这个探测是否就是秦陵地宫的实际情况?就算是实际如此,地宫的位置是不是就位于已经探测出来的地方?如果错位了怎么办?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大意是说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抛开“旁行三百丈”这史料的真假或换算尺度的准确率不说,我们的心理准备是否能够承受万一挖下去的结果与探测不一样怎么办?因为地宫位置的扑朔迷离程度,丝毫不亚于秦始皇在我们心中的模糊影象。
三、地宫深深如何上下?
如果地宫距离现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当于15层左右的高楼,这样的立壁,如果是石或哪怕是土石结合的还算牢固,如果像兵马俑坑那样只是板壁和土壁,会不会导致塌方?退一步说如果加固,那不是改变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态,变成了现代人工制品?还有,兵马俑坑离地表3到5米左右,在旁边围上围栏,不用下去也能看个清楚,可地宫深了十倍以上,在上面围个围栏不让下去,难道要游客用望远镜看不成?如果构建下去的通道,横七竖八地建成楼梯、铺上滚梯、竖起电梯,岂不是破坏了地宫的内部结构景观?
四、多长时间能挖完秦陵?
如果我们用几乎可以说是笑话的最机械的算法,既不计算时间成本,也不考虑实际埋藏状况,更不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只算发掘面积的话,可以看到如下的换算过程和结果:
换算一:陕西凤翔秦景公一号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先秦墓葬,总面积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积25万平方米,比它大约50倍。秦公大墓1976年发现,到1986年清理完成,整整挖了10年。那么,秦陵是不是就要挖400—500年? 换算二:兵马俑坑总面积约20780平方米,秦陵面积约是兵马俑坑总面积13倍弱,深度是6—7倍。兵马俑坑经过陆续30年的发掘,合计发掘面积占整个约210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的约1/5,一共挖了约4500多平方米。按兵马俑坑的实际挖法,那么秦陵面积就是兵马俑坑已经挖掘的总面积的50倍,那要挖多少年呢?
再换一个也可笑至极却可能有点靠谱的算法。如果不管坟的立方面积,不计深度,只算秦陵的地宫面积:南北170米×南北145米≈25000平方米,那么就是秦公大墓面积的4倍多,要挖40年;是兵马俑坑实际挖掘面积的5倍多,也要挖150年。前两年经济学家张五常说一挖开秦始皇陵,马上就能出几十个亿的经济效益。他可能只算了经济账,压根儿没想到要挖这么多年的吧?!
别看这些枯燥的数据,如果遥远未来的哪一天条件真成熟了,如果我们子孙后代真要开启秦始皇陵,这些数据绝对有重要参考价值。尽管有关这些数据的说法很多,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可信的统计结论,但却非常清楚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秦兵马俑坑的考古发掘还有大量需要进行的工作,大量的遗物和遗迹都还埋藏在地下,这将也给我们无数的判断、猜测、争议、推论带来比照的论据。何况兵马俑坑的规模、体量等远远不足以与秦始皇陵的相比。
兵马俑坑经过30年仅发掘了三分之一。秦始皇陵园的面积大56.25平方公里,已进行过详细钻探的部分仅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陵园中心部分面积约2平方公里,对其地下埋藏情况比较清楚的部分,也只占中心区的三分之一。在陵园内现已发现的五百多座各种各样的陪葬坑和各种墓葬,以及数百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基址,基本上都还没有进行正式的发掘。秦俑考古队自组建以来已经历了两代人,老考古队员多已经退休,有的已经不在人世。对此,已经退休的考古队首任队长袁仲一说:“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工作仍任重道远,考古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几代人,几百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他这话靠谱,说的是实情。(
五、保护技术不行
这是现在不少官方和专家谈的最多但也是最忽悠人的理由,已经老生常谈了十几二三十年,成了八股调和防弹衣。一有什么人提出挖帝王陵墓,就搬出保护技术不过硬、丝织品可能硬结、器物会变色等几个技术保护难的说辞来抵挡一阵。这在老高我看来,貌似专业,看似科学,其实并无新意,更无深意。要命的还在于这个说辞的误导性很强,其潜台词就是一旦保护条件成熟了,技术难题攻克了,就万事具备,只欠我们甩开膀子大挖快挖拼命挖了。
其实,挖秦始皇陵这类大陵墓哪有这么简单?假使地宫中的文物没有被盗掘或破坏,肯定极为丰富。但彩绘、帛画、壁画、漆器、竹简、陶器、木器的保护将随之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地宫本身的维护也马上会变成巨大的无底洞般的难题。2006年《中国文物报》曾报道说,即便不是丝织品等有机物,就是兵马俑这样的无机物,天长日久,暴露在外,还生出了几十种病菌。为了攻克保护技术难关,科技人员连续攻坚,费尽了心力,才暂时解决了眼前的麻烦。可见,即便不说拙文上篇前面讲到的四个难挖的理由,就是看下面的原因,随便动用哪一条,也都是挖与不挖两说的。
六、发掘能力够不够与研究能力行不行?
挖秦始皇陵不仅存在发掘之后能不能保护的难题,其实还有发掘本身会不会有重大失误的风险?更有我们现在具不具备研究能力的困惑和担忧?
地宫的发掘涉及一系列勘测、钻探、发掘、修复技术,我们没有科学揭露土木建筑陵寝的先例,缺乏直接发掘的经验,谁能保证考古学家的发掘不发生工作上的失误?!从考古学角度看,推动考古学进步的是发现本身和发现的方法——错失了发现可以把机会留给技术能力肯定更强的后人,但由于我们现今所用方法或研究能力的失误和局限,却是历史性的罪过和遗憾。面对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和不可逆的历史文化遗产,谁敢轻描淡写地说句“付学费”了事?谁来埋单?向谁问责?纳税人能答应么?公民能干么?
七、投资多大?
中国人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也不差钱了,但投资立项发掘秦始皇陵这样大规模的陵墓,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将是巨大的。假如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缺口太大,后续不足,发掘工作根本无法启动,更难以维系。当今,国内平地起建一个省级博物馆,不包括土地和搬迁,按现行的馆舍造价至少也得上亿元,这还是被人笑话的低廉价格,造价3亿的现在早已不再稀奇。前两年的一个实例是苏州博物馆,请贝聿铭先生设计,建筑面积只相当于秦陵地宫的1/10左右,总投资高达3.39亿元。前不久甚至还有媒体的报道说,四川汶川地震博物馆光计划预算就要23亿人民币左右,举国哗然。那挖秦陵要多少投资?挖好了后建造秦陵博物馆又要投资多少?造好了博物馆日常的维护和保护又要多少投资?这恐怕不是拙文能预算的了。
再说人力和物力,就更难以预料。记得三峡工程文物抢救最紧张的关头,曾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支考古队同时作业,那还干了十多年,只抢救出淹没区十分之一左右的主要文物。秦陵考古是凭陕西自己的力量干,还是也募集全国甚至世界的考古人员,都不好说。加上几百上千乃至数万人的考古规模和相关间接配人员,简直是堪比“大会战”了。即便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两项,也够承受。现在已经规划在建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也是国家重点工程,投资5 亿多元,占地规模56.25平方公里范围,相当于七、八十个故宫,这几乎是一个城市的规模了。三峡工程的成果之一是成立了重庆直辖市,秦陵动工的结果会不会出个西安或咸阳直辖市呢?所以,我们实在得佩服秦始皇,当年有70万人参与修建他的陵墓,他和他的臣下们是如何调度和协调修陵大军的呢。
八、世界相关组织同意不同意挖掘?
秦陵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国际著名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是不是会干预秦陵的发掘?怎么干预?都是未知数。即便经过我们国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家最后同意了。那会不会也像当年埃及修建阿斯旺新水坝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拯救努比亚遗址国际行动”那样,先后组织22个国家参与进来,从1960年起整整干了20年呢?如果国际化了,那外国的发掘——我们只讲这一项——是不是和我们现有的考古发掘标准有冲突呢?比如他们要一点一点地挖,一寸一寸地下,速度其慢无比,规矩其多无比,那得挖到猴年马月?为保护文物耽搁国家头号工程建设,哪位执政者能有担当此责的勇气和远瞩?当年三峡工程的文物抢救时也不是没有外国人想投资派人参加进来,有的国家元首都到中国来说情。还好我们中国人自己“多快好省”地干了,否则外国人掺和进来,强调科学发掘,弄个手铲竹签慢慢干,连个草刺儿都要研究半天,那三峡大坝什么时候能蓄水剪彩可就两说了。以史为鉴,挖秦陵不但是科学问题,有可能还涉及国际问题,这恐怕是不少人尚没有想到的。
李三鉴
大家好,我是豆说历史,希望我大答案您能满意。
秦始皇陵没用全部挖掘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秦始皇陵,规模太庞大。
秦始皇陵布局仿照都城咸阳,有内城与外城组成。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园的面积在2.13平方公里。
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二、也是主要大原因,技术不成熟。
197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偶然被发现,之后通过发掘,两千多年前秦帝国的庞大军团重见天日,使世人第一次见到那个时代秦朝士兵的风姿。兵马俑刚刚出土时,各各神采奕奕,都身披紫色铠甲和战袍。
但是,几分钟之后秦俑出现了可怕的一幕,兵马俑身上的颜色由于遇到外界空气很快脱落消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而这一幕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更遗憾的是,秦俑身上颜料的成分专家至今还没有定论。可以说兵马俑的发掘有惊喜,但也是有遗憾的,而这遗憾是无法挽回的,不可逆的。
(电脑还原后大兵马俑坑)
马王堆汉墓我们大家都曾听说过,都知道出土了一具两千多年的完整湿尸,但是马王堆汉墓挖掘过程中也曾有很多遗憾。
比如在墓室中曾看到过新鲜的藕片,大量的丝织品衣物,但是这些接触空气不久,几分钟后就开始褪色,手指轻轻一碰就瞬间成为灰烬,这可是考古中莫大的损失;而且女尸本身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腐败,以至于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在陵墓发掘中,有机物质陪葬品是最难保存的,它们只要接触氧气就会化为灰烬,这一现象,世界各国都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解决。
豆说历史
这个问题多少年来已经在全民大讨论中说了无数遍了。
反对派认为会破坏历史文物,现代保存技术不行,保管不当出土文物毁于一旦。更重要的是秦陵具有象征意义,不能轻易挖掘。
支持派觉得开挖可以发现历史,改写历史,是对中国历史丰富和贡献。
依我的观点,秦陵就像时间瓶,留存了当时的历史痕迹,开挖和保护都没错,全看当局者的决心。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当时墓里是以水银为江河,这些水银很可能对陪葬品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只有打开才能评价和判断。秦陵是不是被盗也是个未解之谜,虽然从封土上还没有发现被盗的迹象,但是有人通过长隧道,长期经营,打地道战也是未知数。至于史书上说内部的防盗机关之类,不足为奇,因为各类防盗机关除了顶门石可能依然有效之外都需要事先蓄积能量,进入墓室的人触动机关导致能量释放,两千多年了,蓄积的能量早就失去效能,例如弓箭动能,坍塌的势能等等,包括可以释放的毒气之类。特别是两千多年墓室不坍塌也在地震等剧烈变化中填满尘土,基本上不会依然如大厅一样有活动空间。
我以为挖掘秦陵主要问题是论证开挖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要通过技术分析明确文物是否处于劣化的快速变化阶段,如果是抢救性开挖,宜早不宜迟,如果里面长期稳定,缓缓而议,也许永不挖掘,让秦始皇长眠于秦陵中。
老齐在此
其实,从古至今,有许多人在打秦始皇陵的主意。因为传说秦始皇陵有许多的宝藏。虽然记载秦始皇陵被盗掘的史料很多,但秦始皇陵从未被真正打开过。
有以下几点原因:
1.据说秦始皇为防范盗墓贼,在地宫的周边填了一层很厚的沙子,形成沙海。这是秦陵地宫的第一道防线,如果盗墓者挖洞进入墓室,就会被流沙所埋毙命。
2.秦始皇陵中还设有许多机关暗弩,盗贼进入秦陵触动机关时,强弩射出利箭,无人可躲;与暗弩配合的还有陷阱等机关,盗墓者即使不被射死,也会掉入陷阱中摔死。
3.秦始皇陵中有大量的水银,这点也是被专家所证实了的。陵中水银蒸发的气体中含有剧毒,也会把盗墓者毒死。
由此可见,秦始皇陵的防盗系数相当的高。
据史料记载,项羽占领了咸阳后,动用了30万大军来挖秦始皇陵,但挖了很多天却始终未能找到秦始皇陵的人口。项羽就停止了对秦始皇陵的挖掘,但是却没放过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以及那些被挖到的陪葬坑中的财物。在对陵区进行大肆破坏和掠夺之后,项羽还下令放火烧掉秦始皇陵。但秦始皇主墓葬未遭到破坏。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提倡保护这些珍贵文物,也一直没对秦始皇陵进行挖掘。
人人都是史学家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简要归纳为两个大方面:一是技术手段不够;二是考古界现在的共识:“秦陵要以保护为主。”
关于第一点,确实是因为咱们现在的考古技术手段不够。据专家检测,秦陵内含有大量水银,在不能保证这东西要泄露了会不会对周围百姓产生危害前,最好还是别动。
再者,一旦打开地宫,谁也无法保证里面的文物会不会受到损害。比如马王堆汉墓里的大仙桃,当时一见空气就化成水了。所以,秦陵里的文物咱们现在还真的不能保证能否保护“周全”。
第二个就是考古界的共识,秦陵要以保护为主。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化成教授说:“保护是第一的,保护好了才能研究。两害相权取其轻,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利弊。文物中有许多有机物的保护比较困难,虽然有了很多办法,但还没有找到完美无缺的手段。帝陵不发掘,这是考古界的共识。”/<font>
所以在现在咱们整个考古技术还欠缺的情况下,贸然挖开秦陵真的可能会“弊大于利”。/<font>
宫殿君
秦始皇作为我们华夏文明的始皇帝,其在历史中的地位不是常人可比拟的。甚至可以说秦始皇是我们华夏人的一大骄傲。所以对于他的陵墓不得不更加的重视。其实更大的一方面是因为在经过科学探测发现秦皇陵墓他的规模以及他的内饰每场得让人震惊。
除了不能保证陵墓内的文物不受损坏外,更大的原因是因为“ 秦始皇陵地下布置了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今尚残留遗址。考古工作者还用先进的仪器探测到地下确有大量的水银和金属存在。”
假如是真的,在不能保证隔离水银污染的情况下发掘陵墓任它自由的飞翔,我只想说临潼区的老百姓和你什么仇什么怨一百块都不给还要放毒气。
而且秦始皇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
78个故宫,如果不够宏观的话上一个故宫鸟瞰图。自己脑补一下78个这么大是有多大吧。开凿挖运费,人工费,我的天哪。有人照这个面积计算过开挖费用要500个亿以上。万一哪里搞不好再出现个塌方什么的(呸呸呸)。得不偿失啊。所以在不能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应该是不会轻易发掘的。